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與法夜線湖北荊州

社會與法夜線湖北荊州

發布時間: 2022-06-11 05:15:41

❶ 關於湖北荊州的介紹

荊州位於湖北省中南部,地處長江中游和漢水下游的江漢平原腹地。荊州又稱江陵,為中國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荊州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2條,長江流經本區453公里。
荊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國文化集中地之一。相傳禹劃九州,始有荊州。在古代,荊、楚指同一地區,荊、楚的字義,本是同一種樹木的名稱。據史書記載,荊楚作為地,先是稱荊,後才稱楚。商代,荊州之地的楚,作為方國列入商朝的管轄范圍之內。周朝封楚國先君熊繹於丹陽,國號為荊。春秋初期,楚成王改荊為楚。
據考古發現,早在五、六千年前,人類就在荊州大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春秋戰國時代,青銅冶煉技術、鍛鑄鐵技術、絲織刺綉技術和漆器工藝技術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老莊哲學、楚辭文學和音樂舞蹈,也都登上了古代世界文明的殿堂。楚故都紀南城及其周圍,有楚城遺址5座,楚文化遺址73處,大型石墓800多處,其中包括18個楚王的墓葬。三國時期,諸葛亮稱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也。」
荊州自古地靈人傑,素有「唯楚有才」之譽。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曾在此任職20餘年,唐代「茶聖」陸羽,明朝「宰相之傑」張居正,當代文學家曹禺、歐陽山等,都是荊州人。
荊州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魏、蜀、吳為奪取荊州,不僅留下了「劉備借荊州」、 「關公大意失荊州」等許多動人的故事,而且留下了大量的三國遺址。主要有江陵的關公點將台、馬跑泉,洪湖的曹操灣、烏林寨,監利的子龍崗、華容道,石首的綉林鎮、劉郎浦,公安的孫夫人城等。荊州城有保存完好的古城牆,歷經2000多年,古貌尤存。特別是始建於五代十國的古城垣,其規模之大,保存之好,為我國南方所僅有,在全國也為數不多。城內有建於唐代的開元觀、玄妙觀,建於明代的太暉觀,建於清代的文廟、關廟和鐵女寺,有建於現代的三國公園、盆景園、碑苑等。鍾祥境內的明顯陵,即嘉靖皇帝父母的合葬墓,既是中南地區唯一的明代帝王墓,也是中南地區最大的明代古建築群。
荊州市是楚文化發祥地和中心區域,中外聞名的三國古戰場,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中心,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荊州(江陵)古城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被考古學界、史學界稱為「我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荊州」,《三國演義》中「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一系列臉炙人口的故事,使荊州聞名遐邇,享譽海內外。荊州人文景觀眾多,歷史遺跡遍布。現已探明的楚城遺址有5座,73處,大型古墓葬800餘座,境內還有烏林古戰場、華容古道、三氣周瑜蘆花盪、關羽點將台、章華寺、萬壽寶塔等名勝古跡。全市現有國家級、省級、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40餘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即雞公山舊石器時代遺址、楚紀南故城、八嶺山古基群、荊州古城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群、陰湘城遺址和走馬嶺遺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處,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0餘處。位於松滋市西南約30公里的危水風景區是融山、水、洞、林、泉於一體的國家級森林公園,總面積286平方公里。景區內有著名的危水水庫,由亞洲第一大人工型土壩圍制而成,庫形如珊瑚,庫水湛藍,水質優良。景區內樹木參天,溶洞成群,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景區內還有戰國古墓葬遺址、吳三桂屯兵遺址、湘鄂古驛道遺址、晉代古剎靈鷲寺等,文化內涵十分豐富。位於洪湖市西南部的洪湖,面積760平方公里,是湖北省面積最大、有機物含量最豐富的淡水湖,也是全國重要的淡水漁業基地,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中外遊客所嚮往。始建於元泰定年間(1324~1328)的章華寺,相傳為楚靈王離宮——章華宮故址,現存廟宇系清代重修,其規模與漢陽的歸元寺、當陽的玉泉寺並稱湖北三大叢林。位於荊江大堤沙市段西的萬壽寶塔,為明遼王朱憲火節所建,迄今已有450餘年。寶塔高40餘米,為八面七層建築,外壁飾有漢白玉雕佛像100餘座,內壁有花磚浮雕佛像千塊,姿態各異。置身於塔旁的臨江長廊,憑欄俯瞰,驚濤拍岸,大江東去,百舸爭流,氣象萬千。位於荊州古城開元觀的荊州博物館有館藏文物12萬件。其中的玉石陶器、楚國漆器、戰國絲綢、越王勾踐劍、西漢古屍等,堪稱稀世珍品,具有重大的考古、科研和觀賞價值。
http://www.sanyald.com/all/458.asp

荊州簡介
荊州--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長江中游重要港口,江漢平原的中心城市,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荊州古城牆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荊州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腹地,是世界聞名的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城北五公里處的紀南城建都長達411年,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
荊州古城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荊州城內及其城周附近,有著眾多的古跡名勝。大禹治水的息壤,雄楚立國的故都,三國紛爭的遺跡,歷代名人的勝蹤······似繁星點點,數不勝數。荊州古城牆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跡之一。據《後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古城牆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經最新古城垣考古發掘實物科學驗證:荊州古城牆是我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時期的磚城;兩晉、三國時期的土城。疊壓在現城牆10米以下的五代磚城的發現、使荊州城磚城的修造歷史從始於明代的普遍認同,又上溯了400多年。這次考古發掘還證實:從三國時代起,荊州古城牆沒有發生過大的變遷,移位距離僅在50米左右范圍內;土城牆遠遠早於磚城牆。2000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荊州城小北門西側,發現了一段長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間夯築的石灰糯米漿城牆。此段城牆雖經500多年,至今仍堅如盤石,世所罕見。
荊州古城牆四周,原有城門6座,即東門、小東門(亦稱公安門)、北門、小北門、西門、南門。每座城門均設「雙保險」,前後兩道門,二門之間建有瓮城,以便「瓮中捉鱉」 ,致攻城之敵於死地。為緩解城內交通,建國以後,新開城門3座,即新東門、新南門、新北門。新開的城門均無瓮城。6座古城門上原都建有城樓,現只有東門和大北門兩處有城樓。因此,游覽領略古城牆風采,最好的去處就是東門和大北門。 東門又稱「寅賓門」。城樓為「賓陽樓」,始建於明代,現城樓為1988年重建。東門是迎接來使和賓客的城門。因此,門樓壯觀,瓮城也最大。大北門又稱拱極門,是通向中原和京城的古驛道出口,人們在這里送親友遠行,習慣折柳相贈,祝福平安,故大北門又稱柳門。大北門城樓名「朝宗樓」,城樓脊枋下方書有重建此樓的時間:大清道光十八年歲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時丁巳時重建。大北門城樓是古城牆上唯一尚存的城樓古建築。此樓古樸壯觀,電影《小花》、《路漫漫》、《戰國鍾聲》等均在此拍攝過外景。賓陽樓和朝宗樓內均設有樓梯,遊客可登臨其上居高臨下,飽覽古城的萬千神韻。
在21世紀的今天,歷經滄桑的荊州古城正煥發出勃勃的生機。特大型環城公園的興建,使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一道內涵豐富的新景觀:城牆上行人,內環道上驅車,外環道跑馬,護城河上盪舟。
http://www.xn--6oq838fdne6s2a.com/ginhoo_dwe/dwe/area/Area_Navigate.aspx?dc_id=3168

荊州旅遊指南
>>明顯陵
俗稱皇陵。系明世宗朱厚熄之生父興獻王(後追溢恭睿獻皇帝)朱佑元(1476-1519)陵墓。建於嘉靖十九年(1540年)。佔地約600畝,四周圍以硃色高牆,周長3.6公里,其前建紅門二座,為磚砌琉璃瓦頂無梁殿建築。門外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石碑兩塊,系嚴嵩手筆。石板鋪成長達1300米的神道,直達內城。神道兩邊依次排列有八方雲龍華表和獅、獬豸、駱駝、象、麒麟、跪馬、立馬各一對,石人有文臣、武將各兩對。整齊有序,形態生動。內城正門為校思門,其後為核恩殿,均於明末被毀,尚存琉璃瓊花、雙龍壁及宮殿石基、石雕欄桿和螭首散水等,都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最後為塋城(也叫寶城),圍著兩座高大土冢,為朱佑杭及其妻蔣氏的墳墓。在塋城正前方城台上有明樓,平面正方形,邊長9.2米,上覆重檐歇山式黃色琉璃瓦頂。樓內豎墓碑一塊,上書正楷大字「恭睿獻皇帝之陵」。環塋城城頭的排水孔道,用漢白玉雕成36個龐大的龍頭裝飾,極為壯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荊州,曾經是魏、蜀、吳三國紛爭的戰略要地。為了這塊不凡的土地,展開了一場場氣吞山河、震顫歷史的大搏殺。他們不僅為世人演義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也為荊州這塊古老的土地留下了眾多饒有興味的遺蹤勝跡。

>>劉備與公安門
公安門位於古城牆東南角,又稱小東門,是古城唯一的水門。如今水門碼頭雖早已失去它的功用,但碼頭之上的青石護岸欄桿,上下碼頭的石階仍清晰可辨。公元210年,立營公安縣的劉備,從接替周瑜執掌帥印的魯肅手中僥幸借得荊州,並派關羽鎮守,他自己仍扎營公安。以後劉備每由公安來荊州視察防務,都經水路,由小東門碼頭登岸入城。為紀念這段難忘的歷史,後人遂用劉備駐守之地的公安代稱小東門。

>>得勝街與洗馬池
得勝街即荊州城大北門金水橋外的那條街道。傳說關羽鎮守荊州時,曾北攻樊城,在沔水與曹軍遭遇。此戰關羽水淹七軍,擒於禁、斬龐德,大獲全勝。關羽班師凱旋,經此街道進城,沿街百姓自發聚集兩旁歡迎得勝將士,鞭炮聲聲,鼓樂陣陣,載歌載舞,慶賀勝利。此街也因之得名為得勝街,且一直沿用至今。關羽得勝回城受到如此盛大的歡迎,見其寶坐赤兔馬征塵滿身,憐惜之情頓生,忽見北門內東側有清澈見底的池塘,於是策馬而至,親手為赤兔馬洗滌,遂此塘謂之洗馬池,千百年來,民間津津樂道,流傳不衰。

>>點將台與拍馬山
點將台位於荊州城西門外花園村。據傳關羽北攻曹仁前築此高台,閱兵點將,操練軍士。如今遠遠望去,一片蔥綠。點將台東北,另有一高不過十餘米的小山丘,名拍馬山,是關羽北攻前拍馬演練的場所。古往今來,點將台一直是人們憑吊觀瞻的三國勝跡。清代詩人湯右曾就來此睹物舒懷,寫下了《江陵點將台》的動人詩章:「地形天險楚江寬,欲借荊州自古難。虛笑百步稱淅簦�褳�雄�觳墓佟T鋪ㄌ馗�拙�蹋�裉ㄐ碌巧轄�ā?ヂ斫《��斗瘢�逼秸��厥Ω傘!?986年12月,開國元勛徐向前元帥還親筆題寫了「點將台」匾額。

>>馬跑泉與落帽冢
馬跑泉位於八嶺山南麓的馬跑泉村,它是與關羽坐騎赤兔馬緊密相關、充滿神奇傳說的又一處三國遺跡。清道光二十年在泉旁所立「漢關公馬跑泉碑記」石碑,道盡緣由。碑文敘述:「劉備被曹操圍困當陽時,關羽引師救之,取道過此,人馬俱困,焦渴難當,寸步難移,赤兔馬以蹄刨地,昂首嘶鳴。忠義感動山神,石開泉涌,人馬得飲,精力復萌,速赴當陽救主。」馬跑泉因此而得名。跑泉呈馬蹄形,泉水清澈味道甘甜,久旱不竭,水中含有20多種礦物質,當地已開發生產冠名為馬跑泉的礦泉水。緊鄰馬跑泉東側的落帽台,傳說是關羽赴當陽解劉備之危途經此地,風勁、人急、馬蹄疾,戰帽被大風吹落,遂將此台謂之落帽台。每縫重陽佳節,人們常來此登台憑吊,散心野趣。唐代詩仙李白登臨此台,就曾詩興驟發,留下了千古詠唱《九日龍山飲》:「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開,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落帽台旁有一座大型封土堆古墓葬,也因此台得名為落帽冢。

>>關公刮骨療毒地

《三國志》生動地記載了關羽因中毒箭,華佗為其刮骨療毒的故事。據荊州地方誌的記載和民間傳說,關羽鎮守荊州時的虎帳,在今荊州市中心醫院一帶,其刮骨療毒時的塑像,關羽那不畏刮骨巨痛的凜然神情,令人欽佩,過目難忘。

>>卸甲山與擲甲山
卸甲山在古城新南門左側,與土城垣融為一體。傳說關羽征戰得勝歸來時常在此卸甲小憩。久而久之,人們便習慣稱謂此山為卸甲山。擲甲山在古城西北城牆處。關羽鎮守荊州,屢屢征戰獲勝,思想上日漸麻痹輕敵,不聽諸葛亮的告誡,不聽謀士的忠告,結果中了呂蒙、陸遜的驕兵之計。關羽自以為是,把大批守軍調往襄陽,結果後方空虛,吳軍乘虛而入,關羽回救不及,敗走麥城,身首異地,荊州失守。城內守軍,被逼擲甲山一帶,無奈只好繳械擲甲。

>>關廟與春秋閣
荊州關廟與春秋閣,都是因關羽鎮守荊州後的紀念性建築。關廟位於古城南門內,始建於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原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與山西解州關祠、湖北當陽關陵並列為全國三大關公紀念聖地。荊州關廟後毀於侵華日軍的戰火。1985年國家旅遊局等部門撥款在原址重建,重建的儀門懸掛有清乾隆御錫的「澤安南紀」匾額。儀門後院內,兩側立有石碑,正面為重建關廟碑文,背面為隱喻關羽氣節的竹葉詩,正殿基本維持原關廟風貌,門首上方為清同治皇帝御賜匾額「威震華夏」。殿中塑有關羽夜讀春秋和關平、周昌侍立兩旁的塑像,上方懸掛清雍正御賜的「乾坤正氣」匾額。
春秋閣原位於荊州城東郊金龍寺,建於清嘉慶年間。閣內供奉關羽拜讀《春秋》塑像,故名春秋閣。閣宇建在高大厚實的台階之上,面闊三間,分上下兩層,上為閣、下為室。正面置有橫向石梯兩道,由此入閣。整座閣宇建築精巧,三面環水,綠樹掩映,似瑤台瓊閣。該閣現為市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張飛一擔土
張飛一擔土位於古城公安門對岸的馬河邊。張飛一擔土源於一段神奇的民間傳說。相傳關羽鎮守荊州時與九仙女打賭比賽築城,關羽在東,仙女在西,以半夜雄雞打鳴為限,誰先築成,誰就擁有對荊州的管轄權。仙女有仙法,滿口答應,築城比賽開始,仙女們漫不經心,關羽則發動全體守城將士,巧用蘆席代土築城,很快完畢,並使人到雞籠邊學公雞叫,引發全城雞鳴四起,仙女在朦朧夜色中見東城已築好,知大勢已去,便溜之大吉。此時從公安聞訊前來助陣的張飛,雙手拎著兩筐土行至馬河邊,得知關羽已勝券在握,喜不自勝,於是雙手一松,兩筐土傾倒在地,「張飛一擔土」因此而成形。雖為一小平頂土丘,但因傳說美麗且與張飛有關,此景向為世人關注。南朝宋代盛宏之《荊州記》對此有繪色的描述「一峰迴然,西映落月,遠而望之,如畫扇然」。故張飛一擔土又名畫扇峰。其上曾建有六角小亭,當時被譽為荊州城八景之一。

荊州城,又名江陵城,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這里有保存較完好的荊州古城牆,城內東西直徑3.75公里,南北直徑1.2公里,面積4.5平方公里,城牆周長10.5公里,高8.83米,共六座城門,每座城門上均建有城樓。

>>城 牆
相傳早在秦始皇時,荊州之地就出現了最初的城廓,漢代築起了正規的城牆,後經蜀將關羽、東吳守將朱然和東晉荊州刺史桓溫及梁元帝等幾次修葺擴建,使荊州古城堅實壯闊,但所有這些城牆都是土城建築。
歷史上大規模營建荊州磚城牆的記載,始見於《五代史》,五代十國時期的荊南節度史高季興,於公元912年,出動軍隊驅使十幾萬人築磚城牆;到宋代,南宋荊州安撫史趙雄,因「靖康」之役,城牆大毀,於公元1187年,重修起周長10.5公里的磚城牆,還在城牆上建造戰樓一千餘間。元朝時,元兵攻佔荊州城,忽必烈下令將城牆全部拆毀。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公元1374年再次依舊基修復。明末張獻忠攻進荊州城後,城牆又被義軍拆除。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第三次依原基重修,這就是保留至今的荊州古城牆。
城池構築十分堅牢,為防止城牆因水浸腐蝕而下陷,城牆基腳全部用條石壘砌,用磚砌的城牆均用石灰糯米漿灌縫;城牆底下的兩個排水洞也全用條石砌成,洞內可容兩人並排行進;城外有護城河緊緊環抱。荊州城實屬易守難攻,故有「鐵打荊州」之說法。

>>城 門
古城牆的六個城門都有與當地的地理、歷史和習俗聯系的名稱。東門名迎賓門,南為南紀門,西門稱安瀾門,大北門名拱極門,小北門名遠安門,小東門名公安門(水門)。除小東門外,其它城門外均有曲城,為二重門,二門之間稱瓮城。城門洞和城門框均用條石、城磚砌成園頂。二重城門各設一合質對開門,木門內還有一道10厘米厚的閘板,以防水患。

>>城門樓
六座城門上原來都建有城門樓,東門城樓名賓陽樓,小東門城樓名望江樓,西門城樓名九陽樓,南門城樓名曲江樓,小北門城樓名朝宗樓。最出名的是曲江樓和景龍樓。在古代,南門臨長江,唐代宰相張九齡貶任荊州長史時,常登南門城樓,觀賞長江風光。南宋張軾任江陵知府時,也常登此樓懷古,他敬慕張九齡,因張九齡是曲江人(今廣東曲江縣人),又著有《曲江集》,故將南門城樓命名為曲江樓。景龍樓建在柳門(大北門)之上,古代柳門外有通向京都的大道,是荊州城交通要道,登此樓游覽者甚多,故名氣較大。

>>三國公園
位於古城大北門與西門之間城 垣邊內側的廣闊地帶,佔地26萬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積17萬平方米。 歷史上,荊州為魏、蜀、吳三國紛爭的重鎮,三國公園因此而得名。
三國公園大片水域為古城北湖。公園以北湖的天然風光為依託,分東苑、西苑、珠島、中島四片,自然天成,湖中波光粼粼,荷蓮飄香;岸邊鳥鳴聲聲,綠柳成行。三國公園是一座寓史於景,情景交融,風光秀美的大型民眾游樂園。園內三國景觀遍布,進入園內,正面相迎的是一座展現「三國風雲」的大型照壁。照壁南側的「桃園」內劉備、關羽、張飛塑像屹立,寓含桃園三結義的美談;北側的「群賢齋」內,煮酒亭旁,梅園梅香,暗合「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歷史故事。
園中建有397米的城垣式長廊。長廊北面建有銅雀台,台上銅雀亭內曹操塑像凜然屹立。長廊南面是羽扇亭、孔明橋,橋頭羽扇綸中的孔明神情悠然自得;與孔明橋相對的湖南岸的懷古亭前是東吳魁首孫權的塑像。此外中島西面的西湖東岸建有一「借箭亭」,亭中備有古代弓箭,遊人可在水中的「連環船」上向泊在湖中的「草船」放箭,以此再現當年「草船借箭」的故事。三國公園建有眾多的游樂設備,尤其是放舟湖中,盪槳暢游,遙想當年三國周郎赤壁,定會別有一番游興在心頭。

荊州飲食

荊州城有四大名餚:
其一是「龍鳳配」。它以黃鱔、仔雞為原料,經過煮、鹵、炸、溜等多種烹飪方法烹制而成,是荊州地區的傳統名菜。傳說三國時期,劉備招親以假成真,他偕夫人自東吳返回荊州,諸葛亮為他們擺席接風,席上擺出的第一道菜就是荊州廚師特製的「龍鳳配」。只見一條大黃鱔被做成龍形,蜿蜒於盤中,鱗甲片片,腳踏祥雲,昂首張口,翹角垂須呈飛騰之狀;雞形如鳳立於龍旁,引頸展翅,羽毛絢麗,頭冠殷紅似翩翩起舞。劉備一見,心中大喜,贊不絕口,從此「龍鳳配」一菜也就聲名遠揚。

其二是「魚糕丸子」。魚糕丸子是荊州一帶特有的風味,以吃魚不見魚,魚含肉味,肉有魚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被人稱道。傳說魚糕的製作起源於楚國,在楚都紀南城有一酒店,專做各種魚菜佐酒。夏日的一天,店主買魚多了一些,偏偏這天生意清淡,到晚上還剩不少魚。眼看魚已離刺將要腐爛,店主急中生智,索性把魚刺全部剔除將魚肉剁碎成茸,摻進幾個雞蛋,加上一些豆粉,又倒點白酒除腥,然後做成糕放在蒸籠里蒸熟。第二天把魚糕切成塊裝碗蒸熱,澆上調料擺案出售,結果大受歡迎。後來魚糕越做越精美,人們用魚和肥膘肉做糕,再用豬肉、山葯等製成肉丸。肉丸墊底,魚糕放在上面,最後以肚片、腰片烹炒蓋帽,多菜共碗,俗稱「雜燴丸子」。

其三是「皮條鱔魚」。荊州城有座「聚珍園」餐館,聚珍園的「皮條鱔魚」是一道傳統名菜,鱔魚是食療佳品,《名醫別錄》將鱔魚列為上品,說它有補五臟、療虛損的功效。

其四是「冬瓜鱉裙羹」。它是用肥大的雄鱉裙邊和嫩冬瓜,加雞湯、調料燜煮,清燉而成。據《江陵縣志》記載,北宋時,宋仁宗召見荊州人張景,問他江陵有什麼好吃的東西?張景回答說:「新粟米炊魚子飯,嫩冬瓜煮鱉裙羹」。可見,「冬瓜鱉裙羹」在宋代就聞名於世了。

荊州其他的特色菜

>>皮條鱔魚
做法講究,尤重火功技法。活鱔魚宰殺、洗凈後,切成條狀、擦精糊上漿,用三道不同溫度的油氽炸至皮酥,再掛上糖醋黃汁,這樣做出的皮條鱔魚,形似皺皮蛇條,色澤金黃透明,外酥脆,內油嫩,味道香甜醇厚。

>>沔陽三蒸
即粉蒸肉、蒸珍珠丸子、蒸白丸。三蒸具有用芡薄、味精純、善於保持原味的特色。其中尤以蒸珍珠丸子見長。
製法:以肥瘦配搭相當的豬肉和魚肉作主料,剁成茸,拌上雞蛋液、配齊胡椒粉、薑末等多種佐料,與濕濃粉調勻,擠成直徑五分大小的肉丸,放入篩內滾粘糯米後,裝進籠屜,用旺火猛蒸。熟後糯米色澤晶瑩,潔白透明,猶如粒粒珍珠,肉丸軟糯,油潤松泡,肉質柔嫩,肥而不膩味道鮮美。

>>清蒸武昌魚
武昌魚是鯿魚的一種。其魚肉質細嫩、脂肪豐富,可用多種方法烹制菜餚,其中清蒸為最佳。清蒸武昌魚一般選用兩斤左右一條的武昌魚,輔以火腿、冬菇、冬筍和雞湯等清蒸以後,再在魚上綴以紅、黃、綠各色菜絲,看上去五彩繽紛,舉筷一嘗,肥美細嫩,湯質鮮香,回味長久。

>>網油砂
為一道高貴名菜,據說其始於北宋時的汴京,是當時皇親國戚盛宴上的佳品。網油砂的用料和做法非常考究,它的里餡選用上好的紅豇豆,經大米煮、小火煨,剝殼去水用其泥。做一次用一年,不變色,不走味,一年四季清香四溢。它的膚面是潔白、無破綻的豬網油皮,將里餡捲成條狀,再塗以鮮雞蛋清加黃粉,經麻油溫炸,刀切成形,白糖撒面,再輔以青紅絲點綴,擺在盤里,像是一朵朵盛開的雪蓮,又似雪地上的點點梅花。網油砂外層香脆,中層柔軟,吃到嘴裡餡味醇甜。

>>石首雞茸魚肚
做石首雞茸魚肚這道菜最難得的是它的主要原料——石首筆架魚肚,「此物唯獨石首有,走遍天下無二家」。長江流域雞茸魚在石首市長得特別肥美,有一米多長,重達七、八斤至二十多斤,質細嫩,味道鮮美,魚鰾肥大厚實,獨特別致,外形很象石首長江邊的筆架山,鰾內有紅色的筆架山圖案,筆架魚肚因而得名。石首雞茸魚肚和母雞脯肉為主料烹制雞茸魚而成,味美可口,營養豐富。

>>黃陂三合
以魚丸、肉丸、肉糕三菜合一而得名。魚丸子選用魚肉剁茸,以蛋清、蔥白、薑汁、豬油作調料,氽制而成。肉丸系選用豬腿肉,配以魚茸和調味料,酥炸而成。肉糕原料同肉丸,多蒸制而成。兩種或三種合燒,一菜多樣,魚有肉味,肉滲魚香,別具風味。

>>無鉛松花皮蛋
江陵有一百多年生產皮蛋的歷史,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草市邱虎成蛋庄的松花此蛋已聞名省內外。
無鉛松花皮蛋色、香、味俱佳,並優勝於傳統方法加工的有鉛皮蛋。1984年初,第一批銷往香港的無鉛松花皮蛋。經香港蛋品企業有限公司送香港衛生當局進行檢驗,含鉛量僅為百分之零點零一,大大低於國際規定(百分之六)標准,並認為"品質甚好,嚼後美味清香,喉嚨甘涼,為上乘佳品"。

>>甜酸獨蒜
其原料是一種不分瓣的野生大蒜,後來菜農引種,成為荊州地區特產。用它腌制的甜酸獨蒜,顆粒溜圓,乳白晶亮,酸甜香脆,是開胃健胃、增加食慾的佳餚。還有預防腸道感染及皮膚病的作用。

荊州小吃與水果

>>江陵散燴八寶
亦稱八寶飯,是清朝末年宮庭廚師肖代製作的專供慈禧太後食用。後來,因肖代流落在江陵的聚珍園餐館製作八寶飯而聞名。
江陵散燴八寶是用糯米、紅棗、蓮子仁、桂元肉、密櫻桃、瓜子仁、糖桂花、密冬瓜等蒸熟製成坯,再加白糖、豬油散燴而成。它色澤光亮,香甜滋潤,油而不膩,甜而不厭,有「淺盞小酌細品嘗,離席數時回味長」的成語。

>>枇 杷
是一種多年生的常綠喬木,頭年秋天開花結果,次年五月果實成熟,果實呈球形、金黃色,味甜而略帶酸味,每果有一至三個核,葉和果都可入制中葯,是江陵的特產之一。1986年定為江陵的城樹,許多民居的前後院落,都栽種枇杷,故有「枇杷之鄉」的美稱。

❷ 湖北荊州夜市在哪裡

這個點新南門外水文對面。要是沒有就沒了。現在荊州像鬼城晚上8-9點就沒什麼人了。不像沙市街上都是人有人氣

❸ 荊州發生過哪些有名的歷史事件

荊州古城

荊州歷史大事楚文王都郢:周平王三十一年(前740),楚君熊通自立為楚武王,東征西討,最後死於伐隨途中。公元前689年,其子熊貲繼位,是為文王。是年,楚文王為有利於對弱小諸侯國的兼並,拓展疆域,將都城從丹陽遷至戰略要沖郢(即紀南城,位於荊州城北5公里處),並採用板築法建起高大而堅固的城垣。楚文王繼承乃父遺志,尚武強國,很快便滅掉了息、鄧、申、夔諸國,擴充了楚國的版圖。楚都郢作為楚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長達411年。

一鳴驚人:楚莊王熊旅年不滿20就登上了王位,即位三年,不理朝政,淫逸無度,並宣布"有敢諫者死無赦"。朝臣伍參入見庄王說:有一種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您知道這是什麼鳥?暗指庄王三年來不理政事,無所作為。庄王回答這個隱語時說,這鳥雖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果然,庄王乃罷去淫樂,親理朝政,罷免和誅殺了一批奸讒小人,起用忠臣良將,對內平息叛亂,勵精圖治,對外則大舉用兵,以壯國威。在以後的20年間,庄王東征西討,飲馬黃河,觀兵周郊,問鼎周室。?之戰大勝強晉。庄王之世,兼並諸侯26國,拓地3000餘里,威德立於諸侯之間,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量入修賦:公元前548年,楚康王在郢都(紀南城)宣布"量入修賦"的法令,開始了根據土地的收入徵收賦稅的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土地私有權。這是楚國奴隸制崩潰的開端,標志著封建制度的萌芽。

孫武水淹紀南城:楚昭王十年(前506),吳、楚柏舉之戰中楚師大敗,吳師逼近郢都,楚昭王棄都避難,派將軍宋木等堅守紀南城。吳軍主將孫武巡視荊門外,發現漳河水勢浩盪,故令屯兵高處,一夜之間挖深渠一條,引漳水淹灌紀南城。隨著洶涌澎湃的漳水灌入,城中一片汪洋,楚國守軍大亂,吳師則乘木筏攻入城內,紀南城遂被吳師佔領。這次戰役是軍事家孫武巧用水攻奪取勝利的典範戰例。

呂蒙"白衣渡江"襲荊州: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劉備令關羽率主力攻樊城,留南郡太守糜芳守荊州,將軍傅士仁守公安。劉備力量的發展為孫權所忌,乘關羽遠在樊城的機會,一面用計迷惑關羽,使其放鬆對東吳的警惕,一面於閏十月命呂蒙為大都督,率兵襲取荊州。吳軍沿江而上,進到尋陽(今廣濟東北)時,呂蒙把精兵隱藏在大船艙內,命搖櫓士兵穿白衣,偽裝商人西進,不斷清除沿江守軍,在說降公安守將傅士仁後,出其不意急襲荊州,太守糜芳開城降吳。呂蒙占據荊州後,撫慰蜀軍將士家屬,不擾居民,並令陸遜西取夷陵(今宜昌東南)、秭歸,以阻劉備增援荊州,切斷關羽入川的退路。關羽率軍回救荊州未果,十一月西走當陽縣麥城,十二月至臨沮(遠安北)中埋伏被吳軍俘殺。

沙市設日本租界:光緒二十四年(1898)五月八日,沙市全發園面館工人楊興全在"洋碼頭"附近被招商局看守毆打致死,激起公憤,民眾焚毀海關新屋、英國泵船、招商局及日本領事館等,掀起反帝怒潮。後遭清政府鎮壓,江陵縣知事劉秉彝將余以仁、李德勝、張太真和更夫周興全四人以禍首罪名砍頭懸掛示眾三日。清廷向日本領事館賠款道歉。八月二十八日,日領事永隴與清政府荊宜施道簽訂《沙市日本租界十七條》,准許日本人在沙市設租界。

辛亥革命軍攻克荊州:為響應武昌首義,1911年10月18日晚,駐宜昌的清軍新軍中革命黨人唐犧支宣布起義並光復宜昌。為減輕清軍對武昌的壓力,鞏固長江上游地區,唐於11月19日兵分四路直逼荊州,戰至25日,先後奪取八嶺山、萬城堤、秘師橋、梅槐橋等外圍陣地,進逼荊州城,對清軍形成包圍之勢,並切斷清軍物資彈葯供應。11月26日至12月6日,經過艱苦戰斗,各路會攻荊州,並佔領草市。7日,湖南西路安撫王正雅、安襄鄖荊招討使季雨霖來援,義軍軍威更盛。10日清軍左副都統恆齡自殺,13日將軍連魁投降。16日唐部佔領荊州城,在荊州道署設荊宜司令部。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誕生:1930年7月4日,紅四軍與紅六軍在公安會師。又先後在公安南平、江陵普濟召開兩軍前委聯席會議,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群任政委,孫德清任參謀長。

荊州專署成立:1949年5月下旬,中共湖北省委決定,成立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領江陵、公安、松滋、京山、鍾祥、荊門、天門、潛江8縣。張海峰任專員。7月,析江陵之沙市建市,屬省轄市。同月17日,荊州專署進駐荊州城。1951年5月26日,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改為湖北省人民政府荊州區專員公署,閻鈞任專員。

❹ 湖北荊州的歷史

從三國開始。

❺ 荊州的著名歷史人物及其事跡,還有荊州的風味小吃都有哪些

更多可到其政府網站上找:http://www.jingzhou.gov.cn/index.jsp
三國文化
【三國之爭】提起三國,使人想到荊州;說到荊州,又使人想起三國。在三國時代,荊州是三國爭奪的焦點,荊州之爭是決定國家分、合命運的關鍵。從三國形成之初到國家重新統一之時,圍繞荊州歸屬展開的三國爭奪一直沒有停息,荊州之爭的情勢在很大程度上關繫到三方力量的消長和三國歷史的進程。一些膾灸人口的三國故事,諸如劉備借荊州、關羽守荊州、呂蒙襲荊州等等,都發生在荊州;三國時期涉及三分形勢形成與發展、變化的一些重要事件,如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以及關羽北攻襄樊失荊州等,也都以荊州為中心舞台。三國歷史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以大量篇幅生動描繪了三國荊州之爭,全書 120 回,計有三分之二的回目直接或間接寫到荊州。三國與荊州如此緊緊相連。三國與荊州的特殊關系,是由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形成的,也跟荊州在當時所處的重要地位分不開。而魏、蜀、吳三方圍繞荊州歸屬展開的激烈爭奪,則是構成這種特殊關系的基本因素。漢代荊州,所轄地域包括今湖北、湖南兩省全境,河南南陽盆地,廣東、廣西和貴州邊緣地區,大致與上古荊州之域相當。下領七郡:南郡、江夏、南陽、武陵、長沙、零陵、桂陽。漢獻帝時從南陽郡分設章陵郡,增至八郡,史稱荊州有「百城八郡」。漢代荊州,地跨大江南北,幅員遼闊。它前有長江天然防線,後有荊襄門戶與漢水之阻,西有夷道三峽之險,東與吳、越一江相連,地勢險要,能攻可守,加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軍需充裕,作戰給養可靠,是舉足輕重的戰略要地,為三國政治家、軍事家所格外看重。
【諸葛亮的荊州情】
· 成長之根
諸葛亮本是徐州琅邪郡陽都人。他年幼父母雙亡,14歲時,其叔父諸葛玄到豫章任太守,不久被貶職,到荊州投靠劉表,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及兩個姐姐,也一起到荊州。公元197年,諸葛玄去世,17歲的諸葛亮移居南陽郡鄧縣的隆中,從此過起邊耕地、邊讀書的生涯,直到他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誠請出山。在這十年中,他通過廣泛交友,既切磋了學問,又擴大了自己的影響,為司馬徽、徐庶先後向劉備推薦自己打下了基礎;通過婚姻關系,使自己在荊州士林中進一步紮下根。正是荊州這個地方文化源遠流長、人才輩出的沃土,孕育了我國歷史上這顆璀璨千秋的智慧之星,造就了三國時代這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荊州,應該說是諸葛亮的第二故鄉,是成長之根。他對荊州的看重與稱贊,除了政治家的眼光外,很可能還有一種鄉土之情。這是他與其他三國名人與荊州的不同之處。
· 閃光之地
諸葛亮躬耕壠畝,胸懷大志,自比管仲、樂毅,自信有安邦定國之才,期待著有朝一日施展抱負。公元207年冬,劉備三顧茅廬,終見諸葛亮。一見面,諸葛亮就為劉備分析天下形勢,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策。他對形勢的了如指掌,分析議論高屋建瓴,入木三分,運籌入神。諸葛亮一出山,就在三國荊州之爭的較量中顯示出他不凡的才能。公元208年秋,曹操大舉進攻荊州,劉備南撤,輾轉最後到了夏口,處於十分危急的關頭。此時,諸葛亮向劉備請命派他去東吳,說服孫權與劉備一起抵抗曹操。當時若不是諸葛亮把孫權說服,就很可能不會有赤壁之戰,沒有赤壁之戰也就沒有三國鼎立的形成。赤壁之戰後,諸葛亮全力輔佐劉備在荊州建立自己的基地,先是協助劉備攻取荊州的江南四郡,繼而與劉備謀劃借荊州、對付周瑜的算計,這些都顯示出他過人的睿智。可以說,劉備能在危急關頭轉危為安,能在荊州站穩腳跟,都離不開諸葛亮的功勞。
· 成敗之由
在諸葛亮的全盤戰略中,荊州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公元211年,劉備與龐統等西進益州,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劉備集團對荊州這樣重視,說明荊州對劉備集團來說是生死攸關之地,內中也隱藏著諸葛亮的一番苦心。公元214年,劉備攻取益州到了成敗的關鍵時候,急令諸葛亮等入川,只留下關羽鎮守荊州。對諸葛亮來說,離開荊州實在是不得已的事。關羽守荊州,由於種種原因,最後導致劉備集團失去了荊州,使諸葛亮從荊、益兩路出兵中原的戰略半途夭折。雖諸葛亮殫精竭慮治國理政,五次伐魏,終未實現北進中原、興復漢室。失去荊州,事業未果,諸葛亮的荊州情最終未了,這是他畢生最大的遺憾,但這並未掩蓋他一生的奪目光彩。

關羽文化
劉、關、張之間作為中國傳統倫理觀念的義,又主要體現在關羽身上,並成為關羽文化的核心內容。由三國文化所衍生的關羽文化現象,是三國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熔鑄的一大文化特色,也是荊州所蘊含的三國文化的一大特色。關羽鎮守荊州達十年之久,是他一生事業的亮點,也是他為之喪身而悲切之所在。
【守荊州歷史功績,顯關羽英雄本色】關羽鎮守荊州期間,是當時曹、劉、孫三個政治集團紛爭頻繁、三分形勢正式形成之際,斗爭極為激烈、復雜。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只是奠定了三分形勢,真正形成天下三分之勢,則是在劉備借荊州之後。劉備借荊州,標志著三分形勢基本形成;荊州之失,則標志著三分格局的定型。所以關羽守荊州這段時期是三國形成之初十分關鍵的時期。當時,曹、劉、孫三分荊州,相互接壤,摩擦不斷,防守形勢十分嚴峻。正是由於在當時斗爭十分嚴峻的情況下,關羽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守住了荊州,鞏固了劉備集團這個至關重要的根據地,劉備集團才有可能西取益州、攻佔漢中,成為三分形勢形成之初勢力迅速上升、一時十分強盛的一方。沒有關羽守荊州,就不會有劉備集團向西發展的成功,不會有嗣後蜀漢政權的建立。關羽守荊州始終立足威武自強,採取與魏、吳強硬對抗的態勢,充分顯示出他作為三國名將的英雄本色,其功績是應當肯定的。正因為歷史上關羽本身是個英雄,在守荊州期間進一步得到顯示,才為後人所敬仰。
【失荊州悲劇結局,成就了關羽身後聲譽】 失荊州被擒斬首的悲劇結局,正是關羽身後被尊奉、神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沒有失荊州,就不可能有身後無比榮耀的關羽;沒有失荊州,也不可能有關羽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忠義」化身的關羽,不僅在封建社會很長時期與文聖孔子並起並坐,而且在當今仍有一定影響。在海外華人社會中,關羽文化被視作弘揚中華文化的象徵,成為連結海內外炎黃後裔中華情結的橋梁和紐帶。在商品經濟日益發展的社會條件下,關羽尊神迎合一些人求富盼安的心態,成為人們所祈求的財神爺和保護神。就關羽文化所蘊含的忠義內涵而言,除去其封建性的消極因素,今天也仍有現實的社會價值。荊州作為關羽文化孕育之地,是關羽文化真正的故鄉,其他地方是不能取代的,也是無法取代的。
【爭荊州藝術演繹,豐富了關羽忠義精神】三國時代魏、蜀、吳荊州之爭,本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對此進行藝術加工、創造,成為全書最精彩的篇章,其中不少篇幅著重塑造了關羽形象,使關羽的忠義武勇精神更為豐滿、完善。關羽身後上升為關帝、武聖,有其深刻的社會原由和文化原由,同時,也跟關羽與荊州的特殊關系分不開。離開關羽與荊州的特殊關系來看待關羽文化現象,看待關羽的被推崇、尊奉,就失去了一個基本的前提。從關羽文化的形成來看,荊州是關羽信仰起始之地,最早的關廟也是始建於荊州。

荊州民俗文化
民俗,亦即民間風俗。是一種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是一種相沿成習的地域文化傳統。民俗作為一種傳承的社會文化現象,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在荊楚大地上,早自先秦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曾創造出了堪與古希臘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這里的時尚風俗、風土人情、祭祀崇信、人生禮儀、民宅營造,乃至於包括俚詞歌謠、娛樂游藝、神話故事、音樂美術、飲食起居、器物形制等在內的各個領域,便已形成了一整套多方位、多層次、多側面的民俗文化。
【荊州的年節習俗】年節習俗是伴隨人類社會的產生而形成並逐漸發展的,但由於居住的地域、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往往使得某一地區的人們所遵循的習俗不同。
· 春天的節俗
在荊州春天的節俗主要有:大年拜賀、鬧元宵、龍抬頭•社日、寒食•清明、立春•花朝•踏青等。荊州民間是最看重過年的,其習俗也多。民諺雲:「過年為大」,「有三十過年,無三十也過年」,「叫花子也有三天年」。自除夕到年初一,各地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喜笑顏開,參加豐富多彩的大年拜賀活動,出現了以迎春納福為主題的各種風俗習尚。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與之全國各地相比,荊州民間過年的習俗,既有「大同」,亦有「小異」,小異之處則存在不同形式的楚文化內涵。如「開門禮俗」的內容就有開門炮、出行、拜年、拜年酒、貼春聯、貼年畫等。如「玩春景」的活動形式就包括玩龍燈、舞獅子、采蓮船。荊州民間在元宵節張燈觀燈,可謂源遠流長。早在漢代就有了燈事活動,隋、唐、五代到漢代,出現了各種製作精巧、獨具匠心的花燈,其中鏤刻金箔的「魚形燈」最引人注目。
· 夏天的節俗
端午節是我國民間三大傳統節日之一,荊州民間多稱之為「端陽」。端午節盡管名稱頗多,含義各異,但楚人駕舟拯救、紀念屈原為端午節的主要內涵,是世人皆知的。由此可說,先秦時代的楚人及楚國的文化民俗氛圍,對端午節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端午節乃是荊楚地區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以祭奉屈原而形成的儀俗,在荊州民間主要有劃龍舟、吃粽子、懸掛蒲艾、喝雄黃酒、系香袋等。
· 秋季的節俗
七夕、七月半、八月中秋、九九重陽等傳統節日在荊州民間也有著獨特的習俗。八月中秋在荊州民間就曾經流行過一種較為奇特的習俗,即「到中秋,賽摸秋」。摸秋,就是中秋之夜偷摘他人田園的瓜果不視為偷,失瓜果的主人也不視為被盜。俗信這天月娘下凡,未生育的已婚婦女若摸秋不被人發現,可早得子。荊州就有這樣的俗諺:「中秋中秋,送子摸秋」。摸秋的婦女一般是結伴而行,所摸來的瓜果放置在床內側,並與之陪睡,第二天將瓜果煮熟食之,據說可以懷上兒子。建國後,摸秋之俗已消失。荊州民間特有的風俗還有重陽節吃九黃餅。相傳東漢年間,重陽節達官貴人扶老攜幼出遊荊州龍山,正是天高氣爽、風霜高潔之時,熱飯熱菜既不好帶,又容易冷,為方便遊人登山食用,荊州民間糕點師傅便製作了九黃餅。其名謂九黃餅,乃取九月重陽,登高賞金黃菊花之意也。此種餅子,面如黃菊顏色且酥脆,餡子系用冬瓜條、桂花、冰糖、白糖拌和而成,吃起來香甜可口,頗受遊人稱贊,成為一種應時節令食品。至今荊州民間仍偏愛重陽節吃九黃餅。
· 冬天的節俗
荊州民間在這一季節,大都有冬至、臘八、小年、除夕等傳統節俗。拿冬至來說,和北方農村不同是,荊楚大地的人們,往往會在這天開始淘洗糯米,磨漿瀝干,製成「沉(讀去聲)漿」,然後用糖、或肉製成餡,包成團,先是祭祖、祭灶,然後閡家團聚,共同分享,還可饋贈親朋好友。又如農歷臘月二十四,俗謂「小年」,又稱為「小過年」、「小除夕」,是荊州民間很看重的一個年節。民諺雲:「臘月二十四,家家小團圓」。是日,「吃壞吃好,一人不少;有吃無吃,團圓一席」,一家人必須在一起吃團圓飯。
【荊州的婚喪禮俗】
· 婚俗 荊州民間婚俗禮儀程序有:提親、請八字、定婚、下彩禮、定日子、娶親准備、娶親。以娶親准備為例,娶親是婚禮大典,不是一天能完成的,還有些准備手續。按照荊州民間的婚嫁風俗,男家定下嫁娶的日子,一般要在三四個月前,甚至是頭一年,以便女家在這個時期准備嫁奩。俗話說:「粗接媳婦細嫁女」,女兒出嫁,做父母的置辦嫁妝,要想的周到、細微,盡力辦得頗豐、體面;男家同女家一樣,也要抓緊備辦婚事,如蓋房、置做新傢具,包括床榻、衣櫃、桌椅之類。臨近娶親之日,男家和女家還要送請柬,把兒女成婚的消息通告親朋好友。舊時,請柬一般為雙柬貼,即將一張紅紙折兩等分,對折後成長方形。上面行文一般使用文言語句,顯得古樸典雅。請柬既表示對賓客的尊重,又表示邀請人對此事持慎重態度,故客人近在咫尺,也須送請柬。
· 喪俗 荊州為荊楚故地,古時「楚人信鬼巫,重淫祀」,其巫風巫俗也滲透到喪葬的禮儀中,後世沿襲並發展,逐步形成一種巫風宗教兼容並蓄的喪葬習俗,使之喪禮更顯示出庄嚴性和神秘性。荊州民間辦理葬前喪事,主要包括圍坐送終、抹屍裝束、告喪親友、喪鼓伴靈、設壇做齋、入殮追悼等內容。而喪葬活動並非隨著死者的安葬而結束,在安葬死者後,還要定期舉行一些祭祀活動,荊州民間的祭祀活動重點是服喪、祭掃、家祭。
【荊州的飲食習俗】 荊州飲食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荊州的飲食習俗兼容南北飲食共同的一些特點,而以南方飲食習俗為主流,反映出我國所特有的飲食文明。荊州處於江漢平原的濱江介湖之地,江河縱橫,湖網成片,氣候溫和,物產富饒,食物品種豐富多彩,向稱「魚米之鄉」,素有「飯稻羹魚」的傳統。大米和淡水魚鮮是平原河湖地區人們日常飲食中最重要的原料,其飲食結構「以稻米為主,水產禽為副,蔬菜為輔」。荊州主食以大米為主,小麥、雜糧(大麥、蕎麥、高粱、玉米、黍子、豌豆、飯豆、綠豆、紅豆、紅苕等)為輔。副食包括菜餚、糕點等。其中,干鹹菜為荊州地區民間所必備之菜餚。荊州自古飲酒成習,除了坊間釀酒外,民間家釀也十分普遍。米酒被視為「軟飲料」,並未納入「酒」的范疇。沙市酒文化為荊州之最,唐代即有名酒「燒春」。宋陸游有關吟沙市的詩中有「倚樓女兒笑迎客,清歌未盡千觴空」。沙市人有「借酒待客」之風,且豪飲者不多,雖一日之中飲酒有一餐、兩餐、三餐不等的情況,但大醉者卻不多。沙市的茶文化歷史亦頗悠久,舊時即有飲茱萸茶之說。清至民國,沙市人以茶待客之風極盛。荊州民間的節令飲食也相當有講究。春季吃春卷,元宵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七月半吃蒸菜,中秋節吃月餅等。
【荊州的居住習俗】自古以來,荊州民眾視建房為人生最重要的活動。在農村,只要有人蓋房,其親友和鄉鄰均自帶糧食無償幫工,予以鼎力相助。到了房屋上樑或落成之日,村裡人還要前去祝賀助興,增添歡慶的氣氛。舊時,民間建造房舍首先選擇地基,除方便生活外,更多的看風水好壞,怕會帶來家庭衰敗,子嗣無繼的後果。其次,荊州境內多江河湖泊,人們建房選址多考慮依山傍水之地。再次,荊州城鄉民眾選址建房均習尚坐北朝南。最後,看重地理環境,講究美感。與此同時,荊州民間還有一些庭院種植方面的禁忌。如其中有一種說法是「前不栽桑,後不載柳,門前不栽『鬼拍手』」。這是因為桑諧「喪」,惟恐不吉。後不栽柳,說法不一。一說是柳諧「扭」,怕家運不順;另一說發是柳不結籽,恐無子嗣後代。「鬼拍手」指楊樹,風吹樹聲如「鬼拍手」,恐招來鬼魅。從各縣、市志書記載的居住史來看,房舍建築凝聚著人們世世代代的智慧和汗水的結晶。它既能反映出特定社會歷史時期、某種風格及建築所顯示的技術和藝術,又作為一種文化形式,體現出人們的崇信觀念、心理結構、審美情趣和生活習慣等傳統特點。
【荊州娛樂習俗】 荊州自古以來就是名聞遐邇的歌舞之鄉。我國第一部民歌總集《詩經》的開篇之作便是古代荊楚民歌《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千百年來一直被視為民間情歌的代表,學子必讀的經典。幾千年來,在這塊被世人譽為魚米之鄉的神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黎民百姓,在勞動和生活中創作了難計其數的大量民歌,為我們留下了一座藏珍儲寶的民歌藝術寶庫。荊州民歌的種類大致可分為:勞動歌謠、生活歌謠及婚喪儀式歌。在荊州民俗文化的總格局中,民間歌謠往往是直接反映下層民眾直接心聲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創造了藝術,藝術起源於勞動。藝術與勞動血肉相連的特徵,在勞動歌謠里體現得最為明顯。所以,荊州民間自古就有「無歌不插禾」、「無歌不響硪」、「響水就有歌」之說,意思是說插秧必唱「插秧歌」、修堤打夯必唱「打硪歌」、抗旱車水必唱「車水歌」。荊州的勞動歌,如果按照勞動場合的不同來劃分,大體可分為田歌和號子兩大類。荊州民歌的曲體句式多種多樣,一般為上下句或四句,也有一句式、三句式、五句式和多句式。「趕五句」是荊州民歌中很有特點的一種特殊句式,在江陵、松滋、公安、石首尤為流行。「趕五句」是四句式的變體,就是在四句式民歌的三句和四句之間,在加上一句或多句唱詞。加進去的歌詞俗稱「趕句」,趕句必須每句押韻,韻腳與結尾句相同。趕句的作用在於加強感情色彩,突出主題思想,可以使歌曲顯得更形象化,更加感人。「趕句」往往用快速度演唱,有的甚至乾脆是一句接一句地念出來,結尾句則以甩腔演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重方言產生一種民歌。荊州民歌自然要用荊州的方言土語演唱才顯得味道純正。
【民間舞蹈】 荊州民間舞蹈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這一點可以從大量的古典文獻資料和考古新發現的文物資料中,得到充分證實。荊州是舉世聞名的楚文化的發祥地,作為楚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楚舞,不僅在先秦時期獨樹一幟,播揚風騷誇耀於東周列國,而且對後世舞蹈藝術的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楚人有信鬼好祀的習俗,「其祀必使巫覡作樂,歌舞以娛神。」由於楚人崇巫,導致楚地巫風盛行。巫,在甲骨文里與「舞」相通。《說文解字》解釋為:「巫,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兩袖舞形。」在巫術儀式中,歌舞是最主要的內容。楚舞的基本形態則可以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發掘出土的大量楚國文物資料看出其神韻。楚國滅亡之後,楚舞仍然是西漢舞壇的主旋律,漢代大多數宮廷舞蹈均屬於楚舞體系。時至今日,在兩湖平原尤其是在荊州大地上廣泛流傳的荊州民間舞蹈,有些還可以明顯看出楚國舞風的痕跡。如今荊州民間舞蹈可分為三類:自娛自樂,祈福迎祥。有《五蝦鬧鯰》、《打連湘》、《老背少》等。逃荒叫化,賣藝求生。如《三棒鼓》等。守靈伴亡,迎神祭廟。有《跳喪鼓》、《板凳香》等。

❻ 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的主要節目

中國中央電視台第十二套節目——「社會與法」頻道的成立,是中央為了落實「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的治國方略和建立「和諧社會」的目標而採取的重大舉措。「社會與法」頻道以穩定社會發展、化解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為己任,適應黨和國家建設與發展的需要、適應公民社會生活的需要。
「社會與法」頻道將努力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努力做到好看、有用。它將依託中央電視台長期積累的傳播資源,以社會、道德、法律等為主要內容,以新聞、專題、訪談、現場直播、電視劇等多樣的節目形態樹立頻道生動活躍的形象,保持頻道引人入勝的魅力。「公民、公正、公益」是社會與法頻道的核心理念和訴求。以社會、道德、法律等為主要內容,以新聞、專題、訪談、現場直播、電視劇等多樣的節目支持整個頻道。
暨2008年12月29日頻道第一次改版後,2011年4月18日,該頻道第二次進行改版,此次改版,新增了《見證》、《一線》、《熱線12》、《夜線》、《普法欄目劇》、《法律講堂(文史版)》、《平安365》、《小區大事》等節目。 《天網》欄目進一步提高社會紀實能力,強化案件的人文解讀和社會背景闡釋。
《道德觀察》欄目在保持已有品牌影響的基礎上,進一步貼近社會熱點,強化權威部門、權威專家的資源開掘。
《法律講堂》改名為《法律講堂(生活版)》,進一步關注百姓身邊的法律話題,普及百姓急需的法律知識
《懺悔錄》走出「高牆」限制,進一步提高節目的動作感與可視性。更增強節目現場的吸引力。
此外,頻道原有的《平安中國》大型媒體行動、《「12·4」法律服務你》、《綠書簽行動——「4·26」世界知識產權日宣傳周》、《「6·26」禁毒宣傳周》等頻道原有的大型特別節目在原有基礎上繼續播出,並逐步提升特別節目的收視影響力。

❼ 天網2019最新一期是什麼內容

天網是復央視社會與法頻道播出的一制檔以過去發生在我國法制建設道路上的大案/要案/名案為主的記錄片欄目.是展播社會法治類紀錄片和系列紀實專題節目的重要平台.節目對大

嫌疑指向一名行蹤詭秘的女子。頻頻失竊,案件偵破難覓玄機;緊密排查,民警揭開搭訕背後的伎倆

❽ 湖北荊州古往今來有哪些名人

荊州三國時候人多
唐良智,男,漢族,1960年6月出生,湖北荊州洪湖人,198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8月參加工作,華中科技大學西方經濟學專業畢業,博士研究生學歷,經濟學博士,高級工程師,研究員,現任中共武漢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副省級)。
楚莊王熊侶,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居於王位。楚莊王熊侶在前人的基礎上,領導楚國當上了春秋五霸之一的霸主。楚莊王的名言是:「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庄王執政第八個年頭,帶兵到洛陽,「觀兵於周郊」、「問鼎小大輕重」。他執政的第十六個年頭,創造「縣」這一地方政制,是後來秦的郡縣制之胚模。庄王在內政上起用賢臣孫叔敖等,並著力發展經濟,提倡勤儉,改革兵制,使國力兵力日盛。楚兩次伐宋,晉國不敢出兵,宋遂臣服於楚。魯、鄭、陳相繼俯首。庄王終於完成霸業。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因病逝世,歸葬紀南城郊八嶺山。
楚威王熊商(前339年至前329年在位),羋姓,原名熊商,楚宣王之子。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打敗越王無疆,盡取吳地,在長江邊在石頭山(今清涼山)上建立金陵邑(南京城)。宋代有所謂威王埋金的故事,楚威王覺得南京「有王氣」,吩咐在龍灣(今獅子山以北的江邊)埋金。楚威王七年(前333年)大軍伐齊,與齊將申縛戰於泗水,進圍徐州,大敗申縛。威王十年而卒,子楚懷王繼位。
屈原(前339~前277)世界文化名人,戰國時楚國詩人。名平,字原,又名正則,字靈均。出生於郢都屈姓貴族家庭。父親伯庸曾任楚國大夫,為楚武王子瑕之後裔。屈原博聞強記,熟悉政治情況,善於外交辭令,楚懷王時任左徒很得信任,但為佞臣所不容。上官大夫向懷王進讒,誣屈原貪懷王之功以為己有,懷王由此而疏遠了屈原,乃至免其左徒之職。秦大破楚於丹陽、藍田之後,屈原受命使齊以修好。回郢都後,一再進諫,始則勸懷王殺了張儀,繼而勸懷王不入秦。懷王俱不從,遂被秦國擄去囚死。頃襄王即位後,屈原曾任三閭大夫,掌公族子弟的教育。不久又受讒見斥,放逐於江南。他深惡楚國政治之腐敗,痛感國家之淪亡,悲憤難禁,於公元前277年在湖南抱石投汨羅江而死。
伍子胥(前559~前484)。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名員(音雲,yun第二聲),字子胥。春秋末期楚國大夫伍奢之次子,先祖原姓乾,名荒,因有功於周,被賜封為伍哲功,其子孫遂以伍為姓。春秋時楚國人。屬今監利縣人,縣城大車站外有其雕像。伍子胥的父親叫伍奢,伍員的哥哥叫伍尚。伍子胥本為楚國人。性剛強,青少年時,即好文習武,勇而多謀。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為楚平王所殺,被迫出逃楚國,發誓必傾覆楚國,以報殺親之仇。入吳後,知公子光有大志,乃助其刺殺吳王僚,奪取王位,得進用為「行人」(掌朝覲聘問之官),與謀國政。輔佐吳王闔閭修法制以任賢能,獎農商以實倉廩,治城郭以設守備。又舉薦深通兵學的孫武為將,選練兵士,整軍經武,使吳成為東南地區一強國。後遭太宰伯嚭誣陷,被逼自殺。春秋末期吳國興亡,伍子胥舉足輕重。其治國用兵,以務實為旨,遠見卓識,謀略不凡。
申包胥,生卒年待考。荊州監利人。春秋時楚國大夫。原與伍子胥友善。楚平王七年(前522),伍子胥因父親冤案逃離楚國,途遇申包胥道「我必覆楚」。申包胥答曰:「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楚昭王十年(前506),吳王用伍子胥計破楚入郢。申包胥隨昭王撤出輾轉隨國。後自請赴秦,求秦哀公出兵救楚。初未獲允,乃七日不食,日夜哭於秦廷。哀公為之感動,終於答應發兵車五百乘前往救援。在秦、楚軍隊的反擊下,楚人驅走吳國軍隊,收復了郢都。申包胥歸郢後,昭王對他欲予獎賞,他聲稱請救兵是為了楚國人民,拒受賞賜。隨即隱居山中,以度余年。
岑參(約715~770)唐代詩人。荊州人。岑羲之侄。少年孤貧,刻苦讀書。天寶三年(744)進士,始任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天寶八年(749)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中掌書記。天寶十三年(754),隨封常清赴北庭,任節度判官,往來於北庭、輪台間。八年邊塞生活期間,其詩歌創作呈現高峰。肅宗時返京,歷任右補闕、起居舍人、虢州長史。大歷初年(766~768),任嘉州刺史,故稱岑嘉州。後欲返故里,因蜀中戰亂,終未成行,卒於成都。岑參早年寫山水詩,意境新奇,後幾度出塞,久佐戎幕,詩境大為開闊,著力描繪軍旅生活及邊塞風光,如《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皆為唐代邊塞詩代表作。與高適齊名,並稱"高岑"。"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等名句膾炙人口。陸游稱譽其為"太白、子美之後一人而已"。傳世作品有後人所輯《岑嘉州詩集》8卷。
戎昱(744~800)唐代詩人。荊州人。少年舉進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後中進士。寶應元年(762),從滑州、洛陽西行,經華陰,遇見王季友,同賦《苦哉行》。大歷二年(767)秋回故鄉,在荊南節度使衛伯玉幕府中任從事。後流寓湖南,為潭州刺史崔?、桂州刺史李昌?幕僚,頗受信用。建中三年(782)居長安,任侍御史。翌年貶為辰州刺史。後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職,流寓桂州而終。他是中唐前期比較注重反映現實的詩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寫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羈旅遊宦、感傷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臘友》較有名。存詩125首,明人輯有《戎昱詩集》。
陳友諒(1320~1363)元末農民起義領袖,沔陽黃蓬山(今洪湖)人,祖籍排湖謝家灣,後遷居沔城南門玄妙觀。本姓謝,其祖父入贅陳氏,因從其姓。出身漁家,飽嘗生活艱辛。自幼崇尚武藝,至元六年(1340)五月,到玉沙縣城(今仙桃市西南沔城鎮)考試武科,雖"神力"過人,但名落孫山,只被任為錄事。至正十年(1350)八月在洪湖率漁民千餘人起義,到至正十三年已有二萬餘人。後投靠徐壽輝,被封為中書省平章政事兼都元帥。至正十八年至十九年,利用元軍主力在北方與紅巾軍作戰之機,加緊擴充地盤,使其領導的南方紅巾軍已擁有湘、鄂、贛以及皖、浙、閩部分地區。至正二十年陳友諒派人在江中沉殺了徐壽輝,於江州(九江)稱帝,國號漢,年號大義。
張居正於嘉靖四年(1525)出生在荊州城東門外的草市,明朝宰相,字叔大,號太岳,少名白圭。參加郡試時,大司徒李士翔替他更名為居正。張居正自幼好學,5歲啟蒙,7歲即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秀才,16歲中為舉人。23歲經會試、殿試取中進士。三年後由庶吉士(見習官)升授翰林院編修。他43歲進入內閣,當上了大學士。48歲成為內閣首輔(宰相)。前後主政10年。他厲行改革,於萬曆元年(1573)提出「考成法」,整頓吏治,裁減冗員。萬曆六年,丈量天下土地,改變「小民稅存而產去,大戶有田而無糧」的現象。萬曆九年又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他任用名將戚繼光等練兵,加強防禦韃靼貴族的攻擊掠奪,使明王朝北部邊關數十年無烽火之驚;任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成效卓著。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改變了嘉、隆以來政治混亂,財政匱乏的窘境,國勢出現中興景象,受到上至皇帝、下至僚佐的敬重,李贄贊他為「宰相之傑」。萬曆十年病卒於北京,謚「文忠」。
袁宗道(1560~160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的發起者和領袖之一,與弟宏道、中道並稱"三袁"。字伯修,號玉蟠,又號石浦。荊州公安人。萬曆十四年(1586)禮部會試第一,次年任翰林院編修,授庶吉士。萬曆二十五年八月,以翰林院修撰充東宮講官。萬曆二十八年秋,在北京「竟以憊極而卒」。終年41歲。光宗繼位,贈禮部右侍郎。在文學上既反對模擬復古,又注重學習前人「古文貴達」的精神,先後發表《論文》上下兩篇,在中國文學史上起過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有一定的進步意義。這兩篇論文批駁前後「七子」違反文學發展規律,倡導剽竊蹈襲、復古倒退的謬論,主張作家應「從學生理,從理生文」。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主帥,袁宗道二弟。字中郎,號石公,又號六休。荊州公安人。生性直爽,喜游山水。萬曆十六年(1588)鄉試中舉。翌年考進士落第,回鄉與因公歸里的胞兄宗道朝夕切磋學問。萬曆二十年中進士。萬曆二十三年出任吳縣縣令。遍游東南名勝,寫下《虎丘記》、《晚游六橋待月記》等名篇。萬曆二十六年(1598),再次入京,先後任京兆校官、禮部儀制司主事。又作《滿井游記》、《徐文長傳》等名篇。胞兄袁宗道辭世,他悲痛不已,告假歸里建柳浪館,栽花種柳、吟詩著文、參禪悟道、閑游山水達6年之久。傳世的有詩歌1700多首,游記、書札、序跋、碑記、傳狀、日記、雜文等近600篇。成就最大的是山水游記,清新秀俊,自成一家。後人將其全部詩文編為《袁中郎全集》行世,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宏道集箋校》本。
袁中道(1570~1626)明代文學家,「公安派」領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字小修。荊州公安人。16歲中秀才,以豪傑自命,性格豪爽,喜交遊,好讀老莊及佛家之書。成年後科場考試,幾經落第,至萬曆三十一年(1603)34歲時才考中舉人。萬曆四十八年升南京吏部主事。天啟四年(1624)升南京吏部郎中。兩年後病逝於南京,終年57歲。他的文學主張基本與兩胞兄相同,反對模擬剽竊,崇尚個性。著作有《珂雪齋集》、《游居柿錄》等。
張風波- 享譽國際的經濟學大師。1957年生於荊州。中國首位學成歸國的經濟學博士,致力於經濟、尤其是金融的現代化管理。在國內外出版十多部著作。
喬婭,1979年生,湖北沙市人,女子體操運動員,國際級運動健將。喬婭4歲進入沙市業余體校練習體操,1990年選入湖北女子體操隊。1993年9月,參加第七屆全國運動會,取得女子個人全能第八名及自由體操第一名。
歐陽山(1908一2000),現代作家。原名楊鳳岐,筆名凡鳥、羅西等。1908年12月出生在湖北荊州一個城市貧民家裡。因家境貧寒,幾個月時被賣給姓楊的人家。從小便隨養父四處奔波,在外流浪,接觸過很多下層社會的窮苦人。16歲第一篇短篇小說《那一夜》在上海《學生雜志》上發表,從此開始了文學創作。著有作品《玫瑰花殘了》、《英雄三生》、《前程似錦》、《一代風流》、《三家巷》等。新中國成立後,長期擔任文藝界的領導工作,歷任中國作協廣東分會主席、廣東省文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等職。
譚友林,湖北江陵人,1916年11月出生。1929年春參加革命,1930年參加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一級紅星榮譽勛章,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的一級自由獨立勛章。

體育及演藝圈:吉新鵬、袁泉、曾黎、周莉、王伊鋒、劉紹榮

❾ 荊州的風土人情

關帝廟會 每年正月和農歷 5月l3,關帝廟都要舉行大型廟會,屆時,荊州人在這里玩龍燈,劃采蓮船,騎馬射箭,吹喇叭套轎子,把關帝廟內外鬧騰得紅紅火火。荊州人敬仰、崇拜關公,已成了延續千年的習俗。當年關羽出兵伐吳獲勝歸來,荊州軍民在大北門外敲鑼打鼓放鞭炮,夾道歡迎祝捷。而今,此街仍名為「得勝街」。逢年過節,荊州人玩龍燈,耍龍的小夥子們都要先到關帝廟內拜拜關公,再沿古城街巷舞龍。荊州城生產的旅遊紀念品,也有以關公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如綉有關羽像的絲織手絹,印有關公的精緻背包,還有關公畫片、小塑像等等。荊州城內的賓館、商店和許多民宅,多喜歡在大堂供奉關公像,有的還一日一拜。荊州的大人小孩,幾乎每人都能講上幾段關羽鎮守荊州的故事。關公的忠義精神,已深深根植於荊楚大地。隨著台灣海峽兩岸的交流日漸頻繁,隨著中國和海外的交往日益增多,越來越多的台港澳和外國朋友來荊州朝拜關公,進香還願。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經常聚在荊州關帝廟,用不同的語言贊頌關公的忠義精神,給關公文化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荊州花鼓 荊州花鼓戲作為一種荊州獨有的文化藝術形式,源遠流長。荊州花鼓原是民間窮苦人乞討謀生的「沿門花鼓」和薅草秧歌。這種「花鼓」是一人擊鼓唱詞,數人幫腔和調。近幾十年來,荊州花鼓已演變成獨具特色的地方花鼓戲。1955年有一位老藝人搜集記錄了花鼓戲的全部唱腔,整理出從未有過的第一套完整的花鼓音樂曲譜,並大膽地把二胡、板胡、琵琶、揚琴、竹笛、嗩吶等民族樂器用來為花鼓戲伴奏,使花鼓戲結束了「一唱眾和」和單純用鑼鼓伴奏的歷史。如今,荊州花鼓戲充滿濃郁的地方情調,唱腔悠揚、甜美、悅耳,已有《家庭公案》、《水鄉情》等幾十個劇目,既取材於湖鄉生活,又展現湖鄉風貌。在民間,男女老幼走路、勞作,不時哼唱花鼓調。有人說:「聽了花鼓的喲喂喲,害病可以不吃葯!」「做活不唱花鼓戲,渾身上下無力氣」,由此可見荊州人對荊州花鼓戲的由衷喜愛。 鼓盆歌 《鼓盆歌》於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鼓盆歌是在喪事中演唱、為喪禮的內容之一,現代俗稱「喪鼓」。鼓盆歌,古代亦稱「鼓缶、擊缶」。鼓盆歌的起源可以元溯到《詩經》和《周易》的記載。「鼓盆"擊缶」以娛樂內容和喪禮習俗的共存持續了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現今主要分布於荊州市沙市區及其周邊地區。沙市鼓盆歌在千百年歷史中,從形成到內容不斷發展變化。形式上,打擊的樂器由最早的缶到木盆,再到木盆上架鼓,最後定型為單一的鼓。沙市城區的藝人現在仍保持著原生態坐唱不表演的格局。鼓盆歌的曲目內容豐富多彩,尉為壯觀,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戲曲故事、民間傳說、神話演義、市井習俗、風花雪月、幽默笑話、民間丑態、人生疾苦等無所不包。現已發現曲目多達500多篇,大多數為藝人手抄本,可謂「案積如山」。沙市鼓盆歌的唱腔是以沙市地方語言為基礎,本地人極易上口。「鼓」是沙市鼓盆歌中唯一的伴奏樂器,擊鼓者雙手持鼓槌,左手為「板」,右手為「敲」、「扎」,擊鼓面的中部、側部、邊部,鼓槌有沉、浮、立、斜、平之分,構成了鼓聲的豐富性特徵。鼓的節奏總是在唱腔的上、下句結束前,悖於音樂拍的常理,出現強拍無重音的獨特性特徵。鼓盆歌是荊楚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形式簡單,不受地域環境之限,紮根楚文化的沃土,深受群眾歡迎。 馬山民歌 曾經出土稀世文物越王勾踐劍的荊州區馬山鎮,素以民歌之鄉著稱。這里悠久的歷史、特定的地理環境,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歌風格,被譽為荊州民歌的搖籃,在整個湖北民歌音樂寶庫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馬山民歌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山民歌地域文化特色鮮明、流傳久遠,其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楚地的「揚歌」、「田歌」。戰國楚襄王時期,宋玉在《對楚王問》中說:「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後,唐、宋、明、清各個時期都有關於「郢中田歌」的記載。馬山民歌代表了江漢平原民歌的總體形態特徵和音樂特色,具有濃郁的原生態風味。它奇特的五句成歌、句尾點題的唱詞結構,是荊楚文化的一塊瑰寶。「喇叭調」、「伙計調」、「 嘚嘚調」、「叮口當調」、「哦嗬調」五大調和五句子歌更是聞名遐邇,久唱不衰,在民間廣為流傳。馬山民歌內容涵蓋歷史朝代故事、生產生活知識、四季花鳥蟲魚、婚喪習俗禮儀、節日玩燈賀彩等各個方面。種類有田歌、號子、小調、燈歌、兒歌、風俗歌、宗教歌等數十種。「五句子歌」又有「喊五句」、「趕五句」、「 穿五句」之分,曲體結構差別較大,基本旋律大同小異。荊州區在收集整理的同時還對傳統的馬山民歌進行了改編和創新,賦予其新的內涵,推出了以民間歌舞《車水鑼鼓》、《火燒粑》、《鳳鼓齊鳴》、《開秧門》、《夜漁》、《山歌唱出農家樂》等為代表的一批新的馬山民歌,使馬山民歌更具時代感,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公安說鼓子 公安說鼓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安說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文學形式角度來看,它是和唐代的變文一脈相承的,因為「敦煌變文是後世各種說唱文學的先驅。」到了宋代,說唱藝術盛極一時,涌現了許多說唱的形式。鼓子詞正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曲藝形式。宋代以後,鼓子詞幾番變化,經元明時期「詞話」,大約在明末清初時期逐漸發展衍變為公安說鼓。清代至民國時期,公安說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說鼓藝人不斷增加,曲目逐漸增多,內容也日益廣泛豐富。公安說鼓,亦叫公安說鼓子。以說為主,說中帶唱。說,即在本地方言聲調上加以適度的誇張,有起有伏,帶有韻味,富有節奏感,快而不亂,慢而不斷,吐詞清晰,層次分明。唱,一般是夾在每個小段落的結尾處。往往是在一段有韻律的說白之後,以兩句唱腔來結尾,收腔後用嗩吶重吹一遍下句的旋律,打一陣鼓,然後再起下一個段落。公安說鼓的音樂分為唱腔曲牌和嗩吶牌子兩部分。唱腔曲牌又分為主腔、花腔和哭腔三類。公安說鼓的傳統曲目,內容豐富,題材廣泛。一是取材於街談巷議,閭里瑣事,笑話趣聞;二是來源於民間傳奇故事;三是來源於武俠及歷史演義小說。此外,也有從地方戲曲和外地曲種中移植的。公安說鼓採用鼓和嗩吶配合伴奏,鄉土氣息濃郁,極富表現力,具有獨特的鄉土風味和藝術特色;公安說鼓這一文藝形式形成於民間,發展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因而具有民俗學價值。公安說鼓的音樂分為唱腔曲牌和吹奏牌子,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經過百年來的積累衍變,已形成了很多固定的曲牌,因而具有音樂研究價值。 松滋說鼓子 松滋說鼓子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據現存資料考證,松滋說鼓子原名「說古書」,由元、明朝的「詞話」演變而來,並逐步形成一種民間說唱形式。清同治年間(1862年前後)開始在松滋境內的大岩咀、西齋、街河市、紙廠河一帶流行。鼓書說唱經過歷代藝人們的傳承和不斷改進,已經有了長足的變化,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通過曲藝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說唱乃至表演伴奏樂器作了進一步改革,韻白採用本地南面方言,說唱並重;音樂吸收松滋民歌部分曲調;伴奏除嗩吶外,還增加了管弦、彈撥樂器。使得演唱、音樂、擊鼓於一體,成為獨具風格的民間奇葩,深受群眾歡迎,在湘鄂邊界尤其是松滋境內廣為流傳。松滋說鼓子曲目豐富多彩,尉為壯觀。街談巷議、民間瑣聞、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戲劇故事、神話演義、風花雪月、幽默笑話、人生疾苦等無所不包。「松滋說鼓子」是松滋的地方曲種,採用的是方言俚語,起初是以說為主,在末尾一句或兩句加上唱腔,並以松滋「南五場」的地方語言為基調,鄉音土調,幽默詼諧,通俗易懂。說古書在松滋已流傳上千年,古人由於文化生活貧乏,茶餘飯後聽「說古書」,可謂是一種精神依託,人們對這種聽書的習俗有一定的依存性。特別是鄉音土調使人備感親切,人們愛聽、愛學、愛唱,由此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啰啰咚 「啰啰咚」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監利自古屬江漢楚地,尚楚風,作楚聲。「啰啰咚」主要是以演唱民間戲曲唱本為內容。屬接力式的傳聲唱法,曲式結構具有復調音樂的特色和「無伴奏自然和聲」的特點,俗稱「打和聲」。「啰啰咚」的發音是監南地區的方言,處於西南官話和湘鄂方言的過渡地段,開口呼的音節占所有音節的一半。在民歌音調中監南和洪湖東,這是鄂中、鄂東南、湖南凍庭幾種語言音調的匯合之處,形成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獨特風格。歌詞的結構類型可分為:簡單的一句子結構、較復雜的多段體結構。監利以第二種居多,這種結構形式,新穎別致,此起彼落,博採口語,妙趣橫生。構成了「啰啰咚」歌詞的藝術特色。「啰啰咚」在音樂上自由的節奏,悠長的旋律,使它具有平原地區山歌風的特點:行一般以四、五度跳進為其特徵;句法上構成先揚後抑的旋律線;上在高音區運用富於色彩性的「偏音」。「啰啰咚」在監利文化歷史環境中,在長期農耕生活和稻作勞動中,形成了別具特色的一種文化形式,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民間傳承性。「啰啰咚」曲調高亢悠揚,旋律抒展自由,有「無伴奏自然和聲」的特點。「啰啰咚」是平原地區唯一的具有山歌特點的原生態民歌,運用大量的襯詞襯腔,在調式調性及曲式結構上具有復調音樂特色,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 荊河戲 荊河戲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湖北荊州地方傳統劇種。系以本地彈腔吸收崑腔和高腔的優點融合而成。明代永樂二年(1404),沙市已有荊河戲演出,時稱「楚調」。萬曆四十三年(1615)袁小修曾看楚調《金釵》演出。晚清至民國年間,著名戲班有「三元班」、「泰壽班」。現今茶社、酒館亦常有當地「圍鼓」班子為群眾清唱。荊河戲有南路、北路、子母調(南北反)三大腔調,板式有導板、三眼、原板、搖板、三流、平板、一流、慢二流、流水等,行當有生、旦、凈、末四種,樂隊分文場、武場。常用曲牌約150支,堂曲150支。荊河戲表演重做功,講究「內外八塊」。唱詞及念白以荊州口語為基礎,京白、蘇白、川白夾雜其中。以武功戲見長,尤以各種姿態的「拗軍馬」、「抖殼子」最具表演藝術的獨特風格。荊河戲是荊州及鄂西群眾最喜歡的劇種,民謠稱「漢腔偏是客幫重,調愛荊河本地哥」。荊河戲傳統劇目極為豐富,保留下來的有「三殺」、「五圖」、「十二山」以及《大回荊州》、《打黃蓋》等500餘本。研究荊河戲的興衰對揭示戲曲藝術與社會經濟發展,與民間習俗,與人們的心理、文化需求的關系,與社會倫理道德標準的認同,有著十分積極的社會意義和人文價值。荊河戲經過荊河藝人們長期的藝術實踐和積累,其劇目,聲腔,音樂表演等豐富多彩,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因而荊河戲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荊河戲故事敘述流暢,人物刻畫細膩,道白准確生動,唱詞形象精彩,具有很多的文學價值。研究荊河戲的聲腔,曲牌,鑼鼓經,樂器使用,演奏技巧等,破譯音樂旋律中的密碼,對解讀戲曲音樂、聲腔的發展、流變具有重要的作用。 松滋滾燈舞 松滋滾燈舞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滾燈,是我國花燈藝術中紙燈的一種,源於江浙一帶,由於歷史上人口大遷徙傳入湖北松滋。史籍燈節起於漢、隋、唐有群眾觀燈游樂活動,以後愈盛。八寶東岳鄉民間藝人劉守玉的父親劉魯成,在解放前就曾用滾燈形式為四鄰鄉親們賀新年,討吉利。新中國成立後,劉守玉把她父親當年口授於她的滾燈舞傳承講授,使這一民間藝術流傳至今。1978年,詞曲經整理改編後,收入《湖北民間歌選》;1980年,選入《中國民間歌選》(上海出版發行)。滾燈舞以「拖、戲、晃、擺」為主體動律,形成燈為人舞,人為燈轉,生動活潑、祥和喜慶。充分表現人民群眾對「團、圓、亮」的美好心願。滾燈舞表演時,打擊樂起著貫穿,烘托、連接之作用,它由鼓、大鑼、大鈸、馬鑼、小鑼五件擊樂組成。鼓(冬)音色熱烈、厚實;大鑼(廣)音色深厚,奔放;大鈸(且)音色穩健,明快;馬鑼(得)音色開朗、活潑;小鑼(太),音色清脆、悅耳,合奏起來是一個較為完整的擊樂音響體,獨奏時又可充分顯示擊樂本身的特點和性能。「滾燈舞」是根據松滋自古已形成「正月十五鬧花燈」玩「滾燈」的傳統習俗演變而來的,一般都在元宵節前後進行,它具有民間習俗的傳承特徵。「滾燈舞」選自別具一格的松滋鄉土擊樂音響,特別是馬鑼起著指揮、協調作用,並貫穿於整個舞蹈的始終,鑼鼓點譜主要有:花鑼、長錘、大小收頭、亂錘、滾頭子等,演奏時隨舞蹈的變化而變化,時輕時重,快慢交替,節奏鮮明,氣氛熱烈,使整個舞蹈場面更富活力,具有濃厚的鄉土特徵。「滾燈舞」舞蹈通過表演者採用「推、拖、戲、晃、擺」等動律,加之大小「圓場」,形成燈為人舞,人為燈轉的場面,因而極具審美特徵。 挑擔圍鼓 「挑擔圍鼓」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挑擔圍鼓」俗稱「挑鼓架子」「打踩街」,是可以行進演奏的一種民間吹打樂演奏形式。先秦時期,古楚樂盛行,已八音俱備,凡重大慶典、祭祀、宴樂之舉,必有鼓樂演奏。漢唐以來,荊州民間吹打樂在人們的生活生產中運用十分廣泛,南北朝時期直至宋代,荊州民眾於臘八日舉行「驅儺」民俗活動時,「村人並系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人們敲鑼打鼓,走街串村「以逐疫」。唐宋時期,泊於沙市長江碼頭的船隻,有擊鼓鳴鑼開船的習俗。南北朝以來,沙市龍舟所用擊節之樂器便為鼓、鑼、馬鑼。入宋,「唐代俗樂,盛傳民間,」宋太祖趙匡胤平定荊南,曾從其都城江陵得精藝樂工32人納入教坊樂部。明代荊州王府所用之樂曲及演奏方式,對「挑擔圍鼓」的影響極大。「挑擔圍鼓」演奏和樂曲一部份源於明、清散曲和套曲,一部分為荊楚民間音樂。清代,荊州城為將軍府所在地,據「挑擔圍鼓」老藝人講,過去荊州的將軍出行,都用「挑擔圍鼓」演奏。「挑擔圍鼓」主要是在荊州市的中心城區及公安、江陵等地。市內各條街巷如:梅台巷、杜工巷、勝利街、拖船埠等等,都有各自不同的挑擔圍鼓。市郊如:躍進村、張溝村、連心村、同心村、三板橋村、草市、岑河。曲牌的種類主要分為上字調、六字調、正宮調及洋盤等幾種類型。如表現曲調低回的「上字調」曲牌「大紅袍」,表現曲調婉轉的六字調曲牌「嗩吶皮」,表現曲調高吭的正宮調曲牌「風夾雪」,以及洋盤曲牌「鬧龍舟」等都是挑擔圍鼓曲牌的代表作。樂手們根據不同的場合選擇不同的曲牌進行演奏,如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工商廟會節日(布財神會、軒轅會、土地會)和民間喜慶禮儀(婚慶、壽誕)等多用正宮、六字、洋盤等曲牌。白喜事(喪事)多用上(合)字,六字、洋盤等曲牌。「挑擔圍鼓」自清代早期在民間形成基本形態流傳至今,演奏曲目豐富,樂器獨特,道具工藝精美,其保護、傳承價值和研究價值極高。 跳喪鼓 跳喪鼓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打喪鼓,唱孝歌,這種民間風俗幾乎流行全國各地。舊時習俗,成年人死後要在家「停靈」三至七天;守靈時,不僅靈前要燈火通明,而且往往要請會唱孝歌的歌師擊鼓唱歌,通宵達旦,徹夜不息。絕大多數地方唱「孝歌」都是只唱不跳,惟有荊州及鄂西地區是又唱又跳,故名「跳喪鼓」。跳喪鼓的表演通常是在死者的靈堂內夜間進行。一般是在靈堂中央放一張方桌,俗稱「歌台」,三名歌師中有一人坐在歌台旁邊擊鼓,鼓徑二尺許;另二人則一手持銅鈸、一手持竹筷在歌台前邊邊歌邊跳。跳喪鼓具有完整的表演程序和成套的唱腔及舞蹈動作。先由擊鼓的歌師(一般是長者)擊鼓三通,並高聲「叫白」,念一些哀悼之詞,表示喪歌開台。擊鈸的歌師則由歌台兩邊出場,想死者靈位弓身拱手,然後就開始按照鼓點節奏邊擊鈸、邊舞蹈。鼓聲一停,舞步則止,跳舞的歌師就開始唱孝歌,擊鼓歌師負責幫腔。唱完一段再跳一段,跳完一段又唱一段,循環反復,直至天明。在表演過程中,喪家要不時燃放鞭炮,烘托氣氛。跳喪鼓唱和舞的節奏由鼓師掌握,唱則一拍一鼓,舞則一拍四鼓,舞師在舞蹈過程中要和著鼓點擊鈸。拿鈸的方法很有講究,一般都近似「端碗」,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纏緊銅鈸上的綢帶,再用拇指控制鈸的發音,拇指與鈸分開時擊鈸,聲音清脆明亮,稱為「明擊」,拇指頂住鈸敲擊,聲音沉悶,稱為「悶擊」。每段擊樂有五小節。跳喪鼓的鼓師和舞師均為男性,舞蹈動作剛勁有力,主要舞步為「顫步」(俗稱「一步三顫」),其它的舞步還有「四大步」、「滾身子」、「吆耶嗬」、「風擺柳」等,這些動作均源於生產生活,如「扯蘿卜」、「倒線耙子」等,也有模仿飛禽走獸的姿式,如「老鷹散翅」、「吊鷹掌」等。

❿ 社會與法頻道的夜線欄目中的所有內容真實的嗎

是真的,今日一線也是

熱點內容
婚姻法大咖 發布:2025-04-25 00:16:21 瀏覽:89
裕民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4-25 00:11:32 瀏覽:262
法院適用工傷條例 發布:2025-04-24 23:54:25 瀏覽:3
勞動法單位扣個人檔案 發布:2025-04-24 23:42:27 瀏覽:949
抓責任守規章樹平安 發布:2025-04-24 23:30:01 瀏覽:241
我國的環境立法 發布:2025-04-24 23:27:54 瀏覽:174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下載 發布:2025-04-24 23:27:51 瀏覽:176
公司的規章制度知識競賽 發布:2025-04-24 23:27:50 瀏覽:51
道德的呼喚作文 發布:2025-04-24 23:14:13 瀏覽:104
睡回民女人程單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4-24 23:10:25 瀏覽: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