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後期頒布的社會發展法
㈠ 資政新篇是哪一時期的綱領性文件
太平天國後期的重要文獻。
《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近代中國的先進人士最早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近代化綱領,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
但由於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沒有付諸實施的客觀環境和條件,對太平天國革命的發展未產生顯著作用。
《資政新篇》,洪仁玕撰,1859(咸豐九年)刊行。洪仁玕859年4月被封為干王,總理全國政事。他向洪秀全提出了一個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新方案——《資政新篇》,經洪秀全批准後,作為官方的文書正式頒行,是太平天國後期的重要文獻。
(1)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後期頒布的社會發展法擴展閱讀:
《資政新篇》在政治方面加強中央集權,要求內部一致団結對外。經濟方面提出學習西方經濟制度:重視商業,興辦銀行,修築鐵路,開掘礦產,效仿西方新聞、司法制度。
改良社會方面主張發展文化、衛生和福利事業,革除封建社會的一些陋習;外交上,《資政新篇》提出對西方平等對待。
《資政新篇》的內容基本上包涵各種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的要素,但當時社會不穩,整個社會的認識程度有限,還是一個典型的封建社會,制度構想還是超前,日後清廷的洋務運動及維新運動的失敗更為證明了這點。
㈡ 太平天國後期提出《資政新篇》的是什麼
《資政新篇》是清代洪仁玕撰政書,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新方案。
《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近代中國的先進人士最早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近代化綱領,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但由於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沒有付諸實施的客觀環境和條件,對太平天國革命的發展未產生顯著作用。
《資政新篇》的指導思想是「治國必先立政,而為政必有取資。」所謂「立政」,就是建立政治制度,制定政綱;所謂「取資」,即根據當時客觀形勢來辦事。借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主張保護私有財產,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用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等,得到洪秀全的贊同。
先進性
《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或者說是中國第一個近代化綱領。政治上,它主張「以法治國」、輿論監督和直接選舉政府官員,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經濟上,它鼓勵發展工商業,獎勵技術發明,提倡保險事業。文化思想上,它反對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上,它主張自由往來、平等互利。
㈢ 資政新篇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比較系統地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嗎
《資政新篇》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比較系統地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資政新篇》是清代洪仁玕撰政書,1859(咸豐九年)刊行。洪仁玕1859年4月被封為干王,總理全國政事。他向洪秀全提出了一個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新方案——《資政新篇》,經洪秀全批准後,作為官方的文書正式頒行,是太平天國後期的重要文獻。
(3)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後期頒布的社會發展法擴展閱讀:
文件中有些內容表明洪仁玕對侵略者認識模糊,脫離斗爭實際,對這些條目洪秀全都作了批示,加以修正。對其餘絕大部分都加以肯定。
洪仁玕不僅重視吸收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而且主張採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某些政策,在「向西方學習」這一點上超過同時代的其他人,對後人有啟迪作用。但在當時這些思想離太平天國革命實踐太遠,不能反映農民的迫切利益和要求,因而這一方案不僅無法實行,也沒有對太平天國產生重大影響。
㈣ 簡述《資政新篇》的歷史地位及局限性
歷史地位
《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或者說是中國第一個近代化綱領。政治上,它主張「以法治國」、輿論監督和直接選舉政府官員,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
經濟上,它鼓勵發展工商業,獎勵技術發明,提倡保險事業。文化思想上,它反對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上,它主張自由往來、平等互利。
局限性
《資政新篇》中未提及列強侵略中國,反映作者認識的模糊;未將發展資本主義與消滅封建制度聯系起來,未將其提出的政治綱領與太平天國的現實斗爭聯系起來。
雖然在太平天國其間產生但並不是農民階級的產物,缺乏實踐的社會、經濟、思想和階級條件,加之戰爭環境的影響,最終未能實施。
(4)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後期頒布的社會發展法擴展閱讀:
《資政新篇》中體現了鮮明的資本主義特色和先進的近代觀念,其思想來源可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一是作者洪仁玕自身的交友對象。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列舉了他交友的23名西方人士,大多是著作等身的飽學之士。
而洪仁玕自身也在1853年從牧師領洗,成為了一名正式的基督徒,期間他接觸了大量的西方思想、知識及傳教士獨特的「基督教文明觀」,這些都為他的《資政新篇》打上了鮮明的「基督教現代化」的烙印,是《資政新篇》內容與思想的核心來源。
二是作者洪仁玕流亡香港的經歷。1853年,洪仁玕到達了當時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他親身接觸了在英國統治下的香港的政治、司法制度、西方資本主義下的社會經濟情形以及偏「西方化」的文化生活。
在這個大環境下,洪仁玕對西方的社會制度、文化知識有了更深層次的體會與理解,為後來《資政新篇》中提出的政治構想提供了一個模板,很多香港的制度、管理方式都在《資政新篇》中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如《資政新篇》中對於各項制度乃至官職的設定都有當時香港的影子。
三是當時相關的一些文獻資料。洪仁玕在香港和上海都有機會通過傳教士接觸到1811年後傳教士所出的中文書籍與報刊,還廣泛接觸了國內出版的相關書刊,這些書刊都為洪仁玕編寫《資政新篇》提供了思想來源。資政新篇中的用人察失思想、專利思想就有參考、借用當時書刊的痕跡。
㈤ 資政新篇是誰頒布的
是太平天國後期頒布的社會發展方案。
㈥ 1840-1919年期間進行了哪些救國運動
(1)太平天國運動(農民階級)
①前期
1851年金田起義,太平天國運動開始擔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任務。
1853年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廣大農民的願望和要求,但其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具有空想性,且其強化自然經濟的主張,與世界工業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馳。
②後期
1856年,天京變亂是太平天國運動的轉折點。
1859年,頒布《資政新篇》,是最早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但沒有反映農民的要求和願望,加之中國缺乏資本主義發展的土壤,沒有真正實行。
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剿殺下失敗。
(2)戊戌變法1898.6月—1898.9月(學習制度)
1898年,維新派發動了戊戌變法,標志著政治領域的近代化開始啟動。
學習君主立憲制,康梁嚴譚
(3)義和團運動(農民階級,盲目排外)
19世紀末,農民階級掀起了義和團運動,提出了「扶清滅洋」口號,最後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
意義:使列強瓜分中國的意圖破滅。
(4)辛亥革命1911(民主共和)
①1905年在日本東京成立的同盟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②1911年10月10日,發起武昌起義,清朝統治土崩瓦解。
③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④1912年3月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⑤意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6)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後期頒布的社會發展法擴展閱讀
深化時期(20世紀初—1919年五四運動前),此時期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尤其在政治上變動極大。中國社會兩大主要矛盾匯於一流,集中地體現為廣大人民群眾同帝國主義支持下的清統治集團及北洋軍閥統治的矛盾。
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為重新分割世界展開激烈的爭奪,「一戰」的爆發影響到歐洲列強侵華政策的調整,以及列強在華勢力的變化,列強利用清政府及反動軍閥為工具進行侵華,清統治集團完全俯首聽命於列強。
慈禧太後為苟延殘喘,既要取悅於列強,又要消弭於社會不滿,一手出賣國家主權、民族利益,一手耍弄「新政」、「預備立憲」,進行調整,但結果適得其反,直接間接地削弱了統治,促進了革命,而民族資本主義有所發展,資產階級的政治積極性明顯提高。
隨著民主思想的傳播及論戰、團體及政黨的建立、一系列武裝起義的實踐、理論的指導,最終導致了辛亥革命。
但其革命成果,因其階級局限性,革命果實為袁世凱所竊取,袁世凱及其後繼者對內獨裁專制復辟、對外出賣國家主權,投靠帝國主義,而導致了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維護民主共和成果,不斷地進行斗爭,其斗爭的實質為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但最終都以失敗局面而告終。
㈦ 太平天國定都天津後先後頒布的兩個重要綱領及特點
《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
《天朝田畝制度》是最能體現太平天國社會理想和這次農民起義特色的綱領性文件。它確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則,將土地按畝產高低劃分為9等,好壞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歲以上的男女,每人皆可分得一份數量相同的土地,不滿16歲的減半。
《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後期頒布的社會發展方案。1859年,洪仁玕從香港來到天京。不久,他提出了一個統籌全局的改革方案——《資政新篇》。它的主要內容是:在政治方面,主張「禁朋黨之弊」,加強中央集權,並學習西方,制訂法律、制度。
(7)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後期頒布的社會發展法擴展閱讀:
《天朝田畝制度》的進步性:
第一,《天朝田畝制度》實際上是起義農民提出的一個以解決土地問題為中心的比較完整的社會改革方案。
第二,《天朝田畝制度》的主張,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會的基礎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現了廣大農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對以往農民戰爭中「均貧富」、「等貴賤」和「均平」、「均田」思想的發展和超越,具有進步意義。
㈧ 《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比較
《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國時期的政治綱領,都是為了鞏固太平天國的統治,但是也有以下區別:
一、內容方面
《天朝田畝制度》以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為中心把土地分為九等,好壞平均搭配。然後以戶為單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
《資政新篇》強調效仿西方,實行新的社會經濟政策,革除腐朽習俗,重視法制。
二、先進性方面
《天朝田畝制度》將農民平均主義思想制度化,從而發展到了最高峰。在反對封建地主所有制,打破封建大地產對農民的桎梏中,它不僅是一面鮮明的旗幟,而且是進步的和革命的,因為它起著推動生產力發展,解放生產力的歷史作用。
《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近代中國的先進人士最早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近代化綱領,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
三、局限性方面
《天朝田畝制度》農民平均主義的方案飽蘸著濃厚的空想和時代條件帶給它的落後色彩,阻扼新的經濟因素或制度的發展。
《資政新篇》未提及列強侵略中國,反映作者認識的模糊;未將發展資本主義與消滅封建制度聯系起來,未將其提出的政治綱領與太平天國的現實斗爭聯系起來,雖然在太平天國其間產生但並不是農民階級的產物,缺乏實踐的社會、經濟、思想和階級條件。
(8)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後期頒布的社會發展法擴展閱讀
《資政新篇》中體現了鮮明的資本主義特色和先進的近代觀念,其思想來源可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一是作者洪仁玕自身的交友對象。
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列舉了他交友的23名西方人士,大多是著作等身的飽學之士,而洪仁玕自身他接觸了大量的西方思想、知識及傳教士獨特的「基督教文明觀」,這些都為他的《資政新篇》打上了鮮明的「基督教現代化」的烙印,是《資政新篇》內容與思想的核心來源。
二是作者洪仁玕流亡香港的經歷。
1853年,洪仁玕到達了當時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他親身接觸了在英國統治下的香港的政治、司法制度、西方資本主義下的社會經濟情形以及偏「西方化」的文化生活,為後來《資政新篇》中提出的政治構想提供了一個模板,很多香港的制度、管理方式都在《資政新篇》中有不同程度的體現。
三是當時相關的一些文獻資料。
洪仁玕在香港和上海都有機會通過傳教士接觸到1811年後傳教士所出的中文書籍與報刊,還廣泛接觸了國內出版的相關書刊,這些書刊都為洪仁玕編寫《資政新篇》提供了思想來源。資政新篇中的用人察失思想、專利思想就有參考、借用當時書刊的痕跡。
㈨ 有關《資政新篇》理解錯誤的是 [ ] A.太平天國後期所頒布的 B.是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資
D、表達了農民階級的理想與追求。
《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近代中國的先進人士最早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近代化綱領,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但由於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沒有付諸實施的客觀環境和條件,對太平天國革命的發展未產生顯著作用。
其局限性:
《資政新篇》中未提及列強侵略中國,反映作者認識的模糊;未將發展資本主義與消滅封建制度聯系起來,未將其提出的政治綱領與太平天國的現實斗爭聯系起來,雖然在太平天國其間產生但並不是農民階級的產物,缺乏實踐的社會、經濟、思想和階級條件,加之戰爭環境的影響,最終未能實施。
其先進性:
《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或者說是中國第一個近代化綱領。政治上,它主張「以法治國」、輿論監督和直接選舉政府官員,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
經濟上,它鼓勵發展工商業,獎勵技術發明,提倡保險事業。文化思想上,它反對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上,它主張自由往來、平等互利。
㈩ 《資政新篇》是哪一時期的綱領性文件
《資政新篇》,洪仁玕撰,1859(咸豐九年)刊行。洪仁玕1859年4月被封為干王,總理全國政事。他向洪秀全提出了一個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新方案——《資政新篇》,經洪秀全批准後,作為官方的文書正式頒行,是太平天國後期的重要文獻。《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近代中國的先進人士最早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近代化綱領,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但由於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沒有付諸實施的客觀環境和條件,對太平天國革命的發展未產生顯著作用。
指導思想
《資政新篇》的指導思想是「治國必先立政,而為政必有取資。」所謂「立政」,就是建立政治制度,制定政綱;所謂「取資」,即根據當時客觀形勢來辦事。洪仁玕根據太平天國革命形勢的逆轉和世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現實,提出學習西方,提倡與各國通商,借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等,得到洪秀全的贊同。 進行具有某些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藉以鞏固農民政權,使「太平江山一統萬萬年。」
書籍內容
《資政新篇》全文共分四部分:一、用人察失,嚴禁朋奸;作者洪仁玕認為,「治國必先立政」,「因時制宜,審勢而行」。立政的關鍵,在於設法用人。「用人」有一項,「用人察失類」提出「禁朋黨之弊」,反對「結盟聯黨之事」。二、革除腐朽習俗,如女子纏腳及吉凶軍賓瑣屑儀文等,提倡福音真道;三、實行新的社會經濟政策,仿效西方國家;四、採用新的刑法制度。首先說明「其事大關世道人心,如綱常倫紀、教養大典,則宜立法以為准焉」。其次指出立法的人要經「磨煉」,具備一定知識,明了國內外情況。強調:「國家以法制為先,法制以遵行為要,能動性遵行而後有法制,有法制而後有國家。」(《洪仁玕選集》,第27頁。)面對「事政不一」的局面,洪仁玕把重建法制提高到國家興衰存亡的高度,在當時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主張採用新的刑法制度,要求「善待輕犯,宜給以飲食號衣,使修街渠道路」』「恩威並濟」;大罪當死者用大架弔死,以廢除酷刑。其中第三是全篇的中心,洪仁玕列舉了二十八條仿效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建議。主要有:
經濟方面:一、發展交通。造火車、輪船,修築省、郡(相當清制的府、直隸州)、縣、市鎮、鄉村大道,整理街道,疏浚河道,以興車馬和舟楫之利;二、國家設立郵亭,辦理郵政;三、發展近代工礦生產,開採金、銀、銅、鐵、錫等礦及制鹽等,主張「興寶藏」、「興器皿技藝」;四、興修水利;五、主張保護私有財產,鼓勵私人投資,獎勵技術發明;六、開辦銀行和保險事業。還介紹國際大勢,強調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稱道英國為當時「最強之邦,由法善也」;美國「禮義富足」。述及德、法、俄等國,提議與各國自由通商,平等往來,允許外國牧師和科技人員來中國傳授科學技術知識,但不準干涉天國內政。
政治方面有:一、加強中央領導權,「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權歸於一」;二、普設鄉官鄉兵;三、各省設置地位獨立的「新聞官」,專收中外報紙呈繳,以備天王閱覽;四、建立省、郡、縣錢谷庫和市鎮公司(稅收機關);五、嚴禁貪污;六、禁止私門請謁,杜絕賣官鬻爵之弊;七、創立「罪人不孥」、刑止一身的制度;八、重視群眾意見,准賣新聞篇(報紙)或設置暗櫃(意見箱之類),使「民心公議」,「由眾下而達於上位,」做到「上下情通,中無壅塞弄弊者。」
社會方面有:一、成立士民公會,以拯困扶危和辦理教育等事,並設新聞館,報導時事物價;二、開設醫院;三、興辦跛盲聾啞院、鰥寡孤獨院和育嬰堂:四、查禁廟宇寺觀和演戲修齋建釀,「革陰陽八煞之謬」,「焚去一切惑民之說」,反對傳統迷信;五、禁止游手好閑,不務正業;六、禁止飲酒及「一切生熟黃煙鴉片」;七、禁止溺嬰、買賣人口與使用奴婢,「准富者請人僱工」;八、屋宇應「堅固高廣」「方正」』「不得雕鏤刻巧,並類王宮朝殿」』「勿得執信風水」。
局限性
《資政新篇》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比較完整的向西方資本主義學習的方案。書中未提及列強侵略中國,反映作者認識的模糊,但主張從事系統的內政改革,實行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制度,並初步傳播發展資本主義的思想,以建立「新天新地新世界」,具有一定進步意義,合乎時代潮流。但以太平天國本身的歷史條件,未能實施。雖然在太平天國其間產生但並不是農民階級的產物。
先進性
《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或者說是中國第一個近代化綱領。政治上,它主張「以法治國」、輿論監督和直接選舉政府官員,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經濟上,它鼓勵發展工商業,獎勵技術發明,提倡保險事業。文化思想上,它反對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上,它主張自由往來、平等互利。
作者簡介
洪仁玕是洪秀全的族弟,是拜上帝教最早的信徒之一。金田起義時,因傳教沒有趕上起義隊伍,便折回廣東。為逃避清政府追殺,1852年到香港,努力了解西方的宗教和文化,並結交了一批傳教士,在那裡接受了一些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1858年離開香港,輾轉來到天京,受到洪秀全器重,被封為干王,總理全國政事。
洪仁玕總理朝政後,看到太平天國政渙人散的嚴重局面,決心通過改革挽救危局,從而創造一個「太平一統江山萬萬年」的「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為此,1859年(咸豐九年)冬,他提出了一個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新方案——《資政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