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計量法

社會計量法

發布時間: 2020-12-23 15:45:02

『壹』 社會計量法的應用范圍有哪些

社會計量法的研究重點大多放在團體友伴的關繫上.
大體上都還是衍生自現代的社會
計量的回概念而來答.例如心理輔導經常使用社會矩陣或標的社會圖,都是用
來了解各個成員在團體中的相對地位和受歡迎或拒斥的程度.藉這些工具
我們可由整個團體的結構圖來找出我們想找的標的學生,或者是從不同型
態結構圖的比對當中找出問題的症結點並嘗試去解決.依照使用情境的需
要,陸續發展出配合的分析計算模式,如:社會圖分析,用以區別出不同
屬性的人群;指數分析則可從不同情境及團體中計算出個人的社會地位;
用來考驗觀察值的顯著性或者得到轉換分數及指標的統計分析;揭示團體
結構中的次團體,明星和孤立者的矩陣解析;用以准確的區分出次團體的
因素分析法.

『貳』 計量法 強制檢定范圍的計量器具指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第二章第九條中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計內量行政部門對社會公用計量標容准器具,部門和企業、事業單位使用的最高計量標准器具,以及用於貿易結算、安全防護、醫療衛生、環境監測方面的列入強制檢定目錄的工作計量器具,實行強制檢定。」

其中,用於貿易結算的計量器具是指在國內外貿易活動中或者單位與單位、單位與個人之間直接用於經濟結算、並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強制檢定的工作計量器具明細目錄》的計量器具。不包括企業內部結算用的工作計量器具。(參考北京市順義區質量技術監督局的相關回復)

『叄』 社會計量法廣泛應用於教育,工業和行政管理這些應用集中於哪些方面

社會計量法廣泛應用於教育、工業和行政管理、軍事及社會服務等領域。這些版應用集中於以權下幾個方面:
(1)領導才能的評價與幹部選拔。
(2)工作分配。
(3)士氣的考察。
(4)組織診斷和治療。
(5)組織關系的評價。

『肆』 人類行為和社會環境的關系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第一章 緒論
一、人類行為的意義及發展
1、行為的意義:個體面對環境所做的反應,舉凡一切外在的活動(如語言、表情、作為)以內在的心理歷程(包括思想、意念、態度)均是。
2、行為的分類:
依范圍,分為「廣義的行為」、「狹義的行為」。
依先天或後天,分為「本能的或天賦的才能」、「適應行為」。
依是否符合常模、社會規范,分為「正常行為」、「偏差行為」。
依行為的功能,分為「生理行為」、「精神行為」、「情緒行為」、「社會行為」。
3、行為科學的創設:行為科學是許多學科整合而成的,是研究人類行為的學科,它需符合下列兩個標准:必須是研究人類行為的、必須運用科學方法。
二、社會環境與人類行為互為影響的探討
1、環境的種類與意義:分為「物質環境」、「社會環境」。
2、影響人類行為的因素:「個人遺傳特質及生理心理狀態」、「物質環境」、「社會環境」。
3、環境與人類行為之互為影響:
環境影響人類行為:「孟母三遷」的例子。
社會環境影響人類行為的知識及理論:
1「角色」、2「常模」、3「社會化」、4「自我概念」、5「參考團體」。
環境影響行為的定則:自出生至幼兒期,環境的影響最大。
人類行為影響社會環境:「選舉」、「革命」等。
三、社會及行為研究方法
1、觀察法:分為「自然觀察法」、「實驗觀察研究」。
2、調查法。
3、溯源研究法。
4、文化比較研究。
5、社會計量法。
6、測驗量表法。
四、課程性質、范圍及應用
本課程是一門科際整合的學科。在大學程度的課程設計上,是以了解社會中的個人、包括了解人類行為及其發展為目的。

第二章 嬰兒期幼兒期
一、 嬰兒及幼兒的行為特徵及生理心理發展
嬰兒指剛出生至未滿兩歲;幼兒指二歲至六歲未滿。
1、生理發展。
2、心理發展:
1 人格發展:從出生到六歲是個人人格發展的最重要時期,基本人格在此期已經定型。佛洛伊德(Freud)的人格發展理論,指出「本我」是與生俱來的,是滿足基本生理需求的概念;「超我」是類似良知、是非對錯、道德觀念。「自我」則是調和本我和超我的。這三者調和及運作得宜,個人的人格及行為才會健全。
2 愛的需求或依戀感理論:鮑爾貝(Bowlby)認為從出生到三歲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必須要有母親的撫育及愛護。這時期若被剝奪母親的撫育與愛護,則嬰幼兒的生理、智力、社會發展均遲緩。
3 從依戀到獨立:馬哈拉(Mahler)在討論嬰幼兒從依戀到獨立過程,提出了「分離與個別化過程」的理論,認為每個人會漸漸地從真實世界的關系中建立一種分離感或分離意識。這個過程涉及對自己與主要心愛的對象分開的認知。
4 生命周期理論:愛力克森(Erikson)所提出的理論,此理論概括人生各階段,從出生到老年,分成八個時期,每個時期階有一個好的特徵及一個相對不良的特徵。
5 認知發展:皮亞傑(Piaget)與布魯納(Bruner)都發表過認知理論。皮亞傑的理論分為四期:感覺動作期、准備運作期、具體運作期、正式運作期;布魯納的理論則分為三期:扮演的方式、形象的方式、符號的方式。
6 心理與性的發展:佛洛伊德所發展出來的理論,分為五個階段,每階段都有一個特徵及必須滿足的需求,若不能適當滿足或過度使用,則日後人格可能不健全。
二、 嬰幼兒的社會行為發展
1、嬰幼兒的社會化:
1 「認同作用」是一種要素。認同作用指被模仿人有直接的明示及長久的影響,包括公開或隱含的行為以及各種方式的影響。也就是在社會化過程中,個人對他人的人格發生持久性的模仿學習。種類有三:類同的認同、互惠的認同、消極的認同。
2 自我概念:「鏡中之自我」。
3 「概括化他人」:幼兒社會化過程中了解他人對他的判斷及期盼,會形成一種印象。
2、道德發展。
3、家庭關系及親職教育:家庭內的關系和諧與否,與雙親對嬰幼兒的管教,都會影響嬰幼兒日後的表現。
1 母愛的剝奪。
2 親子關系過分緊密與不足。
3 親子分離。
4 雙親離婚。
5 受虐或受忽視。
6雙親對嬰幼兒的啟發與管教:
a意見。
b「學來的無助感」。
三、嬰幼兒的行為問題
1、自閉症。
2、飲食挑剔。
3、語言的缺陷與口吃。
4、沉默孤僻。
5、慣用左手及只使用一眼視物。

第三章 兒童期
一、 兒童期的行為特徵
1、行為特徵。
2、六項發展工作。
二、兒童期的生理與心理發展
1、生理發展。
2、心理發展:
1 情緒。
2 兒童人格發展決定因素。
3 有關兒童人格發展的各項理論:
a 佛洛伊德「心理與性」的理論:兒童期(小學中高年級時)會發展出對異性的厭惡與排斥。
b 愛力克森「生命周期」理論:良好特徵為勤奮,不良特徵為自卑。
c 認知的發展:皮亞傑理論中的「具體運作期」與「正式運作期」從七歲到十一歲的階段。前者最主要的發展是兒童可不經由接或掌握某種事物,就能想起這種事物及其關系。後者主要的特質是兒童已學會用思想來考慮任何事情,會運用邏輯、分析、回想等方式,並能作假設。另外,布魯納的理論則是「符號的方式」,指兒童進入小學之後才會應用符號,即所謂的字母、注音、文字、標點、數字等,並能依照文法規則來操縱符號,進而利用符號思考、推理和解決問題。
d 馬士洛(Maslow)的「自我實現理論」:認為自我實現是個人內在的一種傾向或動機,想要充分展現自己的潛力或才華,以便達到最佳的成就。是人類動機中的最高層次。而自幼兒期開始,就已經有一些自我現實了;到了兒童期則兒童們已經能了解自我實現的感受。
e 「兒童自我實現權」理論:威克遜(Wilkerson)所提出的理論,他認為兒童也有自我實現的能力,而且兒童的自我實現權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許多兒童可能遭遇到環境的阻礙、或缺乏機會而無法發展其自我;故應重視兒童,滿足其需求,發揮潛質,以利將來的社會發展與進步。
三、兒童的社會行為發展
1、社會化的發展:進入學校之後,兒童期的社會化重心從家庭擴及學校。若此時期學校課業的學習成效不錯,家庭環境大致良好,兒童們就容易模仿良好的人而有正向的行為。
2、道德發展:在柯白葛(Kohlberg)的「道德道發展理論」中,此時處於第二個時期,也就是兒童與青少年時期。此期間多數的兒童及青少年會遵守成人(如父母、老師)的命令、學校所訂定的規則;是非對錯、如何行為,大致會照著成人所訂定出的一些習慣,而較不憑自己的思考。
3、「年輕時期理論」、「積極的自我照煩」:前者為賽利文(Sullivan)所提出的。年輕時期指六歲到十二歲。此一時期的學童自進入小學之後,在同輩關系中溝通、妥協與競爭,就在這種過程當中,學童們習得新的溝通方式、取與予、保護自己與保護他人。後者是懷特(White)創的設的。他認為兒童在環境內,及對環境所採取的行動認識自己,並有潛力提供一種有效力既意識的經驗。兒童做事有效率就可能獲得自尊,是以兒童有動機可以積極的自我照顧,並且能操縱環境。
3、行為學習方法:
1 「行為加強理論」。
2 「社會學習方法」。
3 「模塑理論」。
四、兒童之重要問題及對策
1、學業成績落後。
2、不良與過失行為。
五、不良環境中的兒童行為
1、離婚家庭中的兒童。
2、受虐兒童。

第四章 青少年期
一、青少年期的行為特徵
1、少年期。
2、青年期。
二、青少年的生理及心理發展
1、青少年期的生理發展。
2、青少年期的心理發展:
1 情緒:
a 少年
b 青年
2 青少年的認知發展:青少年已有成人的智力,並且會運用創造性的思考。
3 心理與性的理論:「生殖期」。是佛洛伊德(Freud)所創的「心理與性」的理論的最後一期,是青少年期及成年期的行為特徵,此時期欲力已擴及整個生殖系統,有能力追求異性、獲得性經驗而生殖。是性慾開始活躍,對異性有興趣,經求偶到結婚一系列過程。
4 生命周期理論:愛力克森(Erikson)提出的,特徵是身分對角色的混淆。前者為良好的特徵,後者為不良的特徵。身分是對自己的了解,也就是自我意識的建立;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將自己的許多特質整合成一整體。角色混淆,也稱為「身分擴散」或「身分迷惘」,指個人的自我是不整合的,無法建立自我意識,也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三、青少年的社會行為發展
1、青少年期社會行為發展的特徵。
2、青少年的社會化發展:1 特徵:與同儕關系較親密、社會的參與增加、溝通及表達能力的增加。
3、青少年的家庭關系:雙親應采商議、疏導、精神鼓勵的方式。
四、青少年時期的問題及對策
1、校園倫理與暴力事件。
2、青少年犯罪:
1 犯罪分析。
2 犯罪理論:
a 「機會理論」。
b 「犯罪次文化理論」。
c 「差別連結理論」。
d 「標簽理論」。
e 「規范缺失理論」。
3 影響犯罪的環境因素:家庭因素最重要。青少年犯罪多是雙親管教方式不當引發。
4 少年犯的處遇:台灣與美國的比較。
3、青少年葯物濫用(吸毒)。
4、婚前性行為、未婚媽媽與雛妓問題。

第五章 成年期
一、成年期的行為特徵
成年期是從二十歲以上到四、五十歲,是一生中最寶貴的時期。其中以二十歲到三十歲
的第一個階段變化最大。
行為特徵有七項:1、生理狀況最佳。2、成家立業、生兒育女。3、最具生產力的年齡。
4、完成升學、就業、婚姻三件人生大事。5、面臨極多問題。6、情緒高張多變。7、奠定
終生事業的基礎。
二、成年期的生理及心理發展
1、生理上:都已達高峰並逐漸緩慢下降中。
2、心理上:
1 生命周期理論:成年期處於愛力克森的人生周期理論的第六個時期,良好的特徵是親密,不良的特徵是孤獨。這個階段的成人必須學會與異性建立一種親密的感情,也就是互愛的關系;也必須和其它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如同事、上司;良好的條件是:社會化發展良好、心理沒有困擾。若不能將整個的自我與他人的自我相調和,則會產生孤獨的不良特徵,也就是不能和配偶等周遭的人發展出良好的關系。
2 成年期各階段的發展理論:熙海(Sheehy)認為從二十歲到五十歲,每十年有不同的發展重點。但成人行為都受社會中的年齡與地位體系的影響。
3 成人行為的特色:再社會化。
4 成人應擔當的責任:a 性的需求 b 生育並扶育子女 c 就業。
5 健全的人格特質。
三、成年期的社會行為發展
1、成年期的社會化。
2、成人的角色期盼、社會參與、社會流動:成人行為在社會文化觀點下必須「適合其年齡」,這就是成人的角色期盼。社會參與指各人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或加入社會團體,這是個人社會地位的表徵,通常社會地位較高的人,社會參與較一般人多。社會流動則指社會位置的改變,社會分子由一個團體移到另一個團體的現象。分為橫的流動與縱的流動,前者是指流動的結果社會地位仍相同,後者是指社會位地有上下改變的流動結果,但是上、下的流動都可能帶來困擾。
3、道德發展:處於柯白葛的道德發展理論中的原則期,是其理論的第三個時期,這時期成人已經具有由個人思考及分析所獲得的內部行為守則。但是並非所有的成人道德都能發展到原則期。
四、當代成人完成人生大事的變異情況
當代成人的三件人生大事:升學、就業、婚姻。
1、升學:讀國內外研究所。
2、就業:有待改善的現象:高學歷高失業率、大材小用。
3、婚姻:一般而言,成人結婚的意願逐漸降低、離婚率越來越高。
1 離婚的情況。
2 單親家庭的不利情況:a 母親為家長;b 父親為家長。
五、婚姻調適與家庭管理
1、夫妻之愛的性質:應兼具精神方面的愛、手足之情及性愛,同時滿足心理與生物兩方,並要有手足般的自然才能調和。
2、夫妻調適之道:由於夫妻兩方從小生活在不同背景的家庭,生活習慣、興趣興向難免有不一致的情形,所以不應堅持己見及習性,硬要對方配合,並且要共同分擔家務及多多溝通。
3、家事的處理:物質生活、經濟、精神生活、親職的承擔。
六、成年期的問題及對策
1、成人職業調適不良的問題:新進員工、就業母親。
2、成人心理失調及精神病態問題。

第六章 中年期
一、中年期的行為特徵
1、中年期的定義
1 學理上:從個人停止生殖開始,至體力衰退及心智敏捷度降低為止。
2 年齡上:從四十歲到六十五歲。不是很精確。
2、中年期的行為特徵
1一生事業成就的高峰、2經歷更年期、3心理多變、4初步衰退時期、5危機與問題。
二、中年期的生理及心理發展
1、生理發展。
2、如何適應身體方面的改變。
3、中年期的發展工作:與配偶的關系最重要;學會利用休閑娛樂則老年較不寂寞。
4、心理發展
1 智能:教育水平越高,則流體智力雖漸衰退,但晶體智力仍有增進的可能性越高。
2 有關的心理發展理論: a 容格(Jung)的分析理論,認為性格發展過程中,自我是聯結個人與現實世界,必須四十歲之後才能發展完全。四十歲之後才開始發展真實的個體,朝真正的自我實現發展。 b 愛力克森人生周期理論,中年是屬於第七期,特質是利他對自利;良好的特質是利他,能關心社會、貢獻己力;不良的特質是自利,沒有生產力,可能自顧不暇,較不可能顧及他人。
三、中年期的社會發展
1、中年人的家庭及人際關系:初期應注意子女的管教扶育;中期應注意夫妻關系;後期則要面臨退休,應預先准備。
2、中年人的社會參與:應積極造福社會。
3、中年發展任務理論:沛克(Peck)提出的。認為中年人有四個任務:1體力取向轉為智慧定位、2人際關系自性關系轉化為社會化的結合、3感情的投注由固執轉為具有彈性、4心理活動的彈性以對抗僵化。
四、中年期的問題及調適
1、職業調適:
1專業或退休再就業的問題。
2職業調適以女性較為嚴重:再就業、「怕的成就感」。
2、照顧年老父母(以老年痴呆症為例)。
3、更年期的煩惱:
1 定義:女性更年期指的是月經的停止,也就是生殖能力的停止,當代婦女約是五十歲左右,這是一個生理上與心理上皆不太平衡的時期。男性較無明顯的生理標志,男性的更年期較偏於意指重要的轉變時期,如生理功能減弱程度加速、面臨退休等,一樣會有不平衡的表現。但是不論男女,不平衡或恐懼的感覺引生的病症,近年的研究指出多是心理的或是社會的原因,生理原因僅佔少數。
2 症狀。
3 輔導。
4 「性」方面的改變。
5 婚姻危機。「外遇理論」:外遇是配偶受到介入者的吸引,或是配偶本身有太大的推力。
6 婚姻的變異:單身與同性戀:後者指與同性別的人發生性關系,男女都會有。同性戀的導因:1基因、2官分泌不正常、3性別認同混淆、4早年時家庭不健全、5母親溺愛,子女過度依賴母親、6女性化的男孩、7來自身體、情緒的受創。
4、准備退休:如何為退休做好准備?1 增加儲蓄、2 為退休生活預先做安排、3 維護身體健康、4 家人及人際關系良好、5 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或理想目標。
5、擔當祖父母的愉悅及問題:要注意隔代教育,也就是由祖父母扶育及管教孫兒女。祖父母的方法通常會與父母不同,可能產生不良後果有:婆媳問題、親子關系不佳、學習落後、小孩心理失調等等。

『伍』 哪些經濟學指標是構念

由這一理論假說可以推導出一些研究假設,然後通過大量的觀察來檢驗假設、理論性調查研究,它是為了了解總體的一般情況而對較大范圍的地區或部門中的每個對象都無一例外地進行調查:指由調查對象的各種類型在同一時點上所構成的全貌、准確的描述,由演繹和歸納兩種推理構成,有助於克服單純演繹或單純歸納的局限性:也稱研究方式,它表明貫穿於社會調查全過程的程序:對同一批人隨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的變化的研究、步驟與操作方式,它提供了調查研究的指導思想,是一種感性認識活動:概念的一種類型,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4、社會調查研究的方法論。
4。
2,它是通過對概念的定義和界說而轉換來的。也可以說:研究者所要調查的一個個點,即調查對象,它是進行調查和抽樣的基本單位、社會調查:社會調查研究的一個階段,是指運用觀察:通過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調查來發長和豐富社會理論,並提供有關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知識。
3、普查:從總體中選取一個或幾個調查對象進行深入研究。
11、橫剖研究:調查者本人加入調查對象的團體中生活,那麼就可以說X與Y有因果關系。其中X是Y的原因,然後將他們應用於具體的現象和事物,並在應用過程中對理論進行檢驗:制一項調查研究所要了解的調查項目和調查指標。
2、細致地描述一個具體單位的全貌和具體的社會過程。
8、探索性調查研究:採用「走馬觀花」和查閱資料的方式對社會現象進行初步考察的研究方法:人們抽象思維的產物和基本單位,綜合概括同一類事物或現象的抽象名詞。
6、變數。
4,它可以是一種由具體理論假設組成的理論框架,也可以是由一些初步設想形成的框架圖。

社會調查研究的准備與設計
1、研究課題。
12、調查內容:一種與追蹤研究相似,概括出現象的共同特徵或一般屬性:在某一時點對調查對象進行橫斷面的研究。
12、抽樣調查:從調查對象的總體中抽取某些單位或個人作為樣本進行調查。
14、簡化論:或稱還原論,在社會研究中是指局限於用某類特徵來分析和解釋各種復雜的社會現象。
15,從中發現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總結經驗教訓,則稱它們不相關,是指用一種高層次的分析單位做調查,卻用另一種低層次的分析單位做結論,它反映了概念在具體形態上的變動性。
7、相關關系,或稱「試錯法」、學者和領導幹部的意見,到調查地點進行初步考察,與基層有關人員座談,以便了解調查任務。
18、統計調查,它說明研究者是通過何種具體途徑得出研究結論的。
6、社會調查研究的具體方法:在調查研究的某一階段中使用的方法,而現在又起了那些變化的研究方法,它們涉及各種分析單位的屬性和特徵。
13。
21、個案研究,通過的材料的分析和綜合來科學地闡明社會生活狀況及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活動,對這里所發生的現象和情況進行多方面的長期觀察的方法、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政策性建議:從調查對象的總體中主觀選取少數單位進行調查,並以樣本的狀況來推論總體的狀況:科學研究的邏輯方法。
20、參與觀察:從一般理論或普遍法則出發,依據這一理論推導出一些具體的結論:可以解答社會現象「是什麼」的問題,它能對社會現象的狀況、研究框架:將課題具體化、措施的效果進行檢查,它是關於兩個或多個概念或變數間的關系的一種提問。
2。
9,扮演其中一員的角色:兩個變數之間如果沒有必然的聯系,由此建立理論來說明觀察到的各種具體現象或事物之間的必然的、本質的聯系。
2、演繹推理,並通過這些單位的情況來反映總體的情況。
7:個案研究、蹲點調查:下到一個有代表性的社會單位中,Y是X的結果,X是自變數,Y是因變數。
9、虛無關系,是通過對抽象概念的定義來選擇(或制定)調查指標。
11、分析單位。
15、同期群研究:對在某一時期具有同一特徵的人群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的變化的研究、趨勢研究:一般是對較大規模的調查對象總體隨時間推移發生的變化的研究,對現行的政策、計劃、特點和發展過程作出客觀。
10、解釋性調查研究:可以解答「為什麼」的問題。
5:也稱整體調查或全面調查、實地研究:也稱「實地調查」:如果變數X發生變化,探討社會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系、歸納推理:從經驗觀察出發,通過對大量客觀現象的描述、增強感性認識,為提出研究假設和制訂研究方案奠定基礎。
8,以便對調查內容做更深入的定量分析。
19、橫斷面,變數Y也隨之發生變化,那麼就可以說兩個變數具有相關關系、典型調查:從調查對象的總體中選取一個或幾個有代表性的單問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
6、重點調查:在較長時期的不同時點收集資料,並對社會現象做縱向研究。
14:人們的思想方法和科學的一般方法在社會調查研究中的體現和應用:關於一個或更多概念(或變數)的陳述,即要調查同一批人的態度或行為的變化,它是對概念的具體化,它是對問題的嘗試性解答:在系統地、直接地收集有關社會現象的經驗材料的基礎上1、社會調查研究:一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它表現為、研究假設:對調查對象的特徵以及有關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所做的推測性判斷或設想、確定研究課題、明確調查內容。
4:通過對個體發展過程的調查來洞察個體為什麼會具有特定的行為方式以及他或它的行為趨向。
22。
13、縱貫研究、層次謬誤:或作生態謬誤:一種定量化的調查方式,它是從許多單位中收集多個單位的可對比的信息,並利用這種可對比的資料,進行匯總統計,探索新的政策、措施的可行性:說明一項調查研究所要解答的具體問題,是社會調查研究的另一種主要方式。這種調查方式是深入到調查現場,利用觀察。
10、命題,藉以指導全局工作。

社會調查研究的一般過程

1。它是從問題出發,以便對調查對象作深入的解剖分析、社會調查研究的基本方式。
3:即研究課題的操作化、假設:由概念(或變數)構成的,以一種可檢驗的形式加以陳述,並對(或兩個以上)變數之間的特定關系進行預測的命題。
5、概念、因果關系:如果變數X發生變化,變數Y也隨之發生變化、技術、工具等

社會調查研究的重要類型
1、應用性調查研究:通過社會調查來了解不斷出現的新現象和新問題,並運用社會理論對這些問題做出科學的說明和解釋。
3、訪問、座談等方法收集少數單位的各方面的信息、詢問等方法直接從社會生活中了解情況,進行長期的,但又只作一次調查,要求被調查者回想他們過去的態度或行為是怎樣的,預測事物的發展後果。
17、回溯研究、收集事實和數據,為解答問題而提出嘗試性的假說或理論解釋,它能說明社會現象發生的原因、研究:社會調查研究的第二階段,是指通過對事實資料的思維加工、系統的調查研究、初步探索:指在正式調查之前征詢有關專家。
5、操作化。
3,以深入、描述性調查研究、假設演繹法,從而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可以觀測的變數,將研究假設轉化為具體的假設。
16、概念的抽象定義:用文字來概括地說明一個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從而將概念所指的某類現象與其他現象區分開來。
17、概念的操作定義:依據抽象定義所界定的概念內涵和外延提出一些可以觀測的調查指標或調查項目來說明如何度量一個概念。
18、調查指標:概念內涵中某一方面內容的只是標志,它表示經驗層次的現象。
19、假設的操作化:即由抽象假設到具體假設的過程。
20、調研方案:通過對一項研究的程序和實施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進行詳細、全面的考慮,制訂出的總體計劃和切實可行的調查大綱。

社會現象的測量 1、測量:指按照某種法則給物體或事件分派一定的數字和符號。
2、社會測量:指在社會調查研究中,對社會現象之間性質差異和數量差異的度量。也可看作對社會現象進行精確的、有意識的觀察。
3、法則:即測量法則,是把數字或符號分派給調查對象的統一標准,它是一中索引或操作方法。
4、定類尺度:也稱類別尺度或名義尺度,是將調查對象分類,標以各種名稱,並確定其類別的方法。它實質上是一種分類體系。
5、定序尺度:也稱等級尺度或順序尺度,是按照某種邏輯順序將調查對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確定其等級及次序的一種尺度。
6、定距尺度:也稱等距尺度或區間尺度,是一種不僅能將變數(社會現象)區分類別和等級,而且可以確定變數之間的數量差別和間隔距離的方法。
7、定比尺度:也稱比例尺度或等比尺度,是一種除有上述三種尺度的全部性質之外,還有測量不同變數(社會現象)之間的比例或比率關系的方法。
8、社會指標:或稱現有的或先行的社會統計指標,是衡量、檢測社會經濟發展數量關系,研究社會經濟發展要素的現狀、相互關系和發展趨勢的手段。它對社會生活現狀具有描述、評價和預測未來的能力。
9、調查指標:是指具體調查研究中所使用的,藉以衡量或指示某一抽象概念的數量指標和分類指標。
10、信度:即可靠性,指測量結果的一致性或穩定性,也指測量工具能否穩定地測量所測的 變數。換言之,所謂信度乃是指同一或相似母體重復進行調查或測驗,其所得結果相一致的程度。
11、信度系數:即用同一樣本所得到的兩組資料的相關系數作為測量一致性的指標。可以解釋為在所測對象實得分數的差異中有多大比例是由測量對象本身的差別決定的。信度系數高表明測量的一致性程度高,測量誤差小。
12、效度:是指測量工具測出變數的准確程度。換言之,效度指的是測量的有效性,即測量工具能准確、真實、客觀地度量事物屬性的程度。
13、內容效度:是指測量內容的適合性和相符性,也可以說是指測量所選題目是否符合測量目的和要求。
14、准則效度:指的是用幾種不同的測量方式或不同指標對同一變數進行測量時,將其中的一種方式或指標作為准則,其他的方式或指標與這個准則作比較。如果其他的方式或指標與准則的方式或指標具有相同的效果,則其他的方式與指標就具有準則效應。
15、構念效度:通過對某些理論概念或物質的測量結果的考察,來驗證該測量對理論構念的衡量程度。
16、經驗效度:即選擇對有關情況比較了解的人來鑒定調查資料的效度。

抽樣
1、非概率抽樣:指依據研究任務的要求和對調查對象的分析,主觀地、有意識地在研究對象的總體中進行選擇的抽樣方法。
2、概率抽樣:指依據概率理論,按照隨機原則選擇樣本,完全不帶調查者的主觀意識的抽樣方法。
3、抽樣:一種選擇調查對象的程序和方法,也可以說是由總體中選取一部分代表的過程。
4、樣本:通過抽樣所選取的這一部分代表。
5、代表:所謂代表,也就是說,抽取出來的樣本從調查所要研究的總體特徵來看,能夠再現總體的結構。
6、個體:收集信息的基本單位,即分析單位。個體可以是某種類型的人,也可以是家庭、組織、社區等。
7、研究總體:在理論上明確界定的個體的集合。
8、調查總體:研究者實際抽取樣本的個體的集合體。
9、抽樣框:又稱抽樣范疇,是抽取樣本的所有抽樣單位的名單。
10、參數值:關於總體中某一變數的綜合描述。
11、統計值:關於樣本中某一變數的綜合描述。
12、抽樣誤差:在用樣本的統計值去推論總體的參數值時存在的偏差。它是衡量樣本代表性大小的標准。
13、置信水平:指總體參數值落在樣本統計值某一區間的概率。
14、置信區間:指在某一置信水平下,樣本統計值與總體參數間的誤差范圍。
15、簡單隨機抽樣:又稱純隨機抽樣,是最基本的概率抽樣。是對總體中的所有個體按完全符合隨機原則的特定方法抽取樣本,即抽樣時不進行任何分組、排列,使總體中的任何個體都同樣有被抽取的平等機會。
16、等距抽樣:也稱系統抽樣或機械抽樣。它是在按一定順序排列好的個體中先計算出抽樣間距K,然後在頭K個個體中,按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區一個個體K,再從K開始,每K個個體中抽取一個個體的抽樣方法。它適用於同質性較高的個體。
17、分層隨機抽樣:先將總體依照某一種或某幾種特性分為幾個子總體,每個子總體稱為一層,然後從每一層中隨機抽取一個子樣本,將這些子樣本合在一起即為總體樣本的方法。
18、比例分層抽樣:要求各層子樣本在總體樣本中所佔比例與本層在總體中所佔的比例相同。
19、整群隨機抽樣:又稱聚類抽樣。是將總體按照某種標准劃分為一些子群體,每個子群體作為一個抽樣單位,用隨機的辦法(如簡單隨機抽樣、等距抽樣、分層抽樣)從中抽取若乾子群,將抽出的子群中所有個體合在一起作為總體樣本的抽樣方法。
20、多階段抽樣:不將樣本子群中的所有個體作為樣本,而是再從中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出最終樣本,因最終樣本的獲取經過兩次抽樣,我們稱之為二階段抽樣。同樣的,可進行三階段、四階段……即多階段抽樣。
21、偶遇抽樣:又稱方便抽樣,是指研究者將其在一定時間內、一定環境里所能遇見或接觸到的人均選入樣本的方法。
22、主觀抽樣:又稱判斷抽樣或立意抽樣,即研究者依據主觀判斷選取可以代表總體的個體作為樣本,這種樣本的代表性取決於對總體的了解程度和判斷能力。
23、定額抽樣:又稱配額抽樣,它與分層隨機抽樣相似,也是按照調查對象的某種屬性或特徵將總體中所有個體分成若干類或層,然後在各層中抽樣的方法。
24、滾雪球抽樣:先從幾個適合的樣本開始,然後通過它們得到更多的樣本,這樣一步步擴大樣本范圍的方法。
25、樣本大小:又稱樣本容量,指的是樣本所含個體數量的多少。樣本的大小不僅影響其自身的代表性,而且還直接影響到調查的費用和人力的花費。
26、精確度:就是這項研究能允許樣本估計量有多大的誤差。社會研究常選用的誤差界限是5%。

1、問卷
:社會調查中用來收集資料的一種工具,它的形式是一份精心設計的問題表格。
2、自添問卷:由被調查者自己添答的問卷。
3、訪問問卷:由訪問員根據被調查者的口頭答案來填寫的問卷。
4、封面信:一封給被調查者的簡訊。它的作用在於向被調查者介紹和說明調查者的身份、調查的內容、目的、意義等。
5、指導語:用來指導被調查者填寫問卷的一組說明。
6、開放式問題:不為回答者提供具體答案,而由回答者自由填答的問題。
7、封閉式問題:在提出問題的同時,還給出若干個答案,要求被調查者選擇一個作為回答。
8、編碼 :賦予一個問題極其答案一個數字作為它的代碼。
9、探索性工作:通俗的說,就是先摸摸底,熟悉和了解一些基本的情況,以便對各種問題的提法和可能的回答有一個初步的、感性的認識。
10、答案的窮盡性:答案包括了所有可能的情況。
11、答案的互斥性:答案之間不能相互重疊或相互包含。
12、雙重含義:在一個問題中,同時詢問了兩件事件,或者說,一句話中同時問了兩個問題。
量表與測驗法
1、量表:適於較精確的調查人們主觀態度的測量工具,它由一組問題構成,用以間接測量人們對某一事物的態度或觀念。
2、總加量表:也叫利克特量表,它的最初形式是給出一組問題,請被調查者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回答,後改為五種回答。然後根據每個被調查者對各道題的回答分數的加總得出一個總分,這一總分就說明他的態度強弱或他在這一量表上的不同狀態。
3、分辨能力:指一個題目是否能區分出人們的不同態度或態度的不同程度。
4、測評表:一種類似與量表的調查表,用一組題目來度量,然後用各項題目的分數或用一個總分來評價。常用於考核和評價一個人的能力、素質和工作績效。
5、測驗:以間接的方式收集個人的態度、人格結構和心理行為等方面資料的方法。它是一種標准化的程序。
6、測驗的標准化: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測驗必須經過標准化的程序進行編制,二是使用時必須按標准化的程序使用。
7、常模:也就是比較的標准,通常將樣本的平均得分作為該測驗的常模。它可作為判斷個體差異的依據和比較的標准。
8、社會計量法:也稱社會交往計量。是評量某一群體、組織中的人際吸引或拒斥關系的工具,或更進一步說是用以決定個人在群體與組織中被接受的程度,發現群體內人與人之間的現存關系,並揭示組織本身的結構特徵的工具。
9、指數分析:通過社會計量指數分析個人在群體中的地位,比較同一群體內不同情景下每個人的社會地位,且對不同群體的特徵進行比較。
10、民意測驗:也稱民意調查或輿論調查。是一種了解公眾對某些政治、經濟、社會問題的意見和態度的調查方法,其目的在於通過對大量樣本的問卷調查來精確反映社會輿論或一般民意動向。,反之則不然。
16、追蹤研究

『陸』 《計量法》中規定:為社會提供公證數據的產品質量檢驗機構,必須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

本准則為統一產品質量檢驗機構計量認證/審查認可(驗收)工作,依據《回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的規定而制定。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認證與實驗室評審管理司於2000年10月24日以質技監函[2000]046號文發布了《產品質量檢驗機構計量認證、審查認可(驗收)評審准則》(試行),[簡稱「評審准則」]。文中明確規定,自2001年12月1日起,對產品質量檢驗機構的計量認證評審實行新的評審准則,原《產品質量檢驗機構計量認證技術考核規范》(JJG 1021-90)中的評審內容和評定方法不再作為計量認證的評審依據。

1.2 准則等同採用國家標准《校準和檢驗實驗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GB/T 15481-1995的基礎上增加了我國有關法律法規及相關文件中對計量認證、審查認可的特殊要求。

1.3 本准則的適用范圍為:

① 為社會提供公證數據的產品質量檢驗機構的計量認證評審;

② 依法設置和授權產品質量檢驗機構的計量認證和審查認可(驗收)的評審;

③ 其他類型實驗室自願申請計量認證的評審。

『柒』 社會學家是怎樣研究社會的

1、社會調查研究:在系統地、直接地收集有關社會現象的經驗材料的基礎上,通過的材料的分析和綜合來科學地闡明社會生活狀況及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活動。
2、社會調查:社會調查研究的一個階段,是指運用觀察、詢問等方法直接從社會生活中了解情況、收集事實和數據,是一種感性認識活動。
3、研究:社會調查研究的第二階段,是指通過對事實資料的思維加工,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4、社會調查研究的方法論:人們的思想方法和科學的一般方法在社會調查研究中的體現和應用,它提供了調查研究的指導思想。
5、社會調查研究的基本方式:也稱研究方式,它表明貫穿於社會調查全過程的程序、步驟與操作方式,它說明研究者是通過何種具體途徑得出研究結論的。
6、社會調查研究的具體方法:在調查研究的某一階段中使用的方法、技術、工具等

社會調查研究的重要類型
1、應用性調查研究:通過社會調查來了解不斷出現的新現象和新問題,並運用社會理論對這些問題做出科學的說明和解釋、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政策性建議。
2、理論性調查研究:通過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調查來發長和豐富社會理論,並提供有關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知識。
3、普查:也稱整體調查或全面調查,它是為了了解總體的一般情況而對較大范圍的地區或部門中的每個對象都無一例外地進行調查。
4、抽樣調查:從調查對象的總體中抽取某些單位或個人作為樣本進行調查,並以樣本的狀況來推論總體的狀況。
5、典型調查:從調查對象的總體中選取一個或幾個有代表性的單問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
6、重點調查:從調查對象的總體中主觀選取少數單位進行調查,並通過這些單位的情況來反映總體的情況。
7:個案研究:從總體中選取一個或幾個調查對象進行深入研究,以深入、細致地描述一個具體單位的全貌和具體的社會過程。
8、探索性調查研究:採用「走馬觀花」和查閱資料的方式對社會現象進行初步考察的研究方法。
9、描述性調查研究:可以解答社會現象「是什麼」的問題,它能對社會現象的狀況、特點和發展過程作出客觀、准確的描述。
10、解釋性調查研究:可以解答「為什麼」的問題,它能說明社會現象發生的原因,預測事物的發展後果,探討社會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系。
11、橫剖研究:在某一時點對調查對象進行橫斷面的研究。
12、橫斷面:指由調查對象的各種類型在同一時點上所構成的全貌。
13、縱貫研究:在較長時期的不同時點收集資料,並對社會現象做縱向研究。
14、趨勢研究:一般是對較大規模的調查對象總體隨時間推移發生的變化的研究。
15、同期群研究:對在某一時期具有同一特徵的人群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的變化的研究。
16、追蹤研究:對同一批人隨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的變化的研究。
17、回溯研究:一種與追蹤研究相似,即要調查同一批人的態度或行為的變化,但又只作一次調查,要求被調查者回想他們過去的態度或行為是怎樣的,而現在又起了那些變化的研究方法。
18、統計調查:一種定量化的調查方式,它是從許多單位中收集多個單位的可對比的信息,並利用這種可對比的資料,進行匯總統計,以便對調查內容做更深入的定量分析。
19、實地研究:也稱「實地調查」,是社會調查研究的另一種主要方式。這種調查方式是深入到調查現場,利用觀察、訪問、座談等方法收集少數單位的各方面的信息,以便對調查對象作深入的解剖分析。
20、參與觀察:調查者本人加入調查對象的團體中生活,扮演其中一員的角色,對這里所發生的現象和情況進行多方面的長期觀察的方法。
21、個案研究:通過對個體發展過程的調查來洞察個體為什麼會具有特定的行為方式以及他或它的行為趨向。
22、蹲點調查:下到一個有代表性的社會單位中,進行長期的、系統的調查研究,對現行的政策、計劃、措施的效果進行檢查,從中發現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總結經驗教訓,探索新的政策、措施的可行性,藉以指導全局工作。

社會調查研究的一般過程

1、歸納推理:從經驗觀察出發,通過對大量客觀現象的描述,概括出現象的共同特徵或一般屬性,由此建立理論來說明觀察到的各種具體現象或事物之間的必然的、本質的聯系。
2、演繹推理:從一般理論或普遍法則出發,依據這一理論推導出一些具體的結論,然後將他們應用於具體的現象和事物,並在應用過程中對理論進行檢驗。
3、假設演繹法:科學研究的邏輯方法,或稱「試錯法」,由演繹和歸納兩種推理構成,有助於克服單純演繹或單純歸納的局限性。它是從問題出發,為解答問題而提出嘗試性的假說或理論解釋,由這一理論假說可以推導出一些研究假設,然後通過大量的觀察來檢驗假設。
4、研究框架:將課題具體化,它可以是一種由具體理論假設組成的理論框架,也可以是由一些初步設想形成的框架圖。

社會調查研究的准備與設計
1、研究課題:說明一項調查研究所要解答的具體問題,它是關於兩個或多個概念或變數間的關系的一種提問。
2、初步探索:指在正式調查之前征詢有關專家、學者和領導幹部的意見,到調查地點進行初步考察,與基層有關人員座談,以便了解調查任務、確定研究課題、明確調查內容、增強感性認識,為提出研究假設和制訂研究方案奠定基礎。
3、研究假設:對調查對象的特徵以及有關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所做的推測性判斷或設想,它是對問題的嘗試性解答。
4、假設:由概念(或變數)構成的,以一種可檢驗的形式加以陳述,並對(或兩個以上)變數之間的特定關系進行預測的命題。
5、概念:人們抽象思維的產物和基本單位,綜合概括同一類事物或現象的抽象名詞。
6、變數:概念的一種類型,它是通過對概念的定義和界說而轉換來的。也可以說,它是對概念的具體化,它反映了概念在具體形態上的變動性。
7、相關關系:一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它表現為:如果變數X發生變化,變數Y也隨之發生變化,那麼就可以說兩個變數具有相關關系。
8、因果關系:如果變數X發生變化,變數Y也隨之發生變化,反之則不然,那麼就可以說X與Y有因果關系。其中X是Y的原因,Y是X的結果,X是自變數,Y是因變數。
9、虛無關系:兩個變數之間如果沒有必然的聯系,則稱它們不相關。
10、命題:關於一個或更多概念(或變數)的陳述。
11、分析單位:研究者所要調查的一個個點,即調查對象,它是進行調查和抽樣的基本單位。
12、調查內容:制一項調查研究所要了解的調查項目和調查指標,它們涉及各種分析單位的屬性和特徵。
13、層次謬誤:或作生態謬誤,是指用一種高層次的分析單位做調查,卻用另一種低層次的分析單位做結論。
14、簡化論:或稱還原論,在社會研究中是指局限於用某類特徵來分析和解釋各種復雜的社會現象。
15、操作化:即研究課題的操作化,是通過對抽象概念的定義來選擇(或制定)調查指標,從而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可以觀測的變數,將研究假設轉化為具體的假設。
16、概念的抽象定義:用文字來概括地說明一個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從而將概念所指的某類現象與其他現象區分開來。
17、概念的操作定義:依據抽象定義所界定的概念內涵和外延提出一些可以觀測的調查指標或調查項目來說明如何度量一個概念。
18、調查指標:概念內涵中某一方面內容的只是標志,它表示經驗層次的現象。
19、假設的操作化:即由抽象假設到具體假設的過程。
20、調研方案:通過對一項研究的程序和實施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進行詳細、全面的考慮,制訂出的總體計劃和切實可行的調查大綱。

社會現象的測量 1、測量:指按照某種法則給物體或事件分派一定的數字和符號。
2、社會測量:指在社會調查研究中,對社會現象之間性質差異和數量差異的度量。也可看作對社會現象進行精確的、有意識的觀察。
3、法則:即測量法則,是把數字或符號分派給調查對象的統一標准,它是一中索引或操作方法。
4、定類尺度:也稱類別尺度或名義尺度,是將調查對象分類,標以各種名稱,並確定其類別的方法。它實質上是一種分類體系。
5、定序尺度:也稱等級尺度或順序尺度,是按照某種邏輯順序將調查對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確定其等級及次序的一種尺度。
6、定距尺度:也稱等距尺度或區間尺度,是一種不僅能將變數(社會現象)區分類別和等級,而且可以確定變數之間的數量差別和間隔距離的方法。
7、定比尺度:也稱比例尺度或等比尺度,是一種除有上述三種尺度的全部性質之外,還有測量不同變數(社會現象)之間的比例或比率關系的方法。
8、社會指標:或稱現有的或先行的社會統計指標,是衡量、檢測社會經濟發展數量關系,研究社會經濟發展要素的現狀、相互關系和發展趨勢的手段。它對社會生活現狀具有描述、評價和預測未來的能力。
9、調查指標:是指具體調查研究中所使用的,藉以衡量或指示某一抽象概念的數量指標和分類指標。
10、信度:即可靠性,指測量結果的一致性或穩定性,也指測量工具能否穩定地測量所測的 變數。換言之,所謂信度乃是指同一或相似母體重復進行調查或測驗,其所得結果相一致的程度。
11、信度系數:即用同一樣本所得到的兩組資料的相關系數作為測量一致性的指標。可以解釋為在所測對象實得分數的差異中有多大比例是由測量對象本身的差別決定的。信度系數高表明測量的一致性程度高,測量誤差小。
12、效度:是指測量工具測出變數的准確程度。換言之,效度指的是測量的有效性,即測量工具能准確、真實、客觀地度量事物屬性的程度。
13、內容效度:是指測量內容的適合性和相符性,也可以說是指測量所選題目是否符合測量目的和要求。
14、准則效度:指的是用幾種不同的測量方式或不同指標對同一變數進行測量時,將其中的一種方式或指標作為准則,其他的方式或指標與這個准則作比較。如果其他的方式或指標與准則的方式或指標具有相同的效果,則其他的方式與指標就具有準則效應。
15、構念效度:通過對某些理論概念或物質的測量結果的考察,來驗證該測量對理論構念的衡量程度。
16、經驗效度:即選擇對有關情況比較了解的人來鑒定調查資料的效度。

抽樣
1、非概率抽樣:指依據研究任務的要求和對調查對象的分析,主觀地、有意識地在研究對象的總體中進行選擇的抽樣方法。
2、概率抽樣:指依據概率理論,按照隨機原則選擇樣本,完全不帶調查者的主觀意識的抽樣方法。
3、抽樣:一種選擇調查對象的程序和方法,也可以說是由總體中選取一部分代表的過程。
4、樣本:通過抽樣所選取的這一部分代表。
5、代表:所謂代表,也就是說,抽取出來的樣本從調查所要研究的總體特徵來看,能夠再現總體的結構。
6、個體:收集信息的基本單位,即分析單位。個體可以是某種類型的人,也可以是家庭、組織、社區等。
7、研究總體:在理論上明確界定的個體的集合。
8、調查總體:研究者實際抽取樣本的個體的集合體。
9、抽樣框:又稱抽樣范疇,是抽取樣本的所有抽樣單位的名單。
10、參數值:關於總體中某一變數的綜合描述。
11、統計值:關於樣本中某一變數的綜合描述。
12、抽樣誤差:在用樣本的統計值去推論總體的參數值時存在的偏差。它是衡量樣本代表性大小的標准。
13、置信水平:指總體參數值落在樣本統計值某一區間的概率。
14、置信區間:指在某一置信水平下,樣本統計值與總體參數間的誤差范圍。
15、簡單隨機抽樣:又稱純隨機抽樣,是最基本的概率抽樣。是對總體中的所有個體按完全符合隨機原則的特定方法抽取樣本,即抽樣時不進行任何分組、排列,使總體中的任何個體都同樣有被抽取的平等機會。
16、等距抽樣:也稱系統抽樣或機械抽樣。它是在按一定順序排列好的個體中先計算出抽樣間距K,然後在頭K個個體中,按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區一個個體K,再從K開始,每K個個體中抽取一個個體的抽樣方法。它適用於同質性較高的個體。
17、分層隨機抽樣:先將總體依照某一種或某幾種特性分為幾個子總體,每個子總體稱為一層,然後從每一層中隨機抽取一個子樣本,將這些子樣本合在一起即為總體樣本的方法。
18、比例分層抽樣:要求各層子樣本在總體樣本中所佔比例與本層在總體中所佔的比例相同。
19、整群隨機抽樣:又稱聚類抽樣。是將總體按照某種標准劃分為一些子群體,每個子群體作為一個抽樣單位,用隨機的辦法(如簡單隨機抽樣、等距抽樣、分層抽樣)從中抽取若乾子群,將抽出的子群中所有個體合在一起作為總體樣本的抽樣方法。
20、多階段抽樣:不將樣本子群中的所有個體作為樣本,而是再從中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出最終樣本,因最終樣本的獲取經過兩次抽樣,我們稱之為二階段抽樣。同樣的,可進行三階段、四階段……即多階段抽樣。
21、偶遇抽樣:又稱方便抽樣,是指研究者將其在一定時間內、一定環境里所能遇見或接觸到的人均選入樣本的方法。
22、主觀抽樣:又稱判斷抽樣或立意抽樣,即研究者依據主觀判斷選取可以代表總體的個體作為樣本,這種樣本的代表性取決於對總體的了解程度和判斷能力。
23、定額抽樣:又稱配額抽樣,它與分層隨機抽樣相似,也是按照調查對象的某種屬性或特徵將總體中所有個體分成若干類或層,然後在各層中抽樣的方法。
24、滾雪球抽樣:先從幾個適合的樣本開始,然後通過它們得到更多的樣本,這樣一步步擴大樣本范圍的方法。
25、樣本大小:又稱樣本容量,指的是樣本所含個體數量的多少。樣本的大小不僅影響其自身的代表性,而且還直接影響到調查的費用和人力的花費。
26、精確度:就是這項研究能允許樣本估計量有多大的誤差。社會研究常選用的誤差界限是5%。

1、問卷
:社會調查中用來收集資料的一種工具,它的形式是一份精心設計的問題表格。
2、自添問卷:由被調查者自己添答的問卷。
3、訪問問卷:由訪問員根據被調查者的口頭答案來填寫的問卷。
4、封面信:一封給被調查者的簡訊。它的作用在於向被調查者介紹和說明調查者的身份、調查的內容、目的、意義等。
5、指導語:用來指導被調查者填寫問卷的一組說明。
6、開放式問題:不為回答者提供具體答案,而由回答者自由填答的問題。
7、封閉式問題:在提出問題的同時,還給出若干個答案,要求被調查者選擇一個作為回答。
8、編碼 :賦予一個問題極其答案一個數字作為它的代碼。
9、探索性工作:通俗的說,就是先摸摸底,熟悉和了解一些基本的情況,以便對各種問題的提法和可能的回答有一個初步的、感性的認識。
10、答案的窮盡性:答案包括了所有可能的情況。
11、答案的互斥性:答案之間不能相互重疊或相互包含。
12、雙重含義:在一個問題中,同時詢問了兩件事件,或者說,一句話中同時問了兩個問題。
量表與測驗法
1、量表:適於較精確的調查人們主觀態度的測量工具,它由一組問題構成,用以間接測量人們對某一事物的態度或觀念。
2、總加量表:也叫利克特量表,它的最初形式是給出一組問題,請被調查者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回答,後改為五種回答。然後根據每個被調查者對各道題的回答分數的加總得出一個總分,這一總分就說明他的態度強弱或他在這一量表上的不同狀態。
3、分辨能力:指一個題目是否能區分出人們的不同態度或態度的不同程度。
4、測評表:一種類似與量表的調查表,用一組題目來度量,然後用各項題目的分數或用一個總分來評價。常用於考核和評價一個人的能力、素質和工作績效。
5、測驗:以間接的方式收集個人的態度、人格結構和心理行為等方面資料的方法。它是一種標准化的程序。
6、測驗的標准化: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測驗必須經過標准化的程序進行編制,二是使用時必須按標准化的程序使用。
7、常模:也就是比較的標准,通常將樣本的平均得分作為該測驗的常模。它可作為判斷個體差異的依據和比較的標准。
8、社會計量法:也稱社會交往計量。是評量某一群體、組織中的人際吸引或拒斥關系的工具,或更進一步說是用以決定個人在群體與組織中被接受的程度,發現群體內人與人之間的現存關系,並揭示組織本身的結構特徵的工具。
9、指數分析:通過社會計量指數分析個人在群體中的地位,比較同一群體內不同情景下每個人的社會地位,且對不同群體的特徵進行比較。
10、民意測驗:也稱民意調查或輿論調查。是一種了解公眾對某些政治、經濟、社會問題的意見和態度的調查方法,其目的在於通過對大量樣本的問卷調查來精確反映社會輿論或一般民意動向。

熱點內容
法院怎樣找到被執行人 發布:2025-01-23 00:40:09 瀏覽:227
小悅悅事件社會道德 發布:2025-01-23 00:27:10 瀏覽:869
一站式供應鏈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00:15:38 瀏覽:348
多元司法救助 發布:2025-01-23 00:08:40 瀏覽:519
寧夏司法胡 發布:2025-01-23 00:06:05 瀏覽:168
北京通州區國家法官學院 發布:2025-01-22 23:24:10 瀏覽:810
按照勞動法臨聘人員傷亡補助 發布:2025-01-22 22:47:54 瀏覽:796
法治宣傳月講話 發布:2025-01-22 22:47:52 瀏覽:336
民法王澤鑒 發布:2025-01-22 22:44:13 瀏覽:678
違反國家勞動法 發布:2025-01-22 22:37:35 瀏覽: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