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中關於締約過失責任有哪些規定
❶ 締約過失責任的概念是
所謂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因違背其應依據誠實信用原則所盡的義務,而導致另一方的信賴利益的損失,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它是一種新型的責任制度,具有獨特和鮮明的特點:可以是產生於締約過程之中,也可以是合同成立並生效時。
早在羅馬法時期,人們就已經發現了締約上的過失行為,並對其進行規制,以保護無辜的受害人。但是,羅馬法只是對締約上過失行為作了零星規定,並沒有"締約上過失"的概念,更沒有關於締約上過失責任的系統規定。隨著社會的發展,締約上過失行為逐漸增多,學者對締約上過失問題的研究也逐漸增多。締約過失責任理論正式提出一般認為歸功於德國法學家耶林,1861年耶林在其所主編的《耶林法學年報》第4卷發表了《締約上過失,契約無效與不成立時之損害賠償》一文,始對此項問題系統分析:"當事人因自己過失致使契約不成立者,對信其契約為有效成立的相對人,應賠償基於此項信賴而生的損害。""由於締約上過失責任所涉及者,並非違反契約有效成立後之給付義務問題,其所違反者,系以締約當事人為締結契約而接觸磋商之際,因相互信賴所形成之特別結合關系為基礎之誠實、照顧、告知、解明、保護等附隨義務或其他行為義務"。
我國關於締約過失責任的立法起步較晚,雖然近十多年來它引起了廣大法學理論研究者的普遍關注,而且對此也有諸多的論述。但由於我國合同法頒布前,立法上對此沒有明確規定,在實踐中適用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依據不足,較少有實踐經驗可總結,因此,對締約過失責任的探討多是理論上的。新合同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締約過失責任制度的確立。
所謂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因違背其應依據誠實信用原則所盡的義務,而導致另一方的信賴利益的損失,應承擔的民事責任。依通說,締約過失責任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因過錯違反依誠實信用原則負有的先合同義務,導致合同不成立,或者合同雖然成立,但不符合法定的生效條件而被確認無效、被變更或被撤銷,給對方造成損失時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所謂先合同義務,又稱先契約義務或締約過程中的附隨義務,是指自締約當事人因簽訂合同而相互接觸磋商,至合同有效成立之前,雙方當事人依誠實信用原則負有協助、通知、告知、保護、照管、保密、忠實等義務。
我國《合同法》第42條確立了締約過失責任制度,該條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❷ 合同法中的締約過失責任的概念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因違背其依據的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的義務,而致另一方的信賴利益的損失,並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它是一種新型的責任制度,具有獨特和鮮明的特點。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五百條,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對方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三)有其他違背誠信原則的行為。
❸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關於締約過失責任有哪些規定
《合同法》第42條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回承擔損答害賠償責任:
1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例如,賣同一種商品,為不讓對手賣出,故意與之洽談,拖延時間,將自己的商品賣出。
2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情或提供虛假資料;例如,明明沒有專業承包資質,謊稱有。
3有其他違反誠實信用的行為。例如,賣保險箱,卻泄露了密碼!
❹ 怎麼追究合同法締約過失責任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的訂立過程中,一方因違背誠實信用原則而致另一方的信賴利益受到損失的時候,應當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了締約過失責任的適用情形,包括了:1、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2、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3、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此外呢,追究締約過失責任呢需要證明以下事實:1、對方有締約過失行為;第二、對方的締約過失行為造成了自己的信賴利益損失;第三、有締約過失行為的一方存在主觀上的過錯;4、自己的損失與對方的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法律依據:《民法典》第五百條,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對方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三)有其他違背誠信原則的行為。
❺ 什麼是締約過失責任它包括哪些情形
締約過失責任只能產生於締約過程之中;是對依誠實信用原則所負的先合同義務的違反;是造成他人信賴利益損失所負的損害賠償責任;是一種彌補性的民事責任;包括以下情況:
1、合同不成立之締約過失責任。實踐中,造成合同不成立時之締約上過失責任有多種類型:
(1)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蹉商;
(2)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對方的商業秘密;
(3)要約人違反有效要約,即違反合同法第十九條的規定,撤回要約;
(4)懸賞廣告不成立或懸賞人撤銷懸賞廣告,致使相對人利益受損害;
(5)違反意向書、備忘錄等初步協議中規定的義務;
(6)在締約磋商過程中,因一方的不作為行為致使對方當事人受到人身或財產損害的;
(7)實踐合同當事人不交付標的物致合同不成立之締約上過失責任等。
2、合同無效時之締約過失責任。合同成立後,會因為各種原因歸於無效。當造成合同無效的原因在合同訂立時就已存在,並含有當事人過錯因素時,締約上過失責任便有了產生可能。這種情形主要類型有:
(1)因一方締約過失致使合同不具備法定或約定的形式要件而被人民法院認定合同未成立或確認合同無效;
(2)依法需經批准、登記才能生效的合同成立後,因未被批准、登記而使合同歸於無效,無過錯一方在合同成立後為准備履行而受到損失;
(3)效力待定合同未獲追認權人追認,致使相對人利益受到損害。
3、合同被撤銷之締約過失責任。合同成立生效後,可因意思表示不真實而被撤銷,這主要指重大誤解和因欺詐、脅迫、乘人之危造成的意思表示不真實。一般來說,撤銷權總是賦予意思表示不真實的一方,以維護其利益。這種情形主要類型有:
(1)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2)未盡必要的通知、告知義務或者疏於照顧,致使對方當事人對合同性質或條款產生重大誤解而被撤銷;
(3)締約一方歪曲事實致使對方當事人違背自己的真實意願而為締約行為;
(4)締約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或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或因一方過錯使訂立的合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致使合同成立後被確認無效。
❻ 什麼情況需要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法律分析:需要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的情況:有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泄露或不正當地使用商業秘密;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條 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對方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三)有其他違背誠信原則的行為。
第五百零一條 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或者其他應當保密的信息,無論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泄露、不正當地使用該商業秘密或者信息,造成對方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