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法的興起
⑴ 社會法的簡介
社會法,是中國近年來在完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大潮中應運而生的新興法律門類和法律學科。中國現行的社會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工會法》、《未成年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殘疾人保障法》、《礦山安全法》、《紅十字會法》、《公益事業捐贈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職業病防治法》。
⑵ 勞動法演變為社會法的原因是什麼
人權的發展!
⑶ 社會法的性質及產生原因
社會保障是由於來工 業化源和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導致一部分人失業而缺乏家庭、土地的傳統保障方式進而中斷了生活來源,迫切需要社會保障制度維持這部分人的生活的推動下產生並且發展的;另外一個方面也是由於人口結構的變化促成了退休人員與在職人員比例的變化,也要求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倫理道德在社會保障的產生發展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在當代社會更是上升到了公平和正義的價值高度;當然社會保障制度也是一國政府應當重視的,它能夠有效地緩解社會中出現的一些矛盾,讓國民安居樂業,當然在一些民主的國家,社會保障的發展也是通過他們的選票切實的推動,這也應該是我們國家以後努力的方向。
⑷ 經濟法和社會法作為後起的法律,興起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1)市場經濟發展到社會化大生產階段,國家被動地或者自:覺地承擔起對經濟回加以組織協答調的職能。(2)社會經濟及國家對經濟的調整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上,並形成了相應的經濟法學說。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當這些基礎和條件尚未出現時,經濟法是不可能產生。
⑸ 法律社會學的發展歷史
法律社會學主要是從法學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19世紀後,因受4種思潮的影響,西方法學界內形成了法律「社會學派」。這 4種思潮是:①歷史主義。強調追溯法律思想和立法制度的歷史根源,認為法律發展的模式是各種社會勢力行動的意外產物。代表人物有英國法學家和法律歷史學家H.J.S.梅恩、美國法律史學家和法哲學家O.W.霍姆斯等。②工具主義。號召將社會知識與法律結合起來,研究什麼是法律及實際上法律在起什麼作用。代表人物有英國法學家J.邊沁、德國法學家 R.von耶林和美國法學家R.龐德。③反形式主義。貶低法律規范的重要性和有效性,鼓勵人們充分認識行動的非理性動機、人對社會支持的依賴和自身具有活力的社會制度的出現。代表人物有奧地利法學家E.埃爾利希。④多元主義。認為法律不僅存在於正式的政府機構之中,還存在於習俗、社會組織、群體生活的現實規定之中。代表人物有埃爾利希。這 4種思潮的法學家都感到有必要越出傳統的法學界限,在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中研究法學問題。法國的□.迪爾凱姆、德國的M.韋伯、美國的E.A.羅斯和W.G.薩姆納等社會學家有關法律、犯罪和懲罰問題的大量論述,促進了法學中的社會學派的形成,推動了法律社會學理論的發展。此外,英國的H.斯賓塞、奧地利的L.龔普洛維奇、法國的G.塔爾德和美國的L.F.沃德等社會學家分別從生物學、人類學和心理學等角度研究法律和解釋法律現象,被稱為早期社會法學的代表人物和法律社會學的奠基人。1892年,義大利法學家、社會學家D.安齊洛蒂首先提出「法律社會學」的說法。
20世紀以來,隨著新興的社會學不斷向古老的法學滲透,一批熱衷於將這兩個學科結合起來的社會學家和法學家形成了以實證主義哲學為基礎的陣容龐大、支派繁多的社會學法學派。主要支派有:自由法學派、利益法學派、現實主義法學派、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派、社會心理法學派和斯堪的納維亞法學派。社會學法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埃爾利希1913年發表的《法律社會學的基本原理》一書,為法律社會學奠定了理論基礎,使它趨向成熟。他強調法律來源於社會,揭示了法、法律規范及法院判決的社會基礎,提出作為法律結構所有不同因素總和的「活的法律」,主張社會學與法學結合。自由法學派的倡導者H.坎托羅維奇對法律社會學的發展也有突出貢獻。被稱為法律社會學權威的龐德,力求綜合各有關學科的知識以解釋法律現象,認為法律是一種社會工程,能有條不紊地促進社會與經濟秩序的安定,並提出法律概念的社會利益說;他認為法律社會學著重於法的作用而不是它的抽象內容,強調法的社會目的而不是它的制裁,認為法律規則是實現社會公正的指針,而不是永恆不變的模型;他將法律當作一種社會制度,認為可以通過人的努力予以改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律社會學內部逐漸出現了統一的趨向,在美國尤其明顯。美國的法律社會學著重探討在法律思想與法律現實之間、「書本上的法律」與「行動中的法律」之間的差距,強調法律是不完善的,是可以改進的一種解決沖突的機制。這一研究方向在法律社會學中得到了普遍的肯定。
70年代,在社會學沖突理論的影響下,西方激進的法律社會學家集中研究法律在使沖突制度化方面的作用,法律如何為統治者的經濟利益服務,以及法律的理想和實踐對意識形態的影響。他們打破了與激進的犯罪社會學和異常行為學說的界限,更加註重對司法系統和審判制度的研究。70年代後期,激進的法律社會學受到西方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影響,對19世紀和20世紀的法律發展進行了以經驗為依據的歷史研究。此後,西方的主流法律社會學日益變得注重微觀經驗研究,注重行為分析,借鑒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技術。
美國是當代法律社會學研究最活躍的國家,在考察法制在個別社會部門內的發展和法律對社會制度的影響,對法律機構的職能、法律的社會監督和調節作用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進展。蘇聯的法律社會學注重研究法律意識的形成和發展,認為法律意識、人們有目的性的法律活動能對社會發展進程起調節作用,因此強調通過法律的宣傳和教育,提高全社會的法律知識水平。波蘭、聯邦德國、英國、荷蘭、義大利、日本等國,都有專門人員研究法律社會學,並在一些大學開設了法律社會學課程。當代世界各國的法學和社會學、法學家與社會學家之間都缺少真正的合作,研究者各執己見,自行其是。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的法律社會學同以美國社會學為基礎的法律社會學,在觀點上存在著嚴重的分歧。
⑹ 社會法的淵源是什麼
現代大陸法系的國家首先提出了「社會法」的概念。社會法是什麼呢?比如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金融法、計劃和產業政策法、國有企業法,等。這些現代法律主要是解決經濟規劃、環境保護、就業、社會保障等社會性的問題。這些法律既不是公法也不是私法,因此歐洲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學家在公法和私法之外,就有了「社會法」的提法。
⑺ 法的起源的各種學說
關於法的起源的學說有神創說、暴力說、契約說、發展說等等。
1、 神創說
認為法是人格化的超人類力量的創造物,各種各樣的神為人類創造法。
古斯丁提出:秩序和安排來源於上帝的永遠的正義和永恆的法律,即神法;人法服從神法,是從神法派生出來的。
2、暴力說
認為法是暴力斗爭的結果,是暴力統治的產物。韓非子就認為有斗爭有暴力才需要解決沖突的規則。
3、契約說
人類為了克服自然狀態的缺陷或更好地生活,相互間締結契約,通過締結契約人們放棄、讓與部分自然權利,組成政府,這最初的契約是法律。
4、發展說
精神發展說:黑格爾就認為絕對精神在自然界產生之前就已存在,絕對精神發展到自然界階段,才有了人類,人類精神的發展產生法。
(7)社會法的興起擴展閱讀:
產生原因:
根本原因在於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這也是法產生的經濟根源。
階級原因,也稱接近根源,主要指階級和階級斗爭導致法的產生。
法的產生,還受其他人文、地理等因素的影響。
一般規律:
對人們行為的調整方式逐漸從個別調整發展成為規范調整,再從規范調整發展為法律調整。
法律形成經由習慣演變為習慣法,在發展為成文法的發展過程。
法的自發調整發展為自覺地調整。
法律、道德和宗教規范從混為一體到逐步分離為各個相對獨立的、不同的社會規范系統。
⑻ 社會法的起源
社會法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英國16—17世紀頒布的救貧法,但現代意義的社會立法出現在19世紀。當時,工業革命的興起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但勞資沖突亦空前激烈。由於長期忍受惡劣的工作條件、超長的工作時間,領取吃不飽、餓不死的「飢餓工資」,廣大勞工被迫不斷與資本家進行斗爭,社會因此長期處於動盪之中。在不斷蔓延的工人運動的強大壓力下,再加上社會輿論對勞工人權的普遍同情,西方工業國家的政府終於意識到必須妥善、公正地解決勞工問題,由此啟動了社會立法。
1802年,英國政府頒布了保護學徒的健康與道德法案,這被視為現代社會立法的開端。1811年,德國國王威廉一世在一次演講中首次提出了社會法的概念。19世紀70年代,英國政府先後頒布了工會法、工廠法等,保護童工、女工的基本權利,並逐步發展到規定最高工時、最低工資等等。此後,勞動法的興起成為各國社會立法的重要方向。
1883年至1889年,德國的俾斯麥政府先後頒布了包括疾病保險、災害保險、養老保養等在內的一系列保障勞工權益的社會保險法案。此後,針對勞工的社會保險立法開始在西方各國推行。
20世紀30年代以後,西方國家以保護勞工權益和實施社會救助為主要內容的社會立法,開始逐漸擴展為以增進全體國民福祉為宗旨的福利性社會立法。其中,身為近代資產階級民主、法治發祥地的英國,再次成為各國的立法樣板。在二次大戰期間,英國發布的「貝弗里奇報告」已經為戰後英國社會保障制度描繪了一幅藍圖,上世紀40年代末,英國先後制定了國民保險法、國民醫療保健法、國民救助法等一系列適用於全體國民的社會保障立法,進而建立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國家。此後,「福利國家」的模式風靡西方世界,在50年代至60年代,西方國家紛紛設計了「社會福利計劃」,並通過社會立法予以法制化。有分析表明,「二戰」以來,一些西方國家之所以經濟持續發展、社會較為穩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頒行了以社會保障法為代表的社會立法,並成功發揮了「經濟穩定器」、「社會安全網」的功效。
⑼ 法律是如何起源和發展起來的
馬克思主義關於法的起源的學說:
(1)法不是從來就有的,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法的產生經歷了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
(2)在原始社會,社會組織的形態經歷了原始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的發展,調整社會關系的規范是道德規范、宗教規范和習慣,它們與階級社會的法是根本不同的。
(3)在原始社會後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的產生、階級的分化和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法產生的根源有以下三個:
(1)經濟根源:私有制的產生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2)階級根源:階級的產生。
(3)社會根源:社會的發展。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導致原始社會既有的社會規范無法適應社會沖突,為了維護新的社會秩序,國家產生了,法也產生了。
(9)社會法的興起擴展閱讀:
法律的歷史和文明的發展之間有著很密切的關連。古埃及的法律——可回溯至西元前3000年,有一部約可被分成十二篇的民法典。這部民法典是基於瑪特的概念,傳統、修辭語法、社會公平為其特色。
西元前約1760年時,在漢謨拉比的統治下,古巴比倫法成文法了,並將寫上法典的石碑放在市場上供眾人觀看;此一法典現被稱為漢謨拉比法典。但和埃及法律是由歷史學家從爭訟紀錄中拼揍出來一樣,漢謨拉比法典也只有少許的文獻殘留下來,且大部份都已經隨著時間而流逝掉了。
舊約聖經大概是仍然和現今法律系統有關的最古老的法律體系,可追溯至公元前1280年。它採取道德責任的模式,作為對良好社會的建議。古雅典(古希臘的小城)是第一個由除了婦人和奴隸之外的廣大公民所組成的社會,時間約在公元前8世紀時。
當時的雅典並沒有法律科學,且古希臘也沒有和「法律」有關的字眼以做成指涉的抽象概念。但古希臘法包含了對雅典式民主發展政制上的革新。
羅馬法很大程度受到了希臘學說的影響。它形成了當代法律世界的橋梁,在羅馬帝國的盛衰之間的時代里。羅馬法在查士丁尼一世時進行了主要的成文法工程,編成了《民法大全》。這部法典在黑暗時代時遺失了,直到11世紀才被重新地發現。
中世紀的法律學者自此開始研究羅馬法規,並使用其中的概念。中世紀時的英國,國王權威的判決開始發展成了先例的體系,這成為了英美法系。同一時間,在全歐洲,《商人法》形成了,使得商人可以用相似的規范,而非零碎的地方法來交易。
作為當代商業法先趨的《商人法》強調著合同的自由和財產的可讓與性。當18世紀、19世紀,國家主義興起之後,《商人法》即並入了國家新的民法典之中。法國的法國民法典和德國的德國民法典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民法典。
相對於英國的一般法之中充滿了大量的判例法,可以寫在小本書籍中的法典較易於輸出以及供法官使用。然而,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有會同的趨向。歐盟法即以條約作為其成文法典,但又由歐洲法院發展其判例。
古印度和古中國有不同的法律傳統,且在歷史上也有不同的法理學派和實務。《政事論》(約編於公元100年左右,雖然也包含一些較早的資料)和《摩奴法典》(公元100年至公元300年)是印度的基本條約,被認為是可信賴的法律指引。
摩奴的中心哲學為容忍和多元,並流傳在整個南亞之中。印度教傳統和伊斯蘭法在印度變為大英帝國的一部份時被一般法取代掉。馬來西亞、汶萊、新加坡和香港也在那時接受了一般法。東亞的法律傳統則反應了對世俗與宗教影響的一種獨特的混血。
日本是這之間第一個開始將其法律系統依西方世界現代化的國家,引進了少許的法國及大量德國民法典的概念。這也部份反映了德國民法典在19世紀末期逐漸興起的實力。相似地,傳統中國法律也在清朝末數年開始轉向西化,在民法典的制定上,參考日本民法典,引進了德國民法典的立法模式,制定了中國當代第一部民法典。
該法典仍然適用於中國台灣地區。不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廢除了中華民國時期所制定的六法全書,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架構很大程度地受到蘇聯的社會主義法律所影響,其型式主要在於犧牲私法而擴大了行政法的領域。
不過隨著工業化的加速進行,中國的法律架構已經開始出現變革,至少在經濟上(若非在社會和政治上的話)的權利上面。1999年的新合同法顯示出其對行政優先的立場轉向。更甚者,在歷經了十五年的協商,中國於2001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而隨著合同法、物權法等法律的制定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制定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