國際法社會保障權是
① 社會保障權的社會保障權的特徵
社會保障權作為現代社會的基本人權和公民的基本權利,除了具備上述權利的共性外,還具有下列主要特徵: (1)法定性 「人權在獲得法律認可之前是道德權利,由於僅具道德權威,侵害它,並不招致法律處罰。在獲得法律確認後,人權就既是道德權利,也是法律權利。」。首先,社會保障權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由國家的憲法和法律直接予以明確規定,國家和社會有責任保障其實現,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非法限制和取消公民的社會保障權。其次,社會保障權不同於私法上的權利,與公法上的權利也有不同,帶有明顯的國家干預的特徵。從社會保障項目的確立、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和繳納到社會保障的享受主體范圍,以及社會保障資金的發放都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不取決於當事入的意思自治,也不允許任何單位和個人任意更改。最後,社會保障權依法自動獲得,作為一國之公民不論種族、民族、職業、性別和年齡,社會保障權都基於出生這一法律事實而自動享有,基於死亡這一法律事實而自動消失。 (2)非對等性 社會保障權是一種受益權,具有非對等性。「在社會保障制度實踐中,一部分項目明顯地具有權利和義務的單向性,即在個體對應關系中,保障待遇的提供者總是單純地盡義務,而受助的社會成員則是單純地享受權益。」。社會保障權作為受益權,是積極的基本權利。法律只是規定公民享有社會保障權,並未要求公民承擔與此對等的義務。如在一些社會保險項目如醫療保險、失業保險中,受保障者只要在國家規定的貧困線和最低生活標准下,就能享有其保險待遇。雖然公民也承擔一定的繳費義務,但所得的保險待遇與所繳的保險費是不對等的。而國家作為社會保障權責任主體,負有積極履行其保障公民不致因特殊困難與危險而無法進行正常的社會生活的義務。所以,在這類制度安排中,權利和義務也僅僅是結合,而不是對等。 (3)復合性 社會保障權具有人身權和財產權雙重性。作為人身權利,社會保障權是公民由於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而與其人身不可分割、不可轉讓和不可繼承的權利,只有符合特定條件的公民才能實際享受到社會保障待遇;作為財產權利,社會保障權是公民以獲得一定財產利益或服務利益作為其生存、發展必要條件,來滿足其維持一定生活水平和質量之需要的權利。 (4)集群性 社會保障權是一系列權利的集合。從內容上看,社會保障權不是單個的具體權利,而是由諸多子權利所組成的權利群。它包括社會保險權、社會救助權、社會福利權和社會安撫權四個子權利。每一個子權利又包含了一些權利,如社會保險權包括養老保險權、失業保險權、工傷保險權和生育保險權等。
② 社會保障權的社會保障權的基本內容
社會保障權的內容,實際上也是一個國家社會保障權利的體系或結構。我國理論界比較通行的觀點是,社會保障權主要包括社會保險權、社會福利權、社會救助權和社會優撫權四方面權利。其中,社會救助權是最低層次的社會保障權,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為目標;社會保險權是基本保障,以勞動關系為基礎,以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為目標:社會福利權則屬於增進城鄉全體公民生活福利的更高層次的社會保障權:社會優撫權則是特殊性質的社會保障權,保障社會上倍受尊敬的軍人及其家屬,以及因維護國家或社會利益、從事公共活動而致使生命或健康受到損害的人員及其家屬的基本生活。」據此,社會保障權作為一個權利體系或權利束,它具體包含著如下一些權利: (1)社會救助權 社會救助權,也稱社會救濟權,是指由國家和社會按照法定標准,對因意外事件或自然災害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難,無法正常生存的社會成員,提供滿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資幫助的社會保障活動。我國《憲法》第4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發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國家和社會幫助安排盲、聾、啞和其他有殘疾的公民的勞動、生活和教育。」社會救助通常被視為政府的當然責任或義務,採取非供款制與無償救助的方式,為最困難的和有闖題的群體提供救助和服務,保障所有社會成員都能生存和免於絕對貧困。公民享有充分的社會救助權,是社會進步的文明的表現,有利於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從而穩定社會秩序,實現最基本的社會公平。 (2)社會保險權 社會保險權是指勞動者由於年老、疾病、傷殘、失業、生育、死亡等風險事故,暫時或永久地失去勞動能力和勞動機會,從而沒有正常的勞動收入來源時,仍能維持基本生活的一項社會保障活動。社會保險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與主體。《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72條規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第77條第1款規定「國家建立公務員保險制度,保障公務員在退休、患病、工傷、生育、失業等情況下獲得幫助和補償。」社會保險以勞動者為保障對象,以勞動者的年老、疾病、傷殘、失業、死亡等特殊事件為保障內容,強調受保障者權利與義務相結合,採取的是受益者與僱用單位共同供款和強制實施的方式。與社會救助解決的主要是脆弱社會成員的即期生存危機相比,社會保險解決的是勞動者未來的和不確定的風險,成為工業社會深得民心的社會安全機制。在現代工業社會中,社會保險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成為勞動者在現代市場經濟活動中的關鍵性權利。 (3)社會福利權 社會福利權是指通過各種公共福利設施、津貼、補助、社會服務以及舉辦各種集體福利事業來增進群體福利,以提高社會成員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社會保障活動,。包括職業福利、民政福利、公共福利。從一般意義上講,或從廣義上講,社會福利囊括了除社會保險、社會救助之外的其他所有的社會保障內容。在當今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結果是社會整體福利水平不斷提高,人們能夠享受到更多的便利和舒適,但在純市場的條件下,社會上中層的優勢群體得以享受社會進步帶來的諸多益處,而大部分處於社會下層的一般群體和弱勢群體卻較難享受到社會進步帶來的好處。在這種情形下,國家和社會既一方面有責任提升整個社會的福利;另一方面,應盡可能比較公平地分配社會福利。因此,社會福利權是最高層次的社會保障權。 (4)社會優撫權 社會優撫權是社會保障體系中較特殊的保障方式,是指國家通過立法規定,對一些負有特殊社會任務和責任的人員及社會有功人員實行優撫安置、物資獎勵和精神安慰的社會保障活動。我國《憲法》第45條第2款規定:「國家和社會保障殘疾軍人的生活,撫恤烈士家屬,優待軍人家屬。」所以優撫的內容包括為軍人、曾為軍人的社會成員及其家屬提供的社會撫恤(傷殘撫恤、死亡撫恤)、退伍安置(復員退役軍人安置、軍隊離退休人員的接收安置)及其他社會優待(精神嘉獎和政治優待、物質優待、社會生活優待),後來,社會優撫的內容擴大到非軍人,對一些因公或保衛公共財產而犧牲的非軍人也進行撫恤和褒揚。在社會保障權體系中,社會優撫權不同於其他一般的社會保障權,因為它是社會特殊群體所享有的權利,所以它被稱為「特殊社會保障權」。
③ 社會保障權的確認社會保障權的重要意義
社會保障權是現代社會中的一項基本人權。社會保障實際上是一種人權保障。「人權是人作為人依其自然屬性和社會本質所應當享有和實際享有的權利。」朔把社會保障權確認為現代社會中的基本人權,其依據是:首先,社會保障權是人類社會文明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類在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維護自身生存和人格尊嚴的需要。嘲它體現了一種人類文明發展水平,是人類告別弱肉強食走向文明的標志。就像市場機制天然的追求效率一樣,社會保障制度也天然的追求社會公平。社會保障權也是從社會公平的角度,高度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它要求人類在追求公平正義的同時,保障全體國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以實現社會應有的公平,維持國家和社會的快速和諧發展。
其次,社會保障權是現代社會中保障人的生存和發展的一項重要權利。人的生存和發展在理論上概括為生存權和發展權。生存權是人權的一項重要內容。生存權的下限是最低限度的生活,而這正是社會保障權的權利內容。社會保障權利是生存權實現的救濟方式。社會保障不僅能夠保障生存權,而且能夠保障發展權。建立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保障生存權、發展權的必然條件。
第三,社會保障權是一種積極的接受權,是一種受益權。社會保障權作為受益權,是積極的基本權利。社會保障權屬於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界定的范疇,帶有呀顯的國家干預的痕跡,它的實現需要國家的積極行為,因而稱之為積極的權利。社會保障權表現為公民對國家的請求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公民處於積極地位。國家應公民的請求為當為的行為而使公民受益,國家活動的內容受公民的請求所支配。公民的請求一旦得到滿足,其結果就是實在化的權利,國家負有滿足公民請求的法定義務。
④ 國際人權法的國家人權條約體系
目前,國際人權法主要是由一系列條約構成的,這些條約主要包括:
(一)1966年聯合國兩個人權公約
196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開放給各國簽署和加入。這兩個公約汲取了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的主要內容,並加以完善和發展。兩個公約的內容涉及了法律上人權的基本內容和國際人權保護的主要方面,被認為是基本的關於人權的國際法律文件。兩個公約都首先規定f自決權和自然資源的永久主權。其中《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主要涉及一系列的經濟社會權利,包括工作權,社會保障權、家庭權、健康權、受教育權等。它要求締約國盡最大能力採取措施,以便使這些權利逐漸得到實現。《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涉及了廣泛的公民權利,包括生命權、免於酷刑、人身自由、公正審判、信仰自由、和平集會、選舉權和樁選舉權等,要求締約國尊重和保證這些權利,並為達到此目的採取必要的立法或其他措施,以實現公約所涉及的各項權利。兩個公約分別建立了各自的履約機制。
(二)專門領域或區域的人權條約
1、專門領域主要包括:
(1)消除各種歧視方面
一是《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行公約》;
二是《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公約》;
三是《禁止並懲治種族隔離罪行公約》;
四是《關於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
五是《反對體育領域種族隔離公約》等。
(2)婦女兒童權利保護方面
一是《婦女政治權利公約》;
二是《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三是《兒童權利公約》等。
(3)禁止奴隸制和強迫勞動方面
一是《廢止奴隸制蛆隸販賣及類似奴隸制之制度與習俗補充公約》;
二是《廢止強制勞動公約》等;
(4)保護被拘禁者權利方面來源:考試大的美女編輯們
主要是《禁止酷刑和其他不入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等。
2、區域性的公約主要有
一是《歐洲人權公約》及其一系列議定書;
二是《歐洲社會憲章》;
三是《美洲人權公約》;
四是非洲人權和人民權利憲章)等。
目前我國已簽署了1966年兩個人權公約,批准了《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我國還參加了其他所有主要的國際人權公約,積極參與聯合國人權領域的活動,並通過國內各項立法,大力加強對人權的保護和促進。
⑤ 社會保障權的社會保障權的歷史發展
社會保障權經歷了從應然權利向法定權利和現實權利轉化的過程。這一過程是與社會保障和社會保障法的歷史演進緊密相關的,其產生有深刻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動因。
在社會保障的初期階段,社會保障主要關注的是人們最基本的生存貧困問題。英國政府於1601年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濟貧法》,它開創了通過稅收和政府幹預來實現對窮人生活基本保障的先河,具有了現代保障制度的萌芽,被視為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前身」。但是,當時的主流社會對於貧困的看法,常常是認為貧窮是一種罪惡,而且是萬惡之源因此,它更多體現的是王室和貴族的利益,被視為對接受者的一種恩賜、施捨和憐憫,根本談不上權利,與當今的社會保障制度有著本質的不同,更不具備權利保障的特點。
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和社會保障法,發軔於19世紀80年代,是伴隨著工業革命和社會化大生產逐漸產生和形成的,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德國於1883頒布的疾病保險法,被譽為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第一個里程碑。社會保障制度的歷史從這一年正式開始。它使社會保障發生了質的飛躍:從施捨式的社會救助發展為一項公民權利。因為「盡管社會保險制度在產生之初只不過是統治者的一種。際柔術』,但它的出現確實使社會保障進程產生了質的飛躍,即零星的救災濟貧措施發展成為公民的一種法定權利。」o牡會保障由此上升至法律層面,以權利的形式獲得法律的承認。
20世紀前半葉,由於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沉痛災難。人類歷史上人權意識空前覺醒,促成了社會保障權的質的飛躍:認為社會保障是為了人類的體面尊嚴與共同安全所必須實行的制度安排,並不僅僅是為了保障人的基本生存。社會保障權由此躍升為基本人權,並進而演變成為多數國家憲法上的公民基本權。
1935年,美國政府頒布《社會保障法案》,成為現代社會保障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當時羅斯福說:「早先,安全保障信賴家庭和鄰里互助,現在大規模的生產使這種簡單的安全和保障方法不再適用,我們被迫通過政府運用整個民族的關心來增進每個人的安全保障。」二戰以後,隨著英國於1948年宣布建成世界上第一個福利國家,以福利政策為核心的社會保障法在北歐、西歐一些新興國家紛紛頒}艮社會保障法進入成熟階段。1942年,英國著名社會學家、經濟學家貝里奇提出一份「社會保障與協調服務」的著名報告,被稱為社會保障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此時期,蘇聯、東歐、中國及亞洲的其它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家保險」制度也相繼建立,從而極大地推動了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
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以及勞動者階級的斗爭,社會保障權逐漸被各國憲法及國際條約確認為一種法定權利。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第22條規定:「每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員,有權享受社會保障」。1966年12月16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9條規定:本公約締約各國承認人人有權享受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險。」可以說社會保障權作為一種憲法權利,已經相當普遍地確立起來了。
[編輯]
⑥ 什麼是社會保障權
社會保障權又稱福利權,是一項基本人權,主要是公民要求國家通過立法來承擔和增進全體國民的基本生活水準的權利。具體而言,即政府和社會應保障個人和家庭在遭受工傷、職業病、失業、疾病和老年時期維持一定的固定收入並獲得其他各種補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發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
國家和社會保障殘廢軍人的生活,撫恤烈士家屬,優待軍人家屬。
國家和社會幫助安排盲、聾、啞和其他有殘疾的公民的勞動、生活和教育。」
⑦ 社會保障權的社會保障權的定位
1、社會保障權是現代社會的一項基本人權 「人權是人作為人依其自然屬性和社會本質所應當享有和實際享有的權利。」人權是人的基本權利,亦即人之為人,人人應該享有的權利。「基本人權是維持人類生存、平等、尊嚴、基本自由和發展的不可剝奪的起碼的普遍權利。」米爾恩認為:「必定存在人們僅僅作為人類就享有的某些權利,而不管他們特定的社會成員身份。」社會保障權之所以成為現代社會中公民一項基本人權,其依據是:。
第一,社會保障權是人類在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社會保障是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起來的。它由非正式制度安排發展到正式制度安排,從政府不介入到積極介入,從為統治者服務到為整個社會的長期穩定和協調發展服務,從一種社會政策演變成社會政策和經濟政策等交互作用並相互協調的混合型政策,這本身就是社會文明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在自然經濟社會中,家庭是最基本的保障單位,人的生存是自給自足的生存。當人類社會進入到工業社會後,隨著市場經濟的形成和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年老、失業、傷殘、死亡等生存風險可能降臨到任何人身上,僅依靠家庭提供保障,己無力抵禦上述風險給社會成員帶來的壓力。因此,藉助社會和政府的力量,以保證人的生命的延續和再生產,是成為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和社會穩定發展的必然要求。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德國於19世紀80年代率先立法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即零星的救災濟貧制度發展成為國家固定的社會政策,施捨式社會救助發展成為公民的一種法定權利。」正如國際勞工組織指出:「在社會政治歷史上,沒有什麼事情比社會保障更能急劇地改變普通人們的生活了,這種保險制度,使人們在因公害事故、健康不良、失業、家庭生計承擔者死亡,或因任何其他不幸使收入受到損失的情況下,不至於淪為赤貧。」如今,社會保障權成為一國公民基本權利體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發展,深深植根於對人的尊重、關愛和對社會公平的追求等深層次價值取向上,體現人之為人的基本要求和人類社會的共同理想。
第二,社會保障權是現代社會中保障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權利。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權包括生存權和發展權。所謂「生存權是指作為社會個體的人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權利,是基於人類生存本能而自然產生的。」生存權實際上明確了國家和社會對公民的生存負有責任和義務,這是人權的基礎。而發展權是一種新型的人權,所謂「發展權是人的個體和人的集體參與,促進並享受其在不同時空限度內得以協調、均衡、持續地發展的一項基本權利。」生存權、發展權是最核心、最根本的人權,其他基本人權都是圍繞著生存權和發展權而起作用,社會保障權也不例外。換言之,即社會保障權是手段,生存權和發展權是目的,社會保障權是為了更好地實現生存權和發展權。因此,它是現代社會中一項基本人權
第三,社會保障權是一項獨立的、得到一系列國際人權文件確認的基本人權。在國際上,一系列國際人權文件確認社會保障權是一項基本的人權,如1948年的《世界人權宣言》第22條、第25條皆有規定。1966年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公約》第9條規定:「本盟約締約國確認人人享有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險。」第11條規定:「本盟約締約國確認人人有權享受其本人及家屬所需之適當生活程度,包括適當之衣食住及不斷改善之生活環境。」第12條規定:「本盟約締約國確認人人有權享受可能達到之最高標准之身體與精神健康。」由此可見,社會保障權已成為一項基本人權,得到了普遍認可。 2、社會保障權是現代社會公民的基本權利 憲法是規定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集中表現各種政治力量對比關系、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國家根本大法。社會保障權雖然已經被國際社會普遍認可,但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其實現還要依靠一國的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正因為如此,現代各國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在憲法中對社會保障制度作出明確規定,並將社會保障權規定為公民的基本權利。如我國現行憲法第14條第4款規定「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等等。
所謂公民的基本權利是指由憲法或其他重要法律所確認的、作為公民必須享有的、且其他權利不可取代的、權利主體亦不可轉讓的、還能派生出其他權利的那些權利。因此,社會保障權作為現代社會的基本人權,之所以又必然成為公民的基本權利,是因為社會保障權的一些基本屬性與每個公民密不可分,其具備普遍性、不可或缺性、不可替代性、不可轉讓性和母體性五個法律特徵: (1)普遍性 強調一切社會成員都享有社會保障權,國家實施社會保障的范圍應包括所有社會成員。公民在年老、疾病、失業等生活發生困難的情況下,都享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而不是只有一部分人享有社會保障權,另一部分人則被排除在外。 (2)不可或缺性 社會保障權是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所不可缺少的,國家不能通過憲法修正案或立法方式予以取消。在現代社會,如果沒有由國家主導組織實施的社會保障,而僅憑個人力量或社會自發的慈善事業,不可能有效抵禦現代社會的生存風險。只有將社會保障通過法律變為公民的基本權利,確立為國家的責任或義務,才可能真正地保障社會成員的生存、發展和人格尊嚴。 (3)不可替代性 每一項基本權利都不能用另一項基本權利或非基本權利替代,也就是說如果一項權利是基本權利,那麼,一方面,人在這種基本權利中體現的價值應該是特有的,與人在其他基本權利中所體現的價值不相同,另一方面這種基本權利應該既不能被轉換成另一種權利,也不能被另一項權利所取代。社會保障所體現的價值是人免於社會風險進而保證人維持一定生活水平,保障人的生存、發展和人格尊嚴。它不同於其他任何權利所體現的價值。社會保障權也不可能被轉換成另~種權利或被另一項權利所取代,這從根本上說是源於社會保障權所體現的特有價值,不可能被其他權利所體現的價值所替代。 (4)不可轉讓性 公民的社會保障權為其本身所固有,不可轉讓,其他人也不能接受,不能在市場上交換,也不能轉借、遺贈給他人或被他人所繼承。社會保障權即使轉讓與他人也是無效的、毫無意義的。 (5)母體性 基本權利是基本人權在憲法上的反映,基本權利具有派生其他權利的功能,基本權利與其派生權利的關系猶如憲法與一般法律的關系,憲法規定基本權利,一般法律依據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來規定其派生權利。憲法規定社會保障權,一般法律依據憲法規定的社會保障權,具體規定公民的社會保障權的派生權利,如社會救助權、社會保險權、社會福利權、社會優擾權。
⑧ 社會保障權屬於公民的什麼權利
社會保障權屬於公民的基本人權。
社會保障權又稱福利權,即公民要求國家通過立法來承擔和增進全體國民的基本生活水準的權利。具體而言,即政府和社會應保障個人和家庭在遭受工傷、職業病、失業、疾病和老年時期維持一定的固定收入並獲得別的各種補助。
社會保障權作為一個權利體系或權利束,其具體包含著以下權利:
1、社會救助權。社會救助權,也稱社會救濟權,是指由國家和社會按照法定標准,對因意外事件或自然災害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難,無法正常生存的社會成員,提供滿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資幫助的社會保障活動。社會救助通常被視為政府的當然責任或義務,採取非供款制與無償救助的方式,為最困難的和有問題的群體提供救助和服務,保障所有社會成員都能生存和免於絕對貧困。公民享有充分的社會救助權,是社會進步的文明的表現,有利於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從而穩定社會秩序,實現最基本的社會公平;
2、社會保險權。社會保險權是指勞動者由於年老、疾病、傷殘、失業、生育、死亡等風險事故,暫時或永久地失去勞動能力和勞動機會,從而沒有正常的勞動收入來源時,仍能維持基本生活的一項社會保障活動。社會保險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與主體;
3、社會福利權。社會福利權是指通過各種公共福利設施、津貼、補助、社會服務以及舉辦各種集體福利事業來增進群體福利,以提高社會成員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社會保障活動。包括職業福利、民政福利、公共福利;
4、社會優撫權。社會優撫權是社會保障體系中較特殊的保障方式,是指國家通過立法規定,對一些負有特殊社會任務和責任的人員及社會有功人員實行優撫安置、物資獎勵和精神安慰的社會保障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二條 國家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⑨ 國際人權法保護的對象包括那些
國際人權法保護的對象
國際人權法保護的對象有個人人權和集體人權。 (一)個人人權 個人人權主要有: ①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包括生命權,不受酷刑、奴役;人身自由與安全,遷徙自由;公平審判、法律人格權、隱私權、名譽權,良心、宗教和信仰自由、言論自由、集會、結社自由;有選舉和被選舉權、婚姻家庭權等。 ②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如工作權、休息權、組織和參加工會權、社會保障權、受教育權、參加文化生活、罷工和健康權等。 (二)集體人權 集體人權包括: ①民族自決權,即殖民地和被外國奴役或統治下的民族或人民有自由決定它的政治地位和謀求其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權利。 ②種族、民族、宗教或語言群體的權利。這主要是要求國家對於國內的種族、民族、宗教或語言的特殊群體應給予特別保護,而不得侵害他們的權利。例如,不得消滅它們的特徵。
⑩ 社會保障權的社會保障權的權利主體
「權利概念之要義是資格。說你對事物享有權利,是說你有資格享有它,如享有投票、接受養老金、持有個人見解,以及享有家庭隱私的權利??如果你有資格享有某物,那麼,因他人的作為或不作為而否認你享有它,就是不正當的。他人因你享有它而使你限於不利或使你受難,也是不正當的。此乃資格應有之義。」。即權利是權利主體要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一種資格,當權利主體伸張該權利之時,他人(甚至包括國家或用人單位等)必須予以滿足。
社會保障權,作為一種普通的權利,其權利主體有權要求於相應的義務人。而社會保障權不僅是普通權利,而且還是一項被憲法認可了的基本人權,因此,在一般情況下,社會保障權的權利主體是一國依法享有社會保障權的公民。本文只討論作為一國公民享有社會保障權的情況。所有的公民都應當擁有社會保障權,即所有公民都可以是社會保障權的主體。基於維持和保護每個人的人格和尊嚴,現代憲政將社會保障權作為基本人權予以普遍的承認和認可。只有賦予每個人一定程度和范圍的社會保障,保證其一定或適當的生活水準,他才可能具有人格和尊嚴。而只有保障了物質上的需求和滿足才可以保障精神上的需求和滿足,才可以保障公民的人格和尊嚴。所以,大多數的現代憲政國家都將社會保障權的享有定位於所有的公民。
任何公民都具有社會保障權主體資格。即每一個公民在其基本生活陷入困境時都有權得到國家和社會的幫助,每一公民都有權享受國家和社會的公共福利。這種主體資格的獲得不應因種族、民族、職業、性別和年齡等因素的不同而阻卻。只要是該國公民,只要處於需要社會保障的條件和狀態下,就可以要求和獲得國家的援助。因此,社會保障權的權利主體具有普遍性。在普遍性的前提下,每一個公民所享受的社會保障又有一定的特定性。即社會保障的各種項目除公共福利外,都有特定的權利主體范圍,即並非所有的公民可以直接主張該權利。相反,只有一定條件下才能運用社會保障權。即由於年老、疾病、傷殘、失業、生育、死亡、遭遇災害、面臨生活困難等因素,暫時或永久地喪失工作能力、失去工作機會、以至收入不能維持必要的生活水平或相當的生活水準時,方可向義務主體伸張該權利。例如,社會保險的權利主體只限於勞動者,社會救助的權利主體只限於貧困者。因此,社會保障權的實際主體只是那些由於各種原因連最基本的生活水平都無法保證的弱者。
而公民作為社會保障權的權利主體還具有多重性,即一個公民可能成為兩個以上社會保障項目的權利主體,除了不同的社會保障項目之間相互吸收或彼此排斥外,公民可以成為享有不同社會保障項目的主體。例如,貧困者既可以享受社會救助,勞動者可以享受社會保險,同時二者也都可以享受社會公共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