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社會行為是法的調整對象對嗎
① 法的特徵,多選題。
1、法是調整人的行為的社會規范
(1)人的行為是法的調整對象。也可以說,法的調整對象是社會關系。法調整人的行為,同時也就調整了社會關系。作為法的調整對象的行為是指人的外在行為。馬克思說:「對於法律來說,除了我的行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對象。」
(2)法是一種社會規范。法的規范性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①法對人們如何行為提出了明確的指示。②法的內容具有一般性和概括性。③法是反復適用的。
2、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社會規范
制定和認可是法律創制的主要方式。制定是指國家機關通過立法活動產生新規范。認可是國家對既存的行為規則予以承認,賦予法律效力。「認可」通常有三種情況:(1)賦予社會上早已存在的某些社會規則,如習慣、經驗、道德、宗教、習俗、禮儀,使之具有法律效力;(2)通過加入國際組織、承認或簽訂國際條約等方式,認可國際規范。(3)特定國家機關對具體案件的裁決作出概括產生規則或原則,並賦予這種規則或原則以法律效力。
3、法是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的社會規范
法通過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以權利和義務為機制,影響人們的行為動機,指引人們的行為,調整社會關系。權利意味著人們可以作或不作一定行為以及可以要求他人作或不作一定行為。法律通過規定權利,使人們獲得某些利益或者自由。義務意味著人們必須作或不作一定行為。義務包括作為義務和不作為義務兩種,前者要求人們必須做出一定行為,如納稅的義務,後者要求人們不得做出一定行為,如不得盜用他人注冊商標的義務。正是由於法通過規定權利和義務的方式調整人們的行為,因此人們在法律上的地位體現為一系列法定的權利和義務。
4、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
任何一種社會規范都具有強制性,都有保證其實施的社會力量。然而,不同社會規范的強制性在性質、范圍、層度和方式等方面是不盡相同的。法的強制性不同於其他社會規范之處在於,法具有國家強制性。法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的國家強制性,既表現為國家對違法行為的否定和制裁,也表現為國家對合法行為的肯定和保護;既表現為國家機關依法行使權力,也表現為公民可以依法請求國家保護其合法權利。
② 法的強制力表現在什麼方面
法的國家強制性,既表現為國家對違法行為的否定和制裁。也表現為國家對合法行為的肯定和保護;既表現為國家機關依法行使權力,也表現為公民可以依法請求國家保護其合法權利。
是否具有國家強制性,是衡量一項規則是否是法的決定性標准。當人們的行為符合法律規范的要求時,法的強制力只是潛在的,不為人們所感知;而當人們的行為觸犯法律規范時,法的強制力才會顯現出來。
(2)人的社會行為是法的調整對象對嗎擴展閱讀
法的國家強制性,是法的重要屬性之一,指法體現國家權力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屬性。
如果沒有國家權力,沒有國家強制力的保證,法就不可能得到普遍的遵行,就喪失其獨立存在的意義,也就不成其為法了。是否具有國家強制性,是法和其他社會規范相區別的一個重要標志。其他社會規范雖然也有一定的強制性,但不是國家強制性,如道德主要依靠社會輿論的強制,習慣受到巨大習慣勢力的強制。
這種強制不同於國家強制。國家強制力是以國家的強制機構(如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為後盾的,是和國家制裁相聯系的,表現為對違法者採取的國家強制措施。法的國家強制性是法本身所固有的屬性,和法的實現的方式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正是由於法具有國家強制性,才可能在必要時通過國家強制措施保證法的實現,但是法的實現的方式,並不一定都通過國家強制措施。人們遵守法律出於各種動機,並不一定都出於畏懼法律制裁。
社會主義法,體現著人民的利益和意願,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依靠人民群眾的自覺遵守獲得實現的,只是在法的實現過程中遇到阻礙時才採取國家強制措施。
③ 法是什麼
廣義的法,是指法律。從人類的法律思想史上,法的定義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非馬克思主義的,一類是馬克思主義的
第一,從立法者的角度來給法下定義,認為法是某種意志或命令。
第二,從司法者的角度來給法下定義,認為法是法官的判決。
第三,從守法者的角度來給法下定義認為法是約束行為的規范。
第四,從法的作用的角度來給法下定義,著重說明法的工具性。
法的本質:
1.法是意志的體現或反映.
2.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反映3.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反映,4.法是被奉為法律的統治階級的,法的內容是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在馬克思的理論體系中,法的階級性與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制約性是統一的:第一,社會物質生活條件都是由一定的階級即統治階級來代表的。 第二,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只有通過統治階級及其國家的意志這個必不可少的中介才能體現在法律中。 第三,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和階級斗爭的學說正是從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分析中得出的。
法的特徵:
1.法是調整人的行為的社會規范.首先在社會體系中,法屬於社會規范的范疇.(1)法對人們如何行為提出了明確的指示。法律通過告知人們可以做什麼,禁止做什麼,必須做什麼,對人們的行為進行規范和指引。(2)法的內容具有一般性和概括性。法不是針對某個人、某件事而立的,而是針對一類人、一類事而立的。法對行為的調整表現為一種規范性調整,而非個別性調整。(3)法是反復適用的。法不是僅適用一次,而是在其生效期限內對其指向的對象反復適用的。其次,人的行為是法的調整對象。
2.法是出自國家的社會規范.法是由國家創立的社會規范:制定和認可兩種方式
3.法是規定權利和義務的社會規范
4.法是由國家保證保證的社會規范.
④ 法律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法律行為具有以下三個特徵:第一,法律性。法律行為是法的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是由法律規定的屬、具有法律意義、可以用法律進行評價的人的行為,由此區別於一般的社會行為。第二,社會性。法律行為作為人的活動,具有社會性的特徵,法律行為並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而是其他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或一個方面。第三,法律行為是能夠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為是人所實施的行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應了人們對一定的社會價值的認同,一定利益和行為結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動方式的選擇。
⑤ 法律調整的對象有哪些 – 手機愛問
法律調整的對象是社會關系參加者的意志行為,社會關系只有表現為通過人們的意志而形成的思想關系時,才能成為法律調整的對象。因此,生產關系以及不依人的意志而形成的物質關系,法律不能調整。生產關系只有在其表現為具體的財產關系、勞動關系和買賣關系時,才能納入法律調整的領域。
對象特點
(1)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可以被法律確認為一定的法律事實,但自然過程不能是法律調整的對象;
(2)法律調整的是通過人的意識和意志發生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
(3)法律調整的是具體的社會關系;
(4)法律調整的是客觀上要求法律調整的關系;
(5)法律只調整統治階級認為重要的社會關系,並且是不運用國家權力就不能保證的那種社會關系。
⑥ 試論法的基本特徵及其本質
二)法的基本特徵
1、法是調整人的行為的社會規范
(1)人的行為是法的調整對象。也可以說,法的調整對象是社會關系。法調整人的行為,同時也就調整了社會關系。作為法的調整對象的行為是指人的外在行為。馬克思說:「對於法律來說,除了我的行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對象。」
(2)法是一種社會規范。法的規范性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①法對人們如何行為提出了明確的指示。②法的內容具有一般性和概括性。③法是反復適用的。
2、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社會規范
制定和認可是法律創制的主要方式。制定是指國家機關通過立法活動產生新規范。認可是國家對既存的行為規則予以承認,賦予法律效力。「認可」通常有三種情況:(1)賦予社會上早已存在的某些社會規則,如習慣、經驗、道德、宗教、習俗、禮儀,使之具有法律效力;(2)通過加入國際組織、承認或簽訂國際條約等方式,認可國際規范。(3)特定國家機關對具體案件的裁決作出概括產生規則或原則,並賦予這種規則或原則以法律效力。
3、法是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的社會規范
法通過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以權利和義務為機制,影響人們的行為動機,指引人們的行為,調整社會關系。權利意味著人們可以作或不作一定行為以及可以要求他人作或不作一定行為。法律通過規定權利,使人們獲得某些利益或者自由。義務意味著人們必須作或不作一定行為。義務包括作為義務和不作為義務兩種,前者要求人們必須做出一定行為,如納稅的義務,後者要求人們不得做出一定行為,如不得盜用他人注冊商標的義務。正是由於法通過規定權利和義務的方式調整人們的行為,因此人們在法律上的地位體現為一系列法定的權利和義務。
4、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
任何一種社會規范都具有強制性,都有保證其實施的社會力量。然而,不同社會規范的強制性在性質、范圍、層度和方式等方面是不盡相同的。法的強制性不同於其他社會規范之處在於,法具有國家強制性。法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的國家強制性,既表現為國家對違法行為的否定和制裁,也表現為國家對合法行為的肯定和保護;既表現為國家機關依法行使權力,也表現為公民可以依法請求國家保護其合法權利。
二、法的本質
(一)法學史上關於法的本質的探討
1、神意論。將法律歸結為神的意志。
2、理性論。把法律解釋為人的理性、人性,其中也往往將法律作為人的意志的體現來闡述。
(二)馬克思主義關於法的本質的論斷
1、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法是被奉為法律的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只有統治階級才能通過國家機關制定法,把本階級意志作為國家意志表現出來,迫使全體社會成員一致遵守。
2、法是統治階級國家意志的體現。法律與其他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的意識形態不同,它是被提升為國家意志的統治階級意志。國家通過法律來調整社會關系,把人們的行為納入統治階級規定的軌道,引導人們按照統治階級規定的方向去行為,在法律和秩序的范圍內活動,使社會朝著符合統治階級利益和意志的方向去發展。
3、法的內容是有特定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是多方面的,諸如地理環境、人口等,但其決定作用的是社會的物質生產方式,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它決定了法的本質內容和發展方向。
⑦ 法的四個基本特徵
法律具有六個特徵,如下:
1、法律是一種概括、普遍、嚴謹的行為規范
法律首先是指一種行為規范,所以規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規范性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模式、標准、樣式和方向。
2、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
這是法律來源上的一個重要特徵。所謂國家制定和認可是指法律產生的兩種方式。國家制定形成的是成文法,國家認可形成的通常是習慣法。
3、法律是國家確認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
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不同於其他社會規范的權利和義務,它是由國家確認或認可和保障的一種關系,這是法律的一個重要特徵。
4、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
由於法律是一種國家意志,它的實施就由國家強制力來保障。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是由專門的國家機關以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國家的強力部門包括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有組織的國家暴力。
5、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
因為社會是指以物質生產為基礎而結成的人們的總體,法律的調整是指向人們的行為,是對人們行為所設立的標准,即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
6、法律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規范
普遍的有效性,在一國主權內法具有普遍效力;普遍的一致性,法律不可以強人所難。
(7)人的社會行為是法的調整對象對嗎擴展閱讀:
相關延伸:法律作為一種行為規范系統,具有如下兩個法律基本特徵:
第一,具有規范性和普遍性。法律的規范性是指法律規范是一種一般的、抽象的行為規則,不針對具體事或具體人,而是為人們規定一種行為模式或行為方案,在相同的條件下可以反復適用。法律的普遍性是指法律規范在國家權力所及的范圍內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對社會全體成員有效,人人必須遵守。
第二,具有嚴格的結構和層次。法律每個法律規范在邏輯上都由假定、處理和制裁三個部分組成;不同規范之間有緊密的聯系,不同法律部門和法律制度構成緊密聯系的整體。法律有法定的創制方法和表現形式,不同等級的規範文件之間有嚴格的效力從屬關系。
⑧ 法調整的對象不是抽象的、一般人,而是具體的、特定的人。是對還是錯
法調整的對象不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而是具體的、特定的人。這是對的。
法作為社會規范的一種,與其他社會規范的區別主要在於它是調整人們之間關系的一般行為規則。人們就是指具體的、特定的人。
⑨ 「對於法律來說,除了我的行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對象」如何理解這句話
這個是發的基本特徵裡面的一條。
1、法是調整人的行為的社會規范
(1)人的行為是法的調整對象。也可以說,法的調整對象是社會關系。法調整人的行為,同時也就調整了社會關系。作為法的調整對象的行為是指人的外在行為。馬克思說:「對於法律來說,除了我的行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對象。」
(2)法是一種社會規范。
法的規范性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①法對人們如何行為提出了明確的指示。
②法的內容具有一般性和概括性。
③法是反復適用的。
法律約束行為
不約束思想
但是人是思想和行為的結合體
所以有了這句話
⑩ 法的本質特徵
法的本質:是統治階級實現階級統治的工具,它是指國家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以權利義務為主要內容,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行為規范及其相應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法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但人們對於法的概念的理解,古今中外並不一致。
(10)人的社會行為是法的調整對象對嗎擴展閱讀:
法與政治都屬於上層建築,都受制於和反作用於一定的經濟關系。但二者仍具有不同:
(1)政治通過把利益關系集中、上升為政治關系來反映經濟關系,法以規則、程序和技術形式對經濟關系作制度化表現。
(2)政治突出體現社會生活的組織性,法突出體現社會生活的規則性和秩序性;
(3)政治的控制和調整功能通過政治行為和過程實現,法通過對主體權利義務的確認和保障實現對社會的控制和調整。法與政治相互關系更為重要的方面是二者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