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法是國家從社會整體利益

社會法是國家從社會整體利益

發布時間: 2022-06-11 13:47:37

『壹』 如何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構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構成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統帥
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法,為確保中國共產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確保國家一切權力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確保國家永遠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奮勇前進奠定了法制根基。因此,憲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發揮統帥作用。
(一)以憲法為統帥主要表現在法律以憲法為依據而制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統帥的。這主要表現在我國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等各方面的法律都以憲法為依據而制定的。
(二)以憲法為統帥是由憲法的性質、地位和內容決定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必須以憲法為統帥,這是由憲法的性質、地位和內容決定的。我國憲法序言明確規定:「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憲法的主要內容是規定社會經濟制度和國家政治制度等的根本原則。憲法所規定的這些根本原則需要其他各項單行的法律加以具體化,憲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統帥作用與統帥地位是必然的和必要的。
(三)保障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應以憲法為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內容極其豐富,涉及范圍非常廣泛,作為一個法律體系,它是一個層次分明、結構清晰的整體。按照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的規定:「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曾對憲法作出明確定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長治久安的法制基礎。」由此可見,法制的統一和尊嚴最基本的要義是統一於憲法,服從於憲法的尊嚴,只有在憲法的基礎上,才能保障我國法律體系的統一和尊嚴。
(四)憲法的發展推動了整個法律體系的完善
憲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不僅發揮了統帥作用,而且憲法本身也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之中。1982年制定的現行憲法要比過去的幾部憲法更為完善。而從1988年到2004年,憲法本身又經歷了四次部分內容的修正,通過了31條修正案。憲法本身的發展和完善定能使憲法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統帥作用更加增強力度。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層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結構上表現為統一而又多層次的特徵,既有全國人大制定的憲法、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也有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還有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依照法定許可權制定的地方性法規。這些法律法規區分不同層次,具有不同效力,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
(一)法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主幹
法律是制度的載體,它以法的形式反映和規范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各項制度。根據憲法的規定,立法法確立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專屬立法權,國家主權的事項、國家機構的產生、組織和職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民事基本制度,經濟基本制度以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訴訟和仲裁製度等只能由法律規定。因此,法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主幹,發揮著重要的制度建設作用。
(二)行政法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制定並實施行政法規是國務院履行憲法法律規定職責的重要方式,對於形成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確保憲法法律全面正確實施,規范行政權力運行,維護經濟社會穩定,保障和促進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健康有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地方性法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立足地方具體情況,從本地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認真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地方立法職權,因地制宜開展立法工作,制定了大量地方性法規,取得了巨大成就。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經濟特區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統一整體。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法律部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為我國法律部門的劃分奠定了立法的基礎。我國法律體系大體劃分為七個法律部門,即憲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
(一)憲法
我國憲法部門包括憲法和憲法相關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規定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等內容。
憲法相關法是與憲法相配套、直接保障憲法實施的憲法性法律規范的總和。主要包括有關國家機構的產生、組織、職權和基本工作制度的法律,有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法律,有關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國家安全的法律,以及有關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權利的法律。
(二)民法商法
民法商法部門包含了民事活動的一般規范和市場經濟的基本准則。1986年頒布的民法通則對民事商事活動的一些共同性問題作了規定,明確了民法的調整對象、基本原則、主體制度、行為制度、權利制度和責任制度,開啟了中國民法商法的發展完善之路。經過多年努力,民法商法在財產權、侵權責任、婚姻家庭、知識產權、商事主體、商事行為等各個方面都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法律制度。
(三)行政法
行政法是關於行政權的授予、行政權的行使以及對行政權的監督的法律規范總和,也是調整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包括有關行政管理主體、行政行為、行政程序以及行政監督等方面的法律規范。隨著行政復議法、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和部門行政法以及配套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先後出台,各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行政有了更全面、更堅實的法律基礎。
(四)經濟法
經濟法是調整因國家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對經濟活動實行干預、管理或調控所產生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表明,只有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才能提高效率,充分競爭,經濟才富有活力。與此同時,市場本身也存在著自發性、滯後性、盲目性,並不是萬能的。改善宏觀經濟環境,合理利用公共資源,建立公平、公正的競爭秩序,維護有效競爭,保持合理的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協調發展,單靠市場是難以解決的,還需要國家通過必要的法律手段進行適度調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斷總結經驗,制定和完善經濟方面的法律制度。
(五)社會法
社會法是在國家干預社會生活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一個法律門類,是調整勞動關系、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和特殊群體權益保障等方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制定社會法的目的在於,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對勞動者、失業者、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和其他需要扶助的人的權益實行必需的、切實的保障。它包括勞動用工、工資福利、職業安全衛生、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特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
(六)刑法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與刑罰的法律。我國的刑法是國家的基本法律之一,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重要的法律部門,也是其中具有支架作用的法律。
(七)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
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是規范解決社會糾紛的訴訟活動與非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我國訴訟程序法包括刑事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三個方面。非訴訟程序法包括仲裁法、人民調解法等。

『貳』 以憲法為核心包括哪些法律部門

法律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並不斷發展, 這一法律體系以憲法為統帥,還包括在 憲法統帥下形成的 實體法律部門和程序法律部門。其中,實體法律部門 包括憲法相關法、民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程序法律部門包括訴訟法與非訴訟程序法。具體如下:

一、憲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確定了國家的基本原則、國 體、根本政治制度、基 本政治和經濟制度。

二、實體法律部門:憲法相關法是與憲法相配套、直接保障憲法實施和國 家政權運作等方面的法律規范,調整國家政治關系, 維護 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國家安全等,保障公民基本政治 權利。民商法是調整作為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行政法是關於行政權的授予、行政權的行使 以及對行政權監督的法律規范,調整行政機關與行政管理相對人之間因行政管理活動發生的關系。經濟法是國家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對經濟活動實 行 干預、管理或者 調控的法律規范;是 國家對市場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法律手段。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叄』 試述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發的主要內容

經濟法理論認為,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都必須對社會負責,也就是必須對社會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效益負責,並且對社會共同盡責的基礎上,處理和協調好彼此之間的關系。

國家作為一個特定的物質利益實體,它可以,而且應該行使經濟權力,但是不能過度膨脹,把自己置身於超社會的地位。企業也要對社會負責,不能夠片面強調自己的局部利益,置社會利益於不顧,更不能夠損害社會利益。

(3)社會法是國家從社會整體利益擴展閱讀:

經濟法作為社會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社會法的基本屬性。當自由放任的個人主義極度張揚招致市民社會潛在:公共性受到威脅時,國家作為社會公益推進者會綜合運用各自法律手段對私法自治領域進行必要的限制和干預,最終促成公共與私法交融滲透。因而,體現國家干預經濟的經濟法構成了該新興社會法域的典範。

經濟法是國家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由國家在遵循社會經濟自身規律、在市場經濟機制自發運行的基礎上,運用「國家之手」進行調節,控制和指導,排除社會經濟正常運行中發障礙,引導社會經濟按照國家意志所希望的方向運行,以達到社會經濟良性運行、協調發展的目的、因而經濟法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責任本位法。

『肆』 如何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一、以憲法為統帥.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居於統帥地位,是國家長治久安、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根本保障.現行憲法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憲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現行憲法充分體現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突出成果,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偉大成就,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不斷發展,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根本保障.中國憲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制定都必須以憲法為依據,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不得與憲法相抵觸.
二、以法律為主幹.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主幹,解決的是國家發展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問題,是國家法制的基礎,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不得與法律相抵觸.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確立了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各個方面重要的基本的法律制度,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主幹,也為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據.
三、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這是國務院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的重要形式.行政法規可以就執行法律的規定和履行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作出規定,同時對應當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可以根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將法律規定的相關制度具體化,是對法律的細化和補充.
根據憲法和法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這是人民依法參與國家事務管理、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和形式.地方性法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同樣具有重要地位,是對法律、行政法規的細化和補充,是國家立法的延伸和完善,為國家立法積累了有益經驗.
另外,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但不得違背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不得對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專門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

『伍』 社會主義法律六大范疇

屬於法律。即以下第二條。
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我國法律的主要形式有:
1、憲法: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國家的總章程,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我國最主要的法律淵源。2、法律:按照法律制定的機關及調整的對象和范圍不同,法律可分為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基本法津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的、規定和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某一方面帶有基本性和全面性的社會關系的法律,如《刑法》、《民法通則》、《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等。一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或修改的,規定和調整除由基本法律調整以外的,涉及國家和社會生活某一方面的關系的法律,如《商標法》、《產品質量法》、《國家賠償法》等。法律是依據憲法的原則和規定製定的,其地位低於憲法,但高於其他的法律淵源。3、行政法規:行政法規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制定的有關國家行政管理方面的規范性文件。其地位和效力低於憲法和法律。4、地方性法規:地方性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在其法定許可權內制定的法律規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規具有地方性,只在本轄區內有效,其地位和效力低於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不得與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5、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大會依照法定的自治權,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的帶有民族區域自治特點的法律規范性文件。6、行政規章:行政規章是指國務院各部、委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為了管理國家行政事務所制定的法律規范性文件。行政規章的效力低於前面五種法的形式,但同樣是我國法的淵源之一。7、特別行政區的法: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實施的法律包括與基本法不相抵觸的原有法律,是我國法的一部分,是我國法的一種特殊形式。8、國際條約:國際條約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國家之間規定相互這間權利和義務的各種協定。是我國法的一種形式,對所有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都具有法律效力。

『陸』 社會法的性質是什麼

社會法是彌補私法和市場經濟不足的新的法律體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論》 第一條 立法目的

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根據憲法和我國實際情況,總結民事活動的實踐經驗,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論》 第二條 調整范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柒』 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包括那兩個法

我國的法律體系大體由在憲法統領下的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七個部門構成,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三個層次。
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是中國法律體系的主導法律部門,它是中國社會制度、國家制度、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及國家機關的組織與活動的原則等方面法律規范的總和。包括了國家機構的組織和行為方面的法律,民族區域自治方面的法律,特別行政區方面的基本法律,保障和規范公民政治權利方面的法律,以及有關國家領域、國家主權、國家象徵、國籍等方面的法律。
民法商法。民法商法是規范社會民事和商事活動的基礎性法律。中國採取的是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之間、法人之間、自然人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它包括自然人制度、法人制度、代理制度、時效制度、物權制度、債權制度、知識產權制度、人身權制度、親屬和繼承製度等,如民法通則、婚姻法合同法等。商法調整的是自然人、法人之間的商事關系,主要包括公司、破產、證券、期貨、保險、票據、海商等方面的法律。
行政法。行政法是調整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它包括有關行政管理主體、行政行為、行政程序、行政監察與監督以及國家公務員制度等方面的法律規范。
經濟法。經濟法是調整因國家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對經濟活動實行管理或調控所產生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包含兩個部分,一是創造平等競爭環境、維護市場秩序方面的法律,主要是有關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反傾銷和反補貼等方面的法律;二是國家宏觀調控和經濟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是有關財政、稅務、金融、審計、統計、物價、技術監督、工商管理、對外貿易等方面的法律。
社會法。社會法是調整有關勞動關系、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它包括勞動用工、工資福利、職業安全衛生、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特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如勞動法、職業病防治法、殘疾人保障法等。
刑法。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刑法所調整的是因犯罪而產生的社會關系。它是在個人或單位的行為嚴重危害社會、觸犯刑事法律的情況下,給予刑事處罰。刑法執行著保護社會和保護人民的功能,承擔懲治各種刑事犯罪,維護社會正常秩序,保護國家利益、集體利益以及公民各項合法權利的重要任務。
7、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是調整因訴訟活動和非訴訟活動而產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它包括民事訴訟、刑事訴訟、行政訴訟和仲裁等方面的法律。

『捌』 社會法與民法的區別

民法包含社會法,社會法是民法的一個分類。社會法是與民生有關的法律部門,是國家保障公民的社會權利的法律制度,屬於國家積極干預,保護弱勢群體。比如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金融法、計劃和產業政策法、國有企業法,等。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處理民與民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真專業,我很出汗1、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調整對象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社會公共性經濟關系,不調整人身關系。民商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2、主體及主體之間關系不同經濟法的主體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的內部組織及有關人員、農戶、個體工商戶和公民。民商法主體是自然人和法人及其他組織。民商法的主體是平等的,沒有管理關系;經濟法的主體地位卻不要求平等。3、調整方式不同民法是私法,以自由平等為核心,其調整方式相應地採取意思自治原則,即由當事人自己意志設定其權利和義務,國家並不予以過多干涉。商法的主體是商事慣例,但在現代社會中,為保護交易安全,其中也滲入了一些公法性因素。國家的強制性規定也在逐漸增加。經濟法是公私兼顧的法,既強調市場之手,也強調國家之手。因而,其調整方式既有意志自治的因素,也有強制性因素。 4、內容不同經濟法主要設計國民經濟運行中關於公平競爭、防止壟斷、市場規劃、秩序維護、社會平衡、宏觀調控、可持續發展等的規定,法律表現為: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價格法、產業法、預演算法、財稅法、金融法、證券法、社會保障法。民商法的內容主要是關於民商事主體、行為、權利、義務、責任等的規定,法律表現為:民法通則、物權法、債權法、人身權法、親屬法、公司法、合同法、票據法、海商法、保險法。5、價值取向不同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著重於社會整體利益為導向,協調個體利益的矛盾與沖突,實現利益均衡,促進社會共同加之目標的實現。民商法以個人權利為本位,以保護個人利益為導向,著重調動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個人利益最大化。 6、本質功能不同保護利益的不同,必然導致法律本質功能的差異。民法維護商品交換,而商品交換要求平等和自由,要求交換者以自己意志設定權利和義務。因此,民法的本質是市民社會的法,是私法,是「天生的平等派」,也是權利法。它站在當事人平等這一平面上對商品關系加以保護,其功能主要是維護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商法的本質功能基本與此相同。

『玖』 社會法是調整國家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對經濟活動實行干預。。。。。。

錯誤。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對經濟活動實行干預、管理或者調控所產生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

『拾』 民法與社會法的區別

民法包含社會法,社會法是民法的一個分類。社會法是與民生有關的法律部門,是國家保障公民的社會權利的法律制度,屬於國家積極干預,保護弱勢群體。比如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金融法、計劃和產業政策法、國有企業法,等。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處理民與民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真專業,我很出汗1、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調整對象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社會公共性經濟關系,不調整人身關系。民商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2、主體及主體之間關系不同經濟法的主體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的內部組織及有關人員、農戶、個體工商戶和公民。民商法主體是自然人和法人及其他組織。民商法的主體是平等的,沒有管理關系;經濟法的主體地位卻不要求平等。3、調整方式不同民法是私法,以自由平等為核心,其調整方式相應地採取意思自治原則,即由當事人自己意志設定其權利和義務,國家並不予以過多干涉。商法的主體是商事慣例,但在現代社會中,為保護交易安全,其中也滲入了一些公法性因素。國家的強制性規定也在逐漸增加。經濟法是公私兼顧的法,既強調市場之手,也強調國家之手。因而,其調整方式既有意志自治的因素,也有強制性因素。
4、內容不同經濟法主要設計國民經濟運行中關於公平競爭、防止壟斷、市場規劃、秩序維護、社會平衡、宏觀調控、可持續發展等的規定,法律表現為: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價格法、產業法、預演算法、財稅法、金融法、證券法、社會保障法。民商法的內容主要是關於民商事主體、行為、權利、義務、責任等的規定,法律表現為:民法通則、物權法、債權法、人身權法、親屬法、公司法、合同法、票據法、海商法、保險法。5、價值取向不同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著重於社會整體利益為導向,協調個體利益的矛盾與沖突,實現利益均衡,促進社會共同加之目標的實現。民商法以個人權利為本位,以保護個人利益為導向,著重調動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個人利益最大化。
6、本質功能不同保護利益的不同,必然導致法律本質功能的差異。民法維護商品交換,而商品交換要求平等和自由,要求交換者以自己意志設定權利和義務。因此,民法的本質是市民社會的法,是私法,是「天生的平等派」,也是權利法。它站在當事人平等這一平面上對商品關系加以保護,其功能主要是維護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商法的本質功能基本與此相同。

熱點內容
收押金的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4-24 19:24:24 瀏覽:387
狗把人咬了狗主人有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4 19:24:15 瀏覽:37
刑事訴訟法第80條解釋 發布:2025-04-24 19:23:27 瀏覽:731
民法總論單選題 發布:2025-04-24 19:09:16 瀏覽:533
律師有關論文 發布:2025-04-24 19:02:56 瀏覽:95
2014年山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 發布:2025-04-24 18:42:34 瀏覽:641
在職攻讀法律碩士2016 發布:2025-04-24 18:26:44 瀏覽:942
2015年建設法治政府 發布:2025-04-24 18:24:34 瀏覽:790
沈陽市民用建築供熱用熱管理條例 發布:2025-04-24 18:09:42 瀏覽:815
四川省事業單位管理條例 發布:2025-04-24 18:05:26 瀏覽: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