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中國婚姻法演變過程

中國婚姻法演變過程

發布時間: 2022-06-11 02:05:02

A. 中國法定結婚年齡變更史

中國法定結婚年齡演變

中國古代的婚齡相對於今天的結婚年齡來說普遍較早,一般十七八歲就結婚成家了。

1、西周時期:男30歲,女20歲

西周時《周官》有載:「媒氏掌萬民之判,令男子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但考慮到古人所處環境,《春秋穀梁傳》記載較為真實,它描述西周男子20歲「冠而列丈夫」,即是成年。女子則15歲為「及笄」,是為成年。男女未達到成年年齡不得結婚。

2、春秋戰國:男20歲,女15歲

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和國家發展需要,到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君主都不同程度的把國民法定結婚年齡下降。《國語》記載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決心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已報此仇。為了迅速增加人口,他鼓勵國民結婚生育,頒發條例: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3、秦朝至清代:男15-20歲,女13-17歲

到秦朝男子以六尺五寸,女子以身高六尺二寸為成人,分別是:149厘米、143厘米。按照身高推算女生相當於15歲左右。而再往後大都在男20歲,女15歲這個標准左右。如唐代規定「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明代則是「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並聽嫁娶」;晉朝時期司馬炎詔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

4、現代:男滿22周歲,女滿20周歲

根據《婚姻法》第六條規定,國內公民結婚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該條例從2001年實施至今仍未改變,但今年兩會上有代表提出改為「男不得早於二十周歲,女不得早於十八周歲」。這與我國人口總量增長的勢頭大幅減弱,勞動年齡人口和育齡婦女明顯減少,老齡化程度加深,群眾生育意願發生重大轉變有關。

(1)中國婚姻法演變過程擴展閱讀:

世界各主要國家法定結婚年齡如下:

1、伊朗法定結婚年齡男18歲、女16歲(一說9歲,古蘭經上穆罕默德是娶了9歲幼女為妻,所在伊斯蘭國家的婚齡均偏低)。

2、荷蘭法定結婚年齡18歲;16歲(需父母同意,一說12歲)。

3、俄羅斯法定結婚年齡18歲(特殊情況16歲,地區不同可能出現差異,在2002年以前,法定結婚年齡為16歲。2002年,俄國議會下院杜馬通過了一項法案,准許將合法結婚年齡從16歲降低到14歲)。

4、法國法定結婚年齡18歲。

5、菲律賓法定結婚年齡18歲(穆斯林15歲)。

6、韓國法定結婚年齡:男18歲、女16歲以上。未滿20歲者,要申請結婚時必須有父母的同意。女子在婚姻六個月內不能申請再婚,但有醫生的妊娠診斷證明可作例外處理。

7、日本男18歲、女18歲。

8、英國18歲。

9、德國18歲。

10、巴西男18歲,女16歲;

11、澳大利亞男21歲,女18歲。

B. 中國最早的「婚姻」一詞,是從何演變而來

傳說中最早的婚姻關系是「伏羲制嫁娶,女媧立媒約」,但是原始社會流行群婚和班輩婚,不存在婚禮制度,直到商朝的時候,才出現關於婚姻的一些理解,比如「親迎於庭,親迎於堂」等。

納采就是男方讓媒人去提親,女方要是覺得適合就會把自己的芳名告訴男方,納吉就是現在的算八字,看般配嗎。納征是下聘禮:請期就是選擇結婚的黃道吉日,共牢合巹就是洞房和喝交杯酒了。

古代婚禮儀式定型是在唐朝,後世一直沿用,直到近代收到西方文化的沖擊才產生了一點改變。現在的中式婚禮其實是中西式融合下的產物。

一場盛大的婚禮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特別是一場隆重的中式婚禮更讓人喜歡。

C. 婚姻法變化及其時代背景

新婚姻法與舊婚姻法有5點不同處:
1、明確規定禁止「包二奶」等行為。舊婚姻法只禁重婚,對其他無明確規定。而新婚姻法則增加「禁止其他違反一夫一妻制的行為」的內容。
2、新婚姻法增加了無效婚姻的規定。指出「對無效婚姻,當事人以及利害關系人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提出該婚姻無效,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應當宣告婚姻無效。」
特別針對脅迫婚姻作出了規定:「因脅迫結婚的,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請求撤銷該婚姻。受脅迫的一方撤銷婚姻的請求,應當自結婚登記之日起一年內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當事人請求撤銷婚姻的,應當自恢復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3、新婚姻法放寬了離婚的條件。
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調解無效的,視為感情確已破裂,應准予離婚。
(一)實施家庭暴力或以其他行為虐待家庭成員、或遺棄家庭成員的;(二)一方重婚或有其他違反一夫一妻制行為的;(三)一方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的;(四)一方被追究刑事責任,嚴重傷害夫妻感情的;(五)婚後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六)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的;(七)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4、新婚姻法首次提出探視權和尊重父母婚姻權的問題:「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視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
子女應當尊重父母的婚姻權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後的生活;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因父母的婚姻關系變化而終止。
5、夫妻雙方財產佔有、分割應遵循的規則是與舊的婚姻法相差最大的地方。新婚姻法規定:對無效或被撤銷的婚姻,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除重婚的以外,按照共同財產分割;對有過錯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
新婚姻法明確規定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一)一方所有的婚前財產;(二)因一方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三)遺囑或贈與合同中指明歸一方的財產;(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
新婚姻法首次提出離婚時,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可以向另一方請求補償。

D. 人類婚姻制度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1、群婚制

群婚制它是人類社會最早的婚姻家庭形態,其本質特徵在於兩性關系受到一定范圍的血緣關系的限制或排斥。按照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提出的婚姻家庭進化模式,群婚制可以劃分為血緣群婚制和亞血緣群婚制度兩個階段。

2、偶婚制

偶婚制是一男一女成對配偶的婚姻制度。這種婚姻制度的特點是:一個男子在許多妻子中有一個主妻,一個女子在許多丈夫中有一個主夫。就是說,在成對的配偶中有一個或長或短的時間內相對穩定的同居關系,

每個男子或女子有了一個較為穩定的或主要的配偶,並不排除男女雙方與自己的主妻或主夫以外的人發生性關系,而且夫妻關系極不穩定。

3、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monogamy)亦稱「單偶婚」、「個體婚」是文明世界的體現。一男一女結為夫妻的婚姻形式。

(4)中國婚姻法演變過程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無效:

(一)重婚的;

(二)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

(三)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

(四)未到法定婚齡的。

第十一條 因脅迫結婚的,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請求撤銷該婚姻。受脅迫的一方撤銷婚姻的請求,應當自結婚登記之日起一年內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當事人請求撤銷婚姻的,應當自恢復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E. 國人婚姻70年變遷:從一切從簡,到五花八門,你怎麼看

澳大利亞著名心理學家奧斯瓦爾德·施瓦茨說:「婚姻是完好人生的精華。」從世界婚姻開展史來看,隨著狩獵採集者進入農業文化,社會需求更穩定的布置。第一次記載的婚姻典禮的證據是結合一名婦女和一名男子,其歷史能夠追溯到公元前2350年,在美索不達米亞。在接下來的幾百年裡,婚姻演化成一個普遍的機構,被古希伯來人,希臘人和羅馬人所承受。但那時分,婚姻與愛情或宗教關系不大。我已在多篇文章中細致解答過這個觀念,在此不再贅述。

在中國,新中國成立之間,我們有長達2000年的封建婚姻史。一切的年輕人,都恪守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准繩談婚論嫁,因古人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古時婚禮,考究「六禮」,興於周朝,貫串整個封建社會。所謂六禮,一是納采,就是男方得知女方諸方面條件不錯,派人送彩禮求婚;二是問名,就是男方派媒人問清女方的名字、生辰八字,然後到宗廟里去占卜吉凶;三是納吉,就是占卜後得到凶兆,然後訂婚;四是納征,就是男方派媒人送彩禮到女方家裡;五是請期,由男方定下婚禮吉日,由媒人正式通知女方;六是親迎,婚禮之日,男方必需親身到女方家迎接,然後男方先回,在門外等候

直至封建王朝毀滅,民國時期,30年代西式服裝大行其道。在上海等大城市開端盛行穿白色婚紗禮服,普通新娘穿白色婚紗禮服,手捧鮮花,頭戴白色長紗,長達五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禮服,白硬領襯衫,戴黑領結,手捧黑呢高帽和白色手套,另外還有男女二位儐相,也穿大禮服和白紗,陪著一對新人,舉行婚禮後就在教堂內與雙方家長,證婚人等拍攝合影照,這就是起初的婚紗照,這品種型的結婚照不斷持續到50年代。

從大操大辦到1950年新中國公布了婚姻法,宣布婚姻嫁娶一切從簡。我國的婚姻新時期正式拉開帷幕。

50年代-80年代變革開放之前,這是一個特殊的脫貧時間,固然《婚姻法》制定了一夫一妻制,但是那時分的夫妻結婚照,大都是穿正裝拍攝,簡直沒有婚紗照一說。由於是集體消費,買東西都要靠:票。糧票、油票、各種票。那時分的婚姻,簡單而瓷實。婚禮由「組織」籌辦

,來賓為單位職工,看起來更像是單位聯歡會,結婚十分簡單,條件好的擺上一桌酒,親戚鄰居四鄰湊到一同吃個飯。

議論明星公眾人物離婚,關注相親節目炒作吃瓜,運用社交軟體享用快餐愛情,這是我們能看到新時期年輕人感情的缺陷,但是也能看到那些開端養兒育女的90後夫妻,不只開端顧家,也開端肩負社會義務;縱觀建國70年,每個時期的婚姻觀念和風俗都有所不同,不管如何,他們都是一個時期的記憶和意味。婚姻本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從古至今,隨同著婚姻制度的不時完善和優化,置信我們年輕人的婚姻將來,也會越來越溫馨與幸福。#婚姻嫁娶70載#

F. 中國是從何確定一夫一妻制的又經歷了怎樣的變化發展

《中國法制史》第三版中其中一條:夏商法律在確立婚姻關繫上,明確的規定了一夫一妻制。商代允許男性王族在確立一夫一妻外,大量納妾。這說明從中國古代歷史的源頭起,我國就倡導著一夫一妻制。

那麼,在朝代更換、滄海桑田中,最初的一夫一妻制又經歷了怎樣的變化發展呢,與建國後實行的一夫一妻制又有什麼不同呢?

新中國婚姻法宣傳

又如,1952年12月,廣東省婦聯副主席古大存在《宣傳婚姻法的一點意見》中寫道:婚姻法施行前的重婚、納妾是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問題,是否離婚,要看女方(妻、妾)要求來決定,我們不能強迫其離大或是離小。

如果婦女一方要求離婚時應立即批准,並照顧其離婚權利。如果女方沒有這樣的要求,就仍應讓他們保持原來共同生活關系。總而言之,所有在解放之前就已經成親的妻妾,只要女方自己願意留在丈夫身邊,就不會被強制性離開。

對於建國之後這些法律的頒布,我們也看到了法律制度的人性化一面:首先,一改以往男性主權社會,把選擇權交到了女性手上,男女平等;其次,這樣的結果該是最好的結果,因為“妾”這一群體,大多沒多少文化與見識,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一直以來都是依靠丈夫生活,離開了丈夫,如何生活也將成為一大難題。現代女性講究自立自強、自尊自愛,這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也是歷史帶給女性的沉重教訓。

G. 近代婚姻制度的變遷有哪些參考文獻

一、 封建統治下的傳統婚姻
在傳統文化中,婚姻不僅僅是當事人,更是兩個家庭甚至是兩個家族的實務。所以,家庭夫妻關系的形成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准則,男女當事者個人,對自己的婚姻基本上沒有選擇的自由。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大多以「門當戶對」或家庭經濟情況為標准,對於年、貌、品、才,甚至身體狀況,是不管的,更別提感情,青年男女毫無自主權可言。男女雙方婚前可能都沒有見過面,婚後的感情狀況普遍不理想,沒有建立在兩情相悅的基礎上的傳統婚姻釀成了許多悲劇。在電視劇與文藝作品中,此類例子枚不勝舉。清末的許多學者,都有過失敗的第一段婚姻。
傳統婚姻中,早婚惡習,近親結婚的習俗的風行。在清末社會,早婚有相當的普遍性,一般青年多在20歲之前完婚,甚至有「有年30抱孫子者,則戚族視為家慶,社會以為人瑞」,少年男女結婚帶來的結果是身體易為情慾所傷,父母也不能給子女良好的家庭教育,給整體國民素質影響很大。近親結婚,出於種種考慮,在偏遠地區和皇族內甚為流行,給下一代的質量埋下了很大的隱患,嚴重影響國民素質。
中國有漫長的封建歷史,中國婦女一直生活在「三綱五常」的宗族制度之中和男尊女卑的傳統倫理中,女子的婚姻全力基本被剝奪。蓄妾,三妻四妾,是舊時婚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社會貧富貴賤分化和階級制度的在婚姻制度上的體現。男子可以退婚再娶,女子則不能退婚再嫁,這是封建婚姻的違反人道主義的平等的地方。
二、 辛亥革命到新中國成立前的婚姻狀況的改變
——傳統婚姻制度與新式婚姻形式共存
清末民初,新世紀初的婚姻在一片熱鬧沸騰的變革中開始。伴隨著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大批進步知識分子展開了對舊時婚姻陋俗的大批判。在新婚姻觀的引導下,二十世紀初中國的婚姻習俗開始出現了現代文明與自由的曙光。
辛亥革命對傳統的婚姻制度的沖擊還是相當大的,近代留洋後回來的人帶來的人人平等,婦女解放等新觀念給城市的青年以重大影響,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統治也讓眾多的城市民眾開始漸漸改變舊的觀念,接受新式的婚姻顧念也開始成為新式婚姻制度的開端。
青年男女開始先談戀愛,再結婚。在大城市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受新式觀念的影響,原來的舊的觀念被漸漸摒棄,慢慢的解放天性,從自由戀愛開始,也接受一夫一妻制度,當然這只是一小部分人。偏遠鄉村和傳統的家族依舊是傳統的形式。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的婚姻即為林覺民和梁啟超兩位家長包辦的。 婚禮的形式開始從簡,花費也節省了許多。舊式婚禮的程序極為繁瑣,規范了所謂的「六禮」,作為婚禮必要的程序。民國早期,眾多有識之士對此進行了猛烈地批判,尤其是在「五四」前後,於是婚禮形式上開始趨於簡單,,「往往有借旅館及青年社結婚者,此亦嫁娶從簡之好現象也」。禮俗趨於簡朴,摒棄舊婚俗
的繁文縟節,更是社會趨於文明,合理的的具體表現,有利於社會風氣的轉變,也有利於社會進步。
男女的婚姻的年齡也開始正常起來,早婚的現象變少,人們開始重視起自己的教育,事業和革命,結婚年齡從原來普遍的16,7歲到20歲出頭,這是社會顯著的進步,有利於進一步提高下一代的質量。
三、 建國後的婚姻狀況和婚姻觀念
在新中國成立的初期,國家一切都剛剛起步,當時急需一部法律為新的婚姻制度作為新的婚姻規范,需要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婚姻家庭領域內的反封建的民主改革,廢除在中國已存在數千年之久的封建婚姻陋習於是,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最初幾年裡,政治色彩頗濃而革命意義極大的《婚姻法》為中國人的婚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其頒布為起始,「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以法律形式固定了下來。一夫一妻制開始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開始在主流媒體的宣傳中出現提倡「婚姻自由」,這一切都是過去的年代所沒有的,新中國的成立以及《婚姻法》的頒布給中國的婚姻制度帶來了質的改變,長足的進步。就在《婚姻法》頒布前一年,法國女權主義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的《第二性》出版。藉這本女權主義的「聖經」,波伏娃表達了對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的敬意,她堅信社會主義終將消滅男女不平等現象。
當然,在這一時期婚姻制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自50年代「反右」運動開始至「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處於一個政治高於一切的年代,政治成為一切的主題,婚姻如是。其時所謂的「紅五類」之間的通婚是理所當然的,而企盼改變命運的所謂的「黑五類」也無一例外地希望能與「紅五類」聯姻,以便藉此獲得免於政治迫害的身份條件。與政治條件相比,人們對財富、職業的要求似乎並不高。也許在那個均貧富已被制度化的時代,經濟方面的任何期待都顯得不合時宜,甚至,人們連愛情也少有期待。愛人,首先應該是革命同志。
1978年以後,政治權力與傳統道德共同構建的社會監管體系日益松動,令置身其中的人們感受真切而又應接不暇。少了過度的政治負擔,人們的婚姻重歸朴實的愛情。1981年,新《婚姻法》頒行,將「感情破裂」規定為離婚要件,由此,中國人似乎開始意識到,愛情也是婚姻中頗為重要的東西。婚禮也跟上了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潮流,新人穿上了套裝西服婚紗、喜宴排場越來越大,婚慶事業也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
然而,進入新千年以後, 這是一個規范日漸模糊的時代。80後相繼步入婚齡,成為這時期結婚的主力,此時的婚姻染上了80後鮮明的個性色彩-在中國,一些人的愛情開始以「無政府」的方式蔓延,正如羅素在半個多世紀前在《婚姻革命》里說的,「愛是一種無政府的力量,如果放任自流,它是不會安於法律和風俗所規定的范圍的。」同時,隨著物慾與自由主義的膨脹,結婚的決定開始摻雜著更多無關愛情的考量??
四、總結
婚姻家庭制度是指被一定社會所公認並被人們普遍接受和遵循的婚姻家庭關系的規范體系,是社會上層建築的一部分,始終受這個社會的經濟基礎的發展所決定。可以說,經濟基礎的變化和發展根本上推動了婚姻制度和婚姻觀念的的變遷,當然這不是唯一因素。
雖然我們不能確定婚姻制度的未來做准確預知,但是縱觀變遷,我們
並且發展趨勢將是趨於合理與完善。 不能說著將最終決定於經濟基礎,

H. 我國古代一夫多妻,現代一夫一妻,是什麼時候開始改變的

這個世界的法律和規矩都是有錢有權有勢的男性制定的,他們在社會中不會存在競爭壓力,也有更多的資源,但是很有意思的是,正是這幫人,制定了一夫一妻制。

但全世界的國家在發展中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是違法的,而我們國家則更是在西周就有明確規定的相關制度。

我們國家古代從來沒有過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更嚴格來說,是一夫一妻一妾制,這點很重要,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沒什麼區別啊,事實上妻和妾的區別非常大,首先地位完全不一樣,其次,納妾也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納的,不同朝代規矩不同,比如有的就要求四十歲無子才可納妾。未經許可的視為重婚罪。

I. 中國新婚姻法有什麼變化

1997年—1998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的青年中,有近.8%的人對婚前性行為持肯定態度;3—4成的青年對結婚和生兒育女的價值持懷疑或否定態度。有近5萬的青年贊成離婚。有半數的人對「婚前財產公證」表示認同。
對21世紀婚姻的展望

許多學者認為:下世紀婚姻將呈多元化趨勢,家庭形式將更為豐富。男人和女人都將不依賴他人而生存,個人的權利將受到尊重,生活將趨於個性化。

中國具有明顯的城鄉差異、地區差異,婦女解放程度也不同步,因此,城鄉婚姻掌握的數據和綜合一些專家學者的意見,具體來說,在城市:

1.核心家庭繼續增加。目前核心家庭已達60%,還會繼續上升。家庭結構小型化,每家3—4人。

2.晚婚晚育人數增加,單身不婚者增多,自願不育者有上升趨勢。

3.婚前性行為不會減少,隨著封建「貞操觀」影響的削弱,試婚有可能增多。

4.擇偶更注重情趣相投,經濟條件重要性降低。同居數量有可能上升。

5.婚姻質量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使多數家庭不再湊合。婚姻調適能力的提高,將使家庭生活更豐富、新鮮和幸福。婚姻中男女更加平等,家庭暴力減少,丈夫將與妻子共同承擔家務。

6.家務勞動強度降低,時間縮短,夫妻因家務勞動導致的矛盾減少,家務勞動將社會化、家用電器普及化。

7.協議離婚、試離婚將成為離異的首眩離婚率會呈上升態勢。知識、文化水平越高的人情感越豐富,對愛情要求越高,因此會越不幸福,越痛苦,離婚可能性越大。

8.社會對婚外戀繼續保持寬容的態度,人們對婚姻的責任感更多的是自我認識、自我約束、自我修正,而不是迫於外在壓力。隨著我國對個人自由的管理放寬,機會增加,婚外戀會增加。

9.民眾婚姻自由度增加,婚姻不再是從眾行為,結婚與否是個人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單身不婚、單親家庭等生活方式可能成為人們多樣化選擇的內容。

在農村:

1.婚姻自由將隨著經濟改善而提高,女性將有更大的選擇空間。尤其是「打工妹」,她們的眼界開闊了,有了自立能力,必然更要求婚戀自主。但是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她們的要求與農村強大的傳統勢力之間還在較量。

2.早婚多育現象將隨著婦女地位提高、農村經濟條件的好轉、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健全而減少。

3.由於貧困和性別比例失調,仍有相當數量的農村男性難以成家。

4.離婚在農村仍是一件困難的事,尤其牽涉到承包地等生產資料,易使離婚女性及子女生計無著。參加鄉鎮企業勞動的女性比較而言有更多的自主權。

5.婚外戀對於農村婦女既是一種誘惑又包含著危險,往往導致她們承受動盪不安的生活和悲劇的結果。

總之,21世紀的婚姻變遷,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都將朝著多元的、理性的、進步的、以人為本的、男女更加平等的方向發展。

J. 中國婚姻家庭及其變遷的提綱

一、 近50年中國婚姻家庭政策的變遷
1、1950年代初至1970年代後期——第一部《婚姻法》出台及其貫徹執行
2、1980年代至20世紀末的20年——第二部《婚姻法》與相關政策法規的頒布
3、新世紀以來的近5年——《婚姻法》修正案與相關政策法規的完善
二、婚姻家庭政策變遷對女性的影響
1、女性的家庭和社會地位得到跨越式提升
2、女性的特殊需求和特殊利益適時得到特殊保護
2、女性主體意識不斷增強,由依賴走向自立 1950年4月,毛澤東主持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並於1950年5月1日起頒布施行。這是新中國制定的第一部法律。這部婚姻法共計8章27條,包括原則、結婚、夫妻間的權利和義務、父母子女間的關系、離婚、離婚後子女的撫養和教育、離婚後的財產和生活、附則等章節。它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則是:「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家庭制度。」這些原則也構成了新中國婚姻家庭政策的基本內容。
婚姻法頒布後,中央政府通過大規模的宣傳教育和各種行政手段,推動婚姻法的貫徹實施。1950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保證執行婚姻法給全黨的通知》,要求全黨同志應認真學習婚姻法,保證予以正確執行。從1950年到1952年,政務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等有關部門都曾多次發出貫徹婚姻法、檢查婚姻法執行情況的通知。1953年3月被中共中央和政務院確定為貫徹婚姻法運動月。在中央和地方各級黨委領導下,全國各地都成立了貫徹婚姻法運動委員會,向廣大群眾進行了有關婚姻法的宣傳,基本上做到了家喻戶曉,深入人心。1955年6月,《婚姻登記辦法》公布,確立了以婚姻登記為中心的婚姻管理制度。
在1951年國家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障條例》中,除了明確規定男女同工同酬外,還規定女工在產前產後休假56天,工資由單位照發。同年發布的《中華全國總工會關於堅決保護女職工合法權益反對歧視迫害婦女的通知》指出,要辦好托兒所和各種婦幼保健事業,以減輕婦女的家務負擔,使她們更好地投入社會生產。國家出台的這一系列政策考慮到了婦女特殊的生理需求,為婦女參加社會工作、與男性獲得平等的社會地位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 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以及與其相配套的政策法律的頒布和實施,為社會主義婚姻家庭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變化,婚姻家庭領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已有的婚姻家庭政策已經不能完全適應變化了的社會需求,70年代末,適當調整婚姻家庭政策提到了國家的議事日程。
1980年9月10日,經過修訂,第二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在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通過,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
1980年通過的第二部婚姻法,與1950年的婚姻法相比較,主要修改之處為:1、對基本原則的補充,即在重申原《婚姻法》各項原則的同時,增加了保護老人合法權益和實行計劃生育的規定;2、對結婚條件的修改;3、擴大了家庭關系的法律調整;4、對離婚條款的增補;5、增加了對違反婚姻法的行為人依法制裁和強制執行的條款和有關婚姻家庭案件執行的規定。
新婚姻法頒布後,國務院於1980年12月發出《關於認真貫徹執行新婚姻法》的通知,又於1981年12月發出《關於進一步宣傳貫徹婚姻法的通知》。政府和婦聯等系統還開展了一系列的宣傳攻勢,形成了強大的社會輿論,推動了婚姻法的貫徹執行。
在這段時期,國家不斷出台有關婚姻家庭的法律法規,它們既是對1980年婚姻法的補充完善,也是新時期我國婚姻家庭政策的新發展。主要有:
1985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規定了繼承權男女平等。
1992年4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明確而詳細地規定了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
1994年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各部門應當採取措施,加強母嬰保健工作,提高醫療保健服務水平。
1995年,頒布《中國婦女發展綱要(1995-2000)》。
1996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1980年11月,民政部經國務院批准頒布了新的婚姻登記辦法。1986年3月,民政部又重新修正頒布了《婚姻登記辦法》,明確了婚姻登記機關的執法地位,確定了婚姻登記檔案管理和出證制度等。1994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發布了《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具體規定了婚姻登記管理機關的職責等。
1983年3月和8月,民政部相繼頒布了《華僑同國內公民、港澳同胞同內地公民之間辦理婚姻登記的幾項規定》和《中國公民同外國人辦理婚姻登記的幾項規定》。
1989年先後出台了《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如何認定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的若干具體意見》和《關於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
1993年出台了《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和《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子女撫養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對離婚後的若干問題提出了明確規定。
1999年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以保護合法的收養關系,維護收養關系當事人的權利。
1986年頒布的《民法通則》和1991年頒布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對監護制度作了簡要的規定。

熱點內容
婚姻法大咖 發布:2025-04-25 00:16:21 瀏覽:89
裕民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4-25 00:11:32 瀏覽:262
法院適用工傷條例 發布:2025-04-24 23:54:25 瀏覽:3
勞動法單位扣個人檔案 發布:2025-04-24 23:42:27 瀏覽:949
抓責任守規章樹平安 發布:2025-04-24 23:30:01 瀏覽:241
我國的環境立法 發布:2025-04-24 23:27:54 瀏覽:174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下載 發布:2025-04-24 23:27:51 瀏覽:176
公司的規章制度知識競賽 發布:2025-04-24 23:27:50 瀏覽:51
道德的呼喚作文 發布:2025-04-24 23:14:13 瀏覽:104
睡回民女人程單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4-24 23:10:25 瀏覽: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