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反傾銷
Ⅰ 中國如何應對反傾銷反補貼
面對各種正當和不正當反傾銷,我國國內外企業以及行業協會和相關部門需要對此作出反應。
一、對於政府方面:
國際反傾銷經驗告訴我們,在反傾銷的情況下,政府作為一個宏觀管理的地位需要進行一個宏觀的調控:
1、需要在企業和行業協會的協助和配合下對反傾銷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預警機制,避免國外的反傾銷造成我國的經濟問題。
2、在反傾銷的應訴過程中要加強流程的協調以及過程的服務。
3、在反傾銷中要積極利用WT0的解決機制來解決自身遇到的不合理反傾銷行為。
4、政府應該要做出堅決的態度,對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堅決反對,建立健全反傾銷保障體系,一且出現反傾銷機構的立案調查情況,要及時進行貿易聯序的整頓,加大企業宏觀調控的力度。
二、在法律方面:
重視培養反傾銷人才工作,對於企業反傾銷知識及時培訓,從而在必要的時候能夠進行政府的交涉和反傾銷的法律相關處理。
三、對於企業自身:
1、要保證自己的經營活動必須符合相關規范,避免傾銷出口的行為。
2、國外反傾銷的行為一且立案之後要進行積極應對,尤其是相關行業協會作為部門的主要合作組織要積極預防和應訴國外反傾銷行為,積極利用相關法律法規,搜索證據,是否出口產品實質阻礙或者實質阻礙威脅到進口國相關產品市場。
3、重點關注涉案產品的調查范圍,如有機會進行涉案產品抗辯的,應積極申請抗辯;
4、及時聯系專業的律師事務所,專業靠譜的反傾銷律師團隊從反傾銷調查發起,跟蹤案件,搜索信息,能夠極大幫助企業損失減少。即使反傾銷調查結束,進口國發布終局裁定,要求徵收反傾銷稅,律師利用好進口國的反傾銷追溯征稅體制,積極進行年度復審,可以力爭通過復審取得較低稅率,幫助企業重返該國市場。
Ⅱ 我國屢遭外國反傾銷的原因和對策是什麼啊
【反傾銷措施】
▲第一節 臨時反傾銷措施
第二十八條 初裁決定確定傾銷成立,並由此對國內產業造成損害的,可以採取下列臨時反傾銷措施:
(一)徵收臨時反傾銷稅;
(二)要求提供保證金、保函或者其他形式的擔保。
臨時反傾銷稅稅額或者提供的保證金、保函或者其他形式擔保的金額,應當不超過初裁決定確定的傾銷幅度。
第二十九條 徵收臨時反傾銷稅,由商務部提出建議,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根據商務部的建議作出決定,由商務部予以公告。要求提供保證金、保函或者其他形式的擔保,由商務部作出決定並予以公告。海關自公告規定實施之日起執行。
第三十條 臨時反傾銷措施實施的期限,自臨時反傾銷措施決定公告規定實施之日起,不超過4個月;在特殊情形下,可以延長至9個月。
自反傾銷立案調查決定公告之日起60天內,不得採取臨時反傾銷措施。
▲第二節 價格承諾
第三十一條 傾銷進口產品的出口經營者在反傾銷調查期間,可以向商務部作出改變價格或者停止以傾銷價格出口的價格承諾。
商務部可以向出口經營者提出價格承諾的建議。
商務部不得強迫出口經營者作出價格承諾。
第三十二條 出口經營者不作出價格承諾或者不接受價格承諾的建議的,不妨礙對反傾銷案件的調查和確定。出口經營者繼續傾銷進口產品的,商務部有權確定損害威脅更有可能出現。
第三十三條 商務部認為出口經營者作出的價格承諾能夠接受並符合公共利益的,可以決定中止或者終止反傾銷調查,不採取臨時反傾銷措施或者徵收反傾銷稅。中止或者終止反傾銷調查的決定由商務部予以公告。
商務部不接受價格承諾的,應當向有關出口經營者說明理由。
商務部對傾銷以及由傾銷造成的損害作出肯定的初裁決定前,不得尋求或者接受價格承諾。
第三十四條 依照本條例第三十三條第一款規定中止或者終止反傾銷調查後,應出口經營者請求,商務部應當對傾銷和損害繼續進行調查;或者商務部認為有必要的,可以對傾銷和損害繼續進行調查。
根據前款調查結果,作出傾銷或者損害的否定裁定的,價格承諾自動失效;作出傾銷和損害的肯定裁定的,價格承諾繼續有效。
第三十五條 商務部可以要求出口經營者定期提供履行其價格承諾的有關情況、資料,並予以核實。
第三十六條 出口經營者違反其價格承諾的,商務部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可以立即決定恢復反傾銷調查;根據可獲得的最佳信息,可以決定採取臨時反傾銷措施,並可以對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前90天內進口的產品追溯徵收反傾銷稅,但違反價格承諾前進口的產品除外。
▲第三節 反傾銷稅
第三十七條 終裁決定確定傾銷成立,並由此對國內產業造成損害的,可以徵收反傾銷稅。徵收反傾銷稅應當符合公共利益。
第三十八條 徵收反傾銷稅,由商務部提出建議,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根據商務部的建議作出決定,由商務部予以公告。海關自公告規定實施之日起執行。
第三十九條 反傾銷稅適用於終裁決定公告之日後進口的產品,但屬於本條例第三十六條、第四十三條、第四十四條規定的情形除外。
第四十條 反傾銷稅的納稅人為傾銷進口產品的進口經營者。
第四十一條 反傾銷稅應當根據不同出口經營者的傾銷幅度,分別確定。對未包括在審查范圍內的出口經營者的傾銷進口產品,需要徵收反傾銷稅的,應當按照合理的方式確定對其適用的反傾銷稅。
第四十二條 反傾銷稅稅額不超過終裁決定確定的傾銷幅度。
第四十三條 終裁決定確定存在實質損害,並在此前已經採取臨時反傾銷措施的,反傾銷稅可以對已經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的期間追溯徵收。
終裁決定確定存在實質損害威脅,在先前不採取臨時反傾銷措施將會導致後來作出實質損害裁定的情況下已經採取臨時反傾銷措施的,反傾銷稅可以對已經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的期間追溯徵收。
終裁決定確定的反傾銷稅,高於已付或者應付的臨時反傾銷稅或者為擔保目的而估計的金額的,差額部分不予收取;低於已付或者應付的臨時反傾銷稅或者為擔保目的而估計的金額的,差額部分應當根據具體情況予以退還或者重新計算稅額。
第四十四條 下列兩種情形並存的,可以對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之日前90天內進口的產品追溯徵收反傾銷稅,但立案調查前進口的產品除外:
(一)傾銷進口產品有對國內產業造成損害的傾銷歷史,或者該產品的進口經營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出口經營者實施傾銷並且傾銷對國內產業將造成損害的;
(二)傾銷進口產品在短期內大量進口,並且可能會嚴重破壞即將實施的反傾銷稅的補救效果的。
商務部發起調查後,有充分證據證明前款所列兩種情形並存的,可以對有關進口產品採取進口登記等必要措施,以便追溯徵收反傾銷稅。
第四十五條 終裁決定確定不徵收反傾銷稅的,或者終裁決定未確定追溯徵收反傾銷稅的,已徵收的臨時反傾銷稅、已收取的保證金應當予以退還,保函或者其他形式的擔保應當予以解除。
第四十六條 傾銷進口產品的進口經營者有證據證明已經繳納的反傾銷稅稅額超過傾銷幅度的,可以向商務部提出退稅申請;商務部經審查、核實並提出建議,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根據商務部的建議可以作出退稅決定,由海關執行。
第四十七條 進口產品被徵收反傾銷稅後,在調查期內未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該產品的新出口經營者,能證明其與被徵收反傾銷稅的出口經營者無關聯的,可以向商務部申請單獨確定其傾銷幅度。商務部應當迅速進行審查並作出終裁決定。在審查期間,可以採取本條例第二十八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的措施,但不得對該產品徵收反傾銷稅。
【反傾銷稅的徵收期限和價格承諾的履行期限】
反傾銷稅的徵收期限和價格承諾的履行期限不超過5年;但是,經復審確定終止徵收反傾銷稅有可能導致傾銷和損害的繼續或者再度發生的,反傾銷稅的徵收期限可以適當延長。
【反傾銷措施期終復審】
期終復審,又稱日落復審、到期復審,是指在反傾銷措施實施屆滿前的合理時間內,調查機關應利害關系方申請發起或調查機關主動發起的復審程序。期終復審調查審查如果取消反傾銷措施,傾銷和損害是否會繼續或再度發生。如果調查機關經調查得出的結論是肯定性的,則可做出繼續維持反傾銷措施的裁定。
歐盟對我實施反傾銷措施,1999年為10起,2000年為6起,2001年為1起,2002年為3起。
反傾銷案例>>
世界各主要貿易組織針對中國採取的反傾銷措施正變得更加頻繁。我國塑料加工及其相關企業產品巨大的價格優勢,非常容易受到傾銷的投訴,為更好地幫助您了解傾銷與反傾銷,我們首先回顧去年下半年以來行業內關於反傾銷的事件!
大棒再舉 歐盟對華DVD光碟反傾銷調查 2005-08-11
巴基斯坦對我脲醛模塑料開征反傾銷稅 2005-07-29
歐盟塑料袋反傾銷 廈企涉案金額上千萬美元 2005-07-19
商務部發布雙酚A反傾銷調查案延期公告 2005-07-14
今年來我國企業遭遇反傾銷一覽 2005-07-12
我塑料袋遭歐盟反傾銷調查 涉案金額逾2.7億歐元 2005-07-04
我國對日本和台灣地區PBT樹脂進行反傾銷調查 2005-06-10
商務部公告對PBT反傾銷調查立案 2005-06-09
韓國關於原產於日本的聚氯乙烯板反傾銷政策 2005-05-27
澳關於對聚氯乙烯進行反傾銷動態 2005-05-27
中美彩電反傾銷案大幕黯然落下,苦心經營多年的美國市場可能不復存在
歷時一年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積極應訴的中國彩電企業得到了最不想得到的結果。曾代理廈華應訴歐盟彩電反傾銷案的錦天誠律師事務所北京分所著名律師傅東輝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在國際反傾銷案中吃敗仗是正常的,因為現行的國際貿易「游戲規則」對中國是不利的,中國企業沒有必要失落,更沒必要現在就開始「內亂」,當務之急是坐下來研究對策,或者到美國國際貿易法院起訴美國商務部和國際貿易委員會,或者改變現行的低價戰略,去全力應付一年一度的美國商務部的年審,這都是中國彩電企業翻身的機會。
有關部門指出,這次彩電反傾銷案雖然總價值高達約16億美元,但對中國彩電行業來說最慘痛的是辛苦開拓的美國市場可能將不復存在,中國彩電業3500萬台的產能閑置將成為「不能承受之重」。
未來20年是反傾銷高峰期
據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副局長王賀軍介紹,截至去年底,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起了576起涉及我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調查,影響了我國近200億美元的出口貿易。其中2003年中國企業出口就遭遇反傾銷案件47起,涉案金額達18.75億美元,比上年劇增了315%。隨著中國成為世界貿易大國(據預測,今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將超過1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貿易大國),未來20年將是中國企業應訴國外反傾銷的高峰期。我們應該一改以往的「隔岸觀火」或「忍氣吞聲」的心態,以平常心去積極應訴,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命運。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反傾銷目前已不僅是發達國家遏制發展中國家的「大棒」,也逐漸成為發展中國家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據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周世儉介紹,到去年發展中國家主動投訴已經佔到了反傾銷總投訴量的40%,其中印度和中國分別排在第一和第三位。
積極爭取「市場經濟地位」
在這次中美彩電反傾銷案中,我們看到的是由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在牽頭組織應訴,而商務部很少出面斡旋。其公平貿易局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才是應訴的主體,政府和機電商會將協助企業做好相關工作」,而被中國企業冀望甚高的中美政府層面的磋商也沒有把彩電作為重點,政府的作用是在更宏觀的方面去爭取屬於中國企業的利益。
據了解,中國加入WTO時並沒有順理成章地被發達國家給予相應對等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這使得中國的企業在國際貿易中處於非常不利的境地。據介紹,這次美國商務部對中國企業作出傾銷成立的終裁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中國還沒有被給予「市場經濟國家」地位,中國的出口商品成本只能由第三國的來替代。光這一項成本計算的錯誤,就有可能使我國彩電的初裁傾銷幅度上揚了20%以上。因此,由政府出面來爭取「市場經濟國家」地位,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將為中國企業出口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業內人士指出,歐美如果能給予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國家」地位,那對中國企業特別是彩電企業來說將具有深遠意義。
盲目低價競爭損害中國製造
2003年以來,中國的彩電、鋼鐵管件、紡織品、木製傢具、對蝦等紛紛遭到國外反傾銷指控。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我們總遭遇反傾銷?
著名WTO法律事務專家王雪華認為,由於我國的勞動力相對低廉,一些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價格在國際市場上就相對較低,這本來應該是我們的優勢。但是,由於我國部分企業之間無序競爭、競相壓價、不注重品牌,恰恰形成了「中國產品便宜沒好貨」的名聲,使得遵紀守法的企業一樣跟著受牽連,遭受到反傾銷的不斷打擊,這不能不讓人感到非常惋惜。對此,中國機電商品進出口商會有關人士指出,中國出口企業之間應該加強溝通,協商一致,而不應該互相用低價進行傾軋,否則最終吃虧的將是整個「中國製造」。
專家表示,我國當務之急要著力建立反傾銷預警機制。目前在進口方面,國家已初步在汽車、化肥和鋼鐵三大行業建立反傾銷預警機制。但在出口方面,中國作為遭受反傾銷最為嚴重的國家,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能快速反應的反傾銷預警機制,以便准確、迅捷地預警中國廠商受到其它國家的反傾銷調查;政府、企業、行業協會、海關、行會駐外機構和國外進口商均要進行通力合作,共同應對。
積極應訴才能獲生機
在日前舉行的「北京大學-康佳反傾銷論壇」上,周世儉直言,「面對國外反傾銷,一定要積極應對,逃避不應訴對出口企業來說只有死路一條。」他指出,在美國一般只有27%的反傾銷案被裁定傾銷成立,所以我國企業完全可以通過法律途徑獲得公平待遇。
但事與願違,我國企業似乎很少懂得如何保護自己,使反傾銷調查得以「順利」進行,中國商品也因此屢屢被封殺。1988年和1992年,歐盟兩次受理對中國彩電的反傾銷案,由於中國企業採取了消極不應訴的態度,結果基本上被趕出歐盟市場。而這次雖然有13家著名企業吸取了上次的教訓積極應訴,但還是有很多企業置之不理,結果被徵收高達78.45%的傾銷稅率,而積極應訴的企業雖然沒能勝訴,但是畢竟取得了比原來的裁定低得多的稅率。
據了解,在過去的三年中,美國對中國發起的反傾銷訴訟中,中國企業曾經贏得10次勝利。從這些成功案例中,美國反傾銷法律專家西蒙·科斯勃格認為,如果中國反傾銷應訴的勝訴率達到70%,將對美國產生震懾作用,美國企業不會願意把金錢投入到無法獲勝的官司中去。
國際化經營規避反傾銷風險
面對不利的終裁,中國彩電企業紛紛表示將繼續上訴到美國國際貿易法院,爭取應得的權益。傅東輝律師表示,從持續5年的蘋果汁反傾銷案勝訴的結果看,中國彩電企業是有希望的,但是如果需要5年的時候,中國彩電即使勝訴重返美國市場也將錯過發展的最好時機,中國企業是耗不起的。而廣東美華律師事務所研究反傾銷的律師李文濤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最有效的規避反傾銷的方法,就是要推進國際化經營,要把產品的價格鏈條在全球范圍內配置。」
TCL集團常務副總裁胡秋生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天美國的反傾銷裁決只能擋住部分沒有準備或者說國際化拓展緩慢者,對TCL影響則微乎其微,因為TCL如今已初步構建起了在全球的生產、研發、銷售的龐大網路。而康佳集團總裁助理仵志忠透露,康佳在墨西哥建設的200萬台產能的北美生產基地將於今年5月投入使用,這一基地將對康佳在整個北美地區的外貿活動產生重要的輻射作用。此外,長虹在俄羅斯、墨西哥,海信在匈牙利都建設了生產或出口基地,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規避反傾銷風險。
除此之外,周世儉還指出,當美國、歐洲和日本的廠商生產高端產品的時候,中國的廠商則一直在中低端方面打轉轉,並經常出現惡性競爭。中國的企業忽略了從國際戰略高度上樹立全球品牌的觀念,而沒有國際化的品牌,也就失去了掌控國際市場產品價格的權力,不僅不能得到豐厚的利潤,當價格低到一定程度時還會遭到反傾銷的威脅。
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主任陸刃波指出,中國彩電企業即使將組裝工廠搬到墨西哥再銷往美國,但如果繼續低價銷售的話,還是可能面臨被驅逐的危險。而中國短期內在高端產品不具備優勢,即使今後有了優勢,歐盟現在也開始考慮將等離子顯示器全部歸類為電視機,要收取14%的進口關稅,而且今年5月初又取消了原來中國彩電產品享受的「普惠制」,還可能要徵收出口企業的「電子垃圾處理費用」。總之中國彩電企業的路還很艱難,但必須要走下去,加大研發投入,全力打造國際品牌才是中國企業的出路。
記者從海關總署的網站上看到最新的統計數字卻讓人振奮,中國今年1-3月彩電出口數量達到了1136萬台,同比增長48.6%,價值10億美元,同比增長91.3%,出口額的增長速度超過了出口量的增長速度。這表明中國彩電出口企業開始逐漸重視提高產品的單價,調整出口產品的結構,這對今後去應對國外有關機構復雜的年審有重要意義。
【正文】
【摘要】反傾銷法律制度是W T O 法律體系中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反傾銷做外一種非關稅壁壘被貿易保護者們頻頻運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競爭的自由化和國際貿易秩序。競爭與傾銷既有重合的一面,又有沖突的一面,在反傾銷立法中,只有充分認識二者的關系,協調好公平競爭與貿易保護之間的關系,才能最大程度上促進本國經濟和貿易的發展。
【關鍵詞】競爭傾銷措施
關於「傾銷」的定義,各學者有著不同的看法,有的學者把傾銷分為「經濟學意義上的傾銷」和「法律意義上的傾銷」,並認為將傾銷定義為國家市場之間的價格歧視或低於生產成本的銷售,都是從經濟學角度對傾銷概念所作的理解,故又稱之為「經濟學意義上的傾銷。」而所謂的「法律意義上的傾銷」是指因符合法定條件而對其採取反傾銷措施的傾銷。《布萊克法律辭典》把傾銷界定為「以低於國內市場的價格在海外大量銷售商品的行為。」目前,通說的定義一般為G A TT1994第6條的規定:「產品以低於正常價值的價格進入另一國市場,因此對某一締約方領土內已經建立的某項工業造成實質性損害或產生實質性損害的威脅,或對某一國內工業的新建產生實質性阻礙,則構成傾銷。」世貿組織《反傾銷協議》及各國反傾銷法通過抑制和消除國際貿易中產品低價傾銷給出口國產業帶來的損害和威脅,推動國際貿易健康發展。
一、反傾銷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異同
反傾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都是一國為維護本國經濟發展的工具,是國家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之間有著親密的關系。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反傾銷法逐漸成為貿易保護者們濫用的工具,加之競爭政策與貿易政策本身不可調和的矛盾,兩者之間毫不例外地存在沖突。目前,有許多學者主張在國際層面上用競爭法來取代反傾銷法,而歐共體是在區域性組織內率先用競爭法來代替反傾銷法的典範。要解決二者紛爭及討論反傾銷法的存廢首先應對二者的關系有深入的認識。二者的沖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立法目的及作用—— 保護競爭還是保護競爭者
W TO《反傾銷協議》訂立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貿易自由化,加快各國產品在實踐范圍內的流通,而在實力決定一切的今天,各國為了提高自己的經濟實力,保護本國企業逐漸把反傾銷法用作抵禦有力競爭者的安全閥,而將貿易自由化,公共利益原則降為次要。反傾銷法是各國自我保護的必要措施。綜觀各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立法,可以看出,競爭法的作用和目標具有多重性。主要包括:努力遏制經濟競爭領域中的各種不公平交易行為並消除其危害,是競爭法的初始目的,通過對各種部公平交易行為的規制來維護市場交易秩序,促進公平。自由和有效的競爭是競爭法的第二層次的目的;而保護消費者利益,促進技術進步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則是競爭法的最終目的。簡而言之,反不正當競爭的目的消除不公平競爭,促進自由競爭和保護消費者利益。這與反傾銷法重視個體利益忽然公共利益,只重視企業利益忽視消費者利益的宗旨是相沖突的。
(二)法律淵源—— 是否具有域外效力
反傾銷法的法律淵源主要包括國際法律淵源和國內法律淵源。反傾銷法的國際法律淵源主要指國家之間達成的關於反傾銷問題的國防條約和協定,這主要是指W TO 體系下有關反傾銷法的各項法律文件,包括:總協定第6條及其附件9對該條所作的注釋;《反傾銷守則》;《反補貼守則》中第15條關於非市場經濟國家出口產品傾銷問題的有關規定。反傾銷法的國內法律淵源主要是指各國國內立法機關制定的反傾銷法律和行政機關為實施反傾銷法律而制定的反傾銷規定。各國多將反傾銷法作為對外貿易法的一下子部門法,反傾銷基於國際禮讓和國民待遇原則,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域外效力,而競爭法則屬於國內法范圍,其法律淵源僅包括一國國內立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屬於經濟法的范疇,是經濟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法是國家運用公權力調控市場和資源配置,同樣,反不正當競爭法是公權力規制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基礎和依據,所以反不正當競爭屬於公法范疇,具有極強的強制性和地域性,一般不具有域外效力。
(三)構成要件—— 是否可低於成本銷售從競爭法角度解析反傾銷法律制度
G A TT1994規定構成傾銷的法律衡量標准要件首先是一國產品進入另一國市場時價格須從低於正常價值的價格進入另一國市場;其次,須對東道國的某項工業造成實質損害或者產生實質性損害的威脅。如果出口國國內市場不存在相同或類似產品,無法進行適當的法律衡量,則可以採用第三國價格或結構價格。依據會計學的觀點,企業按照平均成本而非邊際成本來確定價格。只要價格高於平均總成本,企業就有利可圖,在市場疲軟的情況下固定成本已經支出,通過繼續經營而將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因此,實際上並非所有的傾銷都是不正當競爭行為,傾銷很可能是對進口國,出口國都有利可圖。從擴大海外的角度而言,傾銷會為出口商帶來開拓市場份額等巨大的利益,出口商因此而使自身實力增強,如果傾銷商願意將傾銷的利益擴大到本國消費者,則供、出口國國內消費的產品價格也會因此有一定幅度的下降,消費者將會因此而受益。而傾銷對進口國而言,最有利的莫過於消費者所獲的低價消費的好處。如果是原料傾銷,傾銷國下游工業則會因生產成本的降低而獲得間接利益,當原材料傾銷商把較低出口的好處擴展到用其產品進一步加工出口的國內買主時,就會幫助而不是阻礙買主克服原材料成本較高的不利條件。
二、反傾銷法的存廢之爭
反傾銷法的存廢之爭由來已久,但目前尚無妥善的途徑,綜觀各家學說觀點,主要有三種代表性的觀點,即:「徹底廢除反傾銷法」,「以反不正當競爭法代替反傾銷法」,「對現行的反傾銷制度加以改進和完善」。顯然,爭論的焦點正是如何平衡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反傾銷法的關系,最大程度上促進經濟的發展。
(一)廢除反傾銷法
這主要是「傾銷有害論者的觀點」。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在自由貿易協議的框架下,成員國可以完全廢除反傾銷法,而不必以競爭法來取代。如有學者認為「反傾銷缺乏正當的經濟學基礎,它忽視了目前的自由貿易的全球化進程,並且對於國內市場的競爭產生了否定性影響。」還有學者認為「絕大多數傾銷行為是正當的競爭行為,在傾銷中唯一有害的掠奪性傾銷在實踐中很少存在。因此,如果僅僅為了防範這種罕見的掠奪性傾銷而耗費巨大的成本來制定或設計一個復雜的機構或法律框架以域外實施競爭法,那顯然是缺乏效率的。」盡管現行反傾銷制度不利於公平的貿易秩序的建立,也不利於市場的有序競爭,但是由於各國反傾銷法律制度的藍本—— W TO《反傾銷協議》並沒有迫使各成員國徵收反傾銷稅,而只是規定了在進行反傾銷調查和採取反傾銷措施時所必須遵守的最低限度的標准。
(二)以競爭法取代反傾銷法
持此觀點的學者多數是依據歐共體的成功例子。在歐共體內部,成員國之間廢除了反傾銷法地適用,反傾銷法僅適用於來自成員國之外的國家的進口產品在成員國內部發生的價格歧視和掠奪性定價行為由統一的歐共體競爭法來規范。歐共體競爭法的實施由歐共體委員會負責。這種模式是廢除反傾銷法的最理想的模式,一方面消除了反傾銷法帶來的反競爭效果;另一方面,統一的競爭法規則消除了因適用不同國內競爭法而產生的內在沖突,而超國家的執行機構又保證了實施共同競爭法的效率。有學者認為「區域性協議提供了一個試驗的機會,有朝一日或許可以擴展到全球。」並主張設一個超國家性的主管
機構,根據「效果原則」擴大競爭法的域外適用。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忽視了這樣一個現實,歐共體以競爭法取代反傾銷法的成功取決於其高度一體化的體系,而全世界各國由於政治、經濟等各種因素的巨大差異,不可能形成如此一體化的體系。實際上,這種做法多為發達國家干涉他國經濟主權提供了合法的依據,很難得到普遍認可。
(三)對反傾銷法進行改良
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將現行世貿組織《反傾銷協議》融入競爭法條款是解決《反傾銷協議》與競爭法沖突的最佳選擇..各國再依據新的世貿組織《反傾銷協議》修訂各自的反傾銷法,使得融入競爭法律的反傾銷法在師姐各國得到實施。這樣一方面可以使現有的世界貿易規則和各國的貿易法規定更加完善,另一方面巧妙地利用世界貿易組織地國際性及其規則地廣泛接受性實現了部分競爭法規則地統一和協調。實踐中,不論是《反傾銷協議》還是各國反傾銷法也都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修正、改革,雖然這種改革並不能改變反傾銷法阻止競爭的本質,但從各個方面考慮,這是實踐中平衡公平競爭和自由競爭最可行的辦法。
三、總結
雖然反傾銷法有種種弊端,但實踐中為何各國仍對其情有獨鍾?歸根結底是因為在國際經濟交往中抽象的公平競爭理念早已融入實力的較量和權衡中,因此以競爭法取代反傾銷法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也無法實現。「競爭法若作為國際統一規則立法,需要建立相應的超國家執法機關來管理,按照今天貿易自由化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而論,雖然在經濟關系中主權觀念已經淡化,但要各國尤其是經濟超級大國接受這樣的超級國家機構來管理,似乎還很難想像。」不僅是競爭法公法的根本屬性不允許其廣泛的域外效力的適用,而且各國由於競爭規則的差別,適用標準的不易,以主要為國內法屬性的競爭法完全取代主要屬性為國際法屬性的反傾銷法也是障礙重重。因,改良反傾銷法是以一個較合適的選擇。雖然改良反傾銷法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妥協與讓步,但應注意到,維護公平競爭與保護本國企業本身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在現今條件下,改良的做法最能體現大多數國家的根本利益,又不至於過分損害他國主權, 是比較下的選擇。
此文曾發表於《市場論壇》2006 年第12 期( 總第33 期)
Ⅲ 《經濟法》主要包括哪些法律制度它們的主要管理對象是什麼
我國的經濟法秉承大經濟法的思想,其大的方麵包括對市場主體進行規制的法律、對市場秩序進行規制的法律、對宏觀調控和可持續發展進行規制的法律以及對社會分配進行規制的法律。
具體而言,對市場主體進行規制的法律主要是公司法。
對市場秩序進行規制的法律主要包括: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廣告法以及反傾銷及發布帖的相關法律制度。
對宏觀調控和可持續發展進行規制的法律主要包括:對各個產業進行調節的法律制度;對固定資產投資進行調節的法律制度;對金融進行調解的法律制度,如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政策性銀行法等;對國有資產進行監管的法律,價格法,環保法以及自然資源保護法等。
對社會分配進行調節的法律主要包括:對財政進行調節的法律制度,如財政法、預演算法、稅法以及國債法等;對勞動進行調節的法律制度,如勞動法等;對社會保障進行調節的法律制度,如社會保障法、養老保險法律制度、失業保險法律制度等。
Ⅳ 反傾銷實體法的基本內容
反傾銷實體法
反傾銷實體法的內容包括傾銷的確定和國內產業及其損害的確定兩方面的內容。有些國家還規定,徵收反傾銷稅還必須符合其國家利益。按《反傾銷守則》規定,對某進口商品徵收反傾銷稅有三個必要條件:1傾銷的確存在;2傾銷對進口國國內已建立的某項工業造成重大損害或產生重大威脅,或者對某一國內工業的新建產生嚴重阻礙;3傾銷進口商品與所稱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進口國只有經充分調查,確定某進口商品符合上述徵收反傾銷稅的條件,方可徵收反傾銷稅。
這是書上的 不知道能不能幫上忙
Ⅳ 反傾銷的涵義以及興起的動因
WTO《反傾銷守則》第18.1條涵義初探 On the Meaning of WTO Antimping Agreement Article 18.1 張亮【學科分類】國際經濟法
【摘要】WTO《反傾銷守則》第18條第1款規定,「除依照本協定解釋的GATT1994的條款外,不得針對來自另一成員的傾銷出口採取特定行動」。本文通過對CDOSA案件的分析研究,指出一項措施只有與傾銷(損害以及因果關系)的確定之間有著清楚的、直接的、不可避免的關系,而且必須對傾銷實踐具有不利影響時,才構成「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除了最終反傾銷稅、臨時措施以及價格承諾外,成員方採取的其他的「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都是被WTO所禁止的。(AD Article 18.1 provides that, 「No specific action against mping of exports from another Member can be taken excep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GATT 1994, as interpreted by this Agreement」. By analysing the CDSOA case, the author argues that a measure will only constitute
【關鍵詞】傾銷;針對;CDSOA(Dumping; Against; CDSOA)
【寫作年份】2003年
【正文】
WTO《反傾銷守則》(以下簡稱《守則》)第18條第1款規定,「除依照本協定解釋的GATT1994的條款外,不得針對來自另一成員的傾銷出口採取特定行動」 。這也就是說,除了《守則》以及GATT1994第六條所允許的以外,成員方採取的其他的「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specific action against mping)都是受禁止的。那麼究竟什麼是「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呢?是不是進口成員方採取的與傾銷有關的行動都是「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呢?構成「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的標准又是什麼呢?這些標准又應如何理解呢?以上這些問題在WTO爭端解決機構(DSB)的許多案件中都一度成為爭論的焦點,特別是在最近的「美國2000年持續傾銷及補貼補償法」(United States-Continued Dumping and Subsidy Offset Act of 2000,以下簡稱為CDSOA)案件中,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本文不揣淺陋,擬以CDSOA案件為研究視角,對上述問題進行初步探討,以求教於各位專家學者。
一、CDSOA內容簡介
CDSOA,即《美國2000年持續傾銷及補貼補償法》,又稱《伯德修正案》,是由美國參議員羅伯特.伯德(Robert Byrd) 在2001年農業撥款議案中提出的一個修正案 ,並於2000年10月28日生效。CDSOA對美國《1930關稅法》第五部分進行了修改,使其新增了名為「持續傾銷及補貼補償」的第754節。CDSOA的作用在於將美國海關所徵收的反補貼稅或反傾銷稅,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給受影響的國內生產者(affected domestic procers),以補償他們的合格開支(qualifying expenditures).
根據CDSOA,美國國內生產者如若想獲得相應的補償金額,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1)該生產者是受影響的國內生產者。這也就是說,該生產者是導致徵收反補貼稅或反傾銷稅訴訟的申訴方或申訴的支持者,而且仍在從事涉訴產品的生產,沒有被與反對發起調查的公司相關聯的公司收購。(2)該生產者的開支是合格開支。所謂合格開支是指,在反補貼稅裁決或反傾銷稅裁決頒布後產生的,並在CDSOA規定范圍 之內的開支。該生產者所獲得補償金額,將根據其合格開支與所有受影響的國內生產者合格開支總額的比例確定。
二、「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的構成標准
在「美國1916年反傾銷法」 (United States-Anti-Dumping Act of 1916)案件]中,上訴機構裁決,只有最終反傾銷稅、臨時措施以及價格承諾才是WTO所允許的針對傾銷的措施。這個裁決得到了CDSOA案件專家組的認可和引用。因此,如果CDSOA被認定為「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它就將違反《守則》第18條第1款的規定。顯然,在CDSOA案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是依據什麼標准來確定一項措施是否構成「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
申訴方認為上訴機構在「美國1916年反傾銷法」案中對「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所做的解釋,應該成為判定CDSOA是否構成「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的標准。在「美國1916年反傾銷法」案中,上訴機構認為,「就我們看來,《守則》第18條第1款意義內的『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這個短語的通常含義是指:為了對存在傾銷構成要素的情況作出反應而採取的行動。『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至少應包括那些只當存在傾銷構成要素時才可能採取的行動」。
美國認為上訴機構在「美國1916年反傾銷法」一案中無需對「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作出解釋,因而不應認為上訴機構已經裁決《守則》第18條第1款適用於所有「為了對存在傾銷構成要素的情況作出反應而採取的行動」。根據美國的看法,《守則》第18條第1款應局限於「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某些行動可能是對傾銷作出的反應,但卻不是「針對」傾銷的。要成為《守則》第18條第1款意義內的行動,必須具備以下兩個條件:(1)適用於進口產品或進口商;(2)是難於負擔的(burdensome)。
專家組認為,「美國1916年反傾銷法」上訴機構之所以參考《守則》第18條第1款,是為了用其作為上下文來解釋GATT1994第六條。上訴機構本質上並不是在解釋《守則》第18條第1款。在當時的情形下,雙方對爭議的措施(對參與傾銷的進口商強加刑事和民事責任)是否構成「針對」傾銷的行動並無分歧,上訴機構也無需考慮《守則》第18條第1款中「針對」這個詞的含義。專家組指出,對傾銷作出反應並不必然意味著針對傾銷。對傾銷作出反應而採取的行動的范圍比針對傾銷的行動的范圍要廣。針對傾銷的行動必須對傾銷具有某些不利影響(some adverse bearing)。
因此,專家組得出結論,上訴機構在「美國1916年反傾銷法」案中對「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所做的解釋,並不是確定一項措施是否構成「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的標准。一項措施只有具備以下兩個條件,才構成「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1)它是為了對傾銷作出反應而採取的特定行動。即只有當存在傾銷構成要素的情況下,才可能採取的行動;(2)它是針對傾銷的行動。即必須對傾銷有不利影響。
三、對構成標准具體含義的理解
在專家組確立了構成「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的標准後,雙方對標准具體含義的理解上又發生了重大分歧。
1、CDSOA是否是為了對傾銷作出反應而採取的特定行動
申訴方認為,只有當存在傾銷構成要素的情況下, CDSOA補償金才可能作出,是對傾銷作出反應而採取的特定行動,主要理由如下:(1)CDSOA補償金只對發起或支持反傾銷調查的美國生產者作出。(2)CDSOA補償金只對遭受傾銷影響的美國生產者作出。(3)CDSOA補償的是受影響的國內生產者在反傾銷稅裁決頒布後所產生的合格開支。(4)合格開支必須和涉訴產品的生產相聯系。
美國否認CDSOA補償金只有當存在傾銷構成要素的情況下才可能作出。美國認為CDSOA沒有要求美國海關,為了對存在傾銷構成要素的情況作出反應而採取行動,因此補償金並不直接建立在傾銷構成因素的基礎之上。相反,CDSOA要求美國海關應根據受影響的國內生產者的合格開支的證明書採取行動。因此,反傾銷裁決是CDSOA補償金必要前提條件的事實,並不足以說明CDSOA是對傾銷作出反應而採取的特定行動。
專家組認為,雖然CDSOA並未提及傾銷構成要素,也沒有將傾銷構成要素清晰地包含在獲得CDSOA補償金的必要資格條件之內,但是CDSOA補償金只有在傾銷構成因素存在的情況下才可能作出。具體而言,CDSOA補償金在反傾銷稅徵收後自動進行,而反傾銷稅的徵收緊跟反傾銷裁決,反傾銷裁決只有在確定傾銷(損害以及因果關系)後才可能作出。因此CDSOA補償金與傾銷的確定之間有著清楚的、直接的、不可避免的關系。對於受影響的國內生產者而言,CDSOA補償金同反傾銷稅的徵收一樣,將從存在傾銷構成要素時起,自動地順利進行。
2、CDSOA是否為針對傾銷的行動
(1)申訴方與美國的主張及依據
美國認為,要成為針對傾銷的行動,一項措施必須適用於進口產品或進口商,而且是難於負擔的。另外,就美國看來,該措施還必須直接針對進口產品。由於在實際情況中,進口產品分別由外國生產者、出口商、和進口商生產、出口和進口,因此特定行動的對象可以擴展到對傾銷產品負有責任的有關的實體,即外國生產者、出口商、和進口商。
申訴方指出美國對「針對傾銷」這個短語的處理過於限制。申訴方援引GATT1994第六條第2款和第3款作為其主張的根據。按照GATT1994第六條第2款和第3款的規定,徵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就是為了阻止或抵消傾銷和補貼。由此可斷定,針對傾銷的行動至少應包括,像徵收反傾銷稅一樣,任何為了抵消傾銷的行動。申訴方注意到傾銷即可以被直接抵消,也可以通過給予國內生產者好處,以消除進口產品因傾銷帶來的價格優勢,從而被間接抵消。
申訴方認為CDSOA所表明的目的確認了CDSOA補償金構成了針對傾銷或補貼的行動。CDSOA第1002節第1段闡述傾銷和補貼「必須被有效抵消」,第3段指出持續傾銷和補貼阻止市場價格回復正常水平,致使美國反傾銷法和反補貼法的救濟目的未能實現,第5段作出了美國貿易法應加強以使這些立法的救濟目的得以實現的結論。就申訴方看來,CDSOA補償金的目的就是有效抵消傾銷和補貼,以確保市場價格回復正常水平。
美國認為申訴方未能證明CDSOA是針對傾銷的行動,相反,申訴方只是假定CDSOA將對進口產品具有消極影響。如果這樣的話,申訴方實際上將使專家組把《守則》第18條第1款改寫成「…對進口產品或外國生產者具有假定消極影響的特定行動…」。美國還認為申訴方對針對傾銷的行動的解釋過於寬泛,這樣任何改善國內產業地位的立法都將被假定對進口產品具有消極影響。美國也不同意,因為假定CDSOA對進口產品和國內產品的競爭關系有影響,而認定CDSOA是針對傾銷的行動。照美國看來,一項措施,只有直接對進口產品或相關的實體,即外國生產者、出口商、和進口商,強加限制或負擔時,才是針對傾銷的行動。
就美國看來,CDSOA的目的或意圖與其是否為針對傾銷的行動在法律上是毫不相關的。美國指出爭端的解決並不取決於CDSOA意圖做什麼,而應是CDSOA實際上在做什麼。美國援引專家組在「美國1916年反傾銷法」案中所做的下列陳述來否決一項措施的意圖或目的與決定它是否構成「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有關,「…我們不同意第六條的適用取決於相關成員方所追求的目的。第六條是建立在一個客觀的前提之上的。如果一個成員方的立法符合第六條第1款(傾銷)的定義,第六條就適用。立法上所表明的目的並不能影響這種結論」。就美國看來,盡管美國辯解其1916年反傾銷法的目的是救濟掠奪性定價的反壟斷問題,但是專家組仍然裁決立法的目的或意圖不能將其排除出第六條的范圍。該裁決後來得到了上訴機構的確認。因此,美國認為,由此可推斷出,一項措施所表明的目的也不能將該措施納入第六條或《守則》等的范圍之內,如果該措施的實際要素(actual elements)並不屬於這些條款的范圍。
申訴方認為,「美國1916年反傾銷法」案專家組並沒有說一項措施的目的在法律上是不相關的,而是說一項客觀上構成「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的措施,不能僅僅因為其所表明的不同目的而規避譴責。在「美國1916年反傾銷法」中,專家組關心的是,如果一項措施的法律性質依靠其所表明的目的來決定,成員方就很容易通過在爭議立法中表明一些虛假的目的以規避《守則》第18條第1款的禁止。就申訴方看來,這種關心在當前案件中並未出現。申訴方指出,就算CDSOA純粹是一個「支付方案」,進行支付不是它本身的目的,而只是實現某些目的的手段。但就申訴方看來,美國並沒有主張CDSOA第1002節所表明的目的是錯誤的,也沒有主張CDSOA不適宜實現反映在決定中的目的。申訴方認為,由於CDSOA的目的就是如同CDSOA中所表明的那樣,因此無道理讓專家組忽略CDSOA的目的。
(2)專家組的分析及結論
在衡量CDSOA是否構成「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時,專家組注意到《守則》第18條第1款僅指針對傾銷實踐(practice of mping)的措施,並沒有明確要求一項措施必須針對進口傾銷產品或有關的實體(如進口商、出口商、國外生產者)。專家組也不認為一項措施只有直接針對傾銷,才能被認定是針對傾銷。一項措施只有對傾銷實踐具有不利影響時,才是針對傾銷的行動。就專家組看來,「針對」這個詞在第18條第1款中並無任何限制,它的通常含義包括任何形式的不利影響,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因此,第18條第1款即適用於直接,也適用於間接針對傾銷實踐的行動。專家組指出,如果不是這樣,就無法理解上訴機構在「美國1916年反傾銷法」作出的「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的結論。
專家組認為,CDSOA對傾銷產品與國內產品的競爭關系具有不利影響。特別是,CDSOA的結構(將補償金與反傾銷稅的徵收相結合)將使國內生產者處於更有利的競爭地位。雖然美國認為在第18條第1款中納入競爭條件測試(conditions of competition test)是無任何依據的,但是專家組注意到,美國主張根據爭議措施是否對進口產品或有關實體難以負擔,來確定該措施是否屬於第18條第1款的范圍。就專家組看來,一項措施是否難以負擔,就是看該措施是否對進口產品與國內同類產品的生產有不利影響。因此,專家組認為美國要求的「難以負擔」實際上是要求,而不是不允許競爭條件測試。
專家組指出,合格開支是與涉訴同類產品生產有關的資本或運營開支,而且必須在裁決作出後終止前產生。這就是說,合格開支是國內生產者與涉訴傾銷產品競爭產生的費用。補償金的數額由徵收的稅額決定,從而與傾銷幅度相關。美國聲稱持續傾銷是競爭優勢的證據,反傾銷稅的徵收「平整了競爭場地」(levels the playing field),並未使傾銷產品處於不利地位。雖然專家組同意持續傾銷可能是競爭優勢的證據,但是專家組認為將反傾銷稅與補償金相結合,不僅僅是「平整了競爭場地」,而且還將競爭優勢轉移給了國內生產者。由於傾銷產品的競爭優勢轉移給了國內生產者,傾銷產品及有關實體因此遭受了競爭劣勢。這里的競爭劣勢就是針對(雖然是間接的)傾銷的。
專家組認為CDSOA給予了國內生產者對所有相關產品的競爭優勢,而不僅僅局限於對涉訴傾銷產品。但是,專家組不認為一項措施只有排他性地針對傾銷時,才能構成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守則》第18條第1款指的並不是「排他性地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特定」這個詞,只是用來規定行動類型的,而不是用來限制「針對」這個詞的。這也就是說,如果一項措施在性質上,而不是在作用上是特定的,它也可以屬於18條第1款的適用范圍。
專家組指出以上結論似乎與美國立法機關通過CDSOA的意圖相一致,即CDSOA主要是針對傾銷或補貼的,同時在更大范圍內反對進口競爭。專家組特別提及CDSOA第1002節。就專家組所見,國會意圖藉助CDSOA阻止由持續傾銷或補貼引起的美國貿易法救濟目的的落空。專家組由此推斷國會意圖藉助CDSOA來針對持續傾銷或補貼,以捍衛美國貿易法的救濟目的。
專家組注意到美國辯解「一項措施所表明的目的不能將其納入第六條或《守則》等的范圍之內,如果該措施的實際要素並不屬於這些條款的范圍」。但是專家組認為,其在本案中的結論並不是基於CDSOA所表明的目的作出的,而是基於其他可靠的根據。CDSOA所表明的目的確認了專家組基於其他根據作出的結論,因此專家組認為CDOSA所表明的目的不應該被忽略。
四、結論
雖然從理論上講,專家組的裁決只對爭端案件本身具有法律約束力,不具有英美法上的先例約束效力。但事實上,其在解釋WTO規則方面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在此就無需贅述了。通過以CDSOA案件為研究視角,我們不難得出以下結論:
1、除了最終反傾銷稅、臨時措施以及價格承諾外,其他任何形式的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都是被《守則》第18條第1款禁止的。因此,WTO成員方只能通過反傾銷稅、臨時措施以及價格承諾這三種方式來救濟傾銷導致的國內產業損害。
2、一項措施只有具備以下兩個條件,才構成「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
(1)它是為了對存在傾銷構成要素的情況作出反應而採取的特定行動。只要一項措施與傾銷(損害以及因果關系)的確定之間有著清楚的、直接的、不可避免的關系,該措施就構成了為對傾銷作出反應而採取的特定行動,無論其本身是否提及傾銷的構成要素。
(2)它是針對傾銷的行動。
並不是所有為了對傾銷作出反應而採取的措施都必然針對傾銷,對傾銷作出反應的行動的范圍比針對傾銷的行動的范圍要廣。一項對傾銷作出反應的措施如果對傾銷有利,或在效果上是中性的,此時就不構成「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一項措施只有即是對傾銷作出反應而採取的,又針對傾銷時,才構成「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
「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針對的是傾銷實踐,《守則》第18條第1款並未限制它必須針對傾銷產品或對傾銷產品負有責任的有關實體(如進口商、出口商、國外生產者)。這就是說,以國內同類產品或其生產者為對象的行動也可以構成「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此外,「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無須排他性地針對傾銷實踐時,它也可以同時針對與傾銷實踐無關的其他產品或實體,如未受反傾銷稅制裁的進口產品等。
專家組並沒有明確界定「針對」的含義,只是抽象地指出,構成「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的措施必須對傾銷實踐具有不利影響。「針對」這個詞在《守則》第18條第1款中並無任何限制,它的通常含義包括任何形式的不利影響,即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這就是說,針對傾銷的行動不僅包括對傾銷產品或有關實體強加責任(如徵收反傾銷稅)的行動,而且也包括對國內同類產品或其生產者提供好處,以使他們處於比傾銷產品更有利競爭地位的行動。
一項措施所表明的目的不是判斷其是否構成「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的決定性因素。這包括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客觀上構成「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的措施,不能因為其所表明的不同目的而規避《守則》的禁止。另一方面,也不能僅僅根據措施所表明的目的,而認定其構成「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但是,在任何情況下,一項措施所表明的目的,都將成為專家組判斷該措施是否構成「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的重要參考依據。
3、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專家組的看法,構成「針對傾銷的特定行動」的這兩個標准及其相關解釋也同樣適用於《補貼和反補貼協議》第32條第1款意義內的「針對補貼的特定行動」。這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成員方採取的措施與補貼(損害以及因果關系)的確定之間有著清楚的、直接的、不可避免的關系,而且對補貼實踐具有直接或間接的不利影響,該措施將構成「針對補貼的特定行動」。除了最終反傾銷稅、臨時措施以及承諾外,其他任何形式的針對補貼的特定行動都是被《補貼和反補貼協議》第32條第1款禁止的。
【注釋】
1參見石廣生主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知識讀本(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導讀》,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頁。
2United States-Continued Dumping and Subsidy Offset Act of 2000, WT/DS217/R, WT/DS234/R, WT/DS217/AB/R, WT/DS234/AB/R.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文中所引專家組的觀點後來均得到了上訴機構的支持。
3Public Law 106-387, 114 Stat. 1549, 28 October 2000, sections 1001-1003.
4Tariff Act of 1930, 19 U.S.C § 1675c.
5Tariff Act of 1930, 19 U.S.C § 1675c(a).
6Tariff Act of 1930, 19 U.S.C § 1675c(b)(1) and (4).
7在製造工具、設備、研發、人員培訓、獲得技術、保健和養老金等方面的開支。詳見Tariff Act of 1930, 19 U.S.C § 1675c(b)(4)(A)-(J).
8United States-Anti-Dumping Act of 1916, WT/DS136/ 註明:出自北大法律信息網
Ⅵ 經濟法制度體系
【內容提要】本文依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與市場經濟法制建設的實踐,運用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指出中國經濟法是中國特色之經濟法律的典型,重點研究了中國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進程及其「強制性制度變遷」和「路徑依賴」的低效率特徵,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中國經濟法創新的思路和途徑。
【關鍵詞】經濟法/制度變遷/制度創新
制度變遷是指制度的替代、轉換與交易過程。在經濟落後國家的制度變遷中,國家承擔著制度設計、規劃與組織的重要職能。(註:參見(美)諾斯著《經濟史中的結構變遷》一書中有關國家的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關系的論述。)現階段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法制建設,是經濟落後國家制度變遷的典型。因此,以代表國家和政府協調經濟活動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為調整對象的中國經濟法,在現代中國的市場化改革中正式制度變遷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因為制度變遷重要的是實現制度事實的轉變,無論是法律制度還是經濟制度,都是以制度事實為根本的。制度事實是現實的社會存在,制度事實決定了制度規則,這和馬克思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一致的。是社會創造了法律,而不是法律創造了社會,通過大規模的引進外國法律並不能實現法治和經濟的現代化。由此決定了提出我國市場經濟制度和法律制度的變遷思路,必然包括我國現實和傳統相結合的制度分析思路。制度變遷的首要目標應當是促使社會實際經濟生活的轉變。
「強制性制度變遷」:中國經濟法建立的特點
依據制度變遷的理論,制度變遷包括自下而上的誘致性制度變遷(也稱需求主導型制度變遷)和自上而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也稱供給主導型制度變遷)兩個基本類型。(註:參見林毅夫著《關於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一文的觀點。轉引自《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一書,中譯本,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版。)其中誘致性制度變遷的主體以市民為主,且以自發性為基本特徵;強制性制度變遷的主體以國家且以強制性為基本特徵。據此推論,我們認為,在中國市場經濟法制建設的制度變遷中,民商法的主體以市民(自然人和法人)為主及其「約定大於法定」的規范特徵,使民商法制建設類似於誘致性制度變遷。經濟法的主體以政府為主及「法定大於約定」的規范特徵,使經濟法制建設類似於強制性制度變遷,從而中國經濟法的制度發展模式要借鑒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模式及其理論,注意發揮該模式在加速市場經濟法制建設的步伐的規模經濟優勢,克服該模式中政府的有限理性、官僚主義等消極因素對中國市場經濟法制度建設阻礙的問題。
我們注意到,受公有制和共產黨執政的經濟和政治基礎條件的制約,以及在長期形成的封建儒家文化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傳統制度慣性力量的作用下,中國市場經濟法制建設這一制度變遷,應該以體現強制性制度變遷模式特點的經濟法制度建設為近期模式,而以體現誘致性制度變遷模式特點的民商法為目標模式。從而中國經濟法較之中國民商法,前者對於當前中國市場經濟法制建設的作用更大;加之,中國民商法制度理論資源,主要來源於建立在私有制的經濟基礎和市民社會的政治基礎上的羅馬法和德國法理論體系;而中國經濟法制度理論資源,主要來源於建立在公有制的經濟基礎和共產黨執政的政治基礎上的社會主義法理論體系。因此,從中國國情出發,中國推進市場經濟法治的最大的本土資源,就是中國的本土政治資源。所謂本土政治資源,大意是指一國領土范圍的可資利用的政治組織、政權效能及其社會基礎和影響。比如,中國擁有一個龐大且強有力的政治權力組織,6100多萬共產黨員集中了中國優秀人才的相當一部分,下至鄉鎮街道上至中央部門的黨政組織仍然比較有效地治理著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級黨政部門具有仍然很強的社會組織能力、動員能力和推動能力。這是中外人士都普遍承認的事實。對於中國本土政治資源的優秀,我們自己往往習以為常,甚至對這種優秀的實際存在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也存疑慮。其實,放眼整個世界現代化進程,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具有現代化意識的、強大而穩定的政府的存在,對於第三世界國家現代化的順利進行,對於減少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代價與成本,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條件,可能也是最關鍵的因素。正如亨廷頓先生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指出的那樣,第三世界的現代化是一個充滿動盪和激烈矛盾沖突的過程,有現代化意識的強大政治組織,是推進現代化進程又保持其過程穩定的關鍵性力量。為了維護政府在制度變遷中的權威地位和政府對經濟生活的主動參與和調控,強制性制度變遷首要的前提就是保持政府對經濟生活的權威。因為只有保持穩定的制度環境,才能實現經濟制度的良性轉變,而任何一個社會要保持繁榮和經濟發展,都應當保持穩定的社會制度。其中,以調整政府調控和管理市場經濟關系為己任的中國經濟法,在維護中國政府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這一制度變遷中的權威地位的制度創新中的作用,舉足輕重。
正是在上述制度變遷的積極作用意義上,我們認為,中國經濟法是中國本土政治資源的典型法律例證,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度的核心內容,從而中國經濟法制度和理論的建立與完善,就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是否完備的一個決定性因素。這是因為:
首先,公有制和政府運用經濟和行政權力對經濟的強有力干預,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國特色」的核心內容,由此產生了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中國共產黨及其政府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中的核心作用,從而以政府為主導的自上而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是當前中國市場制度變遷的主導模式。與此相適應,中國也走上了政府推進法治的發展軌道,因為中國法治本土資源的貧乏,決定我們只能更多地藉助學習手段、藉助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手段,而無法更多地藉助於傳統。這也是一種近期內無法改變的現實。其中,以政府依法調控和管理市場經濟為核心內容的中國經濟法,是中國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獨立的法律部門。按照中國立法機關的最新觀點,「我國的法律體系劃分為7個法律部門比較合適,這7個部分是: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每類法律部門中又包括若乾子部門,有些子部門下面還可進一步劃分。這種劃分,能夠比較清楚地反映各類法律規范所調整的對象和方法,既易於把各個法律部門區分開,又使各個法律部門之間的關系合乎邏輯,並且符合我國現有法律和將要制定的法律的狀況」。(註:引自王維澄(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講座第八講講稿《關於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幾個問題》(參加本講稿討論定稿的作者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專題研究小組」成員,包括:顧昂然、甘子玉、於友民、王利明、王叔文、王家福、厲以寧、喬曉陽、劉政、劉海年、吳志攀、應松年、張晉藩、楊景宇、姜雲寶、胡康生、高銘暄、程湘清)。)其中,「經濟法是調整因國家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對經濟活動實行干預、管理或調控所產生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經濟法大體包含兩個部分,一是創造平等競爭環境、維護市場秩序方面的法律,主要是有關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反傾銷和反補貼等方面的法律;二是國家宏觀調控和經濟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是有關計劃、財政、稅務、金融、審計、統計、物價、技術監督、工商管理、對外貿易和經濟合作等方面的法律」。(註:引自王維澄(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講座第八講講稿《關於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幾個問題》(參加本講稿討論定稿的作者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專題研究小組」成員,包括:顧昂然、甘子玉、於友民、王利明、王叔文、王家福、厲以寧、喬曉陽、劉政、劉海年、吳志攀、應松年、張晉藩、楊景宇、姜雲寶、胡康生、高銘暄、程湘清)。)可見,經濟法是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一個與民法、刑法等法律部門並列的獨立法律部門,已成定論。
其次,公有制和政府幹預,是以政府協調經濟關系為基本宗旨的中國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強有力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基礎。一方面,這一基礎強大於以私有制(非公有制)和市民自治為其基本經濟和政治基礎的私法即民商法,從而中國經濟法強大於中國民商法的現實力量,決定了要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非公有制經濟和市民社會所需要的民商法(私法)制度,必須以中國經濟法為其發展的基本「制度環境」。那種限制和排斥經濟法的民商法發展策略,將走上中國民商法失去自己生存制度環境的艱難之路。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假定中國的市場經濟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經濟基礎和多黨執政的政治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而是建立在公有制經濟基礎和共產黨執政的政治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那麼與公有制和共產黨執政與更多親合力的經濟法,必然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的核心內容。從而那種用傳統民法和行政法取代經濟法的自由主義法學主張,將導致中國市場經濟失去社會主義的法律基礎,因而絕不會得到中國立法部門的採信。
最後,雖然中國經濟法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法律制度,但對其中國特色之意要一分為二。一方面,中國經濟法制度創新是一種從公有制和共產黨執政並決定經濟發展道路這一實際出發的現實法律選擇,所以中國經濟法要立足中國實際並切忌照搬建立在私有制和多黨執政背景條件下的外國經濟法模式(如中國企業法中的反攤派制度,中國反壟斷法中的反行政壟斷制度的設計,不能局限於外國立法模式),從而中國經濟法制度及其理論,較之中國民商法制度及其理論,前者具有更大的挑戰和創新壓力,並在此壓力基礎上形成更偉大的且對世界法學有特殊貢獻的市場法律制度創新成果。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法中濃厚的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特色,較之具有濃厚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特色的西方國家民商法以及模仿而成的中國民商法,雖然前者具有實事求是方面的巨大優勢,但是中國經濟法中具有的中國特色中的一些帶有有悖市場經濟規律的舊體制、舊文化、舊傳統,如果不倍加註意克服,則中國經濟法就可能成為落入實用主義俗套,進而成為承認並保護舊體制和傳統的落後之法。為此中國經濟法的制度及理論創新,較之中國民商法的制度及理論建設,前者的革命意義遠遠超過後者。
「路徑依賴」:中國經濟法發展的障礙
應該強調指出的是,上述中國經濟法的中國特色及其意義(尤其是消極意義),還根源於中國經濟法於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之初(1979年為時間標志)開始的制度創新中的「路徑依賴」。依諾斯教授的觀點,路徑依賴的核心內容是,當人們選擇的制度變遷路徑是正確的,那麼沿著既定的路徑,經濟和政治制度的變遷可能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並迅速優化之;反之,則可能順著最初選擇的錯誤路徑走下去,並造成制度被鎖定在某種無效率狀態之中,而制度一旦被鎖定在無效率狀態,除非藉助強有力的外力推進,否則人們要想選擇新的制度就會變得十分困難。(註:參見諾斯著《制度變遷的理論:概念和原因》一文,轉引自《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一書,中譯本,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版。)據此,應該正視,經濟法(這里特指中國經濟法)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因下述典型的路徑依賴導致的一些低效率的「鎖定狀態」:
其一,在中國經濟法產生之初,受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的制約,中國經濟法不可避免對民法產生了「路徑依賴」,如經濟法理論將屬於民法調整對象范疇的橫向經濟關系,也納入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范圍,並用民法范疇構造經濟法范疇,許多民法制度(如合同制度)成為經濟法制度,由此產生了「縱橫統一說」大經濟法理論支配下的經濟法體系混亂和經濟法調整民事關系的失敗現象。改革之初開始而至今在政府依法管理經濟活動中因過分強調市場主體自律管理(如合同管理)而屢屢出現的「一放就亂」,就是市場管理法的無效率的典型。
其二,在中國經濟法產生之初,受自上而下的經濟體制改革制度變遷模式的制約,經濟法也不可避免對行政法產生「路徑依賴」,如經濟法將行政法所反映的行政手段作為調整經濟關系的主要手段,由此產生了「經濟行政法說」或曰「學科經濟法說」經濟法理論支配下的經濟法體系混亂和經濟法調整經濟關系(如企業經濟關系)的失敗現象,改革之初開始至今的政府依法管理經濟活動中過分強調政府規制而屢屢出現的「一統就死」也是市場管理法無效率的典型。
其三,在中國經濟法產生之初,受黨政難分和政企難分的經濟管理體制的制約,經濟法也不可避免產生對經濟政策的「路徑依賴」,如把經濟法成為黨和政府經濟政策的同義語即典型的政策法,由此產生了在「經濟管理法說」或「政府幹預說」經濟法理論支配下的經濟法體系混亂和經濟法調整經濟關系的政策混同於法律的失敗現象,而政府依法調控經濟活動中屢屢出現的令行不禁止的失控現象,即為宏觀調控法無效率之典型。
上述中國經濟法的「路徑依賴」之所以謂之有悖經濟和法律規律的失敗現象,主要是從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范疇與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調整對象的混淆所產生的體系混亂,以及經濟法的調整方法與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的調整方法混淆所產生的方法混亂的角度觀察,從而使經濟法因在法律體系和規范構建上過分依賴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而失去其獨立法律部門的特色。任其發展,不僅政府在協調市場經濟關系過程中難以走出「一統就死,一放就亂」和「令行不禁止」的惡性循環,而且經濟法將鎖定在非部門法的法制低效率的學科經濟法狀態之中,而這一低效率的狀態至今是困擾中國經濟法發展的最大障礙。
就中國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法的變遷而言,如前所述,從一開始就是由政府推動,從經濟政策到經濟法律手段,逐步實現經濟行為的規則化和制度化,這一過程,典型地說明了經濟政策、經濟法和經濟制度之間的密切不可分的聯系,以致於經濟理論和實踐中將經濟法誤解為「經濟政策法」。雖然這一誤解有悖法學和法律規律,但它卻是經濟法之「中國特色」的一個真實寫照,進而使富有法治傳統的國外法學家也感慨「要從中國共產黨的經濟改革的政策中認識中國經濟法的法律實質」,並產生了中共中央與國務院就經濟體制改革中重大事項共同作出的規定,也曾被視為法律淵源的中國法理論和實踐獨有現象。
如前所述,中國的經濟改革是政府主導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而政府推動制度變遷的目標是雙元的,即同時實現政治目標和經濟目標的最大化。因此,政府主導型制度變遷模式下,政治目標往往支配著經濟目標,政府主導的制度變遷往往導致財政收入的降低、通貨膨脹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矛盾、政府權威的下降和擴散、原有經濟部分的增長困難等等,最終導致政府收縮權力或出現激進式改革,並由此在中國的市場化改革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如在經濟領域,出現了國有企業虧損、屢改不善等問題,又如在法律領域中,則出現了通過各種手段逃避法律調整,「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糾」以及貪污腐敗現象。此點,也是導致中國經濟法低效率的一個主要制度原因。
我們認為,導致上述中國經濟法低效率狀態的一個法律方面的近因,是中國經濟法創建之初錯誤地選擇了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的理論和實踐路徑,而且至今仍在不同程度上被鎖定在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的低效率狀態之中。從而中國經濟法擺脫傳統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模式的困擾並謀求自己獨立的新發展,變得十分困難。因此認真分析上述經濟法路徑依賴的產生根源,是擺脫中國經濟法發展道路上重大理論和實踐障礙的基本前提。
走出「鎖定」狀態:中國經濟法創新的途徑
初步分析的結論是,中國經濟法對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的路徑依賴,主要根源於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在制度規范和理論資源方面的先佔優勢,以及由此使中國經濟法採取了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合而為一的綜合法律調整模式(「縱橫統一說」是其理論基礎),在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為主導模式的初始改革模式選擇作用下,而陷入被動的「鎖定」狀態。應該強調的是,經濟體制改革以來,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體制目標模式確立後,中國經濟法以政府經濟管理法作為經濟法制度模式初始選擇,加之在此模式下的經濟法成為強化政府權威和維護部門利益的工具這一「官方優勢」,使中國經濟法在政府依法管理的自身報酬遞增和利益集團作用下,雖然它可以在計劃體制轉型為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變遷背景下,逐漸從民法中解放出來;但是經濟法至今仍被鎖定在行政法和經濟政策的雙重困擾狀態之中。據此,我們提出中國經濟法從傳統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的鎖定狀態之擺脫出來的以下基本制度創新思路和途徑:
首先,國家作為經濟法制度的制定和實施者,其在經濟法促進經濟增長的制度創新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加之經濟法作為一種以國家為主體的強制性制度變遷,決定了通過國家力量促使經濟法擺脫上述對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路徑依賴的法制低效率狀態,是經濟法創新和發展的基本思路。因此,促使國家機關尤其是國家權力機關承認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至關重要。
其次,上述經濟法產生之初形成對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的路徑依賴的一個主觀原因,是政府在信息不完全(如經濟體制改革信息不完全,特別是有關市場經濟體制信息不完全)基礎上構造了經濟法制度,所以在加快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基礎上,加強對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中的經濟法的理論研究,特別是從部門法名義上明確經濟法這一獨立法律部門的調整對象、方法、體系的基本制度和規范,並運用新的研究方法(如法律經濟分析法)和傳統法學研究方法(特別是法理學研究方法)創立符合經濟學和法學規律的全新經濟法范疇,對於國家拋棄經濟法體系中低效率制度,保留和借鑒好的制度,並理性地進行經濟法的制度創新,至關重要。
再次,雖然上述加強中國經濟法理論研究和學習,是經濟法擺脫路徑依賴的一個有效途徑,但是由於中國經濟法因其強烈的政府性特徵,而在體制改革過程中,成為一些政府部門鞏固和擴張自身權力並謀取部門利益的工具。所以在政治體制特別是立法體制上,打破利益集團對經濟法制度創新的干擾,推動經濟法從傳統的經濟行政法模式下的「惡性循環」中徹底解放出來,又是擺脫經濟法對行政法和經濟政策路徑依賴的重要途徑。必須強調,如果我們假定現代市場經濟國家干預市場的基本途徑是宏觀調控和市場管理,而且干預市場的基本方法以體現經濟規律的法律手段為主,以體現行政規律的法律手段為輔;那麼將國家干預市場的法律等同於經濟行政法的主張,將導致中國經濟法「穿新鞋」、「走老路」。
最後,在中國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過程中,經濟法作為一種強制性制度變遷,它較之誘致性制度變遷為基本特徵的民商法,前者制度創新、設計和實施成本較之後者要高。為此將降低中國經濟法制度變遷成本,作為經濟法制度創新的一個關鍵環節。從經濟法的制度和實施方面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對現有的依政府經濟管理體制為依據構成的龐大中國經濟法體系進行消腫,以反映和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法律規律的新經濟法制度體系(市場管理法和宏觀調控法)的更高收益,來抵銷經濟法採取經濟行政法和經濟政策模式的舊經濟法制度體系被廢除而失去的利益,推進經濟法制度的創新。而且,要按照公法私法化的思路,改造傳統的以公法為基本特徵的經濟法,並用公法和私法兼容的法律技術將中國經濟法改造成具有公法和私法雙重性質的、兼顧市民社會利益和政治國家利益並集中體現社會利益的社會法。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如果我們假定經濟法視為一個傳統公法(如行政法)和私法(如民商法)兼容的新興法律部門,那麼公法與私法兼容這一現代法的發展趨勢,決定了中國經濟法在擺脫對傳統民商法和行政法的「路徑依賴」後,在建立和完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這一偉大的制度變遷進程中,深深紮根於豐富的中國本土政治、經濟、法律及文化理論和實踐資源「營養土壤」之中的中國經濟法,比主要依賴於西方政治、經濟、法律及文化理論和實踐資源建立的中國民商法和行政法,前者具有更強大、更有效的制度創新動力。而且,更為現實的意義在於,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公有制占據著重要地位,堅持公有制、保護國家對經濟生活的監督調控、管理、參與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必不可少的職能,而中國經濟法正是體現國家的經濟管理職能,實現公法與私法、國家調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有效工具,所以在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建設中,經濟法的建設應當成為重中之重的「基礎工程建設」,需要我們集中更多的法律理論和實踐資源進行「投資」,才能確保我國在2010年之前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一偉大的跨世紀法制建設工程。
Ⅶ 國家經濟法 反傾銷措施的實施要件有哪些
對方有傾銷證據,違法國際法或者國內法。採用收稅,禁入,加強邊防檢查措施
Ⅷ 經濟法中反補貼的補貼是什麼意思最好有舉例。
簡單來說就是,反傾銷和反補貼,都屬於進口國的合規性貿易壁壘,成為在國際貿易中進口國保護自身利益,避免被他國擾亂市場秩序的一種手段。
關於補貼和反補貼,舉個例子:
甲國向乙國出口紡織品,由於生產成本等方面影響,在乙國市場價格較高,影響銷量,甲國賺不到利潤,甲國政府為了鼓勵出口,給予出口的企業一定的補貼,就是說給錢,讓價格降下來,這個是補貼。
乙國進口甲國的紡織品,發現甲國政府給補貼了,導致甲國所出口價格變低,乙國自己的工廠沒什麼優勢了,於是就要多徵收稅,抬高價格,讓補貼不起作用。這個就叫反補貼。
資料擴展: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發達國家在長期的貿易實踐中,較早地發現,反傾銷策略不僅具有防禦性特徵,其進攻性對抗性對保護國內市場更有效率。而現今,對中國提出的反傾銷也多是以反傾銷為名,行貿易保護之實。 所以,一旦你所處的企業面臨「被反侵銷」、「被反補貼」,一定要把握好時機,准備好相關資料,盡早與相關律師進行溝通,以免損失自身利益,被白佔了便宜。
Ⅸ 反傾銷的目的和意義
【正文】
【摘要】反傾銷法律制度是W T O 法律體系中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反傾銷做外一種非關稅壁壘被貿易保護者們頻頻運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競爭的自由化和國際貿易秩序。競爭與傾銷既有重合的一面,又有沖突的一面,在反傾銷立法中,只有充分認識二者的關系,協調好公平競爭與貿易保護之間的關系,才能最大程度上促進本國經濟和貿易的發展。
【關鍵詞】競爭傾銷措施
關於「傾銷」的定義,各學者有著不同的看法,有的學者把傾銷分為「經濟學意義上的傾銷」和「法律意義上的傾銷」,並認為將傾銷定義為國家市場之間的價格歧視或低於生產成本的銷售,都是從經濟學角度對傾銷概念所作的理解,故又稱之為「經濟學意義上的傾銷。」而所謂的「法律意義上的傾銷」是指因符合法定條件而對其採取反傾銷措施的傾銷。《布萊克法律辭典》把傾銷界定為「以低於國內市場的價格在海外大量銷售商品的行為。」目前,通說的定義一般為G A TT1994第6條的規定:「產品以低於正常價值的價格進入另一國市場,因此對某一締約方領土內已經建立的某項工業造成實質性損害或產生實質性損害的威脅,或對某一國內工業的新建產生實質性阻礙,則構成傾銷。」世貿組織《反傾銷協議》及各國反傾銷法通過抑制和消除國際貿易中產品低價傾銷給出口國產業帶來的損害和威脅,推動國際貿易健康發展。
一、反傾銷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異同
反傾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都是一國為維護本國經濟發展的工具,是國家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之間有著親密的關系。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反傾銷法逐漸成為貿易保護者們濫用的工具,加之競爭政策與貿易政策本身不可調和的矛盾,兩者之間毫不例外地存在沖突。目前,有許多學者主張在國際層面上用競爭法來取代反傾銷法,而歐共體是在區域性組織內率先用競爭法來代替反傾銷法的典範。要解決二者紛爭及討論反傾銷法的存廢首先應對二者的關系有深入的認識。二者的沖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立法目的及作用—— 保護競爭還是保護競爭者
W TO《反傾銷協議》訂立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貿易自由化,加快各國產品在實踐范圍內的流通,而在實力決定一切的今天,各國為了提高自己的經濟實力,保護本國企業逐漸把反傾銷法用作抵禦有力競爭者的安全閥,而將貿易自由化,公共利益原則降為次要。反傾銷法是各國自我保護的必要措施。綜觀各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立法,可以看出,競爭法的作用和目標具有多重性。主要包括:努力遏制經濟競爭領域中的各種不公平交易行為並消除其危害,是競爭法的初始目的,通過對各種部公平交易行為的規制來維護市場交易秩序,促進公平。自由和有效的競爭是競爭法的第二層次的目的;而保護消費者利益,促進技術進步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則是競爭法的最終目的。簡而言之,反不正當競爭的目的消除不公平競爭,促進自由競爭和保護消費者利益。這與反傾銷法重視個體利益忽然公共利益,只重視企業利益忽視消費者利益的宗旨是相沖突的。
(二)法律淵源—— 是否具有域外效力
反傾銷法的法律淵源主要包括國際法律淵源和國內法律淵源。反傾銷法的國際法律淵源主要指國家之間達成的關於反傾銷問題的國防條約和協定,這主要是指W TO 體系下有關反傾銷法的各項法律文件,包括:總協定第6條及其附件9對該條所作的注釋;《反傾銷守則》;《反補貼守則》中第15條關於非市場經濟國家出口產品傾銷問題的有關規定。反傾銷法的國內法律淵源主要是指各國國內立法機關制定的反傾銷法律和行政機關為實施反傾銷法律而制定的反傾銷規定。各國多將反傾銷法作為對外貿易法的一下子部門法,反傾銷基於國際禮讓和國民待遇原則,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域外效力,而競爭法則屬於國內法范圍,其法律淵源僅包括一國國內立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屬於經濟法的范疇,是經濟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法是國家運用公權力調控市場和資源配置,同樣,反不正當競爭法是公權力規制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基礎和依據,所以反不正當競爭屬於公法范疇,具有極強的強制性和地域性,一般不具有域外效力。
(三)構成要件—— 是否可低於成本銷售從競爭法角度解析反傾銷法律制度
G A TT1994規定構成傾銷的法律衡量標准要件首先是一國產品進入另一國市場時價格須從低於正常價值的價格進入另一國市場;其次,須對東道國的某項工業造成實質損害或者產生實質性損害的威脅。如果出口國國內市場不存在相同或類似產品,無法進行適當的法律衡量,則可以採用第三國價格或結構價格。依據會計學的觀點,企業按照平均成本而非邊際成本來確定價格。只要價格高於平均總成本,企業就有利可圖,在市場疲軟的情況下固定成本已經支出,通過繼續經營而將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因此,實際上並非所有的傾銷都是不正當競爭行為,傾銷很可能是對進口國,出口國都有利可圖。從擴大海外的角度而言,傾銷會為出口商帶來開拓市場份額等巨大的利益,出口商因此而使自身實力增強,如果傾銷商願意將傾銷的利益擴大到本國消費者,則供、出口國國內消費的產品價格也會因此有一定幅度的下降,消費者將會因此而受益。而傾銷對進口國而言,最有利的莫過於消費者所獲的低價消費的好處。如果是原料傾銷,傾銷國下游工業則會因生產成本的降低而獲得間接利益,當原材料傾銷商把較低出口的好處擴展到用其產品進一步加工出口的國內買主時,就會幫助而不是阻礙買主克服原材料成本較高的不利條件。
二、反傾銷法的存廢之爭
反傾銷法的存廢之爭由來已久,但目前尚無妥善的途徑,綜觀各家學說觀點,主要有三種代表性的觀點,即:「徹底廢除反傾銷法」,「以反不正當競爭法代替反傾銷法」,「對現行的反傾銷制度加以改進和完善」。顯然,爭論的焦點正是如何平衡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反傾銷法的關系,最大程度上促進經濟的發展。
(一)廢除反傾銷法
這主要是「傾銷有害論者的觀點」。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在自由貿易協議的框架下,成員國可以完全廢除反傾銷法,而不必以競爭法來取代。如有學者認為「反傾銷缺乏正當的經濟學基礎,它忽視了目前的自由貿易的全球化進程,並且對於國內市場的競爭產生了否定性影響。」還有學者認為「絕大多數傾銷行為是正當的競爭行為,在傾銷中唯一有害的掠奪性傾銷在實踐中很少存在。因此,如果僅僅為了防範這種罕見的掠奪性傾銷而耗費巨大的成本來制定或設計一個復雜的機構或法律框架以域外實施競爭法,那顯然是缺乏效率的。」盡管現行反傾銷制度不利於公平的貿易秩序的建立,也不利於市場的有序競爭,但是由於各國反傾銷法律制度的藍本—— W TO《反傾銷協議》並沒有迫使各成員國徵收反傾銷稅,而只是規定了在進行反傾銷調查和採取反傾銷措施時所必須遵守的最低限度的標准。
(二)以競爭法取代反傾銷法
持此觀點的學者多數是依據歐共體的成功例子。在歐共體內部,成員國之間廢除了反傾銷法地適用,反傾銷法僅適用於來自成員國之外的國家的進口產品在成員國內部發生的價格歧視和掠奪性定價行為由統一的歐共體競爭法來規范。歐共體競爭法的實施由歐共體委員會負責。這種模式是廢除反傾銷法的最理想的模式,一方面消除了反傾銷法帶來的反競爭效果;另一方面,統一的競爭法規則消除了因適用不同國內競爭法而產生的內在沖突,而超國家的執行機構又保證了實施共同競爭法的效率。有學者認為「區域性協議提供了一個試驗的機會,有朝一日或許可以擴展到全球。」並主張設一個超國家性的主管
機構,根據「效果原則」擴大競爭法的域外適用。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忽視了這樣一個現實,歐共體以競爭法取代反傾銷法的成功取決於其高度一體化的體系,而全世界各國由於政治、經濟等各種因素的巨大差異,不可能形成如此一體化的體系。實際上,這種做法多為發達國家干涉他國經濟主權提供了合法的依據,很難得到普遍認可。
(三)對反傾銷法進行改良
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將現行世貿組織《反傾銷協議》融入競爭法條款是解決《反傾銷協議》與競爭法沖突的最佳選擇..各國再依據新的世貿組織《反傾銷協議》修訂各自的反傾銷法,使得融入競爭法律的反傾銷法在師姐各國得到實施。這樣一方面可以使現有的世界貿易規則和各國的貿易法規定更加完善,另一方面巧妙地利用世界貿易組織地國際性及其規則地廣泛接受性實現了部分競爭法規則地統一和協調。實踐中,不論是《反傾銷協議》還是各國反傾銷法也都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修正、改革,雖然這種改革並不能改變反傾銷法阻止競爭的本質,但從各個方面考慮,這是實踐中平衡公平競爭和自由競爭最可行的辦法。
三、總結
雖然反傾銷法有種種弊端,但實踐中為何各國仍對其情有獨鍾?歸根結底是因為在國際經濟交往中抽象的公平競爭理念早已融入實力的較量和權衡中,因此以競爭法取代反傾銷法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也無法實現。「競爭法若作為國際統一規則立法,需要建立相應的超國家執法機關來管理,按照今天貿易自由化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而論,雖然在經濟關系中主權觀念已經淡化,但要各國尤其是經濟超級大國接受這樣的超級國家機構來管理,似乎還很難想像。」不僅是競爭法公法的根本屬性不允許其廣泛的域外效力的適用,而且各國由於競爭規則的差別,適用標準的不易,以主要為國內法屬性的競爭法完全取代主要屬性為國際法屬性的反傾銷法也是障礙重重。因,改良反傾銷法是以一個較合適的選擇。雖然改良反傾銷法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妥協與讓步,但應注意到,維護公平競爭與保護本國企業本身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在現今條件下,改良的做法最能體現大多數國家的根本利益,又不至於過分損害他國主權, 是比較下的選擇。
此文曾發表於《市場論壇》2006 年第12 期( 總第3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