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網路分析法中多變數分析
A. 「社交網路分析」是門怎樣的學科
首先,如其名,研究社會網路。社會網路的主體通常為人,(你要是非把貓貓狗狗物品啥的算上我也不跟你爭論),每個人為一個節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邊,關系有強弱有方向也有性質(如敵人情侶同盟等等)。其基礎就是離散數學的圖論。然後通過一些運算來計算聚集度,平均值啥的。也可以通過編程來實現更高層次的數據分析。然後,應用前景。眾所周知,社交網路發展飛速,數據分析也是如火如荼。
社會網路分析有助於網站進行精準廣告投放,以及內容推送,提高用戶粘性(各種商業應用我就不展開了)。在社會學上的應用,我是學商務的我也不懂,就私里揣測,人際關系難道不是人類千百年來想要解決的難題嗎,老師說的三元閉包理論真的很有用,兩個人的孤島關系是很難維持的。
B. 社會研究方法的相關內容
第四章 社會過程研究方法
社會矛盾推動社會的發展,使社會展現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馬克思主義揭示了這一過程的內容、實質和規律,為我們具體研究社會歷史現象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
一、 人類社會是一個過程
(一) 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
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每一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凡是在歷史上產生的東西,最終都要在歷史上消亡。一個過程的結束,就是另一個過程的開始。正是這種有限的、無始無終的、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也是如此。我們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開天闢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人類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是歷史的產物。人類社會「永遠不會在人類的一種完美的理想狀態中最終結束;完美的社會、完美的『國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東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歷史狀態那隻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展進程中的暫時階段」。
人的認識也是一個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那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正如歷史不具有最終的性質一樣,人類的認識也不具有最終的性質。「真理是在認識過程本身中,在科學的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而科學從認識的較低階段向越來越高的階段上升,但是永遠不能通過所謂絕對真理的發現而達到這一樣,在這一點上它再也不能前進一步,除了袖手一旁驚愕地望著這個已經獲得的絕對真理,就再也無事可做了。」
恩格斯說:「這種辯證哲學推翻了一切關於最終的絕對真理和與之相應的絕對的人類狀態的觀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終的東西、絕對的東西、神聖的東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暫時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滅亡的不斷過程、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過程,什麼都不存在。」這一論述,為正確認識人類社會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指導。
(二) 社會歷史過程的連續性和非連續性
社會歷史的發展是漸進與飛躍的統一,即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社會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在量變階段,社會面貌總的說是穩定的,表現出自身發展的連續性;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便引起質變、飛躍,新質代替舊質,漸進性過程「中斷」,表現出發展的非連續性。發展史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只有不間斷的量的積累,才有間斷性的質的飛躍。
堅持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對於我們正確把握歷史過程中各個階段的聯系和區別,採取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階段的社會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毛澤東說:「我們反對革命隊伍中的頑固派,他們的思想不能隨變化了的客觀情況而前進,在歷史上表現為右傾機會主義。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爭已將客觀過程推向前進了,而他們的認識仍然停止在舊階段。……我們也反對『左』翼空談主義。他們的思想超過客觀過程的一定發展階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則把僅在將來有現實可能性的理想,勉強地放在現時來做,離開了當前大多數人的實踐,離開了當前的現實性,在行動上表現為冒險主義。」
(三) 社會歷史過程的前進行和曲折性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新事物否定舊事物,不是對舊事物的簡單拋棄,而是有所拋棄、有所發揚,有所否定,有所肯定,即辯證的否定。舊事物中積極的東西作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為新事物的組成部分。特別是經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一個周期之後,第三階段的食物擊中了前兩個階段食物各自的積極因素,成為更高級、更完善的食物。因此,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
然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矛盾雙方斗爭此消彼長或次長比的復雜性,由於人們認識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反復性,決定了事物的前進運動並不是直線的,而是曲折的、迂迴的,表現為波浪式發展、螺旋式上升。列寧說,歷史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不可能那樣筆直又筆直。毛澤東說:「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動的道路一樣,總是曲折的,不是筆直的。」
堅持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歷史觀,既要反對歷史循環論,又要反對歷史直線論。堅持新生事物不可戰勝的歷史辯證法,牢牢把握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同時在實踐中自覺走曲折前進的道路。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
(一)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
恩格斯說:「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這些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盡管歷史活動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這是因為:
第一,「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力量,都是以往活動的產物。人們擁有的生產能力決定與人們所處的條件,決定於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決定於在他們以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創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創立的社會形式。
第二,歷史是一個合力。歷史「最終的結果總是從需索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相互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於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做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
自然界的發展是自發的、盲目的、無意識的;社會發展則是自覺地、有意識的。二者的區別,集中表現為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具有選擇性。這種選擇性包括選擇「做什麼」和「怎麼做」,即包括選擇實踐目標、實踐手段、實踐方法等。主題選擇是否正確,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對於實踐活動的成敗具有決定性意義。這種選擇並非只有非此即彼的正確選擇或錯誤選擇,還包括最優選擇、次優選擇等。同樣是正確選擇,是最優的還是次優的,對於加速或延緩歷史的發展,也有重大的影響。
(三)社會歷史過程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主體選擇性與客觀規律性的統一,就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人們只有把握客觀規律才能實現自己的目的。當人們沒有認識必然性的時候,必然性是盲目的,外在於人的;當人們認識並把握了必然性的時候,就可以利用必然性來為自己的目的服務。「社會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樣,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和考慮到它們的時候,起著盲目的、強制的和破壞的作用。但是,一旦我們認識了它們,理解了它們的活動、方向和作用,那麼,要使它們越來越服從我們的意志並利用它們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就完全取決於我們了。」
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統一性,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偶然性和多樣性。社會歷史過程作為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的統一,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合規律與合目的的統一。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決定論是科學的、辯證的決定論。
三、研究社會歷史過程的若乾重要方法
(一)歷史主義的方法
認識社會歷史,離不開現代人的眼光。但是,後人在認識既往的社會歷史時,必須從特定的歷史時代、歷史條件和歷史環境出發,把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放到具體的歷史過程中加以認識。列寧說:「在社會科學問題上有一種最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要忘記基本的歷史聯系,考察每個問題都要看某種現象在歷史上怎樣產生、在發展中經過了哪些主要階段,並根據它的這種發展去考察這一事物現在是怎樣的。」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能離開歷史過程和歷史條件,用個人的好惡、主觀的模式等,去剪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我們要求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
歷史的真實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真實,二是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的真實。我們要把這兩種真實統一起來,離開了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真實,無從發現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而僅僅認識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又遠遠不夠,還必須透過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把握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正如恩格斯所說:「現代唯物主義把歷史看做人類的發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於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
堅持歷史主義原則,既要反對否定一切的歷史虛無主義,又要反對肯定一切的歷史復古主義。對於歷史遺產 要採取批判繼承的科學態度。
(二)科學預見的方法
對未來的預測、關注和把握,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識活動的表現。研究社會過程、認識社會規律的目的在於通過對社會歷史的正確認識和把握來解決當前和今後面臨的歷史課題,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趨勢、過程和階段,確立和設計未來社會發展的目標,宣召和選擇實現目標的有效手段和路徑,從而增強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自覺性,避免盲目性和被動型,做到在某一時間和過程發生之間未雨綢繆,掌握主動。
科學預見之所以可能,在於社會歷史過程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必然性總是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現,而大量偶然性中又存在著某種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說:「被斷定為必然的東西,是由純粹的偶然性構成的,而所謂偶然的東西,是一種有必然性隱藏在裡面的形式。」透過偶然認識必然,便可以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和前程。
(三)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馬克思說:「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後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研究社會歷史過程必須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歷史是人類社會自身的客觀進程,邏輯則是對這一進程和歷史順序的認識和把握。社會歷史過程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社會歷史進程在人類思維中的再現。因此,二者具有同一性。
但是,由於「歷史常常是跳躍式地和曲折地前進的,如果必須處處跟隨它,那就勢必不僅會注意許多無關緊要的材料,而且也會常常打斷思想進程」。因此,邏輯對歷史的反應不是機械的、照鏡子式的反映,而是在科學抽象基礎上對歷史進程的本質和規律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的發展點上加以考察。」邏輯反映歷史又高於歷史,只有上升
到邏輯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歷史的本質和規律。因此,以科學抽象和邏輯的方式把我社會歷史進程,就其實質來說,依然是歷史的方式,它「不過擺脫了歷史的形式以及起擾亂作用的偶然性而已」。
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觀點,既要反對把歷史碎片化、否認歷史發展規律的錯誤傾向,又要反對從邏輯出發剪裁歷史、用邏輯統一歷史的錯誤傾向。
C. 社會工作理論有哪些
一、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稱「基本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將需求分為五種,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另外兩種需要:求知需要和審美需要。這兩種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層次排列中,他認為這二者應居於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之間。還討論了需要層次理論的價值與應用等。
二、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認為是探討個人的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按照班杜拉的觀點,以往的學習理論家一般都忽視了社會變數對人類行為的制約作用。他們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對動物進行實驗,並以此來建構他們的理論體系,這對於研究生活於社會之中的人的行為來說,似乎不具有科學的說服力。由於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張要在自然的社會情境中而不是在實驗室里研究人的行為。
三、舒茨的人際需要理論
社會心理學家舒茨提出人際需要的三維理論,舒茨認為,每一個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都有三種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這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決定了個體在人際交往中所採用的行為,以及如何描述、解釋和預測他人行為。三種基本需要的形成與個體的早期成長經驗密切相關。包容需要指個體想要與人接觸、交往、隸屬於某個群體。與他人建立並維持一種滿意的相互關系的需要。
四、鏡中我理論
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會組織》一書中提出。他認為,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通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這種聯系包括三個方面: 1、關於他人如何「認識」自己的想像; 2、關於別人如何「評價」自己的想像; 3、自己對他人的這些「認識」或「評價」的情感。
五、貝塔朗菲的一般系統論
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一般系統論和理論生物學創始人,50年代提出抗體系統論以及生物學和物理學中的系統論,並倡導系統、整體和計算機數學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開放系統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態系統、器官系統等層次的系統生物學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階段理論。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終生發展論,為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教育內容,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它也告訴每個人你為什麼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你的心理品質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多在哪個年齡段形成的,給你以反思的依據。
1.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沖突
2.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沖突
3.學齡初期(3~5歲):主動對內疚的沖突
4.學齡期(6~12歲),勤奮對自卑的沖突
5.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
6.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對孤獨的沖突
7.成年期(25~65歲):生育對自我專注的沖突
8.成熟期(65歲以上):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沖突
埃里克森認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斷地發展。他提出了8個階段,認為每一個人都經歷這8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對人格發展都至關重要。
(1)基本信任對不信任
(2)自主性對羞愧和懷疑
(3)主動性對內疚
(4)勤奮對自卑
(5)自我認同感對角色混亂
(6)親密對孤獨
(7)繁衍對停滯
(8)自我整合對失望
七: 九型人格理論
九型人格(Enneagram),又名性格型態學、九種性格。是嬰兒時期人身上的九種氣質,包括活躍程度;規律性;主動性;適應性;感興趣的范圍;反應的強度;心景的素質;分心程度;專注力范圍/持久性。它是一個近年來倍受美國斯坦福等國際著名大學MBA學員推崇並成為現今最熱門的課程之一,近十幾年來已風行歐美學術界及工商界。全球500強企業的管理階層均有研習九型性格,並以此培訓員工,建立團隊,提高執行力。
活躍程度;規律性;主動性;適應性;感興趣的范圍;反應的強度;心景的素質;分心程度;專注力范圍/持久性。
戴維•丹尼爾斯(David Daniels)則發現這九種不同的氣質剛好和九型人格相配。
九型人格不僅僅是一種精妙的性格分析工具,更主要的是為個人修養與自我提升、歷練提供深入的洞察力,與當今其它性格分類法不同,九型性格揭示了人們內在最深層的價值觀和注意力焦點,它不受表面的外在行為的變化所影響。 它可以讓人真正地知己知彼,可以幫助人明白自己的個性,從而完全接納自己的短處、活出自己的長處;可以讓人明白其它不同人的個性類型,從而懂得如何與不同的人交往溝通及融洽相處,與別人建立更真摯、和諧的合作夥伴關系。
八、社會損害理論和社會重建理論
社會損害理論著重討論的是,有時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緒反應會被他人視為病兆而作出過分的反應,從而對老人的自我認知帶來損害。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損的老人,詢問子女自己是否應該搬過去與其同住。這種詢問就很可能被子女視為老人無能力再作處任何決定的表現,從此凡事處處為老人作決定。這種關心久而久之就會對老人產生一種消極暗示,讓老人覺得自己的確缺乏能力而把一切決定權都交給子女。也就是說,接受消極標志的老人隨後會進入消極和依賴的地位,喪失原先的獨立自主能力。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對老年人的過分關心導致老年人認為自己無用的錯誤認知,從而對老年人的身心帶來損害。這一理論對老年社會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它至少告訴我們,有些所謂的老人問題大多是被標定的結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極暗示所產生的連鎖反應,因此,在幫助老年人的過程中,不僅要切實地幫助老人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也需要協助老人增強信心和提升能力。
社會重建理論就是意在改變老年人生存的客觀環境以幫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會重建理論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階段:讓老人了解到社會上現存的對老年人之偏見及錯誤觀念。第二階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觀環境,通過提倡政府資助的服務來解決老年人的住房、醫療、貧困等問題。第三階段:鼓勵老人的自我計劃、自我決定,增強老人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九、社會支持網路
一)發展
社會支持源自鮑爾拜的依附理論,20世紀60年代社會支持網路開始用於精神病學的臨床治療。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社會支持計劃推進了社會支持網路的應用。
(二)基本假設
人,無法自絕於社會而存在!
人類生存需要與他人共同合作,以及仰賴他人協助。
人類生命發展歷程都會遭遇一些可預期和不可預期的生活事件。
遭遇生活事件時,需要資源以因應問題。資源分為內在與外在兩種。
社會支持網路為外在資源之一種,可分為有形與無形兩類。
(三)定義
A.一組由個人接觸所構成的關系網,透過這些關系網個人得以維持其認同,並獲得情緒支持、物質援助、服務、訊息、新的社會接觸等。
B.由各種有形的和無形的支持構建起來的支持體系就是社會支持網路
(四)分類
社會支持網路按不同的標准有不同的分法,如按內涵分,可以分為工具性支持和表達性支持;按主/客觀來分,可以分為實際支持和主觀感受。另外一種分法是我個人覺得比較容易理解的,分為有形的支持和無形的支持,其中有形的支持保括物質或金錢的支持和援助,而無形的支持多半屬於心理、精神上的,如鼓勵、安慰、噓寒問暖、愛及情緒上的支持等。
(五)功能
A.社會支持的增加,會使人們的心理及心理健康顯著提高;
B.支持適時介入到有壓力的環境中,可以預防或者減少危機的發生;
C.適當的支持可以介入壓力的處理,解決問題,減少壓力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六)社會支持程度之影響因素
A. 發展因素: 個人過去經驗對其社會生活之影響。
B. 個人因素: 如堅毅的性格、自尊、學識等。
C. 環境因素:物理與社會環境影響
(七)應用
社會工作需要對服務對象的社會支持網路在個人和社區不同的層面進行評估,從而擬定工作計劃。正是從這個角度看,社會工作的任務是一方面幫助服務對象運動網路中的資源解決基本問題;另一方面是幫助服務對象彌補和拓展其社會支持網路,使他們提升掌握建立和運用社會支持網路的能力,從而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十、優勢視角理論
「優勢視角」是社會工作學領域的一個基本范疇、基本原理,是指「社會工作者所應該做的一切,在某種程度上要立足於發現、尋求、探索及利用案主的優勢和資源,協助他們達到自己的目標,實現他們的夢想,並面對他們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會主流的控制。這一視角強調人類精神的內在智慧,強調即便是最可憐的、被社會所遺棄的人都具有內在的轉變能力」。概括地說,「優勢視角」就是著眼於個人的優勢,以利用和開發人的潛能為出發點,協助其從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掙脫出來,最終達到其目標、實現其理想的一種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
優勢視角超越了社會工作的傳統理論模式,其關注點在於個案的優勢、潛能和成績,這一突破在社工領域具有「範式革命」的意義。它首先由美國堪薩斯大學社會福利學院教授Dennis Saleebey在《優勢視角:社會工作實踐的新模式》一書中提出。社會工作的優勢視角反對將服務對象問題化,認為問題的標簽對服務對象「具有蠶食效應,重復的次數多了之後,就改變了案主自己對自己的看法和周圍人對他們的看法。長遠來看,這些變化融入了個人對他們的自我認同(越來越沒有自信心)」。
塞勒伯明確提出:「優勢視角是對傳統社會工作實踐的一次戲劇性飛躍。優勢視角取向的實踐意味著:作為社工所應該做的一切,在某種程度上要立足於發現和尋求、探索和利用案主的優勢和資源,協助他們達到自己的目標,實現他們的夢想,並面對他們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會主流的控制。」塞勒伯認為,在一段時間內,我們在發揮案主的優勢方面做得不夠。「優勢視角的實踐要求我們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案主、他們的環境和他們的現狀,不再是鼓勵地或專注地集中於問題,而把眼光投向可能性。在創傷、痛苦和苦難的荊棘之中,你能看到希望和轉變的種子。其實這個公式很簡單:動員案主的力量(天才、知識、能力和資源)來達到他們自己的目標和願望,這樣案主將會有更好的生活質量」。
優勢視角的基本信念包括:(1)賦權(empowerment)。西門(Barbara Levy Simon)將賦權的概念建立於五個理念之上:與案主和委託人之間的合作夥伴關系;對擴大案主能力和優勢的強調;關注個人或家庭與環境;將案主視為積極的能動主體;將個人的精神指向一直受到剝奪和壓制的人群(Simon,1994,轉引自Saleebey,2004);(2)成員資格 (membership)。優勢取向從承認我們服務的所有人如同我們自己一樣,是一個種類的成員,並享有與成員身份隨之而來的自尊、尊嚴和責任。成為成員和市民,享有參與權和責任,保證和安全等特徵是賦權的第一步。成員資格的另外一個意義在於人們必須走到一起,讓他們的聲音被聽到,需要得到滿足,不公平受到重視,從而實現他們的夢想;(3)抗逆力(resilience)。越來越多的研究和實踐正在使得人類的這樣一個規則清晰可見——人們在遭遇嚴重麻煩時會反彈,個人和社區可以超越和克服嚴重麻煩的負面事件。它是一種面對磨難而抗爭的能力;(4)對話與合作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在對話中,我們確認別人的重要並開始彌合個人、他人和制度之間的裂縫。
優勢視角強調每個個人、團體、家庭和社區都有優勢(財富、資源、智慧、知識等);創傷和虐待、疾病和
D. stc的要素包括
21世紀是復雜性的世紀,復雜性研究被預言將在新世紀獲得重大突破。作為實現這一科學家共同願望的途徑之一,復雜網路研究被寄予了厚望,吸引了各個領域的眾多研究者的投入。作為本文關注的對象,有關復雜社會網路的研究在近年來復雜網路領域中所受關注和所獲進展遠不及研究者對生物網路、信息技術網路的投入。其原因可能在於有人參與的社會網路往往是難於理解和解釋的。本論文對復雜社會網路研究中與結構有關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了探討,內容主要圍繞復雜社會網路結構測度和網路模型兩個主題。前者與對實際網路結構特徵的統計分析有關,內容涉及結構測度的定量方法,准確性和魯棒性分析三個方面,分別對應本文的第二章至第四章。圍繞網路模型這一主題,本文第五章至第八章分別從模型建構和模型評估角度進行了研究,其中第五章和第六章關注對適用於研究復雜社會網路結構演化的方法的開發和應用,第七章和第八章則考慮了對適用於復雜社會網路模型評估的網路機制推斷方法的開發和應用。概括而言,對復雜社會網路的深入研究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了解現實世界當中的社會經濟復雜系統,探索各種與網路有關的社會經濟現象和問題的一般本質。依據結構決定功能這一角度,本論文對網路結構的關注正是復雜社會網路深入研究的基礎。 概括而言,本論文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一、對社會網路結構定量分析的規范框架的研究 第二章立足於社會網路結構研究從主要關注以某個結點或某類結點出發測度的網路結構特徵到更多關注統計意義上的結構特徵這一新的發展趨勢,對網路結構分析的定量方法在從傳統社會學研究到復雜網路研究所採用的各種測度指標進行了細致的總結,包括指標的實際含義,具體計算和經驗研究結果,從而為經驗研究和理論研究中各種規模社會網路結構的規范分析提供清晰一致的框架。 二、對復雜網路中冪律函數標度指數的估計和檢驗方法的研究 第三章內容涉及測度指標計算的准確性問題:對於目前復雜網路結構特徵分析中普遍發現的冪律函數形式而言,對其標度指數的估計採用現有的圖形方法在准確性上存在不足。針對此問題,第三章提出採用新的方法來提高估計的准確性。在給出新方法的理論估計和數值求解過程基礎上,文中引入了兩個統計量來檢驗新方法的估計效果。通過CNN模型網路的應用例驗證了新方法的有效性。 三、對不同抽樣方法對復雜網路多重結構特徵的影響的研究 在網路結構測度研究方面本文還關注了復雜網路結構特徵對數據抽樣的魯棒性問題:在數據缺失(即被建構用來研究的網路是實際網路的不完全子網路)這一因素的擾動下,網路的結構特徵是否能夠保持?文中針對現有研究工作的不足,在抽樣方法以及被考察的網路結構特徵上做了兩點新的擴展。在此基礎上選取一個具有多重結構特徵的社會網路典型模型,研究了不同的抽樣方法對網路多重結構特徵的影響。在結果分析中,除了定性比較網路結構特徵在不同抽樣方法下的改變外,文中還通過定義抽樣變形率,實現了對網路多重結構特徵的定量變化測度。考慮到實際應用的需要,文中對中樞抽樣策略的實施進行了討論,給出了可供實際操作的建議。 四、對適用於研究復雜社會網路結構演化的方法的開發和應用 自第五章開始的內容關注了網路模型研究這一重要主題,其中第五章從方法開發的角度來探討如何建模和分析復雜社會網路結構演化的問題。在總結了現有文獻中與復雜社會網路建模有關的研究的基礎上,文中提出了基於網路結構和主體策略行為的動態耦合模型(STC)的復雜社會網路結構演化研究方法。由於STC模型涉及到網路結構和主體策略行為兩個方面,在模型構建和分析上比較復雜,文中總結提出了一個STC模型的四要素建模框架。在此基礎上文中探討了對STC模型的分析方法,特別就回歸分析技術在STC模型分析中的運用提出了一個由四個步驟構成的實施過程。 運用上述方法,第六章通過對一個具體的STC模型的構建和分析,考察了網路結構和主體策略行為的共同演化情況,特別關注網路結構的演化受主體策略行為影響的情況。文中根據四要素建模框架,對目前文獻中的研究在此四個方面分別進行了擴展;並在對演化結果的考察中引入度異質性、聚集系數、度相關性這些針對網路結構演化情況的定量測度。通過運用特定情景模擬分析方法以及回歸技術,文中從三個方面分析了演化結果,包括群體合作涌現的網路結構動態影響,網路結構特徵涌現的主體策略行為動態影響,以及網路結構特徵受微觀變數影響的定量情況。五、對適用於復雜社會網路模型評估的網路機制推斷方法的開發和應用 第七章和第八章的內容關注了網路模型研究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即模型評估,其中第七章研究目的是對適用於復雜社會網路模型評估的方法開發。在分析目前方法不足的基礎上,文中引入新的子圖普查演算法提出了基於子圖密度普查的快速網路機制推斷方法,並通過對蛋白質相互作用網路的應用例驗證了新方法的效果。 第八章運用基於子圖密度普查的快速網路機制推斷方法研究了一個典型的加權形式復雜社會網路即加權科研合作網路。文中在總結目前文獻中提出的加權復雜網路模型特別是面向科研合作網路構建的模型之基礎上,選用一個經典的科研合作網路數據COND-MAT,採用邊抽樣的RANDESU演算法和結點抽樣的RANDESU演算法分別實現子圖密度普查,並對網路機制推斷結果從預測分數,准確性和魯棒性調查以及比較實際網路與模型生成網路的結構相似性圖示四個方面進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提供對網路模型預測效果的評估以及對目前模型改進的建議。 概括而言,本論文特點在於對針對復雜社會網路的方法的研究,這些方法涉及對實際網路的經驗研究、結構分析、建模、模型評估等與結構有關的諸多重要之方面。具體的,本文的創新性主要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提出了針對兩個重要的冪律函數的標度指數的估計新方法。與目前文獻普遍採用的圖形方法相比,新方法有效提高了對兩個標度指數估計的准確性。 2、研究了數據缺失對網路結構的影響以及策略性解決方法。此項研究獲得的創新成果在於:(1)發現抽樣方法的不同對網路多重結構特徵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2)結合實際網路的結構特徵,提出中樞抽樣這一策略性方法。 3、開發了適用於研究復雜社會網路結構演化的方法並成功應用。此方法回答了如何建模和分析復雜社會網路結構演化的問題。對文中提出的STC模型的應用在本文中可能不夠深入,但這是一個新研究思路。這部分研究獲得的初步成績包括:(1)證實了主體策略行為對網路結構特徵涌現的關鍵作用;(2)從網路動態性角度提出了針對鷹鴿博弈下合作不足問題的有效方式;(3)基於對模型的回歸分析提供了對影響網路結構的微觀因素的調控建議。 4、開發了適用於復雜社會網路模型評估的網路機制推斷方法並成功應用於加權科研合作網路。與目前方法相比,新的方法能夠實現對通常具有較大網路規模以及較高網路密度的復雜社會網路的快速機制推斷。在針對加權科研合作網路這一典型的復雜社會網路的應用中,本文獲得了對相關網路模型預測效果的評估,並提出了對目前模型改進的建議。……
E. 什麼是霍爾三維結構模型分析法
霍爾的三維結構模式的出現,為解決大型復雜系統的規劃、組織、管理問題提供了一種統一的思想方法,
霍爾的三維結構模式
因而在世界各國得到了廣泛應用。霍爾三維結構是將系統工程整個活動過程分為前後緊密銜接的七個階段和七個步驟,同時還考慮了為完成這些階段和步驟所需要的各種專業知識和技能。這樣,就形成了由時間維、邏輯維和知識維所組成的三維空間結構。其中,時間維表示系統工程活動從開始到結束按時間順序排列的全過程,分為規劃、擬定方案、研製、生產、安裝、運行、更新七個時間階段。邏輯維是指時間維的每一個階段內所要進行的工作內容和應該遵循的思維程序,包括明確問題、確定目標、系統綜合、系統分析。優化、決策、實施七個邏輯步驟。知識維列舉需要運用包括工程、醫學、建築、商業、法律、管理、社會科學、藝術、等各種知識和技能。三維結構體系形象地描述了系統工程研究的框架,對其中任一階段和每一個步驟,又可進一步展開,形成了分層次的樹狀體系。下面將邏輯維的7個步驟逐項展開討論,可以看出,這些內容幾乎覆蓋了系統工程理論方法的各個方面。
如詞條附圖所示,霍爾三維結構是由時間維、邏輯維和知識維組成的立體空間結構。
2霍爾三維結構分析
邏輯維(解決問題的邏輯過程)
運用系統工程方法解決某一大型工程項目時,一般可分為七個步驟:
1.明確問題
霍爾的三維結構模式
由於系統工程研究的對象復雜,包含自然界和社會經濟各個方面,而且研究對象本身的問題有時尚不清楚,如果是半結構性或非結構性問題,也難以用結構模型定量表示。因此,系統開發的最初階段首先要明確問題的性質,特別是在問題的形成和規劃階段,搞清楚要研究的是什麼性質的問題,以便正確地設定問題,否則,以後的許多工作將會勞而無功。造成很大浪費。國內外學者在問題的設定方面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有:
(1)直觀的經驗方法。這類方法中,比較知名約有頭腦風暴法(Brain Storming),又稱智暴法、5W1H法、KJ法等,日本人將這類方法叫做創造工程法。這一方法的特點是總結人們的經驗,集思廣益,通過分散討論和集中歸納,整理出系統所要解決的問題。
(2)預測法。系統要分析的問題常常與技術發展趨勢和外部環境的變化有關,其中有許多未知因素,這些因素可用打分的辦法或主觀概率法來處理。預測法主要有德爾菲法、情景分析法、交叉影響法、時間序列法等。
(3)結構模型法。復雜問題可用分解的方法,形成若干相關聯的相對簡單的子問題,然後用網路圖方法將問題直觀地表示出來。常用的方法有解釋結構模型法(I5M法)、決策實驗室法(DEMATEL法)、圖論法等。其中,用圖論中的關聯樹來分析目標體系和結構,可以很好地比較各種替代方案,在問題形成、方案選擇和評價中是很有用的。
(4)多變數統計分析法。用統計理論方法所得到的多變數模型一般是非物理模型,對象也常是非結構的或半結構的。統計分析法中比較常用的有因子分析法、主成份分析法等,成組分析和正則相關分析也屬此類。此外,還有利用行為科學、社會學、一般系統理論和模糊理論來分析,或幾種方法結合起來分析,使問題明確化。
2.建立價值體系或評價體系
評價體系要回答以下一些問題:評價指標如何定量化,評價中的主觀成分和客觀成分如何分離,如何進行綜合評價,如何確定價值觀問題等。行之有效的價值體系方法有以下幾種。
(1)效用理論。該理論是從公理出發建立的價值理論體系,反映了人的偏好,建立了效用理論和效用函數,並發展為多屬性和多隸屬度效用函數。
(2)費用/效益分析法。多用於經濟系統評價,如投資效果評價、項目可行性研究等。
(3)風險估計。在系統評價申,風險和安全性評價是一個重要內容,決策人對風險的態度也反映在效用函數上。在多個目標之間有沖突時,人們也常根據風險估計來進行折衷評價。
(4)價值工程。價值是人們對事物優劣的觀念准則和評價准則的總和。例如,要解決的問題是否值得去做,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否適當,結果是否令人滿意等。以生產為例,產品的價值主要體現在產品的功能和質量上,降低投入成本和增加產出是兩項相關的准則。價值工程是個總體概念,具體體現在設計、製造和銷售各個環節的合理性上。
3、系統分析
不論是工程技術問題還是社會環境問題,系統分析首先要對所研究的對象進行描述,建模的方法和模擬技術是常採用的方法,對難以用數學模型表達的社會系統和生物系統等,也常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來描述。系統分析的主要內容涉及以下幾方面。
(1)系統變數的選擇。用於描述系統主事狀態及其演變過程的是一組狀態變數和決策變數,因此,系統分析首先要選擇出能反映問題本質的變數,並區分內生變數和外生變數,用靈敏度分析法可區別各個變數對系統命題的影響程度,並對變數進行篩選。
(2)建模和模擬。在狀態變數選定後,要根據客觀事物的具體特點確定變數間的相互依存和制約關系,即構造狀態平衡方程式,得出描述系統特徵的數學模型。在系統內部結構不清楚的情況下,可用輸入輸出的統計數據得出關系式,構造出系統模型。系統對象抽象成模型後,就可進行模擬,找出更普遍、更集中和更深刻反映系統本質的特徵和演變趨勢。現已有若干實用的大系統模擬軟體,如用於隨機服務系統的GPSS軟體,用於復雜社會經濟系統模擬的系統動力學 (SD)軟體等。
(3)可靠性工程。系統可靠性工程是研究系統中元素的可靠性和由多個元素組成的系統整體可靠性之間的關系。一般講,可靠的元件是組成可靠系統的基礎,然而,局部的可靠性和整體可靠性間並非簡單的對應關系,系統工程強調從整體上來看問題。在40年代,馮·諾依曼(Von Neumann)開始研究用重復的不那麼可靠的元件組成高度可靠系統的問題,並進行了可靠性理論探討。錢學森教授也提出,現在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便元器件的成本大大降低,如何用可靠性較低的元器件組成可靠性高的系統,是個很有現實意義的問題。近年來,己採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評價方法有FTA或ETA等樹狀圖形方法。
4、系統綜合
系統綜合是在給定條件下,找出達到預期目標的手段或系統結構。一般來講,按給定目標設計和規劃的系統,在具體實施時,總與原來的設想有些差異,需要通過對問題本質的深入理解,作出具體解決問題的替代方案,或通過典型實例的研究,構想出系統結構和簡單易行的能實現目標要求的實施方案。系統綜合的過程常常需要有人的參與,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和系統模擬可用於系統綜合,通過人機的交互作用,51人人的經驗知識,便系統具有推理和聯想的功能。近年來,知識工程和模糊理論已成為系統綜合的有力工具。
5、系統方案的優化選擇
在系統的數學模型和目標函數已經建立的情況下,可用最優化方法選擇便目標值最優的控制變數值或系統參數。所謂優化,就是在約束條件規定的可行域內,從多種可行方案或替代方案中得出最優解或滿意解。實踐中要根據問題的特點選用適當的最優化方法,目前應用最廣的仍是線性規劃和動態規劃,非線性規劃的研究很多,但實用性尚有待改進,大系統優化已開發了分解協調的演算法。組合優化適用於離散變數,整數規劃中的分枝定界法,逐次逼近法等的應用也很廣泛。多目標優化問題的最優解處於目標空間的非劣解集上,可採用人機交互的方法處理所得的解,最終得到滿意解。當然,多目標問題也可用加權的方法轉換成單目標來求解,或按目標的重要性排序,逐次求解,例如目標規劃法。
6.決策"決策就是管理","決策就是決定",人類的決策管理活動面臨著被決策系統的日益龐大和日益復雜。
決策又有個人決策和團體決策、定性決策和定量決策、單目標決策和多目標決策之分。戰略決策是在更高層次上的決策。在系統分析和系統綜合的基礎上,人們可根據主觀偏好、主觀效用和主觀概率做決策。決策的本質反映了人的主觀認識能力,因此,就必然受到人的主觀認識能力的限制。近年來,塊策支持系統受到人們的重視,系統分析者將各種數據、條件、模型和演算法放在決策支持系統中,該系統甚至包含了有推理演繹功能的知識庫,便決策者在做出主觀決策後,力圖從決策支持系統中盡快得到效果反應,以求得到主觀判斷和客觀效果的一致。決策支持系統在一定條件下起到決策科學化和合理化的作用。但是,在真實的決策中,被決策對象往往包含許多不確定因素和難以描述的現象,例如,社會環境和人的行為不可能都抽象成數學模型,即使是使用了專家系統,也不可能將邏輯推演、綜合和論證的過程做到像人的大腦那樣,有創造性的思維,也無法判斷許多隨機因素。群決策有利於克服某些個人決策中主觀判斷的失誤,但群決策過程比較長。為了實現高效率的群決策,在理論方法和應用軟體開發方面,許多人做了大量工作。如多人多目標決策理論、主從決策理論、協商談判系統、沖突分析等,有些應用軟體已實用化。
7.制定計劃有了決策就要付諸實施,實施就要依靠嚴格的有效的計劃。
以工廠為例,為實現工廠的生產任務和發展戰略目標,就要制定當年的生產計劃和未來的發展規劃。廠內還要按廠級、車間級和班組級分別制定實施計劃。一項大的開發項目,涉及設計、開發、研究和施工等許多環節,每個環節又涉及組織大量的人、財、物。在系統工程申常用的計劃評審技術(PERT)和關鍵路線法(CPM)在制定和實施計劃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時間維(工作進程)
對於一個具體的工作項目,從制定規劃起一直到更新為止,全部過程可分為七個階段:
①規劃階段。即調研、程序設計階段,目的在於謀求活動的規劃與戰略;
②擬定方案。提出具體的計劃方案。
③研製階段。作出研製方案及生產計劃。
④生產階段。生產出系統的零部件及整個系統,並提出安裝計劃。
⑤安裝階段。將系統安裝完畢,並完成系統的運行計劃。
⑥運行階段。系統按照預期的用途開展服務。
⑦更新階段。即為了提高系統功能,取消舊系統而代之以新系統,或改進原有系統,使之更加有效地工作。
知識維(專業科學知識)
系統工程除了要求為完成上述各步驟、各階段所需的某些共性知識外,還需要其他學科的知識和各種專業技術,霍爾把這些知識分為工程、醫葯、建築、商業、法律、管理、社會科學和藝術等。各類系統工程,如軍事系統工程、經濟系統工程、信息系統工程等。都需要使用其它相應的專業基礎知識。
內容來源自:http://ke..com/view/1411879.htm
F. 簡述網路市場細分的變數有哪些
19世紀50年代,美國著名的市場學家溫德爾·史密斯(Wendell R.Smith)提出市場細分的概念,基於市場「多元異質性」論上的市場細分理論為企業選擇目標市場提供了基礎。
網路市場細分是指企業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依據網路消費者的購買慾望、購買動機與習慣愛好的差異性,把網路營銷市場劃分成不同類型的群體,每個消費群體構成企業的一個細分市場。網路營銷市場可以分成若干個細分市場,每個細分市場都由需求和願望大體相同的消費者組成。在同一細分市場內部,消費者需求大致相同,不同細分市場之間,則存在明顯差異性。
編輯本段作用市場是一個綜合體,是多層次,多元化的消費需求的集合體,任何企業都不可能滿足所有消費者的需求。企業網路營銷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得定義自己的目標市場,為自己定義的目標市場中的客戶服務。網路營銷市場細分是企業進行網路營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步驟,是企業認識網路營銷市場、研究網路營銷市場,進而選擇網路目標市場的基礎和前提。具體來說,網路營銷市場細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1、有利於企業發掘和開拓新的市場
網路消費者尚未加以滿足的需求,對企業而言往往是潛在的,一般不易發現。在調查基礎上的市場細分,可以使企業深入了解網路市場顧客的不同需求,並根據各子市場的潛在購買數量、競爭狀況及本企業的實力的綜合分析,發掘新的市場機會,開拓新市場。
2、有利於制定和調整市場營銷組合策略
網路市場細分是網路營銷策略運用的前提。企業在對網路營銷市場細分後,細分市場的規模、特點顯而易見,消費者的需求清晰了,企業可以針對各細分市場制定和實施網路營銷組合策略,做到有的放矢。
3、有利於集中使用企業資源,取得最佳營銷效果
不管企業在網路營銷中試圖開展什麼工作或者最後總的目的是什麼,都將面對網路營銷中的主要和次要的目標市場。在網路營銷中,企業不僅要確定自己的目標市場在哪裡,還要確定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從而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目標市場,合理使用企業有限的資源,以取得最理想的經濟效益。
編輯本段原則實現網路市場細分化,並不是簡單地把消費者視為需求相同或不同就行了。因為它在企業市場營銷活動中,處於戰略地位,直接影響到企業各種營銷策略的組合。所以網路市場細分必然遵循一定的原則,或者具備一定的條件,這些原則主要有:
可衡量性可衡量性指表明消費者特徵的有關資料的存在或獲取這些資料的難易程度。亦即細分出來的市場不僅范圍比較明晰,而且能夠大致判定該市場的大小。各有其容易認識的組成人員,共同的特徵,表現出類似的行為,並且有可能取得表明購買特性的資料。比如,以地理因素、消費者的年齡和經濟狀況等因素,進行市場細分時,這些消費者的特徵就很容易衡量,該資料獲得也比較容易,而以消費者心理因素和行為因素進行市場細分時,其特徵就很難衡量。
實效性實效性是指網路營銷市場細分後各子市場的需求規模及獲利性值得企業進行開發的程度。也就是說,細分出來的各子市場必須大到足以使企業實現它的利潤目標。一個細分市場是否大到足以實現具有經濟效益的營銷目標,取決於這個市場的人數和購買力。在進行市場細分時,企業必須考慮細分市場上消費者的數量、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和購買數量。一個細分市場應是適合設計一套獨立營銷計劃的最小單位,因此,市場細分並不是分得越細越好,而應該科學歸類,保持足夠容量,使企業有利可圖。
可接近性可接近性指企業能有效地集中力量接近網路目標市場並有效地為之服務的程度。企業對所選中的網路目標市場,能有效地集中營銷能力,開展營銷活動。可接近性一方面指企業能夠通過一定的媒體把產品信息傳遞到細分市場的消費者;另一方面指產品經過一定的渠道能夠到達細分市場。對於企業難以接近的網路市場,進行細分就毫無意義。
反應的差異性反應的差異性指不同的細分市場對企業採用相同營銷策略組合的不同反應程度。如果網路市場細分後,各細分市場對相同的營銷組合策略做出類似的反應,就不需要為每個子市場制定一個單獨的營銷組合策略了,細分市場也就失去了意義。例如,所有的細分市場按同一方式對價格變動做出反應,也就無需為每一個市場規定不同的價格策略。
穩定性網路細分市場必須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以使企業制定較長期的營銷策略,有效地開拓並佔領該目標市場,獲取預期收益。若細分市場變化過快,將會增加企業的經營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細分市場並不是越細越好。因為如果細分過細會導致以下後果:增加細分變數,給細分帶來困難;影響規模效益;增大費用和成本。這時就應該實施「反細分化」策略。它並不是反對市場細分,而是要減少細分市場數目,即略去某些細分市場或把幾個太小細分市場集合在一起。
編輯本段標准1、BtoC的市場細分標准
一種產品的整體市場之所以可以細分,是由於消費者或用戶的需求存在差異性。在BtoC市場上,市場是由以滿足生活消費為目的的消費者構成的,消費者的需求和購買行為等具有許多不同的特性,這些不同的需求差異性因素,便是BtoC市場細分的基礎。由於引起消費者需求差異性的因素很多,在實際操作中,企業一般綜合運用有關標准來細分市場的,而不是單一採用某一標准。概括起來,BtoC市場細分的標准主要有4類,即地理因素、人口因素、心理因素、行為因素。以這些因素為標准來細分市場就產生出地理細分、人口細分、心理細分和行為細分4種市場細分的基本形式: ?
1)按地理因素細分市場。Internet這個全球性的網路,雖然打破了常規地理區域的限制,但是不同地理區域之間的人口、文化、經濟等差異將會長期存在。就目前我國區域經濟的不平衡性,在上網人口的分布上明顯呈現出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不平衡性,這一特點也就構成了企業在網路市場細分過程中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地理細分是指按照消費者所處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來細分市場,比如,根據國家、地區、城市規模、氣候、人口密度、地形地貌等方面的差異將整體市場分為不同的細分市場。
地理因素之所以作為市場細分的標准,是因為處在不同地理環境下的消費者對於同一類產品往往有不同的需求與偏好,他們對企業採取的營銷策略與措施會有不同的反應。比如,在我國南方沿海一些省份,某些海產品被視為上等佳餚,而內地的許多消費者則覺得味道平常。又如,由於居住環境的差異,城市居民與農村消費者在室內裝飾用品的需求上大相徑庭。
地理變數易於識別,是細分市場應予以考慮的重要因素,但處於同一地理位置的消費者需求仍會有很大差異。比如,在我國的一些大城市,像北京、上海,流動人口逾百萬,這些流動人口本身就構成一個很大的市場,很顯然,這一市場有許多不同於常住人口市場的需求特點。所以,簡單地以某一地理特徵區分市場,不一定能真實地反映消費者的需求共性與差異,企業在選擇目標市場時,還需結合其他細分變數予以綜合考慮。
2)按人口因素細分市場。按人口統計因素,如年齡、性別、家庭規模、家庭生命周期、收入、職業、教育程度、宗教、種族、國籍等為基礎細分市場。消費者需求、偏好與人口統計變數有很密切的關系,比如,只有收入水平很高的消費者才可能成為高檔服裝、名貴化妝品、高級珠寶等的經常買主。人口統計變數較容易衡量,有關數據也相對較容易獲取,由此構成了企業經常以它作為市場細分標準的重要原因。人口因素包括以下幾種:
A、性別,男性與女性在產品需求與偏好上有很大不同,如在服飾、鞋帽、化妝品等方面的需求明顯有別。像美國的一些汽車製造商,過去一直是迎合男性要求設計汽車,現在,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參加工作和社會經濟地位的改變和提高,這些汽車製造商正研究市場機會,設計具有吸引女性消費者特點的汽車。
B、年齡,不同年齡的消費者對商品需求的特徵也有著明顯的差異。一般來說,兒童需要玩具、食品、童裝、兒童讀物;青年人則需要學習、體育和文娛用品;老年人需要營養品與醫療保健用品等。按年齡細分市場,有利於滿足各年齡檔次的消費者的特定需要。因此,企業必須掌握網路消費者的年齡結構、各年齡段的消費者占整個消費者群體的比重及各種年齡消費者的需求特點。
C、收入,不同收入的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也有明顯的差異。一般而言,低收入者對商品價格會比較敏感,而高收入者更看重商品的品質以及購買的方便性。比如,同是外出旅遊,在交通工具以及食宿地點的選擇上,高收入者與低收入者會有很大的不同。再如,目前我國學生占上網人口的比重較大,而有網上消費記錄的卻不多,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經濟條件的制約。正因為收入是引起需求差別的一個直接而重要的因素,所以企業應該用不同檔次、不同價格的商品去滿足具有不同支付能力的消費者。
D、職業與教育,指按消費者職業的不同,所受教育的不同以及由此引起的需求差別細分市場。比如,教師、職員、工人、農民、學生等不同職業者,對商品的需求有明顯的差異。又如,由於消費者所受教育水平的差異所引起的在志趣、生活方式、文化素養、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會影響到他們的購買種類、購買行為、購買習慣等,不同消費者對居室裝修用品的品種、顏色等有不同的偏好就是一個證明。
E、家庭生命周期,一個家庭,按年齡、婚姻和子女狀況等,可劃分為7個階段。在不同階段,家庭購買力、家庭人員對商品的興趣與偏好有較大差別。
單身階段:年輕,單身,幾乎沒有經濟負擔,新消費觀念的帶頭人,娛樂導向型購買。
新婚階段:年輕夫妻,無子女,經濟條件比較好。他們購買力強,對耐用品、大件商品的購買慾望強烈。
滿巢階段Ⅰ:年輕夫妻,有6歲以下子女,家庭用品購買的高峰期。不滿足現有的經濟狀況,注意儲蓄,購買較多的兒童用品。
滿巢階段Ⅱ:年輕夫妻,有6歲以上未成年子女,經濟狀況較好,購買趨向理智型,受廣告及其他市場營銷刺激的影響相對減少,注重檔次較高的商品及子女的教育投資。
滿巢階段Ⅲ:年長的夫婦與尚未獨立的成年子女同住,經濟狀況較好,妻子或子女皆有工作。他們注重儲蓄,購買冷靜、理智。
空巢階段:年長夫婦,子女離家自立。前期收入較高,購買力達到高峰期,較多購買老年人用品,如醫療保健品,娛樂及服務性消費支出增加。後期退休收入減少。
孤獨階段:單身老人獨居,收入銳減。特別注重情感、關注等需要及安全保障。
除了上述方面,經常用於市場細分的人口變數還有家庭規模、民族、種族、宗教、國籍等。實際上,大多數企業通常採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人口因素來細分市場。
3)按心理因素細分市場。根據購買者所處的社會階層、生活方式、個性特點等心理因素細分市場就叫心理細分。
A、社會階層。社會階層是指在某一社會中具有相對同質性和持久性的群體。處於同一階層的成員具有類似的價值觀、興趣愛好和行為方式,不同階層的成員則在上述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很顯然,識別不同社會階層的消費者所具有的不同特點,對很多產品的市場細分將提供重要的依據。
B、生活方式。通俗地講,生活方式是指一個人怎樣生活。人們追求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有的追求新潮時髦,有的追求恬靜、簡朴,有的追求刺激、冒險,有的追求穩定、安怡。西方的一些服裝生產企業,為「簡朴的婦女」、「時髦的婦女」和「有男子氣的婦女」分別設計不同服裝;煙草公司針對「挑戰型吸煙者」、「隨和型吸煙者」及「謹慎型吸煙者」推出不同品牌的香煙,均是依據生活方式細分市場。
C、個性。個性是指一個人比較穩定的心理傾向與心理特徵,它會導致一個人對其所處環境作出相對一致和持續不斷的反應。俗語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個人的個性都會有所不同。通常,個性會通過自信、自主、支配、順從、保守、適應等性格特徵表現出來。企業依據個性因素細分市場,可以為其產品更好地賦予品牌個性,以與相應的消費者個性相適應。
4)按行為因素細分市場。根據購買者對產品的了解程度、態度、使用情況及反應等將他們劃分成不同的群體,叫行為細分。許多人認為,行為變數能更直接地反映消費者的需求差異,因而成為市場細分的最佳起點。按行為因素細分市場主要包括:
A、購買時機。根據消費者提出需要、購買和使用產品的不同時機,將他們劃分成不同的群體。如有些商品是時令商品(如電扇、空調、取暖器等),有些商品是節日禮品或婚嫁特殊品,消費者購買時間有一定的規律性。
B、追求利益。依據消費者通過購買、消費產品期望得到的主要利益,進行市場細分。消費者購買某種產品總是為了解決某類問題,滿足某種需要。然而,產品提供的利益往往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方面的。消費者對這些利益的追求時有側重,如對購買手錶有的追求經濟實惠、價格低廉,有的追求耐用可靠和使用維修的方便,還有的偏向於顯示出社會地位。
C、使用者狀況。根據顧客是否使用和使用程度細分市場。通常可分為:經常購買者、首次購買者、潛在購買者、非購買者。大公司往往注重將潛在使用者變為實際使用者,較小的公司則注重於保持現有使用者,並設法吸引使用競爭產品的顧客轉而使用本公司產品。
D、使用數量。根據消費者使用某一產品的數量大小細分市場。通常可分為大量使用者、中度使用者和輕度使用者。大量使用者人數可能並不多,但他們的消費量在全部消費量中占很大的比重。美國一家公司發現,美國啤酒的80%是被50%的顧客消費掉的,另外一半的顧客的消耗量只佔消耗總量的12% 。因此,啤酒公司寧願吸引重度飲用啤酒者,而放棄輕度飲用啤酒者,並把重度飲用啤酒者當作目標市場。該公司還進一步了解到,大量喝啤酒的人多是工人,年齡在25~50歲之間,喜歡觀看體育節目,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不少於3~5小時。很顯然,根據這些信息,企業可以大大改進其在定價、廣告傳播等方面的策略。
E、品牌忠誠程度。企業還可根據消費者對產品的忠誠程度細分市場。有些消費者經常變換品牌,另外一些消費者則在較長時期內專注於某一品牌或少數幾個品牌。通過了解消費者品牌忠誠情況,品牌忠誠者與品牌轉換者的各種行為與心理特徵,不僅可為企業細分市場提供基礎,同時也有助於企業了解為什麼有些消費者忠誠本企業產品,而另外一些消費者忠誠於競爭企業的產品,從而為企業選擇目標市場提供啟示。
F、購買的准備階段。消費者對各種產品的了解程度往往因人而異。有的消費者可能對某一產品確有需要,但並不知道該產品的存在;還有的消費者雖已知道產品的存在,但對產品的價值、穩定性等還存在疑慮;另外一些消費者則可能正在考慮購買。針對處於不同購買階段的消費群體,企業可進行市場細分並採用不同的營銷策略。
G、態度。企業還可根據市場上顧客對產品的熱心程度來細分市場。不同消費者對同一產品的態度可能有很大差異,如有的持肯定態度,有的持否定態度,還有的持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無所謂態度。針對持不同態度的消費群體在廣告、促銷等方面應當有所不同。
2、BtoB的市場細分標准
許多用來細分BtoC市場的標准,同樣可用於細分BtoB市場。但由於生產者與消費者在購買動機與行為上存在差別,所以,除了運用前述BtoC市場細分標准外,還可用其他標准來細分BtoB市場。
1)用戶規模。在BtoB市場中,大客戶數量少,但每次購買量往往很大;而中小客戶數量多,但每次購買量很小。用戶規模不同,企業的營銷組合方案也應該有所區別。網路營銷中,藉助顧客資料庫,就可以對企業的用戶按照采購數量實行分類管理,制定不同的營銷策略。
2)最終用戶。在BtoB市場上,依據產品的最終用戶細分企業用戶群,在於強調某個產品在某個行業的最終用途。不同的最終用戶(或產品不同的最終用途)對同一種產品追求的利益不同。企業分析產品的最終用戶,就可以針對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營銷策略。
3)企業購買狀況。根據企業購買方式來細分市場。企業購買的主要方式包括直接重復購買,重復購買及新任務購買。不同的購買方式的采購程度、決策過程等不相同,因而可將整體市場細分為不同的子市場。
編輯本段方法根據細分程度的不同,市場細分有3種方法,即完全細分,按一個影響需求因素細分和按兩個以上需求因素細分。
1、完全細分
假如購買者的需求完全不同,那麼每個購買者都可能是一個單獨的市場,完全可以按照這個市場所包括的購買者數目進行最大限度的細分,即這個市場細分後的小市場數目也就是構成此市場的購買數目。在實際市場營銷中,有少數產品確實具有適於按照這種方法細分的特性。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要把每一購買者都當作一個市場,並分別生產符合這些單個購買者需要的各種產品,從經濟效益上看是不可取的,而且實際上也是行不通的。因此,大多數企業還是按照購買者對產品的要求或對市場營銷手段的不同反應,將他們做概括性的分類。
2、按一個影響需求的因素細分
對某些通用性比較大,挑選性不太強的產品,往往可按其中一個影響購買者需求最強的因素進行細分,如可按收入不同劃分,或按不同年齡范圍劃分。
3、按兩個以上影響需求的因素細分
大多數產品的銷售都受購買者多種需求因素的影響,如不同年齡范圍的消費者,因生理或心理的原因對許多消費品都有不同要求;同一年齡范圍的消費者,因收入情況不同,也會產生需求的差異;同一年齡范圍和同一收入階層的消費者,更會因性別、居住地區及許多情況不同而有紛繁復雜、互不相同的需求。因此,大多數產品都需按照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因素細分。
G. 數據分析方法
常見的分析方法有:分類分析,矩陣分析,漏斗分析,相關分析,邏輯樹分析,趨勢分析,行為軌跡分析,等等。 我用HR的工作來舉例,說明上面這些分析要怎麼做,才能得出洞見。
01) 分類分析
比如分成不同部門、不同崗位層級、不同年齡段,來分析人才流失率。比如發現某個部門流失率特別高,那麼就可以去分析。
02) 矩陣分析
比如公司有價值觀和能力的考核,那麼可以把考核結果做出矩陣圖,能力強價值匹配的員工、能力強價值不匹配的員工、能力弱價值匹配的員工、能力弱價值不匹配的員工各佔多少比例,從而發現公司的人才健康度。
03) 漏斗分析
比如記錄招聘數據,投遞簡歷、通過初篩、通過一面、通過二面、通過終面、接下Offer、成功入職、通過試用期,這就是一個完整的招聘漏斗,從數據中,可以看到哪個環節還可以優化。
04) 相關分析
比如公司各個分店的人才流失率差異較大,那麼可以把各個分店的員工流失率,跟分店的一些特性(地理位置、薪酬水平、福利水平、員工年齡、管理人員年齡等)要素進行相關性分析,找到最能夠挽留員工的關鍵因素。
05) 邏輯樹分析
比如近期發現員工的滿意度有所降低,那麼就進行拆解,滿意度跟薪酬、福利、職業發展、工作氛圍有關,然後薪酬分為基本薪資和獎金,這樣層層拆解,找出滿意度各個影響因素裡面的變化因素,從而得出洞見。
06) 趨勢分析
比如人才流失率過去12個月的變化趨勢。
07)行為軌跡分析
比如跟蹤一個銷售人員的行為軌跡,從入職、到開始產生業績、到業績快速增長、到疲憊期、到逐漸穩定。
H. 空間分析分哪幾個層次啊
空間分析是基於地理對象的空間布局的地理數據分析技術」。 簡單地說,可以認為所謂空間分析,就是利用計算機對數字地圖進行分析。
自從有了地圖,人們就自覺或者不自覺地進行著各種類型的空間分析。比如,在地圖上測量地理要素之間的距離、面積,以及利用地圖進行戰術研究和戰略決策等。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計算機技術引入地圖學和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開始孕育、發展。以數字形式存在於計算機中的地圖,向人們展示了更為廣闊的應用領域。利用計算機分析地圖、獲取信息,支持空間決策,成為地理信息系統的重要研究內容,「空間分析」 這個詞彙也就成為了這一領域的一個專門術語。
空間分析是GIS的核心和靈魂,是GIS區別於一般的信息系統、CAD或者電子地圖系統的主要標志之一。 空間分析,配合空間數據的屬性信息,能提供強大、豐富的空間數據查詢功能。 因此,空間分析在GIS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一般來說, 空間分析包括以下的內容,這些功能在GIS平台軟體(比如ESRI公司的ArcGIS,計算所的VegaGIS,中地公司的MAPGIS等)中都提供:
1.基於空間關系的查詢
空間實體間存在著多種空間關系,包括拓撲、順序、距離、方位等關系。通過空間關系查詢和定位空間實體是地理信息系統不同於一般資料庫系統的功能之一。如查詢滿足下列條件的城市:在京九線的東部, 距離京九線不超過200公里, 城市人口大於100萬並且居民人均年收入超過1萬。整個查詢計算涉及了空間順序方位關系(京九線東部),空間距離關系(距離京九線不超過200公里),甚至還有屬性信息查詢(城市人口大於100萬並且居民人均年收入超過1萬)。
2.空間量算
對於線狀地物求長度、曲率、方向,對於面狀地物求面積、周長、形狀、曲率等;求幾何體的質心;空間實體間的距離等。
3. 緩沖區分析
鄰近度描述了地理空間中兩個地物距離相近的程度,其確定是空間分析的一個重要手段。交通沿線或河流沿線的地物有其獨特的重要性,公共設施的服務半徑,大型水庫建設引起的搬遷,鐵路、公路以及航運河道對其所穿過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等,均是一個鄰近度問題。緩沖區分析是解決鄰近度問題的空間分析工具之一。 所謂緩沖區就是地理空間目標的一種影響范圍或服務范圍。
4.疊加分析
大部分GIS軟體是以分層的方式組織地理景觀,將地理景觀按主題分層提取,同一地區的整個數據層集表達了該地區地理景觀的內容。地理信息系統的疊加分析是將有關主題層組成的數據層面,進行疊加產生一個新數據層面的操作,其結果綜合了原來兩層或多層要素所具有的屬性。疊加分析不僅包含空間關系的比較,還包含屬性關系的比較。疊加分析可以分為以下幾類:視覺信息疊加、點與多邊形疊加、線與多邊形疊加、多邊形疊加、柵格圖層疊加。
5.網路分析
對地理網路(如交通網路)、城市基礎設施網路(如各種網線、電力線、電話線、供排水管線等)進行地理分析和模型化,是地理信息系統中網路分析功能的主要目的。網路分析是運籌學模型中的一個基本模型,它的根本目的是研究、籌劃一項網路工程如何安排,並使其運行效果最好,如一定資源的最佳分配,從一地到另一地的運輸費用最低等。
6.空間統計分類分析
多變數統計分析主要用於數據分類和綜合評價。在大多數情況下,首先是將大量未經分類的數據輸入信息系統資料庫,然後要求用戶建立具體的分類演算法,以獲得所需要的信息。分類評價中常用的幾種數學方法有:主成分分析、層次分析、聚類分析、判別分析。
GIS得以廣泛應用的重要技術支撐之一就是空間統計與分析。例如, 在區域環境質量現狀評價工作中,可將地理信息與大氣、土壤、水、雜訊等環境要素的監測數據結合在一起,利用GIS軟體的空間分析模塊,對整個區域的環境質量現狀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以反映出區域中受污染的程度以及空間分布情況。通過疊加分析,可以提取該區域內大氣污染布圖、雜訊分布圖;通過緩沖區分析,可顯示污染源影響范圍等。可以預見,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GIS和空間分析技術必將發揮越來越廣泛和深刻的作用。
I. GIS空間分析方法是什麼
指在GIS(地理信息系統)里實現分析空間數據,即從空間數據中獲取有關地理對象的空間位置、分布、形態、形成和演變等信息並進行分析。
根據作用的數據性質不同,可以分為:
1、基於空間圖形數據的分析運算;
2、基於非空間屬性的數據運算;
3、空間和非空間數據的聯合運算。空間分析賴以進行的基礎是地理空間資料庫,其運用的手段包括各種幾何的邏輯運算、數理統計分析,代數運算等數學手段,最終的目的是解決人們所涉及到地理空間的實際問題,提取和傳輸地理空間信息,特別是隱含信息,以輔助決策。
(9)社會網路分析法中多變數分析擴展閱讀
空間分析源於60年代地理學的計量革命,在開始階段,主要是應用定量(主要是統計)分析手段用於分析點、線、面的空間分布模式。後來更多的是強調地理空間本身的特徵、空間決策過程和復雜空間系統的時空演化過程分析。
實際上自有地圖以來,人們就始終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著各種類型的空間分析。如在地圖上量測地理要素之間的距離、方位、面積,乃至利用地圖進行戰術研究和戰略決策等,都是人們利用地圖進行空間分析的實例,而後者實質上已屬較高層次上的空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