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違反經濟法應負的刑事責任有哪些

違反經濟法應負的刑事責任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6-16 06:15:20

經濟法法律責任是什麼

三種責任
種類
具體責任

1.民事責任
10種
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回產;恢復原答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

2.行政責任
行政處分(內部制裁措施)
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

行政處罰
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3.刑事責任
主刑
管制(最高不能超過3年),拘役(最高不能超過1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過20年),無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
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驅逐出境。

❷ 哪些罪名是經濟法中的刑事犯罪

大的有以下幾大類。具體每一大類內有很多細的,你可能看一下《刑法
危害國專家安全屬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
走私罪
妨害對公司、企業的管理秩序罪
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
金融詐騙罪
危害稅收征管罪
侵犯知識產權罪
擾亂市場秩序罪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侵犯財產罪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擾亂公共秩序罪
妨害司法
妨害國(邊)境管理罪
妨害文物管理罪
危害公共衛生罪
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
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
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
製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罪
危害國防利益罪
貪污賄賂罪
瀆職罪
軍人違反職責罪

❸ 初級會計職稱《經濟法》考點:財會違法行為及責任

【導讀】初級會計職稱考試作為財會入門考試,考試難度不是很大,只是考察的知識點比較繁瑣,很多考生記不住,所以認為考試難度大,其實只要你平時認真復習,並進行了做題鞏固,其實考試成功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備考2021年考試的考生,初級會計職稱經濟法必考考點現在就可以學起來了,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初級會計職稱《經濟法》考點:財會違法行為及責任。

終身禁入

因有提供虛假財務會計報告,做假賬,隱匿或者故意銷毀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貪污,挪用公款,職務侵佔等與會計職務有關的違法行為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人員,不得再從事會計工作。

授意、指使、強令行為及責任

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或者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

1.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尚不構成犯罪的:

(1)可以處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2)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

打擊、報復行為及責任

單位負責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會計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以降級、撤職、調離工作崗位、解聘或者開除等方式實行打擊報復:

1.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的領導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會計法》行為的會計人員實行打擊報復,情節惡劣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3.對受打擊報復的會計人員,應當恢復其名譽和原有職務、級別。

關於初級會計職稱《經濟法》考點:財會違法行為及責任,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了,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已經學會了,當然想要初級會計考試成功,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初級會計職稱《經濟法基礎》三大命題規律,然後認真進行考試復習就可以了,加油!

❹ 經濟法律責任是什麼責任

法律分析: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經濟法主體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有以下三種:

(一)民事責任,民事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依法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

(二)行政責任,行政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依法應承擔的行政法律後果,包括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

(三)刑事責任,刑事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構成犯罪依法應承擔的刑事法律後果,即刑罰。根據《刑法》規定,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

法律依據:《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第二十七條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❺ 經濟法律責任的形式是怎樣的

經濟法的法律責任的方式:民事訴訟責任方式、刑事責任方式、行政部門責任方式。

經濟法律責任的完成方法行為主體的經濟違紀行為造成經濟法律責任,而經濟法律責任則是違反規定行為主體依規應擔負的否定性經濟責任,這類否定性經濟責任理應是經濟法律責任的內容。經濟法律責任只有根據我國對違反規定行為主體執行一定的強制執行措施或是違反規定行為主體接納一定的刑事追究來完成或進行。

4.經濟法責任具備顯著的不對等性和不效率性。經濟法責任以社會發展整體利益、社會發展責任為保守主義,更改了原先法律責任中權利義務對等,責任與責任對等性。經濟法律關聯行為主體中間責任通常是單邊責任,不會有對等性。

5.責任方式的多元性。根據此,經濟法的法律責任的擔負方法應該是包含民事訴訟、刑事、行政部門責任以內的綜合性責任方式。

❻ 違反經濟法的法律責任有哪些簡述並舉例

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因實施了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行為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違反經濟法的法律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因實施了違反經濟法律法規的行為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經濟法主體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有以下三種:
(一)民事責任
民事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依法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經濟法主體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
(二)行政責任
行政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依法應承擔的行政法律後果,包括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根據《行政處罰法》的規定,行政處罰的種類包括: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吊銷許可證、暫扣或吊銷營業執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行政處分的種類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職;留用察看;開除等。
(三)刑事責任
刑事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構成犯罪依法應承擔的刑事法律後果,即刑罰。根據《刑法》規定,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的種類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的種類包括:罰金①;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附加刑也可以獨立適用。對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附加適用驅逐出境。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單位應當負刑事責任,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直接負責的責任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
二、經濟糾紛的解決途徑
經濟糾紛是指經濟法主體在經濟管理與經濟活動中產生的權益爭議。為了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經濟的正常運行,必須採取有效的方式對經濟糾紛予以及時解決。解決經濟糾紛的途徑主要有:當事人協商和解、有權機關進行調解(包括民間調解、行政調解、仲裁調解和法院調解)、仲裁、行政復議和訴訟。對不同類別經濟法主體之間的糾紛,法律規定了不同的解決糾紛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方式為仲裁、行政復議和訴訟。
(一)仲裁
仲裁是指仲裁機構根據糾紛當事人之間自願達成的協議,以第三者的身份對所發生的糾紛進行審理,並作出對爭議各方均有約束力的裁決的解決糾紛的活動。仲裁是一種解決經濟糾紛的有效方式,在現實生活中被廣泛地應用,與其他解決糾紛的方式相比,更為靈活便利。仲裁的基本法律規定是1994年8月對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9次會議審議通過,並於次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以下簡稱《仲裁法》)。
1.仲裁的基本原則。根據《仲裁法》的規定,仲裁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自願原則。根據這一原則,當事人如果採取仲裁方式解決糾紛,必須首先由雙方自願達成仲裁協議。沒有仲裁協議,一方申請仲裁的,仲裁組織不予受理;當事人還可以自願選擇仲裁機構及仲裁員;當事人也可以自行和解,達成和解協議後,可以請求仲裁庭根據和解協議作出仲裁裁決書,也可以撤回仲裁請求;當事人自願調解的,仲裁庭應予調解。
(2)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公平合理地解決糾紛原則。仲裁機構應以客觀事實為根據,以民事實體法和程序法作為作出仲裁裁決的標准;為了准確地認定事實,仲裁庭必須充分聽取雙方當事人的陳述、證人證言和鑒定人的鑒定意見,防止偏聽偏信和主觀臆斷。仲裁庭認為有必要收集的證據,可以自行收集。在適用法律時,法律有明文規定的,按照法律的規定執行;無明文規定的,按照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公平合理原則處理;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對任何一方施加壓力。
(3)仲裁組織依法獨立行使仲裁權原則。仲裁組織是民間組織,它不隸屬任何國家機關。仲裁組織僅對法律負責,依法獨立進行仲裁,不受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法院可以依法對仲裁進行必要的監督。

❼ 違反我國法律法規有哪些法律責任

違反我來國的法律法規,構成犯源罪的追究刑事責任,違法的,追究行政責任。
法律鏈接:《行政處罰法》第八條 行政處罰的種類:
(一)警告;
(二)罰款;
(三)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四)責令停產停業;
(五)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
(六)行政拘留;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刑法》第三十三條【主刑種類】主刑的種類如下: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無期徒刑;
(五)死刑。
第三十四條【附加刑種類】附加刑的種類如下:
(一)罰金;
(二)剝奪政治權利;
(三)沒收財產。
附加刑也可以獨立適用。

❽ 經濟法律責任的形式

一、民事責任,指經濟法主體違反民事法律法規依法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有:停止侵害、返還財產、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二、行政責任,指國家有關機關違反經濟法律法規的單位和個人依照行政程序而給予的行政制裁,包括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比如罰款、警告、吊銷許可證、暫扣或吊銷執照、行政拘留等。三、刑事責任,指對違反經濟法律,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行為,依法給予刑事制裁刑法分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

❾ 違反經濟法律責任所應承擔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承擔經濟法律責任的依據
1.事實依據。承擔經濟法律責任的事實依據,是指經濟違法主體實施的具體的、特定的經濟危害行為。首先,這種行為是客觀存在的,而不僅僅是經濟法主體的某些意願、想法或者傾向,它必須具有客觀性、外在性;其次,這種行為又是特定的、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概括的,它必須具有特定性、針對性。行為人實施的每一種經濟行為都必須是特定領域內的具體經濟行為,不可能存在超越具體經濟行為之上的一般經濟行為和抽象經濟行為,對於後者不能對其予以經濟懲罰;再次,這種行為從政治上、法律上、道德上都是應當予以否定評價的,而不是值得提倡、稱贊、鼓勵的,它必須具有消極性、否定性;最後,這種行為是在經濟法主體的自由意志支配之下所外化出來的,它必須具有能動性、反映性。馬克思指出:"如果不談談所謂自由意志、人的責任、必然和自由的關系等問題,就不能很好地探討道德和法的問題。"
2.法律依據。承擔經濟法律責任不僅要求具有事實根據,而且要求具有法律依據,也即是說,經濟法律責任不僅是事實責任,而且是法定責任,非法定的經濟責任,不能成為經濟法律責任,更不能依據經濟法律、法規的規定對行為人予以懲罰。
承擔經濟法律責任的法律依據就是經濟法律、法規對各種經濟法律責任的明文規定。大多數的經濟法律、法規中都有專章或專節規定"法律責任"或"罰則",在無專章或專節規定的法律、法規中,也大多包含有"法律責任"或"罰則"的條款。這些規定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對實施違法行為的主體即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予以明確規定;二是對主體實施的違法行為的性質、種類、情節、程度、後果等予以明確規定;三是對違法行為人實施懲罰的國家機關予以明文規定;四是對違法主體應承擔的具體懲罰措施予以明文規定。

熱點內容
海絲條例的法規 發布:2025-04-23 11:46:50 瀏覽:812
法官任職鑒定 發布:2025-04-23 11:42:13 瀏覽:222
濟南律師事務所哪個好 發布:2025-04-23 11:30:56 瀏覽:780
法庭狂懟法官 發布:2025-04-23 11:15:47 瀏覽:967
民事訴訟法開庭送達 發布:2025-04-23 10:58:32 瀏覽:295
少兒美術學校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23 10:42:00 瀏覽:708
戶口屬於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3 10:23:33 瀏覽:527
家法誰立法 發布:2025-04-23 10:23:28 瀏覽:48
勞動法規定晚夜班年齡 發布:2025-04-23 10:14:40 瀏覽:157
頂替上大學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3 10:05:29 瀏覽: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