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不安抗辯權的法律規定
⑴ 合同法規定的抗辯權是什麼
合同履行中的抗辯權是與請求權相對應的一種對抗權。包括:不安抗辯權、同時履行抗辯權和後履行抗辯權。當事人互負債務,沒有先後履行順序的,應當同時履行。一方在對方履行之前有權拒絕其履行請求。一方在對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請求。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五條
當事人互負債務,沒有先後履行順序的,應當同時履行。一方在對方履行之前有權拒絕其履行請求。一方在對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請求。
第五百二十六條
當事人互負債務,有先後履行順序,應當先履行債務一方未履行的,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履行請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請求。
⑵ 合同法的不安抗辯權是怎麼進行規定的
不安抗辯權,是指在有先後履行順序的雙務合同中,應先履行義務的一方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當事人有難以給付之虞時,在對方當事人未履行合用合同履行提供擔保之前,有暫時中止履行合同的權利。規定不安抗辯權是為了切實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防止借合同進行欺詐,促使對方履行義務。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七條 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
(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三)喪失商業信譽;
(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二十八條 當事人依據前條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對方提供適當擔保的,應當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視為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並可以請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
⑶ 不安抗辯權合同的抗辯有哪些
不安抗辯權的抗辯理由有哪些
不安抗辯權的適用必須具有法定事由,合同法第68條規定了這些事由。從該條規定的精神上來看,不安抗辯權的抗辯理由必須是合同成立後所發生的事由,如果在合同訂立時即具有這些事由,先為履行義務一方如不知情,可以援用欺詐、錯誤進行抗辯,尋求救濟;如果明知這些情況而仍簽訂合同,以身犯險是意料之中的事,就沒有給予不安抗辯權保護的必要了。
經營狀況嚴重惡化。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市場行情瞬息萬變,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既具有機遇,又充滿風險。因此,訂立合同與履行期屆至時難免發生此一時彼一時的現象。如經營者的經營狀況在履約時發生嚴重惡化,致使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的,有先為履行義務的一方可以援用不安抗辯權。該事由對於相對人經營狀況有著程度上的要求,即須達到「嚴重惡化」的程度。
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在專以逃避債務為目的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的情況下,既然相對人有逃避債務的惡意,對於先為履行義務方行使不安抗辯權的限制就應該放寬,原則上只要有此類行為,不問程度如何,都可以行使不安抗辯權。
嚴重喪失商業信譽;商業信譽是大-眾對經營者商業信譽狀況的評價。如果相對人在經濟交往中屢屢違約,不講信用,也可以構成行使不安抗辯權的事由。
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能力的其他情形。
後履行抗辯權和不安抗辯權的區別是什麼?
1、概念上的區別
不安抗辯權是指當事人互負債務,有先後履行順序的,先履行的一方有確切證據表明另一方喪失履行債務能力時,在對方沒有履行或者沒有提供擔保之前,有權中止合同履行的權利。規定不安抗辯權是為了切實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防止借合同進行欺詐,促使對方履行義務。後履行抗辯權是指在雙務合同中應當先履行的一方當事人未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到履行期限的對方當事人享有不履行、部分履行的權利。後履行抗辯權屬延期的抗辯權,只是暫時阻止對方當事人請求權的行使,非永久的抗辯權。對方當事人完全履行了合同義務,後履行抗辯權消滅,當事人應當履行自己的義務。當事人行使後履行抗辯權致使合同遲延履行的,遲延履行責任應由對方當事人承擔。
2、成立的條件的區別
不安抗辯權行使成立條件要求雙方當事人因同一雙務合同而互負債務不安抗辮權為雙務合同的效力表現,其成立須雙方當事人因同一雙務合同而互負債務,並且該兩項債務存在對價關系。後給付義務人的履行能力明顯降低,有不能為對待給付的現實危險不安抗辯權制度保護先給付義務人是有條件的,只有在後給付義務人有不能為對待給付的現實危險、害及先給付義務人的債權實現時,才能行使不安抗辯權。所謂後給付義務人的履行能力明顯降低,有不能為對待給付的現實危險,包括:其經營狀況嚴重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謊稱有履行能力的欺詐行為;其他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能力的情況。履行能力明顯降低,有不能為對待給付的現實危險,須發生在合同成立以後。如果在訂立合同時即已經存在,先給付義務人若明知此情而仍然締約,法律則無必要對其進行特別保護;若不知此情,則可以通過合同無效等制度解決。有先後的履行順序,享有不安抗辯權之人為先履行義務的當事人,先履行義務人必須有充足的證據證明相對人無能力履行債務,先履行一方的債務已經屆滿清償期,後履行義務未提供擔保。
⑷ 不安抗辯權的適用條件
不安抗辯權的適用條件有:1、因同一雙務合同互負債務,且兩債務間具有對價關系。2、不安抗辯權適用的雙務合同屬於異時履行。3、先履行方債務已屆清償期。4、先履行方有確切證據證明後履行方於合同成立後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為了保障合同簽署後的正常實施,保障合同簽署雙方的權益,防止有人利用合同漏洞進行犯罪,國家規定了不安抗辯權。如果合同先履行一方發現合同後履行一方已經沒有履行能力,根據不安抗辯權,先履行一方有權利不履行合同所規定的義務。不安抗辯權是指雙方合同成立後,有先後履行順序的,先履行的一方有確切證據表明另一方喪失履行債務能力時,在對方沒有恢復履行能力或者沒有提供擔保之前,有權中止履行合同的權利。規定不安抗辯權是為了切實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防止借合同進行欺詐,促使對方履行義務。履行能力明顯降低,有不能為對待給付的現實危險,須發生在合同成立以後。如果在訂立合同時即已經存在,先給付義務人若明知此情而仍然締約,法律則無必要對其進行特別保護;若不知此情,則可以通過合同無效等制度解決。
【法律依據】:我國合同法規定的不安抗辯權的適用條件與大陸法系各國的規定有較大差異,即較寬松,這顯系參考了《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中的相關規定。
⑸ 不安抗辯權的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不安抗辯權的行使必須滿足以下條件:(1)須雙方當事人的債務因同一雙務合同而產生。(2)必須是負有先履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才有權利行使不安抗辯權;(3)須先履行合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當事人有不能對待給付的現實危險。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二十七條 不安抗辯權的行使必須滿足以下條件:(1)須雙方當事人的債務因同一雙務合同而產生。(2)必須是負有先履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才有權利行使不安抗辯權;(3)須先履行合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當事人有不能對待給付的現實危險。
⑹ 合同法不安抗辯權中如何制止不安抗辯
不安抗辯權的規定: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如果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經營狀況嚴重惡化、轉移財產,以逃避債務等情形的,可以中止履行;如果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則需要承擔違約責任。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七條
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
(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三)喪失商業信譽;
(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第五百二十八條
當事人依據前條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對方提供適當擔保的,應當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視為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並可以請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