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保險避債避稅
㈠ 人壽保險 避債避稅
保險不能避債和避稅。《合同法》第七十三條里的規定是代位求償權的規定,《司法解釋一》第十二條對《合同法》第七十三條的解釋,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包含了人壽保險,就是說債權人沒有對債務人的人壽保險的代位求償權。但是債權人可以直接起訴債務人,取得勝訴後持生效的法律文書,要求人民法院對債務人投保的具有現金價值的人壽保險強制執行,即強制退保還債。(如果債務人死亡的保險金,因為受益人不一定是債務人,所以可以不用用於償債?)關於遺產稅這點,遺產稅還只是個草案,未來怎麼樣不好說,現在斷言保險可以避稅是不妥的。無意冒犯,保險不是用來做這些的,保險是用來保障的。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㈡ 保險是否有避稅、避債的功能。
保險除了保障功能外,根據國家法律規定,還具備以下功能:1、保險――全球公認的財產保全最佳方案人壽保單不納入破產債權。《公司法》規定,私營企業和合夥企業都需要業主承擔無限責任,償債范圍包括了業主的私有財產。 我國法律規定,人身保險金不屬於破產債權,即在債務人破產的情況下,債權人不能通過要求債務人退保其人壽保單追索保單解約的現金價值。案例:美國安然公司2002年破產,其主席及首席執行官肯尼思·萊夫妻2000年2月購買了3700萬美元的人壽保險。公司所有資產被破產清算,但這些保險受法律保護。窮困潦倒的情況下兩人按保險合同,每年可從保單中領取92萬美元的年金安享晚年。2、受益保險金不用於抵債受益人的保險金請求權來自人身保險合同的規定,故受益人獲得的保險金不屬於被保險人的遺產,既不納入遺產分配,也不用於清償被保險人生前債務。我國《合同法》第七十三條規定:因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但該債權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除外。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十二條:債務人自身的債權是指基於扶養、撫養、贍養關系、繼承關系產生的給付請求權和勞動報酬:退休金、養老金、撫恤金、安置費、人身保險、人身傷害賠償請求權等。3、合法保單是不被查封罰沒的財產合法保單財產私有化。《保險法》第二十四條規定:「任何單位或個人都不得非法干預保險人履行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義務,也不得限制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取得保險金的權利。」其他理財工具決不具有的安全性能。4、不存在爭議的財產分配《保險法》第六十一條人身保險的受益人由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指定。 案例:家裡的「頂樑柱」突然去世,後任妻子和前妻所生的兒子為「頂樑柱」留下來的巨額保險究竟屬於誰對簿公堂。遼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做出了判決,按照《保險法》中不看「關系」而看「受益人」的原則,將價值2162010元的「天價保單」的賠付額判給了投保人滕某某在買保險時所指定的受益人:兒子滕某。《繼承法》第10條規定:「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本法所說的子女,包括非婚生子女……。」 讓您的財富按照您的意願支配。5、不需要納稅且不能隨意質押《個人所得稅法》第四條規定保險賠款免納個人所得稅。人壽保險的保險單,必須被保險人書面同意,才可轉讓或者質押。
㈢ 保險可以避稅避債嗎
關於保險避稅,准確地說,是個人所得稅法規定,人壽保險的賠付免徵個人所得稅。其它的,分紅險的分紅、投資型保險的收益等,法律目前沒有明確規定。
需要說明的是,所謂的保險避稅,沒有實際意義。最關鍵的,就是個人買保險,不能用稅前收入!免徵個稅的,國債、政府債券以及其它的因侵權傷害獲得的賠償,都是免徵個稅的。所以,凡是吹保險避稅的,不是個騙子,也是個糊塗蛋。
關於保險避遺產稅,更是個騙術。我國目前僅僅有所謂的遺產稅法草案,而沒有明確實施細則以及相應的司法解釋。在遺產稅上,人壽保險金究竟怎樣處理,根本不明確,所以,信誓旦旦地說保險避遺產稅,是毫無根據的。我國台灣地區,遺產和贈與稅法也有跟我國遺產稅法相同的規定,可實際生活中,各種司法解釋、實施細則,對投保年齡、健康狀況、具體的產品(現金價值與保費之比)都有嚴格的限制,絕不是買個保險、指定受益人就能避遺產稅。更有一些騙子,編造的所謂蔡萬霖買保險避遺產稅,當時台灣、香港,包括內地媒體都有報道,根本是騙人。而目前市場上的終身險產品,質次價高,累計保費及損失的時間價值,甚至要超過保險賠付金,拿這樣的保險產品避遺產稅,不但不能省錢,反而遭受更大損失。
關於保險避債,也是個騙術。所謂的合理避債,其實就是一個合理轉移資產的問題,通過財產所有權的轉移,使它與原來的債務關系相剝離,以此達到不受債務追償的目的。而轉移資產的方式,多種多樣,當然了,買保險指定受益人,也是轉移財產的方式之一。這里有2個關鍵點:一是轉移所有權的行為本身,不能侵害債權人的利益;二是只要沒侵害債權人的利益,贈與存款、房地產等任何轉移財產的方式都可以避債。
而騙子們,恰恰隱瞞這個條件,把特殊情況說成一般規律,把保險吹成任何情況下都可以避債;另外,隱瞞、否定其它方式也能實現避債這個事實,貶低其它,獨吹保險。
㈣ 保險避債避稅法律條款
法律分析:在保險行業,涉及大額保單,最常聽到的詞就是避稅避債了。說到這個,是有法律依據的,源自以下條款:
1 .人壽保單不納入破產債權——《公司法》。
2 .受益保險金不用於抵債——《合同法》第73條。
3 .保單是不被查封罰沒的財產——《保險法》第24條。
4 .不存在爭議的財產分配——《保險法》第61條。
5 .不需要納稅且不能隨意質押——《稅法》第4條。
6 .人壽保險公司不得破產解散——《保險法》第89條
7 .購買的人壽保險屬於個人財產,不記入夫妻雙方財產——《婚姻法》第18條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零一條 納稅人採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數額巨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扣繳義務人採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較大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對多次實施前兩款行為,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有第一款行為,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後,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但是,五年內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以上行政處罰的除外。
第二百零三條 納稅人欠繳應納稅款,採取轉移或者隱匿財產的手段,致使稅務機關無法追繳欠繳的稅款,數額在一萬元以上不滿十萬元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欠繳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欠繳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四條 以假報出口或者其他欺騙手段,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騙取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騙取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騙取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納稅人繳納稅款後,採取前款規定的欺騙方法,騙取所繳納的稅款的,依照本法第二百零一條的規定定罪處罰;騙取稅款超過所繳納的稅款部分,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㈤ 保險不能避債和避稅。《合同法》第七十三條里的規定是代位求償權的規定,《司法解釋一》第十二條對《合同
正解。。。
合同法是基本法律,保險法是普通法律,裡面的條款解釋需要遵從基專本法。
「避稅避債」要求的條屬件是很嚴格的,並不是說所有保險都避稅避債。很看不慣保險業動不動就「避稅避債」,根本就是誤導客戶,雖然我也是保險代理人。。。
㈥ 保險到底能不能起到避稅避債的作用
《保險法》
第二十三條 保險人收到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的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請求後,應當及時作出核定;情形復雜的,應當在三十日內作出核定,但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保險人應當將核定結果通知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對屬於保險責任的,在與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達成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協議後十日內,履行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義務。保險合同對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期限有約定的,保險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義務。
保險人未及時履行前款規定義務的,除支付保險金外,應當賠償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因此受到的損失。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保險人履行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義務,也不得限制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取得保險金的權利。
1.根據保險法第二十三條規定,並沒有區分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所以兩者都適用。
2.投連險中給付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的所有資金仍然屬於「保險金」范疇,也受該法律條款保護。它只是允許保險公司將這筆保險金用於風險更大,收益浮動更高的投資領域,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也相對承擔較大的風險,其他地方與普通的保險並沒有不同。
萬能保險是為了用一個保險合同滿足不同的保險需求而設計的,它的帳戶價值雖然以現金的形式表現但是,它仍然屬於保險金,也受該法律條款保護。部分領取也只是允許投保人預先支取一部分保險金而已(一般來說,只要你支取了,你的保險保障也會同比下降。
另外,保險本身來說只是一個保障制度,它兼具有理財的功能,而非理財產品,只是現在大家都關注了它的理財功能而忽視了它保障的本質。
這個道理就像是股票,他們本質的作用分別是標示在某公司擁有多少比例的所有權,同時兼有流通理財的功能一樣。難道說,你上街買菜的時候你跟買菜的阿姨說,我用某公司多少股的股票買你多少斤的菜?
另一個類似的就是黃金做的項鏈,本質是用來做身上的配飾的。兼有理財的作用。
避稅避債這個是可以肯定的。因為你領取的保險金是合法收入並且不會上交任何的稅收。同樣的,領取的保險金也可以不用於償還債務(當然如果作為領取人的你願意則除外),但是這並不代表你沒有債務了,法律保護的也僅僅是保險金這筆錢而已,如果你用這個錢購買了其他的財產或者在其他渠道產生了利潤一樣是要還債的。
最有名的避債案例就是美國雷曼兄弟的總裁,雷曼破產後留下了大堆的債務,但是它的總裁憑借在職期間所購買的保險仍然過著非常逍遙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