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企業所得稅例題
1. 下列稅種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不準從收入額中扣除的是()。
正確答案為:A選項
答案解析:稅金,是指企業發生的除企業所得稅和允許抵扣的增值稅以外的各項稅金及其附加。即納稅人按照規定繳納的消費稅、營業稅、資源稅、土地增值稅、關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以及發生的房產稅、車船稅、土地使用稅、印花稅、教育費附加等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企業繳納的增值稅屬於價外稅,故不在扣除之列。
2. 東奧經濟法關於企業所得稅的一道計算題
接受捐贈的材料(存貨)按照新會計准則應該以接受材料的賬面價值(10萬)專和應負擔的稅費(屬1.7萬)計入營業外收入,繳納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是(不考慮運費進項稅):
借:原材料 10.3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金)1.7
貸:營業外收入 11.7
銀行存款 0.3
從會計分錄可以看出:運費構成了接受捐贈的材料賬面價值,通過生產再加工後進入企業的生產成本後稅前予以扣除,所以不會再考慮運費的處理了。
3. 經濟法基礎企業所得稅公益性捐贈的問題
第一個題目,答案明顯錯了!
當年利潤400萬,其中已扣除了這55萬的捐款。回題目自己也說了,「均在營業答外支出中列支」。
義務教育捐贈扣除限額為48萬;直接捐贈5萬不得在稅前扣除。
因此,應納稅所得額為:
400+(50-48)+5=407萬元
第二個題目,答案是正確的。
捐贈扣除限額為:5000×12%=600萬元>100萬元
所以捐贈的100萬可以全額扣除。同樣,這100萬已包括在利潤總額中了。
國債利息收入是免稅的。
因此應納稅所得額為:5000-20=4980萬元
4. 經濟法的題,企業所得稅那一章的,我不懂為什麼應納稅所得額調增是10-5,為什麼不是1
你再捋捋。業務招待費扣除有兩個限額條件,1是實際發生額的60%,2是營業收入的千分之五,兩個限額取小的數扣除。
你題目業務招待費發生額是10萬元,按第一個條件,只能扣6萬,按第二個條件,是只能扣5萬。所以,按5萬作為扣除限額。原來是按10萬扣,那麼,要調增10-5萬。
5. 經濟法多選題。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律制度的規定,下列收入中屬於來源於中國境內所得的有
你的答案是ab d。正確只有c不正確。
6. 兩道經濟法的題,求大神解答!在線等!
第一題,銀行作為經濟法主體中的公司企業主體,是上市,運行,繳稅,被處罰。,。。。等多種商事行為的承擔著。大意如此
第二題,張某以勞動者、股東、買受人、旅客的身份成為經濟法主體
7. 經濟法基礎,企業所得稅
應該是不同的概念:
.在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是按權責發生制計提的,不是實際繳納內的,應在次月15日內容繳納.分錄如下,
1.月底結轉所得稅時做:
借:所得稅費用
貸:應交稅費-應交企業所得稅
2.結轉本年利潤做
借::本年利潤;
貸:所得稅費用
3.在次月15日內申報納稅
借:應交稅費-應交企業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8. 請哪位高手找一道比較綜合的企業所得稅題目和一道包括計算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的稅務題目!同時附上答
A企業是2008年1月1日注冊成立的公司,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25%.2008年度有關所得稅會計處理的資料如下:
(1)本年度實現稅前會計利潤200萬元;
(2)取得國債利息收入20萬元;
(3)持有的一項交易性金融資產期末公允價值上升30萬元;
(4)持有的一項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期末公允價值上升50萬元;
(5)計提存貨跌價准備10萬元;
(6)本年度開始計提折舊的一項固定資產,成本為100萬元,使用壽命為5年,預計凈殘值為0,按直線法計提折舊,稅法規定的使用年限為10年,假定稅法規定的折舊方法及凈殘值與會計規定相同,折舊費用全部計入當年損益.
(2008年度除上述事項外,無其他納稅調整事項)
要求:(1)採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計算本年度應交的所得稅.
(2)計算本期應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金額.
(3)計算應計入當期損益的所得稅費用,並做出相關的會計分錄.
答案:1)本年應交所得稅=〔稅前會計利潤200-國債利息收入20-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增加額30+存貨跌價准備10+固定資產折舊(100/5-100/10)〕×25%=42.5(萬元)
(2)交易性金融資產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30萬元;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50萬元;
存貨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10萬元;
固定資產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10萬元。
本期遞延所得稅負債發生額=80×25%=20(萬元),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50×25%=12.5(萬元)
本期遞延所得稅資產發生額=20×25%=5(萬元)
(3)本年度所得稅費用=42.5+20—12.5—5=45(萬元)
借:所得稅費用 45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12.5
遞延所得稅資產 5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20
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42.5
9. 經濟法案例分析題及答案我國的稅收法律體系中包括哪些稅種
您好!我國現行稅收法律體系是在原有稅制的基礎上,經過1994年工商稅制改革逐漸完善形成的。現共有23個稅種,按其性質和作用大致分為七類:
1.流轉稅類。包括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主要在生產、流通或者服務業中發揮調節作用。
2.資源稅類。包括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主要是對因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差異而形成的級差收入發揮調節作用。
3.所得稅類。包括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主要是在國民收入形成後,對生產經營者的利潤和個人的純收入發揮調節作用。
4.特定目的稅類。包括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筵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土地增值稅、耕地佔用稅,主要是為了達到特定目的,對特定對象和特定行為發揮調節作用。
5.財產和行為稅類。包括房產稅、城市房地產稅、車船使用稅、車船使用牌照稅、印花稅、屠宰稅、契稅,主要是對某些財產和行為發揮調節作用。
中央稅即屬於中央固定財政收入,由中央集中管理和使用的稅種。具體來說,中央稅包括下列稅種:關稅,海關代征消費稅和增值稅,消費稅,中央企業所得稅,地方銀行和外資銀行及非銀行金融企業所得稅,鐵道部門、各銀行總行、各保險總公司等集中交納的收入(包括營業稅、所得稅、利潤和城市維護建設稅),車輛購置稅。<BR> 地方稅即屬於地方固定財政收入,由地方管理和使用的稅種。具體說來,地方稅包括下列稅種:營業稅(不含鐵道部門、各銀行總行、各保險總公司集中交納的營業稅),地方企業所得稅(不含上述地方銀行和外資銀行及非銀行金融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城市維護建設稅(不含鐵道部門、各銀行總行、各保險總公司集中交納的部分),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印花稅,屠宰費,農牧業稅,對農業特產收入徵收的農業稅(簡稱農業特產稅),耕地佔用稅,契稅,遺產或贈予稅,土地增值稅。<BR> 中央地方共享稅即由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和使用的稅種。具體說來,中央地方共享稅包括下列稅種:增值稅、資源稅、證券交易稅等。增值稅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資源稅按不同的資源品種劃分,s部分資源稅作為地方收入,海洋石油資源稅作為中央收入。證券交易稅,中央與地方各分享50%。
1994年,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發展和經濟體制進一步改革的需要,我國對稅收制度和管理體制進行了一次范圍較大、程度較深的改革,即稅制及分稅制改革。在劃分中央與地方事權的基礎上劃分了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支出;按稅種劃分中央和地方收入,中央和地方分設稅務機構,分別收稅。在稅種劃分上,根據稅制改革後稅種結構的變化和進一步改革的方案,分別設置了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與地方共享稅。劃歸地方稅的稅種包括:營業稅、地方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車船使用牌照稅、城市房地產稅、車船使用稅、印花稅、屠宰稅、筵席稅、農(牧)業稅(包括農業特產稅)、耕地佔用稅、契稅、土地增值稅。1994年,地方稅收入(不含共享稅地方分成收入)佔全國稅收總額的比重為34.4,佔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35.11,成為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由地方稅務機構負責徵收地方稅,同時將屠宰稅和筵席稅的開征停徵權下放給地方。至此,與分稅制相聯系的,具有真正意義的地方稅產生了,同時,也初步形成了我國地方稅體系的基本框架。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