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是

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是

發布時間: 2022-06-11 12:41:06

❶ 法律與社會的關系是什麼

關系是相互相成。

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認為,法律關系源於社會物質的生活關系,不能僅僅從法律關系本身來理解。馬克思指出:「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的,那是法學家的幻想。

相反,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是社會生活的產物,法治是在回應社會需要中不斷完善的。盡管法律並不必然與社會保持同步,但是,法律的變遷從來都沒有與社會發展相脫離。

法律是社會中的法律,社會變遷導致法律變遷,同時,法律又是推動社會變遷的重要工具,法治的實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法律在社會中的實際運作狀況。

法治既是一種社會調控方式,也是一種社會生活方式;是一種社會實踐,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理想。法治的目的和價值深藏於社會生活當中。

社會需求是法治發展的真實動力,大量社會問題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大量社會矛盾通過法治軌道化解,從中凸顯出法治的力量。

社會的復雜性與法律的復雜性相伴而生,轉型時期社會對法治的需求是復雜而多元的,法治也要針對社會生活的復雜性,適時作出動態調整,既要及時解決社會沖突,又要努力實現公平正義,讓法治成為人民幸福和社會安寧的黏合劑,這也體現了法治建設與社會治理的統一性。推動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良性互動,是法治對社會發展適應性的一個重要表現。

法治進步總是建立在經濟發展成果、社會治理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建設法治中國必須積極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和國家治理的新要求。法治對於社會關系的調整是動態的,法律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程度越高,法治的功能作用就能發揮得越充分。

法治的適應性和法治的安定性、保守性並不矛盾。法治從來都是在自由與秩序、能動與克制、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矛盾互動中發展進步的。

(1)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是擴展閱讀

中國的歷史和基本國情,深刻決定和影響著中國的法治道路。中國有著悠久的法治傳統和依法治理經驗,創造了輝煌的中華法治文明。中華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在歷史上產生了廣泛的世界影響力。通過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借鑒人類制度文明優秀成果的長期探索,中國在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找到了一條適合基本國情、體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有效務實的法治實踐必須植根於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結構、民族精神和民間習俗之中。國情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既包括政治國情、經濟國情、自然國情,也包括社會國情、文化國情,只有重視研究和科學判斷基本國情,才能深刻把握中國道路的來龍去脈和發展大勢,深刻分析中國社會的重大矛盾、重大關系。

有學者指出:「國情是法治的客觀本土條件,是中國法治有別於理論形態的法治和西方意義上的法治的『變數』,我們應當結合國情的若干要素來描述法治的特點。這種決定中國法治特點的外部因素可被稱為中國轉型法治的『國情性因素』」。

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建立在總結中國經驗、直面中國問題基礎上的,簡單套用西方法學理論和概念來應對中國現實,只能削足適履、東施效顰,不僅難以解決實際問題,而且也會失去與世界對話的能力。法治的漸進發展、內生性演進過程,也就是適應基本國情、紮根本國土壤、夯實法治文化根基的過程。

❷ 你認為的法律和社會和我們的關系是怎樣的

法治改革永遠在路上,因為社會是不斷發展演變的,而法律只適用、甚至滯後於當前,所以需要不斷完善,相應的說,社會人群則需要去同步跟進理解,這就是法律和社會的關系。

❸ 簡述法律的社會作用

法律的社會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1.法律的指引作用

指引作用是指法(主要是法律規范)對本人行為起到導向、引路的作用。其對象是每個人自己的行為。法律的指引是一種規范指引,它不同於個別指引。

2.法律的評價作用

評價作用是指法律作為人們對他人行為的評價標准所起的作用。其作用對象是他人的行為。任何社會規范(如道德、政治紀律)都具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的作用。

3.法律的預測作用

預測作用是指人們根據法律可以預先估計人們相互間將怎樣行為以及行為的後果等,從而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合理的安排。預測作用的對象是人們的相互行為。

4.法律的教育作用

法律的教育作用是指通過法律的實施,使法律對一般人的行為產生影響。這種作用的對象是一般人的行為。

5.法律的強製作用

法律的強製作用是指法律可以用來制裁、強制、約束違法犯罪行為。這種作用的對象是違法犯罪者的行為。

(3)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是擴展閱讀:

法律除了有社會作用之外,還有對國家的作用如下:

1,保障、引導和推進國家經濟發展,在一系列的法律約束下。國家的經濟才會有一個快速穩定的上升空間。

2,保障、引導和推進國家民主政治。法律還能推動國家民主建設,法本來就是為人民服務用法於人。建法於人。

3,保障、引導和推進國家精神文化。法律還能讓國家的精神文化層次有一個質的飛躍,人們學習法律,不斷的提高各方面素質。

參考資料網路:法的作用

❹ 法律對社會的作用是什麼

法的作用可以分為規范作用與社會作用。這是根據法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的形式和內容,對法的作用的分類。從法是一種社會規范看,法具有規范作用,規范作用是法作用於社會的特殊形式;從法的本質和目的看,法又具有社會作用,社會作用是法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目的。這種對法的作用的劃分使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相區別,突出了法律調整的特點;同時,又明確了各個時期法律目的的差異。
法的規范作用可以分為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五種。法的這五種規范作用是法律必備的,任何社會的法律都具有。但是,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中,由於法律的性質和價值的不同,法的規范作用的實現程度是會有所不同的。
指引作用是指法對本人的行為具有引導作用。在這里,行為的主體是每個人自己。對人的行為的指引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個別性指引,即通過一個具體的指示形成對具體的人的具體情況的指引;一種是規范性指引,是通過一般的規則對同類的人或行為的指引。個別指引盡管是非常重要的,但就建立和維護穩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而言,規范性指引具有更大的意義。從立法技術上看,法律對人的行為的指引通常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確定的指引,即通過設置法律義務,要求人們作出或抑制一定行為,使社會成員明確自己必須從事或不得從事的行為界限。一種是不確定的指引,又稱選擇的指引,是指通過宣告法律權利,給人們一定的選擇范圍。
評價作用是指,法律作為一種行為標准,具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合法與否的評判作用。這里,行為的對象是他人。在現代社會,法律已經成為評價人的行為的基本標准。
教育作用是指通過法的實施使法律對一般人的行為產生影響。這種作用又具體表現為示警作用和示範作用。法的教育作為對於提高公民法律意識,促使公民自覺遵守法律具有重要作用。
預測作用是指憑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預先估計到人們相互之間會如何行為。法的預測作用的對象是人們相互之間的行為,包括公民之間、社會組織之間、國家、企事業單位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行為的預測。社會是由人們的交往行為構成的,社會規范的存在就意味著行為預期的存在。而行為的預期是社會秩序的基礎,也是社會能夠存在下去的主要原因。
強製作用是指法可以通過制裁違法犯罪行為來強制人們遵守法律。這里,強製作用的對象是違反者的行為。制定法律的目的是讓人們遵守,是希望法律的規定能夠轉化為社會現實。在此,法律必須具有一定的權威性。離開了強制性,法律就失去了權威;而加強法律的強制性,則有助於提高法律的權威。
法的社會作用是從法的本質和目的這一角度出發確定法的作用,如果說法的規范作用取決於法的特徵,那麼,法的社會作用就是由法的內容、目的決定的。法的社會作用主要涉及了三個領域和兩個方向。三個領域即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領域;兩個方面即政治職能(通常說的階級統治的職能)和社會職能(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
當然,盡管法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律不是萬能的,原因在於:(1)法律是以社會為基礎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會發展需要「創造」或改變社會;(2)法律是社會規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會規范以及社會條件和環境的制約;(3)法律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范圍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會關系(如人們的情感關系,友誼關系)不適宜由法律來調整,法律就不應涉足其間;(4)法律自身條件的制約,如語言表達力的局限。在實踐活動中,法律必須結合自身特點發揮作用。

❺ 法律與社會的關系如何

法律和社會之間有著密切而且復雜的關系。歸納來說,法律來源於社會,由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同時反過來法律又維護著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對於不同的時期或是對比不同的社會環境,法律有著各不相同的內容形態,通過這一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先說法律的起源,法律不是原來就有的,在原始公社制度解體以前,生產資料是公有的,產品實行平均分配,個人與集體渾然一體,利益基本一致,這使他們只需依靠傳統習慣就可以把經濟關系調整好了。

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有了剩餘,出現了私有制和階級剝削,原始社會的氏族聯盟和氏族習慣就逐漸被國家和法律所代替。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需要新的社會規范來解決社會資源有限與人的欲求無限之間的矛盾,解決社會沖突,維持社會秩序,為了適應這種社會結構和社會需要,國家和法律這一新的社會組織和社會規范就出現了。

由此可以看出法律是社會的產物,是為了調整一定社會經濟關系,維護社會成員的權利義務應運而生的,法律不能脫離社會。

(5)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是擴展閱讀:

建設法治社會是建設法治國家的條件,理由主要有三:

其一,法治國家建設需要法治社會建設的配合、支撐。只有在加強法治國家建設的同時加強法治社會建設,法治國家建設才能獲得適宜的環境。法治國家不可能在虛無縹緲的空間建設,而必須在現實社會中建設。

現實社會是法治國家建設的無可選擇的空間。很顯然,只有不斷打造整個社會尊法、信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社會環境,才可能不斷推進法治國家的建設。

試想,如果我們的整個社會都不尊奉法律,不信仰法律,我們的大多數國民都不懂法、不信法、不守法,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我們還能建設法治國家,建成法治國家么?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建設、建成法治國家即使不是完全不可能,也會是非常非常困難的。當然,法治社會與法治國家的建設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法治社會的建設也有賴於,而且更有賴於法治國家的建設。

其二,法治國家建設有賴於法治社會建設為之提供一定的協助治理機制。現代國家治理不同於傳統的國家管理,需要社會的廣泛參與。

所謂「國家治理現代化」,最重要的特徵就是治理主體的多元化。而在多元治理主體中,最重要的主體就是社會公權力主體。

另外,像社會公權力需要國家公權力的監督、制約一樣,國家公權力同樣需要,而且更需要社會公權力的監督、制約。為此,必須加強法治社會建設,促進各種社會自治組織的生長、發展,提高其參與國家法制監督的能力。

其三,法治國家建設的主體是人民,而人民是生活在各種不同的社會共同體之中的,他們同時是各種不同的社會共同體的成員。

各種不同的社會共同體的成員的素質就是人民的素質。建設法治國家需要有高素質的人民,高素質的人民只能源於各種社會共同體的供給,源於法治社會的供給。

沒有法治社會培養、鍛造高素質的各種社會共同體成員,高素質的人民就沒有來源。而沒有高素質的人民,就不可能,或至少是難於建設法治國家的。

參考資料來源:新華網-「法治中國」與「法治社會」的關系

❻ 法與社會的關系是怎樣的

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產生是法專的起源和經濟根源屬。社會經濟的發展引起階級的出現,也是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社會的性質決定法的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最終決定法的本質 。

馬克思說:「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本的,那是法學家的幻想。相反,法律應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定的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人的恣意橫行。」

❼ 分析刑法修正案七的出台反映了法與社會的什麼關系

法由社會決定,而不是相反,社會的發展決定法的發展。雖然法對社會有一定的預見性,但法不能超越社會而創制

修七的出台便是法的發展跟上社會發展的現象,只有在一定的社會現實存在時,才能有針對這種現實的新法出現,法有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

以上是簡述,須樓主詳細擴充

❽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關系是什麼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關系如下:

一、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之間的關系

1.法治國家與法治政府的關系:建設法治國家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前提,建設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國家的主體。

2.法治國家與法治社會的關系:建設法治國家是建設法治社會的基礎,建設法治社會是建設法治國家的條件;

3.法治政府與法治社會的關系:建設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社會的保障,建設法治社會是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

二、法治國家建設、法治政府建設、法治社會建設的意義

1.法治國家建設:法治國家建設是法治建設的目標,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國家的主體,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之間的關系,為我們推進一體建設指明了方向。

2.法治政府建設:法治政府建設是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對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建設具有示範帶動作用,建設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基本要求,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

3.法治社會建設:法治社會建設有助於解決社會治理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對化解社會矛盾和維護社會穩定具有基礎性、長遠性作用。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建設法治中國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人民網-積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❾ 法律與國家、社會、公民個人的聯系是什麼

法律與國復家的聯系:
法律是國家制文明的重要組織部分,不能脫離國家而獨立存在,這種與國家政權的緊密關系,是法律制度區別於倫理道德、一般生活習俗的重要特徵,健全的法律制度構成了現代國家的基礎。沒有人民,不成其為國家,沒有領土,不成其為國家,沒有主權,不成其為國家,而缺乏健全的法制,而不成其為一個成熟的國家。

法律與社會的聯系:
首先,法律制度的產生、發展,源於社會生活;其次,法律除了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整體和大眾的利益與要求。再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法律制度的產生、發展以及外在的風格特徵,除受社會發展階段、國家類型等因素決定以外,還會受到生活方式、文化傳統、民族習慣、社會風俗等因素的影響。法律的發展取決於社會生活本身。

法律與公民的聯系:
在現代社會,法律的重心與終極目標在於確認並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法律制度是每個公民最重要的人生保障。

❿ 法制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當然有關系,法制史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的完善和修改的,社會發展出現新的問題都需要新的法制來制約和平衡的

熱點內容
人性化道德 發布:2025-04-24 22:41:58 瀏覽:356
勞動法104天是指什麼 發布:2025-04-24 22:31:16 瀏覽:390
新婚姻法是不是一方不同意 發布:2025-04-24 22:29:11 瀏覽:912
化工有限公司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24 22:27:07 瀏覽:996
79刑法追訴期 發布:2025-04-24 22:26:02 瀏覽:678
他人使別人的孩子掉了付啥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4 22:20:40 瀏覽:435
汪偉律師 發布:2025-04-24 22:03:02 瀏覽:6
國防法律責任有哪些 發布:2025-04-24 21:48:35 瀏覽:75
問責總法律顧問 發布:2025-04-24 21:48:33 瀏覽:350
抖音法官女孩 發布:2025-04-24 21:48:31 瀏覽: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