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國際經濟法的經濟主權原則
① 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1.國家經濟主權原則。
國家經濟主權原則是國家主權原則在國際經濟法領域內的具體體現,它構成了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基礎。國家經濟主權表現在國家對其全部財富和資源的擁有權、使用權和處置權,以及對經濟活動的支配權等。
在內容上,該原則包括國家對其境內一切自然資源享有永久主權,國家對外國投資者及其活動的管理和監督權,以及國家有權決定對境內的外國資產實施國有化或徵收的措施等。
2.平等互利原則。
平等互利原則指所有國家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國家應以平等的資格參與經濟活動,並平等分享成果。平等互利是國際經濟交往中應遵守的基本原則。在國際經濟交往中,各國不論大小強弱,其在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
平等是實質上的平等,而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平等。互利指不能只謀取本方的利益,而置其他各方的利益於不顧。平等互利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最惠國待遇是平等互利原則的一個典型範例。
3.國際合作與發展原則。
國際合作與發展原則指發展中國家應通過國家經濟的發展逐步縮小並消除窮國與富國的差距,發達國家應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社會、文化、科學和技術等領域進行合作,以促進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進步和社會發展。
依《聯合國憲章》的規定,國際合作以謀求發展是所有國家的一致目標和共同義務。該原則首先強調的是承認和尊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發達國家的繁榮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是聯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礎上,為了實現共同發展,就應加強各國間在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合作,當然包括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的合作,也包括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
(1)論國際經濟法的經濟主權原則擴展閱讀:
就國際經濟法中所包含的各國涉外經濟法或民商法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處在殖民地、附屬國地位的眾多弱小民族,或根本沒有立法權,或只有形式上的立法權。
二戰結束後數十年來,被壓迫弱小民族的反殖民主義斗爭陸續勝利,眾多新主權國家相繼興起,逐漸形成了第三世界,開始有了獨立的國內立法權。盡管在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傾向和意識形態等方面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差異,但它們有著共同屈辱歷史,共同斗爭經歷,共同現實處境,因而有關徹底改變這種現狀的共同願望和強烈要求,並且正在從事改造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共同斗爭。
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這種要求和平共處的努力,當然會遇到來自發達國家的各種阻力和障礙。因此,在當代國際經濟法基本規范或基本原則更新發展的全過程中,始終貫穿著保護既得利益、維護國際經濟舊秩序與爭取平等地位、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矛盾和斗爭。這乃是當代世界「南北矛盾」斗爭的主要內容。
在最近四五十年來「南北矛盾」斗爭中逐步形成的國際經濟法基本規范或基本原則,可以大體上歸納為經濟主權原則、公平互利原則、全球合作原則以及有約必守原則等四個方面,以下各節,分別予以闡述。
參考資料:網路-國際經濟法基本原則
② 國際經濟法基本原則的介紹
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指的是貫穿於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各類法律規范之中的主要精神和指導思想,指的是這些法律規范的基礎和核心。隨著歷史和時代的演進,國際社會成員即主權國家的數量和結構發 生了重大的變化,各類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相應地,能夠獲得國際社會廣大成員即眾多主權國家共同認可和普遍贊同的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也必然會有重大的變化、更新和發展。
經濟主權原則
經濟主權原則的提出
國家主權是一個涵義相當廣泛的概念,既包括政治主權,也包括經濟主權、社會主權以及文化主權等等。
二戰結束後,全球殖民地、半殖民地眾多被壓迫弱小民族相繼掙脫了殖民枷鎖,爭得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享有政治上的獨立自主權。但是它們在獨立之際往往被迫簽訂條約或協定,同意保留原殖民統治者或宗主國在當地的許多既得權益和特惠待遇,甚至仍然處在從屬和附庸的地位。實踐證明:如果不緊接著盡快爭得經濟獨立和經濟主權,政治獨立和政治主權就有名無實,有朝一日,勢必得而復失。政治主權是經濟主權的前提,經濟主權是政治主權的保障。它們堅持不懈地要求和促使整個國際社會鮮明地確認各國享有獨立的經濟主權,特別是各國對本國境內自然資源享有永久主權。這實質上是全世界弱小民族反殖民主義斗爭的必要繼續和必然發展。
公平互利原則
國際經濟法中的公平互利原則,與國際公法中傳統意義上的主權平等原則、平等互利原則,既有密切聯系,又有重要區別。公平互利原則是主權平等原則和平等互利原則的重大發展。
公平與平等有時是近義的,有時卻是徑庭的。在某些場合和特定條件下,表面上的「平等」實際上是不公平的;反之亦反。
③ 論述國際經濟法基本原則
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原則
(一)
經濟主權和國家對自然資源永久主權原則
(51)
經濟主權和國家對自然資源的永久主權原則是指每個國家對其全部財富、自然資源和經濟活動享有永久主權,包括擁有權、使用權和處置權在內,並得自由地行使此項權利。
(二)
公平互利原則
(33)
公平互利原則是指所有國家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並作為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有權充分和有效地參加解決世界經濟、金融和貨幣問題作出國際決定的過程,並公平地分享由此產生的利益。公平互利原則還要求追求實質性的平等,而非僅僅形式上的平等。
(三)
國際合作與發展原則
(35)
國際合作以謀發展是所有國家的一致目標和共同義務,各國都應對發展中國家的努力給予合作,提供有利的外界條件,給予符合其發展需要和發展目標的積極協助,要嚴格尊重各國的主權平等,不附帶任何有損它們主權的條件。
④ 國際經濟法基本原則指
法律分析: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指的是貫穿於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各類法律規范之中的主要精神和指導思想,指的是這些法律規范的基礎和核心。隨著歷史和時代的演進,國際社會成員即主權國家的數量和結構發 生了重大的變化,各類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相應地,能夠獲得國際社會廣大成員即眾多主權國家共同認可和普遍贊同的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也必然會有重大的變化、更新和發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八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允許外國的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規定在中國投資,同中國的企業或者其他經濟組織進行各種形式的經濟合作。在中國境內的外國企業和其他外國經濟組織以及中外合資經營的企業,都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它們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保護。
⑤ 簡述國際經濟法基本原則
簡述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原則?
答: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指的是貫穿於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各類法律規范之中的主要精神和指導思想,指的是這些法律規范的基礎和核心。(一)經濟主權原則:經濟主權原則是國際經濟法中的首要基本規范。(1)各國對境內一切自然資源享有永久主權(2)各國對境內的外國投資以及跨國公司的活動享有管理監督權(3)各國對境內的外國資產有權收歸國有或徵用.(二)公平互利原則:國際經濟法中的公平互利原則,與國際公法中傳統意義上的主權平等原則、平等互利原則,既有密切聯系,又有重要區別。公平互利原則是主權平等原則和平等互利原則的重大發展。(三)全球合作原則:強調全球各類國家開展全面合作。特別是強調南北合作,以共謀發展,這是始終貫串於《宣言》、《綱領》和《憲章》中的一條主線。一、全球合作原則的中心環節:南北合作。二、南北合作原則的初步實踐一例:《洛美協定》有約必守原則「有約必守」是一條很古老的民商法基本原則。後來,又被運用於國與國之間外交關系,成為國際公法上的一條基本原則。通常又稱「條約必須遵守」或「條約必須信守」。就國家間的條約而言,「有約必守」指的是當事國一旦參加簽訂雙邊經濟條約或多邊經濟條約,就在享受該項條約賦予的國際經濟權利的同時,也受到該條約和國際法的約束,必須信守條約的規定,實踐自己作為締約國的諾言,履行自己的國際經濟義務。否則,不履行條約所課予自己一方的國際義務,就意味著侵害
⑥ 經濟法基本原則有哪些
1、營造平衡和諧的社會經濟環境原則
平衡和諧充分體現了經濟法治條件下經濟環境應有的狀態,強調的是不同主體的配合;平衡和諧的社會經濟環境是動態的,而是建立在對客觀經濟規律認識基礎上的一種應然的狀態;經濟法律的完善本身並不代表這種良好經濟環境已經大功告成,經濟法治不斷地與時俱進。
2、合理分配經濟資源原則
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正常發揮作用完成自下而上的分配,即符合市場經濟自發規律之理。其次是利用國家超越整個社會的優勢地位進行的自上而下的分配,即符合國家社會自覺調整之理。國家根據市場經濟自發分配資源後產生的不公平傾向,立足於社會整體利益進行再次資源分配和調整。
3、保障社會總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原則
強調的不僅僅是人的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更是人的發展與社會環境的和諧,也唯有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才能實現人類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這一思想的提出也是社會本位理念的進一步深化:不僅僅以人類社會橫向的當代利益和諧為出發點,更以人類社會縱向的代際利益和諧為出發點。
(6)論國際經濟法的經濟主權原則擴展閱讀:
經濟法的主要特點
1、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
經濟法產生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必然結果,它把調整的重點始終放在引導各類經濟主體依法進行經濟活動,保證經濟關系的正確確立和有序的進行上,以形成本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和經濟秩序。
2、是社會責任本位法
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以社會利益為基點,無論是國家機關,還是社會組織或個人,都必須對社會負責,在此基礎上處理和協調相互之間的關系。
3、是商品經濟發達的法
只有當商品經濟成為社會的主導,經濟法才會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因而經濟法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
4、是以經濟為目的的法
經濟法始終調整經濟關系,調整的目的就是使社會的整體經濟能持續、穩定的發展,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而且在這個調整過程中甚至會有意使局部利益或個體利益有所損失。
5、經濟法是綜合調整的法
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是縱向經濟關系,但對橫向經濟關系會產生明顯的影響;採取的手段既有懲罰性的,也有補償性的,既有鼓勵類的,也有禁止、限制類的,體現了明顯的綜合調整的特徵。
⑦ 什麼是經濟主權原則
定義:經濟主權原則是指每個國家對本國的全部財富、自然資源以及全部經濟活動都享有完整的永久主權的國際經濟法基本原則。
基本內容:
(1)各國對境內一切自然資源享有永久主權
(2)各國對境內的外國投資以及跨國公司的活動享有管理監督權
(3)各國對境內的外國資產有權收歸國有或徵用
(4)各國對本國內部以及本國涉外的一切經濟事務,享有完全、充分的獨立自主權利,不受任何外來干涉。
(5)各國對世界性經貿大政享有平等的參與權和決策權
國家經濟主權的性質
經濟主權作為國家主權在經濟領域的表現,也具有對內最高屬性和對外獨立性。其對內最高屬性體現為:
主權國家有權自主選擇自己的經濟制度;自主決定自己的經濟發展戰略;自主立法建立本國內的市場經濟運行規則;自主開發和利用本國的經濟資源。對外獨立性表現為:主權國家無論是否參與國際經濟活動,都有自己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主權國家可以自主決定是否參與國際經濟活動;在承擔國際經濟規則的義務的同時,享有平等的權利;國家之間的經濟交往以平等互利為基礎,主權國家有權保護自己不受外來經濟勢力的掠奪和剝削。國家經濟主權的基本特性具有雙重性,一方面經濟主權是一種政治化的經濟權力,另一方面經濟主權又是一種經濟化的政治權力,是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在國家最高(根本)利益契合點的權力結合。這兩種不同性質的權力融合在一起構成的經濟主權,是近代民族國家形態發展的殊產物。維護國家主權的最高(根本)利益,既需要有經濟權力提供物質基礎,需要有政治權力提供安全保障。從國家利益視野觀之,經濟主權是國家用以保護本國經濟發展的最高權力。從主權獨立性原則來說,在國家領土范圍內行使經濟主權,無論其結果如何,這種行為本身是合法的。經濟主權對於民族國家的意義就在於,主權國家能夠在不幹預他國經濟主權的前提下,根據本國的國情,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自主制定相應的經濟發展戰略和各種保護民族經濟的有序、健康發展的法律和政策。
⑧ 經濟主權原則的基本內容及其形成過程
經濟主權原則的基本內容
1、各國對境內一切自然資源享有永久主權
各國境內的自然資源是該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永久主權宣言》明確規定:「承認各國享有根據本國國家利益自由處置本國自然財富和自然資源的不可剝奪的權利,並且尊重各國的經濟獨立」;「建立和加強各國對本國自然財富和自然資源的不可剝奪的主權,能夠增進各國的經濟獨立」。基於這一原則,《永久主權宣言》特別強調:「為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開發而實行的國際合作,不論其方式是公私投資、交換貨物、交換勞務、技術援助,或是交換科學情報,都應以促進這些國家的獨立發展為目的,並且應以尊重這些國家對本國自然財富和自然資源的主權為基礎。」簡言之,這就是把尊重東道國對本國自然資源的主權作為南北之間一切國際經濟交往和經貿活動的前提。�
1970年聯合國大會第25屆會議以及1972年聯合國大會第27屆會議先後通過第2692(XXV)號和第3016(XXVII)號決議,將各國對本國自然資源享有的永久主權,從陸上資源進一步擴展到該國鄰接海域以及大陸架上覆水域的資源。�
聯合國大會第6屆特別會議通過的《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宣言》明確指出:「每一個國家對本國的自然資源以及一切經濟活動擁有完整的、永久的主權。為了保護這些資源,各國有權採取適合本國情況的各種措施,對本國的資源及其開發事宜加以有效的控制管理,包括有權實行國有化或把所有權轉移給本國國民。這種權利是國家享有完整的永久主權的一種體現。任何國家都不應遭受經濟、政治或其他任何形式的脅迫,阻撓它自由地、充分地行使這一不容剝奪的權利。」,同時,還進一步鄭重宣布:「一切遭受外國佔領、異族殖民統治或種族隔離的國家、地區和民族,在它們所固有的自然資源以及其他一切資源受到盤剝榨取、嚴重損耗和毀損破壞時,有權要求物歸原主,並向施加上述侵害的外國殖民主義者索取充分的賠償。」
2、各國對境內的外國投資以及跨國公司的活動享有管理監督權
歐美國家的資本輸出,由來已久。發展中國家與外國資本以及跨國公司之間管制與反管制的矛盾斗爭也從未止息,其實質,顯然是侵害東道國經濟主權與維護這種經濟主權的尖銳沖突。經過長期的聯合斗爭,第三世界眾多發展中國家關於管制外國資本和跨國公司的正義要求,終於載入了《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宣言》(以下簡稱《宣言》)、《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行動綱領》(以下簡稱《綱領》)和《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以下簡稱《憲章》)。�
《宣言》除了一般地宣告各國對本國境內的一切經濟活動享有完整的永久主權之外,特別強調:「接納跨國公司從事經營活動的國家,根據它們所擁有的完整主權,可以採取各種有利於本國國民經濟的措施來管制和監督這些跨國公司的活動。」
《綱領》進一步規定:國際社會在這方面應當採取具體行動,制定一套國際性的跨國公司行動准則,藉以防止跨國公司干涉東道國的內政;對跨國公司在東道國境內的各種活動加以管束,責成它們取消各種限制性的商業慣例,遵守發展中國家本國的發展計劃和發展目標,必要時,可以重新審議和修改過去已經簽訂的協議;促使跨國公司按公平和優惠的條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技術和傳授管理技能;在照顧到各方合法權益的基礎上,對跨國公司把利潤匯回本國的額度加以限制;鼓勵跨國公司把所得利潤在發展中國家裡進行再投資。
《憲章》重申了上述基本精神和原則,同時以更為鮮明的文字,強調了它的法律規范性,即通過東道國制訂的法律規范,加以貫徹實現。《憲章》規定:各國有權根據本國的法律和條例,對境內的外國資本實行管轄和管理;有權對境內跨國公司的經營活動加以管理監督,有權採取各種措施,以確保跨國公司的經營活動切實遵守本國的法律、條例和規章制度,符合本國的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
3、各國對境內的外國資產有權收歸國有或徵用
東道國政府在必要時是否有權把境內的外國資產收歸國有的問題,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存在著激烈的爭論。落後地區的東道國政府對於境內外國投資者財產的徵用或國有化構成所謂國際不法行為任何國家對於該國的每一國際不法行為應負國際責任,這是國際法上一項原則。國際不法行為的構成要件包括主觀要素和客觀要素。所謂主觀要素,是指該行為可歸因於國家而成為該國的國家行為;所謂客觀要素是指該國的行為不符合國際義務對它的要求。
的觀點,在西方國際法學界中曾經長期佔有統治地位。
在這個問題上,廣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展開了長期、激烈的斗爭。1974年聯合國大會第29屆會議終於以壓倒性大多數票通過了《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明文規定:「每個國家都有權把外國資產收歸國有、徵用或轉移其所有權。在這種場合,採取上述措施的國家應當考慮本國有關的法律、條例以及本國認為有關的一切情況,給予適當的補償」。至此,終於在一項具有重大權威性的國際經濟法的基本文獻中,不但以毫不含糊的語言肯定了每個國家必要時可以徵用境內外資的經濟主權權利,而且排除了西方發達國家按照它們的傳統觀念在徵用賠償問題上對發展中國家所施加的所謂「國際法上的公平標准」的約束。
經濟主權原則的形成過程
1、背景
主權原則一直是國際公法中最基本的原則。國家主權國家主權是一個國家獨立自主地處理對內對外事務的權力,是國家的根本屬性,主要表現為國家對內的最高權和對外的獨立權。
是一個含義相當廣泛的概念,既包括政治主權,也包括經濟主權、社會主權以及文化主權等等。經濟主權原則本為主權原則的題中應有之義。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在取得政治獨立之後相當長的時期里,經濟上仍然遭受著發達國家殖民主義勢力的盤剝和榨取,甚至仍然處在從屬和附庸的地位。第三世界眾多發展中國家從實踐中深刻地認識到:經濟主權和政治主權是密不可分的,政治主權是經濟主權的前提,經濟主權是政治主權的保障。因此,數十年來,眾多發展中國家特別強調經濟主權的概念和原則,並為維護自己的經濟主權不懈奮斗。
2、20世紀50年代
1952年1月,聯合國大會第6屆會議就通過了第523(Ⅵ)號決議,即《關於經濟發展與通商協定的決議》,率先肯定和承認各國人民享有經濟上的自決權。這種規定雖然比較抽象和空泛,但畢竟是個良好的開端,具有重要意義。1952年12月,聯合國大會第7屆會議通過了第626(Ⅶ)號決議,即《關於自由開發自然財富和自然資源的權利的決議》,開始把自然資源問題與國家主權問題聯系起來,明文規定:「各國人民自由地利用和開發其自然財富和自然資源的權利,乃是他們的主權所固有的一項內容」。
3、20世紀60年代
1962年12月在聯合國大會第17屆會議上通過了第1803號決議,即《關於自然資源永久主權的宣言》(以下簡稱《永久主權宣言》),正式確立了各國對本國境內的自然資源享有永久主權的基本原則。這是發展中國家維護本國經濟主權、爭取經濟獨立的重大成果。但是,由於當時在聯合國內外南北兩個營壘的力量對比上,雙方處在相持不下的狀態,所以在各國對本國自然資源實行國有化或徵收問題上,《永久主權宣言》雖然基本肯定了各國有權採取此類措施,但又設定了若干限制,而且有關的規定含有調和妥協、模稜兩可的重大缺陷。
4、20世紀70年代
1974年聯合國大會相繼通過的《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宣言》、《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行動綱領》和《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從作為調整全球國際經濟關系的「根本大法」(憲章)的高度上,以更加鮮明的文字,不但再次確認和強調了各國對本國境內的全部自然資源享有完整和永久的主權,而且確認和強調各國對本國境內的一切經濟活動也享有完整的和永久的主權。同時,刪除了前述《永久主權宣言》中關於國有化問題的無理限制規定和含混模稜之處,這就使發展中國家多年來力爭的經濟獨立和經濟主權,上升到更高的層次,包含了更廣的內容。這是眾多發展中國家在第二次大戰結束後30年來協力奮斗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國際經濟秩序破舊立新過程中的一次重大飛躍和明顯轉折。作為國際經濟法的首要基本規范,經濟主權原則的確立、鞏固和發展,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⑨ 國際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經濟主權
經濟主權原則 國家主權是一個涵義相當廣泛的概念,既包括政治主權,也包括經濟主權、社會主權以及文化主權等等。
二戰結束後,全球殖民地、半殖民地眾多被壓迫弱小民族相繼掙脫了殖民枷鎖,爭得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享有政治上的獨立自主權。但是它們在獨立之際往往被迫簽訂條約或協定,同意保留原殖民統治者或宗主國在當地的許多既得權益和特惠待遇,甚至仍然處在從屬和附庸的地位。實踐證明:如果不緊接著盡快爭得經濟獨立和經濟主權,政治獨立和政治主權就有名無實,有朝一日,勢必得而復失。政治主權是經濟主權的前提,經濟主權是政治主權的保障。它們堅持不懈地要求和促使整個國際社會鮮明地確認各國享有獨立的經濟主權,特別是各國對本國境內自然資源享有永久主權。這實質上是全世界弱小民族反殖民主義斗爭的必要繼續和必然發展。 經濟主權原則是國際經濟法中的首要基本規范。
1974年12月聯大第29屆會議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這一綱領性、法典性文化。它明確地記載和鮮明地肯定了第三世界眾多發展中國家數十年來關於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各項基本要求,其中包括關於確認和維護各國經濟主權的正義主張。
《憲章》規定:「每一個國家都享有獨立自主和不容剝奪的權利,可以根據本國人民的意願,不僅選擇本國的政治、社會和文化制度,而且選擇本國的經濟制度,不受任何形式的外來干涉、壓制和威脅。」並且《規定》:「每個國家對本國的全部財富、自然資源以及全部經濟活動,都享有並且可以自由行使完整的、永久的主權,其中包括佔有、使用和處置的權利。」在一個具有綱領性、法典性的國際權威文獻中,對各國享有的「經濟主權」的內容作出范圍如此廣泛的明確規定,這是眾多發展中國家多年來共同奮斗的重大成果。
1952年1月,聯大第6屆會議通過了《關於經濟發展與通商協定的決議》,率先肯定和承認各國人民享有經濟上的自決權,具有重要意義。
1952年12月,聯大第7屆會議通過了《關於自由開發自然財富和自然資源的權利的決議》,開始把自然資源問題與國家主權問題聯系起來,規定:「各國人民自由
地利用和開發其自然財富和自然資源的權利,乃是他們的主權所固有的一項內容」。
1962年12月,在聯大第17屆會議通過了《關於自然資源永久主權的宣言》,正式確立了各國對本國境內的自然資源享有永久主權的基本原則。這是發展中國家維護本國經濟主權、爭取經濟獨立的重大成果。但是,在各國對本國自然資源實行國有化或徵收問題上,又設定了若干限制,而且有關的規定含有調和妥協、模稜兩可的重大缺陷。
1974年5月,聯大第6屆特別會議通過了《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宣言》和《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行動綱領》;同年12月聯大第29屆會議又進一步通過了《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這些綱領性的法律文獻,再次確認和強調了各國對本國境內的全部自然資源享有完整和永久的主權,而且確認和強調各國對本國境內的一切經濟活動也享有完整的和永久的主權。同時刪除了《永久主權宣言》中關於國有化問題的無理限制規定和含混模稜之處,是眾多發展中國家在二次大戰結束後三十年來協力奮斗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國際經濟秩序破舊立新過程中的一次重大飛躍和明顯轉折。
⑩ 國家經濟主權原則的主要內容
國家經濟主權表現在國家對其全部財富和資源的擁有權、使用權和處置權,以及對經濟活動的支配權等。在內容上,該原則包括國家對其境內一切自然資源享有永久主權,國家對外國投資者及其活動的管理和監督權,以及國家有權決定對境內的外國資產實施國有化或徵收的措施等。(一)各國對本國內部以及本國涉外的一切經濟事務,享有完全充分的獨立自主權利,不受任何外來干涉;
(二)各國對境內的一切自然資源享有永久主權;
(三)各國對境內的外國投資以及跨國公司的活動享有管理監督權;
(四)各國對境內的外國資產有權收歸國有或徵用;
(五)各國對世界性經貿大政享有平等的參與權和決策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