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與法裡面的無形燈

社會與法裡面的無形燈

發布時間: 2022-06-13 18:14:52

❶ 觀看法制節目觀後感 CCTV12 350字

12月4日晚上,我和爸爸媽媽一起觀看了 CCTV_12的法制節目,我們全家都被那些為 維護國家法律的英雄們所震撼.他們身在祖 國的大江南北,做著平凡的工作,用靈魂深 處的善良感動著社會,我知道那是責任.
有法天下和.
因為法律,一隻鋼筆承載的是幾十年的公正 審判;
因為法律,一盞油燈照耀的是幾十年的漫漫 長路;
因為法律,一個救生圈托起的是如花般的年 輕生命.
如同隨風飄搖的風箏,看到的是他明晃晃的 招搖,終需要那一根細繩的牽制.法律亦如 此,約束是為了飛的更高,貫穿古今,歷史 是最好的證明,同時歷史是讓人銘記的.德 國著名法學家耶林在其著作《羅馬的精神》 書中說:「羅馬帝國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 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 以法律.武力因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消失,宗 教隨著人民思想覺悟的提高,科學的發展而 縮小了影響,惟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 的征服.」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在歷史看來 不過是一番嘆息揚起的塵埃罷了.歷史一路 走來,百年歸塵,法律的永恆貫穿其中,這 種無形的力量-法制的力量,是多麼令人動 容.
法制,顧名思義,有法才能制.而「法」其實 是無形的,它就在我們身邊.它是一份責 任.責任不是甜美的字眼,他有岩石般的冷 峻.它背負在我們的身上,如影隨行.有了 責任,我們就可以循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你說他是薔薇路也好,你說他是荊棘路也 好,我們一定要肩負責任一直走下去.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現在是法制社會,每 個人都要有責任感,一個人的責任感在於他 自己對社會和國家所負責的認識、情感和信 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范,履行義務的態 度.
法治社會中我們應當有法制人生,應當由法 制意識,更應當珍愛生命.當生命的陽光照 向你時,你便是最富有的人,因為生命寶 貴.你必須有意識,不做違法的事情,能具 有一定的正義感,能明辨是非,能珍愛生 命,能提高生命防範意識.
重視法制,就是重視安全,就是重視自己,就是重視親人,就是珍愛生命,就是對社 會,對國家有著一份自己的責任感.
沉澱著痛與感動,沉澱著愛與責任,沉澱著 法律的庄嚴與神聖,讓無私的正義的法制之 花開遍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相信我們的生活 有著更加美好的未來.
要充分而全面地構建一個法治社會,首先要 從每個人、每一件小事上做起,才能團結一 心、眾志成城,最後事半功倍.一個和諧美 好的社會,要做到國泰民安,才能強盛興 旺.而國泰民安,也並不是一件唾手可得的事 情.雖說,現當今的社會沒有槍聲,沒有戰 亂,但是我們總能從各個細節中感受到有些 人行為的污穢,靈魂的骯臟,這本是與「法治 社會」的醒目標題所相排斥的,如果不杜絕這 一現象,讓犯罪者無法醒悟,或風華正茂的 青年又走上絕望的不歸路,那麼無疑,「構建 法治社會」將永遠成為一句空話,一句只能付 諸東流、而無法兌現的空話.
於是,我們也深深領悟到期間的意義之大,責任之重.同樣,這也需要每個人身體力 行,把那些犯罪者從絕望的谷底拉回現實,邁向美好.作為祖國的花朵,未來的希望,除了要學好文化知識,全面發展,更重要的 是竭盡所能,為這個社會作出一絲小小的貢 獻.
雖然我們力量微薄,但是只要有汗水的付 出,就會有歡欣的回報.我是這樣做的,希 望可以和大家共勉,以追求更大的進步:每天 清晨,當我們邁著輕快的步伐,走進那個充 滿歡聲笑語的校園,我會忙不迭地向夥伴們 提醒幾句:「看到紙屑我們一定要把它撿起,丟進垃圾箱.「記得要打掃小崗位,保持校園 整潔.
我明白,這些並不僅僅是一個小小的舉動,一個小小的意識,它更體現了人們心中強烈 的環保觀念,還帶動著整個社會的和諧發 展.每天上課,我會提醒自己要努力學習,只有好好學習,全面發展,長大之後才會成 為國家之棟梁 ...展開全部> ,民族之驕傲,更為構建和諧社會起到帶頭作用,為人民的 幸福穩定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每到假日,我會焦灼地打開電腦,不是為了 休閑娛樂,而是希望能由我在鍵盤上的敲 擊,來為網民們宣傳一些有關法治的信息,讓他們時刻記得:自己作為這個社會的一份 子,肩上擔負著神聖的使命,同樣也為不法 分子以及處在正義與邪惡徘徊點的朋友,敲 響警鍾……
其次,要消除人們「萬事為己」的錯誤觀念,避免有些人走向極端,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 事.培養國民 「無私奉獻」、「勤勞朴實」的品 質,多舉辦有意義的群體活動,並分設一些 獎項,讓大家有更強的動力來全面構建法治 社會.並且,在實踐中有突出表現的要給予 嘉獎,讓他成為一個榜樣,希望每個人都來 效仿,甚至是超越.
之後,強化人們的法制觀念,建設一個現代 化的法制社會,否則,人們的言語和表情就 只能永遠書寫「無知」二字.每個人都像我一 樣,多了解法律知識,開闊視野.同樣也要 在了解法制信息的同時,多閱讀書籍,因為 書是無價的的,它的璀璨,超過了冬日最絢 麗的那道光芒;它的深度,遠遠超過了人們想 象中的疊加!讓大家不斷地充實自己,磨練 自己,最終才能升華自己,提高自己.只要人人都行動起來,終有一天,「構建法治 社會」的諾言會用我們每個人的雙手來實現這 個理想化的世界。

❷ 鏡子觀後感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相似。」 「我告訴你們,最好不要抓著我,你們抓著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讓他跳,你看他敢嗎,他每次說完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 「親,你有多久沒有叫我媽媽了?」 4月19日晚,央視紀錄片《鏡子》首播,這部紀錄片讓問題少年說出心聲:父母更需要改造。 這是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 紀錄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鍾,央視社會與法頻道花了10年策劃、兩年攝制。內容很簡單: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麼?「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復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孩子是家庭的鏡子 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問題」,有輟學的,有早戀的,有網癮的,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問題。 當孩子出現迷失的行為,例如不想學習、情緒不穩定、有抵觸性情緒時,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間夫妻關系的失衡或模糊。 當孩子出現注意力分散、依賴、易結交壞朋友時,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雙重標准、夫妻關系分裂、在家中缺乏歸屬感。 當母親的位置缺席時,孩子容易空虛憂郁、焦慮緊張、較優柔寡斷,也比較容易發生人際關系問題,難以表達自己,也難與人連接。 當父親的位置缺席時,兒子很容易發生成癮行為,例如沉迷於電玩、抽煙、喝酒、吸毒;女兒則很容易發生早熟、暴食或厭食症、對成年男子有興趣、期待有人保護。 當父母一方或雙方想離開家或死去時,孩子在潛意識里會接收到這個信息,並以逃家、重病、發生意外危險等方式反映,嚴重者甚至會死亡,因為他們小小的心靈里幻想著:「我代替你走,這樣你就可以留下來」或是「我會跟著你一起走,這樣我們就永遠不會分開」。 改變孩子,父母就要改變自己 一位媽媽跟我談起她的小女兒。小姑娘已經上小學了,平時聽老師和同學反應孩子很聰明,大家還是很喜歡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遊中,媽媽發現孩子總是「教訓」同學,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對班裡比她成績差的學生表現出蔑視。 春遊中,老師表揚一位同學:「某某今天表現很好,一直幫助同學,還幫家長拿東西。」 女兒就說:「什麼呀!我也會,有什麼好表揚的!」孩子表現出生氣而且否認了同學的做法,還不承認自己沒有做到。 女兒這樣的表現,讓媽媽非常擔心。 我由於對媽媽比較了解,就說:「要知道孩子為什麼這樣,看看自己平時的言行舉止,你平時對孩子是不是要求嚴格?你對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圍的緊張?」 媽媽喟然而嘆,說最近由於大女兒學習問題以及自己的工作有點脾氣不好,確實對小女兒嚴厲了些,也經常訓斥老公。 無論這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模仿學習」還是心理學對應的「鏡子效應」,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這位媽媽有所醒悟改變了自己待人刻薄和愛教訓別人的毛病,還跟孩子進行了溝通,經常跟孩子聊聊學校、學習的事,漸漸地小女兒也發生了變化。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終身的老師。家長的改變也使得孩子發生了變化,教育就在無形中產生了效果。 欣賞孩子內在的純真。 作為家長,我們並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遠正確,其實我們需要學習謙卑,對人生、對生活,對孩子,我們可以做一個學習者,在自我的成長中帶動孩子的發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對事物、對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像與表達。

❸ 社會與法中的萬家燈火之危險關系中那個飾演肖月的女演員叫什麼名字

好像是位裸體模特 白靈

❹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2012年12月21日播的是什麼

萬家燈火-影子新娘

❺ 誰能告訴我,社會與法頻道普法欄目劇 萬家燈火 血疑里的王燕是誰演的怎麼沒有演員表呢

真實姓名:王學敏、
新浪微博:王學敏807

❻ 我記得以前 中央頻道社會與法這個節目放過一節目 ___ 他們是一群樂隊 為了讓自己的樂

你說的是這首歌吧
妙子的《口弦》歌詞如下:
如果有誰揀到我的口弦請你還給我
我錯了版燈紅酒綠權
不該將你放棄
如果有誰見到我的愛人請你告訴他
我累了茫茫人海
愛的原來還是你
如果有誰見到我的家人請你告訴他
我醉了不該不想不願讓他們傷心
如果有誰路過我的故鄉請你停一停
我走了山岡上是否還有人在歌唱
如果山不再高不再隔不再遠
如果水不再深不再急不再纏
如果愛還有夢還有真還有純
如果心不再傷不再冷不再疼
如果有誰見到我的家人請你告訴他
我醉了不該不想不願讓他們傷心
如果有誰路過我的故鄉請你停一停
我走了山岡上是否還有人在歌唱
如果山不再高不再隔不再遠
如果水不再深不再急不再纏
如果愛還有夢還有真還有純
如果心不再傷不再冷不再疼
如果山不再高不再隔不再遠
如果水不再深不再急不再纏
如果愛還有夢還有真還有純
如果心不再傷不再冷不再疼

❼ 社會與法觀後感

這是前兩天發生的真實案例。有一對夫妻,丈夫叫吳思明,妻子叫沈露。有一天,丈夫開著帕薩特去洗車,可是附近的洗車廠關閉了,平常洗車的地方也關閉了。終於,找到了一個洗車廠,在這里,認識了一位女朋友。
這位女朋友叫楊雅茹,很漂亮,是從鄉村到城裡打工的農村妹。不久,吳思明就喜歡上了楊雅茹,疏遠了沈露律師,常常把家當成旅館,隨時可住,也從不給沈露說一句話。
漸漸地,沈露向吳思明提出了離婚。這時楊雅茹家,吳思明對楊雅茹說:「明天我要去上海談事。」
「上海!我還沒去過呢,你能帶我去嗎?」楊雅茹說。
「我要去工作,很早就起床了,很晚睡覺,沒有時間陪你,你可以去商店買東西。」
「好,零花錢一口價:一萬元!」楊雅茹外表漂亮,其實貪錢。
「可以......」吳思明極不情願拿出這么多錢。
(次日)
楊雅茹去商店買東西,突然發現吳思明和妻子沈露在買東西。楊雅茹這才知道,原來吳思明有媳婦了,還騙了她!楊雅茹次日和吳思明吵架,吳思明就和沈露一起生活了。
沈露既漂亮又懂事,還是個律師。其實,沈露早已經解除了離婚協議。有一天,楊雅茹對吳思明說:「我要生孩子了,你給我十萬元。」吳思明說:「開玩笑吧你,不可能的。」
「你信不信,我會自殺?」楊雅茹爬上大橋欄桿。
「隨便你。」
突然,楊雅茹失去了平衡,還真的掉下水了。吳思明立即下水救人,路人見了,立即撥打120。
(醫院里)
醫生向吳思明爸媽和沈露說:「吳思明的肺部積水過多,死了。」吳思明爸媽又哭又嘆氣。吳思明爸媽來到楊雅茹病房裡,聽到楊雅茹在叫:「吳思明這個壞東西,連自己的兒子都不知道愛,瘋了!」
吳思明爸媽對楊雅茹說:「你把我們把孩子生下來吧,小楊。」
「憑什麼?」
「這樣,我給你吳思明的所有遺產。」
「這還差不多。」
終於,吳思明爸媽把楊雅茹打動了,楊雅茹暫時成了兒媳婦。楊雅茹打麻將時,不僅要吳思明媽1000元,還要把丈夫的帕薩特來賭了一把。結果,全輸光了。
「再拿1000元來。」
楊雅茹又輸光了。
「再拿1000元。」
楊雅茹還是輸光了。
「不信了,拿5000元來!」
又輸光了。
「不打了。」楊雅茹虧了8000元加一輛帕薩特。
有天晚上,楊雅茹說:「我睡覺了,給我關燈。」
吳思明媽關了燈。
第二天早上,吳思明爸發現楊雅茹不見了。衣櫃空了,首飾台空的,都是空的。還把50萬遺產拿走了,孩子也打掉了。
吳思明的媽向沈露告狀,沈露報案請公安局追蹤楊雅茹,最終,楊雅茹被抓。
楊雅茹被判為詐騙罪,拘留十年。
我最可氣的是楊雅茹,什麼人啊?吳思明的爸媽一天才掙多少錢都搞不清楚啊?

❽ 誰知道社會與法每晚6點的伏法欄目里的那首歌叫什麼名!

渴望之歌。請採納!

❾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再見明天用的是什麼手段

下毒,兇手夏小悅是葯劑師
何曉甜的表姐忽然到來,讓何曉甜感到意外。原來回,何曉甜的表姐,答家裡人突遇災難,公公因為被人詐騙,被活生生氣死,丈夫和孩子,則在外出的時候,遭遇車禍。與此同時,在小區裡面的自出餐廳裡面,發生了一樁命案。夏小悅的到來,並不是簡單地散心,她的目的,是要將毀滅她生活的犯罪分子置之死地。夏小悅良好的醫學知識,讓她擁有了殺人於無形的能力。一個個詐騙犯,死在了夏小悅的手上,當只剩下在公安局裡面的王倩的時候,夏小悅准備鋌而走險。

❿ 利用中國法制史所學的知識分析3、論述中國古代社會中法律與道德之關系。

要分析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必須先理解道德的含義。籠統的說,一提起道德,人們毫無疑問的會將它與善良,美麗,正義,光榮等聯系起來,和法律一樣,也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方式,通過社會風俗,人們的內心信念來實行。所以將道德理解為調整人與人之間和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道德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根源於風俗和習慣,在原始社會,人們生活在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氏族社會中,氏族成員之間主要靠風俗習慣調整的,從食物分配到婚姻締結,都體現了風俗習慣的積極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生活的復雜化,社會關系愈變得復雜,單純的靠風俗和習慣已不可能完全調整,因此道德便產生了,所以道德的產生並不是抽象的來源於人們的內心,更不是來源於宗教神學,而是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產生的。哲學上將道德劃入上層建築,是維護本階級經濟基礎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習慣風俗和道德去調整全部的社會關系已不可能,社會需要更有力,更廣泛的標准和規范去調整,法律便應運產生。法律的出現,並不是意味著社會關系的調整不再依靠道德,法律在調整方式,調整范圍上也有著局限性,道德仍是調整社會關系的重要手段。法律與道德彼此都對社會關系的調整具有重要作用。

道德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方式,與其內容和特徵是分不開的。單從其內容上講,道德具有價值性。價值,即善,美,正義,光榮,公正等,這是道德最高層次的內容,也是評價人們意願和行為分得最高標准[1].西方法學中,自然法學派以價值分析的方法研究法律,探尋法律時,便更多的將其與道德聯系起來,可見道德對法律的評價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這也是道德與習慣的重要區別,看二者是否有價值評價的作用。

道德除有價值性以外,還具有以下特徵,第一,道德具有階級性。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比如,美國的獨立宣言所表達的北美資產階級對英國統治的道德批判,共產黨宣言所表達的工人階級對資產階級的道德批評等,都深刻地體現了不同階級道德對立。第二,道德具有物質制約性,前面提到道德的產生和物質基礎是分不開的,它是由社會物質基礎決定的,物質基礎的變更與發展,道德的性質與內容也相應發展和變更。第三,道德具有共同性,主要體現其內容上,因為道德所具有的正義,善良,美麗等內容符合人們的價值觀,能夠為人們所普遍接受,比如,尊重人的尊嚴與平等,保護環境,互相尊重,拾金不昧,互相幫助等,隨著人們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領域交往日益密切,道德的共同性也會更加的集中。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意識,中國法律史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儒家化的過程,因此,法律和道德的關系也就體現在儒家思想中,因此儒家思想中「德主刑輔」的觀念也就體現在中國後世的法律中。例如,孔子認為,好的法律體現一種仁愛精神,另外,它必須起到維護孝道的作用,他所說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即是對抗當時株連親屬的非人道法律原則的,強調了血緣親情及孝道的價值。?漢律?中的「親親得相首匿」的規定,即把「父為子隱」的道德法律化。荀子說:故非禮,是無法也。(?荀子·修身?)。禮,就是道德,意思是說,不合乎禮的法律就不是真正的法律,也就是說真正的法律必須體現一種道德精神,這種道德精神就是「禮」,因此中國封建法制便是一種禮法。

在西方,不同於中國。中國是農業大國,能夠自給自足,然而西方民族眾多,彼此相鄰,各國聯系主要靠商業,西方的商品經濟十分發達,因此調整商品經濟領域的私法便十分發達。人們更希望能夠在一個自由,平等,公平的環境下自由生活,因此,具有自由,平等,公平精神的道德便推動了法律向這一方向進化。例如,美國法學家博登海默說:在不公平競爭中,近年來由法院立法機構所進行的一些改革,必須歸因於道德感的增強和提升,以及由此而盛行的這樣一種觀念,即商業社會必須依靠比道德譴責更為有效的保護手段才能抵制某些應受指責的毫無道德的商業行為。此外,在欺詐性廣告領域方面也有了一些新的發展[2].他認為,一些商業道德是應該賦予法律強制力的。一個最基本的民法原則或商法原則,將一種道德義務轉化為法律義務,因此,從西方法律與道德的關系看,西方的法律進化是成功的,至今為許多東方國家所借鑒。

前面,我們談論到中西方法律與道德關系不同的發展模式,那麼法律與道德具有什麼樣的關系呢?首先表現在法律與道德的一致性,即目的相同,法律與道德同時作為上層建築,受經濟基礎的制約,同時又都具有一定的獨立性,歷史性,它們都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調整社會關系的重要手段。其次,法律與道德在功能上相輔相成,法律與道德同屬於社會精神文明範疇,都是調整社會關系的途徑,它們在不同的環境下作用也不相同。以我國為例,在歌舞昇平的和平年代,統治者一般比較重視道德的作用,以感化被統治者,然而在暴亂的年代,統治者會更多的採用法律手段來鎮壓反抗,可以看出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道德的屏障,法制不健全,社會秩序紊亂,導致道德淪喪,反之,如果法律公正嚴明,平等,同樣也可以促進道德教化作用,同時,法律對道德的實施也起到輔助作用,道德通過社會輿論和個人信念保證法律的遵守,同時也可促進司法和執法的公正。道德是預防犯罪的手段,刑罰則是事後的懲罰,道德教育的宣傳也可減少犯罪率。一般來講,違法犯罪的人,有的雖然法律觀念不強,但更多的是道德淪喪如殺人,搶劫,縱火等犯罪,大多沒有人權觀念。盜竊的犯罪大多是想不勞而獲,而貪污,瀆職等是沒有社會責任心或職業道德。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還表現在內容上的趨同。前面,已經提到最早的法律是由道德演化而來,現在,法律與道德相互獨立,但法律仍然以道德為基礎,法律將道德規范轉變為法律規范,把積極的道德標准規定為法律應遵循的准則。如,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以及前面論述到的商業中發不正當競爭原則,公平原則,尊老愛幼原則,這樣原本體現在道德中的義務通過立法予以實現。同時,法律也將某些消極的道德義務通過立法的形式禁止,如禁止詐騙,作偽證,貪污受賄等,違反這些道德,也就違反了法律。因此,一般人僅憑道德常識就可以知道哪些是犯罪行為,哪些不是犯罪行為,不能總是以法盲來解釋犯罪的原因,大多數犯罪更是道德淪喪。另一方面,某些法律規范反過來也是一種新的道德規范。如「不許闖紅燈,禁止違章建築,相鄰關系等也是一種社會公德。法律禁止黑市交易,禁止不正當競爭,禁止出售假冒偽劣商品,遵守這些規定也是一種商業道德。

法律與道德雖然有密切的聯系,甚至某些方面具有共同之處,但二者畢竟屬於不同的上層建築,不能將法律完全等同於道德,當然道德也不能取代法律,如果把所有的道德原則轉化為法律原則,那麼法典便成了道德法典,這恰恰不利於人類的進步,因此法律與道德有著本質的區別。

第一,法律與道德產生的歷史與方式不同,從產生的歷史過程看,法律是人類社會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原始社會沒有法律,而道德風俗則存在於人類社會的各個歷史時期,任何社會都有的行為准則,另外,道德隨民族,種族,宗教,習俗的不同而不同,而法律在一國或一定區域內,則是統一的,從他們產生的方式看,法律是通過國家立法機關制定修改和廢止的,只有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才能將本階級的意志轉化為具有國家強制性,普遍約束力的法律。而道德則是由人民長期的生活習慣轉化而來,法律通過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更多的依靠社會輿論和人民內心的信念良知來遵守[3].

第二,法律與道德適用的范圍不同,法律是劃分罪與非罪,合法與違法的標准,道德則主要是劃分善與惡的界限,這兩種界限在一定的范圍內可以互相重疊,也可以互相獨立,有多種情況:(1)道德所否定的法律也是禁止的。如殺人,放火,投毒等一系列犯罪行為。(2)某些道德規范不否定,而法律則是禁止的。如過失犯罪。(3)道德規范所肯定,而法律則是禁止的,如在封建社會哈姆雷特式的人物,或是反抗統治階級的惡法。(4)道德上不提倡,法律卻許可,如:離婚,但是如果一個人長期受家庭暴力迫害而提出離婚,現代法律和道德都是支持的。

綜上所述,法律與道德所調整和適用的范圍,有相互重合的部分,也有相互矛盾的部分,單就與道德相關的法律而言,這一部分一般只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遵守這些法律規定,是道德的起碼義務,但是法律不幹預或是無法干預道德可以干預。如個人操守品質或是人際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德適用的范圍比法律廣。那些與道德無關的法律,非道德所能調整,只能由法律調整。如新崛起的經濟法律,行政法律,環保法,有的只是程序性的規定,與道德關系較少,或是沒有關系,這些法律不像刑法那樣僅憑道德就可以判斷,因此,從這方面看,法律所調整的范圍比道德廣。當然,在調整人與自然的法律中,如環保法,並非完全與道德無關,由於環境的污染,生態平衡的破壞,人對自然的態度被認為是一個新的道德問題。如亂砍濫伐,大氣污染等行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也為道德輿論所譴責。總之法律和道德都隨人類生產生活所需要的發展,調整的范圍日益擴大。最後,後果不同,違法道德無非引起兩種後果,一是懲罰,在原始社會沒有法律,只有道德風俗習慣,原始社會人們自然部落都會形成一些禁忌,他們視違反禁忌為罪,對違反者往往施以各種各樣的懲罰,如懺悔,驅逐。二是良心的譴責和社會輿論壓力,每個人的良心承受能力是不一樣的,如果個人不存在這種良心,甚至無視社會輿論,那麼道德規范自然無效。例如,面對一個落水者,一個人有能力搶救而不去實施搶救,如果他認為自己的行為並無不妥,那麼道德對他而言就失去了作用。有時候個人的良心不能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道德的,而在另一時期,而在另一時期又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道德的。而法律則不同,它以國家強制力做後盾,當個人實施了違法行為,並不必考慮違法主體的承受能力,只需根據准則適用法律,做出評價而已,違反法律就要承擔法律後果,受法律制裁。道德與法律的區別並非完全在強制力的有無,道德的強制力,可以藉助社會無形的壓力,迫使人民履行道德義務。

法律與道德的區別說明,法律不是萬能的,保障法律實施的強制手段也不是萬能的。法律其固有的局限和短處,需要由道德輔助和補充,我們要充分利用法律與道德兩種機制加以調整,以形成和維護有序高效公正自由博愛的社會生活方式[4].

人們通常會認為,法律與道德的一致性,個人違反了法律也就違反了道德,但法律與道德的關系並非如此簡單,他們固然有許多相同點,但畢竟二者性質不同,受民族歷史等因素的影響,表現最強烈之處就是二者的價值沖突。

從中國歷史上看,法律與道德的沖突表現尤為劇烈,而對這一沖突的解決往往是法律屈從與道德,在《後漢書》中記載這樣一個案例,橋元任齊國丞相時,一孝子為父親報仇而殺了人,被囚與獄中,橋元得知此事,為其孝行所感動,欲將其釋放,但尚未辦理此事,主管此案的縣令,路芝依法論罪把殺人犯處死了。橋元一氣之下便把縣令殺了,理由是縣令為官酷暴,此案實在耐人尋味,依法辦案的縣官成了罪犯,被處以死刑,而殺人犯卻成了應受寬恕的孝子,受到同情。在道德與法律的天平上,人民明顯的把情感的砝碼加到了道德的一邊。還有一案,在民國時期,烈女施劍翹的父親參加直奉戰爭,不幸被孫傳芳所俘,孫傳芳殘忍的殺害了他。時年,二十歲的文弱女子施劍翹立志報仇,精心策劃,終於於1935年在天津將孫傳芳擊斃,然後從容自首。當時的社會輿論無不同情她的行動,一些社會名流如馮玉祥,李烈鈞,於右任等紛紛聯名上書,要求法院赦免她的罪行。看來道德高於法律的傳統一直在中國根深蒂固。今天有關「大義滅親」的案例也反應了道德的沖突。而在古代,這種沖突是不存在的,今天的法律是不允許大義滅親的,即使這樣,大義滅親往往是法官量刑時酌定從輕的情節。

而在西方有時候卻恰恰相反,人民追求法律的正當性高於道德,而走向極端。如著名的辛普森殺妻案中,所有的證據和殺人動機都能證明是辛普森乾的,就是因為警方取證不合法,違法程序法,而且現場所發現的兇手的作案手套與辛普森的手的型號不一樣,法庭判辛無罪,雖然「合法」但卻為社會道德所不容。

法律與道德的沖突是必然的,它受多方面影響,有時社會也發展的同時,道德亦隨之發展,但法律卻相對滯後,容易產生沖突。再者,一國移植他國法律,造成現在法與原來的社會道德相沖突,但歸根到底,我認為法律與道德之所以會沖突,就是因為二者是完全不同的社會形態,他們固然有一致的一面,但他們的價值並不是一一對應的,如果是一一對應的,那麼法律與道德就會沒有區別,就像前面所講,法典會變成道德法典,社會沒有強制力的約束,陷入混亂。

法律與道德的價值沖突是必然的,雖然不能完全消滅這種沖突,但盡量應將這種沖突降至最低。首先,道德的建設應與法律的建設同步進行,在立法改革中考慮道德因素,使法律不偏離道德主流。其次,在移植法律過程中,注意與本民族國情相結合。再次加強法制宣傳使民眾的思維從道德層面升至法律層面。

因此,怎樣是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才是最關鍵的。法律所體現的道德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道德又具有法律的性質為人民所遵守,才是對法律與道德關系最完美的詮釋。

熱點內容
梁寧輝律師 發布:2025-04-24 09:03:59 瀏覽:363
百聘道德經 發布:2025-04-24 08:47:42 瀏覽:289
不發生法律效力等於合同無效嗎 發布:2025-04-24 08:16:00 瀏覽:725
合同法履行合同的約定 發布:2025-04-24 08:14:28 瀏覽:251
手中持有電子保單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4-24 08:12:06 瀏覽:150
2013天津勞動法 發布:2025-04-24 08:12:00 瀏覽:646
青協規章制度10不準 發布:2025-04-24 08:04:08 瀏覽:339
個人合夥適用勞動法不 發布:2025-04-24 08:04:07 瀏覽:860
教師資格證的教師職業道德 發布:2025-04-24 08:03:33 瀏覽:151
在報紙上刊登公告法律效力 發布:2025-04-24 07:51:47 瀏覽: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