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一法律社會法

一法律社會法

發布時間: 2020-12-23 13:06:04

A. 我國現行有關社會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規有哪些請逐一列舉。

如果是勞動人員方面的主要是社會保險法,勞動合同法勞動法,工傷保險條例等,需要說明問題才好列舉出具體法條,如果你就大方向說,只能給你這些幫助了

B. 法律對於一個社會人的意義

我從前把社會哲學與政治哲學的問題,分為經濟、政治和知識思想三大組。第一組已經講過了;第二組的問題,前幾次所講,注重在社會應該用法律支配的重要。但不是一個或幾個人發號施令的法律,是由多數人的公共意志維持公共生活的法律。政治的、民治的歷史,是人類逐漸做到這個地步的痕跡:就是逐漸把人民公共意志的政治,代替少數人發號施令的政治。

所謂政治的民治,不但用多數人公共意志的法律,代替發號施令,還有政治上重要的變遷,是用有意識的立法代替遺傳風俗習慣的立法;;有許多法律,都是古代堆積下來的舊法,而不是研究討論的結果。民治的政治,有立法機關,他的法律,是從研究討論修正來的,這才是真正的立法(lcgisiation)。又,民治的范圍,逐漸推廣,即使民選官吏一時不能辦到,至少也須辦到選出人來立法,代表多數人的意志。這也是重要的變遷。

我們此刻要討論的,法律在社會實際上有怎樣的作用。簡單的回答,只有兩件事:(1)使人民有種種權利;(2)使人民有種種義務:

權利是什麼?是在行為的規定當中,有權力可以這樣做。因為全社會的權力來幫助他,所以他有這樣做的權力。換句話,他所以能夠這樣做,因為社會的全力在法律背後幫助他。有人干涉時,社會和法律,都可以出來代他反抗。所以權利就是全社會的勢力在法律背後允許他這樣做的一種權力。

這些個人所有的權利,是社會國家所公認的。所以個人在法律政治上的自由,便是種種權利的總數。法律的第二作用,還須維持秩序和共同生活,故歸並個人應履行種種義務。消極方面的,如某事為社會所不許,某事為法律所不許;積極方面的,規定行為的范圍,只准這樣做,不準那樣做,便是一種義務。這種義務,都因維持秩序和共同生活來的。

這樣看來,每種權利,都連帶著義務。例如財產權是個人所有的權利,但也有義務。消極的不許侵人家財產;積極的則規定種種法律,如納稅、買賣時填寫一定契約、中人及律師的證明等。這不過舉幾個例,說明有權利而不履行義務,就沒有所謂權利。

由此可以明白,權利不是個人自由行動,是在有社會的全勢力在法律後面允許和保護。明白了這個以後,我們可以再來討論權力的三種分別:

第一,個人的權利,或曰天賦的權利(personal rights of natural rights)。第二,公民的權利(civil rights)。第三,政治的權利(political rights)。

個人的權利,就是個人人格的權利。舉具體的例,最重要的有四種:

(一)生活的權利。個人生活,總要平安過去,不受人家的侵害。倘未經正當判決犯什麼罪,不能侵犯他生命上、身體上的種種自由。這看去雖似很普通,然歷史上不知流了多少的血,才能爭到這—點!

(二)行動的權利。這也很重要,有了生命而不能行動,還是沒有用的。

(三)財產的權利。這不是有了這個東西、那個東西就算,還須有所有權,就是社會法律公認這個東西、那個東西屬於這個人、那個人的。

(四)契約的權利。與人家有關系的事,非立有契約不可的。再講公民的權利,是從人格的權利來的。因為四種人格的權利,都須經法律規定、社會公認,而不是理想上、道德上的行動自由就夠了的。倘能使這些權利變成社會法律的權利,那麼隨時可以使喚種種機關,如法庭,警察等,來替他保護,替他評判屈直、賠償損失,所以這種權利是民事的權利,

民事的權利,在西洋法律上稱為控告與被告的權利。

被告也是—種權利嗎?因為倘不承認被告的權利,爭執起來的時候,大家都自己執行。所以文明社會里,不但要求控訴權,還要求被告權。因為在不做到法治精神的國家和社會里,人民各分子爭執的時候,往往自己動手執行,不承認對手有被告權。所以被告權也是很緊要的。

這個權利不但人民對人民要保持,就是人民對政府也要保持的。政治的民治不但人與人有法律保障,人與政府也有法律保障。英國人在歷史上為什麼占重要的位置,便因他很早的立了憲法。以於法律,看得非常寶貴;對於政府官吏,一點也不肯放鬆。凡是身體、行動等等自由,固然不肯受政府隨便支配,就是抽稅等各項保護財產的事務,也必由自己舉出人來辦理。這樣與政府奮斗,才能做到這般田地。這是政治的民治史上一件重要事實。

再講政治的權利,也是根於第一、第二兩類來的。因為只有一、二兩類權利,而沒有第三類政治上的權利,則一、二兩類也不能穩當保持。倘要一、二兩類權利有法律的保障,非於政治方面有權利不可。故人民應該要求參政,即不能選行政官,至少也須選立法官,這政治權利最重要,因是三種權利的保障,至此則其餘二種都是空文。

我們理想中可以想像一個開明專制的國家,既有好的君主,又有好的官吏,政治法律都很修明。只有人民沒有政治權,這也未嘗不可能。但從人類經驗上看來,這種理想,大概是夢想了。好的皇帝和官吏,也許可以有的,但只是暫時的。我們從前講過,凡人一朝有了大權在手,無論怎樣好人,總有自甘墮落、濫用大權的趨勢。這是人類一個極大毛病。故無論如何,非有政治權做保障不可。

政治權當中最重要的是選舉權。從前選舉權是有限制的,後來凡是男子都有了,後來不論男女,凡是成人都有了。有了選舉權,於是可以選舉立法行政的官吏。還有被選舉權。被選舉以後,可以去擔任公家事務。古代擔任國事只有少數人的,以後逐漸不論男女都可以擔任了。

這些雖似不重要,但這是器具,不是目的,是個人的和公民的權利的保障。

講這些權利最應注意之點,就是剛才所講,凡有權利不是獨立為個人所有。個人所以能有權利,全賴個人是社會的一分子,國家的一分子。他的權利,要是沒有社會國家和法律給他保障。一定不能存立的。這個觀念是根本的觀念。真講權利的,不可不承認社會國家的組織。主張無政府主義的人,不外兩種說法:第一,一切政府都是壓制的,壓制的便是不好的,所以冒險要求自由;第二,人類社會的組織,已經長久了,所受的訓練,也很夠了。雖把政府、法律完全去掉,也仍然能守秩序的。我們看他這兩種講法,都不能不承認社會的組織。

講到權利的觀念和爭權利的歷史,自是所謂政治的個人主義(political indivialism)。但這種權利,並不是離開社會而有的,是有了社會組織才有的。這一層我所以再三申明,因為每每容易與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的爭權利相混。

從前講過,社會哲學與政治哲學是比較的,不是絕對的。有了某項事實,或某項社會情形,然後始對他發生某種社會學說與政治學說。權利的問題,現在西洋已經不成問題了。幾百年前,對於這個問題,的確爭得很利害的。後來爭得的結果,幾項根本權利已大體都有了。中心的問題,現在漸漸變到別方面去了。

從歷史上看來,凡爭權利的運動,都因反對壞的政府和官吏侵犯個人的自由而起。這種政府,西方現在已經漸漸減少。政治的組織,也大體都能代表民意。法律的保障,也都有了。所以現在西方的政治問題,是有權利以後,怎樣用他才可以謀社會的公共利益。

這種政治問題的變遷,可說是從權利的問題,變到用權利的機會的問題。不是爭某人應該有某項權利,是怎樣人人可以有用權利的機會。例如沒有財產,要財產權有什麼用呢?所以政治的種種勢力,應該換一個方向,不但使人人有抽象的權利,還要使人人有機會可以用他的權利。

法國一個思想家,嘲笑紙上法律和紙上權利說:「法律是根於平等的,無論貧人、富人,都不準偷麵包;無論貧人、富人,都不許在露天里住。」這話譏刺得很利害。我們可以明白:只有紙上的權利是不夠的,總須再有實際上享用權利的機會。

西方近來有許多社會和政治的趨向,可以表示這個變遷。不但用法律政治的組織,把不公道的逐漸減少,歸於真實的公道:還有一種社會的公道(social justice),也逐漸減少從前的不公道。

再舉個具體的例:如近來有許多國家,用勢力規定作工的情形和婦人、小孩作工的限制。還有許多並規定最低度的工價,使工人不但可以過活,並且略為寬裕,不至墮落。又如用抽來的租稅,輔助年老和疾病、殘廢的人,使他們不作工時也不會受苦。這都可以表示不為權利,而是用社會政治的組織,使人人有享用權利的機會。

還有最明顯的趨勢,是用納稅的制度,使財產漸趨乎均,不但增加歲入而已。例如所得稅,以級數遞進,所得多者抽稅多,所得過少者不抽稅。又如遺產稅,也用級數遞進的法子。這並不是為國家增加歲入,是以政治的勢力,使不公道的逐漸公道,不平等的逐漸平等。這個趨勢。也可以在權利的題目底下講,因為是把權利的范圍逐漸推廣,使人人有充分發展的機會。

西洋近日最重要的問題,是用國家的勢力去平均社會,應該走到什麼限度?這是政治學上討論最切要的:一方是社會主義,一方是個人主義。兩派當中,又有許多派別。

據我看來,這個問題,不但西方,就是中國也未始不重要。不過在中國略為不同一點就是:中國要提倡個人自由發展,還是也須像西方的經過爭權奪利的時代,再回到用國家的權力使社會平等呢?還是把兩步並作一步做呢?

我們至少可以從理想上討論這個問題的三項理由:

第一、中國似可把兩步並作一步,同時並做。因為中國本有古代孟子以來的保民政策的學說可以做根基。中國向來的政治學說,沒有個人主義羼雜在內,故很可以把從前父母式的皇帝的保民政策,變為民主的保民政策。

第二、中國今日很可以利用普及教育,使人人的機會平等,普及教育的用處,並不是為個人爭權奪利,是使人人有平等的機會,西方發達普及教育,遠在工業大革命以後。中國今日正工業革命未興之時,應從速實行普及教育,預備將來機會平等的能力。

第三、中國此時,可以利用專門知識研究專門的問題。西方個人主義學說的壞處,就在不大崇拜專門學說。以為人人有了教育,人人都能管自己,不曉得社會政治都是很復雜。就是一小縣裡面,也有教育、稅則等等都非專門不可。此時及早預備,尚可挽救?

這不過幾個意見,問題是很重要的,很值得研究的。中國此時,雖有許多特別問題,但是暫時的,將來總要有回到根本問題的一日。工業變遷是不免的,個人主義的爭權奪利也是不免的。怎樣可以有個人主義的好處,而沒有損害社會的壞處,這是一個重要問題。

C. 法律的特徵是什麼

法律行為具有以下三個特徵:第一,法律性。法律行為是法的現象的重要組回成部分,是答由法律規定的、具有法律意義、可以用法律進行評價的人的行為,由此區別於一般的社會行為。第二,社會性。法律行為作為人的活動,具有社會性的特徵,法律行為並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而是其他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或一個方面。第三,法律行為是能夠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為是人所實施的行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應了人們對一定的社會價值的認同,一定利益和行為結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動方式的選擇。

D. 孟德斯鳩 在一個有法律的社會里 怎麼理解

孟德斯鳩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個將中國劃入「專制政體」的。因此孟德斯專鳩被認為是從否屬定方面將中國列入一種世界模式的第一人,為法國和歐洲提供了與以往不同的中國形象。當時的法國作家大多將遙遠的中國描繪成樂土,獨《論法的精神》中多對中華帝國的專制有批判。孟德斯鳩曾在魯昂與一位滯留的中國海員交談,本著嚴謹的態度得出了自己的認識。盡管孟德斯鳩的見解不免偏頗,但相對於同時代的人是較為接近事實的其說盡管在當時受到同時代的許多思想家的反對,隨著時間的推移,則逐漸成為西方人看待中國的基本前提。18世紀是西方中國觀發生根本變化的世紀,即從以「頌華」(sinophilie)占優轉為以「貶華」(sinophobie)為主。此外,孟德斯鳩亦認為專制主義是亞洲各國的特點。

可是在我個人看來,這只不過是殖民時代必有的殖民者秀優越,同時尋找尋釁擴張借口的一種社會流行現象,因為在西方人看來,我得不到的美好就不是美好,還記得伊索的那隻狐狸嗎?

E. 如何理解法律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

答:法是調整人們行為或社會關系的規范,具有規范性,是一種社會規范。不同版於宗教、權道德、社會習俗等其他社會規范,法律具有以下特徵:
(1)法是一種特殊規范,其特殊性首先表現在它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具有國家意志性,國家意志的法具有統一性和權威性。
(2)法在國家權力范圍內普遍有效,具有普遍性,而其他社會規范只對特定成員在特定范圍內有效,如宗教中的教規,只對教徒有約束力。
(3)一切社會規范都具有強制性,法不同於一般社會規范的特點就在於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國家強制性。
(4)法是有嚴格程序規定的規范,具有程序性。道德、宗教以及習俗的實施一般不具有像法律一樣嚴格和細致的實現程序。

F. 一個社會為什麼要有法律

社會與法律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從古羅馬到現在,人類一直對於這個問題進行探索和討論。版我認為其實社會的權的核心問題就是人的問題,法律究其本事也是出於對人和人類集群的一種規范。社會的發展總是離不開制度的規范,而法律等行為規則在離開了人類集群之後也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那麼有個問題就值得我們思考,為什麼社會需要法律,是法律其本身的特殊性決定其必然存在於社會(那麼就不會隨社會的發展而滅失)?還是由於社會的需要而應運而生出法律等行為規則(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素質提高終究一天會被高尚道德所取代)?比如說人為什麼需要食物,為什麼喝水,為什麼需要代步工具?是因為他會餓會渴會累,究其本質是因為他有「需要」。 那麼呢?我認為是由於社會中的某些不良因素或者說是內在的缺陷,促使必須有種規則來保證其向前發展。

G. 法律調整是一種( )

法律調整是一種規范性調整。法律調整,是指按照經濟基礎的要求和一定社會專需要,為確認、保護屬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運用一系列法律手段,對社會關系實行的有結果的規范性調整。在階級社會中它是主要的社會調整形式。

法律調整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

1、是統治階級運用國家權力對社會關系所進行的有目的、有組織、有保證、有結果的規范性調整;

2、是通過僅僅為法所專有的法律手段系統來實現的。

拓展資料:

法律調整方法是指法藉以作用予社會關系的方式、手段、辦法的總稱。如果說法律調整對象問題回答的是法律影響和作用的對象是什麼的話,那麼法律調整方法問題回答的則是法律怎樣對它的調整對象施加影響,發生作用。

法律是社會關系的調節器,同時又是人的行為規范,法律是通過規范社會關系的主體——人的行為來實現對社會關系的調整的。因此,規范社會關系主體的行為,是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的總方法。

H. 1、法學又稱法律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是( ) A.社會現象 B.法律現象

法學又稱法律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現象。

法學,以法律、法律現象以及其規律內性為研究內容容的科學,它是研究與法相關問題的專門學問,是關於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

法律作為社會的強制性規范,其直接目的在於維持社會秩序,並通過秩序的構建與維護,實現社會公正。作為以法律為研究對象的法學,其核心就在對於秩序與公正的研究,是秩序與公正之學。

(8)一法律社會法擴展閱讀:

從法的形式角度說,包括憲法、法律、法規以及其他各種形式的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從法的體系角度說,包括憲法、行政法、民商法經濟法訴訟法、社會法、刑法、國際法、程序法以及其他各種部門法;

從一般分類角度說,包括國內法和國際法、根本法和普通法、一般法和特別法、實體法和程序法;

從表現形態角度說,包括動態法和靜態法、具體法和抽象法、紙面法和生活中的法、理想法(如自然法)和現實法(如實際生效的法)等等。

I. 法律是一種_________的社會規則。

特殊

J. 法律是最權威的一種社會控制方式,與其他社會規范相比,它最基本的特徵就是(  )

它最基本的特徵就是(具有強制性)。

熱點內容
共青團工作條例 發布:2025-01-22 15:53:24 瀏覽:418
九江法院位置 發布:2025-01-22 15:45:06 瀏覽:734
聯考法律碩士國家線 發布:2025-01-22 15:38:07 瀏覽:508
公司法電影 發布:2025-01-22 15:10:56 瀏覽:871
審理法官是什麼 發布:2025-01-22 15:05:27 瀏覽:74
員工辭退賠償勞動法 發布:2025-01-22 14:46:58 瀏覽:51
道德公民圖片 發布:2025-01-22 14:31:53 瀏覽:392
自然法學派概念 發布:2025-01-22 14:31:14 瀏覽:688
自考2017年4月勞動法答案 發布:2025-01-22 13:58:25 瀏覽:196
道德宣誓 發布:2025-01-22 13:41:20 瀏覽: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