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中的經濟損失
Ⅰ 買賣合同中經濟損失怎麼賠
二手房買賣合同中房屋差價的損失如何賠償?
理論支點可得利益損失,也叫預期利益損失,是與現存利益相對的概念,是指在生產、銷售或提供服務的合同中,生產者、銷售者或服務提供者因對方的違約行為而受到的預期純利潤的損失。質言之,可得利益是合同履行後的純利潤,不包括主觀推測的損失以及為取得利潤所支付的費用。可得利益必須是將來實際會得到的切實的利益,如果並非實際可以得到的,則屬於主觀的推測,不能計算在損害賠償額內。可得利益具有如下特點:
(1)未來性。即可得利益是一種未來利益,它在違約行為發生時並沒有為合同當事人所實際享有,而必須通過合同的實際履行以及合同當事人的一定的付出才能得以實現。或者說該利益是確定的、無爭議的,若一方違約,另一方將必然出現的一種損失。
(2)期待性。即可得利益是當事人訂立合同時希望通過合同的履行所獲得的利益,是當事人在訂約時能夠合理預見的利益。同時,這種可得利益應是在短期內能取得的利益,而不是久遠將來因合同的履行而可能獲得的效應利益。
(3)現實性。即可得利益已具備實現的客觀基礎和條件,只要合同如期履行,就會被當事人所獲得。在通常情況下,當事人為實現這一利益作了一些准備,具備了轉化為現實利益的基礎條件。同時,這種可得利益通常應當是財產性利益,不包括非財產性的機遇等。
二手房交易中賣方惡意違約行為頻發,考慮其主要原因,包括兩個方面:從客觀方面講,在二手房交易價格攀升過快的情況下,在二手房買賣合同簽訂幾天後,房價就可能出現大幅上漲,即所謂的「一天一個價」。這種房地產市場動態交易環境就成為促使不誠信的賣房人萌發失信違約、「一房數賣」等念頭的客觀誘因。另外,大部分的二手房買賣都是通過中介機構居間促成,中介機構參與交易整個過程。在此過程中,由於監管不力,中介機構工作人員違規違法操作頻發,導致「陰陽合同」、雙方意思表示送達不暢等問題。從主觀方面講,一些二手房交易中的賣房人缺乏市場交易的誠信意識,易受非法經濟利益的驅使,企圖以惡意毀約的不誠信手段來牟取房屋價格上漲帶來的非法收益。在這種非法動機的驅使下,失信違約的表現可以概括為六大典型行為:一是惡意拖延交付房屋;二是惡意拖延協助辦理房屋所有權變更也就是過戶手續;三是拒絕受領買房人交付的購房款;四是無理由故意退還購房款;五是以不充分、不正當的理由提出要求或者單方解除房屋買賣合同,不再履行;六是在辦理房屋所有權過戶手續前進行「一房二賣」或者「一房數賣」或者無交易基礎的惡意過戶,故意釀成房屋買賣合同在客觀上無法實際履行的後果。不論具體表現如何,賣房人惡意違約的最終目的是使房屋買賣合同無法履行,從而獲得房屋價格上漲帶來的非法投機利益。這種非法投機利益損害了守法買房人的正當利益,觸犯了法律法規與道德底線,破壞了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踐踏了誠實信用基本原則與精神。人民法院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對這種投機行為應堅決打擊。
實務爭點房屋買賣合同糾紛中,對於房屋差價損失賠償的問題,司法實踐中存在不同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房屋差價損失因無法確切計算,故不宜判決支持賠償。
第二種觀點認為,房屋差價損失應予賠償,其屬於實際損失。如果當事人之間對房屋差價賠償有約定的,從約定;沒有約定的,可以按照後合同與前合同之間的差價確定房屋差價損失,或以房價上漲時另購同等條件房屋需多付出的價款,或者房價下跌時另售房屋少獲得的價款標准確定。
作者觀點筆者認為,上述觀點均值得商榷。
首先,應區分可得利益與履行利益。損害賠償是一個在二手房買賣合同糾紛中常見的問題,一般發生在合同履行中因違約所產生的賠償責任與合同撤銷或被宣告無效後產生的締約過失責任之中。這一問題還與二手房交易中的其他問題交織並存,在「一房數賣」、連環買賣、「陰陽合同」、共有房屋、無證售房、中介問題、承租人優先購買權等糾紛中均有可能出現。損害賠償的范圍是實務中的疑難問題,這一問題涉及信賴利益、履行利益與可得利益等概念。尤其是履行利益與可得利益,由於概念上沒有釐清,實務中經常將二者混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前形勢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第9條規定:「在當前市場主體違約情形比較突出的情況下,違約行為通常導致可得利益損失。根據交易的性質、合同的目的等因素,可得利益損失主要分為生產利潤損失、經營利潤損失和轉售利潤損失等類型。生產設備和原材料等買賣合同違約中,因出賣人違約而造成買受人的可得利益損失通常屬於生產利潤損失。承包經營、租賃經營合同以及提供服務或勞務的合同中,因一方違約造成的可得利益損失通常屬於經營利潤損失。先後系列買賣合同中,因原合同出賣方違約而造成其後的轉售合同出售方的可得利益損失通常屬於轉售利潤損失。」該條實際上區分了可得利益與履行利益。所謂可得利益,是指僅限於未來可以得到的利益,它不包括履行本身所獲得利益,即不包括交付貨物或支付貨款本身,而主要是指獲取利潤所對應的利益。可得利益是一種未來利益,必須具有一定的確定性。所謂履行利益,是大陸法系中的概念,是指法律行為有效成立,但因債務不履行而生的損失,又稱為積極利益之損害,其是與信賴利益相對應的概念。可見,可得利益與履行利益的內涵和外延均不相同,不應混為一談。筆者認為,房屋差價損失應屬於履行利益范疇。
其次,房屋買賣合同中的違約損害賠償應以完全賠償為原則。所謂完全賠償原則,是相對於超額賠償而言的,是指因違約方的違約使受害人遭受的全部損失都應當由違約方負賠償責任。完全賠償是對受害人的利益實行全面、充分保護的有效措施。從公平和等價交換原則來看,由於違約當事人的違約而便受害人遭受損害,違約當事人也應以自己的財產賠償全部損害。房屋是普通百姓賴以生活的安身立家之所,近年來,各地房價成倍上漲,對於大多數購房人而言,其所購買的房屋一旦因為出賣人惡意違約導致合同無法履行,將不可能再以同樣的價格購買到同樣條件的房屋,會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這種損失是守約方遭受的實際損失,是可以計算的。按照違約損害完全賠償原則,違約損害賠償是以當事人遭受的實際損失作為確定賠償范圍的標准,損害賠償不能超過實際損失,即受害人不能因此獲利,而違約方的過錯程度也不能作為確定賠償責任范圍的標准。
最後,房屋買賣合同中對於違約賠償范圍有約定的,從約定;沒有對差價損失賠償進行約定的,守約方請求賠償的,應予支持。應當明確的是,只要房屋買賣合同是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任何一方都不得拒絕履行。房屋價格變動屬於商業風險,即使房屋價格短期內漲跌幅度很大,也不能認為是情勢變更,出賣人更不能以此為由拒絕履行合同。善意買受人向出賣人主張因其違約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的,應予支持。《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造成對方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過違約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約可能造成的損失」。違約損害賠償數額的計算方式有兩種,主觀計算方法和客觀計算方法。主觀計算方法又稱具體計算方法,它是指根據受害人具體遭受的損失、支出的費用來計算損害額。主觀計算方法將非違約方實際遭受的損失作為確定違約損害賠償的依據。客觀計算方法又稱抽象計算方法,它是指以代替履行的市場價格作為確定違約損害數額的依據。
綜上所述,在房屋買賣糾紛中,由於違約方惡意違約造成守約方損失的,守約方請求賠償房屋差價損失的,因該損失屬於履行利益損失,應予賠償。損害賠償的具體數額應以守約方的實際損失為准,如果有約定的具體數額或者具體計算方法的,從其約定;如果沒有具體約定的,則以主觀計算方法與客觀計算方法相結合的方式確定;如果約定的損害賠償過高或過低的,應予增加或酌減。
Ⅱ 合同法關於違約金及損失規定是怎樣的
法律分析: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七十九條 當事人一方未支付價款、報酬、租金、利息,或者不履行其他金錢債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支付。
第五百八十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錢債務或者履行非金錢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對方可以請求履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
(二)債務的標的不適於強制履行或者履行費用過高;
(三)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請求履行。
有前款規定的除外情形之一,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終止合同權利義務關系,但是不影響違約責任的承擔。
第五百八十一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根據債務的性質不得強制履行的,對方可以請求其負擔由第三人替代履行的費用。
第五百八十二條 履行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違約責任。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據本法第五百一十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請求對方承擔修理、重作、更換、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
第五百八十三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採取補救措施後,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第五百八十四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造成對方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過違約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約可能造成的損失。
第五百八十五條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予以適當減少。
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Ⅲ 如何理解《勞動合同法》第87條的雙倍賠償金條款
在用人單位違法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情形下,應當支付賠償金:二倍經專濟補屬償金。
經濟補償金: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計算。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支付一個月;不滿六個月的,支付半個月。
法律依據:《勞動合同法》
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第八十七條【違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法律責任】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標準的二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Ⅳ 《合同法》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分別指什麼
直接損失就是指實際上造成的財物減少、滅失或損毀,以及因此增加的支出;
間接損失就是指可得利益的損失或其他可能造成的損失。
(4)合同法中的經濟損失擴展閱讀
1、間接損失是違法行為對處於增值狀態中的財產損害的結果,處於增值狀態的財物是指正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以生產、 經營資料的面目出現的財物。
2、間接損失產生的機制,是不法行為破壞了生產者、經營者與作為生產、經營資料的財物構成的生產、經營關系中的物質條件,使生產、經營者不能正常地利用這一生產、經營資料進行生產、經營活動,造成了可得利益的減少和喪失。
3、對財物損害的間接損失的賠償,不是對該財物價值損失的賠償,而是對該財物的所有者利用該財物在經營中應創造出但因遭受損害而未創造出的新價值這種損失的賠償。
4、人身損害造成的間接損失是指加害人侵害受害人的人身權利,致使受害人在一定范圍內的未來財產利益的損失。它同樣具備財物損害造成的間接損失的三個特徵,所不同的是,人身損害造成的間接損失是由於侵權行為侵犯了人身權利而造成的間接損失。
5、直接損失,就是指加害人侵權行為侵佔或損壞受害人的財產,致使受害人現在擁有的財產價值量的實際減少。相對於直接損失而言,純經濟損失屬於間接損失的一種。
參考資料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Ⅳ 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區別
財產損失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又稱為積極損失,是指受害人現有財產的減少,也就是加害人不法行為侵害受害人的財產權利、人身權利,致使受害人現有財產直接受到的損失。例如財物被毀損而使受害人財富的減少,致傷、殘後受害人醫療費用、護理費用的支出等等,都是直接損失。
間接損失又稱消極損失,就是可得利益的喪失,即應當得到的利益因受侵權行為的侵害而沒有得到,包括:可得的財產之法定或天然孳息的喪失、可得利潤的喪失、可得工資獎金的喪失、可能的掙錢能力的喪失或降低等。
間接損失與直接損失有著原則的區別。首先,間接損失不是現有財產的減少,不表現為受害人現實擁有的財產價值量的實際減少,而是受害人應該得到的財產利益因侵權行為的實施而沒有得到;其次,間接損失具有依附性,而直接損失不具有依附性;最後,直接損失是直觀的、現實的財產價值的損失,間接損失雖然也是客觀的損失,但不是直觀現實的,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計算才能得出實際的間接損失的量。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十六條、第十九條、第二十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條
一、信用卡逾期過一次申請房貸會不會受影響,要分情況來討論。
比如信用卡逾期記錄是2-3年前的,且逾期金額已經結清,那麼對於房貸的審批影響較小或沒影響。信用卡逾期發生在近2年內,且逾期金額已結清或未結清,對於徵信條件要求較高的銀行來說,會影響房貸審批結果。而審核較為寬松的銀行,則對房貸的審批影響較小。
信用卡逾期也可以辦理貸款買房,主要看逾期的次數,銀行貸款對徵信有嚴格的要求,一般情況下銀行貸款對徵信的要求:當前不能有1次逾期,半年不能有2次逾期,一年不能有連續2次逾期,兩年不能有連續3次逾期累計6次逾期。
二、辦理銀行貸款需要准備資料:
1.有效身份證件;
2.常住戶口證明或有效居住證明,及固定住所證明;
3.婚姻狀況證明;
4.銀行流水;
5.收入證明或個人資產狀況證明;
6.徵信報告;
7.貸款用途使用計劃或聲明;
8.銀行要求提供的其他資料。
三、銀行貸款需要的條件:
(1)年滿18年周歲的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城鎮居民常住戶口或合法有 效的居民身份證明,銀行貸款要求貸款人年齡一般在18-60歲之間;
(2)有穩定合法收入,有還款付息能力;
(3)貸款銀行要求的其他條件。
四、無抵押貸款辦理的程序一般分為三個步驟:
(1)客戶遞交基本信息資料,包括工作單位和聯系電話。
(2)放貸銀行或公司核查客戶的信用信息,包括客戶的信用級別是否有違法記錄,針對個體戶和中小企業,還需調查其企業經營狀況。
(3)放貸單位工作人員與客戶簽約,並在最短時間內實現放款。"
Ⅵ 勞動合同法中的經濟補償金和經濟賠償金區別分別在什麼情況下適用
區別:
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勞動者和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需要按照《勞動合同法》規定執行,用人單位支付給勞動者額外的油費補貼不單獨作為賠償項目,符合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或者賠償金的,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支付。
適用情況:
1、用人單位存在《勞動合同法》38條的情況,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要求用人單位支付剩餘的工資和經濟補償金(每工作1年支付1個月工資),並辦理離職手續等;
2、用人單位不得拖欠勞動者工資,若存在拖欠,勞動者可以到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仲裁,按照《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五條責令用人單位按應付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標准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
3、勞動者沒有提前30天提出離職,用人單位也不存在《勞動合同法》38條的情況,勞動者直接提交辭職信就走人,這個時候就是勞動者違法,給用人單位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招聘該勞動者產生的費用,用人單位可以要求承擔。
(6)合同法中的經濟損失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是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由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於2007年6月29日修訂通過,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的決定》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於2012年12月28日通過,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本法施行前已建立勞動關系,尚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
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在本法施行後解除或者終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應當支付經濟補償的,經濟補償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計算;本法施行前按照當時有關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按照當時有關規定執行。
Ⅶ 合同中「違約方應承擔守約方的經濟損失」
如果是雙方簽訂的經濟交易合同是真實意思的表達,違約方必須承擔守約方的經濟損失責任。如果在合同履行當中違約方不盡履行合同的義務,守約方有權利要求對方賠償損失並到法院起訴。由法院判決經濟合同糾紛的責任方在違約方。供參考。
Ⅷ 純粹經濟損失的合同法內
合同法范圍內的純粹經濟損失
合同法范圍內的純粹經濟損失幾乎囊括了除侵權與違約競合之外的一切侵害債權而造成經濟損失的情形。在一般的合同違約中,合同一方當事人違約,侵犯了他方債權,但因該債權非為絕對權,故而受害方所受之損失為純粹經濟損失。但與大多純粹經濟損失得不到補償不同,該經濟損失因受合同法調整,故受害方可追究違約方違約責任而得到補償。在存在第三方利益的合同中,合同債務人違約,給第三方造成損失,無論該損失第三方是否能夠得到補償,對第三方而言,該損失亦屬純粹經濟損失,除非損害涉及到了某些絕對權。而對於第三人侵害債權,而造成合同當事人的損失,則有必要分情形討論。
如某甲為一影視明星與乙演出公司簽有演出協議。但在甲將要演出的前一天,某丙突然將甲綁架,致使甲無法在演出當天表演,乙因甲無法表演而失信於大眾,不但當天演出門票全額退回,為演出付出的成本無法收回,且在此後的業務開展中亦遭受不利。丙之侵害債權行為給乙造成損失是否為純粹經濟損失。在該問題上須對丙的心理分情況討論。如丙與甲素有積怨,綁架是為了報復甲,那麼乙所受之損失當為純粹經濟損失。如丙是故意令乙遭受非議,受到損失,「就各國立法及判例學說加以觀察,可以發現一個共同規范趨勢,即對純粹財產上的侵害處於故意時,應成立侵權行為」。「英國法上若干以故意為要件的侵權行為(intentionaltorts),多以純粹經濟上損失為其保護客體,如欺詐(deceit),脅迫(intimidation),干預契約關系()等。德國民法第826條及台灣地區第184條第一項後段規定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方法加損害於他人時,應負損害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