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法的基本保障和原則
① 社會保障管理的原則包括哪些
社會保障管理體制的基本原則包括以下四點:
1、一體化原則。就是將社會保障體系中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社會互助和個人儲蓄等六個子系統實行相對集中而又統一的管理,糾正「多頭管理、各自為政」的局面。同時,根據社會保障體系的總體要求,使政策制定、資金使用、監督管理三位一體。
2、社會化原則。就是社會保障管理部門根據相關法律和規章,在全社會范圍內籌集資金,實施以社會保障為項目和對象的管理。強調社會化原則主要是為了避免在社會保障管理中過分企業化和政府行政化的傾向。同時,對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實行社會化原則也是現代社會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3、法制化原則。就是社會保障管理工作必須全面受到法規的約束,以法規為先導,以法規來規范管理行為,並以法規作為處理各種關系的准繩。在立法上,強調中央立法與地方立法結合,社會保障總體立法與分項立法並行;在執法上,強調在相互依託彼此促進的法制網路下,認真按照法律程序和法律要求辦事,對違法違規的行為依法處置。
4、科學化原則。就是社會保障管理部門的職責和許可權必須科學劃分、層次分明,特別是對以下四個方面應分開管理:(1)執資分開,即管理部門不直接介入資金運作;(2)執政分開,即管理部門只執行政策不制定政策;(3)執監分開,即管理部門要接受獨立的監察機構監察和社會監督,而不僅僅是自我監督。
② 簡述社會保障立法原則
社會保障法的基本原則
1.人權保障原則。人權保障是社會保障法的立法之本。當今世界各國的憲法普遍確認了公民的生存權,規定了國家保障公民生存權的義務,因而保障基本的人權就成為社會保障法的立法依據。我國於2004年修正憲法時,首次將「國家尊重和保證人權」寫入了憲法,表明中國政府對社會公民所固有的權利——人權的重視。生存權與發展權是最基本的人權,生存權是維護人的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權利,包括生命權、健康權、物質享受權等內容。作為一名社會人,生存權是其生存的基本條件,國家應通過相關社會保障立法解決公民的溫飽問題和物質需求,一方面保證公民個體能夠正常的參與社會生活,另一方面,維護社會安全與穩定。發展權是指個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能力獲得的權利,包括學習權、就業權、社會交往權等內容。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人的價值的提升,社會保障法也越來越關注人的發展權問題,表現為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就業服務計劃、公共文化事業的投入等方面。人權保障原則是社會保障法的最基本原則。
2.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原則。任何法律都應是一種普遍的規范,社會保障立法應考慮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與需求,即普遍性原則。普遍性指全體社會成員平等的享有社會保障權,而不問其性別、種族、年齡、職業地位和信仰等。我國憲法第45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在保證所有公民平等享有社會保障權利的同時,也要考慮到社會成員之間的階層差別與個體差異,從而需要差別對待,即針對不同類型的社會成員制定內容有別的社會保障法律,即特殊性原則。比如,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的現有構架是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和優撫安置四大組成部分,我國社會保障在不同領域,將會針對不同的社會對象、層次和結構,制定出相應的應對策略。比如,大體上,在社會救助層面,主要對象為貧困者;在社會保險層面,主要對象為工資勞動者;在社會福利層面,主要面對全體公民;在社會優撫層面,主要面對的是軍人和軍烈屬。另外,由於地區發展水平的不平衡,社會保障也不可能實行「一刀切」。所以,應在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框架下,因地制宜,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
3.權利與義務相對等原則。權利與義務是法律關系的一個重要構成要素,沒有法律權利和義務,也就不存在法律關系。權利與義務相對等是指公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只要履行了義務就應當享受相應的權利。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任何公民在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因此,社會保障立法也必須遵循這種基本原則。社會保障是由國家、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與實現的。因此,每個勞動者都應該在履行規定義務的前提下,去享受社會保障待遇的權利。比如勞動者必須履行勞動的義務,並按社會保險法規定的標准繳納保險費用,才能在退休時享受領取養老保險金的權利。
社會保障法中的權利與義務的對等關系是針對社會保障制度整體而言的,並不能理解為每個社會成員所享受的權利與承擔的義務在數額上嚴格相一致。這也是社會保障制度的互濟性質所決定的。另外,對於一些不具備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維護他們的基本生存權利是國家的責任,並不需要他們履行特別的義務。
4.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原則。法律制度作為一種上層建築,必須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社會保障制度其實是政府主要運用經濟手段協調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實現社會保障的二次分配,解決特定社會問題和實施相關社會政策,進而達到穩定社會秩序目標的宏觀調控措施。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或者說經濟發展水平是社會保障的物質基礎,所以,在社會保障的立法實踐上,應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家在制定社會保障法律法規時,必須充分考慮當時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既要考慮保障國民的生活,又要顧及增強國民投身工作、參與經濟發展的積極性,結合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
5.集中立法原則。在社會保障出現的初期,社會保障的立法是零散的,但是這樣的分散立法不利於社會保障的正常運行,社會保障立法應遵循集中立法的原則。綜觀當代世界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立法體系,有兩種典型立法模式:一是「美國式」,即制定一部綜合性《社會保障法》,作為調整社會保障關系的基本法;二是「德國式」即制定多部平行的社會保障法律共同構成社會保障法系統,如「社會保險法」、「社會福利法」等。
6.國際協調發展原則。社會保障立法在與本國本地區經濟社會水平相適應的同時,也要考慮與國際接軌,遵循國際協調發展的原則。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會保障立法應考慮在不同的國家之間建立協調機制,創造處理繳費和支付待遇的國際平台,為全球勞動力流動創造條件。
③ 社會保障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互助共濟。
我國社會保障以公平正義共享為基石,以互助共濟為基本原則,走的是政府主導、社會化、多層次的發展道路,致力於為全體人民提供基本生存與發展保障。
這一制度特質決定了社會保障學科的鮮明價值取向是促進全民共享和增進全民福祉,進而需要構築起具備人文關懷的專業知識體系。
我國社會保障改革實踐不僅提出了人類社會保障史上最豐富的研究課題,而且為全球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在我國社會保障發展中,借鑒國外經驗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及時總結中國經驗、解決中國問題並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作出理論貢獻。
(3)社會保障法的基本保障和原則擴展閱讀:
社會保障堅持互助共濟基本原則的優勢:
一是風險應對者由個體壯大為集體,即以群體之力幫助個體抵禦風險;
二是個人基本生存發展條件由不確定變為確定,面臨風險的個體通過納稅或繳費,能夠以確定的小額成本獲得穩定的基本生活保障;
三是防範風險的行為由利己轉化為利他,個體為解除基本生存發展後顧之憂而參加社會保障計劃,結果是所有參加計劃的人都能獲得保障,這正是基於利己目的而達成利他效果。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中國社會保障學科建設:回顧與展望
④ 社會保障定義
指社會保險或保障機制,幫助公民面對某些社會風險如:失業、疾病、事故、衰老、死亡等,或是保障基本的生存資源如教育、醫療等。
社會保障一般包括社會保險、社會互助、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內容。[1]現代社會保險由奧托·馮·俾斯麥於19世紀在德國創立。
一般來說,社會保障由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組成。
(4)社會保障法的基本保障和原則擴展閱讀
社會保障的組成
社會保障作為一種國民收入再分配形式是通過一定的制度實現的。我們將由法律規定的、按照某種確定規則經常實施的社會保障政策和措施體系稱之為社會保障制度。
由於各國的國情和歷史條件不同,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歷史時期,社會保障制度的具體內容不盡一致。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為滿足社會成員的多層次需要,相應安排多層次的保障項目。
目前我國在建的社會保障制度,屬於社會共濟模式,即由國家、單位(企業)、個人三方共同為社會保障計劃融資,而且這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的改革趨勢。個人責任的強化已經成為全球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共識。
社會保障是現代工業文明的產物,是經濟發展的「推進器」,是維護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機制」,是維護社會安全的「穩定器」。社會保障是現代國家一項基本的社會經濟制度,是社會安定的重要保障,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⑤ 社會保障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權利保障原則
2、普通性原則
3、平等性原則
4、基本生活保障與提高生活質量專相結合的原則
⑥ 我國社會保險法的基本原則
1、社會保障法的基本原則是:普遍性與選擇性相結合原則、權利義務對等原則、社會保障水平與發展水平相適應原則、公平與效率兼顧原則
2、保險法基本原則:自願原則、最大誠信原則、保險利益原則、近因原則
⑦ 社會保障法的基本原則包括哪些
1.權利保障原則
2.國家責任原則
3.社會夥伴參與責任原則
4.公平與效率結合原則
5.再分配與儲蓄相結合原則
6.建立多支柱的社會保障體系原則
7.國際協調發展原則
⑧ 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則
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關乎基本民生改善和社會公平正義,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體現,社會關注度高,利益訴求多樣。特別是在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的新形勢下,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任務更加艱巨和緊迫。為確保改革穩步推進、取得實效,必須牢牢把握以下基本原則。
堅持從基本國情出發,以實現社會保障全覆蓋、保基本為優先目標。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總體上還比較低,城鄉和地區之間發展差距比較大,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經濟基礎仍然比較薄弱,統籌兼顧的難度依然很大。在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進程中,要善於把我國基本國情與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規律結合起來,鞏固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模式,堅持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恰當把握改革的進度和力度;從我國人口結構、城鄉二元結構正在發生顯著變化的實際出發,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給社會保障制度帶來的嚴峻挑戰,努力推進城鄉社會保障統籌發展;以全覆蓋、保基本為優先目標,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穩步提高各項社會保障待遇標准,既要讓城鄉居民更多分享改革發展成果,又要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形成對社會保障的合理預期。
加強頂層設計,增強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增強改革的整體性和協調性。社會保障是由多項具體制度構成的制度體系,各項制度既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系,既關乎當前又涉及長遠。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必須充分考慮這些基本特點。要在堅持公平與效率、權利與義務、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同時,更加註重增強制度的公平性和激勵約束功能,實現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在著力解決現實突出問題的同時,更加註重增強制度的可持續性,實現社會保障制度長期穩定運行;在堅持不懈地推進單項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的同時,更加註重從整體上進行制度的頂層設計,實現各項制度的有效整合和成熟定型;在合理確定和發揮各項制度的基本功能作用的同時,更加註重各項制度之間的相互協調,實現不同制度之間的順利轉換銜接。
堅持試點先行,及時總結推廣改革創新經驗。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必須積極穩妥地推進。30多年來的實踐表明,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必須堅持試點先行,通過試點掌握規律、積累經驗、探索途徑,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推開。要充分考慮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合理把握改革的節奏和力度,避免因局部利益調整帶來社會不穩定;積極鼓勵基層大膽創新,並及時把成功的經驗做法上升為普遍性政策和法規制度,使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在創新實踐中不斷完善。
堅持科學民主決策,加強對改革方案的研究論證和改革實施的社會監督。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是一項涉及多領域、多學科的系統工程,復雜性、敏感性都很強,必須按照科學嚴謹、公開透明的程序進行決策。在設計制訂改革方案前,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反復進行理論研究,使方案更加符合客觀實際、更好遵循客觀規律;在研究形成改革方案時,要充分聽取專家意見、廣泛徵求公眾意見,使方案更加具有可行性、更好體現社會意願;在發布實施改革方案後,要深入細致地進行宣傳解讀、及時跟蹤督導改革進程,實事求是地向社會通報改革成效和存在的矛盾,注重健全社會監督機制、暢通社會監督渠道,使廣大人民群眾對改革擁有更加充分的知情權,以更高的熱情參與到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進程中來。
⑨ 社會保障法的原則包括
實行有條件的社會共同責任的原則
廣泛的社會性原則
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原則
⑩ 簡述我國社會保障法基本原則有哪些
您好:
1、權利保障原則
2、普通性原則
3、平等性原則
4、基本生活保障與提高生活質量相結合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