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國際經濟法的主體案例

國際經濟法的主體案例

發布時間: 2022-06-17 18:21:12

A. 國際經濟法案例 急!

1、稅務機關對A公司下屬B辦事處具有稅收管轄權

依據:所得來源地稅收管轄權——征稅國基於作為課稅對象的所得或財產系來源於或存在於本國境內的事實而主張行使的征稅權。

2、B辦事處乃A公司的分支機構(可視為分公司),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但是仍然應該在中國納稅。

依據:跨國營業所得征稅權、沖突及協調基本原則——「常設機構」原則(permanent establishment)

常設機構:一個企業進行其全部或部分生產,經營的固定場所,是外國法人在收入來源國境內設立的,標准:①有一個營業場所②場所必須固選③外國法人通過這種場所從事的必須是營利性質的活動

可歸屬於常設的機構的利潤范圍的確定(2個原則)
①實際聯系原則(effective connected):有實際聯系
②引力原則(force of attraction):不考慮是否有實際聯系,只要屬於來源於本國境內的所得,均可合並入常設機構,作為常設機構的所得征稅

3、在本案爭議中,A公司實際性的所得稅分配情況如何——得看中國的稅務機關採取何種原則,同時要看中美之間有無有關避免國際重復征稅的雙邊稅收協定,以及雙邊稅收協定中如何劃分稅收管轄權的。根據不同的情況而不同,參見:

國際重復征稅:→法律上的重復征稅(international double taxation)
指2個或2個以上國家各自依其稅收管轄權按同一稅種對同一納稅人的同一征稅對象在同一征稅期間內同時征稅
避免方法:
1、運用沖突規范
①將某個征稅對象的征稅權完全劃歸一方,從而排除另一方的征稅權
②確定雙方的稅收管轄權誰優先行使
2、免稅制:(Method of exemption)
居住國對其居民納稅人來源於或存在於境外的並已向來源國納稅的那部分跨國所得,在一定條件下,允許從其應稅所得中扣除,免於征稅
A、全額免稅制(Full exemption)
應稅所得額中扣除其來源於國外並已向來源國交了稅的那部分所得,其餘額按余額運用的稅率征稅
B、累進免稅制(Exemption with progression)
應稅所得額中扣除其來源於國外並已向來源國交了稅的那部分所得,扣除後,在確定稅率時,仍將這部分所得考慮計算在內
3、稅收抵免制:(Foreign tax credit)
居住國允許本國居民納稅人在本國稅法規定的限度內,用已在來源國繳納的稅款抵免其應就世界范圍內所得向居住國繳納稅額的一部分

B. 國際經濟法案例分析。。

1、銀行有沒有拒權利付,要看受益人是否按照信用證的規定行事和交單,而本案例並未說明信用證的最遲裝運期,只是說「合同約定:...自B公司收到信用證之日起1個月內裝運。隨後,A公司於5月29日開出了符合約定的信用證」,但是沒有說B公司是於哪一天收到的信用證,因此無從判定受益人於7月3日裝運是否遲於信用證規定的裝運期。所以說本案例的銀行拒付是否有理。

那麼為了解答本案例,那麼就假設受益人遲於信用證規定的最遲裝運期裝運,如果假設成立,那麼才可以說銀行有權拒付——因為信用證是有條件的付款承諾,即受益人必須按照信用證的規定行事,包括按照信用證規定的期限裝運貨物和提交符合信用證規定的單據,否則開證行就有權拒付。那麼前面假設受益人未按期裝運,所以,開證行拒付有理。

而假設而本案例中的受益人未遲於信用證規定的裝運期裝運,那麼開證行就沒有拒付的權利。

2、「由於台風登陸,使得B公司最快到7月3日才裝船出運」,那麼,假設受益人交貨遲於信用證規定的最遲交貨期,對於信用證而言,受益人屬於違約,而其違約責任就是被開證行拒付。而對於合同而言,由於台風屬於不可抗力,那麼,因收台風影響而推遲交貨,則不算違約,因為不可抗力屬於免責條款。

3、該批貨物的價格條款為FOB,所以保險費用不包括在單價里。保險合同應由買方A公司負責訂立。

C. 國際經濟法案例分析

產生和發展
國際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 國際經濟法,是泛指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它是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各法律規范的總稱。 何謂國際經濟關系?學者界說可分為兩大類。一說認為國際經濟關系專指國家政府之間、國際組織之間或國家政府與國際組織之間由於經濟交往而產生的各種關系;其主體,限於國家、國際組織以及在國際公法上具有獨立人格的其他實體。另一說則認為國際經濟關系不僅包含上述內容,而且包含屬於不同國家的個人之間、法人之間、個人與法人之間以及他們與異國政府或國際組織之間由於經濟交往而產生的各種關系;其主體,包括在國際民商法、國際私法上具有獨立人格的個人或組織,即屬於不同國家的國民個人(自然人)及各種法人。 國際經濟法,就其廣義的內涵而言,是各國統治階級在國際經濟交往方面協調意志或個別意志的表現。各國的統治階級為了自身的利益,總是盡力把自己所需要的各種秩序建立起來和固定下來,使它具有拘束力、強制力,於是就出現了各種法律規范。法律就是秩序創建的固定化和強制化。法律與秩序兩者之間的這種密切關系,是具有普遍性的。為維護各個歷史時期的國際經濟秩序制訂了具有一定約束力或強制性的國際經濟行為規范,即國際經濟法。它是鞏固現存國際經濟秩序的重要工具,也是促進變革舊國際經濟秩序、建立新國際經濟秩序的重要手段 衡諸歷史事實,上述第二種見解是可以接受的。迄今為止 ,國際經濟法經歷了萌芽、發展、轉折更新三大階段,而每一個大階段又可劃分為若干個時期。

D. 急!國際經濟法案例分析

1)合同成立於1月26號。B公司電:「接受你方來電,因生產能力所限,2004年4月回25日至30日方能答交貨。這構成實質修改,為反要約。
A公司電:「請貴公司按你方所述日期交貨為盼。」為承諾。

2)不按時交貨不能立即宣告合同無效。只存在解除合同的可能。合同有效無效不是雙方宣告的,而是由法院宣告。如果B公司不按時交貨,在A公司給予寬限期後仍不能,則B可以行使解除合同權,和損害賠償權。

3)這個是憑樣品買賣,如果合同雙方在合同中沒有約定被人起訴侵犯知識產權的風險分擔,則對C公司而言,雙方都負責任,然後二者之間再進行分配責任。

E. 國際經濟法案例求答案

1.(1)2.(1)3.(2)4.(1)5.(3)6.(3)7.(2)8.(1)9.(2)

F. 高分求解國際經濟法案例


1.根據CIF術語的解釋,風險在馬賽港貨物越過船舷時轉移給買方。
2.不可免除內付款義務,因為是容不可撤銷信用證。貨物已經上了保險了由保險公司賠。

1.銀行沒有義務追回貨款,銀行只是審單,單據合格便可。
2.我公司無權拒絕向銀行付款,付款是與銀行訂立的合同,與此貨物買賣合同無關。
3.有權,就是受理這些破事的地方。
4.下次用個遠期信用證,現在好像也只能這樣了。

G. 國際經濟法案例分析(詳細點哦)

(1)本案適用《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
(2)合同已經成立。
理由: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16條的規定,在要約已送達被要約人,即要約已經生效,但被要約人尚未表示接受之前這一段時間,只要要約人及時將撤銷通知送達被要約人,仍可將其要約撤銷。如一旦被要約人發出接受通知,則要約人無權撤銷該要約。在這個案例中,甲將撤銷通知送達被要約人乙的時候,被要約人乙已經發出接受通知了,因此合同已經成立。

H. 國際經濟法有哪些經典案例

一、國際經濟法的三個層次

私人之間跨國商事交易關系——跨國鋼材進出口合同——違約
政府與私人之間跨國經濟管制關系——美國政府保障措施——關稅
國家之間跨國經濟交往關系——GATT/WTO多邊世界貿易協定體系——保障措施條約

二、三個層次的法律問題
進出口當事人是否有效?是否是不是違約?出口方如何得到救濟?進口方如何抗辯?涉及哪些法律?
美國政府的保障措施決定是否符合其國內法?受到影響的國內國外當事人是否可以提出申訴?涉及哪些法律?
中國是否可以向美國提出質疑?是否能夠從國家間爭議角度解決?涉及哪些法律?

三、三個層次的法律解決

首先,看合同是否成立,涉及到中美合同法規則和國際合同公約,可以認定合同已經有效成立,那麼,進口方的行為就屬於違約,可以追究其違約責任,但是,進口方可以抗辯,主張美國政府行為構成情勢變更,這樣,就可能免責。

其次,美國政府採取進口保障措施是基於其1974年貿易法第201條款,其中規定外國進口導致美國相關產業受到嚴重損害或其威脅則有權進行調查,如果進口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則可以由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建議,由美國總統決定是否採取進口保障措施。因而,美國政府的做法是有國內法依據的。至於外國受到影響的私人當事人,根據美國法律,卻沒有申訴權,所以,無法從美國國內法尋求救濟。

I. 國際經濟法案例

1、我某機械進出口公司不承擔法國商人向我方提出的索賠專利人損失的賠償責任。
2、分析提要:本案是一起國際貨物買賣雙方因貨物所有權擔保所發生索賠的爭執案件,根據案情和《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的規定,我方(即賣方)存在貨物所有權擔保免責的義務,而法國商人(買方)對我方索賠主張證據不足,故我方(賣方)不承擔法國商人索賠的賠償責任,這是爭執的焦點,也是分析本案我方不承擔買方索賠責任的關鍵。
2、 理由: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規定,①第三者的權利是依據合同預期的貨物將要銷往或使用的目的地國家或地區法律取得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賣方知道或不可能不知道第三者的權利存在,則要承擔責任。②第三者的權利是依據買方營業地所在國家的法律取得的,賣方要承擔責任。③《公約》還規定:「當買方在訂立合同時知道或者不可能不知道第三者知識產權主張和要求,以及在賣方不知曉的情況下,貨物就銷往目的地以外的國家,則免除賣方的所有權擔保義務。」結合本案,我方(賣方)按合同規定,交貨於法國商人,而我方不知道法國商人又將貨物銷往目的地以外的美國及歐洲國家,況且根據法國法律,法國商人在訂立合同時知道或者不可能不知道第三者知識產權主張的要求。為此,我方不承擔法國商人索賠的賠償責任

J. 國際經濟法案例(二)

1本案中,甲、乙、丙三方的口頭約定是有效的。
2甲方拒付貨款是正確的。
3中方通過此案應吸取的經驗是:在遇到類似的情況下,應該與甲方單獨簽訂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寫明貨物買賣的具體事宜,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更好的維護自己的權利。

熱點內容
道德經中的敬 發布:2025-01-27 12:33:28 瀏覽:427
江西省工傷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27 12:29:08 瀏覽:468
我的理想法官 發布:2025-01-27 12:21:41 瀏覽:169
案例反思道德篇讀後感 發布:2025-01-27 12:21:39 瀏覽:73
民法456 發布:2025-01-27 12:14:19 瀏覽:822
廢品收購站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27 12:12:30 瀏覽:707
2015武漢大學法律碩士招生人數 發布:2025-01-27 12:10:51 瀏覽:34
民事訴訟法第113條第三款 發布:2025-01-27 11:59:23 瀏覽:420
雲南省高等級公路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27 11:47:40 瀏覽:988
勞動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27 11:38:14 瀏覽: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