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從現代經濟法的本質來看蒲魯東的思想有哪些是不切實際的空想

從現代經濟法的本質來看蒲魯東的思想有哪些是不切實際的空想

發布時間: 2022-06-18 15:16:24

經濟法作業

現在時高科技呀。現在的學生連作業都不想做了。無語

⑵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學說,即人的解放學。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十分嚴整而徹底的世界觀,是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理論,是無產階級根本利益的科學表現。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

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

1、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稱,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物質是世界所發生的一切變化的基礎。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因素,兩者的結合構成生產力。人們在發展生產力時也發展著一定的相互關系,即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總合起來就構成為社會關系。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的性質隨著生產力的改變而改變。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作為人類社會發展基礎的各個時代的生產關系,尤其是著重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創立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它闡明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支配物質資料的生產、交換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產品分配的規律。

3、科學社會主義

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研究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的歷史條件以及這一事業本身的性質。它是最直接又全面指導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斗爭的行動科學。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合乎規律的結果,推翻資本主義並實現社會主義是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

(2)從現代經濟法的本質來看蒲魯東的思想有哪些是不切實際的空想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

1、馬克思主義理論品格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邏輯

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在於它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於它能永葆生機和活力,在於它具有實踐性、批判性、開放性等基本理論品格。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品格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邏輯。

2、馬克思主義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

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我們始終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實踐中堅持和把握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思想,把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統一起來,堅定「四個自信」,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

3、馬克思主義是認識事物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科學指南,它能夠站在科學和時代的制高點上觀察事物和現象。馬克思主義是審視歷史、評價歷史,觀察當代社會、解決當代問題的基本方法。

⑶ 最早提出「經濟法」這一概念的是哪國

據迄今史料記載,經濟法這個概念最早是由法國空想共產主義者摩萊里(Morelly)在其1755年所著《自然法典》一書中提出來的。該書第四篇是作者所設想的未來理想社會的法制藍本,共12部分,其中第二部分是「分配法或經濟法」,有12條,其內容是就未來社會里「自然產品或人工產品的分配」作出了規定。1842年法國另一空想共產主義者德薩米(Dezamy)在其所著的《公有法典》一書中也使用了「經濟法」這一概念。這本書第三章論述的是「分配法或經濟法」。可以看出,兩位空想共產主義者談論的「經濟法」是在未來的理想社會公平分配財富的分配法。 楊紫烜老師認為:經濟法的概念是發展、變化的,當代經濟法不能等同於分配法,但它們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系。經濟法是調整特定經濟關系即物質利益關系的,其目的在於為各個經濟法主體之間物質利益的合理分配提供法律保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經濟法實質上就是分配法。 我認同的說法是:最早提出比較接近現代經濟法理念的應當是法國著名經濟學家和政治家蒲魯東(法國政論家,經濟學家。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無政府主義奠基人之一。1809年生於一農民兼手工業者家庭,卒於1865年。 蒲魯東被稱為無政府主義之父 ,他否認一切國家和權威,他反對政黨,反對工人階級從事政治斗爭,認為其主要的任務是進行社會改革。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等一系列著作中對蒲魯東及其思想進行了深刻的批判。)蒲魯東在其所著《論工人階級的政治能力》一書中提出:法律應當通過普遍和解來解決社會生活矛盾,為此需要改組社會,由「經濟法」來構成新社會組織的基礎。因為公法會造成政府過多的限制經濟自由,私法則無法影響經濟活動的整個結構,必須將社會組織建立在「作為政治法和民法之補充和必然結果的經濟法」之上。 進入20世紀,德國學者萊特(Ritter)在1906年創刊的《世界經濟年鑒》中使用了「經濟法」這一概念,用來說明與世界經濟有關的各種法規

⑷ 為什麼經濟法的概念由空想共產主義首先提出

據迄今史料記載,經濟法這個概念最早是由法國空想共產主義者摩萊里(Morelly)在其1755年所著《自然法典》一書中提出來的。該書第四篇是作者所設想的未來理想社會的法制藍本,共12部分,其中第二部分是「分配法或經濟法」,有12條,其內容是就未來社會里「自然產品或人工產品的分配」作出了規定。1842年法國另一空想共產主義者德薩米(Dezamy)在其所著的《公有法典》一書中也使用了「經濟法」這一概念。這本書第三章論述的是「分配法或經濟法」。可以看出,兩位空想共產主義者談論的「經濟法」是在未來的理想社會公平分配財富的分配法。

楊紫烜老師認為:經濟法的概念是發展、變化的,當代經濟法不能等同於分配法,但它們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系。經濟法是調整特定經濟關系即物質利益關系的,其目的在於為各個經濟法主體之間物質利益的合理分配提供法律保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經濟法實質上就是分配法。

我認同的說法是:最早提出比較接近現代經濟法理念的應當是法國著名經濟學家和政治家蒲魯東(法國政論家,經濟學家。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無政府主義奠基人之一。1809年生於一農民兼手工業者家庭,卒於1865年。 蒲魯東被稱為無政府主義之父 ,他否認一切國家和權威,他反對政黨,反對工人階級從事政治斗爭,認為其主要的任務是進行社會改革。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等一系列著作中對蒲魯東及其思想進行了深刻的批判。)蒲魯東在其所著《論工人階級的政治能力》一書中提出:法律應當通過普遍和解來解決社會生活矛盾,為此需要改組社會,由「經濟法」來構成新社會組織的基礎。因為公法會造成政府過多的限制經濟自由,私法則無法影響經濟活動的整個結構,必須將社會組織建立在「作為政治法和民法之補充和必然結果的經濟法」之上。

進入20世紀,德國學者萊特(Ritter)在1906年創刊的《世界經濟年鑒》中使用了「經濟法」這一概念,用來說明與世界經濟有關的各種法規。

⑸ 經濟法的本質屬性有以下哪些

經濟法是協調國家經濟運行之法。自奴隸制社會產生國家以來,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包括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發展和運行都需要國家協調。但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法與以往不同,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市場經濟,進行市場經濟的過程也是保障立法的過程,從自由資本主義到壟斷資本主義,實行自由市場經濟和現代市場經濟兩個階段,國家管理經濟的職能和對經濟運行的協調愈益深入加強。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法因實行計劃經濟和實行市場經濟而明顯區別。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後,政企分開,國家行使經濟管理職能是以間接手段為主協調經濟運行,這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法的重要特徵。為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市場體系,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的經濟法律規范需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
「經濟法」的概念是1755年法國空想共產主義者摩萊里(Morelly)出版《自然法典》時首先提出。在我國,「經濟法」的概念是從1979 年以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文件中開始使用。
以簡練的語言說明經濟法概念的內涵,即揭示經濟法的本質屬性,重要關鍵是概括經濟法的調整對象。那麼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什麼呢?
1.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特定的經濟關系。特定經濟關系不是一切經濟關系,也不是經濟關系以外的其他社會關系。特定經濟關系是通過物而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
2.經濟法調整的特定經濟關系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國家經濟協調關系由經濟法調整,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經濟法調整市場主體組織管理關系。企業是市場經濟體系的主體。企業在設立、變更、終止和企業內部管理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稱為市場主體組織管理關系。調整市場主體組織管理關系的法律主要由企業法構成。
(2)經濟法調整市場管理關系。市場管理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稱為市場管理關系。經濟法調整市場管理關系有利於完善市場經濟機制,規范市場行為,有效反對壟斷,制止不正當競爭,維護市場經濟秩序。調整市場管理關系的法律主要由規范市場秩序方面的法律構成。
(3)經濟法調整宏觀調控關系。國家實現經濟總量的基本平衡,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配置,推進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對國民經濟總體活動進行的調節和控制,稱為宏觀調控關系。宏觀調控體系以間接手段為主,彌補市場調節的自發調節缺陷,消除經濟總量失衡和結構失調。調整宏觀調控關系的法律主要由國家宏觀調控方面的法律構成。
(4)經濟法調整社會保障關系。社會保障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稱為社會保證關系。經濟法調整社會保障關系有助於充分開發、合理利用勞動人力資源,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調整社會保障關系的法律主要由勞動和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構成。
根據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理解,我們可以對經濟法定義為: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⑹ 從經濟法的本質屬性和廣義上兩個角度看經濟法律關系特徵有哪些

第一, 經濟法律關系是組抄織管理要素與財產要素相統一的

法律關系。

第二, 經濟法律關系是國家意志與社會組織的其他社會個

體的意志直接協調並結合的法律關系。

廣義上的經濟法律關系還有其他一些特點,如以下兩點。 第一, 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多為「組織」,個人只有在法定情

況下,在參加生產經營性質的經濟關系時,才能進入經濟法律關系,成為經濟法主體。

第二, 經濟法律關系一般採用較為嚴格的法律形式和法定

程序。

⑺ 最早提出「經濟法」這一概念的是哪國

據迄今史料記載,經濟法這個概念最早是由法國空想共產主義者摩萊里(Morelly)在其1755年所著《自然法典》一書中提出來的。該書第四篇是作者所設想的未來理想社會的法制藍本,共12部分,其中第二部分是「分配法或經濟法」,有12條,其內容是就未來社會里「自然產品或人工產品的分配」作出了規定。1842年法國另一空想共產主義者德薩米(Dezamy)在其所著的《公有法典》一書中也使用了「經濟法」這一概念。這本書第三章論述的是「分配法或經濟法」。可以看出,兩位空想共產主義者談論的「經濟法」是在未來的理想社會公平分配財富的分配法。 楊紫烜老師認為:經濟法的概念是發展、變化的,當代經濟法不能等同於分配法,但它們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系。經濟法是調整特定經濟關系即物質利益關系的,其目的在於為各個經濟法主體之間物質利益的合理分配提供法律保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經濟法實質上就是分配法。 我認同的說法是:最早提出比較接近現代經濟法理念的應當是法國著名經濟學家和政治家蒲魯東(法國政論家,經濟學家。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無政府主義奠基人之一。1809年生於一農民兼手工業者家庭,卒於1865年。 蒲魯東被稱為無政府主義之父 ,他否認一切國家和權威,他反對政黨,反對工人階級從事政治斗爭,認為其主要的任務是進行社會改革。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等一系列著作中對蒲魯東及其思想進行了深刻的批判。)蒲魯東在其所著《論工人階級的政治能力》一書中提出:法律應當通過普遍和解來解決社會生活矛盾,為此需要改組社會,由「經濟法」來構成新社會組織的基礎。因為公法會造成政府過多的限制經濟自由,私法則無法影響經濟活動的整個結構,必須將社會組織建立在「作為政治法和民法之補充和必然結果的經濟法」之上。 進入20世紀,德國學者萊特(Ritter)在1906年創刊的《世界經濟年鑒》中使用了「經濟法」這一概念,用來說明與世界經濟有關的各種法規。

⑻ 最早提出「經濟法」這一概念的是哪國

據迄今史料記載,經濟法這個概念最早是由法國空想共產主義者摩萊里(Morelly)在其1755年所著《自然法典》一書中提出來的.該書第四篇是作者所設想的未來理想社會的法制藍本,共12部分,其中第二部分是「分配法或經濟法」,有12條,其內容是就未來社會里「自然產品或人工產品的分配」作出了規定.1842年法國另一空想共產主義者德薩米(Dezamy)在其所著的《公有法典》一書中也使用了「經濟法」這一概念.這本書第三章論述的是「分配法或經濟法」.可以看出,兩位空想共產主義者談論的「經濟法」是在未來的理想社會公平分配財富的分配法.
楊紫烜老師認為:經濟法的概念是發展、變化的,當代經濟法不能等同於分配法,但它們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系.經濟法是調整特定經濟關系即物質利益關系的,其目的在於為各個經濟法主體之間物質利益的合理分配提供法律保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經濟法實質上就是分配法.
我認同的說法是:最早提出比較接近現代經濟法理念的應當是法國著名經濟學家和政治家蒲魯東(法國政論家,經濟學家.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無政府主義奠基人之一.1809年生於一農民兼手工業者家庭,卒於1865年. 蒲魯東被稱為無政府主義之父 ,他否認一切國家和權威,他反對政黨,反對工人階級從事政治斗爭,認為其主要的任務是進行社會改革.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等一系列著作中對蒲魯東及其思想進行了深刻的批判.)蒲魯東在其所著《論工人階級的政治能力》一書中提出:法律應當通過普遍和解來解決社會生活矛盾,為此需要改組社會,由「經濟法」來構成新社會組織的基礎.因為公法會造成政府過多的限制經濟自由,私法則無法影響經濟活動的整個結構,必須將社會組織建立在「作為政治法和民法之補充和必然結果的經濟法」之上.
進入20世紀,德國學者萊特(Ritter)在1906年創刊的《世界經濟年鑒》中使用了「經濟法」這一概念,用來說明與世界經濟有關的各種法規.

⑼ 論述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條件

對經濟法產生的兩種不同觀點的評價 在進行評析之前,我們有必要指出經濟法律、經濟的法律規范、經濟法是具有不同內涵的概念;我們有必要明確:經濟法律規范的產生、經濟法律的制定、經濟法部門的形成是有一定的聯系和區別的范疇。經濟法部門是由經濟法律規范組成的,經濟法律規范的相當一大部分是以經濟法律為表現形式。 但嚴格地說,我們不能把經濟法的產生理解為經濟法律規范的產生或經濟法律的制定,我們不能把一個或一些經濟法律規范等同於經濟法,不能把經濟法律或經濟法律的總稱視為經濟法,只有相當多的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才是經濟法。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經濟法「就是從部門法意義上講的,是指作為**的法律部門的經濟法。因此,把經濟法產生理解為經濟法這個**的法律部門的形成是正確的。[9] 我們還應明確:經濟法律規范產生於古代社會,經濟法作為部門法的產生晚於經濟法律規范的產生,經濟法的產生早於經濟法學的產生。基於上述的認識,我們認為「同時論」是錯誤的,它抹殺了經濟法律規范與經濟法之間的界限,將經濟法的產生等同於經濟法律規范的產生。經濟法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 三、經濟法產生與發展的歷史軌跡 (一)古代經濟法律規范的產生和發展 我們所說的古代經濟法律規范,一般是指包括奴隸制社會經濟法律規范和封建制社會經濟法律規范,也可稱為前資本主義經濟法律規范。奴隸制社會經濟法律規范,最早出現於奴隸制度古巴比倫國家。早在公元前18世紀,巴比倫奴隸制國家頒布的《漢謨拉比法典》就對土地的國家所有權和土地的法律保護作出了規定。《漢漠拉比法典》還有對農業、商業、質量、財政稅收等經濟關系進行法律調整的規定。我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反映了西周奴隸制國家土地國有的規定。西周中後期,還出現了土地流通的活動。我國從夏朝開始就有了徵收貢賦的制度,商朝的貢賦實行公田收入交國家,西周則按井田計畝徵收賦稅,西周的財政開支還實行了量入為出、專款專用等等內容,均體現了我國奴隸制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存在。《楔形文字法》、《漢漠拉比法典》是奴隸制經濟法律規范的典型代表。 封建制社會經濟法律規范存在的時期較長。在產生過程中,《羅馬法》及其復興起過一定的作用。西歐封建社會從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滅亡至18世紀,持續了1300多年。中國封建社會一般從春秋戰國之後算起,延續了2000多年。此時,中國的唐律、大明律是其典型代表,都有詳細地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定。秦簡《金布律》中出售商品須標明價格的規定,秦簡《田律》中「春二月林木生長,不得砍伐;春天土地乾旱需要水,不得堵塞水道;不得採摘剛發芽的植物;不得捕捉幼獸、幼鳥;不得設置陷阱和網罟捕捉鳥獸;不得毒殺魚鱉」的規定,漢朝的發展對外貿易的規定,明朝的禁止私人開採金、銀、銅、鉛、錫和水銀礦的規定,唐朝的以戶稅、地稅為基礎的「兩稅法」及「量出以制人」的根據各種開支總額確定兩稅的總額規定,明朝的中央、地方分級管理,征解制度、財政監察制度和預算制度等財政管理制度,等等,均體現了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經濟法律規范的相對全面和完善。前資本主義經濟法律規范的特點是:反映奴隸主和封建主階級的意志,公開地維護等級特權,在協調本國經濟運行時主要運用直接手段,經濟法律規范以「諸法合體」的法典為主要表現形式。[10] (二)空想共產主義者的經濟法思想及其意義 18世紀法國空想共產主義的著名代表之一摩萊里(Morelly)在1755年出版了一部學術名著——《自然法典》,該書反映了他對未來公有制社會的理想。作者在書第四篇「合乎自然意圖的法制藍本」,被作者稱為「法律草案」,共12類法律、117條。其中,第二類法律是:「分配法或經濟法」,有12條規則。從目前的資料反映,這是「經濟法」一詞最早出現的地方。摩萊里看來,未來社會中的產品不發生買賣和交換,而是通過分配給予公民,「一切產品都要核算,其數量要與每個城市的公民人數相適應,或與使用它們的人數相適應,這些產品當中可保存的物品,均按相同的規則公開分配,如有剩餘則保管起來」[11]。摩萊里是在產品(財產)分配規則的意義上使用「經濟法」,並以此來表達他富有理想色彩的未來社會的法律規范。[12]19世紀30—40年代法國空想共產主義的著名代表之一德薩米(Dezamy)在1842—1843年分冊出版的《公有法典》一書中,也使用了「經濟法」這個概念,並發展了摩萊里的經濟法思想。 由摩萊里在18世紀提出的「經濟法」概念,是建立在空想共產主義的社會公有制基礎之上的,至今「經濟法」的涵義已發生了重大變化,但它對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概念的形成仍產生著影響。這種影響除了表現為援引「經濟法」這個概念的外殼之外,更重要的是人們把空想共產主義者那種具有萌芽狀態的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的思想加以擴大,利用來作為建立現實經濟基礎之上的現代經濟法概念的一個合理內核。[13] 補充回答: (三)國外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 國外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實質上是隨著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時期,傳統民商法行政法律制度不斷被突破,並演變乃至最終**的過程。[14]結合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階段性,我們將國外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經濟法的產生階段,從19世紀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作為一種法律思想的經濟法,盡管早在資本主義壟斷初就被提了出來,法國著名政治家、經濟學家——蒲魯東於1865年就提出應由「經濟法」來構成新社會的基礎,[15]但其理論在實踐中沒有得到反應。經濟法作為一種新的法律思想在實踐得到體現,應該是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壟斷階段改變了原來對資源和財富的配置機理,由原來原始資本主義積累階段主要憑借政治強權和經濟強制,自由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主要通過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配置資源和財富的機制,轉變成壟斷階段主要通過採取經濟集中排斥競爭的機制。壟斷資本主義社會注意到經濟的社會意義,因為此時的經濟壟斷涉及諸多經濟參與者的利益,涉及到因壟斷導致競爭萎縮而發生經濟滯長。這時,需要有一種能夠平衡多元利益,限制不當壟斷的力量——國家的力量,[16]這就需要一種新的法律形態加以規范。經濟法作為這樣一種法律形態,就在19世紀末出現了,經濟法作為新質的法律部門產生就成為必然。 美國1869年的《反鐵路壟斷法令》、1887年《州際商務法》,特別是1890年頒布的《反對不法限制和壟斷,保護交易和通商的法律》,即《謝爾曼法》和1914年頒布的《克萊頓法》及《聯邦貿易委員會法》成為經濟法最早出現的表現形式的法律標志。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為了戰爭需要,頒布了大量的經濟法,如1915年《關於限制契約最高價格的通知》,1916年《確保戰時國民糧食措施令》,1919年《煤炭經濟法》和《鉀鹽經濟法》,1923年《防止濫用經濟力令》等。1919年頒布的《魏瑪憲法》在奉行「經濟自由」的同時,確立了「社會化原則」,規定了許多對私有制進行限制的措施,並授權政府對全國經濟生活進行直接干預和管制。《魏瑪憲法》後的一系列法律,突破了公法與私法分離的原則,擺脫了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原則,突破了長期被奉為金科玉律的經濟是私事,由私人自治的原則,確認了國家對社會經濟的直接干預、管理。這些法律引起了德國法學界的注意並積極展開了研究。1920年前後,一大批經濟法著作相繼問世,真正意義的經濟法就這樣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首先在德國出現了。[17] 第二階段,經濟法的發展階段,1929年—1933年經濟危機至第二世界大戰後 此階段的經濟法主要表現為國家運用法律手段調整特殊時期的整體經濟法,又可稱為「危機應付經濟法」。[18]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政府對經濟干預有所放鬆,1929年—1933年出現的經濟危機和經濟大蕭條,使資本主義國家更加註重對國民經濟進行更為全面和強有力的總體調節。一方面,實行資本主義國有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開始出現並得到發展,國家不僅以政權主導者身份對私人經濟進行干預,而且開始以資本所有者身份直接參與生產經營領域的活動。另一方面,隨著凱恩斯主義的出現和興起,國家經濟職能全面強化,對經濟進行更加綜合性、全方位的調節,從而出現了又一次經濟立法的高潮。[19]此時,美國制定了一系列體現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法律,實施所謂「羅斯福新政」。先後頒布了170多部法令,如《全國產業復興法》、《農業調整法》、《緊急銀行法》、《金融改革法案》、《國家勞動關系法》、《恢復和救濟法》、《1933年證券法》和《1934年證券交易法》等。 德國在此時期也先後制定了大量經濟法,如1930、1932、1933幾次修改了的《防止濫用經濟力令》、1933年《強制卡特爾法》、1934年《經濟有機結構條例》等。 這個時期的經濟法,是一種典型的「危機應付經濟法」。它從一個側面說明:「鑒於自由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強調國家公權力與市民社會嚴格分野,所以西方國家的經濟法往往是經濟危機或者社會矛盾激化時不自覺的產物。」[20] 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家加強了對經濟干預,有的國家頒布了對私有制企業實行國有化的法律。德、日作為戰敗國,被聯合部隊佔領,為了減輕經濟危機的沖擊,頒布了一些穩定經濟的法律,如《經濟穩定與經濟增長促進法》、《穩定國民生活緊急措施法》、《穩定不景氣行業離職人員臨時措施法》等。[21]日本政府為了振興經濟,在實行經濟非軍事化、確立和平經濟、提倡經濟民主化等三項原則的基礎上,頒布了以禁止壟斷法為中心的一百三十多種經濟法規,內容涉及到企業管理、工業交通、通訊、農林牧水產、城市建設與計劃、商業、財政金融、證券、保險、外貿、外匯、科學技術、教育、環保、防止公害以及計量、會計、統計、測量等諸多方面。日本法學界對經濟法更是投入巨大的熱情,進行了范圍廣泛的研究。日本經濟法學者高田桂一教授認為:經濟法是界於公法與私法之間的法律,又稱:「社會法」。和商法相比,經濟法關注國民全體的公共利益。 從體繫上講,主要包括禁止壟斷法、業法、統製法和消費者保**四個部分,並指出日本這個新興的發達國家應在農業經濟法、產業經濟法、新興工業經濟法、知識產權法方面進行更加充實、完備的立法。[22] 第三階段,經濟法的完備成熟階段,20世紀七八十年代至今 此階段的經濟法主要表現為經濟法內容與體系逐漸完善,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力不斷增強,對國民經濟的總體調節達到嚴密化和制度化程度,國家已成為現代市場經濟運行不可缺少的主體。[23]此階段的經濟法是「自覺維護經濟協調發展的經濟法」,又稱為「現代經濟法」。此階段,以經濟民主、維護自由競爭的市場秩序,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較成熟的經濟法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基本形成。其顯著標志是:經濟法據以解決社會經濟矛盾的宗旨和方式,由干預、管制市場主體的自由意志和行為,轉向盡可能創造充分、適度、公平的競爭環境以維護這種自由意志和行為上來。[24] 此階段經濟法體系更加完善和科學化。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冷戰局面結束,各國出於對本國經濟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在經濟學界對凱恩斯主義理論的不斷修正和批判,現代高新科技迅猛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各國從國內和國際兩個界面來對經濟進行重新審視和規劃,注重綜合應用各種經濟手段,建立科學的宏觀調控體系,使之逐漸成為經濟法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並且其他方面的立法,如反壟斷及限制競爭以及國有企業法也逐漸完善起來。[25]以西方七國集團中的義大利在1990年頒布的《反壟斷法》為標志,反壟斷所體現出的「自由+秩序」或者「市場經濟的活力+有條不紊的競爭」等經濟法理念被西方國家所公認,「現代經濟法」最終確立。[26] (四)我國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 1、新中國成立後的經濟法律規范 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保護和促進國民經濟的建設和發展,我國先後在計劃、基本建設、工業、農業、商業、交通運輸、財政金融、勞動工資、自然資源和能源、對外經濟貿易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經濟法律法規,如《土地改革法》、《統一全國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關於統一全國國營貿易實施辦法的決定》、《公私合營工業企業暫行條例》等。這些法律法規對順利完成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 20世紀50年代末期,由於受指導方針上的「左」傾錯誤和法律虛無主義思潮的影響,經濟工作方面的立法和執法活動不僅沒有加強,反而有所削弱。[27] 在文化大革命中,隨著公、檢、法被徹底砸爛,國民經濟領域中的各種法規、制度被任意踐踏破壞,經濟秩序混亂,國民經濟頻臨崩潰的邊緣。[28] 2、中國經濟法的真正產生和發展 可以說,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國還沒有產生現代意義的經濟法。中國經濟法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出現的。從時間上來說,我們可以將我國經濟法產生和發展分為二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經濟法的產生階段,從1979年—1992年。此階段,有的學者又稱為我國的舊經濟法階段。[29] 黨和國家領導全國人民在此階段,為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經濟法制建設方面主要做了三件大事。[30]第一,注意把經濟法制建設與經濟建設、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緊密結合起來,「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保護改革開放,為經濟法制建設規定了明確的指導思想和任務。第二,我國的經濟立法活動按照國家立法的議事日程和國家既定的經濟立法規劃[31]的要求,緊密結合國民經濟調整改革的實際,對一些重要的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准則及時地制定了一大批經濟法律、法規。從1979年到1992年14年間頒布的經濟法律就達52件;1979年以來,國務院頒布和批准頒布的400多件法規,經濟法規佔大多數,1984年—1986年就制定了50多件重要經濟法規。第三,把經濟立法與經濟司法結合起來,狠抓經濟法實施。此階段我國經濟法獲得了巨大發展,經濟法制建設取得了極大的成就,初步建立了重視以法律手段調節經濟的法律思想,為1992年經濟法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由於此階段處在以有計劃的商業經濟體製取代傳統的計劃經濟時期,經濟立法沒有市場經濟為基礎,國家的宏觀調整主要還依靠計劃手段,規制市場主體行為的反壟斷法、限制不正當競爭法還缺失,經濟法與民商法、行政法不分離,還出現經濟立法不平衡,無法可依,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等現象。可以說,此階段的經濟法還打下深深的計劃體制烙印。 第二階段,經濟的發展完備階段,從1992年至今。此階段,有的學者又稱為我國的新經濟法階段。[32] 1993年3月我國對憲法進行了修正,在修正案中明確提出了「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張,並明確提出要注重經濟立法。為此,我國先後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規,如《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利保**》、《農業法》、《農業技術推廣法》、《科技進步法》、《預演算法》、《會計法》、《審計法》、《稅收徵收管理法》、《中華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票據法》、《產品質量法》、《土地管理法》、《價格法》、《證券法》、《合同法》、《政府采購法》,等等。自1993年憲法修正案頒布以來,全國立法機關制定的300多件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800多件法規中與經濟法相關的佔了近一半。這些經濟法律法規的制定為中國經濟法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較為豐富的內核。為彌補市場缺陷,防止政府缺陷,維護社會公平和社會整體利益,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產生著其他部門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伴著中國加入WTO,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經濟法建設將會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她將為我國法治建設作出自己重要的貢獻。 四、經濟法產生與發展的歷史條件 法是以社會為基礎的,其產生和發展是由多種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產物,在這些因素中,經濟因素起著最終的決定作用。我們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法律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經濟法同樣應由經濟基礎來決定,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產物。因此,我們在研究經濟法的產生與發展的歷史條件時,必須先從研究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經濟基礎入手。 (一)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經濟條件 「在社會發展某個很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著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產品的行為用一個共同的規則概括起來,設法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條件,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後來便成了法律。隨著法律的產生便必然產生出以維**律為職責的機關——公共權力,即國家。」[33]恩格斯對法產生的分析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法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產物。經濟法的產生,也應是如此,而且應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具體說來,經濟法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社會化大生產和壟斷的產生,是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社會物質條件,經濟社會化是經濟法形成的根本原因。 就市場經濟而言,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機制的固有缺陷逐漸暴露出來。市場機制事後調節所具有的被動性和滯後性,以及市場存在的調節機制的障礙的特點,會使市場主體要麼限制競爭,要麼不正當競爭,從而形成無序競爭,使商品價格嚴重偏離價值,導致競爭秩序混亂,引起結構失衡、效率低下、公平缺失現象的發生。為了彌補「市場失靈」,國家就主動介入社會經濟,消除前進過程中的不足。而國家調節的手段主要通過法律制度的設計和運行的間接方式進行,在市場調節仍起基礎作用的基礎上,輔之以國家調節。我們可以說,經濟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市場經濟階段的產物,並且必將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就社會化大生產而言,社會化大生產推動了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這種變化可以具體歸結於19世紀末開始的經濟社會化。經濟社會化是指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動態發展中逐漸形成的經濟利益多元化、經濟競爭激烈化、經濟壟斷普遍化、經濟結構規模化、經濟關系復雜化和經濟交往國際化的社會經濟格局。經濟社會化使得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在名義上是個體經濟行為的同時,實質上是社會整體的經濟行為,其經濟行為的影響在經濟社會化的指導下將以倍增的方式不斷影響周圍的個體,影響一國局部的經濟運行,影響一國整體的經濟運行,有時甚至於會跨越國境,影響他國的經濟運行,從而導致對經濟秩序、經濟效率、社會公平和社會可持續穩定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在經濟社會化背景下,強化對主體行為的規范,實現對社會整體利益保護的價值,成為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主要緣由。 在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兩種不同制度的社會中,經濟法的內容、形式、作用領域和發展道路會有所不同,但依賴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體現經濟發展規律的作用,實現經濟法的價值方面應是趨同的。 (二)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政治條件 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導致作為上層建築核心的國家職能的變化,而國家職能的變化應是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政治條件。 我們知道,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國家是「守夜人」,對經濟採取放任態度,對社會經濟生活,國家干預很少。「干預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共識,國家為實現鼓勵自由競爭,維護經濟秩序,實現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目的的自由經濟狀態所承擔的經濟職能來承擔「夜警察」式的仲栽人。市場經濟主要由民商法調整。到了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社會矛盾的激化,壟斷對自由競爭的限制,使生產力發展受到阻礙。此時,民商法對此**為力。社會經濟生活發展的客觀實際要求國家要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全面干預,以求經濟能夠穩定發展。這種干預按照法治社會的基本要求,亦必須在法定程序下合法進行。於是西方國家就制定了大量的國家干預、協調經濟生活的法律。新的**的部門法——經濟法,就應運而生了。簡而言之,反壟斷、促競爭、反危機及促發展的政治現實促進了國家經濟職能的擴展,使國傢具備了干預、協調經濟的職能,這種職能成為經濟法產生的政治條件。 (三)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思想條件 社會本位的法哲學思想,是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法律基礎。[34]在自由資本主義市場條件下,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是社會思想觀念的主流。以個人權利本位為核心的個人本位(又稱權利本位)獨行社會。個人本位強調把權利的地位放在實在法之上,放在國家最高權力之上,極力主張「天賦人權」,「私有財產權是從自然狀態帶進國家組織中去的自然權利,因而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國家不能設置任何障礙,認為自由是人性的結果,人的自由、平等是不可剝奪的權利,國家權力應為保障自由、財產和安全服務;權利是法律的中心概念[35]。」 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到來,資本家的壟斷行為排斥了自由競爭,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喪失,市場自發調節的盲目性、滯後性等缺陷就充分暴露出來,市場經濟逐漸失去了自律性,產生了重新調整個人與社會關系的「社會本位」的思想。社會本位的思想,強化以社會權為權利的核心;這種社會本位的法哲學思想不再以社會契約論和自然權利論為前提,它強調社會利益才是個人的真正利益,個人生存發展依賴於社會的生存發展;無限制的權利不符合社會關系原理,個人無限制的自由權、無限制的所有權必然因其行使而使人與人之間發生沖突,必然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利益,法律控制社會的目的不是自由而是安全和平等。 社會本位的思想為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保證。以社會為本位,強化保護以社會整體利益為出發點的社會權,正是經濟法作為社會法所追求的價值取向。 五、經濟法發展的新趨勢 經濟法從產生到逐漸完善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經濟法的發展呈現出許多新的情況和新的特點,體現出新的發展趨勢。 首先,從立法內容來看,其一,以國家干預經濟和反壟斷法為中心內容的各種經濟立法進一步發展起來。其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立法理念不斷地在經濟法中得到體現。其三,經濟法與科學技術發展、新興產業部門結合更加緊密,立法內容空前豐富,立法領域不斷擴張。其四,宏觀調控法成為經濟法重要內容,得到更加突出的重視。 其次,從重要程度來說,各國均將涉外經濟法放在重要位置,外貿法、外資企業法、海外投資法、涉外稅法、外匯管理法等成為一國經濟法中的重要內容。 最後,從立法層次來看,各國均在不斷提升經濟法的立法層次,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逐步將經濟立法以法律、法規並重的作法,轉向以法律形式為主的立法形式,一些國家還計劃在條件成熟後,學習捷克斯洛伐克的做法,制定統一的《經濟法典》

⑽ 請問誰知道皮埃爾-約瑟夫·蒲魯東的《論烏托邦社會主義》這本書哪裡可以買到或者下載到謝謝!

社會主義從科學到烏托邦論辨析
作者:徐崇溫 主題類號:D1/社會主義研究 【 文獻號 】1-991
【原文出處】理論前沿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號】200015
【原刊頁號】9~11
【分 類 號】D1
【分 中類 名】社會主義研究
【復印期號】200010
【 標 題 】社會主義從科學到烏托邦論辨析
【 作 者 】徐崇溫
【作者簡介】徐崇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 正 文 】
在1989—1991年蘇東劇變解體以後,國內外有些人對《共產黨宣言》「兩個必然」的思想、對馬克思主義使社會主義從空想發展為科學的事實產生了疑難和迷惘,而呼應和反響著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所謂當代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是從科學到烏托邦的論斷,這就把辨析這一理論、為群眾解疑釋惑的任務,提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的面前。
所謂當代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是從科學到烏托邦,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在社會主義問題上提出的最重要的論斷之一。許多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有過這方面的論述,但最突出的則要推布洛赫和馬爾庫塞。縱觀他們的一系列著作和文章,可以看出他們提出這一理論的論據主要有二:一是在蘇聯模式等社會主義實踐中,革命想像營養不良和精神上的貧困化;二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使得過去被視為烏托邦的東西現在具有了實現的可能性。然而,在實際上,以這樣兩條論據為根據提出當代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是從科學到烏托邦,就是說,要顛倒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的命題,是沒有根據的,因為它首先嚴重地誤解和曲解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這個命題。
一、馬克思主義使社會主義從空想發展為科學的准確含意
那麼,馬克思主義從空想發展為科學的命題,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這個命題說的是,馬克思以其關於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剩餘價值這兩個偉大的發現,使社會主義學說擺脫了空想的性質,成為指導無產階級完成其歷史使命的科學理論。那為什麼說,馬克思以前的社會主義學說具有空想的性質呢?
那是因為,從16世紀以來的西歐社會主義者雖然全面抨擊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後果,試圖論證資本主義制度的暫時性,並對未來社會提出了種種旨在消滅階級對立的積極主張,但由於他們當時是在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尚未發展的時期、無產階級取得解放的物質條件尚未成熟的時期提出其社會主義學說的,他們既不能從資本主義社會本身找到改造它的物質條件,又不能發現無產階級肩負的歷史使命,所以,就只有從頭腦中產生出解決社會問題的辦法來。在他們看來,「社會所表現出來的只是弊病;消除這些弊病是思維著的理性任務。於是,就需要發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會制度,並且通過宣傳,可能時通過典型示範,從外面強加於社會」,因為「對所有這些人來說,社會主義是絕對真理、理性和正義的表現,只要把它發現出來,它就能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然而,他們所發明的「這種新的社會制度是一開始就註定要成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詳盡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純粹的幻想」。(《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1995第2版,第224、732頁)所以,這里所說空想的特點是不根據和不符合事實,而並不是因為條件尚不具備、因而還不能實現的東西。
為了使社會主義學說由空想變為科學,就必須把它由空想的基礎上移置到現實的基礎上。這樣一個歷史任務,由馬克思通過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剩餘價值理論這兩個偉大發現而完成了。首先,唯物主義歷史觀確立了從人們的社會存在說明他們的意識的原則,於是,「社會主義現在已經不再被看作某個天才頭腦的偶然發現,而被看作兩個歷史地產生的階級既無產階級和資產之間斗爭的必然產物。它的任務不再是構想出一個盡可能完善的社會體系,而是研究必然產生這兩個階級及其相互斗爭的那種歷史的經濟的過程;並在由此造成的經濟狀況中找出解決沖突的手段」;其次,剩餘價值理論則證明「無償勞動的佔有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通過這種生產方式對工人進行的剝削的基本形式;即使資本家按照勞動力作為商品在商品市場上所具有的全部價值來購買他的工人的勞動力,他從這種勞動力榨取的價值仍然比他為這種勞動付出的多」,這就揭穿了「這種生產方式的一直還隱蔽著的內在性質」,並說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聯系和它在一定歷史時期存在的必然性,從而說明它滅亡的必然性」。「由於這些發現,社會主義變成了科學」。(《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1995年第2版,第739—740頁)
恩格斯就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問題所作上述經典表述,清楚地說明了馬克思主義所說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無非是說馬克思主義把社會主義學說從空想的基礎上移置到科學的基礎上,並沒有其它的附加涵義。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絲毫也不意味著要消滅革命的想像和精神,它所摒棄的只是不根據和不符合於客觀事實的空想。事情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我們反對主觀地看問題,說的是一個人的思想,不根據和不符合於客觀事實,是空想,是假道理,如果照了做去,就要失敗,故須反對它。但是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須先有人根據客觀事實,引出思想、道理、意見、提出計劃、方針、政策、戰略、戰術,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觀的東西,做或行動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東西,都是人類特殊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我們名之曰『自覺的能動性』,是人之所以區別於物的特點。一切根據和符合於客觀事實的思想是正確的思想,一切根據於正確思想的做或行動是正確的行動。我們必須發揮這樣的思想和行動,必須發揮這種自覺的能動性」(《毛澤東選集》第467頁)。所以, 布洛赫把爾後蘇聯模式等社會主義實踐中出現的所謂革命想像營養不良、精神貧困化使革命運行陷於枯萎,歸咎於馬克思主義使社會主義從烏托邦到科學的步子邁得過大,是一件毫無道理的事情。這只是說明布洛赫自己把革命的想像和精神同不根據和不符合於客觀事實的空想混為一談了。
社會主義從空想發展為科學,說的只是社會主義學說的基礎從空想移置到科學,而並不保證爾後的社會主義實踐都是科學的、都能事事順遂而不發生任何曲折和挫折。一是因為科學社會主義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依當時當地的歷史條件和客觀實際為轉移,要是不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本國實際、時代特徵相結合,那麼,就算所用的公式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也沒有意義、沒有生命力、仍難免犯錯誤的;二是因為有些社會主義者由於主客觀原因往往只能領會科學社會主義的某些方面,並把它誇大成為片面的理論和片面的策略體系,或死背它的一些口號和某些策略問題的答案,而這樣那樣地背離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精神,從而使社會主義事業遭受挫折、發生曲折。但這一切顯然同社會主義從空想發展為科學無關,也並沒有倒轉發展進程,使社會主義又從科學倒退到空想。相反地,科學社會主義只是要求社會主義者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拋棄那些對馬克思主義的某些原則、某些本本的教條式理解,拋棄那些對社會主義的不科學的甚至扭曲的認識和附加到科學社會主義名義下的錯誤觀點。
社會主義從空想發展為科學,說的是馬克思主義使社會主義學說由空想發展成為嚴密而完整的科學的思想體系,成為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動指南,但它絲毫也不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從此成了能夠為解決爾後所產生的各種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的萬靈神葯,或者成了萬古不變的教條,成了處於終極狀態的終極真理。相反地,馬克思主義認為,科學社會主義是發展的科學,它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地向前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不能把科學社會主義僵化成萬古不變的教條,另方面又不能借口當代世界發生的種種新問題在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那裡找不到現成答案,就揚言社會主義還沒有完成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或者揚言社會主義要從科學發展為空想、烏托邦雲雲。正是針對著諸如此類的錯誤看法,鄧小平強調指出:「科學社會主義是在實際斗爭中發展著。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是在實際斗爭中發展著。我們當然不會由科學的社會主義退回到空想的社會主義,也不會讓馬克思主義停留在幾十年或一百多年前的個別論斷的水平上。所以我們反復說,解放思想,就是要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79頁)。
所以,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提出當代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是從科學到烏托邦這一論斷的真正原因並不在於蘇聯模式等社會主義實踐中的失誤,也不在於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力高度發展等新變化提出了新問題,而是在於他們所說的社會主義不同於科學社會主義所說的社會主義。
二、實事求是地全面地評價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論
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的人本主義思潮各派,從盧卡奇的《歷史和階級意識》一書開始,就反對科學社會主義根據唯物主義歷史觀關於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的原理,提出的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發展使它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客觀必然性的論斷,指責它是客觀主義、經濟主義、機械主義等等,轉而強調主觀因素在革命理論和實踐中的極端重要性。爾後的人本主義各派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基本上都是根據這個精神來定義社會主義的。例如:
布洛赫認為:「社會主義越科學,也就越具體地把人當作中心,也就越具體地把確實消滅人的異化當作目的」(布洛赫:《希望的原理》第312頁)。而所謂異化、自我異化, 在這些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心目中,又多半是一種被心理學化了的東西。
弗洛姆認為,「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觀是從他關於人的概念中推導出來的」,在馬克思那裡,「社會主義的目的是人,是去創造出一種生產的形式和社會的組織」,人在其中「克服異化」而「復歸到自身」,所以,「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觀正象一切存在主義哲學一樣,是對人的異化的一種抗議」、「對那種愛的喪失的一種抗議」(弗洛姆:《馬克思關於人的學說》,紐約1961年版)。
馬爾庫塞則在30年代就發表《論歷史唯物主義的新源泉》一文,說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能夠把關於歷史唯物主義以及整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根源和本來意義的討論放在一個新的立足點上」(馬爾庫塞:《批判哲學研究》,1972年波士頓版,第3頁)。 他所說的這個「新的立足點」就是把勞動異化解釋成為人的本質的異化,又認為人的異化的根源就在人的本質中,認為社會革命產生於人的本質的總體上的顛倒,以後他更把社會主義社會看成是一個人的本能結構非壓抑的社會,這就把社會主義徹底人本主義化了。然而,事情卻正如列寧所指出的:「社會主義學說正是在它拋棄了關於合乎人的本性的社會條件的議論,而著手唯物主義地分析現代社會關系並說明現在剝削制度的必然性的時候取得成就的」(《列寧全集》第1卷,1984年第2版,第55頁)。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從人本主義化的社會主義觀出發,提出所謂當代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是從科學到烏托邦,自然是不足為奇的。然而問題在於,當代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到底是從空想發展為科學,還是從科學倒退到烏托邦?這卻不是由哪個人主觀上的喜愛來決定,而是要由客觀實踐來檢驗的。
如果說科學社會主義以《共產黨宣言》為標志誕生以來的150 多年中,社會主義經歷了從空想科學、從理想到實踐、從一國實踐到多國實踐、再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到現代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凱旋進軍的話,那麼,西方馬克思主義人本主義流派鼓吹的當代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是從科學到烏托邦論,所遭遇到的卻是一連串的失敗。兩相對比,實踐無可爭辯地證明,當代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只能是從空想到科學,而決不是從科學到烏托邦。
毋庸諱言,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思想的共產黨、社會主義國家在發展歷程中也遭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甚至遭到象1989—1991年間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那樣的嚴重挫折。相反,西方的一些發達國家卻仍然保持著資本主義制度,並且其經濟還在繼續發展。盡管這兩個方面的事實引起人們思想上的疑難和迷惘,西方資產階級的代表更據此而鼓噪說什麼「資本主義已經全面戰勝了社會發展的其它模式」,因而「現在不是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時代,而是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內擴張的時代」,然而,在社會主義的低潮谷底崛起和騰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卻以舉世矚目的成就告訴人們,在當代,振興社會主義的道路並不在於改弦更張,使社會主義從科學倒退到空想,而是要向前推進科學社會主義。就是說,要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時代特徵、本國實際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偉大實踐中,用新的思想觀點去豐富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並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成就去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
社會主義只能由空想發展為科學,而決不能由科學倒退為烏托邦,因而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所謂當代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是從科學到烏托邦的理論觀點,就總體來說是錯誤的。然而,這又絲毫也不意味著要全盤否定他們在爭取實現社會主義方面所作的一些探索。
仍以馬爾庫塞為例,在1972年發表的《反革命和造反》一書中,他在分析了當代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情況後指出:「二十世紀的資本主義具有空前的能力,正是這一能力將引起二十世紀的革命,當然是這樣一種革命,其基礎,其戰略和目標都和迄今一切的革命,特別是俄國的革命,有根本的區別」;他認為,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造成革命的,是一個擴大了剝削的基礎、又創造出現代生產方式所不能滿足的需要。據此,他提出了總體革命的設想,認為社會主義不僅要增加生產,廢除貧困,而且也要改變人的需要及其滿足,要改變人民各方面——不僅在物質方面,而且也在道德和美學方面——的生存條件和性質,要反對種種不公道、不合理現象,諸如「反對幸福生活掩蓋下的匱乏,反對污染環境的生活方式。道德的和美學的需要成了基本必需的需要,並對家族,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男子和婦女以及自然之間的關系提出新的要求」等等(馬爾庫塞:《反革命和造反》中譯文參見《工業社會和新左派》,1982年商務印書館版,第86、92頁)。這就清楚地說明了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總體錯誤的社會主義理論中,又包含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有價值的見解。對此,馬克思主義者在推進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過程中,是應以肯定的評價和吸取與改造其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的。

中國教育網,網游網,天雪網,百合網,搜購網

熱點內容
法治思維解決信訪問題 發布:2025-01-25 08:48:09 瀏覽:232
法學專業的職業規劃 發布:2025-01-25 08:45:53 瀏覽:812
依法治國六項任務 發布:2025-01-25 08:23:41 瀏覽:554
法官被判法官 發布:2025-01-25 08:11:33 瀏覽:506
農村拆遷補償條例 發布:2025-01-25 08:11:25 瀏覽:543
司法行政法律全覆蓋圖版 發布:2025-01-25 07:43:53 瀏覽:158
2013合同法司考解析 發布:2025-01-25 07:42:04 瀏覽:4
定陶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5 07:39:18 瀏覽:826
航海條例影響 發布:2025-01-25 06:42:59 瀏覽:151
社區兩委班子法律知識培訓 發布:2025-01-25 06:19:44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