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分析法和社會學社會階層
㈠ 社會學-階級,階層,社會分層的三者之間的差異
社會分層是一個統稱,社會分層下有馬克思開創的階級劃分和韋伯開創的階層劃分兩大類。可以說,社會分層與另外兩個詞是總分關系。
階級與階層都是討論社會不平等或社會差別,探索是什麼社會因素決定了社會資源在社會中的不平等分布或分配。其差異主要表現在:第一,階級分析理論主要是以生產資料佔有形式來劃分階級的,這被認為是經濟決定論的劃分原則;階層則強調身份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被認為是文化決定論的劃分原則。第二,在劃分標准上,相對於馬克思的生產資料標准,韋伯採用權力、財富、聲望等多元劃分標准。第三,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階級在現實社會中是實際存在的社會實體,有確定的階級意識和階級利益;而韋伯主義者認為階層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統計上的分類,是一種理想類型。
這部分文獻回顧可參考李春玲的書。
㈡ 階級分析法的什麼是階級分析方法
階級分析方法是指在承認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劃分為階級並由此產生階級斗爭的前提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從 階級對立和階級斗爭的角度分析社會歷史現象的方法。
在歷史上,階級和階級斗爭學說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階段,直到19世紀30年代以後,歐洲的資產階級學者和空想社會主義者才明確提出階級和階級斗爭的存在以及它們的作用問題。馬克思曾說過:「無論是發現現代社會中有階級存在或發現各階級間的斗爭,都不是我的功勞,在我以前很久,資產階級的歷史學家就已敘述過階級斗爭的歷史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也已對各個階級作過經濟上的分析。」①馬克思的這一段話至少包括兩 點:一是說明了在他以前,資產階級學者關於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認識所達到的水平;二是對資產階級學者的階級和階級斗爭學說予以了肯定。馬克思正是在前人的基礎上,作出了新的發展。他說:「我的新貢獻就是證明了下列幾點:(一)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級相聯系;(二)階級斗爭必然要導致無產階級專政;(三)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①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階級斗爭學說,不是任何人強加給歷史的主觀臆想,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是人類對自身發展認識的結晶。
既然階級和階級斗爭是一定歷史階段的客觀存在,在研究一些歷史現象時,就不能不使用階級分析方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如實地反映歷史的真實面貌。
㈢ 階級分析法和階層分析法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階級分析方法和階層分析方法作為社會主體結構分析的不同方法,雖然都是著眼於主體結構,但卻具有不同的規定性。階級分析方法是我們過去十分熟悉的方法,它所關注的主要是人們在社會的經濟關系亦即生產關系中的不同地位。由於人們在生產關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社會集團,這些不同的社會集團便是所謂的階級。按照列寧所下的定義,「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於他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佔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1]而階層分析方法原是西方社會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方法,也叫社會分層方法,它是以人們的收入、職業、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權利等等為標准,將人們劃分為各種不同的社會階層,研究不同層次之間的人們的社會差別。階層分析方法與階級分析方法的一個很大的不同,便是它的著眼點並不集中在主體之間某種特定的地位差別上,而是廣泛注意主體之間的各種差別;因此階層分析的具體尺度和標准具有多樣性。
㈣ 階級分析法是什麼
階級分析法(method of class analysis)是指用社會學的階層理論、觀點,觀察和分析社會中各種社會現象的基本方法。
在歷史研究中,運用階級分析方法來把握歷史進程的線索這一點,也為資產階級學者所使用。列寧在研究了法國的歷史和法國復辟時代歷史學家們的歷史著作後,指出:「歐洲許多國家的歷史非常明顯地揭示出事變的這種真實內幕,即階級斗爭。
法國復辟時代就有一些歷史學家(梯葉里、基佐、米涅、梯也爾)在總結當時的事變時,不能不承認階級斗爭是了解全部法國歷史的鑰匙。」
因此,階級分析作為一種史學方法具有普遍意義,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史學所獨有的,但是也不可因此而否認將這一方法系統化、最後定型以及在實踐中充分運用,要歸功於馬克思經典作家。
階級分析方法是歷史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有以下兩個方面:
(1)階級分析法可以使我們認識階級社會歷史的發展線索。
馬克思和恩格斯說:「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歷史(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更正補充說:『這是指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自由民和奴隸、貴族和平民、領主和農奴、行會師傅和幫工。
一句話,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始終處於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有時隱蔽有時公開的斗爭,而每一次斗爭的結局都是整個社會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爭的各階級同歸於盡。」
列寧在《卡爾·馬克思》一文中也說過:「一個社會中一部分人的意向同另一部分人的意向相抵觸,社會生活充滿著矛盾,歷史告訴我們各民族之間、各社會之間以及各民族、各社會內部經常進行斗爭……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實。」
面對如此復雜多變的人類階級社會歷史,我們應該怎樣去認識它,我們的認識又應從哪裡入手呢?列寧明白地告訴我們說:「馬克思主義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指導性的線索,使人們能在這種迷離混飩的狀態中發現規律性。這條線索就是階級斗爭的理論。」
沿著這條線索,我們在探討歷史進程中人物的活動時,就能十分正確地找到個人因素背後的社會根源以及決定個人活動的社會歷史規律;就能充分揭示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的各個層面,抓住各種社會關系的本質要素。
(2)階級分析方法在史料的鑒別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在階級社會里,人又是劃分為階級的。《實踐論》里說:「在各種階級的社會中,各階級的社會成員,則又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結成一定的生產關系,從事生產活動,以解決人類物質生活問題。
這是人的認識發展的基本來源……在階級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
因此,不能否認的一個客觀存在就是:在階級社會中,所遺留下來的人類活動的史料,大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帶有不同程度、或深或淺的階級印跡,如果不運用階級分析方法,對史料的鑒別,只能是做到一般意義上的辨其真偽,而不能做到在此基礎上,從史料的思想性上鑒別其對錯。
㈤ 什麼是階級分析方法如何這應用
毛澤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階級,就有左中右。 用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觀專點觀察和認識屬階級社會的一切現象。它是馬克思主義對待階級社會歷史和現實的基本方法。 在階級社會中,人們都隸屬於一定的階級,處於一定的階級關系之中,階級斗爭貫穿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影響和制約社會運動的全過程。只有用階級分析方法,才能認識階級社會的迷離混沌、紛繁復雜現象的本質,發現階級社會發展變化的規律性。自覺運用階級分析方法研究階級社會各種現象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是制定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依據。 分析社會各階級時,首要的是分析各個階級的經濟地位,並在此基礎上分析它們的政治態度和思想狀況,還要分析各個階級的發展變化以及各階級的相互關系。
㈥ 簡述階層分析法的地位和作用
階級分析方法和階層分析方法作為社會主體結構分析的不同方法,雖然都是著眼於主體結構,但卻具有不同的規定性。階級分析方法是我們過去十分熟悉的方法,它所關注的主要是人們在社會的經濟關系亦即生產關系中的不同地位。
階層分析方法原是西方社會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方法,也叫社會分層方法,它是以人們的收入、職業、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權利等等為標准,將人們劃分為各種不同的社會階層,研究不同層次之間的人們的社會差別。
㈦ 階級分析法的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應注意的問題
(1)階級分析方法,只適用於研究階級社會的歷史。這一點是馬克思經典作家論述很清楚的問題,可是人類社會的發展確實經歷了無階級社會階段,並且隨其發展,階級也最終會消亡。因此,我們說階級分析方法很重要,但是,在運用時不能超出它的適用范圍。如研究原始社會史就不能用階級分析方法。那種把階級分析方法說成是歷史研究唯一方法的認識及實踐都是錯誤的。(2)在歷史研究中,運用階級分析方法可以從繁雜的歷史現象中找到其發展線索,但是卻不能對任何歷史現象都給予圓滿的解釋。因此,在運用這一方法時,不能將其絕對化、簡單化。在人類階級社會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中,無一例外都始終貫穿著幾對最基本的階級矛盾。從歷史整體上看,正是這些矛盾的發展,決定著社會歷史的進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產生的任何階級,都留下了其發生、發展直至消亡的軌跡;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出現的新的階級總是代表新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因而必然能夠取代阻礙歷史進步的守舊落後的階級。在同一制度下的社會,正是通過其內部存在的對立階級的矛盾和斗爭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使其逐步走向繁榮和消亡。離開了階級分析的方法,我們不可能探索出這樣一條階級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但是,決定階級社會歷史發展的因素有許多,有些歷史現象又不是用階級分析都能說清楚的。如,中國封建社會里,反復出現宦官當政、外戚專權的現象;在歷代眾多的皇帝中,有的精明強干、有的卻昏庸無能。這些現象的出現、存在,在很大程度是和中國封建的宗法制度及皇帝個人的能力、品行、乃至性格有關,在研究中,要給予具體分析,而不能籠而統之地歸結力是地王階級的本性。又如中國封建社會里,民族問題一直是一個很大、很重要的問題,但在封建社會中,民族矛盾的成因是極其復雜的。除階級矛盾外,不同民族的文化、風俗、信仰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民族情緒、民族感情都是導致民族矛盾的因素。因此,在分析說明歷代民族矛盾的問題時,不能簡單地把它說成是階級斗爭的表現,而也應作出具體分析。再如中國歷代都存在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 和斗爭,有時這一矛盾和斗爭呈現出極端尖銳和白熱化。秦統一六國之初,在全國是實行郡縣制還是分封制的那一場爭論,竟導致了「焚書」;唐朝初年,李淵的幾個兒子為爭奪最高權力,竟演出了一場充滿刀光血影的「玄武門之變」。這些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斗爭,單純用階級分析是很難說清楚的。還有在封建社會歷次農民起義中,起義軍內部的矛盾斗爭,用階級分析也是講不通的。象那種武斷地為秦朝初年主張在全國實行分封制的人冠以「奴隸主階級殘余的代表」的論點;簡單他說某某人是地主階級在農民起義隊伍中的「代言人」、是「蛻化變質分子」等等。都是僵化教條地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所得出的完全歪曲了客觀歷史的結果。(3)在歷史研究中,運用階級分析方法評價歷史人物時,其目的不是為了判明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而是為了揭示其活動的環境中的階級關系如何,這種關系對歷史人物的活動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從而判明歷史人物在其活動中,代表哪個階級的利益、對歷史進程產生什麼樣的作用。如果把階級分析簡單化的運用於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中,是無法得出正確結論的。如簡單化地把封建社會的歷代皇帝統稱為地主階級總頭目、封建官吏地主階級的總代表;對歷代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冠以封建文人的稱號,然後給予否定、批判。這樣做的結果是,對他們所作的歷史貢獻無法公正地恰如其分地予以肯定。對農民起義領袖的評價也曾存在簡單化的傾向,或過分抬高,或籠統地用階級局限性和時代局限性一帶而過,缺乏對其局限性的具體分析。其實,由於時代、環境的不同,決定了歷史上的人物是千姿百態,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如袁世凱稱帝前後,為其搖旗吶喊的籌安會會長楊度,在1922年投向孫中山,加入中國國民黨,後來,曾為營救孿大釗出過力;1929年,又加入中國共產黨,以秘密身份為黨做了許多地下工作。陳獨秀曾是一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1921年前後,成為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後期,由於其堅持右傾機會主義,使革命失敗。後來,組織所謂「中國共產黨左派反對派」進行活動,又被國民黨政府逮捕過。對楊、陳二人的評價,便不能是通過簡單判明其階級屬性就作結論的,而是需要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具體細密的分析,才能作出公允的評價。(4)階層分析是階級分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這一點是不容忽視的。毛澤東在這個問題上曾為我們做出過範例。他在1926年撰著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對當時中國社會各階級、尤其是各階級中的不同階層的狀況作了精闢的分析。如文中對中國資產階級中的買辦資產階級階層。民族資產階級階層和小資產階級階層的社會地位、政治態度的分析是非常正確的。他預見到當時的民族資產階級是一個帶有極大動搖性的階層,他們在革命高漲時將要分化,其右翼將跑到帝國主義買辦資產階級營壘里去,這一點為後來1927年大革命失敗前後的歷史所證明。再如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地主階級內部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大地主和中小地主之間的矛盾非常尖銳,這對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影響很大。要探明這一問題,就要運用階層分析,對不同時期地主階級內部的矛盾斗爭狀況進行全面具體的考察,而不能籠統地因其同屬地主階級而作出簡單化的全面否定 。
㈧ 為什麼在階級社會中評價歷史人物要堅持歷史分析法和階級分析法
1、歷史分析方法要求從特定的歷史背景出發,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對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進行具體的、全面的考察。要尊重歷史事實,如實反映歷史人物與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關系,如實反映歷史人物的歷史作用和歷史地位。
無視歷史人物的歷史局限性,過分誇大、美化或拔高古人是不對的;脫離具體的歷史條件,用現代人的標准苛求前人也是不可取的。
2、在階級社會中,貫徹歷史分析方法與堅持階級分析方法是一致的。在階級社會中具體地考察社會歷史條件與歷史人物的關系,必然包含分析一定的階級條件和歷史人物的關系。階級分析方法要求把歷史人物置於一定的階級關系中,同他所屬的階級聯系起來加以考察和評價。
一定的階級總是要推舉或產生出自己的代表人物,以表達自己的利益和願望,因而歷史人物的作用受到階級的制約;歷史人物的沉浮,也往往同他所屬的階級的興衰息息相關。
3、在評價無產階級領袖人物時,同樣應該堅持歷史分析方法和階級分析方法,一方面,要高度肯定他們帶領人民群眾推動歷史發展的偉大功績;另一方面,又應指出他們在認識和行動上所存在的歷史局限性,包括不迴避他們的失誤和錯誤。
(8)階級分析法和社會學社會階層擴展閱讀:
運用案例:
1、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一書中,對為什麼路易·波拿巴這樣「一個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作了精闢的階級分析,堪稱用歷史分析方法和階級分析方法來評價歷史人物的典範。
2、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對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評價歷史人物作了精闢論述。他指出:「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於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於個人。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後人才能幹出的業績來。」
㈨ 階級分析方法是認識階級社會的科學方法它要求
機子分析方法是認識階級社會的科學方法他要求我覺得這種的話認識階級的階段只社會的科學方可能更全面一些
㈩ 如何用階級分析法分析社會階級與階層狀況
首先要了解你所要研究的社會有那些經濟因素,依賴這些經濟因素的人有哪些。這是判斷階級或階層的基本標准。各個階級或階層都要為自己所代表的經濟因素提出自己的階級立場。尋找和對比各階級階級立場的異和同,研究它們的對立與分歧,進而結合各階級代表人群的實際表現,明白他們行為背後的經濟背景。這就是階級分析的方法了。
比如用階級的方法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逐漸形成的時期,奴隸主階級逐漸走向沒落,奴隸主階級的統治逐漸崩潰,新興的地主階級的力量不斷上升,進而在政治領域逐漸取代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地位。在春秋時期:代表奴隸主貴族利益的孔子,是《周禮》最忠實的繼承者——克己復禮、貴賤有序、仁者愛人。在奴隸主階級統治舊秩序逐漸崩潰、「禮崩樂壞」的現實無法改變的情況下,不得以退而修書,興辦私學,但其思想不失積極的入世成分。同時代同樣代表奴隸主貴族利益的老子,則更深地感受到奴隸主統治的危機,其主張主要表現在政治理想上——小國寡民、無為而治,是消極的出世思想。孔子和老子,都是希望恢復歷史上舊有的社會秩序。在百家爭鳴、戰亂紛雜的戰國時代:代表沒落奴隸主貴族的有影響的學說僅剩莊子一門,主要繼承老子哲學的世界觀,與之相較,更顯消極避世——無為無用,他當然不會去新興地主階級把持朝政的政權中出仕做官,從他汪洋恣肆的文采中可以體會到體會他沒落貴族的氣質(《逍遙游》《秋水》)。主要繼承了老子哲學中的方法論(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因勢利導等)的兵家和法家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當然不會消極避世,而是進行向奴隸主貴族奪權(如商鞅變法)、諸侯之間爭霸(如合縱連橫)的活動。兵家與法家都在為地主階級的政治軍事斗爭提供思想武器。儒家思想這時也已轉向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荀子是重要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孟子則描繪了封建社會太賓士世的藍圖:「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班白者不負戴於道路也……」從物質文明到精神文明都有涉及。荀子和孟子都在為地主階級統治的新秩序出謀劃策。由於小農經濟和城市工商業的空前發展,代表小生產者利益的墨家學派形成並產生重要影響,主張「兼愛」(反對階級壓迫)「非攻」(渴望安定生活)「尚賢」(希望小生產者在政治上的發言權)「節約」(反對貧富差距),重視自然科學(墨經光學八條)。
如果以上事例還是不能說明問題,就請參閱階級分析的經典論述,如毛澤東1925年所撰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毛澤東選集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