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法適用於社會嗎
Ⅰ 政治上什麼是兩分法什麼是兩分法,什麼又是兩點論
沒有本質區別。其哲學理論基礎都是對立統一規律。
常見的運用:
1、看社會,既要看主流,也要看支流;
2、看工作,既要看成績,也要看問題;
3、看他人,既要看缺點,也要看優點;
4、看自己,既要看長處,也要看短處;
等等。
說起來簡單,用起來復雜。
Ⅱ 什麼是經濟學裡面提到的「古典二分法」
一、什麼是經濟學裡面提到的「古典二分法」
古典二分法是古典經濟學家把經濟分為兩個互不相關部分的研究方法。當時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分為實際經濟與貨幣,相應地經濟學分為經濟理論和貨幣理論。經濟理論研究實際經濟中產量的決定,即產量是由制度,資源,技術等實際因素決定的,與貨幣無關。貨幣理論說明物價水平的決定,即我們所公認的貨幣數量論。宏觀經濟學中認為是名義變數和真實變數的理論區分。
二、古典二分法的發展
當人類社會進入市場經濟之後,貨幣的作用日益重要了,不僅市場經濟的最早代言人重商主義者把貨幣等同於一國的財富,以保護主義貿易政策實現富國富民,而且,有更多的經濟學家看到了貨幣對經濟的直接影響。18世紀的美國哲學家和經濟學家大衛·休謨就指出:「在貨幣輸入空前激增的各國,一切帶有了起色,面貌一新;各行各業朝氣蓬勃,干勁十足,商人更加雄心勃勃,力圖進取,製造業者更加兢兢業業,精益求精,連農民扶犁也手腳輕捷,格外用心了。」休謨的這句話是指貨幣增加刺激了總需求,引起經濟繁榮。
但貨幣量劇增也未見都是好事。十五六世紀地理大發現和隨之而來的西歐各國對海外的掠奪使作為貨幣的金銀大量進入這些國家。貨幣的這種急劇增加並沒有引起經濟繁榮,相反都導致物價飛漲,這被經濟史學家稱為「價格革命」。這次「價格革命」使經濟學家更加審慎地看待貨幣,這就產生了至今仍有影響的貨幣數量論。在對貨幣與經濟關系的研究中,凱恩斯以前的古典經濟學家形成了一種與主流地位的觀點——古典二分法。
三、古典二分法的內容
古典二分法就是把經濟分為兩個互不相關的部分———實物經濟與貨幣。相應地,經濟學也分兩個互不相關的部分———經濟理論與貨幣理論。經濟理論研究實物經濟中產量的決定,決定產量的是資源、人口、技術這些因素。貨幣理論研究貨幣如何決定物價水平。根據貨幣量同比例變動,貨幣的價值(即購買力)也取決於流動中的貨幣量,與貨幣量反比例變動。換言之,貨幣量變動引起物價水平同比例變動和貨幣價值反比例變動。這就是著名的貨幣數量論。由這種古典二分法又得出了一個重要的推論:貨幣中性論。這就是說,在經濟中,貨幣量的變動隻影響物價、名義利率、名義匯率、名義GDP這些用貨幣單位表示的名義變數,並不影響真實利率、真實匯率、真實GDP這些用實物單位表示的真實變數。這種理論的基本觀點是貨幣對經濟沒有實質性影響。
Ⅲ 社會學中多重二分法的優缺點
「二分法」是哪個啊?數學裡面的還是哲學的,如果是後者,那麼「二分法」表面看上去公正、全面,實際可能走向極端的分立思維,許多客觀事物不能簡單的二分,可能其內在具有復雜的聯系,一旦堅持二分,結果倒失去了客觀、全面的基礎
Ⅳ 什麼是二分法
二分法(Bisection method) 即一分為二的方法. 設[a,b]為R的閉區間. 逐次二分法就是造出如下的區間序列([an,bn]):a0=a,b0=b,且對任一自然數n,[an+1,bn+1]或者等於[an,cn],或者等於[cn,bn],其中cn表示[an,bn]的中點。
(4)二分法適用於社會嗎擴展閱讀
典型演算法
演算法:當數據量很大適宜採用該方法。採用二分法查找時,數據需是排好序的。
基本思想:假設數據是按升序排序的,對於給定值key,從序列的中間位置k開始比較,
如果當前位置arr[k]值等於key,則查找成功;
若key小於當前位置值arr[k],則在數列的前半段中查找,arr[low,mid-1];
若key大於當前位置值arr[k],則在數列的後半段中繼續查找arr[mid+1,high],
直到找到為止,時間復雜度:O(log(n))。
Ⅳ 二分法查找的適用條件
說」二分查找法只適用於順序存儲的有序表「是正確的,說」指線性表中的元素按值非遞減排列(即從小到大,但允許相鄰元素值相等)「是為了程序的確定性。
實際上只要有序就可以。按遞減排序也可以用二分法。只是必須把算法規則改變一下。
遞增的演算法:拿要查找數值與中間序號的數值比較若相等,查找成功;要查找數值比中間序號的數值大,在右邊查找,低端序號改為原中間序號加1;要查找數值比中間序號的數值小,在左邊查找,高端序號改為原中間序號減1;如此反復。
遞減的演算法:拿要查找數值與中間序號的數值比較若相等,查找成功;要查找數值比中間序號的數值大,在左邊查找,高端序號改為原中間序號減1;要查找數值比中間序號的數值小,在右邊查找,低端序號改為原中間序號加1;如此反復。
Ⅵ 貨幣供給為什麼有二分法,三分法,受什麼決定
一、二分法(流通現金和存款)體現的是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對社會的負債,而三分法(現金、准備金和存款)體現的是中央銀行對社會和商業銀行的負債以及商業銀行對社會的負債。
二、原因:我們知道中央銀行的地位關鍵,銀行的銀行、發行的銀行、國家的銀行。為了體現央行對最終貨幣的調控所有權,我們就要探尋准備金和存款之間到底有沒有一種穩定的關系來滿足使得央行對最終貨幣量的調控,由此使二分法和三分法有了一個穩定統一關系。其二,由於准備金是央行對商業銀行的負債,存款又是商業銀行對社會的負債,這兩者能不能統一問題就是三分法出現的原因。
(歡迎接受不同意見和批評!)
Ⅶ 社會問題的分類
二分法:默頓和尼斯貝特將社會問題分為兩大類:①偏差行為,包括犯罪、精神病、吸毒、自殺、娼妓;②社會解組,包括世界人口危機、種族關系、家庭解組、社區解組、都市交通問題、災難等。洪雷將社會問題分為:現性社會問題;隱性社會問題
(2)三分法:楊國樞和葉啟政將社會問題分為三大類:①社會性的社會問題,如人口、貧窮、農村和都市發展、環境污染與保護等;②制度性的社會問題,如家庭與婚姻、老人與福利、宗教問題、就業問題等;③個人性的社會問題,如犯罪、色情與娼妓、自殺等。(詳細見P38)
(3)四分法:H.奧杜姆針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各種社會病態現象,將社會問題分為:①個人病態問題,如酗酒、自殺、心理缺陷、精神病殘疾等;②社會病態問題,如離婚、遺棄、私生子、娼妓等;③經濟病態問題,如失業、分配不均、貧富懸殊等;④社會制度病態問題,如政治腐敗、貧民、宗教中的病態等。
(4)五分法:蘭迪士的分類是:①個人調適的失敗;②社會結構的缺憾;③個人對適應的失敗;④政治和經濟問題;⑤社會政策和制度的失調
Ⅷ 兩分法和兩點論的含義及區別
含義:
1.兩分法就是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
2.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也就是全面看問題啦)
雖然兩分法和兩點論看似沒有什麼區別,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具有相通的地方
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這兩種都是哲學上所說的方法論,而它的世界觀是不一樣的,世界觀是決定方法論的。
1.兩分法的世界觀是矛盾是對立統一的;
兩點論的世界觀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辯證關系,建議樓主將兩點論和重點論和在一起記憶,因為回答問答題時,這兩個一般都是連在一起的。
2.第二個區別是兩分法是要求看到事物的兩面,既不利一面和有利一面
而兩點論是既要看到事物中最重要,可以決定一切的一面,也要看到不是很重要的一面
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看待網路發展的問題,如果用兩分法來看,就要看到它對於社會發展的進步方面,也要看到它阻礙社會發展的方面,就像是網癮啊,瀏覽不健康網站啊。
那如果我們用兩點論來看待一件歷史事件產生的原因,可以從經濟,政治和文化角度來回答,但是起根本作用的就是經濟(所以經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但是我們全面看待了這一歷史事件,所以說我們堅持了用兩點論的觀點來看待
明白了嗎?
Ⅸ 什麼是文學上的二分法
中國文學起源於先秦文學,如魯迅所言自原始社會勞動的「杭育、杭育」派起,文學便已發端,那麼,當早於先秦,但其寫實之風與後來的眉目傳情之類的浪漫之類均可分別歸入孔、孟現實流派與老莊浪漫流派,而二者從孔、孟,老、庄方開始有集中式的代表人物,所以還從孔、孟及老、庄說起。
先說孔、孟,說及孔孟,便從《論語》起,《論語》實則是語錄體散文,既是語錄,就是偉人說了話,學生及後人用筆記錄下來,與後來文革時期的「毛主席語錄」並無二致,那自然是寫實的成份更多,簡直就是一些實際的對話實錄,如現在電視的現場直播,央視二套的《對話》,我們看到的更多的就是當時當世,偉人或名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所以是名符其實的「現實主義」寫作流派。
《論語》僅20篇,後與南宋之後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和《孟子》號稱《四書》,《論語》中可見孔子的思想與行為對後世的巨大和深遠影響,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經詩書教習弟子,以德行影響身邊人,不語怪、力、亂、神,教人循循善誘,對於現實,周遊列國,為行己「道」,說破嘴皮,席不暇暖,對現實採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態度,是入世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的實行者。
所幸《論語》中也有其他人的寫實描寫,不僅孔子一人的「獨角戲」,雖只有20篇,但其他配角也演足戲份,《先進》侍坐章,仲由坦率、冉求、赤的謙遜,曾點的灑脫,雖則語言簡短,但寫實中自見人物性情。
《孟子》則是記錄孟軻也就是孟子的言行的書,孟子散文特點氣勢雄渾、感情強烈,筆帶鋒芒,如政治演說般富於鼓動性,既如政治演說,當然也是寫實與實寫的居多,更多是孟老先生與各諸侯王之間的對話,其政治主張,歷歷在目,現實主義寫法中夾雜復雜多樣的譬喻,甚至全段整篇用比,前者如「牛山之木」一章(《告子》上),後者如「晉人有馮婦者」章(《盡心》下),各類寫法,紛繁蕪雜,令人目不暇及,但這些寫法,全部寫實,並不憑空取物,並不如現在的《星球大戰》類的亂想,而所有文章材料,均取之於現實,來源於社會,文章也服務於社會,社會功利目的明顯。
再說老、庄,說起老莊必談《道德經》,而實際論之,老子姓李名耳,其成書《老子》實際考證後,應為《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故實際應名《德道經》,但此無關本文大局,避之不論,就以《道德經》稱之,他是主張忘情寡慾,絕聖棄智的,主張無為而治,對現實有看透了的想法,於是想到「小國寡民」,想到「老死不相往來」,盡管老子悟出了一些禍福相因的通俗哲學,感受到了剝削者的「盜誇」,但其根骨里是烏托邦一樣的虛無與浪漫。
河南商丘人莊子則更灑脫,與臨省山東曲阜的孔子雖不同世,相距也不過200年間,但其思想體系與政治觀點乃至創作手法,均如唱對台戲一般格格不入。因不滿現實又無力反抗,因而決定隱居遺世,一方面議君相,譏儒墨,一方面否定一切,齊萬物,一死生,強調精神勝利而自我麻醉,「人生天地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幹嘛那麼認真呢,只要活得自在,活得灑脫,其他皆可不論。《莊子》之文大量引用神話,想像奇幻,最富於浪漫主義色彩,像我們現在的《哈利.波特》,各種小動物均能言語,一切有生物,一切無生物均能說話。讀《莊子》文,如坐春風,如享浪浴,不美何哉。
更加《莊子》多用韻文,特別是莊周本人所作的內篇,聲調鏗鏘,讀之如聽仙樂,寫作風格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時像萬斛源泉,隨地湧出,汪洋姿肆,妙趣橫生
Ⅹ 文學類型二分法
二分法
二分法是我國最早的分類法,也是「文學」與「文章」尚未分家時的一種粗略的分類方法。它是根據作品的語言是否押韻而把所有的文章分為韻文和散文兩個大類。韻文指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作品,如詩、詞、歌、賦、銘、誄等;散文是指沒有固定節奏和韻律的作品,如神話、寓言、游記、小品、小說、論、表、奏、檄,以及歷史、哲學、各種社會和人文科學的文章等。二分法也叫「文筆」之分。在魏晉以前,有韻的韻文作品叫「文」,無韻的散文作品叫「筆」。如劉勰說:「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 [1] 那時的「文筆之辨」,也就是韻文與散文的區別。後來文學樣式增多,「二分法」顯得過於籠統,局限性較大,不能適應文學體裁發展的需要,人們不再使用這種分類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