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社會現象的法
A. 法律對社會的作用是什麼
法的作用可以分為規范作用與社會作用。這是根據法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的形式和內容,對法的作用的分類。從法是一種社會規范看,法具有規范作用,規范作用是法作用於社會的特殊形式;從法的本質和目的看,法又具有社會作用,社會作用是法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目的。這種對法的作用的劃分使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相區別,突出了法律調整的特點;同時,又明確了各個時期法律目的的差異。 法的規范作用可以分為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五種。法的這五種規范作用是法律必備的,任何社會的法律都具有。但是,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中,由於法律的性質和價值的不同,法的規范作用的實現程度是會有所不同的。 指引作用是指法對本人的行為具有引導作用。在這里,行為的主體是每個人自己。對人的行為的指引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個別性指引,即通過一個具體的指示形成對具體的人的具體情況的指引;一種是規范性指引,是通過一般的規則對同類的人或行為的指引。個別指引盡管是非常重要的,但就建立和維護穩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而言,規范性指引具有更大的意義。從立法技術上看,法律對人的行為的指引通常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確定的指引,即通過設置法律義務,要求人們作出或抑制一定行為,使社會成員明確自己必須從事或不得從事的行為界限。一種是不確定的指引,又稱選擇的指引,是指通過宣告法律權利,給人們一定的選擇范圍。 評價作用是指,法律作為一種行為標准,具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合法與否的評判作用。這里,行為的對象是他人。在現代社會,法律已經成為評價人的行為的基本標准。 教育作用是指通過法的實施使法律對一般人的行為產生影響。這種作用又具體表現為示警作用和示範作用。法的教育作為對於提高公民法律意識,促使公民自覺遵守法律具有重要作用。 預測作用是指憑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預先估計到人們相互之間會如何行為。法的預測作用的對象是人們相互之間的行為,包括公民之間、社會組織之間、國家、企事業單位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行為的預測。社會是由人們的交往行為構成的,社會規范的存在就意味著行為預期的存在。而行為的預期是社會秩序的基礎,也是社會能夠存在下去的主要原因。 強製作用是指法可以通過制裁違法犯罪行為來強制人們遵守法律。這里,強製作用的對象是違反者的行為。制定法律的目的是讓人們遵守,是希望法律的規定能夠轉化為社會現實。在此,法律必須具有一定的權威性。離開了強制性,法律就失去了權威;而加強法律的強制性,則有助於提高法律的權威。 法的社會作用是從法的本質和目的這一角度出發確定法的作用,如果說法的規范作用取決於法的特徵,那麼,法的社會作用就是由法的內容、目的決定的。法的社會作用主要涉及了三個領域和兩個方向。三個領域即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領域;兩個方面即政治職能(通常說的階級統治的職能)和社會職能(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 當然,盡管法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律不是萬能的,原因在於:(1)法律是以社會為基礎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會發展需要「創造」或改變社會;(2)法律是社會規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會規范以及社會條件和環境的制約;(3)法律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范圍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會關系(如人們的情感關系,友誼關系)不適宜由法律來調整,法律就不應涉足其間;(4)法律自身條件的制約,如語言表達力的局限。在實踐活動中,法律必須結合自身特點發揮作用。
B. 法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產生和發展的根源是什麼
人的行為,思想道德
C. 法的本質特徵
法的本質
大家好,今天我們 學習的內容是法的本質。
主要包括法的本質的含義和法的本質的三個層次兩方面的內容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法的本質的含義,也就是什麼是法的本質。一般認為,法的本質是法的根本屬性,是法內部穩定的、必然的、內在的聯系。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任何事物都有本質和現象兩個方面,本質是事物的內部聯系,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二者密不可分。研究法律,也要從這兩方面入手。法的現象是法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徵,是外露的、多變的,通過感性認識即可獲知。法的本質是深藏於法的現象背後,是法存在的基礎和發生變化的決定性力量,是深刻的、穩定的,只有通過抽象思維才能把握。只有正確把握法的本質,才能真正理解「法」的含義。
下面,我們看一下法的本質所包含的三個層次。它們分別是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法的內容最終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以及其他因素對法的影響。
首先,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所謂「統治階級」就是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統治階級意志由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和整體利益所決定,而不是統治者個人的意志,也不是統治者個人意志的簡單相加。但是,統治階級意志本身不是法,只有當統治階級的意志經過專門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並確定為國家的法律規定後,才具有法的效力。當然,統治階級在制定法律時,出於維護政治統治的需要,還要考慮被統治階級的承受能力、階級的現實力量對比等多種因素。但是,被統治階級的意志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作為獨立的意志直接體現在法律裡面。所以,在階級社會中,法歸根到底還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這是法的初級本質。
其次,法的內容最終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指與人類生存相關的自然條件、人口條件、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等多種因素構成的綜合體,它是人類社會的基石。法律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現象,它所體現的統治階級意志不能憑空產生,而是由統治階級所在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法的存在、實施和發展都受制於社會生產方式,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因此,法是經濟的集中體現和反映,一切法律問題歸根到底都是經濟關系、經濟狀況、經濟機制的反映和要求。一切法律現象都可以還原為經濟現象,一切法律問題都可以歸結為經濟問題,這是法的深層本質。
D. 與其他社會現象相比,法有哪些基本特徵
1.法律關系是在法律規范調整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人們之間權利與義務關系。法律關系由法律關系主體、法律關系內容(權利義務)和法律關系客體三要素構成。
2.特徵:法律關系是以法律規范為前提的社會關系;法律關系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關系;法律關系是以國家強制力作為保障手段的社會關系
E. 憲法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如何理解
憲法是約束人類社會的一種工具,是必須飛遵守的
F. 法是社會生活的什麼現象填空題
一、 法律具有明示作用.法律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告知人們,什麼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非法的.違法者將要受到怎樣的制裁等.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立法和普法工作來實現的.法律所具有的明示作用是實現知法和守法的基本前提.
二、 法律具有預防作用.對於法律的預防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明示作用和執法的效力以及對違法行為進行懲治力度的大小來實現的.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們知曉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中,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絕對禁止的,觸犯了法律應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麼,違法後能不能變通,變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這樣人們在日常的具體活動中,根據法律的規定來自覺地調解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從而來達到有效避免違法和犯罪現象發生的目的.嚴格及時有效的執法也可以警示人們,未違法,違法必受罰,受罰不可變通也.這樣可以在每一個人的心底上建立起一道堅不可崔的思想行為防線.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收到欲方則方,欲圓則圓的良好的規范效果.
三、 法律的校正作用.也稱之為法律的規范作用.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強制執行力來機械地校正社會行為中所出現的一些偏離了法律軌道的不法行為,使之回歸到正常的法律軌道.像法律所對的一些觸犯了法律的違法犯罪分子所進行的強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違法行為得到了強制性的校正.
四、 法律具有扭轉社會風氣、凈化人們的心靈、凈化社會環境的社會性效益.理順、改善和穩定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提高整個社會運行的效率和文明程度.作為一個真正的法制社會則是一個高度秩序、高度穩定、高度效率、高度文明的社會.這也是法制的最終目的和最根本性的作用.
G. 法律現象是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一種什麼現象
法律現象並非一個法律名詞,在法律范疇與之相對應的概念是「法律行為」,具體解釋如下:
法律行為的概念:
以意思表示為要素,依照意思表示內容發生法律效果為目的的行為。
人們所實施的、能夠發生法律效力、產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為。
以發生一定司法效果的意思表示為要素的法律事實。
成立條件
法律行為的成立必須具有下列條件:
①必須是出於人們自覺的作為和不作為。無意識能力的幼年人、瘋癲、白痴,精神病,以及一般人在暴力脅迫下的作為和不作為,都不能被視為法律行為。
②必須是基於當事人的意思而具有外部表現的舉動,單純心理上的活動不產生法律上的後果,如雖有犯罪意思而無犯罪行為的,不能視為犯罪,也不能視為法律行為。
③必須為法律規范所確認、而發生法律上效力的行為。不由法律調整、不發生法律效力的,如通常的社交、戀愛等不是法律行為。
特徵
法律行為具有以下三個特徵:第一,法律性。法律行為是法的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法律規定的、具有法律意義、可以用法律進行評價的人的行為,由此區別於一般的社會行為。第二,社會性。法律行為作為人的活動,具有社會性的特徵,法律行為並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而是其他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或一個方面。第三,法律行為是能夠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為是人所實施的行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應了人們對一定的社會價值的認同,一定利益和行為結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動方式的選擇。
結構
法律行為的結構有兩個方面:一是內在意志方面,即法律行為有一個內在的、主觀的領域,包括動機、目的和認知能力等要素;二是外在表現方面,即法律行為外在地客觀表現為行動、手段和效果等要素。
能發生法律上效力的人們的意志行為。即根據當事人的個人意願形成的一種有意識的活動。它是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實施的能夠發生法律效力,產生法律效果的行為。法律行為包括直接意義上的作為,也包括不作為(即對於一定行為的抑制)。通常又把前者稱為積極的法律行為,後者稱為消極的法律行為。法律行為的成立必須具有下列條件:①必須是出於人們自覺的作為和不作為。無意識能力的幼年人、瘋癲、白痴的作為和不作為,都不能被視為法律行為。②必須是基於當事人的意思而具有外部表現的舉動,單純心理上的活動不產生法律上的後果,如雖有犯
H. 為什麼稱憲法是一種社會現象
為什麼說憲法是根本法?: 1、憲法規定國家生活中最根本的問題 2、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憲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
為什麼說中國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居於首要地位。這是因為:【第一,憲法規定國家生活的根本問題。】...
為什麼說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 1.憲法的內容與普通法律不同。憲法規定的是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問題,主要包括國家性質、...
為什麼說民俗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在生活中有哪些體現?: 民俗是在民族傳承過程中經過不斷發展傳承、大家約定俗成的文化、思想、信仰、生活方式。一般情況下,我們所...
為什麼說1954年憲法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因為1954年的憲法是我國第一部憲法,它明確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
為什麼要把閱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因為人是有最求精神生活並且重精神上獲取愉悅的「動物」。而獲取精神愉悅的重要途徑就是閱讀,讀書。
為什麼說伊斯蘭教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制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我們所信仰和宣傳的伊斯蘭,並非任人捏造的東西。伊斯蘭是一個完美的文明體系。伊斯蘭學者們已經十分清晰的...
為什麼說憲法的內容同其他法律一樣,都是取決於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 憲法也要基於一定的物質條件。超越當時物質條件的條文是沒法實現的,反而會影響憲法的權威。 按...
為什麼說新中國的第一步憲法的頒布是全國各民族長期奮斗並獲得的勝利的一個結果? 結合八下歷史,語言簡略...: 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確立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宣告了我國已經擺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即已經完成了反帝...
為什麼說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 的確是生活的一種方式啊,較娛樂。
I. 應該用什麼方法來解析社會現象!
辯證法 兩點論兩分法 全面的看待社會的現象 還要客觀 一切從實際出發 是主觀符合客觀
J. 法是社會生活的_____現象
一直以來,法被認為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是和國家政權相聯系的。它是產生於原始社會還是階級社會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它的作用拓展,曾經在階級統治中發揮很重要的控製作用,但是並不能由此斷定它僅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有人便必然有社會,國家或許終有一天會消亡,社會卻會是人類存續和發展的必然形式,而法可能是留下來保證每個人自由平等權利的有力工具,不可或缺的,它不僅可以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恐怕它最大的作用是在保證人人平等、自由和諧的社會中慢慢發揮出來的。
法一直作為一個與國家相連的歷史范疇在討論,確實原始社會存在「嚴格的法則」、「道德的法則」,但跟我們現在強調的法律是有很大區別的約束方式,並不是恩格斯講的「歷史的法」,但自階級社會出現後,法律便作為統治階悉世級控制和剝削被統治者的工具之一。很多人有這樣的觀點,人類歷史最初不存在的,那麼到共產主義社會也就不會存在,我想並非如此,一切社會現象或事物的出現都有其客觀歷史性,說明有其現實需要才會出現雹陸明,但是否會隨歷史發展而消亡,那就要看它是否已無存在的價值。眾所周知,階級社會中法主要是用來統治被統治階級的,而社會發展到當代,法職能有了更大的發展變化,隨著社會生活日趨復雜,為保證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法的作用也越來越大,需要完善立法、建設法治方面越來越多。可見,法已成為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部分,和自原始社會就一直傳承演變下來的「嚴格法則」、「道德法則」一起為我們的生活保駕護航。因此,我認為,就算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法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是復雜社會規范社會秩序、保障正常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們固有觀念認為到了共產主義社會國家會消亡,隨之一切相關社會現象也會消失,但是我想就算整個地球都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美國還是會叫美國,也還是要有美國人組織的政府來管理公共事務,那是的國家可能僅是作為地區稱謂或國別存在,但並不能就此論定它將消亡,它不在存在剝削、統治的作用,但是源告社會管理的職能還是要繼續而且更好的發揮下去。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我們現在對於國家和法的認識應該有所改觀,我們更應該著重思考如何更好的發揮國家的公共管理職能、避免其低效、腐敗等問題的滋生。而法便是規范管理、保證權利與權力的有效工具,如何開展法制建設,強化法律對社會生活、公共事務的規范和約束是當前乃至今後我國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因為只有規范、健全的法制體系才能保證公平、有效率的社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