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的進程
1. 婚姻法的修改進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九屆第51號)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決定》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於2001年4月28日通過,現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江澤民
2001年4月28日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決定
(2001年4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 2001年4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五十一號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決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作如下修改:
一、第三條第二款修改為:「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
二、增加一條,作為第四條:「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
三、第六條改為第七條,第二項修改為:「(二)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
四、第七條改為第八條,修改為:「要求結婚的男女雙方必須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結婚登記。符合本法規定的,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取得結婚證,即確立夫妻關系。未辦理結婚登記的,應當補辦登記。」
五、第八條改為第九條,修改為:「登記結婚後,根據男女雙方約定,女方可以成為男方家庭的成員,男方可以成為女方家庭的成員。」
六、增加一條,作為第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無效:
「(一)重婚的;
「(二)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
「(三)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
「(四)未到法定婚齡的。」
七、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一條:「因脅迫結婚的,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請求撤銷該婚姻。受脅迫的一方撤銷婚姻的請求,應當自結婚登記之日起一年內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當事人請求撤銷婚姻的,應當自恢復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八、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二條:「無效或被撤銷的婚姻,自始無效。當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權利和義務。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由當事人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照顧無過錯方的原則判決。對重婚導致的婚姻無效的財產處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當事人的財產權益。當事人所生的子女,適用本法有關父母子女的規定。」
九、第十三條改為第十七條,第一款修改為:「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資、獎金;
「(二)生產、經營的收益;
「(三)知識產權的收益;
「(四)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
「(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
十、增加一條,作為第十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
「(一)一方的婚前財產;
「(二)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
「(三)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
「(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
十一、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九條:「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採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的規定。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
十二、第十五條改為第二十一條,第四款修改為:「禁止溺嬰、棄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
十三、第十六條改為第二十二條,修改為:「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
十四、第十七條改為第二十三條,修改為:「父母有保護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在未成年子女對國家、集體或他人造成損害時,父母有承擔民事責任的義務。」
十五、第十九條改為第二十五條,第二款修改為:「不直接撫養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應當負擔子女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直至子女能獨立生活為止。」
十六、第二十二條改為第二十八條,修改為:「有負擔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對於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的孫子女、外孫子女,有撫養的義務。有負擔能力的孫子女、外孫子女,對於子女已經死亡或子女無力贍養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贍養的義務。」
十七、第二十三條改為第二十九條,修改為:「有負擔能力的兄、姐,對於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扶養的義務。由兄、姐扶養長大的有負擔能力的弟、妹,對於缺乏勞動能力又缺乏生活來源的兄、姐,有扶養的義務。」
十八、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條:「子女應當尊重父母的婚姻權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後的生活。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因父母的婚姻關系變化而終止。」
十九、第二十四條改為第三十一條,修改為:「男女雙方自願離婚的,准予離婚。雙方必須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婚姻登記機關查明雙方確實是自願並對子女和財產問題已有適當處理時,發給離婚證。」
二十、第二十五條改為第三十二條,增加二款,作為第三款、第四款:「有下列情形之一,調解無效的,應准予離婚: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二)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三)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的;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的;
「(五)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蹤,另一方提出離婚訴訟的,應准予離婚。」
二十一、第二十六條改為第三十三條,修改為:「現役軍人的配偶要求離婚,須得軍人同意,但軍人一方有重大過錯的除外。」
二十二、第二十七條改為第三十四條,修改為:「女方在懷孕期間、分娩後一年內或中止妊娠後六個月內,男方不得提出離婚。女方提出離婚的,或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受理男方離婚請求的,不在此限。」
二十三、第二十八條改為第三十五條,修改為:「離婚後,男女雙方自願恢復夫妻關系的,必須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復婚登記。」
二十四、第二十九條改為第三十六條,第一款修改為:「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後,子女無論由父或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
二十五、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八條:「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
「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
二十六、第三十一條改為第三十九條,修改為:「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判決。」
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經營中享有的權益等,應當依法予以保護。」
二十七、增加一條,作為第四十條:「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予以補償。」
二十八、第三十二條改為第四十一條,修改為:「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二十九、第三十三條改為第四十二條,修改為:「離婚時,如一方生活困難,另一方應從其住房等個人財產中給予適當幫助。具體辦法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三十、增加「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一章,作為第五章,增加六條,作為第四十三條至第四十七條、第四十九條:
(一)「第四十三條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以及所在單位應當予以勸阻、調解。
「對正在實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予以勸阻;公安機關應當予以制止。
「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受害人提出請求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治安管理處罰的法律規定予以行政處罰。」
(二)「第四十四條對遺棄家庭成員,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以及所在單位應當予以勸阻、調解。
「對遺棄家庭成員,受害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作出支付扶養費、撫養費、贍養費的判決。」
(三)「第四十五條對重婚的,對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自訴;公安機關應當依法偵查,人民檢察院應當依法提起公訴。」
(四)「第四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三)實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五)「第四十七條離婚時,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企圖侵佔另一方財產的,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離婚後,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人民法院對前款規定的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依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予以制裁。」
(六)「第四十九條其他法律對有關婚姻家庭的違法行為和法律責任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三十一、刪去第三十四條。
三十二、第三十五條改為第四十八條,修改為:「對拒不執行有關扶養費、撫養費、贍養費、財產分割、遺產繼承、探望子女等判決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強制執行。有關個人和單位應負協助執行的責任。」
三十三、第三十六條改為第五十條,修改為:「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結合當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體情況,制定變通規定。自治州、自治縣制定的變通規定,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區制定的變通規定,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並對條款順序作相應調整,重新公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修正)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根據2001年4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決定》修正)
2. 如何看待婚姻家庭法向民法的回歸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第一部嚴格意義的民事法律是《婚姻法》。1950年4月13日, 中央人民政府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既是革命戰爭時期婚姻家庭法的延續,同時也秉承了蘇俄民事立法的傳統,顯示出其獨立法部門的一面。1980年和2001 年先後兩次通過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延續了婚姻法單獨立法的傳統。 雖然我國尚未頒行民法典,但是在我國法學界,婚姻法也是被認為是獨立於民法的法部門。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和社會意識形態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 種變化給法律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其表現之一就是對民法的回歸,無論婚姻家庭法還是勞動關系的調整和土地財產關系的調整,都不同程度地呈現出回歸民法的現象。當前,回歸民法的法律進程仍在進行著,把握我國民事立法的未來走向,不無積極的意義。
婚姻家庭關系調整的回歸,在傳統的民法中,婚姻家庭關系既有身份關系的內容,又有財產關系的內容,本質上屬於民事關系,因而屬於民法的組成部分。
3. 2011年出台的新婚姻法 求詳細的章節 尤其是關於離婚後 財產分配得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已於2011年7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25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1年8月13日起施行。
二○一一年八月九日
法釋〔2011〕18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2011年7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25次會議通過)
為正確審理婚姻家庭糾紛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規定,對人民法院適用婚姻法的有關問題作出如下解釋:
第一條 當事人以婚姻法第十條規定以外的情形申請宣告婚姻無效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駁回當事人的申請。
當事人以結婚登記程序存在瑕疵為由提起民事訴訟,主張撤銷結婚登記的,告知其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第二條 夫妻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不存在,並已提供必要證據予以證明,另一方沒有相反證據又拒絕做親子鑒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不存在一方的主張成立。
當事人一方起訴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並提供必要證據予以證明,另一方沒有相反證據又拒絕做親子鑒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一方的主張成立。
第三條 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父母雙方或者一方拒不履行撫養子女義務,未成年或者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請求支付撫養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四條 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請求分割共同財產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有下列重大理由且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除外:
(一)一方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揮霍夫妻共同財產或者偽造夫妻共同債務等嚴重損害夫妻共同財產利益行為的;
(二)一方負有法定扶養義務的人患重大疾病需要醫治,另一方不同意支付相關醫療費用的。
第五條 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後產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
第六條 婚前或者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當事人約定將一方所有的房產贈與另一方,贈與方在贈與房產變更登記之前撤銷贈與,另一方請求判令繼續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的規定處理。
第七條 婚後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條第(三)項的規定,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該不動產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
由雙方父母出資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該不動產可認定為雙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資份額按份共有,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八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配偶有虐待、遺棄等嚴重損害無民事行為能力一方的人身權利或者財產權益行為,其他有監護資格的人可以依照特別程序要求變更監護關系;變更後的監護人代理無民事行為能力一方提起離婚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第九條 夫以妻擅自中止妊娠侵犯其生育權為由請求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夫妻雙方因是否生育發生糾紛,致使感情確已破裂,一方請求離婚的,人民法院經調解無效,應依照婚姻法第三十二條第三款第(五)項的規定處理。
第十條 夫妻一方婚前簽訂不動產買賣合同,以個人財產支付首付款並在銀行貸款,婚後用夫妻共同財產還貸,不動產登記於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離婚時該不動產由雙方協議處理。
依前款規定不能達成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該不動產歸產權登記一方,尚未歸還的貸款為產權登記一方的個人債務。雙方婚後共同還貸支付的款項及其相對應財產增值部分,離婚時應根據婚姻法第三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的原則,由產權登記一方對另一方進行補償。
第十一條 一方未經另一方同意出售夫妻共同共有的房屋,第三人善意購買、支付合理對價並辦理產權登記手續,另一方主張追回該房屋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夫妻一方擅自處分共同共有的房屋造成另一方損失,離婚時另一方請求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二條 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雙方用夫妻共同財產出資購買以一方父母名義參加房改的房屋,產權登記在一方父母名下,離婚時另一方主張按照夫妻共同財產對該房屋進行分割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購買該房屋時的出資,可以作為債權處理。
第十三條 離婚時夫妻一方尚未退休、不符合領取養老保險金條件,另一方請求按照夫妻共同財產分割養老保險金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婚後以夫妻共同財產繳付養老保險費,離婚時一方主張將養老金賬戶中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個人實際繳付部分作為夫妻共同財產分割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四條 當事人達成的以登記離婚或者到人民法院協議離婚為條件的財產分割協議,如果雙方協議離婚未成,一方在離婚訴訟中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財產分割協議沒有生效,並根據實際情況依法對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分割。
第十五條 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作為繼承人依法可以繼承的遺產,在繼承人之間尚未實際分割,起訴離婚時另一方請求分割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在繼承人之間實際分割遺產後另行起訴。
第十六條 夫妻之間訂立借款協議,以夫妻共同財產出借給一方從事個人經營活動或用於其他個人事務的,應視為雙方約定處分夫妻共同財產的行為,離婚時可按照借款協議的約定處理。
第十七條 夫妻雙方均有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的過錯情形,一方或者雙方向對方提出離婚損害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八條 離婚後,一方以尚有夫妻共同財產未處理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分割的,經審查該財產確屬離婚時未涉及的夫妻共同財產,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分割。
第十九條 本解釋施行後,最高人民法院此前作出的相關司法解釋與本解釋相抵觸的,以本解釋為准。
縱橫法律網 張奕律師
4. 新婚姻法規定分居多久可以自動離婚
新婚姻法的出台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夫妻雙方的利益,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我國婚姻法第三十二條規定了「因感情不和分居滿兩年」的情形,這的確是認定夫妻雙方感情破裂的一種依據,但這並不是說只要分居滿兩年就可以離婚。
如果男女雙方不能協議離婚,那麼離婚就需要到轄區法院進行起訴離婚,法院的審理,主要依據我國婚姻法第三十二條,以及庭審中雙方的陳述,判決雙方的感情是否徹底破裂。一般第一次起訴離婚,如果調解不成,法官會判決不準許離婚,給雙方六個月的緩沖時間,這段時間內很多夫妻調和,成功化解家庭矛盾。
因此,夫妻分居的時間長短並不是判決離婚的決定性因素,更在於夫妻的感情。
我國老婚姻法和新婚姻法都有規定,夫妻二人結婚後,如果感情不合想要離婚,那麼接觸婚姻關的方式有以下兩種:一種是去民政部門登記然後協議離婚,第二種是去到人民法院訴訟離婚。那麼在2018年,婚姻法新規是否有更改?分居多久可以自動離婚呢?事實就是,分居多久都不能自動離婚,之前說的分居2年、8年就自動離婚純屬謠言。不過,分居2年的事實確實能幫助加快離婚進程,可以算作是「夫妻感情破裂」,也是法院叛離的重要依據之一。但有這4點要注意:
第一,分居兩年必須是因為感情不和而分居
意思就是說,不能是因為工作原因分居,必須是兩人感情不好,一人離家出走,或者感情上不願意和另一方待在一起的躲避而分居。
第二,兩人分居2年的時間必須是連續性的,不可以累計
這個很好理解,就是連著分居兩年。不能分居一年後一起住了幾天,又接著分居什麼的,分居中間的時間不可以中斷。
第三,兩人分居後,2年時間里互不履行夫妻生活的義務
法律意義上的分居,不可以僅僅簡單理解為兩人分開居住。有的夫妻因為住房原因分別居住,或是小吵小鬧不住在一起,但是心情好時又會去酒店開房進行肢體接觸等,這樣的分居不能被判定為夫妻感情破裂。
第四,所謂「夫妻分居滿2年」必須有實質的證據材料
別忘了,法律訴訟的靈魂是證據,不能空口白牙。如果分居是為離婚而打算,記得一定要保存證據,有條件的可以記錄自己的居住視頻,總之是證明兩年沒有在一起
2018新婚姻法的頒布,確實讓婚姻中的男女有了明確的方向。新婚姻法規定的首要條件是感情確已破裂,這個感情確已破裂,不是哪一方說了算的。
同樣的,夫妻到底分居多久才可以離婚,理論上二年。但前提是因感情不和分居滿兩年,且向當地司法部門起訴判決生效才可以算真正離婚。
2018新婚姻法規定:根據婚姻法的有關規定,凡屬下列情形之一的,視為夫妻感情確已破裂。
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的;
首先我們排除兩種情況,一是女方在懷孕期間、分娩後一年內或中止妊娠後六個月內,男方不得提出離婚。二是排除軍婚,軍婚無論是多少年,只要一方不答應,是不可離婚的。破壞軍婚是犯罪,無論是誰也擔不起責任哦。
然後我們來看滿足上面條件,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而不是因其他客觀原因滿兩年。現在因工作關系,夫妻之間兩地分居比較多,如果一方中途變了心,或有了外遇,雖然分居了二年,這婚也不是這么容易離的。
首先你須爭得對方同意,讓對方心甘情願和當初拿結婚證一樣,高高興興去離婚,有一絲勉強、脅迫都不可以。只要一方不願意,就證明之間還是有感情的。本著勸和不勸離的原則,這離婚證也不是這么容易得到手的。
其次,如果協商不成,男女一方要求離婚的,需要提出起訴。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提出離婚的一方必須提供感情確已破裂的證據。此證據要向戶口所在地的人民法院和司法所進行舉證。
再次,人民法院得到舉證後,需進行調查,進行調解,如果經過反復調解無效,確實感情破裂,可以考慮准予離婚。
記住,在這里還只是考慮,到真正判決離婚還有一個過程。
這個過程是較為漫長的,如果在此期間同居(在一個屋子居住)是不會准予離婚的。在此期間,要離婚的你要忍得住寂寞,受得住誘惑,不要動不動就來個非法同居啥的。
當地司法部門或法院接到要求離婚的一方舉證,會去做詳細的調查,了解事情的真相。如果確實有理有據,還要在子女、財產等方面達到一致意見,確保沒有沖突,雙方沒有異議,並且雙方在協議書上當面簽字,才可判決離婚。
因此,離婚與結婚一樣,也是要心甘情願的,無論你多麼想離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即使分居了兩年,也不一定符合離婚的條件。不是為離婚設坎,是「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因緣而聚不容易,走得了一起就要好好珍惜,怎麼能一離了之。
結婚路上,我們曾經進一步刀山火海無怨,都是為「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而來;離婚路上,更要退一步海闊天空有憾,唇齒相依,怎麼能不瞌瞌絆絆?夫妻本是同林鳥,離婚來時還是要一起飛哦。
5. 中國婚姻法中的探望權立法背景是什麼
立法背景: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對婚姻和家庭的思想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離婚率有很大的提高。未成年子女成為離婚家庭中最大的受害者,單親家庭不能給其未成年子女必要的關心愛護,缺乏對他們的監管教育,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因而導致這一群體的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日益增多,離異家庭子女的教育問題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同時,計劃生育使現代家庭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親生父母對子女的疼愛是這是天理人倫人之常情。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因另一方阻撓或不配合的原因不能看望自己的親生子女,對其是精神折磨,其想念子女、希望享受天倫之樂的正常情感不能得到慰藉,自然會激化離婚夫妻的矛盾,影響社會安定。現實生活中大量的有關探望權的糾紛出現,因立法滯後導致法院處理時缺乏統一的規范。基於以上原因,在法律上明確規定離異家庭的父母探望子女的權利,讓不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在看望子女撫慰親情的同時履行其對子女的教育培養的義務實屬必要。據此,2001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修改時,增加了探望權具體規定。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母看望自己的子女的權利,在國外立法中早有相關內容的規定。我國學術界對這一內容的權利稱之為探視權。但「探視」這一詞語缺乏中性,所以在對婚姻法的修訂中使用了「探望權」來表達這一內容。③新修訂的婚姻法增加對探望權的規定,從立法上說是對我國民法體系中婚姻家庭制度的完善。
探望權的主體為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不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等,探望權是相對於直接撫養權而出現的。孩子是探望的對象,當然不可能是探望權的主體。
6. 事實婚姻的法規完善
我國對待事實婚姻的態度
針對我國事實婚姻的狀況,一律承認事實婚姻法律效力會使男女兩性的結合脫離了國家的指導和監督,助長了包辦買賣婚姻、早婚、童婚及重婚的發生,影響了優生優育,降低了人口素質;影響了法律對婦女、兒童權益的有效保護,使我國《婚姻法》有關結婚登記制度的規定變成了一紙空文,會影響國家的法治進程。不承認其效力不但使事實婚姻的當事人及其子女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而且還會不可避免地帶來家庭關系的不穩定,既不符合我國傳統習慣,也不符合法律的本意。但面對大量未經登記而公開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男女,如何認定其法律地位,要不要給予保護,在多大的范圍內予以保護,我國司法實踐根據社會的發展對事實婚姻的法律效力大致經歷了從持肯定態度到否定態度,從承認到不承認,從注重婚姻的實質到注重婚姻的形式這樣一個發展過程。
承認事實婚時期
(1984年8月30日以前)
早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各革命根據地在實行婚姻登記制度的同時也承認事實婚姻法律效力。如:1934年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法》在規定結婚須到區蘇維埃進行登記,同時又規定:「凡男女實行同居者,不論登記與否,均以結婚論。」 1940年的《晉察冀邊區婚姻條例》解釋中指出:「只要事實上夫妻關系存在,並不因其未履行規定手續而無效。」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在《有關婚姻問題的解答》中指出:1953年3月貫徹婚姻法運動以前的事實婚姻,僅欠缺結婚登記手續的,仍承認其夫妻關系的效力。1979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的意見》中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事實婚姻案件時,要堅持結婚必須進行登記的規定,不登記是不合法的,要進行批評教育。處理具體案件要根據黨的政策和婚姻法的有關規定,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解決。雙方或一方不滿婚姻法結婚年齡的婚姻糾紛,如未生育子女的,在做好工作的基礎上應解除其非法的婚姻關系;對雙方已滿婚姻法結婚年齡的事實婚姻糾紛,應按一般的婚姻案件處理。據此來看,在該時期對只缺欠結婚形式要件的事實婚姻是一律承認其效力的,實行與法律婚姻同等對待,對不符合法定婚齡則限制承認其效力。在西藏自治區甚至允許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寧夏回族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還不禁止三代以內旁系血親之間結婚。
限制承認時期
(1984年8月30日至1994年2月1日)
1980年《婚姻法》施行後,最高院於1984年8月30日《關於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指出事實婚姻是違法的,應對當事人給予批評教育,並對事實婚姻的認定標准作了限制性的解釋。要求起訴時雙方必須達到法定結婚年齡和符合結婚的其他條件,而將那些雖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但起訴時雙方或一方不符合結婚的法定條件的,排除在事實婚姻關系以外,作為非法同居關系處理,至此我國司法機關開始限制性的承認事實婚姻關系。
1989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在一定時期內,有條件的承認事實婚姻關系,是符合實際的。」其規定有:
(1)從產生事實婚姻的時間上進行限制。根據該《意見》第1條、第2條規定,在1986年3月15日以前如果事實婚姻雙方在起訴時均符合結婚的法定條件,則認定為事實婚姻關系;在1986年3月15日以後事實婚姻雙方如同居時均符合法定條件,也可認定為事實婚姻關系;否則都認為是非法同居。
(2)該《意見》第4條規定,離婚後的雙方未履行復婚手續又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認定為非法同居。結束了以前將事實上復婚認定為事實婚姻關系的歷史,進一步縮小了事實婚姻關系的范圍。
(3)規定承認事實婚姻關系的最後期限於1994年2月1日新的《婚姻登記管理條例》條例施行之起不再承認事實婚姻關系。
7. 什麼是婚姻繼承法
婚姻家庭法需要完善與發展,這已是法學界多年的呼聲,並且已經提出不少具體建議。探求這種呼聲的起因,關鍵在於我國十幾年來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倫理道德、婦女地位、生活方式以及家庭結構等各方面發生巨大變化所致。改革開放、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和實踐又加速了理論和實踐上要求完善的進程和緊迫感。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6次會議決定修改《婚姻法》,由民政部牽頭的修改工作正快速進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議,以供立法修改之參考。
一、應改「婚姻法」為「婚姻家庭法」
現行婚姻法是「名實不符」的。婚姻法的名稱表明該法應是規范婚姻之締結與解除及其伴生的法律後果的法律。而實際上不僅法律條文本身超越此名稱應具內涵,而且解釋上、運用上均人為在擴張這種內涵。如婚姻法第一條規定「本法是婚姻家庭關系的基本准則」。於是人們便從這一擴張的定義去理解《婚姻法》,認為中國婚姻法是確認和調整婚姻關系、家庭關系的法律規范之總和。可見,現行婚姻法之名稱與內容剝離,內容大於名稱,表明立法技術上的不完備或認識上的偏差或錯覺。
婚姻法之名稱改為婚姻家庭法,以糾正這種名不符實之現狀,也是符合中國婚姻家庭關系之現狀發展要求的。婚姻法有十分強的原則性和概括性,此雖是一個特點,但它只是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一個記錄,是客觀反映。1950年婚姻法之任務主要在於推翻封建的婚姻家庭制度,確立一夫一妻、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原則。而1980年婚姻法基本上是繼承了1950年婚姻法所確定之原則,由於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沒有在婚姻家庭領域發生像今天這樣大的變化,所以法的內容仍然原則有餘,豐富不足。近十幾年改革開放,使婚姻家庭領域出現許多新問題和新情況,尤其是婚姻的規定、家庭的功能、夫妻財產之共有和獨有、獨生子女的保護、老人的贍養等問題使婚姻法原有條文已不堪負擔,急需補充規范,而其中需補充之內容更多地屬於家庭關系,所以,原婚姻法名稱必須擴大為婚姻家庭法。
從立法與國際接軌的要求看,婚姻法名稱也宜改為婚姻家庭法。大陸法系國家一般均將調整婚姻家庭關系之法律命名為「親屬法」或「家庭法」,而英美法系國家之成文法名稱一般也是結婚法、離婚法、家庭法,分得很細,也沒有以婚姻法為名而婚姻家庭關系為內容的。澳門、台灣也均在「民法典」中專章或專篇設親屬法、家庭法。
綜上所述,婚姻法之名宜改為婚姻家庭法,以求名符其實,以求規范內容擴大之需要,以求與國際立法合理接軌。
二、完善結婚制度
結婚制度主要包括結婚成立條件以及無效婚、可撤銷婚制度,還涉及婚約問題。
1.結婚實質要件不僅應補充,而且要有審查保證。
結婚實質要件之規定基本上是完整的,最主要的一些方面均有規定或涉及,如年齡、雙方自願、無禁婚親屬關系、無禁婚疾病等。但對結婚實質要件的規定也有完善工作可做,如禁婚疾病的范圍似可更詳盡些,實踐中根據衛生部門設立的禁婚、暫緩結婚、可結婚但禁止生育等做法均可在總結經驗後上升為立法條文,以使公民知曉。又如對「三代」的概念應有立法解釋,包括親系、親等的概念和計算方法。實踐中根據傳統直系姻親不通婚,此點似也宜為立法規定。
對結婚實質要件規定再完備,若審查當事人在是否具備這些要件上掌握不嚴,則是空設條文。如「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如何審查完全自願,應有法定程序。台、港、澳之婚姻制度中均規定有審查程序,如當事人自
願申請、面對登記官之當面陳述、婚禮上之合意宣告、證婚人之證明均是具有審查雙方完全自願之意義的法定程序行為,對保證結婚合意的條件落實有重要意義。澳門規定未進行合意宣告之婚姻是無效婚姻,可見其重視程度。我國內地似也可設立雙方當事人之合意宣告制度,時間應在登記時,地點應在登記機構,並由二名登記官主持宣告儀式,還可邀請任何人包括另一位登記官作合意宣告之證人,宣告過程應有記錄和簽名。
2.結婚形式要件之登記程序應上升為法律。
我國有詳細的婚姻登記管理條例,作為結婚成立之形式條件,這樣主要的制度應上升為婚姻家庭法之地位,也便於法律宣傳和執行。鑒於涉海外、涉境外、涉特別行政區之婚姻日漸增多,有關結婚登記程序之特別規定也應詳細規定。如香港特別行政區婚姻條例規定年滿16周歲徵得父母同意下可結婚,若實行登記屬地原則,則在內地不可登記結婚,若實行屬人原則,依當事人戶籍地結婚條件為依據,則又可在內地登記結婚。所以,新婚姻法亟需對涉港婚姻登記問題作出明文規定。筆者認為,無論結婚實質條件還是形式條件之依據均應以結婚登記地法律為准,實行屬地原則。只有這樣,才便於管理,當事人也有選擇登記之自由。
3.建立無效婚制度,嚴格結婚條件。
8. 《婚姻法》的積極影響是什麼
盡管《婚姻法》的實施充滿了阻力,但在全國各地聲勢浩大的《婚姻法》宣內傳普及活動中,婦女的容平等權益、婚姻自主權利與婚姻自由成了當時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人們對婦女權利的認識與理解也有了一個本質的飛躍,婦女解放的進程因此也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9. 同性婚姻合法化從多久開始實施的
關於同性婚姻權在我國一直都是法律制度上的盲點,甚少有人提及,而學界也往往從道德角度對同性戀者進行批判,而忽略到同性戀者這一「少數人」群體的權利。即使有專家從健全國家法律,推進國家法制化進程,維護社會安定等等角度考慮,提倡同性婚姻立法,也通常是曲高和寡,無人相應:2000年8月31日,北京部分婚姻法專家、社會學家、法律工作者,就婚姻法修改中的熱點問題召開了研討會。會上,李銀河提出了關於考慮「同性婚姻」的建議,她提出兩個方案:其一,以「配偶」(性別不限)代替婚姻法中的「夫妻」概念,使婚姻法包含同性婚姻的內容;其二,制訂專門的法案,解決同性婚姻問題。對此,學者們反映不一,但基本上持反對意見的較多。因此李銀河兩次試圖向人大提交同性婚姻立法提案,均因收集不到足夠的簽名而失敗。
對同性婚姻究竟是正視還是迴避?英國、丹麥、荷蘭、比利時、芬蘭等北歐國家、天主教國家法國、以及其他國家如德國、巴西等早已有了答案。美國、捷克等也開始著手同性婚姻的法律設計。在我國台灣地區的《人權保障基本法》中,對此也作了初步回答。我國在《婚姻法》修改過程中,曾經涉及過同性婚姻問題。當時,反對和支持同性婚姻或同性伴侶的爭論各執己見,說法不一。雖然修改後的中國《婚姻法》並未對這一問題作出回答,但筆者認為,該課題的正視和研究的確只是時間的問題
按照我國婚姻法總則第二條規定,我國同意「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對這條規定的解釋自然認為婚姻主體是一個男子和一個女子,而不承認同性婚姻家庭。從這樣來看,同性婚姻的產生對於立法中的法律主體將改變,這樣做無疑就是對於以往婚姻法的顛覆。但是從實際來看真正能成為同性婚姻的同性戀者在社會中其實是少數,更為現實的做法是同性婚姻的雙方必須遵循異性婚姻的准則。
10. 新中國婚姻家庭立法與社會變遷的關系
婚姻法治的歷史變遷是一個時代變遷和社會文化轉型的晴雨表,從中也折射出新中國成立以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巨變。
第一,反映了新舊中國政權的轉換。
1950年《婚姻法》是一部廢除舊式封建婚姻制度、樹立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婚姻制度的宣言。從所用術語來看,「包辦強迫」、「男尊女卑」、「重婚」、「納妾」、「革命軍人」等暗含了從「舊制度」變為「新制度」、從「革命」變為「建設」的巨大歷史轉換。後兩部《婚姻法》開宗明義指出是「婚姻家庭關系的基本准則」,從內容來看,「計劃生育」、「夫妻財產」、「感情破裂」、「家庭暴力」、「婚外戀」等富有時代氣息的術語表明了與1950年《婚姻法》在立法主旨上的巨大差異,也表明後兩部《婚姻法》出台時不同的時代背景。
第二,反映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反映了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
中國婚姻法治發展變遷最根本的動力是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沒有改革開放進程的日益加快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推進,就沒有婚姻法治的進步。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對社會的控制基本上是全方位的大包大攬,《婚姻法》的制定和頒布也不例外。而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軌,政府對個人生活干預的方式發生變化,從計劃經濟下的大包大攬解決問題轉變為賦予個人更多權利,這就使個人有了更多的活動空間,也必將促使婚姻家庭朝著更加有利於人的自由、平等的方向發展。從1950年《婚姻法》制定中的國家主導逐漸變為民眾廣泛參與2001年《婚姻法》制定可以明顯地看出這一特點。
第三,反映了人治與法治之爭以及依法治國進程的不斷加快。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國家對婚姻的治理、人們對婚姻家庭的重視、社會法治觀念的變化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其間,有20世紀50年代中期要求加強「革命法制」的要求,也有60年代「要人治不要法治」的主張,有20世紀50年代「重視法制」的良好開端,也有60年代「砸破公檢法」的狂熱;有20世紀80年代「人治與法治」的爭鳴,也有90年代「依法治國」思想的高度一致。在當代中國的政治框架和權力運行體制之下,黨和政府在法治問題上的抉擇對當代中國婚姻法制的嬗變至關重要,《婚姻法》的歷史演進折射出國家治理方式的變遷和法制建設進程的加快。
第四,體現了國家不斷走向富強和人民生活日漸富足的社會現實。
從三部《婚姻法》法律文本的對比中,這一事實表現得十分明顯,其中最典型的是關於「夫妻財產分割」的條款:1950年《婚姻法》中對此只是較為籠統和粗略的規定;1980年《婚姻法》在此方面的規定雖做了少量調整,但並沒有明確規定整體的分割辦法和相關細則;2001年《婚姻法》對離婚後夫妻財產的分割問題做出了較為全面、詳細和明確的補充。這既是法律不斷走向完善的表現,也反映出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百姓生活日益富裕的事實。此外,關於「感情破裂」、「計劃生育」、「家庭暴力」、「婚外戀」等相關條款相繼寫入《婚姻法》,也表現了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後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以及維權意識的增強。
總之,《婚姻法》的制定和修改經歷了60多年的變革歷程,從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中國民眾的婚姻家庭生活在立法與現實之間不斷進行調適和整合的過程中日漸表現出民主化、法治化、規范化的時代特徵,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依法治國的艱難探索和取得的良好成效。但是,在立法與現實之間又時而存在一些社會沖突現象,這也表明,任何法治實踐只有在與民眾的日常生活變革緊密關聯和平衡中才會更加完善起來,進而促進當代中國社會的和諧發展與良性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