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69條和94條
A. 簡述法定解除權是什麼
合同的法定解除是指已經依法成立而且生效的合同,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出現了法律規定的某種情形,如果繼續履行合同,將使一方當事人付出代價或遭受重大損失,因此規定這一方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經過解除後不再具有法律效力,使合同向將來終止法律效力或自始就不具有法律效力。《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在第69條、94條規定了合同的法定解除情形,符合這幾種情形的,當事人即可行使法定的解除權。具體有以下幾種情形:
(一)因不可抗力產生法定解除權《合同法》第94條第1項規定「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二)因預期違約產生的法定解除權《合同法》第94條第2項規定:「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三)因遲延履行產生的法定解除權《合同法》第94條第3項規定「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四)其它違約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合同法》第94條第4項後半部分規定:「當事人一方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五)因行使不安抗辯權產生的法定解除權《合同法》第69條規定「當事人依照本法第六十八條的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對方提供適當擔保時,應當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六)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合同法》第94條第5項屬於兜底性條款。當以上情形都沒有出現,而法律規定其他情形合同也應該解除時,當事人也享有合同解除權。這實際是為將來法律的發展預留空間,同時防止法律規定出現漏洞。
B. 合同解除權的產生條件
原則化約定
合同解除權
由於設定約定解除條件能使合同的解除手續簡化,所以該條件被廣泛應用。然而,由於這類條款自治性較大,各國在立法和實踐中有對該條款加強限制的趨勢。現階段,中國的經濟市場尚未成熟,對於約定解除而言,雙方在簽訂合同時,對解除事由的約定一定要慎重,不要將一般違約事項規定為解除事由,更不能將法律、法規禁止的事項規定為解除事由。解除事由的約定,既要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也要遵循公平合理和社會公序良俗原則,才能保障當事人在合同法律關系中的實質平等,從而維護良好的交易秩序。
科學化法定
如前文所述,綜合中國《合同法》第94條規定,法定解除條件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
(1)合同因不可抗力而解除。在羅馬法和大陸法系的民法中,不可抗力都是作為免責事由的條件之一。中國《民法通則》的規定也如此。但是,中國《合同法》第 94條第1項卻將其作為合同解除的法定條件之一加以規定。為消除這個沖突,有學者建議在合同法中專門規定「情事變更原則」。但有人提出反對意見,如前所述其理由無外乎是存在原則的內涵不好把握或是易造成解除權的濫用等問題。
就這一問題,另外一些學者認為「情勢變更原則」更可取,理由是:第一,情事變更的內涵要比不可抗力豐富,它可以包含不可抗力的所有發生原因;第二,很少有國家將不可抗力作為合同解除條件加以規定,通常其是作為民事責任的免責條款在法律中明確規定或由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而情事變更是一項涉及合同履行的法律原則;第三,不可抗力發生後,當事人均免責,無需向對方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而在情事變更制度中,解除合同的一方當事人應當向對方賠償因合同解除而給對方造成的損失。均衡利弊後看來,筆者也認為,將情事變更規定為合同的解除條件較不可抗力更為合適,更符合合同解除制度的立法宗旨。
(2)合同因違約而解除。在中國合同法的立法中,曾就是否引進英美法上的預期違約制度存在很大的爭議。所謂預期違約是指合同期限到來之前,一方無正當理由明確表示其在履行期到來後將不履行合同,或其行為表明其在履行期到來之後將不可能履行合同。根據中國現行《合同法》第94條第2項和第68條的規定人們可以看出,事實上中國合同法最終採用了大陸法上的拒絕履行和不安履行抗辯權制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參考了預期違約制度,並又有所超越,即不僅有「期前」拒絕履行,也包括了「屆期」拒絕履行。另外,此規定還包括兩種情形,一是「明示」拒絕履行,另一個是「默示」拒絕履行,均可發生合同解除權。
另外,結合《合同法》第68條、第69條和第94條第2項的規定,筆者還有一些疑問。如果當事人有「確切的證據」能證明對方行為屬於第68條之所列,那麼該行為對其來講就是「明確的」、「清楚的」拒絕履行的行為,根據第69條的規定當事人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實質上對解除權的發生要求了「催告」,而在第94條第2項的規定中卻沒有這樣的要求,這樣二者就出項了「分歧」。那麼對於這種「分歧」是否應借鑒國際公約或其他法律,採用體系解釋的方法,將兩項的表述更為合理和統一一些,以使其被運用起來更容易,更符合立法要求呢?
(3)合同因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而解除。中國合同法在第94 條第5項作了一個概括性規定,即在「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下的合同解除。對於此項規定如何解釋,合同法沒有作進一步的說明。對此,有學者認為,此項規定主要是指兩方面的情形:一方面是指合同法分則包含的各類具體合同中,根據合同的性質和合同當事人的特殊地位而特有的合同解除情形(如《合同法》第268、 308、410條等)。在這些情形下,合同的解除不以合同當事人之間的協議、約定或違約為條件;另一方面,該項規定還指各違約形態下合同解除問題。中國合同法僅在第94條第3、4項規定了遲延履行狀態下的合同解除問題,對其他違約形態下的合同解除條件均未作規定。因此,需先對遲延履行、拒絕履行和不完全履行等各類違約形態下的合同解除條件逐一規定之後,再將「法律規定的其它情形」作為合同解除法定條件的最後一個補充性條款來規定。這樣不但體現出立法體系的完整性,而且更利於實際操作。
C.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勞動合同法第69條
《勞動抄合同法》:「第六十九條襲非全日制用工雙方當事人可以訂立口頭協議。從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勞動者可以與一個或者一個以上用人單位訂立勞動合同;但是,後訂立的勞動合同不得影響先訂立的勞動合同的履行。」
解析:
本條規定,非全日制用工可以訂立口頭合同,也就是說,非全日制用工既可以訂立書面協議,也可以訂立口頭協議。
本條規定,從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勞動者可以與一個或者一個以上的用人單位訂立勞動合同,即允許從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勞動者建立雙重或多重勞動關系,這就突破了原勞動法禁止建立多重勞動關系的限制。勞動者以非全日制的形式就業,不僅在一個單位的工作時間比標准工時少,而且其收入也往往低於全日制職工。因此,非全日制就業的人員不僅有可能產生從事兩種或兩種以上職業的願望,而且也擁有可調劑安排的勞動時間,他們與不同的用人單位建立雙重或多重勞動關系的現象也就自然會出現。從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勞動者可以與一個用人單位訂立勞動合同,從而形成勞動關系;也可以與一個以上用人單位分別訂立勞動合同,建立雙重或多重勞動關系。
D. 合同法案例求解答
3.買方有法律依據,這是合同法上的不安抗辯權。法律依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68條和第69條。68條:「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
(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三)喪失商業信譽;
(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69條:當事人依照本法第68條的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對方提供適當擔保時,應當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4.(1)有效,屬表見代理。法律依據為《合同法》第49條「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
(2)有效。理由同上。
(3)有權。法律依據為《合同法》第94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乙公司可要求甲公司退還預付款,並賠償損失。
E. 簽了合同,要怎麼解除合約
三方都同意就行一、合同法定解除權產生的情形
合同的法定解除是指已經依法成立而且生效的合同,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出現了法律規定的某種情形,如果繼續履行合同,將使一方當事人付出代價或遭受重大損失,因此規定這一方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經過解除後不再具有法律效力,使合同向將來終止法律效力或自始就不具有法律效力。其特點在於:由法律直接規定解除的條件,當此種條件具備時,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換言之,法律規定了在何種情況下當事人享有法定的解除權,通過行使解除權,可以導致合同的解除 。法定解除和約定解除是不同的,其區別在於法定解除權是一種形成權,一方當事人享有僅憑法定事由作出的意思表示即可使當事人雙方間現成的法律關系消滅的權利,其行使無須徵得對方當事人的同意。而約定解除則是通過雙方協商或事先約定解除的條件,是一種雙方法律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在第69條、94條規定了合同的法定解除情形,符合這幾種情形的,當事人即可行使法定的解除權。具體有以下幾種情形:
(一)因不可抗力產生法定解除權《合同法》第94條第1項規定「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當不可抗力發生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時,合同存在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應該解除,並非一出現不可抗力情形就產生法定解除權,如果不可抗力對合同的影響程度不嚴重,沒有影響到合同目的的實現時,就不能解除。這個法定解除條件實際上是在出現不可抗力以後,對合同解除作出了限定的條件,只有在影響到合同目的的實現時才能解除,而不是只要出現不可抗力就可以解除。
(二)因預期違約產生的法定解除權《合同法》第94條第2項規定:「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這實際是對明示和默示預期違約的規定,在一方當事人明確或以行為表示不履行合同主要債務的,非違約方可以在合同履行期限到來之前選擇行使合同解除權解除合同,合同對雙方不再有約束力。規定這項制度的目的是讓預期違約的非違約方享有解除權,以解除合同的方式,盡快從合同關系中解脫出來,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三)因遲延履行產生的法定解除權《合同法》第94條第3項規定「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第4項的前半部規定「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這兩種情況下的遲延履行,非違約方享有解除權解除合同,當事人一方在履行期限到來後未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或當事人遲延履行主要債務致使對方訂立合同目的落空,沒有繼續履行的意義,這種情形可不經過催告程序。這兩種情況其實質都是導致不能實現合同目的,均構成根本違約,非違約方可以要求解除合同。
(四)其它違約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合同法》第94條第4項後半部分規定:「當事人一方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當事人的違約行為構成了根本違約,如拒絕履行、不完全履行、不適當履行等也可能會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的,非違約方只要能證明因對方的違約行為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法律也賦予他合同解除權可以解除合同。」
(五)因行使不安抗辯權產生的法定解除權《合同法》第69條規定「當事人依照本法第六十八條的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對方提供適當擔保時,應當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合同法》第68條是關於不安抗辯權的規定,當事人行使不安抗辯權中止履行並通知對方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即先履行義務一方當事人在對方出現《合同法》68條規定的幾種情形時,行使不安抗辯權中止履行,對方在當事人約定的期限或根據合同性質的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且未提供擔保的,先履行義務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六)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合同法》第94條第5項屬於兜底性條款。當以上情形都沒有出現,而法律規定其他情形合同也應該解除時,當事人也享有合同解除權。這實際是為將來法律的發展預留空間,同時防止法律規定出現漏洞。
合同解除權行使方法
我國的法律規定《合同法》以上述的第三種方法為主,結合另兩種方法的優點規定於96條:「當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93條第2款、第94條的規定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解除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 《合同法》第93條第2款是關於當事人可以約定合同解除條件,條件成就時單方享有解除權的規定,本文不進行討論。對法定解除權的行使《合同法》的規定是在出現了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一方當事人享有了合同解除權,解除權人應當採取「通知」方式解除合同,對通知是書面還是口頭法律沒有進一步規定,只要能證明對方確實收到了合同解除的通知,當然採取書面形式的通知是較為妥當的。解除通知到達對方當事人後,不必徵得對方同意即發生解除合同的效力,如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需辦理相關手續的,從其規定。如果對方當事人有異議可以要求通過訴訟或仲裁確認解除無效,解除權人應對產生合同解除權的原因和解除通知已到達對方的事實負相應的舉證責任。因此《合同法》對法定解除權的行使採用的是依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解除,不需要經過法院裁判,但對方提出異議可以有補救辦法即通過裁判確認解除無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五條第一款規定「根據《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的規定,出賣人遲延交付房屋或者買受人遲延支付購房款,經催告後在三個月的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當事人一方請求解除合同的,應予支持,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九條規定「發包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致使承包人無法施工,且在催告的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相應義務,承包人請求解除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的,應予支持。」這兩條司法解釋規定當事人行使法定解除權可以通過訴訟的方式裁判解除。也就是說我國法律對合同法定解除權的行使既有依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解除不需要經過法院裁判也有當事人直接通過訴訟的方式請求人民法院裁判解除的兩種規定。
F. 一個合同法的案例,急求解答
不成立。因為A撤銷邀約的通知到達B處B還沒有做出承諾。所以撤銷邀約是有效的,因為邀約被撤銷所以邀約失效。
G. 土地使用權租賃合同解除的情形有哪幾種
可以分約定解除和法定解除
法定解除:
合同法第94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該合同失去意義,應歸於消滅。在此情況下,我國合同法允許當事人通過行使解除權的方式消滅合同關系。
2.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此即債務人拒絕履行,也稱毀約,包括明示毀約和默示毀約。作為合同解除條件,它一是要求債務人有過錯,二是拒絕行為違法(無合法理由),三是有履行能力。
3.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此即債務人遲延履行。根據合同的性質和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履行期限在合同的內容中非屬特別重要時,即使債務人在履行期屆滿後履行,也不致使合同目的落空。在此情況下,原則上不允許當事人立即解除合同,而應由債權人向債務人發出履行催告,給予一定的履行寬限期。債務人在該履行寬限期屆滿時仍未履行的,債權人有權解除合同。
4.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對某些合同而言,履行期限至為重要,如債務人不按期履行,合同目的即不能實現,於此情形,債權人有權解除合同。其他違約行為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時,也應如此。
5.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法律針對某些具體合同規定了特別法定解除條件的,從其規定。
H. 借款合同中貨款人有權對借款人借款的使用情況進行
《民法典》於2021年1月1日生效,《合同法》生效日期為2020年12月31日止,屆時此條例被《民法典》所替換,相關的司法解釋也會失效,《民法典》生效前的規定:
根據《合同法》第202條規定,貸款人可以按照借款合同中的約定對借款的使用情況行使檢查、監督權。
這樣規定主要是為了保護貸款人安全收回貸款。貸款人按照約定檢查、監督借款的使用情況。借款人應當按照貸款人的要求定期提供有關財務會計報表等資料。這既是貸款人的主要權利之一,同時也是借款人的主要義務之一。
這便於貸款人及時掌握借款人的償還貸款的能力,以便及時作出反應。
特別是銀行等金融機構作為貸款人時,要求借款人定期提供有關財務會計報表等資料,通過檢查、監督借款的使用情況,及時了解借款人的償還能力及業務活動和財務狀況的真實情況。
這樣就會增大銀行到期收回貸款的安全系數,使貸款的風險大大降低,提高資金運營質量和效率;同時也會促使借款人嚴格按照借款合同規定使用借款、償還借款。
貸款人也應注意不得濫用對借款人實施監督檢查的權利。即貸款人不得將借款人的營業秘密泄露於第三人,否則貸款人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相關知識:貸款合同中借款人的義務
1、借款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的時間和數額返還借款的義務
任何合法的借款合同借款人都有義務按照合同中約定的時間和數額返還借款。金融借款合同中,借款人的還款義務更具有強制性,這是因為金融機構出借借款,是通過收取借款的利息達到營利目的的,而貸款人的資金有一定的安排計劃,如果借款人不按時定額返還借款,就會影響貸款人資金正常運轉,損害貸款人的利益,以至於影響正常的金融秩序。
2、接受貸款人的用款監督的義務
在訂立借款合同時,貸款人特別是作為金融機構的貸款人,一般會要求借款人就有關的情況作說明,並提供相關的資料後才能發放貸款。
但在借款後,借款人的經營狀態和財務狀況仍處於不斷變動中,特別是對於借款的使用情況會直接影響到貸款人是否能收回借款,所以法律規定貸款人應在合同中規定貸款方對借款的使用情況有權進行監督的內容。
3、按合同約定的貸款用途使用貸款的義務
貸款人是根據貸款用途來確定借款人的償還能力而同意貸款的,如果借款人擅自改變借款用途,可能會導致貸款人到期不能收回借款。因此,借款人應按借款合同約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
4、按合同約定的還款期限和還款方式及時償還借款的義務
依照《合同法》規定,借款合同明確規定還款期限的,借款人應在約定的期限內按約定的還款方式償還借款,借款合同未明確約定還款期限的,當事人可以先就還款期限進行協商,如不能達成協議,處理上應按合同的內容或性質或交易習慣來確定還款期限。
看完本文之後大家都清楚了吧,在實際的借貸關系中,借款人要有所了解,才能應對貸款人實施的這些權利。那麼,在貸款人行使權力的時候也需要符合法律的規定,才能得到相應的保護。如果您有其他問題,歡迎咨詢華律網專業律師。
I. 在合同法中,合同撤銷與合同解除的區別是什麼
一、合同解除和合同撤銷的區別
(1)合同的解除是針對有效合同而言,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因出現了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事由,當事人主張解除合同,消滅民事法律關系。合同的撤銷是針對可撤銷合同而言,合同被撤銷成為無效合同,不被撤銷則是有效的。
(2)合同解除後法律關系歸於消滅,而解除前已履行的部分仍然有效,合同撤銷後即自始無效,撤銷前已經履行的部分也歸於無效,依照無效的法律後果進行處理。
(3)合同的解除可以由雙方當事人協商自行解決,也可以訴請法院或仲裁機構解除;而合同的撤銷必須由當事人申請法院或仲裁機構處理,當事人不得自行協商處理。
二、哪些情況下可以撤銷合同
1、我國《合同法》第54條對可撤銷合同的原因規定為4
個方面:重大誤解、顯失公平、欺詐和脅迫、乘人之危。
2、可撤銷合同指因違反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而訂立的合同,當事人可以行使或可以不行使撤銷權而使其歸於無效的合同。
3、現實交易中當事人在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情況下簽訂的合同不在少數,當產生糾紛後當事人可以行使撤銷權,撤銷或變更合同內容,以減少自己已經受到的損失或即將受到的損害。以保證當事人真實的意思得以實現。
(9)合同法69條和94條擴展閱讀:
引起合同終止的原因有:
1.合同因當事人雙方全面履行而消滅;
2.合同因情勢發生變化,雙方在不損害國家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的條件下達成協議,終止合同;
3.合同因當事人一方或雙方死亡而消滅;
4.合同因提存而消滅;
5.合同因混同而消滅;
6.合同因法院判決或仲裁裁決而終止;
7.合同由於抵銷而終止。解除合同也是合同終止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