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中的第三人利益合同
㈠ 第三人是否有權主張合同無效
對合同以外的第三人能否以訴訟或仲裁的方式要求確認合同無效的問題要具體分析。
只有與無效合同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才能以起訴的方式請求確認合同無效。
沒有直接利害關系,不能提起訴訟確認合同無效。合同之債具有相對性,它只對雙方當事人有效,因此,除非合同違犯法律法規,第三人一般不能主張他人之間的合同無效。
這樣,原告若進行合同之債的起訴,則沒有訴權,應依法裁定駁回起訴。合同以外的第三人(以下簡稱第三人)以起訴的方式請求法院確認合同無效,其必須以原告的身份起訴,因此,第三人必須符合民事訴訟法起訴條件特別是原告資格的規定。
(1)合同法中的第三人利益合同擴展閱讀:
《合同法》關於合同無效的法律後果規定了兩個條文。第58條規定:「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後,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
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第59條規定:「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所有或者返還集體、第三人。」
返還財產
返還財產,是指合同當事人在合同被確認為無效或者被撤銷以後,對已經交付給對方的財產,享有返還財產的請求權,對方當事人對於已經接受的財產負有返還財產的義務。返還財產有以下兩種形式:
第一,單方返還。單方返還,是指有一方當事人依據無效合同從對方當事人處接受了財產,該方當事人向對方當事人返還財產;或者雖然雙方當事人均從對方處接受了財產,但是一方沒有違法行為,另一方有故意違法行為。
無違法行為的一方當事人有權請求返還財產,而有故意違法行為的一方當事人無權請求返還財產,其被對方當事人佔有的財產,應當依法上繳國庫。
單方返還就是將一方當事人佔有的對方當事人的財產,返還給對方,返還的應是原物,原來交付的貨幣,返還的就應當是貨幣;原來交付的是財物,就應當返還財物。
第二,雙方返還。雙方返還,是在雙方當事人都從對方接受了給付的財產,則將雙方當事人的財產都返還給對方接受的是財物,就返還財物;接受的是貨幣,就返還貨幣。如果雙方當事人故意違法,則應當將雙方當事人從對方得到的財產全部收歸國庫。
折價補償
折價補償是在因無效合同所取得的對方當事人人的財產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時,按照所取得的財產的價值進行折算,以金錢的方式對對方當事人進行補償的責任形式。
賠償損失
根據《合同法》第58條之規定,當合同被確認為無效後,如果由於一方或者雙方的過錯給對方造成損失時,還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此種損害賠償責任應具備以下構成要件:
(1)有損害事實存在。
(2)賠償義務人具有過錯。這是損害賠償的重要要件。
(3)過錯行為與遭受損失之間有因果關系。
如果合同雙方當事人都有過錯,依第58條的規定,雙方應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即適用過錯的程度,如一方的過錯為主要原因,另一方為次要原因,則前者責任大於後者;此所謂過錯的性質如一方系故意,另一方系過失,故意一方的責任應大於過失一方的責任。
因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一方當事人因此受到損失,另一方當事人對此有過錯時,應賠償受害人的損失,這種賠償責任是基於締約過失責任而發生的。這里的「損失」應以實際已經發生的損失為限,不應當賠償期待利益,因為無效合同的處理以恢復原狀為原則。
㈡ 純正的利益第三人合同有哪些
法律分析:合作合同,擔保合同等等。第三人利益合同就是合同雙方當事人約定一方向合同以外的第三人為給付的合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七十條 合同的內容由當事人約定,一般包括下列條款:
(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和住所;
(二)標的;
(三)數量;
(四)質量;
(五)價款或者報酬;
(六)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
(七)違約責任;
(八)解決爭議的方法。
當事人可以參照各類合同的示範文本訂立合同。
㈢ 合同損害了第三人的利益,但合同一方不知道損害了別人的利益,這合同有效嗎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二)項規定,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無效。因此,如果合同當事人並非惡意串通而損害第三人利益,並不必然導致合同無效。但是,如果因為合同的簽訂、履行等造成第三人損失的,當事人需要承擔責任,賠償當事人的損失。
㈣ 雙方惡意串通損害國家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採用什麼措施
雙方惡意串通損害國家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會按照無效合同處理。
法律分析
如果流量遠遠低於保證精確度的最小流量,將導致無輸出(如渦街流量計)或輸出信號被當作小信號予以切除(如差壓式流量計),這對供方來說都是不利的,有失公正。為了防止效益的流失,對於一套具體的熱能計量設備,供需雙方往往根據流量測量范圍和能夠達到的范圍度,約定某一流量值為「約定下限流量」,而且約定若實際流量小於該約定值,按照下限收費流量收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可以根據需要設置計量檢定機構,或者授權其他單位的計量檢定機構,執行強制檢定和其他檢定、測試任務。執行前款規定的檢定、測試任務的人員,必須經考核合格。這一功能通常在流量顯示儀表中實現。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根據本地區的需要,建立社會公用計量標准器具,經上級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主持考核合格後使用。企業、事業單位根據需要,可以建立本單位使用的計量標准器具,其各項最高計量標准器具經有關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主持考核合格後使用。計量檢定工作應當按照經濟合理的原則,就地就近進行。計量檢定必須按照國家計量檢定系統表進行。國家計量檢定系統表由國務院計量行政部門制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五十三條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五十四條 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五十五條 無效的或者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
㈤ 什麼是第三人利益合同
從最廣義的范圍講,第三人利益合同就是合同雙方當事人約定一方向合同以外的第三人為給付的合同。
該種合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雙方結構,而是一個三方結構,這就意味著對合同相對性的突破。第三人利益合同成立的正當性也因此備受爭論。
《民法典合同編草案》中第313條第二款規定「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第三人可以直接請求債務人向其履行債務,第三人未在合理期限內明確拒絕,債務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第三人可以強求債務人承擔違約責任」。
根據此規定,第三人享有獨立的請求權,可以請求債務人為給付行為,亦可向其主張違約責任。因此可將該合同視為「真正的第三人利益合同」,即比較法與學理上承認的「第三人利益合同」。
(5)合同法中的第三人利益合同擴展閱讀:
第三人利益合同是一個典型的三方結構,包括債權人、債務人與第三人。三方主體之間構成了三種法律關系,分別是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存在的關系,一般被稱為「補償關系」;債權人與第三人之間存在「對價關系」;債務人與第三人之間則存在「第三關系」。
第三人利益合同之成立,不僅需要約定當事人一方向第三人履行,最為重要的是須使得第三人對債務人取得權利,即第三人享有獨立的請求權,否則僅是「不真正的第三人利益合同」,甚至僅能被認定為「被指令而為交付」。
這意味著,約定向第三人履行只不過是債權人債務人之間基礎合同中有關履行方式的內容或條款,並未突破雙方結構下的合同相對性原理。很多學者對我國現行《合同法》第64條規定便傾向於此種解釋。
㈥ 保險合同與第三人履行合同區別
涉及第三人合同,又稱之為涉他合同,是指當事人約定,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或者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合同。羅馬法除有若干例外,原則上惟承認契約僅於當事人間發生效力,故有「不論何人不得為他人為約定」之格言。統覽各國立法,為實際上交易之需要,打破羅馬時代之極端個人主義,一般承認涉他契約。我國《合同法》第64條、第65條分別對涉及第三人合同的履行作出了規定。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是涉他合同的一種。我國《合同法》第64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的,債務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又稱為第三人利益訂立的合同,是指當事人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義務,第三人因此直接取得請求權的合同。比如,投保人和保險人訂立保險合同,約定保險人向作為第三人的被保險人、收益人履行,而被保險人、收益人直接享有保險金請求權。保險合同即為最典型的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
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具有如下法律特徵:(1)第三人不是合同的當事人。這種合同的主體不變,仍然是原合同中的債權人和債務人,第三人只是作為接受債權的人,因此,第三人不為合同當事人。(2)合同的當事人合意由第三人接受債務人的履行。這種合同往往是基於債權人方面的各種原因,所以,債權人應當經過債務人的同意,向第三人履行的約定而生效力。(3)債務人必須向債權人指定的第三人履行合同義務,否則,不能產生履行的效力。(4)向第三人履行原則上不能增加履行難度和履行費用,如果增加履行費用,可以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協商不成,而是債權人的原因所致,債務人並無過錯,故從公平和誠實信用的角度講,應當由債權人承擔增加的費用。
向第三人履行之要件,我國台灣學者史尚寬先生認為,一是約定人與受約人間須有有效契約之成立。契約之成立要件,應依法律行為及債權契約通則定之。約定人與受約人間有效契約之成立,為第三人權利成立之絕對要件。二是須以第三人取得債權為標的。
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可以產生以下法律效力:(1)第三人可以向債務人請求履行。如果第三人拒絕受領的,債務人應當將該情況及時通過債權人,並協商解決方法,由此所受的損失由債權人承擔(2)債務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3)債務人基於對債權人的抗辯,可用以對抗第三人。比如,債務人因債權人原因而產生的同時履行抗辯權、不安抗辯權等,可以對抗第三人,而不向其履行。由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又稱第三人代為履行的合同,是指經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代替債務人履行義務,第三人沒有因為履行債務而成為當事人的合同二我國《合同法》第65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由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其法律特徵在於:(1)由第三人履行的合同,該第三人並沒有成為合同的當事人,合同的當事人仍然是原債權人和債務人。如果第三人沒有履行,債務人應向債權人承擔責任。(2)合同當事人經過協商一致同意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至於第三人是否履行,應由債務人和第三人進行協商。(3)第三人代為履行不能損害債權人的利益。(4)合同債務可以由第三人代為履行,即必須由債務人親自履行的債務不能由第三人代為履行的除外。
由第三人履行的合同的法律後果可分為:(1)債權人應當接受第三人的履行,由於債務人已經與債權人約定由第三人履行債務,如果債權人不接受第三人的履行視為債務人已經履行了債務而債權人違約。(2)第三人違約時,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因此,第三人代為履行中的第三人只是替代債務人履行債務,並不是合同的當事人。
需要說明的是,由第三人履行與《合同法》第84條、第85條、第86條所規定的債務承擔,表面上看都是由第三人代替債務人履行債務,但兩者有明顯區別:在債務承擔的情形下,第三人成為了合同的當事人;債務人轉計債務時必須經過債權人的同意;在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債權人可以直接向第三人請求承擔違約責任,而不能再向原債務人請求承擔民事責任。這些都是債務承擔與由第三人履行的主要區別,且不能混同。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㈦ 合同法52條規定是什麼
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合同法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2、故合同法第52條第2款是: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無效
㈧ 合同侵害第三人利益,但經過了除斥期間能不能在請求確認合同無效
除斥期間也可以請求確認無效,返還財物請求權就要按照2年普通訴訟時效。確認合同無效,在法律上並無除斥期間的規定。
轉讓人作為集體的代表與受讓人簽訂轉讓合同,轉讓項目只能由全體成員依照法律或者集體法的規定一致決定轉讓,但集體代表未簽字。
合同通過全體成員的決定,這是一個無權代表的情況。如果是這樣,並且在合同無效、變更或撤銷的情況下,合同不存在。
並且如果受讓人知道或應該知道他無權代表,那麼合同就是確定有效的合同。因此,從受讓人的角度,我們可以積極證明合同的有效性。
(8)合同法中的第三人利益合同擴展閱讀:
無效合同認定原則:
無效合同作為典型的私法行為,合同必須在公權許可的限度內實施,無效合同就是國家公權干預的結果。所謂無效合同,是指已成立,因欠缺法定有效要件,在法律上確定地當然自始不發生法律效力的合同。
這里的不發生法律效力,是指不發生該合同當事人所追求的法律效果。 國家公權不應當過分干預私法下的行為,因此,認定合同無效應當完全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主要原則如下:
不非法即合法有效原則。法國法認為「如不能認定不是無效,可以認定有效」,此規則可以作為我國的立法和司法的借鑒。
只有法律、行政法規明確規定合同違反某強制性規定無效,合同才能被認定為無效,否則,一概不無效,此即所謂「法不設責即豁免」。
對於一份已經成立的合同,只要合同中不存在阻卻合法有效的法定事由,該合同就應依法認定為有效。
這樣既統一了合同效力認定的標准,也充分尊重了合同當事人的意願,同時也縮小了無效合同的范圍,鼓勵了交易,不僅在法學理論上而且在司法實踐中都是可行的。
㈨ 為第三人設定義務的合同效力是如何規定的,第
您好,為第三人設定義務的合同,根據合同相對性原則,該合同需經第三人追認,未經追認的該合同效力待定。
㈩ 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與第三人利益合同有什麼區別
兩者是一樣的。
在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第三人有向債務人請求履行合同義務的權專利。這可以說屬是對合同相對性的一種突破。不過要注意我國《合同法》第64條:「當事人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的,債務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這條不是規范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現在還有爭議,但多數學者還是持這種觀點),這種是第三人代債權人接受履行的行為,或者說是非真正的第三人利益合同,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第三人是否對債務人有完整的債權,以及由此產生的請求權(給付請求權和違約責任請求權)。不過我也不太懂《合同法》第64條的立法原意是什麼,它就是那樣存在在哪裡,學者們就這樣解釋。
希望對你有幫助吧,如果說得不對也請網友指正,我也是最近在學合同法才注意這個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