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無處分權
Ⅰ 合同法無處分權人是怎樣的
法律分析:無處分權是指行為人沒有處分權,卻以自己的名義實施的對他人財產的法律上的處分行為。《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對該條進行了修改,根據第五百九十七條規定:因出賣人未取得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的,買受人可以解除合同並請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也即,無權處分不影響合同本身的效力,由於無權處分造成的物權變動由物權編進行調整,相應的法律後果由民法總則民事責任一章進行調整。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九十七條:因出賣人未取得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的,買受人可以解除合同並請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或者限制轉讓的標的物,依照其規定。
Ⅱ 合同法無權處分的法律後果
法律分析:無權處分的法律後果:所有權人有權追回被處分的財產,但受讓人符合善意取得的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財產的所有權,而原所有權人可以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第三百一十一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據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適用前兩款規定。
Ⅲ 合同法中的無處分權人有哪些
法律分析:第一是抵押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而擅自出賣抵押物的。根據物權法第一百九十一條第二款的規定,抵押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不得轉讓抵押財產,但受讓人代為清償債務消滅抵押權的除外。也即,雖未經抵押權人同意處分抵押物但受讓人願意行使「滌除權」的,此種處分權的效力瑕疵可以得到補正。第二是對質押物(或權利)的非法處分。根據物權法的規定,禁止設立「流質」條款;而且,質權人在質權存續期間,未經出質人同意擅自使用、處分質押財產或者擅自轉質的,均屬無權處分行為。第三是融資租賃合同法律關系中,禁止承租人在取得租賃設備所有權前對租賃物實施非法處分。包括在破產程序中,該類財產不屬於破產財產,出租人享有「取回權」。第四是保留所有權買賣的合同法律關系中,買受人在付清全款或約定比例的價款之前而處置標的物的,屬於無權處分行為。第五是國有企業、國家機關或者事業單位違反國有資產管理規定而實施的非法處分行為。包括不符合法律和國務院的有關規定或違反國有財產管理規定,在企業改制、合並分立、關聯交易等過程中,低價轉讓、合謀私分、擅自擔保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處分國有資產的無權處分行為。第六是共有人不遵守共有權處分規則實施的無權處分行為。如物權法規定,處分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以及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作重大修繕的,應當經占份額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體共同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間另有約定的除外。如果處分行為人沒有遵守前述規則的,則顯然構成無權處分。第七是對用益物權的非法處分行為。包括對礦業物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及土地承包經營權等權利的非法處分。因為我國用益物權制度設立了配套的行政許可制度,如果違反此類行政許可制度的則構成無權處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七十一條 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仍然實施代理行為,未經被代理人追認的,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予以追認。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行為人實施的行為被追認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行為人實施的行為未被追認的,善意相對人有權請求行為人履行債務或者就其受到的損害請求行為人賠償。但是,賠償的范圍不得超過被代理人追認時相對人所能獲得的利益。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行為人無權代理的,相對人和行為人按照各自的過錯承擔責任。
Ⅳ 合同法關於無權處分的相關規定
法律分析:合同法關於無權處分的相關規定是: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無處分權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九十條 對於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需要採取書面合同而沒有採用書面形式,以及簽訂了書面合同但未經雙方當事人簽字蓋章的,只要一方履行了主要的義務,另一方接受的,法律將認可該合同的效力,不管採用書面形式或者簽字蓋章與否,均在所不問。
Ⅳ 合同法有沒有無權處分的法律規定
關於無權處分的相關規定有,如果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但是受讓人是善意取得的,則所有權人不能追回,但可以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一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據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適用前兩款規定。
Ⅵ 合同法無處分權人是怎樣的
無處分權的代理人簽訂合同的,如果權利人沒有追認的,簽訂的合同是無效的,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行為人無權代理的,相對人和行為人按照各自的過錯承擔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一條?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仍然實施代理行為,未經被代理人追認的,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
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予以追認。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行為人實施的行為被追認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行為人實施的行為未被追認的,善意相對人有權請求行為人履行債務或者就其受到的損害請求行為人賠償。但是,賠償的范圍不得超過被代理人追認時相對人所能獲得的利益。
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行為人無權代理的,相對人和行為人按照各自的過錯承擔責任。
Ⅶ 合同法無權處分的法律後果是什麼
法律分析:無權處分的法律後果:是所有權人有權追回被處分的財產,但受讓人符合善意取得的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財產的所有權,而原所有權人可以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第三百一十一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受讓人依據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適用前兩款規定。
Ⅷ 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
摘要:「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合同法》(自2021年1月1日起廢止)立法起草者之一梁慧星先生解釋說,「依合同法(自2021年1月1日起廢止)第五十一條規定,出賣他人之物,權利人追認或者處分人事後取得處分權的,合同有效;反之,權利人不追認並且處分人事後也未取得處分權的,合同無效。
法律分析:「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合同法》(自2021年1月1日起廢止)立法起草者之一梁慧星先生解釋說,「依合同法(自2021年1月1日起廢止)第五十一條規定,出賣他人之物,權利人追認或者處分人事後取得處分權的,合同有效;反之,權利人不追認並且處分人事後也未取得處分權的,合同無效。這里說的無效,不是處分行為無效,而是無權處分的合同無效,即買賣合同無效。不能解釋為買賣合同有效,僅處分行為無效。」
總的來說,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待定。無權處分人處分了他人財產,如果經權利人追認或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就轉化為有效合同;如果權利人拒絕追認或無處分權人一直未取得處分權,那該合同就是無效的。
法律依據:《合同法》(自2021年1月1日起廢止)第五十一條
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