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

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

發布時間: 2022-06-13 16:31:34

㈠ 質性研究與訪談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調查研究、實證研究的區別是什麼呀

一、方法不同

1、質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訪談、觀察、實物分析),對研究現象進行深入的整體性探究,從原始資料中形成結論和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2、訪談法:通過訪員和受訪人面對面地交談來了解受訪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心理學基本研究方法。

3、定性研究:通過發掘問題、理解事件現象、分析人類的行為與觀點以及回答提問來獲取敏銳的洞察力。

4、定量研究:用數學的工具對事物進行數量的分析。

5、調查研究:以探求客觀事物的真相、性質和發展規律的活動。

6、實證研究:研究者親自收集觀察資料,為提出理論假設或檢驗理論假設而展開的研究。

二、特徵不同

1、質性研究:包含但不限於民族志研究,人類學研究,論述分析,訪談研究等。質性研究注重人與人之間的意義理解、交互影響、生活經歷和現場情景。

2、訪談法:因研究問題的性質、目的或對象的不同,訪談法具有不同的形式。

3、定性研究:幾乎每天在每個工作場所和學習環境下都會進行定性研究。

4、定量研究:是社會科學領域的一種基本研究範式,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步驟和方法之一。

5、調查研究:為了弄清情況後據以傳播新聞。

6、實證研究:數理實證研究比較適合研究較為復雜的問題;案例研究可以分為單個案研究和多個案研究。

三、特點不同

1、質性研究:是一種在社會科學及教育學領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對量化研究而言。

2、訪談法:訪談法運用面廣,能夠簡單而敘述地收集多方面的工作分析資料,因而深受人們的青睞。

3、定性研究:是確定事物本質屬性的科學研究,科學研究的基本步驟和基本方法之一。

4、定量研究:定量研究設計的主要方法有調查法、相關法和實驗法。

5、調查研究:針對性與指導性。

6、實證研究:實證研究就是不斷地通過研究,去接近這個客觀的世界。

㈡ 什麼是質性研究方法

質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訪談、觀察、實物分析),對研究現象進行深入的整體性探究,從原始資料中形成結論和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包含但不限於民族志研究,人類學研究,論述分析,訪談研究等。質性研究注重人與人之間的意義理解、交互影響、生活經歷和現場情景,在自然狀態中獲得整體理解的研究態度和方式。

(2)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擴展閱讀:

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是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兩大範式。教育學者對於教育研究中應採用質的研究還是量的研究更為科學有著激烈的論爭,同時也企圖尋找結合的路徑。

但通過分析教育研究者在實踐中對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的運用,看到的卻是教育研究者對方法論及其方法的忽視。因此涵養科學精神才是教育研究者必須且迫切的選擇。

質性研究以描述的方式實現意義的理解,根本的問題,在近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與思辨的研究、科學的研究不同研究傳統,具有了獨特的研究風格和特色。

㈢ 歸納總結的質性研究方法是什麼意思

摘要 1、參與觀察法,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對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實際參與研究對象日常社會生活的過程中所進行的觀察。

㈣ 質性研究的質性研究的基本步驟

1、確定研究現象,聚焦研究問題,明確研究目的
2、文獻綜述,反思自我經驗
3、選擇研究對象,探討研究關系
4、選擇研究方法
5、進入研究現場,收集資料
6、分析資料,建構理論
7、寫研究報告
8、質量檢測(效度、信度、推廣度、倫理問題)

㈤ 如何理解質性研究對教育實踐的意義與影響

三、質性研究的特點

當代比較成熟的質性研究的方法論體系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後現代主義心理學思
潮的形成而漸趨成熟。後現代主義心理學主張採用自我參照的現實性來代替客觀的現實性。他
們引用新物理學派的觀點來否定因果律,尤其重視人的高級心理,提倡用歷史文化學的研究方
法對人的思維、創造性、人際關系、共存意識等高級心理進行多信息源的綜合性研究。同時,
心理學的本土化運動在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心理學所研究的問題、創
構的理論以及研究的方法,常常受到一定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心理學許多問題的研究也必須
紮根於本土。在這種背景下,人們開始重新對定性的研究方法進行發掘和充實,形成新型的定
性研究
——
質性研究方法。其具有如下特徵:

第一,質性研究總是在某一自然情境中進行實地研究,具有情境性特徵。它使研究者總可
以在任一自然環境中,觀察正在發生的情況,不用控制變數,對結果的解釋也依存於所收集資
料的情境。

第二,質性研究具有現象描述的特徵。
從現象學出發,
對經歷的現象進行認真細致的描述,
而不是無端提出觀點,得出結論。觀察某一行為現象,努力去理解這一行為對行為人意味著什
么。這種研究的意義在於可以避免被研究的現象形成先人為主的意見,依據事實資料,提出有
效理論。

第三,質性研究關注研究對象的整體,具有整體性、全局性特徵。它與實驗法不同,先假
設再檢驗。與此相反,質性研究注重在資料的收集分析中產生假設。研究者更關注整個情境的
整體觀念,而不是把注意力分散在細枝末節上。質性研究是以整體、全局的觀點看問題。

第四,質性研究強調行為的主體性,具有主體性特徵。研究者本人既是研究的工具,又是
實踐者。質性研究主要依靠研究者自己的觀察、訪談去分析和總結,要求研究者直接以參與觀
察者身份進入情境,參與研究對象的活動,並在與研究對象發生各種關系中,理解研究對象,
解釋其行為意義。同時,研究者在教育組織中,注重與組織、群體的互動。

㈥ 質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區別和聯系

一、區別

1、研究原理不同

定量研究用數學的工具對事物進行數量的分析;質性研究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訪談、觀察、實物分析),對研究現象進行深入的整體性探究。

2、研究方法不同

質性研究通過視覺分析、論述分析方法來經常研究;定量研究通過調查法、相關法、實驗法來經常研究。

3、著眼點不同

定量研究著重事物量的方面,重在對研究對象進行數量化測量。;質性研究著重事物質的方面,重在確定研究對象的性質。

二、聯系:質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經驗研究(empiricalresearch)的范疇。

㈦ 質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區別和聯系有哪些

質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區別:

1質性研究:研究者參與到自然情境之中,採用觀察、訪談、實物分析等方法收集資料,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採用歸納的思路來分析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來即理解和解釋他們的行為。

2定量研究:重在對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進行測量和分析,以檢驗研究者的理論假設。包括抽樣方法、資料收集方法、數據統計方法等。基本過程是:假設-抽樣-資料收集-統計檢驗。

定量研究依靠的是對事物依靠量化的部分以及相關關系進行測量、計算和分析以達到對事物本質的一定的把握;而質性研究是通過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對事物進行深入、細致、長期的體驗,以對事物的質達到一個比較全面的解釋性理解。
3.可以說兩者可以互為補充,數量證據補充質性分析,質性研究為數量研究指明方向,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補充,共同作為科學研究的基礎方法。

㈧ 質性研究的相關理論及方法

ground theory(根基理論):
現象學:
認識論epistemology:
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
女性主義
個案研究 (case study):
實地勘察調查法(Fieldwork):
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
視覺分析(visual analysis);
論述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㈨ 什麼是質性社會學

1.質性社會學是以質性研究方法為基本理念的社會學
質性研究,一般是作為一種社會研究方法。我們主張將其上升為社會學的基本理念和邏輯出發點,提出「質性社會學」概念,定義為:是以質性研究方法為基本方法,從歷史和文化的視角,解釋和理解社會現象,促進社會質量提升的社會學。
質性社會學首先強調的是質性研究方法,包括參與觀察、個案研究、深度訪談、焦點小組、民族志、紮根理論、敘事研究、行動研究等一整套方法體系,這一方法體系與傳統實證主義社會學量化分析法形成鮮明對比。
質性社會學是人文社會學。源自自然科學的經典社會學明確標榜價值中立,強調客觀性、實證性、邏輯性,突出工具理性,旨在求「真」;質性社會學則重視參與、理解,倡導人文關懷,彰顯價值理性,內在向「善」。因此,如果把經典社會學稱之為「科學社會學」,則質性社會學應傾向於「人文社會學」。
質性社會學是解釋社會學。質性研究的目的不是預測,不是控制,而是理解。強調在特定歷史文化背景下,透過具體的日常生活實踐,對典型個案、焦點群體和社會現象的詮釋理解,在具體情境中把握現象和事件的意義。寓情於景,追求研究的特質化,強調地域的適用性,重視主觀體驗。尋求對區域社會發展質量的追求和人群生活意義的建構。
質性社會學是微觀社會學。與傳統社會學不同,質性社會學由追求科學性、規律性的宏大敘事,轉向關注微觀個體、本土經驗、中觀區域。遵循從個體、局部到整體的研究路徑,去解釋和理解社會現象。不追求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適性社會理論,類似於「中程理論」。如果說傳統社會學的量化研究一般是一種「遠距離」的研究,質性社會學則是一種「近距離」的研究,重視參與、體驗、直接觀察,因而是「本土社會學」「區域社會學」「微觀社會學」。
質性社會學是社會質量學。質性社會學為自己確定的只是一個「有限」目標:研究和促進社會質量提升。社會質量也就是社會發展質量,即社會發展的程度和好壞,主要指經濟增長之外的社會維度,包括「社會的文化價值、精神氣質、歷史積淀、人的社會認同、主觀感受等方面,構成社會發展的質量」。江波:《構建「質性社會」與社會學的使命》,《質性社會學的探索:理論、方法、應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第7頁。歐洲學者將「社會質量」定義為「人們在提升他們的福祉和個人潛能的條件下,能夠參與社區的社會與經濟生活的程度」。[英]艾倫・沃克:《社會質量取向:連接亞洲與歐洲的橋梁》,參見張海東主編:《社會質量研究:理論、方法與經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117頁。並認為社會質量狀況可以通過四方面要素來描述:一是社會經濟保障;二是社會凝聚;三是社會包容;四是社會賦權。社會發展需要「量」的積累,但更在於「質」的提升。社會質量理論把每個個人看成是處在其自我實現和集體性認同這兩方面的辯證關系中。質性社會學的社會發展質量,偏重於人的內心體驗,是以人的主體感受為本的社會生活質量。
質性社會學是建構社會學。「參與」「行動」是質性研究的核心概念。這里涉及研究者的角色、立場、態度和信念。秉持建構主義的立場,提出建構優質社會的目標。著眼生活世界、探尋行動策略、追求意義空間。也體現質性社會學的出發點和目的地,不是單純地「追求真理」,更多的應是「尋求價值」。

㈩ 質性研究的方法及怎麼樣去做研究

一、質性研究方法的定義及特點
「質性研究」這個詞在台灣、港、澳地區用得比較多,在大陸有的稱其為「質的研究」、「質化研究」;還有的為將其與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較,稱為「定質研究」。
1.質性研究的定義
所謂質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2.質性研究的特點:
1) 自然主義的探究傳統
質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直接接觸,通過面對面的交往,實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狀態和過程,了解被研究者所處的環境以及環境對他們產生的影響。自然探究的傳統要求研究者注重社會現象的整體性和關系性。在對一個事件進行考察時,不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發生和變化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對該實踐與其他事件之間的聯系。
2) 對意義的「解釋性理解」
質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對被研究者的個人經驗和意義建構作「解釋性理解」,從他們的角度理解他們的行為及其意義解釋。由於理解是雙方互動的結果,研究者需要對自己的「前設」和「偏見」進行反省,了解自己與對方達到理解的機制和過程。
3) 研究是一個演化的過程
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研究者要不斷調整自己的研究設計,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建構理論的方式。因此對研究的過程必須加以細致的反省和報道。
4) 使用歸納法,自下而上分析資料
質性研究中的資料分析主要採納歸納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資料的基礎上建立分析類別和理論假設,然後通過相關檢驗得到充實和系統化。因此,「質性研究」的結果只適用於特定的情境和條件,不能推廣到樣本之外。
5) 重視研究關系
由於注重解釋性理解,質性研究對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視,特別是倫理道德問題。研究者必須事先徵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對他們所提供的信息嚴格保密,與他們保持良好的關系,並合理回報他們所給予的幫助。
「質性研究」就是一種「情境中」的研究。質性研究的特點決定了這是一種非常適合教育領域的研究。

如何選擇研究的方法
從實際操作的層面看,研究方法主要由如下幾個方面組成:進入現場的方式、收集資料的方法、整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建構理論的方式、研究結果的成文方式。

熱點內容
梁寧輝律師 發布:2025-04-24 09:03:59 瀏覽:363
百聘道德經 發布:2025-04-24 08:47:42 瀏覽:289
不發生法律效力等於合同無效嗎 發布:2025-04-24 08:16:00 瀏覽:725
合同法履行合同的約定 發布:2025-04-24 08:14:28 瀏覽:251
手中持有電子保單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4-24 08:12:06 瀏覽:150
2013天津勞動法 發布:2025-04-24 08:12:00 瀏覽:646
青協規章制度10不準 發布:2025-04-24 08:04:08 瀏覽:339
個人合夥適用勞動法不 發布:2025-04-24 08:04:07 瀏覽:860
教師資格證的教師職業道德 發布:2025-04-24 08:03:33 瀏覽:151
在報紙上刊登公告法律效力 發布:2025-04-24 07:51:47 瀏覽: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