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與法通渭縣黃金

社會與法通渭縣黃金

發布時間: 2022-06-15 17:24:57

A. 通渭縣醫保局咨詢電話是多少

通渭縣醫保局辦公電話:0932-5556829。
第一,通渭縣醫保局單位負責人:牛小義。地址:通渭縣平襄鎮西環路永興街2號。聯系方式:辦公電話:0932-5556829,傳真號碼:0932-5556829。
第二,通渭縣醫保局辦公時間:工作日上午08:30-12:00,下午14:30-18:00。
第三,通渭縣醫保局主要職能:
(一)辦公室。負責機關和下屬單位的日常運轉。承擔信息、保密、機要、檔案、信訪、政務公開、文稿起草、督查督辦、宣傳、扶貧幫扶等工作。負責本部門機關和下屬單位黨的設和紀檢工作,領導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工作。負責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幹部人事、機構編制、幹部教育培訓、幹部隊伍和人才隊伍建設等工作,組織開展省級、市級和縣級合作交流工作。
(二)法規財務和醫葯價格招標采購股。承擔機關和下屬單位預決算、機關財務、資產管理、勞動工資、內部審計工作。編制全縣醫療保障基金預決算建議草案,負責醫療保障數據統計分析,推進醫療保障公共服務體系和信息化建設。依據職責許可權擬訂葯品、醫用耗材價格和醫療服務項目、醫療服務設施收費等政策並組織實施,建立價格信息監測和信息發布制度。參與擬訂葯品、醫用耗材價格和醫療服務項目、醫療服務設施收費等政策並組織實施,建立價格信息監測和信息發布制度。擬定葯品、醫用耗材的招標采購、配送及結算管理政策並監督實施,推進葯品供應保障制度建設,推進招標采購平台建設。
(三)基金和醫葯服務監管股(待遇保障股)。擬定全縣醫療保障基金監督管理辦法並組織實施。監督管理納入醫保支付范圍的醫療服務行為和醫療費用,規范醫保經辦業務,依法查處醫療保障領域違法違規行為。依據職責許可權擬訂醫保目錄和支付標准並組織實施,建立動態調整機制。組織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科學合理的醫保支付方式,建立健全與籌資水平相適應的待遇調整機制。組織開展葯品、醫用耗材、醫療技術的經濟性評價。

B. 通渭縣第一中學的教學成果

通渭縣第一中學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後,向大專院校輸送學生12800多名。近年來向蘭空招飛中心輸送飛行學員15名,先後有李翔、魏冬冬、郭一漢等同學考入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全國名牌院校。
2008年,學校高考上線人數達381人,首次突破300人大關,比2007年的270人(專業考生13人)凈增加111人;其中重點81人,比2007年的60人增加21人。
2009年高考本科上線人數達704人,比2008年的381人凈增加323人。其中重點170人,比2008年的81人凈增89人,取得了本科上線和重點上線兩個翻番的歷史性好成績。2009年全縣高考600分以上考生共7人,通渭一中佔6人.
2010年高考本科控制線為:理科一批531,二批481;文科一批511,二批467。一中郭乙陸、王凱同學分別以646分、642分奪取全縣理科第一、二名。今年文化課本科上線719人,比去年672人凈增47人,一本上線221人,比去年168人凈增53人。其中600分以上考生全縣13人,一中佔9人。 2010年高考本科上線753人。
2011年高考文化課本科上線870人,其中馬文卓同學獲得定西市理科第一名 。
2012年該校高考成績揭曉:該校高考成績繼續攀升、再創佳績。文化課二本上線892人,其中一本上線274人,二本上線618人,文化課專項二本以上上線1292人。本科上線人數、本科率、總上線率三項指標均再創新高 。
2001年至2006年高考專科以上錄取人數分別為442人、606人、656人、825人、828人和934人,錄取率分別為51.5%、77.1%、78.0%、82.34%、83.47%和83.9%。2001年以來學生獲國家和省、市級學科競賽等級獎213人次,獲甘肅省藝術等級A級、B級認定29人次,獲各類徵文、書畫比賽獎勵86人次。2001年以來教師在國家和省、市級報刊上發表專業論文260篇,在省、市、縣講課比賽中有68人次獲等級獎,申請設立的省級重點教研課題1項,省級一般課題1項,省級「十一五」規劃課題1項,市級重點課題6項,一般課題11項,縣級課題24項。
學校先後被國家體委、國家教委授予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准施行辦法》先進單位,被團中央、農業部、中國科協授予實踐教育活動先進集體,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二五」普法先進單位,被中國教育學會、中國教育報、中央教科所授予全國中小學思想道德建設活動先進單位,地委、行署和市委、市政府多次授予教育系統先進單位,縣委、縣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等獎勵和稱號。學校已連續五次通過國家體委對傳統項目先進學校的驗收,五次被命名為「甘肅省田徑傳統項目學校」,學校還先後被命名為「定西市國防教育示範學校」、「定西市科普示範學校」。恢復高考制度後,向大專院校輸送學生7200餘名,向蘭空招飛中心輸送飛行學員12名。
2011年學校獲「全市教育系統先進單位」、「「全市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單位」和 「「全縣中小學思想道德建設活動先進單位」稱號、並獲「甘肅省體育傳統學校田徑比賽團體總分第六名」;
2012年榮被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命名為「國家級規范漢字書寫教育特色學校」;並獲「定西市三八紅旗集體」和2013年被省科協命名為「甘肅省『科普教育基地」; 「全縣高中階段教育先進單位」稱號 。
在2010年至2012年的三年間,學校的高考成績連年攀升,本科上線人數從2010年的753人,到2011</SPAN>年的908人,2012年該校高考本科上線937人,比2011年凈增29人。三年來,該校高考二本上線人數不斷刷新著學校歷史的新紀錄。
2011年有9位教師申報的課題被立項為省、市級重點課題。 兩位教師所負責的2項省級重點課題結題。2012年《學校與家庭合作教育實踐研究》立項為省級課題,其餘4項立項為市級課題。市級化學課題《學生學習困難的類型、成因及對策研究》、省級物理課題《農村中小學實施「小班制」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通過評審,順利結題。2012年10月,《學生生活經驗的分析運用與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實踐研究》和《高中歷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2項省級重點課題通過鑒定結題,同時一位教師負責的課題被評為省級優秀課題。
學校在教學研究活動中立足於校本教研,重視校本教材的開發和利用,先後編寫的校本教材有《通渭一中教研通訊》、《通渭一中校刊》、《通渭書畫》、《土壤分析》、《健康教育(心理健康)》、《通渭小曲集》、《實用英語口語》、《詩心花園》、《通渭書畫》、《土壤分析》、《農作物蔬菜種植基本技術》、《健康教育讀本》、《班主任手冊》、《高三化學復習資料》、《通渭風雲人物》《溫馨通渭》、《人物速寫》、《通渭一中校報》、《教研通訊》、《高一新課程集體備課教案》(8本)等校本教材,《英語日常用語》、《通渭地理》、《植物志》、《農作物》、《太陽能製作安裝》正在編寫過程中,將進一步豐富該校校本課程的內容。學校還加強了對教學後記、教學實錄、教學故事等過程性研究成果的記錄和收集,開發了有助於校本課程研究的各種文字、資源庫,供教師隨時閱覽,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層次。
2010年至2012年來,教師在省級刊物發表論文70餘篇,國家級刊物發表論文2篇,其中6篇論文獲省級獎。2011年甘在肅省「數字校園杯」課件比賽中,5名教師的作品分獲一、二、三等獎;在市錄像課比賽中,16名教師的錄像課分獲市級一、二、三等獎;在教育教學論文評比中,4名教師的論文獲省級獎,5名教師的論文獲市級獎。《鴉片戰爭》課堂設計在高中新課程教學設計比賽中獲一等獎。8名教師積極參加了學校組織的高二級生物課件製作、高一級新課程數學課件製作及講課競賽活動。2012年在「甘肅省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多媒體教學課件徵集」活動中,該校1名教師獲國家級三等獎,省級二等獎;1名教師獲三等獎。在同年的優質課競賽中,該校1名教師獲得省級一等獎,1名教師獲市級二等獎,4名教師獲縣級一等獎,1名教師獲縣級二等獎,2名教師獲縣級三等獎。
學校重視尖子學生的培養和競賽輔導工作。2011年,在全國高中化學奧賽決賽中有10名同學分獲一、二、三等獎;在全國中學生數學競賽決賽中,郭元成同學獲全市第二名;在全國中學生生物學聯賽決賽中,1名同學獲國家級三等獎,1名同學獲省級二等獎,1名同學獲省級三等獎。 在2012年全國中學生生物學聯賽中1名同學獲國家級二等獎,1名同學獲省級二等獎,1名同學獲省級三等獎,在第26屆全國高中學生化學競賽甘肅賽區預賽中1名同學獲一等獎,1名同學獲二等獎,3名同學獲三等獎;在十八屆中華聖陶杯中學生作文競賽中2名同學獲一等獎、3名同學獲二等獎、8名同學獲三等獎;在第二十九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中1名同學獲三等獎;在第六屆「創新杯」全國中學化學知識競賽中2名同學獲一等獎。在高中數學聯合競賽中3名同學獲優勝獎;在第27屆科技創造性大賽中有22項作品分別獲得省、市、縣級等次獎,學校獲「通渭縣科技創新大賽優秀組織獎」;1名學生的作品,在金昌市參加甘肅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終審,榮獲甘肅省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

C. 甘肅省通渭縣的人文地理

通渭縣農業生產主要以種植業為主,糧食作物有小麥、莜麥、扁豆、速效豆、穀子、糜子、玉米、洋芋、蕎麥等17個種類。經濟作物有胡麻、蔬菜、瓜果、葯材、花卉等上百個種類。工業主要有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建材業。年產量最大的有粉絲、味精、澱粉、地毯、水泥、毛衣褲等二十多種產品。其中「飛天牌」粉絲獲全國食品博覽會銀獎,「溫泉牌」味精獲全國食品博覽會銀獎,為部級優質產品,兩項均被列為甘肅省名牌產品;仿古地毯獲全國優質進出口產品銀獎。交通有西蘭、華雙、馬隴等3條國家干線公里,有17條縣鄉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縣城距省會蘭州180公里,橫穿全縣的310國道已經建成。通渭縣文化底蘊深厚,境內發現有溫家坪新石器時代遺址和戰國時代秦長城遺址,歷史上有東漢末年的著名「夫妻詩人」秦嘉、徐淑、明代工部尚書趙榮、開封知府王瓚、清代「隴右真儒」李南暉、四川按察使牛樹梅等文化名人。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楊子恆(通渭馬營人)、中科院院士姚檀棟(通渭三鋪人)之後,又一通渭人尚永豐(李店人)將當選為中科院院士。通渭也是中國工農紅軍途經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地方之一,縣內建有榜羅紅軍長征紀念館、義崗紅軍烈士陵園、紅軍長征紀念碑等革命紀念建築,紅軍長征榜羅會議遺址已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100個景點之一,「通渭小曲」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通渭群眾酷愛書畫,習字作畫蔚然成風,1993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特色小吃蕎圈圈 通渭人喜歡吃蕎圈圈。通渭蕎圈圈以開水燙蕎面,拌少量小蘇打,調成糊狀,旋入特製的木勺或鐵勺中,用八成熱的油炸至棕紅色撈出。瞬時香氣四溢,入口松軟香酥,口感豐潤細膩,加之天然的甜味,讓人垂涎,咀嚼時別有風味。 通渭人喜歡吃蕎圈圈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傳說先祖時期牛谷河畔土地肥襖,各種糧食都是多穗的。一年收的糧食當年吃不完,好多人不敬天道,暴殄天物,懶惰不思農事。玉皇大帝一天下界遊玩,看見有人隨意糟蹋糧食。玉帝很生氣,便要懲罰百姓,命「牛神」將五穀雜糧在三個時辰內全部捋為單穗。「牛神」奉命行事,用了足足三個時辰才拔完了所有五穀。「牛神」見蕎麥似乎不是什麼正經莊稼,便不想勞神了。看看時辰已到,便順手捋了一把,不想捋破了手指,「牛神」便匆匆去復命。蕎麥染了「牛神」的血,莖桿、葉脈都變成了紅顏色,長得特別快,一旬一收,牛谷河畔的通渭百姓靠吃蕎麥才免於餓死。「牛神」也因為沒有完成玉帝的命令被罰永遠到人間勞作。從此以後,百姓都一心向善,但老天的懲戒不可不記,蕎麥有活命之恩,用蕎麥面做成圈圈意在讓百姓完完全全記住不能隨意糟蹋糧食。蕎圈圈中間做成空的就是告訴後代不勤儉持家就是坐吃山空。 通渭蕎圈圈含有其它食品所不具有的芳香甙味,吃起來清香可口。蕎面含有對人體有益的鈣、磷、鐵、鎂、鉀和微量元素等,以及豐富的維生素B1、B2、E、P、C,其含量都高於其它糧食作物。人體必需的賴氨酸、精氨酸、煙酸、油酸和亞油酸含量也很高。蕎面含有其它主食中所沒有的葉綠素和盧丁。盧丁有軟化血管、保護視力和預防腦血管出血的作用。蕎面中所含的苦味素,有清熱、降火、健胃之功效。所以,蕎面被人們譽為「益壽食品」、「長壽食品」。蕎麵食有殺腸道病菌,消積化滯,涼血解毒,解濕,治腎炎、禁口痢疾、絞腸痧、湯火灼傷的功能。在臨床上還可用蕎麥治高血壓、糖尿病、視網膜炎、心臟病、肥胖病以及預防微血管脆弱等症。蕎面還有較好的抗癌作用,特別對老年疾病具有很好的醫療功效。因此,油炸的蕎圈圈以其營養豐富,口外香甜,老少皆益成了通渭的一道美食。 甜醅子 甜醅子是通渭的傳統小吃,又名酒醅子,其原料有三:一為莜麥,二是青稞,三是小麥。做法相同。 做法是將莜麥或青稞(去外皮)簸凈,清水洗去雜質,入鍋煮熟(表層開口),瀝出涼冷,加入甜醅曲和勻,裝進壇中密封,保持恆溫(15℃上下),經3~5天發酵,開壇食用,醇香、清涼、甘甜,夏能清心提神,冬則壯身暖胃。 清明一過,便是普遍製作甜醅子的時節,甜醅子的主要原料和米酒有些區別-是麥子類,其品種有二,一是莜麥所制,二是青稞所制,表稞是青藏高原獨有的原料。兩種做法大致相同,製作時先揀去莜麥或青稞的瘦鑿,再把莜麥裝入口袋或放在編制簸箕內再三搓拌,去其浮皮,青稞則要舂凈精皮,然後放進鍋內煮八成熟撈出放案上晾,以份量多少比例加入曲子拌勻,入瓷盆內,置熱炕頭或灶上捂嚴發酵,待兩三天聞到清香酒味時便成。此物吃起來又香又異,還有醇芳的酒汁,故名甜醅子。 甜醅能否發酵成功關鍵在於掌握溫度,而揭蓋時間卻因季節而不同,這就全憑釀造者的經驗了。更值得一提的是,甜醅發酵時反復生成的甜醅酒可謂稀罕之物,醇美香甜,營養價值高,夏季食用避暑效果尤佳. 甜醅極受群眾喜愛,除居家釀制自食外,出售者亦不少。無論在縣城的大街小巷還是村集鎮市上,隨處可見甜醅攤。一根扁擔兩只籮筐,臉盆里滿是白生生、蜜旺旺的甜醅。一碗下肚,甘甜如飴,滿嘴生津,倍覺神清氣爽,這酒香醇厚的甜醅實在是讓人受用無比。 釀皮 釀皮是通渭著名的地方風味小吃,其做法是將麵粉用涼水和成硬團,然後在清水中揉搓,這樣可以使麵粉中的蛋白質和澱粉分離。澱粉沉澱後,倒去清水,加放食鹼,調成面漿,舀入平底盤上籠蒸熟,涼冷後切成筷子粗細的長條即可。麵粉中的蛋白質則另外蒸熟,切成薄片,隨碗搭配。一碗黃亮透明的釀皮子,加上油潑辣椒、精鹽、醬油、蒜泥、芥末、香醋、芝麻醬等調料,再加一小撮青菜,具有色艷味美、油濃汁足、涼爽利口、噴香解暑之特點。釀皮食法多樣,既可當主食,又可當菜看,可涼可熱,四季皆宜,深受大眾歡迎。

D. 戶口在通渭縣的能在別的法院起訴離婚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二條規定:夫妻一方離開住所地超過一年,另一方起訴離婚的案件,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夫妻雙方離開住所地超過一年,一方起訴離婚的案件,由被告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沒有經常居住地的,由原告起訴時被告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且此司法解釋第三條、第四條明確規定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戶籍所在地,公民的經常居住地是指公民離開住所地至起訴時已連續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就醫就醫的地方除外,符合上述條件的也可以異地辦理離婚。

E. 通渭縣歷史名人都有哪些(越詳細越好)

1、楊子恆,1964年出生於通渭縣馬營鎮龍頭村,兄妹四人先後都考入大學。楊子恆於1980年至1984年在甘肅農業大學畜牧系學習,獲農學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動物遺傳專業,獲碩士學位;1992年至1994年在英國倫敦劍橋大學和自然歷史博物館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4年至1997年,先後在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7年至今在倫敦大學從事分子和細胞遺傳學研究工作,現為倫敦大學學院統計遺傳學教授。
今年6月,通渭籍旅英學者楊子恆教授當選為2008年度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成為獲此殊榮的首位大陸旅英華人,具體事跡介紹見2008年6月22日、23日《甘肅日報》第一版。成立於1660年的英國皇家科學院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學術團體之一,目前有1400多位院士,其中包括6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皇家科學院院士都是在基礎科學研究或工業及科技前沿研究方面有特殊貢獻的科學家。
2、劉子述(1911— ) 名念祖,字子述,號萬愚,又暑椿村氏,以字行。男,漢族,甘肅省通渭縣常家河鎮固堆河村人。
僅上三年私 ,15歲因父母雙亡而輟學,拉長工、當店員20餘年。解放後,於1951年創辦固堆河學校,執教13載。曾多次獲縣級獎,1958年獲全縣優秀教師稱號。年老後主動退休,從事園藝勞作。
無煙茶嗜好,喜書法藝術,擅寸揩,兼行草,為通渭縣書畫協會會員。作品多次參加縣級以上展覽,縣內外群眾及部分寺廟多有收存。
部分聯作入編《通渭縣志》、《通渭古今對聯選》、《 羲皇故里聯話錄》、《甘肅古今楹聯選集》、《固堆河村志》,並在《天水日報》發表;部分詩作及「嘆世格言」(西江月組詞)入編《通渭古今詩詞選》稿。
近年編有《子述年譜》、《子述自傳》、《子述詩詞對聯輯錄》、《回憶錄》等。今93歲高齡,仍對書法藝術堅持不懈。
3、楊泰(1869—1929)字葆亭,光緒癸卯科舉人。揀選寧朔知縣,寧夏教授,協修《寧夏志》。
牛士穎
字芮青、銳青,清末拔貢。曾任甘肅省參議會參議員。
5、
安任山(1891—1959)字猷軒,原名世徽,原字獻宣。北京大學史學系畢業留校任教。
6、王序賓(1895—1961)畢業於甘肅省立第一中學、陸軍測量學校。曾任甘肅宣慰使署秘書主任。
王肇南(1895—1980)北京政法大學畢業。歷任定西、和政、會寧等縣縣長。
8、馮壽延(1897—1983)字益三。甘肅法政學校畢業。曾任河南密縣縣長、通渭縣參議會議長等職。
9、伏景毅
字志堅,貢生,甘肅秦安人。民國時期曾任通渭縣縣長。通渭一中校長。
11、牛劍秋
曾任甘肅省政府秘書、會寧縣縣長。
12、牛樹梅,字雪樵,號省齋,今雞川鎮牛坡村人。生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卒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享年84歲。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進京應試,金榜題名,即中進士。先後任雅安知縣、隆昌知縣、彰明知縣、資州、茂州直隸州知州、寧遠知府。清同治元年(1862年)得四川總督駱秉章、給事中高延祜聯名保奏,擢升四川按察使。三年(1864年)四月署布政使銜。
勤政惠民,抑富濟貧,興辦義學,教化黎民,整頓吏治,昭雪冤情,秉公執法,政績卓著。川人稱贊:「先生來川,德入人心,名播人口,真乃牛青天也。」
他一生手不釋卷,筆耕不輟。著有《省齋文集》12卷,《聞善錄》4卷,《湑葉文存》6卷。未付梓的有《周易探源》、《雪樵詩存》等。他去世以後,廷旨「從祀名官祠,事跡編入循吏傳。」《清史稿•循吏》有傳。

10、 黨錫樊(1922—2000)字曉遲,號圃光。畢業於西北師院教育系。原任通渭一中校長。
11、牛劍秋
曾任甘肅省政府秘書、會寧縣縣長。
12、牛樹梅,字雪樵,號省齋,今雞川鎮牛坡村人。生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卒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享年84歲。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進京應試,金榜題名,即中進士。先後任雅安知縣、隆昌知縣、彰明知縣、資州、茂州直隸州知州、寧遠知府。清同治元年(1862年)得四川總督駱秉章、給事中高延祜聯名保奏,擢升四川按察使。三年(1864年)四月署布政使銜。
勤政惠民,抑富濟貧,興辦義學,教化黎民,整頓吏治,昭雪冤情,秉公執法,政績卓著。川人稱贊:「先生來川,德入人心,名播人口,真乃牛青天也。」
他一生手不釋卷,筆耕不輟。著有《省齋文集》12卷,《聞善錄》4卷,《湑葉文存》6卷。未付梓的有《周易探源》、《雪樵詩存》等。他去世以後,廷旨「從祀名官祠,事跡編入循吏傳。」《清史稿•循吏》有傳。

F. 甘肅通渭縣2021年農民50歲能一次性交納養老保險嗎

摘要 第一類:國有企業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和特殊人員

G. 2014年甘肅通渭縣事業單位考試

2014甘肅通渭縣事業單位招聘167人公告

考試時間:定於2014年12月下旬,考試地點設在通渭縣城(具體考點以准考證通知為准)。

點此查看》》2014年甘肅通渭縣事業單位考試內容

報名時間:2014年11月17日至11月21日,共5天時間。

報名地點:縣城南園訓練館。

報名辦法:採取由畢業生本人現場報名的方式進行。

所需證件:

(1)國家計劃內招收的應往屆未就業的普通高校畢業生持本人畢業證、學位證、報到證(無具體就業單位)或擇業通知書、戶口遷移證(或戶口簿)、身份證原件和復印件報名;報考教育教學單位的非師范類普通高校畢業生,還須持《教師資格證》或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兩門課程合格證。

(2)符合加分條件的人員還須出具縣級有關主管部門的證明和本人有效證件。

(3)近期正面免冠同底二吋彩照3張。

H. 甘肅傳統文化有哪些,豐富多採的中華傳統文化

甘肅特色文化
1、河西走廊
這里是甘肅著名的糧倉,也是昔日鐵馬金戈的古戰場和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聞名於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肅南裕固族風情、肅北蒙古族風情、阿克塞風俗、天祝藏區風情交相輝映,民間筵悅、駱駝隊等奇風異俗在這里熠熠生輝。
2、甘肅東南部的天水市和隴南地區
這里是山川錦綉、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稱。
唐玄奘在天水的傳說,使佛公嬌、萬紫山、滲金寺等地,成為民俗旅遊的主要景點。
3、甘南、臨夏
甘南、臨夏兩個自治州是藏、回、東鄉、保安、撒拉等少數民族的集聚地,有獨具一格的民情和風俗。這里的宗教民俗活動,獨特隆重,令人嘆為觀止。
4、甘肅東部的慶陽、平涼地區
這里是具有悠久革命歷史的老區。境內除有眾多的革命遺跡外,還有道家聖地崆峒山、王母宮山以及公劉廟、菩薩山等廟會,都成為民向文化的傳播陣地,特別是嗩吶、剪紙、社火、戲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5.敦煌文化——世界的敦煌,人類的敦煌
敦煌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公元前111年設郡,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鎖鑰」和樞紐城市,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享譽全球的世界文化遺產地,被譽為「世界的敦煌」、「人類的敦煌」。敦煌市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等世界四大文化體系的交匯地,是佛教東漸進入中原的第一站,是世界三大宗教的融匯之地。敦煌是世界級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的城市,不僅擁有豐厚獨特的世界文化遺產,還擁有以「大漠奇觀」著稱於世的鳴沙山月牙泉等世界級自然奇觀。敦煌莫高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窟寺遺址,是世界上歷史延續最悠久、保存較為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代表了公元4—14世紀中國佛教藝術的高度成就,是兩項符合世界文化遺產全部六項標準的文化遺存之一。20世紀初以來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以及懸泉置漢代簡牘的考古發掘,由此發展出國際東方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敦煌學,是世界公認的國際顯學。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著名旅遊勝地,是中國旅遊的一張標志性名片。
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位於敦煌市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下,保存著四世紀到十四世紀的700多個洞窟,有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唐宋窟檐木構建築5座,珍貴文物5.6萬件。在我國四大石窟中,莫高窟是開鑿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每個洞窟裡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泥塑和壁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1987年,敦煌莫高窟作為中國首批候選者獲得「世界文化遺產」認定。在收入《世界遺產名錄》的981項遺產中,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遺產」6條標準的遺存僅有2個,敦煌莫高窟是其中之一。
世界文化遺產玉門關遺址現為敦煌陽關玉門關景區,位於敦煌西南70公里處,始建於漢武帝時期,是絲綢之路上通往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唐代詩人李白的名句「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王維的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之渙的名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的陽關玉門關正是今天的敦煌陽關玉門關景區,也正是因為《陽關三疊》和《涼州詞》的絕世詠唱使陽關玉門關名垂千古。陽關玉門關佔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的險要地勢,現存的城垣完整。登上古關,舉目遠眺,四周沼澤遍布,溝壑縱橫,長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楊挺拔,泉水碧綠。紅柳花紅,蘆葦搖曳,與古關雄姿交相輝映,使您心馳神往,百感交集,懷古之情,悠然而生。
6.長城文化——邊關防衛的古戰場
萬里長城的西起點命先驅孫中山評論長城時說:「中國最有名之工程者,萬里長城也。……工程之大,古無其匹,為世界獨一之奇觀。」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參觀了長城後說:「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在幾百年前,萬里長城就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八大奇跡之一。 約公元前7世紀楚國最早修築長城,長城修築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已經成為中華民族自立、自強、自信、團結統一精神的象徵。「不到長城非好漢」,萬里長城已經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旅遊觀光的勝地。
秦、漢、明三代修築的長城都以甘肅為起點,象一條巨龍,穿越戈壁,翻山越嶺,蜿蜒東行。甘肅境內保存的長城總計超過3600公里,佔全國現存總量的60%以上,除陽關玉門關外,主要有「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關城、距嘉峪關關城2.5公里的官園、距嘉峪關關城20公里的橫溝屯庄、金塔縣漢長城、山丹縣漢明長城、民勤縣漢長城、永昌縣漢明長城、景泰縣明長城、臨洮縣秦長城、渭源縣秦長城、通渭縣秦長城、隴西縣秦長城、岷縣秦長城等遺址。舉凡封建社會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歷史事件,北方漢民族與游牧民族的金戈鐵馬、逐鹿戰場方面的軍事斗爭,都會反映在這些作為邊關防衛要地的甘肅長城遺址上。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帝王將相、戍邊士卒、騷人墨客、詩詞名家,為甘肅省長城內外留下了不朽的邊塞詩篇。唐代詩人李白的「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李碩的「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柳中庸的「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等名句,千載傳誦不絕。今天,雖然烽火狼煙不再,但歷史邊關和烽燧墩台仍令人追思,正如王維《隴西行》詩中描繪:「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
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嘉峪關(部分),現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關城景區,包括嘉峪關關城、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黑山峽等。嘉峪關關城兩翼地勢險要,南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北是連綿起伏的黑山,被稱作「河西第一隘口」。整個關城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並守之勢,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五里一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禦體系。現在的「第一雄關」城樓,建於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城牆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14座,關城內建有游擊將軍府、井亭、文昌閣,東門外建有關帝廟、牌樓、戲樓等。整個建築布局精良,氣勢雄渾,建築精良,顯示了古代邊關將士的傑出軍事才能和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藝術。嘉峪關關城是明代長城沿線九鎮所轄千餘個關隘中最雄險的一座,是長城沿線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2座關隘之一,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而得名「天下雄關」。「天下第一雄關」、「天下雄關」分別系陝甘總督左宗棠和肅州總兵李廷臣所書。如今登關樓遠眺,長城似游龍浮動於浩瀚沙海,若斷若續,忽隱忽現。天晴之日,或海市辰樓,或塞上風光,奇特景色,盡收眼底。沿戈壁灘南行,至討賴河北岸陡壁邊,與祁連雪峰隔河相望,就是明代長城西端第一個台墩起點——萬里長城第一墩,由明代甘肅鎮肅州兵備道李涵築於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在古代軍事報警中起過重要作用。今天,遊客參觀茫茫戈壁上的萬里長城第一墩,仍可憑吊蒼涼冷穆的邊關歷史,遙想當年狼煙四起,鳴炮報警的肅殺之氣,還可以欣賞討賴河絕壁天險,尋撿大漠風雨奇石,領略戈壁的浩瀚風姿。懸壁長城是嘉峪關關城的左翼長城,位於嘉峪關關城北8公里處石關峽北側的黑山坡上,始建於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順城牆頂拾級而上,平坦處如履平地,陡峻處如攀絕壁,有詩贊雲:「萬里長城萬里長,疊嶂黑山暗壁懸」。黑山峽位於懸壁長城南側150米,是長城文化和絲路文化的真正交匯處。置身黑山峽中,可以領略原始荒蠻的自然風貌,感受黑山岩畫的古老、多樣和神秘。
7.佛教文化——攝人心魄的佛國世界,絢麗多彩的石窟長廊
宗派也開始出現,而且,佛教石窟和寺廟也在甘肅大量建造,佛教藝術初顯其獨特的光輝。唐朝時期,甘肅佛教文化進入鼎盛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佛教藝術從內容到藝術都有新的創造,達到了高峰。五代、宋、元、明、清時期,藏傳佛教在甘肅大發展,不少佛寺改宗為藏傳佛教,重塑佛像或壁畫重繪,加入密宗元素。
在甘肅境內的大量佛教窟龕,自河西向隴東, 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於「絲綢之路」甘肅黃金段的每一個重要節點上,把當時甘肅境內佛教文化的輝煌,表現得淋漓盡致。 據統計,甘肅境內絲綢之路沿線佛教石窟有70多處,除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外,著名石窟主要有:1、麥積山石窟。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始建於十六國後秦時期(公元384—417年),以精美泥塑藝術著稱於世,被譽為「東方藝術雕塑陳列館」,現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保護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的一部分。2、永靖炳林寺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創建於西秦建宏元年(公元420年),現存窟龕196個,造佛像近800身,壁畫約900平方米,是保存有國內最早墨書紀年題記的石窟寺。3、瓜州榆林窟。被譽為「莫高窟姊妹窟」,開創於隋唐之前,現存完整壁畫的洞窟42個,壁畫5650平方米,塑像272身,壁畫佛神像10826幅。4、肅南馬蹄寺石窟。建於北涼,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現存窟龕70餘個,各類塑(雕)像300餘尊,壁畫約450平方米,寺中有國內僅有的、古樸稚雅的大型浮雕飛天。5、祁豐文殊寺石窟。建於北涼時期(公元401—433年),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現存窟龕100多個,有些壁畫內容可彌補敦煌莫高窟之不足。6、武威天梯山石窟。被譽為「中國石窟鼻祖」,創建於十六國北涼王沮渠蒙遜時(公元401—432年),現存3層,大小洞窟17處,雕像100多尊,壁畫數百平方米,以及北魏、隋、唐、時期的漢、藏寫經、初唐畫像等珍貴文物。7、武山水簾洞石窟。建於十六國時的後秦,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在拉稍寺那陡峭的崖上有一尊釋迦牟尼像結痂趺坐於蓮花台上,高達40餘米,是中國最大的摩崖浮雕。8、甘谷大像山石窟。鑿於北魏,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甘谷大佛釋迦牟尼佛造於盛唐,為石胎泥塑,身高23.3米,腰寬10.4米。9、庄浪雲崖寺石窟。始建於北魏,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因山崖懸空而得名。其他著名石窟還有:瓜州縣東千佛洞、武山縣木梯寺石窟、涇川回山王母宮石窟、涇川南石窟寺、慶陽北石窟寺等。
8.黃河文化——九曲黃河繞隴原,甘肅黃河風情之旅
黃河是華夏文明的搖籃,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全長5494公里,為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第五長流河。黃河之源為卡日曲,出自青海巴顏喀拉山脈各姿各雅山麓,冰封雪覆的高山中湧出的河水,清澈見底,潺潺有聲;東流經四川入甘肅,上游穿行在高山峽谷之間,跌盪起伏,湍急迴旋,水流依舊清冽;及至河口過寧夏入內蒙古,穿行陝西、山西、河南,流經黃土高原,含沙量大增,水色乃呈深黃,由山東北部而入渤海,登高一望無垠的高原千萬條溝壑如同黃土的巨龍,一齊擁入大河的懷抱。 黃河以她柔韌博大的胸懷哺育了黃河文明的先民,吸納、融合了各地區的文明精華,形成了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齊家文化、馬家窯文化、中原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等代表性文化,成為早期中華文明的主流。「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等膾炙人口的優美詩句,將黃河文明的大氣磅礴,質朴與絕代風華,展現無遺。
黃河自青海東流,進入甘肅,在長達913公里的黃河幹流甘肅段上,形成了黃河瑪曲第一彎壯美奇觀和劉家峽、八盤峽等高峽平湖。 在甘肅境內的黃河流域,誕生了燦爛輝煌的大地灣、馬家窯等彩陶文化和黃河農耕文明。 遊客沿著黃河甘肅段一路北上,可以欣賞河水清澈、溪流縱橫、草場豐茂的黃河首曲美景; 感受「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情景再現;飽覽高峽平湖、絕壁萬仞的壯觀景色,並體驗獨特的鄉風民俗,探究中華民族文明之源。
9.始祖文化——華夏文明之源,炎黃子孫之根
甘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曾孕育了中國最古老的創世神話。三皇之首、人文始祖伏羲氏誕生在天水,在此演繹八卦、教化眾生,開創中華文明的肇啟時代;黃帝誕生在天水軒轅谷;西王母降凡於涇川回中山;周、秦、唐王朝的先祖由此創業興邦;天下李氏的根在隴西。 木有本而根深葉茂,水有源而源遠流長。追本溯源,華夏民族血脈相連。如今,甘肅東部的天水、平涼、慶陽和隴西已成為海內外華夏子孫探尋血脈淵源,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和考察觀光游覽的尋根朝覲聖地。
10.民俗文化——走進隴原大地,體驗特色風情
甘肅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特色鮮明。目前,甘肅省已有甘肅花兒、甘南藏戲等2項民俗文化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54項民俗文化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最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有:蘭州市的太平鼓、蘭州鼓子、苦水高高蹺、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的松鳴岩花兒會、臨夏磚雕、保安腰刀鍛制、東鄉擀氈技藝,慶陽市的道情皮影戲、香包刺綉,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拉卜楞寺佛殿音樂「道德爾」、藏族民歌、史詩《格薩爾王傳》演唱、舟曲多地舞、卓尼巴郎鼓舞,定西市岷縣二郎山的花兒會、洮硯製作技藝,天水市的伏羲祭典、清水道教音樂、武山旋鼓舞、秦安小曲,河西走廊各市、縣的河西寶卷、夜光杯雕、涼州賢孝、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服飾、敦煌曲子戲、永昌萬字燈會,隴南市西和縣與禮縣的七夕節(當地人叫「巧娘娘節」)、武都高山戲、文縣儺舞「池哥晝」,平涼市涇川縣的西王母信仰習俗、庄浪縣抬閣等。這些民俗文化或以民族、地方特色濃郁見長,或以古老風俗本真性的存留而凸顯其價值。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甘肅花兒,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是甘肅臨夏、定西、甘南等地區勞動人民表達對理想追求和對幸福生活熱愛的一種民族音樂傳唱形式,內容豐富多彩,語言生動形象,曲調高昂優美,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特色。演唱形式多樣,有獨唱、對唱,也有合唱,特別是集體對唱頗具情趣,各由四五位歌手組成的對歌雙方,相互間展開風趣、生動的「花兒」對唱,十分吸引人。集體對唱逐漸演變成有相對固定的時間和地點的、各民族自發舉行的對歌、賽歌集會的「花兒會」,如臨夏州和政縣「松鳴岩花兒會」、永靖縣「炳靈寺花兒會」、康樂縣「蓮花山花兒會」、定西市岷縣「二郎山花兒會」等。在這些「花兒會」中,影響最大、規模最大的是「蓮花山花兒會」,每年農歷六月初一到初六,穿著艷麗服裝的各族人民從四面八方接踵而來,登山會歌,常聚有數萬人,整個花兒會包括攔路、對歌、敬酒、告別等程序,都是在優美的歌聲中進行的,從山腳到山頂,從河邊到樹林,整座蓮花山都回盪著悠揚高亢的花兒,被國內外專家譽為「民歌的海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甘肅臨夏「中國花兒之鄉」的稱號。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甘南藏戲,藏語稱「南木特」,即「傳記」之意。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又稱「拉卜楞藏戲」。甘南藏戲的演唱,系說唱形式,具有表演細膩,韻白清晰,繪形繪色,唱腔時而高亢爽朗,時而低緩悲涼等特點,兼具京戲和藏戲之優。將歌舞表演和劇情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最具特色的是「順步」,即同一側的臂和足同時朝著一個方向的動作身段,大量運用到各劇中大臣、儀仗隊等人物步法表演中,其速度緩慢,動作優雅。劇目主要以民間、佛經、歷史故事、古典小說為原本改編而成,具有故事完整、情節曲折、脈絡清晰、聯想豐富、比喻生動、語言朴實等特點,以及較強的浪漫主義色彩和很深的感染力,目前已發展到《達巴旦保》、《智美更登》、《召哇桑姆》、《諾桑王子》、《羅摩衍娜》、《阿德拉茂》、《赤松德贊》、《降魔》、《松贊干布》等9個劇目,形成了豐富完整的藝術表演手法。

I. 甘肅省通渭縣有律師事務所嗎

有的,一般都在法院附近的。有的是法律援助中心。

J. 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關於徵用其他土地的補償辦法

甘肅省徵收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補償費用分配使用管理辦法時間:2008-2-20 9:00:12|來源:甘肅國土資源網|點擊數:7068|【大 中 小】【列印】【關閉】

(2006年4月14日甘政辦發[2006]41號)

第一條 為切實保護被徵收土地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加強征地補償費用的管理,確保征地補償費用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及有關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徵收土地是指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將農民集體所有土地歸國家所有,並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給予補償的行為。
徵收土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國務院、省人民政府批準的徵收土地方案統一組織實施,其他任何單位、組織、團體和個人不得徵收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
第三條 征地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
第四條 徵收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必須嚴格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甘肅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的規定辦理。
(一)徵收土地,由市、縣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組織有關方面會同被徵收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對擬徵收土地的權屬、地類、面積以及地上附著物的權屬、種類、數量等現狀進行調查,調查結果應與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和地上附著物產權人共同確認。
(二)按照國務院和省人民政府批準的征地補償方案、當地年產值標准和補償倍數或征地區片綜合地價確定征地補償費用。
(三)市、縣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與被徵收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徵收土地補償協議。
(四)城市規劃區內,市、縣政府收購儲備土地涉及徵收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市、縣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可以直接組織有關方面會同被徵收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進行土地面積丈量、地上附著物清點登記,並與被徵收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徵收土地補償協議。
(五)徵收土地後進行有償出讓的,征地補償費用按規定繳入市、縣財政部門設立的「土地出讓金財政專戶」,由市、縣財政部門進行清算後支付給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
第五條 實行統一征地跨市、縣行政區域的,征地補償費用由負責統一徵收土地的市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及其征地服務機構,依據市、縣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與被徵收土地的農民集體組織簽訂的徵收土地補償協議,支付給市、縣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市、縣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可以直接向農村集體組織指定的開戶銀行匯款或以轉帳方式支付,但不得以現金方式支付。
城市規劃區內,市、縣政府收購儲備土地涉及徵收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市、縣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可以依據與被徵收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的徵收土地補償協議,直接向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指定的開戶銀行匯款或以轉帳方式支付土地補償費用,但不得以現金方式支付。
第六條 青苗補償費和地上附著物補償費,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據登記確認的土地面積、地上附著物數量進行核算,在村民居住地公告後,支付給青苗或地上附著物的所有者。
第七條 安置補助費根據不同安置途徑確定分配對象。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集體發展基金;由其他單位安置的,支付給安置單位;自謀職業,不需要統一安置的,經被征地農戶申請,與享有被徵收土地所有權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協議,發放給需要安置的農戶;參與社會保障安置的,全額發放給被安置人員,用於個人繳納養老保險金。
第八條 土地補償費支付給享有被徵收土地所有權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利用農村集體機動地、承包農戶自願交回的承包地、承包地流轉和土地開發整理新增加的耕地等,調整質量和數量相當的土地給被征地農戶繼續承包經營的,土地補償費留作集體發展基金。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能調整土地的,依法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村民代表會議三分之二以上代表同意,將不低於80%的土地補償費用於被征地農民個人的生活安置、支付被征地農民的養老保險金,其餘土地補償費留作集體發展基金。
第九條 被徵收土地屬於村集體所有的,土地補償費歸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屬於村內具有法人資格的村民小組或社所有的,土地補償費歸村民小組或社所有,不得在行政村內平衡。
第十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土地補償費實行專戶管理,收支、使用及帳務必須在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中定期公布,接受群眾的監督。使用土地補償費必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村民代表會議三分之二以上代表同意。
第十一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要建立健全村民議事、民主理財、村務監督等群眾組織,保障村、社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征地補償費用分配、使用、管理的知情權、決策權和監督權。
第十二條 完善征地補償費的村級財務管理。已建立村級財務代理制的集體經濟組織,應實行村社征地補償資金財務委託代理制度,村、社集體經濟組織會計核算業務委託鄉、鎮經管站代理。代理機構為村、社集體經濟組織設立專戶,實行定期報帳制度。
村級財務委託代理堅持集體資產所有權、資金使用權、投資收益權、財務審批權不變的原則。
第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負責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征地補償費用分配、使用、管理的指導和監督,對補償費用實行年度審計和離任審計,審計結果在村、社集體經濟成員中公布。
第十四條 征地補償費必須專款專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挪用,不得將征地補償費用於償還集體經濟組織債務、上繳稅費、發放工資等,違者將按有關規定查處。
第十五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執行。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519條 發布:2025-04-23 16:01:51 瀏覽:278
普通檯球玩法規則 發布:2025-04-23 15:56:48 瀏覽:677
婚姻法工作制度 發布:2025-04-23 15:48:26 瀏覽:426
湖南師范大學法律碩士錄取線 發布:2025-04-23 15:43:07 瀏覽:175
深圳勞動局法律咨詢 發布:2025-04-23 15:40:19 瀏覽:918
法律責任歸責的原則有法理學 發布:2025-04-23 15:32:07 瀏覽:805
法院判無罪檢察院 發布:2025-04-23 15:31:09 瀏覽:183
法院報告報紙 發布:2025-04-23 15:30:32 瀏覽:314
法官勸解撤訴 發布:2025-04-23 15:20:32 瀏覽:509
10月30日澳門法治報 發布:2025-04-23 15:17:16 瀏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