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社會法解釋
1. 市民社會與公民社會有區別嗎
有,前者總體素質水平高於後者.
2. 什麼是法律中的「市民社會」
簡單說,市民社會的特徵就是自主個人、合法權利和自願組合。是建立在獨立自主、得到法律有效保護的個人通過自願結合而形成的團體或組織基礎上的一種社會形態,是一個人民群眾獲得高度自由、自主的社會,是一個富有活力和創造力的社會,是一個民眾有能力且有積極性自己解決問題的社會,也是一個人與人相互幫助、公共事務得到普遍關心的社會。
要理解市民社會,我覺得可以對應起來理解,比如市民社會對應的是政治社會,與私法和公法的觀念差不多。
3. 什麼是市民社會
市民社會:
一個國家或政治共同體內的一種介於「國家」和「個人」之間的廣闊領域。它由相對獨立而存在的各種組織和團體構成。它是國家權力體制外自發形成的一種自治社會。是衡量一個社會組織化、制度化的基本標志,具有獨立性制度性的特點。
市民社會,在古代西方是指市民的共同體——國家,是指政治社會。中國古代和歐洲中世紀,不存在建立在商品經濟基礎上的市民社會。中世紀末期,出現了從事商品經濟的市民階層,即第三等級。
從19世紀開始,「市民社會」被用來專指從中世紀封建社會的種種政治性支配下獲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階層之間的關系,被認為是一個「脫國家脫政治的領域」。市民是平等自由的、具有獨立人格的財產所有者。調整市民間關系的法被稱作市民法,是由私人所有、合同、法的主體性三個基本要素構成的。
(3)市民社會法解釋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以前資產階級思想家用來表示以財產關系為核心的社會關系的術語。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中也曾使用過這一術語,一般指資產階級社會,有時指資產階級社會的經濟關系。
市民社會,在古代西方是指市民的共同體——國家,是指政治社會。中國古代和歐洲中世紀,不存在建立在商品經濟基礎上的市民社會。中世紀末期,出現了從事商品經濟的市民階層,即第三等級。
從19世紀開始,「市民社會」被用來專指從中世紀封建社會的種種政治性支配下獲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階層之間的關系,被認為是一個「脫國家脫政治的領域」。市民是平等自由的、具有獨立人格的財產所有者。調整市民間關系的法被稱作市民法,是由私人所有、合同、法的主體性三個基本要素構成的。
黑格爾將市民社會看作是私人利益的體系,認為個人是市民活動的基礎,也重視在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的作用,認為市民社會依附於國家。
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的思想,把市民社會看做是市場經濟中人與人的物質交往關系和由這種交往關系所構成的社會生活領域。
隨著近代市民資產階級的興起,經濟關系及其設施逐漸擺脫了古代的和中世紀的政治共同體而具有獨立的意義。與這種歷史現象相適應,在18世紀資產階級思想家的著作中,開始出現「市民社會」這個術語,用以概括從物質生產和個人交往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切社會關系和組織。但是這些思想家們並不了解市民社會對生產方式發展的依賴關系,而是用人的本性、政治、立法和道德等原因來說明它的形成。
4. 什麼是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
「市民社會」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理論,這里的「市民」當然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指的與「村民」相對應的概念。
自古典時期、近代以來德國的馬克思、黑格爾以及現代哈貝馬斯等在研究相關問題時,對「市民社會」均有適用;八九十年代以來的中國學界對此有濃厚興趣。其英文名civil society,在漢語中有譯作公民社會、文明社會和民間社會的。最早的含義是相對於野蠻社會而言的,黑格爾是從相對於家庭和國家角度定義的,現代政治學理論則是相對於政治國家來適用的。
按照《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網路全書》的解釋,市民社會是「表示國家控制之外的社會和經濟安排、規則、制度」,是指「當代社會秩序中的非政治領域」。該理論對法學、法制有重要的影響並且具有重要的工具價值,比如現代以來人類法制的最新發展及其對傳統「公私兩元」的法律分類形成的顛覆性沖擊,就表現在作為第三法域的「社會法」的形成。這種最新的法律部門類劃分,即與市民社會理論有關。
你可通過閱讀相關的政治學、法學著作對此有更深入的理解。
市民社會關鍵在於公民權的覺醒,不在於國家權利的擴張。市民社會強調自治,不強調政府的過渡規制。市民社會還要有一個廣泛的基礎,那就公民的契約式合作思維的啟蒙和指導自身的實踐,即他們要能在社會生活中有充分的公共理性來把握沖突,進行建設性的合作,而不是簡單的情緒行為。
因此,在現時的中國社會中,談中國的市民社會為時尚早,因為我們遠沒有建構好其所需要的基礎,我們需要建構一種崇尚合作、契約、信任、自由和法制的新文化,而不是一種原有的所謂「和」的儒士文化,從內部考慮而言,「和」的文化遠沒有形成公共的理性,和追求自由,而是一種「奴性」和過渡依賴「自我剋制」。新文化需要深入人們的生活指導中,否則,范圍的局限,將使其無法達成共同文化基礎的形成。
社會政治實體—國家
國家是階級社會中具有確定的領土、一定數量的居民和能行使主權,具有一定的政權組織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的綜合實體。
國家的本質是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實行專政的工具。它主要由軍隊、警察、監獄、法庭等組成。職能是對內壓迫敵對階級、敵對勢力和對社會實行管轄,對外進行各種交流和抵禦外敵入侵。
在國家的構成中,領土是國家存在的物質基礎和地理區域,居民是國家的基本要素和構成的基礎,主權是國家獨立自主地處理對內、對外事物的最高權力,政權組織是執行國家職能的權力機構。各個國家在地球表面都具有確定的地理空間,享有國際法確認的獨立權、平等權、管轄權和自衛權等基本權利,有不侵犯別國基本權利的義務。國家的國防地理環境是該國軍事統帥機關確立國防發展戰略和准備與實施反侵略戰爭的地理基礎。
5. 民法的性質
論民法的性質
【內容提要】民法的性質集中表現為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市民社會是純粹由個人作為主體參與的社會,是法律主體的生存之本。民法是私法,公法與私法的劃分仍然是法律的一種基本分類。民法體現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一般條件。
【關 鍵 詞】民法/性質
【 正 文 】 民法乃一國法律體系中之基本法,與刑法、行政法、訴訟法等共同構成一國之部門法體系,為最重要的法律部門之一。
一、民法的性質:市民社會的法 民法的性質表現在四個方面: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民法是私法;民法是實體法;民法體現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一般條件。其中,市民社會的法是民法性質的集中體現。
(一)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 通過對民法一詞的語意與淵源考察我們已經得知,民法者,實乃市民法之簡稱也,而市民法者,當為市民社會之法也。何謂市民社會?社會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存在方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則依兩種方式發生,一種是直接面對其他社會成員而發生,包括家庭成員,另一種是通過國家這一中介而發生。由此形成兩種社會關系,前一種社會關系因直接發生於社會成員之間,故其有關內容取決於社會成員個人的意志,而後一種社會關系通過了國家的中介,國家必將其意志體現在其中。體現社會成員個人意志的社會關系當以個人或私人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而體現國家意志的社會關系當以國家或公共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由此,人所參與的全部社會關系不外乎此兩種類型,而社會也就因此可以不僅從理論上而且從實證上劃分為兩種,一種為純粹由個人作為主體參與的社會,即所謂市民社會,而另一種為有國家參與的社會,即所謂政治社會或政治國家。而規范政治社會關系的法律就是公法,它以保障國家權力的行使為目的。所以說,民法(市民法)是關於市民社會的法。
(二)民法是私法 「民法是私法」這一判斷在今天已是學界之共識,然而這一共識的取得在我國卻經歷了艱難的過程。當然,在認識上有一個發展過程, 這是完全正常的。 公法與私法的劃分盡管向無統一的標准,有利益說、效力說、主體說、統治關系說、意思說等,但自羅馬法以來人們都承認將法作這樣的劃分,查士丁尼在《法學總論》中即指出:「法律學習分為兩部分,即公法和私法。公法設計羅馬帝國的政體,私法則設計個人利益。」從最根本的意義上說,公法就是關於政治權力的結構、 行使、效力等的法,而私法就是關於市民權利的取得、行使、效力、保護等的法。一般認為,私法即指民法或民商法,公法則包括憲法、刑法、行政法、各種訴訟法等。究其實,私法乃關於私權利與私人利益之法,正如日本學者美濃部達吉指出的:「私法是關於個人相互間的關系的法,所以觀察個人相互間享有某種特定權利和負有之司法是否適合法律的秩序,就是私法規定的立法著眼點。私法所保護之法律的秩序,主要是該關系當事人之個人利益。
(三)民法是實體法 實體法與程序法也是法律的基本分類方法之一。其劃分標准在於法律的內容是規定法律主體在社會關系中的本體性權利義務還是規定法律主體在以司法機關為主導的訴訟關系中的程序性權利義務,如屬前者則為實體法,如屬後者則為程序法。是故,實體法乃決定了法律主體在發生常態交往時的具體權利義務,程序法則決定了法律主體在發生異態交往時即糾紛狀態時的訴訟權利義務。民法之內容在於規定私法主體在市民社會交往中具體的財產與人身方面的權利義務,所以民法屬於實體法。
與民法這一實體法對應的程序法是民事訴訟法(包括仲裁法)。學者多將實體法與程序法的關系看作形式與內容的關系,或主法與助法的關系,自不無道理,然須注意,程序法自有其價值與生命,而程序公平與程序正義本身即為法律公平與正義之應有之義,切不可以主助關系而犧牲程序價值以求實體價值。
(四)民法體現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一般條件 按照經典經濟學家的分析,可以綜合出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的一般條件,即:社會分工;身份獨立;交換自由。而民法既是直接在這種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基礎上產生的,又反過來最直接地促進了這種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所以說民法體現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一般條件。
社會分工是商品生產的首要條件,正如經典經濟學家所指出:「分工和私有制是兩個同義語,講的是同一件事情,一個是就活動而言,另一個是就活動的產品而言」。民法的所有權制度就是私有制的法律反映,所有權是市民社會主體獨立人格的物質前提和保障。而由所有權演變而成的他物權制度又進一步豐富了所有權的實現途徑,促進了社會分工。
交換不僅須有身份平等的主體,而且須有貫徹這種平等身份的形式或媒體,使人們能將自己的自由意志充分體現在交換的形式與內容中,從而使產品和社會財產的流轉能最大限度地符合人們的利益追求,使人們的經濟活動最大可能地接近價值規律的要求。這便是民法的契約自由制度。
由此觀之,民法的確是體現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一般條件,是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基本法。
6. 市民社會是什麼(名詞解釋)
即物質利益社會,一般指資產階級社會,有時指資產階級社會的經濟關系
7. 形式民法和實質民法有什麼區別
1、實質民法,即實質意義上的民法
是指所有調整平等主體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不僅包括成文的民法典、其他成文的民事法律法規,還包括判例法及相關的習慣法。
例如,我國《民法通則》、《合同法》、《婚姻法》、《繼承法》、《擔保法》、《物權法》及其相關的立法解釋及司法解釋等。
2、形式民法,即形式意義上的民法
是指一國經立法程序編纂的系統化的法典,僅指成文的以民法典命名的法律規范,如法國的民法典等。
3、我國現在沒有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
隨著我國民事立法進程的加快,民法典的編纂已經提上立法日程。 今年的10月1日,《民法總則》已經開始生效,總則即為將來民法典的開篇之作。2014年10月,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
作為在民法典中起著提綱挈領和價值統攝作用的未來民法典的第一編,《民法總則》的出台無疑將加快我國民法典的編纂進程,在民法典各編的後續完善工作中,2020年我國將計劃出台民法典。
(7)市民社會法解釋擴展閱讀:
民法的表現形式如下:
1、民法為市民社會法。法律作為行為規范一般都是以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為調整對象,通過對人的行為調整,以達規制人的行為之目的。但當出現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區分後,人在群體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同了,這也就產生了法律對人在不同情形下的不同要求。
2、民法屬私法。法律區分為公法與私法,是自羅馬法以來西方法律史上源遠流長的分類,但分類標准眾說紛紜,且各說均有利弊。目前,特別法規說(即國家或機關以公權力主體地位作為法律關系主體所適用的法律是公法,對任何人皆可適用的法律是私法)旨在克服其他各說不足已漸受重視。
3、民法是權利法。民法是權利的宣言書,民法學就是權利之學,將民法稱為權利法似乎不言而喻,這也許是多數學者在論述民法性質中未提及此點特性的原因所在。
8. 關於對市民社會的解釋
市民社會這一術語出自喬·威·弗·黑格爾《法哲學原理》(《黑格爾全集》1833年柏林版第8卷第182節附錄)。在馬克思早期的著作中,這一術語的使用有兩重含義。廣義地說,是指社會發展各歷史時期的經濟制度,即決定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物質關系的總和;狹義地說,是指資產階級社會的物質關系。出自《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
「市民社會」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理論,這里的「市民」當然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指的與「村民」相對應的概念。市民社會表示國家控制之外的社會和經濟安排、規則、制度」,是指「當代社會秩序中的非政治領域」。出自《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網路全書》。
拓展資料:
「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是一個舶來詞,進入20 世紀90 年代以後 ,市民社會開始成為我國學界的熱門話題。很多學者試圖用「市民社會」這個概念來解釋中國近代以來國家——社會結構的變化。然而把西方語境中形成的公民社會觀援引到中國, 可能會出現根本不適用的情況。
一方面, 歐洲的公民階層經由羅馬法、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等形成; 另一方面, 公民社會以家族或家庭利益向社會利益轉化以及學習過程為前提, 它刺激了自由公民的責任心並形成共同責任([德]托馬斯·海貝勒諾拉·紹斯米卡特,《西方公民社會觀適合中國嗎?》,《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第64頁)。
考察東西近三百年的歷史,在民間組織方面,西方主要體現為市民社會的興起,而中國則體現為幫會的興衰。
中國的幫會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作為最早出現的中國的民間組織之一,幫會的興衰絲毫沒有市民社會的成色,它與市民社會的區別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在與政府的關系方面是依附於政府還是獨立於政府;在人身關系方面是傳統的宗法依附關系還是契約關系;在對外關系方面是公開的還是封閉的。弄清以上幾點,就可以從某個側面揭示中國市民社會難產的原因。
9. 市民社會
「市民社會」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理論,這里的「市民」當然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指的與「村民」相對應的概念。
自古典時期、近代以來德國的馬克思、黑格爾以及現代哈貝馬斯等在研究相關問題時,對「市民社會」均有適用;八九十年代以來的中國學界對此有濃厚興趣。其英文名civil society,在漢語中有譯作公民社會、文明社會和民間社會的。最早的含義是相對於野蠻社會而言的,黑格爾是從相對於家庭和國家角度定義的,現代政治學理論則是相對於政治國家來適用的。
按照《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網路全書》的解釋,市民社會是「表示國家控制之外的社會和經濟安排、規則、制度」,是指「當代社會秩序中的非政治領域」。該理論對法學、法制有重要的影響並且具有重要的工具價值,比如現代以來人類法制的最新發展及其對傳統「公私兩元」的法律分類形成的顛覆性沖擊,就表現在作為第三法域的「社會法」的形成。這種最新的法律部門類劃分,即與市民社會理論有關。
你可通過閱讀相關的政治學、法學著作對此有更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