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婚姻法
1. 你如何看待大學生的非婚同居現象大學生戀愛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摘 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日益革新,尤其是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大學生,他們更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在人生觀,價值觀和倫理觀逐步形成的大學階段。大學生中非婚同居已經不是個別現象,已經普遍的在大學生中存在,本文首先對大學生非婚同居的現象做了分類,並對出現存的法律問題給出了建議。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3/view-4343143.htm
關鍵詞:大學生;非婚同居;責任承擔;法律規制
一、大學生非婚同居的定義及類型
(一)大學生非婚同居的定義
關於非婚同居的定義,不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界定,筆者認為,非婚同居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非婚同居包括違反法定結婚條件的非法同居,狹義的非婚同居是指男女雙方自願、持續、穩定地不違反法律禁止規定的共同居住。
(二)大學生非婚同居的類型
1.戀愛同居,大學生情侶戀愛後感情不斷加深,兩人出於對感情需求追求一時的高興或者是受到周圍同學朋友的影響選擇同居,他們多關注的是現在的問題,而不是以後能否結婚的問題,這種同居關系很不穩定,會因為雙方生活習性不同,開始出現爭吵,導致感情出現裂痕雙方就很容易分手。
2.試婚同居,這種同居與戀愛同居不同,他們同居的目的是以結婚為目的,他們在同居前是有充分的考慮,同居並不是一時沖動,彼此之間有結婚的承若,只是由於房屋、工作問題現在不能結婚而只能先同居。
3.間斷型同居,大學生很多都是異地戀,他們不在同一所大學甚至不在同一座城市,這就為同居創造了條件,他們會在假期或者逃課去對方的城市約會,來證明自己的愛情、加深彼此的感情。這種同居關系同樣不穩定。
4.陪伴型同居,現在很多學生在大學期間被送出國外留學,由於離家的孤獨感、外國生活習慣的不適應,大多數的學生會找個同伴同居,彼此之間相互照顧,相互幫助,但這種同居關系一般會在畢業回國時結束,兩人也並不以結婚為目的。
5. 大學生與已工作人的同居,這種同居不同於兩個大學生之間的同居,大學生一方沒有工作收入經濟不獨立,又沒有工作保障,處於弱勢一方,會導致兩人地位不平等,這種同居更不具有穩定性。
二、對大學生非婚同居問題的法律探討
(一) 大學生非婚同居的合法性及客觀存在
現行的法律法規中無禁止。私法有一項重要原則,凡法無規定的即合法,現行的婚姻法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中對不違反相關規定的非婚同居並無禁止規定。在2005年的《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中取消了不能結婚的禁止性規定,所以在現行的法律中並無對大學生同居的禁止,因此在注重個人權利,注重個人隱私的大學生就有選擇非婚同居的自由和權利。同居作為男女兩性之間一種生活方式,也日益被在大學生所接受。在校大學生基本上都是年滿十八周歲的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所以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二)現行法律法規在大學生非婚同居問題上的滯後性與不足
1.目前為止,尚未有法律法規對非婚同居這一法律關系的作出調整,導致非婚同居的權利義務沒有保障,即如果一方要求解除同居關系,女方在同居期間由於懷孕、墮胎、生孩子等造成身體損害,在解除同居關系時就得不到補償。而這種情況在大學生與已經工作的人同居關繫上體現的更為明顯,在校大學生的弱勢地位會受到精神等方面的損害。
2.由於沒有法律保障,同居關系解除時,過錯方或者有經濟能力的一方對無過錯方不進行幫助和補償,就可能損害同居另一方的利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解釋(二)》第一條,「當事人請求解除同居關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只對「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人民法院才應當受理並予以解除,法律的滯後性和局限性不能解決因解除同居關系而面臨的問題,相應的民事權利也就無從保障。
3.對於大學生非婚同居的後果及責任承擔,並沒有明文法律規定,大學生作為年輕人中受教育的一個特殊群體。一方面,他們大多數都是已滿十八周歲的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責任能力;但另一方面他們還沒有參加工作沒有經濟收入,大多都是靠父母資助。雖然有獎學金制度和助學金政策或者自己勤工儉學,他們的經濟實力依然比較弱,對於同居的生活成本以及同居行為造成的嚴重後果並沒有相應的經濟能力予以承擔。但是,根據《民通意見》161條,「侵權行為人致人損害時年滿十八周歲的,應當由本人承擔,沒有經濟能力的,應當由撫養人墊付。」言下之意,大學生非婚同居後造成的後果比如說懷孕、墮胎、生孩子、撫養孩子等問題原則上應當由大學生自己承擔責任,家長是應該免責的,可現實中,這些責任最後多是大學生的父母甚至學校承擔。
三、大學生非婚同居的法律規制
我國的婚姻法雖未對同居問題予以法律規定,這也並不意味著大學生同居問題就沒有規范可調整,是可以不受干涉的。大學生作為一個受教育群體,必然要受到教育法律法規的調整,因此,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同居行為也應受到教育法律法規規的調整。我國的教育法律法規對於學校與學生的權利和義務做出了明確規定,賦予了高校享自主管理的權利,高校對在大學生違法違規情況予以紀律處分的權利。
1、從大學生義務履行的角度。我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校在校生應當「樹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遵守法律法規,遵守學生行為規范和學校的各項管理制度、尊敬師長,刻苦學習,增強體質,掌握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 」。
從大學生應履行的義務的角度來看,各類學生行為規范要求,在校大學生應認真遵守學校規定,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遵守社會公德文明交友。高校學生行為守則警示我們大學生,同居是一種違反學校規定的行為。
2、從維護高校的教育教學秩序的角度,學生應該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這可以說是間接規制。我國《教育法》賦予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享有「對受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或者處分及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受教育者應當「遵守所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的管理制度。」《高等教育法》也規定:高等學校的學生應當遵守學校制定的學生守則和各項教育教學及管理制度。由此看來,我國有關教育法律賦予了高校一定的權力,學校可以通過制定和實施考勤制度、住宿管理制度等限制大學生在外同居,從而維護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
因此,對大學生同居的限制並不是無法可依,《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和學校的管理制度是法律的一種具體化。當然,教育部的規章和學校的校規校紀必須符合憲法的原則精神以及上位法的規定,並在程序上注意保護學生的知情權和申辯權,對大學生同居的處理既要維護學校的管理秩序,實現大多數學生的受教育權,也要保護大學生的合法權利,以保證高校正常的進行教學和管理活動,為社會培養出品學兼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許曉芬 淺析我國大學生非婚同居的特點[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04
[2]李佳斌 從法律角度探討大學生同居現象[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報2011.3
[3]田建強、劉建軍 大學生非婚同居的法律救濟[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1.3
[4]杜文勇 大學生同居行為的法律思考[J]河套大學學報2007.3
2. 福建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一、福建民俗的發展與演變
福建地處祖國東南沿海,遠離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源地--中原地區。福建的東南是茫茫大海,西北橫亘著武夷山脈,西南有博平嶺山脈,東北是太姥山脈,大海和高山峻嶺嚴重地阻礙了福建與外地的聯系。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福建處於與外鄰相對隔絕的狀態,這種半封閉的自然地理條件決定了福建歷史發展在隋唐以前嚴重滯後於中原,並使境內不同地區的民俗各具地方特色。現將福建民俗發展、演變的主要階段分述如下:
(一)秦漢以前:土著民俗自成體系
考古發掘表明,早在距今約四至八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古人類生活在閩南漳州一帶。距今四至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福建各地都有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福建先民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如生活在閩江下游的「曇石山人」,合群而居,有簡單的語言,用石斧、石鋤、石鐮等工具進行粗放的農作,用石錛、石刀和蚌刀、陶網墜等工具進行漁獵和採集;有了簡單的手工勞動技術,能製作出相當精巧的陶器,並具備原始的紡織技術;在葬俗上,實行掘地而葬,有公共墓地,一般為單人葬,極個別為男女合葬,男子仰身直肢,女子側身屈膝,有石器、陶器等隨葬品,說明已經有了靈魂不死的觀念。還有拔牙習俗,反映了有原始巫術。距今三四千年前的武夷山土著居民已經進入銅石並用時代,他們習於水性,擅長行舟,工於紡織。在宗教信仰上,他們奉龜為神話中的水母而加以崇拜。在葬俗上,實行懸棺葬,即死後將屍體安放於船形棺木內,再放置在人跡罕至的懸崖峭壁上,祈求死者靈魂早日升天。上古三代時,福建境內至少居住著7支互不相屬的土著部族,古文獻稱之為「七閩」。春秋末,楚滅越國,部分越人遁入福建,史稱這個時期的福建土著為「閩越」,他們喜歡傍水而居,習於水斗,善於用舟,最重要的習俗是以蛇為圖騰、斷發紋身,盛行原始巫術。《說文解字》在解釋「閩」字時說:「閩,東南越,蛇種。」所謂「蛇種」,意謂閩越人以蛇為先祖,反映他們對蛇的圖騰崇拜。在相當長時期內,這種崇拜一直存在於閩越族的後裔中。如閩侯疍民,直至清末仍「自稱蛇種」,並不諱言。他們在宮廟中畫塑蛇的形象,定時祭祀。在船舶上放一條蛇,名叫「木龍」,祈求蛇保佑行船平安,若見蛇離船而去,則以為不祥之兆。清代,福州一帶疍民婦女,發髻上多插著昂首狀蛇形銀簪,其寓意亦為不忘始祖。
與原始宗教信仰相輔相成的巫術在閩越人中也相當盛行。閩越人流行斷發紋身的習俗,《漢書·嚴助傳》說:「(閩)越,方外之地,劗發紋身之民也。」這實際是原始巫術的「模仿術」,剪去頭發、在身上紋上蛇的圖案,用以嚇走水怪。如《說苑·奉使》所稱:越人「劗發紋身,燦爛成章,以象龍子者,將避水神。」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閩越族的後裔一直保留著斷發紋身的習俗。越巫在秦漢時名揚天下,漢武帝也深信不疑。他下令在皇宮中建越祝祠,設越巫,用越人的「雞卜」,祈求長壽。
(二)三國至五代:漢族民俗傳入福建並逐漸佔主導地位
秦代漢初,中央政府雖然在福建設立閩中郡和閩越國,但由於均實行「以閩治閩」的方略,所以漢文化在福建尚未有大的影響。西漢元封十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派兵滅亡閩越國,為絕後患,模仿秦遷六國貴族於咸陽的策略,把閩越族的貴族、官吏、軍隊以及部分百姓強制遷往江淮一帶。《史記·東越列傳》載:「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間,東越地遂虛。」漢武帝的遷民政策,給福建社會帶來嚴重後果,盡管尚有一部分閩越人隱遁於山林湖泊之間,終因人口銳減,使原來就不發達的福建經濟文化愈加落後。漢代以後,中原漢文化逐漸向東南沿海擴展。三國時,孫吳據有江東,以福建為後方基地,故重視對福建的治理和開發。孫吳政權多次出兵福建,對山越採取軍事鎮壓政策,「強者為兵,羸者補戶。」繼而在福建設置建安郡和建安、南平、漢興、建平、閩侯五縣,後在侯官設立典船校尉;在霞浦設立溫麻船屯。孫吳政權除了在福建駐扎軍隊,派遣官吏治理外,還將許多罪犯流放於福建,同時也有一些士民避禍閩中,從此,揭開漢文化大規模傳入福建的序幕。西晉至五代,大量中原漢人不斷向東南沿海遷徙。隨著漢人大批入閩,漢文化在福建自北向南迅速傳播,漢族的生產習俗、生活習俗、人生禮儀、歲時節慶、宗教信仰等民俗逐漸取代土著民俗而佔主導地位。同時,一些漢族與土著通婚,閩越族的一些習俗也沉澱下來,成為福建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宋元時期:保留中原古風,形成地方特色
宋代,福建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社會相對安定,生齒繁毓。據統計,宋嘉定年間(1208~1225年)福建人口有1599215戶,比唐開元年間(713~742年)增長近15倍。在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條件下,福建經濟在短時間內躋身於全國發達地區行列,正如詩人張守詩句所雲:「憶昔甌越險遠之地,今為東南全盛之邦。」反映福建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隨著經濟的長足進步,文化也呈現一派繁榮景象,教育事業十分發達。據統計,宋代福建有縣學、州學56所,書院75所,還有數以百計的書堂遍布城鄉,莆田有「三家兩書堂」(李幼傑《莆陽比事》卷6)的記載,福州有「學校未嘗虛里巷」(梁克家《三山志》卷40《土俗類二》)的說法。因讀書風氣十分濃厚,福州是「城裡人家半讀書(祝穆《方輿勝覽》卷10《福州》),連山區泰寧也出現「比屋連牆,弦誦相聞」(何喬遠《閩書》卷36《建置志》)的景象。由於教育發達,讀書風氣興盛,故福建科舉鼎盛,人才輩出。據統計,宋代福建進士多達7038人,佔全國進士總數35093人的五分之一;宋代宰相共134人,福建籍宰相有18人,居全國第三位;被《宋史》收入的福建名人多達179人,居全國之冠。宋代福建涌現出一大批名揚中外的傑出人才,有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天文學家蘇頌、法醫學家宋慈、史學家鄭樵和袁樞、書法家蔡襄、著名詩人楊億、慢詞大師柳永、詩論家嚴羽、文學家劉克庄,等等。時人周必復頗為自負地宣稱:「今世之言衣冠文物之盛,必稱七閩」(《南宋群賢小集》第13冊《端隱吟稿序》)
宋代福建文化在繁榮昌盛之時,逐漸形成地方特色。在民俗方面,一方面由於古代福建交通閉塞,各個區域之間交往不多,處於相對隔絕狀態,因而為古文化的保存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許多中原古文化已在其發源地逐漸式微甚至湮沒,而在福建卻被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在福建舊志書中,有關福建民俗「隆古」、「近古」、「猶有古意」之類的記載隨處可見。以傳統歲時節慶為例,志載:「風化所被,古意猶存。至如歲時節序之相沿,大抵今昔不殊。」(清·康熙《羅源縣志》卷3《俗尚》)另一方面,由於福建海岸線曲折,有許多天然良港,因此海上貿易發達。宋元時期,泉州港一度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港之一,從而帶動福建沿海地區經濟迅猛發展。百姓商品意識較強,富有冒險性格和開拓精神,對外來文化和民俗採取較寬容的態度。這種情況與內地人民的淳樸、守成和不輕易冒險的民風形成強烈反差。
(四)明清時期:民風漸趨奢侈、頹廢
明代中期以後,由於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和市民階層的形成,民風趨於奢侈。在福州,據記載:「夫婚嫁侈靡,珠玉瑩煌,商財賄也。博戲馳逐,樗蒲百萬,作色相矜,必爭勝者,重失負也。游閑公子,飾劍履妖服,怒馬揚揚過里門者,為富貴容也。」(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風俗》)泉州的奢侈之風更甚,恥貧誇富成為時尚,「習俗之趨尚為豪奢。」不但商賈、胥役之輩「美服食,仆妾輿馬,置良田好宅,履絲曳縞,擲雉呼盧,以相誇耀,比比而然。」就是「家無擔石」的貧寒之家,也「非色絲盛服不出。」「雖家非素封,亦恥居人後,」(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風俗》)形成恥貧心理。在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的閩西、閩北地區,儉朴傳統也不同程度受到沖擊,嘉靖時(1522~1565年)建陽「市井者尚侈好浮。」(清·嘉靖《建陽縣志》卷3《風俗》)乾隆時光澤「嫁女猶從厚,設宴必欲豐。少年衣裝必尚華麗,城鄉演劇,耗費無窮。」(清·乾隆《光澤縣志》卷4《輿地誌·風俗》)一些鄉村百姓也染上奢侈之習,如尤溪「平民鄙儉崇奢,以服食相矜。」(清·乾隆《尤溪縣志》卷3《風俗》)同時,隨著土地兼並日益嚴重,加上倭寇侵擾,賦役繁苛,大量自耕農破產,其中一部分人無所事事,民間賭風、爭訟盛行。《南安縣志》載:「嘉靖被寇以後,一切失業細民,率趨賭博、椎剽、囂訟之計,以幸旦夕。」《同安縣志》亦稱:「賭風盛行,匪自今日;賭弊最甚,莫如頭家。」(轉引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風俗》)類似記載,在舊方誌中隨處可見,帶有普遍性。
(五)近代至民國時期:新舊民俗並存
從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起,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隨著廈門、福州成為五口通商口岸,外國資本湧入福建,逐漸動搖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有的農民淪為無產者,靠出賣勞動力為生;有的棄農為商,做小本生意,經濟基礎的變化導致傳統民俗的嬗變。中西文化發生碰撞,西方基督教由沿海深入內地,出現許多信奉基督、不祀鬼神的信仰群體,也有兩者兼而有之的半洋半土的信徒,還有教會辦的學校、醫院、育嬰堂等先後在各地出現。與此同時,廈門、泉州、福州等城市煙館林立,吸食鴉片的陋習,嚴重地腐蝕著社會肌體。20世紀初,在新文化運動以及一些西方思潮的沖擊下,城鎮中的傳統民俗發生了許多變化,出現了一些新的民俗。民國時,歐化民俗還波及鄉村,《長汀縣志》載:「蓋邑人漸染歐化,踵事增華,奇技淫巧之事,聲色貨利之食習,駸駸乎遍及各鄉,尤以城市為最。」(民國《長汀縣志》卷17《禮俗》)
這一時期,民間服飾、器用、交際、婚俗變化較大。在服飾器用方面,清末男女皆蓄發垂辮。辛亥革命前後,男子有剪辮之舉,城裡人學西方剪短發。女子在本世紀三十年代,剪發者漸漸增多。官員在清代著官服,有錢人家長袍馬褂,出門以坐騎、轎子代步。辛亥革命後,官員著中山裝、長袍,出門或以轎車代步。富豪人家穿西裝革履,使用懷表、座鍾、留聲機等洋貨,煤油、火柴、肥皂、牙膏等舶來品也進入尋常百姓之家。在禮儀方面,清代平民百姓見到達官貴人要下跪作揖,畢恭畢敬,官場更有各種繁文縟節。辛亥革命後,提倡平等,廢除封建官場儀節,見面行握手、抱拳或舉手禮;在婚姻禮俗方面,少部分人沖破封建舊俗,自由戀愛,婚禮也不似往昔之鋪張;在教育方面,新型學校增多,還建立了女子學校。許多華僑熱心家鄉的辦學、建廠、修橋、鋪路等公益事業;一些民間陋習如停柩不殯、溺嬰、棄嬰、纏足、童養媳、迎神賽會等被明令禁止,雖然其中有的習尚因令行不止而遠未消除,但已大有減少。在廣大農村,傳統歲時節慶、生產習俗、民間崇拜及其他民俗活動仍無多大改變。但總的趨勢是封建性減弱,現代性增強,新舊民俗並存,傳統民俗仍居主導地位。
(六)1949年以來:破除陳規陋習,樹立新的風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人民當家作主人,他們以極大的熱情投身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這一時期,隨著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福建民俗發生了重大變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文化大革命」前夕,福建各級黨組織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移風易俗,廣泛開展宣傳教育,發動群眾破除陳規陋習,逐步樹立社會主義新風尚。在人際關繫上,根本改變舊社會窮人與富人、下級與上級的等級尊卑關系,確立平等、同志式的新型關系,大家以「同志」互稱,友好相處,互助合作。共產黨員、各級幹部以身作則,廉潔奉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消除了舊時的官僚腐敗作風。人民群眾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踴躍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擁政愛民、擁軍愛民,蔚然成風。在生產習俗上,大力宣傳普及科學知識,應用科學技術,舊時的求神治病、禱告祈雨等愚昧落後習俗基本上被破除。在生活習俗上,城鎮居民多著列寧裝、中山裝,農民穿本地裝,尚青、藍色;出門旅行乘坐汽車、火車、輪船,舊時的坐轎、騎馬現象明顯減少,以至消失;生病求醫成為城鄉大多數人的共識,舊時「信巫不信醫」的陋習基本破除,人民政府花大氣力徹底杜絕吸食鴉片、賣淫嫖娼、纏足等丑惡現象。在婚姻禮俗上,各級政府認真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提倡自由戀愛,婚事新辦,逐漸蔚然成風;封建包辦、買賣婚姻、婚事大操大辦,受到抵制和輿論批評;法律保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流行數千年的童婚、溺嬰、納妾等行為被明令禁止。在喪俗上,禁止停柩不葬,鼓勵喪事從簡。農村雖沿襲土葬,但風水堪輿、建醮普度亡魂之俗逐漸淡化。福州、廈門、漳州等城市推行殯葬改革,倡導火葬,取得成效。在歲時節慶上,仍保留傳統節日,其內容已賦予新時代特色,更加豐富多彩。除表演舞龍、舞獅、演戲等傳統節目外,還有看電影,舉行球類比賽、拔河比賽等體育活動,鋪張浪費、祭祀鬼神等舊俗逐漸淡化。遇公歷元旦、婦女節、勞動節、青年節、兒童節、建軍節、國慶節等歡慶節日,城鄉一般要組織報告會、文藝演出、球類比賽、游園或參觀等活動,氣氛熱烈而富有意義;在宗教信仰上,人民政府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同時加強無神論教育,用科學知識破除鬼神迷信,提高人民的思想覺悟,民間迷信活動大為減少。
這個時期,福建省各級黨組織和人民政府還十分重視對畲族、回族等少數民族的工作,組織大量人力、物力對本省少數民族的狀況進行調查和民族采風,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各少數民族優良風俗習慣得到繼承發展,一些陋習也逐漸革除。
「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受極「左」思潮影響,全盤否定傳統文化,將民俗現象不加分析地斥之為「四舊」,用行政或暴力手段予以破除,許多正常的民俗活動遭到批判和禁止,福建民俗被嚴重扭曲。傳統節日除春節外,多被禁革,過春節也要「革命化」,除夕吃「憶苦思甜飯」,大年初一不準舞龍、舞獅,不準演唱傳統戲劇;人們服飾單一,傳統的旗袍等服裝均被禁止。各地廟宇大多被摧毀或封閉,或改為倉庫、學校,菩薩、神像均被搗毀,甚至許多文物、藝術品也被作為「四舊」加以破壞、燒毀,等等。
二、福建民俗特徵
民俗的形成一方面是與人們的社會物質生產水平、生活的內容與方式的變化以及自然條件相適應,總之是隨著經濟基礎和社會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只是民俗的變化往往滯後於經濟基礎和社會生活;另一方面,民俗一旦形成便世代相襲,並以傳統習慣勢力、傳襲力量和心理信仰影響和制約著人們的意識和行為,具有長久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穩定性;此外,民俗還具有民族性、階級性和社會性等特徵。
福建民俗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和氛圍中形成的,所以具有中國傳統民俗的一般特徵。同時,它又是在福建這個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文化等條件下逐漸形成並發展起來的,因此在許多方面必然帶有顯著的地方特色。在豐富多彩的福建民俗事象中,表現比較突出的特徵有:
(一)多源性
福建民俗的構成是多源的,主要有四個來源:
1.秦漢以前的原始土著民俗。福建原始土著居民在秦漢之前有著自成體系的民俗,秦漢以後,閩越族與漢族逐漸融合。唐朝人丁儒在《歸閑詩二十韻》(其二)對唐前期閩南地區民族融合的情況作過這樣的描述:「漳北遙開郡,泉南久罷屯。歸尋初旅寓,喜作舊鄉鄰。……土音今聽慣,民俗始知淳。……辭國來諸屬,於茲締六親。追隨情語好,問饋歲時頻。相訪朝和夕,渾忘越與秦。……呼童多種植,長是此方人。」(清·康熙《漳州府志》卷29《藝文》)閩越族的部分習俗成為歷史遺跡,還有部分民俗卻沉澱傳承下來,成為福建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影響著福建其它民俗。
2.漢族民俗。漢代以後,中原漢族不斷南遷,帶來了漢族的民俗,並逐漸成為福建民俗的主體。志稱:五代時,閩北多為江北避亂之民,所以「備五方之俗」(《八閩通志》卷3《地理》),閩西也「由唐歷宋,風聲氣習,頗類中州。」(陳一新《贍學田碑》轉引民國《長汀縣志》卷17《禮俗志》)福建民俗中無論是生產習俗、生活習俗,還是人生禮儀、歲時節慶,以及民間信仰和崇拜等等,都與中國傳統民俗一脈相承。
3.少數民族習俗。福建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畲族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習俗是福建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元代蒙古族和清代滿族的一些習俗也沉澱在福建民俗中。
4.外國民俗。宋元時期,泉州為世界著名港口,對外貿易繁榮。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到泉州經商,其中一部分人定居泉州,府志載:「胡賈航海踵至,其富者貲累巨萬,列居郡城。」(清·光緒《泉州府志》卷75《拾遺》上)他們有自己的學校--「番學」,信仰伊斯蘭教,保留本民族的傳統習俗。這些外來民族雖然後來基本上與漢族融合,但一些特殊習俗卻保留下來,成為福建民俗的一部分。元代、明代和近代,隨著基督教的傳入,歐洲的一些民俗也傳入福建。特別是近代以來,福建民俗受外國民俗的影響日益明顯。
(二)融合性
福建民俗的融合性有三個方面的含義:
1.不同民族民俗的融合。漢族民俗固然為福建民俗的主體,但福建漢族民俗實際上是融合了其它少數民族的習俗而自成體系的,如閩越族的一些習俗就被漢族所繼承。自古以來,福建的宗教信仰特別發達,這與閩越族「信鬼尚巫」的傳統有密切的關系。又如閩越族婦女普遍參加生產勞動,這一習俗被入閩的漢族繼承下來,在福建沿海地區,婦女參加生產、從事重體力勞動相當普遍。《閩書》載:「福州……田則夫婦並力而合作,女作多於男。女人能轎,取女轎三十戶以應內宮之役。」(《閩書》卷38《風俗》)晉江的「婦女芒屩負擔,與男子雜作;百工技藝,敏而善仿。」(清·乾隆《晉江縣志》卷1《輿地誌·風俗》)閩越族的部分後裔疍民及畲族,在保留其獨特習俗的同時,也吸收了大量漢族民俗,並把它們與本民族的習俗融合起來。
2.不同地區漢民俗的融合。中原漢人遷徙福建,前後持續千餘年,他們以中州移民為主,還有不少是來自其它地區的漢人。這些來自不同地區的漢人,在具體習俗上還是有些差異,有的甚至差別很大,相繼進入福建後,漢族民俗也逐漸融為一體。
3.中外民俗的融合。商品經濟的發達和海外貿易的繁榮,使宋元時期福建東南沿海地區以開放的姿態對待外來文化,特別是泉州港,「民夷雜處」,「市廛雜四方之俗。」(《西塘集》卷7《代太守謝泉州到任》)泉州漢民對外來文化博採廣取,加以融合。以宗教信仰為例,宋元時期流傳於泉州地區的,除道教、佛教、民間宗教及其他民間信仰外,還有從外國傳入的伊斯蘭教、基督教聶斯脫里派、天主教方濟各派、婆羅門教、印度教、摩尼教等等。這些外來的宗教不但為僑民所信仰,在漢族中也擁有不少信徒。各種傳統宗教與外來宗教和平相處,互相交融滲透。
(三)區域性
福建漢人的祖籍大多是中原地區,由於他們入閩的時間前後相差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以致所帶來的中原漢語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入閩後,又因與當地土著居民的融合程度不同,加上地區間交通不便、往來不多等原因,逐漸形成許多不能相互通話的方言區。連城、清流、大田等山區縣,竟然沒有本縣通用的方言,甚至相鄰的鄉村不能進行語言交流。福建方言以紛繁復雜著稱於世,在中國八大方言中,除了湘方言外,其它七大方言均有在福建的不同地區流行。
語言是文化的主要載體,地區的文化特色,往往在語言上得到體現。民俗也因不同的方言區而存在著差異。以民間信仰為例。臨水夫人和五帝的信仰主要在以福州為中心的閩東方言區內流行,媽祖的信仰中心在興化方言區,王爺、保生大帝的信仰主要流行於閩南方言區,扣冰古佛信仰主要流行於閩北方言區,定光古佛信仰主要流行於閩客方言區,等等。
在同一方言區內,不同府、縣的民間信仰又有所差異。以閩南方言區為例:保生大帝、開漳聖王陳元光及其部將輔順將軍馬仁、輔勝將軍李伯瑤、輔義將軍倪聖芳、輔仁將軍沈毅的宮廟在漳州府屬各縣較多,廣澤尊王信仰以泉州、南安最盛,清水祖師在安溪、永春、德化影響較大,青山公在惠安縣擁有最多的信徒。其它方言區的情況也大致如此,各府、州、縣都有自己的保護神。
在同一縣內,每個鋪、境、村落都奉祀一個或若干個特定的神靈作為保護神,舊稱境主、福主、土主、社神等。以泉州為例,舊時泉州城分為36鋪94境,鋪有鋪主,境有境神,共有大小神廟130多座,奉祀著100多尊神靈。境主神的神廟由居住在該境的百姓捐資合建,各種宗教活動也由該境的百姓參加,抬神出遊一般不能越出本境地界。
(四)可塑性
平民百姓則不那麼嚴格,往往將納采和問名合而為一,將納征和請期合而為一,同時簡化迎親禮節。貧窮之家的婚禮則更加簡化,甚至在除夕之夜草草合房者也大有人在。又如福建絕大多數地方盛行厚葬之俗,閩南地區更甚,俚語有「生在蘇杭,死在閩南」之說。但閩南地區的不同市縣,或同一市縣的不同鄉村、同一鄉村的不同人家,喪葬禮俗的繁簡程度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又如壽誕,富貴之家除了大擺宴席,祝壽請客外,還要演戲助興。而尋常百姓之家無力大操大辦,貧窮之家更不敢奢望舉行壽誕之禮,能煮碗壽面招待客人就算不錯了,不少人甚至終生沒做過一次壽誕。類似的情況在福建的民俗中普遍存在。
(五)娛樂性
民俗的形成要得到全社會大多數成員認同,並樂意參與,需要有一定的娛樂性。福建民俗的娛樂性尤為突出,以宗教祭祀為例,福建的宗教祭祀活動往往伴有豐富多彩的戲劇演出。在百姓的觀念中,要獲得神靈的歡心和保佑,除了獻上豐盛的祭品和進行虔誠的禮拜外,還要演戲酬神、演戲媚神、演戲娛神;不但神誕日要演戲酬神,傳統節日、婚嫁壽慶、祭祖、寺廟落成、神靈點眼開光、廟會、祈雨、五穀豐收、齋醮儀式等等活動都要演戲酬神。最典型的是連喪葬也要演戲媚神,俗稱「和尚戲」或「喪戲」。如政和縣:「初喪,置酒召客,演劇喧嘩,以送死之禮。」(民國《政和縣志》卷20《禮俗》)仙游縣:「父母之喪,久停未葬,必覓堪輿。……葬畢,晏酒演劇,鄉里道賀。」(陳盛韶《問俗錄》卷3《仙游縣·金斗》)清末,泉州喪葬演戲媚神成為風尚,時人吳增在《泉俗激刺篇·喪戲》中寫道:「流俗是非太倒置,作大功德竟演戲。大小班,無小備,男女眷,無不至。嬉謔笑語,嫌疑不避。毫無哀痛心,大有歡樂意。破費計百又計千,人多稱其孝,戚友稱其賢,鳴呼其然豈其然。」宗教祭祀活動與戲劇演出相結合的習俗,至遲在北宋時就已形成,雖說是為了「酬神」、「媚神」或「娛神」,但在客觀上卻取得娛人的效果。
(六)神秘性
自古以來,福建的宗教信仰特別發達,史稱:「其俗信鬼尚祀,重浮屠之教。」(《宋史》卷89《地理志》)志書亦載:「閩俗好巫尚鬼,祠廟寄閭閻山野,在在有之。」(《八閩通志》卷58《祠廟》)福建民間所奉祀的神靈十分繁雜,既有閩越族和其他土著民族殘存下來的鬼神,又有從中原傳入的漢民族所奉祀的各種神靈,還有從印度、中東、歐洲等國外傳入的神靈。特別是福建民眾所創造的神靈數量十分驚人,他們需要什麼就創造什麼,帶有任意性和實用性。不但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如盤古、女媧、西王母、彭祖等)、古典小說中的角色(如齊天大聖、豬八戒、通天教主、姜子牙、八仙、四海龍王等)被奉為神靈,而且岩石、老樹、花草、枯骨、家禽家畜、泥土、傢具等等也會成為崇拜對象,只要需要,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崇拜對象,不受限制,其隨意性是中國其它地區所不能比擬的。總之,福建境內的神鬼幾乎無處不有,充斥於天上、人間和地府,構成了十分龐雜的神鬼體系。發達的宗教信仰深刻地影響著福建民俗的各個方面,使生產習俗、生活習俗、人生禮儀、歲時節慶等都附帶了各種祭祀活動和禁忌,不同程度地染上神秘的色彩。
(七)輻射性
福建民俗具有輻射范圍廣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明清時期,以閩南人為主的福建人大批渡過台灣海峽,移居台灣島,閩南的民俗幾乎全盤移植到台灣,成為台灣民俗的主體;二是明代以後,閩人移民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帶去福建民俗,不同程度影響了居住國的民俗;三是福建民俗還輻射影響到日本的琉球等地。
3. 蔡暢的軼事典故
蔡暢從小嚮往進學堂讀書。蔡母葛健豪慈祥剛毅、豁達明禮、好學上進。1913年底,倡導女子教育的革命思潮席捲湖南,湘鄉縣第一女校開始招生的消息傳到永豐鎮。蔡母便和子女們一起到湘鄉第一女子學校讀了一學期,由於籌措的學費用得差不多了,又沒有其它的生活來源,全家人只好回到永豐鎮。蔡母想到家鄉的女子上學是多麼困難、多麼不易,又不可能都跑到縣城裡去受教育,於是就召集子女在一起談了想在永豐鎮辦一所女子學校的想法。蔡母的話得到孩子們的贊同。不久,永豐鎮上就掛出了「湘鄉縣立第二女校」的牌子。
蔡暢在創辦的這所女子學校里,扮演了雙重身份,她平時是學校里的學生,跟隨同學們一起學語文、數學等,到上音樂、體育課時,她又以學校的「老師」身份去教大家。由於蔡暢天資聰穎,師生反映都挺好。
學校的教室是由尼姑庵改的,十分簡陋。上音樂課時,由於13歲的蔡暢個子矮小,站在黑板前面看不到後面的同學,而後排的學生也望不到她們的小老師。蔡暢為了能讓女孩子們集中精力,又能使自己指揮全局,就搬來一條板凳,站到凳子上教學生們唱歌。蔡暢講課的時候,態度十分認真,也很有耐心。這位小老師和學生們的年齡相仿,很能掌握女孩子們的心思,雖然她的授課經驗不多,但她肯下苦功夫鑽研,學生們聽她的課非常輕松愉快。大家都喜歡她們的這位小老師。新型女子學校遭到當時封建勢力的反對,開辦不到三個學期,就被封閉了。蔡暢又陷於失學的痛苦之中。 第二女校停辦以後,蔡暢一邊隨母親從事家務,一邊自學文化。生活使她開始感到做人不容易,做一個女人更不容易。她思索著,如何能像她的哥哥蔡和森一樣,走自己想走的路。就在她找不到出路,被無窮的苦惱困擾的時候,一個新的難題又擺在她的面前。蔡暢的父親蔡蓉峰因為坐吃山空,經濟窘迫,便想在女兒身上打主意。他看到蔡暢已出落得端莊文雅,品貌雙全,便准備以五百銀元聘金,將蔡暢許給一個地主家去當小媳婦。
蔡父借著醉意和蔡暢的母親商量的這樁婚事。母親聽後,當即表示堅決反對這門親事,倆人為此爭吵起來。蔡父大發雷霆地吼叫起來:「這全是你這死老太婆慣的,今天上學、明天辦學,還要上天了,全不把老子放在眼裡!……」蔡父越說越火,竟然跳進廚房抄起一把菜刀,叫喊著要殺掉蔡暢的母親。蔡暢陷入了極度憂傷和迷惘的情緒之中,她彷彿覺得多少年給予她溫暖和力量的家庭,對於她已經絲毫沒有安全感了。她尋思著以後的出路,蔡暢給在長沙高等師范學校讀書的哥哥寫信,敘述了家裡發生情況,並提出她想到長沙去躲避的意見。不久,哥哥回信支持妹妹出走的舉動。1915年初,蔡暢在母親的幫助下,瞞著蔡父離開了永豐鎮。從此,她再也沒有回過那片令她傷心的土地。 盡管黨和農民(落後農民)在婦女的身體(去留)之上和顏悅色地爭奪,而婦女到底是在利用這一空隙開始狡黠的報復了。她們通過黨的《婚姻法》(1950年的習慣稱呼是「毛主席的婚姻法」)來報復丈夫翁姑的壓迫, 同時通過報復丈夫來破壞他與黨的結盟,從而報復黨對其身體的利用和分配。這一狡黠的報復,帶來了兩個後果:1.黨像發現落後的「農民意識」一樣,發現了落後的「婦女意識」,從而展開了「新的婦女解放運動」——婦女講習班,和教育農民一樣開始教育婦女。以至於後來發展到在浦安修總結中的,利用婦女的善感和自私來做婦女工作和完成政治任務。2.黨開始收緊對婦女離婚解放的縱容,試圖重新與農民(仍然有很多落後農民)結成可靠聯盟,包括在婦女離婚上的聯盟,以鞏固革命勝利時對婦女身體的重新分配。
這時黨的婚姻立法開始普遍修改,先是從「離婚的絕對自由」退回到「離婚自由」。即在「婚姻法」中的離婚自由原則下,列舉了離婚條件,實際上就是項英反復批判的「正當理由」。由此可見共產黨在策略上對農民的讓步。如閩西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通過的《婚姻法》規定了11條離婚條件,如「(1 )夫婦間有一方患殘廢、癲狂或暗疾,經調查實在的;(2 )婦女如有受翁姑丈夫壓迫情形,經鄉蘇維埃證實的……」1940年《晉冀魯豫邊區婚姻暫行條例》規定了9 條離婚條件,同時規定了夫妻感情惡劣至不能同居者,任何一方均可訴諸離婚。至於「朝秦暮楚」現象,(被項英貶斥為國民黨訓政的觀點),後來也證明不是空穴來風,在根據地時期,牛山縣有一個婦女,三年結離了5 次婚,以至浦安修號召婦女工作幹部,「要教育婦女和農民,勿拿婚姻當兒戲」。鄂豫皖工農兵第一次代表大會《婚姻問題決議案》規定,「男女主謀提出離婚不得過三次……」有的地方還規定:「離婚後經兩個月始可再次登記結婚」。在上文提到的《關於婚姻問題決議案》中,蘇區中央批評了「朝三暮四」、「一杯水戀愛」現象。還有向榮提出的離婚後男子對婦女的撫養義務顯然過苛的問題,蘇區也開始糾正,在湘贛省《婚姻條例》中規定:「……(工)中農及中農以下的老婆,實行離婚之後,在未結婚之前,其間的生活,男子概不負責,離婚時只能帶本人的土地及衣物。」
顯然,共產黨最終放棄了與婦女的結盟,而恢復了與貧農的共同針對「狡黠的媳婦」的聯盟,可能是當時蘇區或解放區軍事危機趨重的緣故,貧農的參軍是黨的政權得以生存的有效保證,而限製革命初期的大規模婦女離婚便是迫不得已的了,盡管這將會影響基層婦女幹部工作魄力的展現。但共產黨並沒有放棄婦女解放的工作任務,而是終於在蔡暢、浦安修等一批堅定而又智慧的女幹部的出色努力下,實現了「溫柔」的轉變。
法律轉型的同時,作為重要輿論力量的宣傳口號也開始轉變。著名美國記者斯特朗曾記述道:「婦女運動的領袖蔡暢對我說,『我們在農村地區的口號不再是婚姻自由和婦女平等,而是拯救嬰兒和家庭和睦了。我們犯了一個錯誤,把女權強調到不適當的程度,結果引起了農民的反感。男女之間的矛盾削弱了反對日寇和地主的共同斗爭』」。
1940年至1942年左右,許多文件、資料和法令中都開始大量地談論愛情和幸福的「慎重」。同一時期,蔡暢、浦安修等婦女幹部,也以「家庭和睦」口號換掉了「婚姻自由」。
這個記述是如實的。浦安修在《總結》中也著力分析了這一點。(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蔡暢和浦安修的思想是較為接近的)。浦安修非常聰明地分析了農民和婦女的關系,認為「婦女運動的口號須依靠農民的覺悟程度來提出。」 這也表明當時的共產黨的策略轉換上,農民的利益終於高出了婦女的利益。這人們不應以女權主義的立場來判決浦安修和蔡暢的「變節」,在當時的中國農村,這種提法反是務實的,真正關心婦女的。因為這個口號「正可以解放婦女不少的痛苦,並易獲得各種人士的同情,尤可得到老年婦女的同情……」。
但是在客觀上,「家庭和睦」的口號使得革命對當時的婚姻家庭,尤其是貧農的婚姻家庭的策略成為一種看守和維系。不是通過打破而是通過營造,來求得婦女的安全、少痛苦,來求得家庭,以至整個解放區的安全、少痛苦。
4. 家庭暴力的法律對策
家庭暴力法律最新規定:
1、根據《婚姻法》第43條和《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受害人要求依法處理的,公安機關才能受理,受害人未向公安機關要求處理的,公安機關不予處置。
2、《婚姻法》第43條第3款規定,「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愛害人提出請求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治安管理處罰的法律規定予以行政處罰」。
3、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22條的規定:「有下列侵犯他人人身權利行為之一,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處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
(一)歐打他人,造成輕微傷害的;
(二)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
(三)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四)虐待家庭成員,受虐待人要求處理的;
(五)寫恐嚇信或者用其他方法威脅他人安全或者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脅迫或者誘騙不滿十八歲的人表演恐怖、殘忍節目,摧殘身心健康的;
(七)隱匿、毀棄或者私自開拆他人郵件、電報的。
5. 長汀的習俗
長汀風俗
··························長汀土著
嫁女就是賣女人,
只有價錢沒親人。
如若你是窮小子,
願賣鄰村王瘋子。
大溝深山出刁民,
還議別人不文明。
自我感覺倍兒棒,
眼裡他人井中鼠。
三言兩語概長汀。
你說長汀不長汀?
6. 你好,我在龍岩,不知道能不能得到法律援助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三十九條 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
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判決。
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經營中享有的權益等,應當依法予以保護。
第四十條 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一方因
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
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予以補償。
第四十一條 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
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
法院判決。
第四十二條 離婚時,如一方生活困難,另一方應從其住房等個人財產中給
予適當幫助。具體辦法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第四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三)實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第四十七條 離婚時,一方>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
債務企圖侵佔另一方財產的,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藏、轉移、變賣、毀損
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離婚後,另一方發現有上述
行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人民法院對前款規定的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依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予以制
裁。
7. 個人可以到閩西司法鑒定所做親子鑒定嗎
就該問題而言,如果當事人想到非司法鑒定機構進行鑒定的,是其自由選擇的權力范圍。但是,如果其想到司法鑒定機構進行鑒定,必須經過司法機關的指定,否則該鑒定機構不予受理。
同時,根據《婚姻法解釋三》第二條規定, 夫妻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不存在,並已提供必要證據予以證明,另一新婚姻法方沒有相反證據又拒絕做親子鑒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不存在一方的主張成立。
新婚姻法司法解釋三 正確審理婚姻家庭糾紛案件
當事人一方起訴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並提供必要證據予以證明,另一方沒有相反證據又拒絕做親子鑒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一方的主張成立。
8. 龍岩離婚後孩子的撫養費男方應該付多少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子女撫養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第七條規定,子女撫育費的數額,可根據子女的實際需要、父母雙方的負擔能力和當地的實際生活水平確定。
有固定收入的,撫育費一般可按其月總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給付。負擔兩個以上子女撫育費的,比例可適當提高,但一般不得超過月總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無固定收入的,撫育費的數額可依據當年總收入或同行業平均收入,參照上述比例確定。
有特殊情況的,可適當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
第八條規定、撫育費應定期給付,有條件的可一次性給付。
第九條規定、對一方無經濟收入或者下落不明的,可用其財物折抵子女撫育費。
第十條規定、父母雙方可以協議子女隨一方生活並由撫養方負擔子女全部撫育費。但經查實,撫養方的撫養能力明顯不能保障子女所需費用,影響子女健康成長的,不予准許。
第是一條規定、撫育費的給付期限,一般至子女十八周歲為止。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以其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並能維持當地一般生活水平的,父母可停止給付撫育費。
第十二條規定、尚未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父母又有給付能力的,仍應負擔必要的撫育費:
(1)喪失勞動能力或雖未完全喪失勞動能力,但其收入不足以維持生活的;
(2)尚在校就讀的;
(3)確無獨立生活能力和條件的。
9. 龍岩那邊結婚的風俗
大體遵循「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六禮儀式進行。
納采 男方托媒人到女家說親。如女方同意,則由媒人及男方長輩攜未婚青年到女家相親——「看妹子」。如雙方同意議婚,男方須贈女方以信物(如金戒子)。俗稱「過采」。
問名 男女雙方互換庚帖,然後交算命先生查測生辰八字是否相合,俗稱「合婚」。
納吉 合婚得吉兆,即由媒人從中周旋,儀定聘金、嫁妝,並由男方備禮向女家定婚,俗稱「小扎」。
納征
婚約議定,擇吉日正式下聘,俗稱「大扎」。舊時多為買賣婚姻,聘金數量,據民國26年(1937年)縣政府調查,一般需法幣200~300元左右。農村多
以谷作聘金,一般30~50石不等。另加蛋、餅、魚、肉、家禽等。魚肉大體以女子每歲5公斤計,如女方16歲,即需魚肉80公斤。女家須備辦新娘應用的衣
飾、被帳、櫥箱桌幾和新郎的衣帽鞋襪等陪嫁妝奩,妝奩多寡視女方家境而定。舊諺雲:「上等人家賠錢嫁女,中等人家將錢嫁女,下等人家賺錢嫁女」。雖然女方
實際所得不多,但聘金對男方經濟上仍是沉重負擔。
請期 男方選擇好合巹吉日,備禮物與吉課大紅帖送達女家,俗稱「送日子」。親迎
結婚前一日,男家張燈結綵,置花轎於大廳,請吹班奏樂,叫「養花轎」,迎親日新郎披紅掛花或坐轎或騎馬,由媒人帶領「親家郎」抬著魚肉等禮物,吹吹打打,
伴花轎來女家迎娶。
女家於中廳擺香案,由長輩婦女為新娘整容開臉梳頭,穿戴鳳冠霞帔。由族長或家長當廳書寫婚書。新娘拜辭祖宗像及父兄後,在伴娘攙扶下上花轎。轎門懸掛八卦、剪刀、鏡、尺,以避邪祟。
一路上新娘須出聲號哭,否則被認為對娘家不利。女方須一長輩或弟兄押嫁,稱「搭嫁公」,隨花轎、嫁妝送新娘至男家,又稱「送嫁」。到家後如吉時未到,將花轎放置門口大笆籃中,不得著地。
吉時到,由伴娘打傘,扶大紅蓋頭的新娘踩紅氈入門。廳堂內掛祖宗像,列三牲祭品,高燒花燭。
由禮生唱贊,新娘新郎拜天地、拜祖宗、拜爹娘,入洞房飲交杯酒。新郎給眾人散發喜糖。眾人哄搶嘻鬧,不算失禮。然後吹班於下廳鼓吹,設婚筵宴請賓
客,盡歡始罷。武東等鄉還有給新娘吃糖拌豆腐習慣,叫「合水色」。中山等處,飲交杯酒時有圍觀群眾搶吃紅蛋的謔習。
回門 結婚次日或第三天,新郎具禮偕新娘贄贄見岳父母,俗稱「上門」。女家設宴款待,請親友作陪,新郎坐首席。翌日,由岳父母攜親眷帶剪刀、針、鑽及新娘舊衣一二件,並備豬肉、點心
等到婿家探視女兒,稱「做朝」,又叫「睞妹子」。
舊時男婚女嫁,繁文縟節甚多。但一般山村貧困農家,無力籌辦,只好因陋就簡,勉強成親,多無以上六禮之煩。
10. 簡述家庭暴力的含義及相關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七十九條 【訴訟離婚】夫妻一方要求離婚的,可以由有關組織進行調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
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如果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的,應當准予離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調解無效的,應當准予離婚:
(一)重婚或者與他人同居;
(二)實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遺棄家庭成員;
(三)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
(五)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蹤,另一方提起離婚訴訟的,應當准予離婚。
經人民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後,雙方又分居滿一年,一方再次提起離婚訴訟的,應當准予離婚。
找法網第一千零九十一條 【離婚損害賠償】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
(二)與他人同居;
(三)實施家庭暴力;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
(五)有其他重大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