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矛盾分析法和諧社會

矛盾分析法和諧社會

發布時間: 2022-06-20 11:46:29

1. 如何用矛盾分析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種美好社會,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種社會理想。中外歷史上都產生過不少有關社會和諧的思想。進入21世紀後,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並將其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中共十六大報告第一次將「社會更加和諧」作為重要目標提出。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所以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當急國家之所急,憂國家之所優,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們也應該盡一份力。 但是我們應該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呢?前段時間,《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學習,讓我感觸頗多,特別是裡面的矛盾分析法,讓我受益匪淺。我認為我們可以用唯物主義里矛盾分析法來建設和諧社會。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社會主義從本質上講應當是和諧的社會,並不意味著在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社會矛盾。如果認為社會主義社會沒有矛盾,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同樣是不存在的。因為和諧是不同主體、不同事物之間的一種關系狀態,既然是不同的主體、不同事物就必然存在著差異,而差異本身就是矛盾存在的一種形式,而且差異還會演變成其他各種矛盾形式,如果不承認差異和矛盾的存在,就談不上和諧社會關系的建設。如何運用矛盾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下面我們就這一問題展開討論。 一是要善於分清事物發展的內外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我們要善於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運動,並根據這種分析,找出解決矛盾的方法,其中內因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內因就是我們內部的矛盾。一九二七年中國大資產階級戰敗了無產階級,是通過中國無產階級內部的(中國共產黨內部的)機會主義而起作用的。當我們清算了這種機會主義的時候,中國革命就重新發展了。後來,中國革命又受到了敵人的嚴重的打擊,是因為我們黨內產生了冒險主義。當我們清算了這種冒險主義的時候,我們的事業又重新發展了。由此看來,一個政黨要引導革命到勝利,必須依靠自己政治路線的正確和組織上的鞏固。同樣,我們黨領導人民完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偉大任務的關鍵,也在於黨的內部。所以只有先解決好內部問題,和諧社會的構建才能取得成功。 二是依據矛盾的斗爭性與統一性的關系原理。唯物辯證法認為,對立和統一是事物矛盾所具有的兩種基本屬性。矛盾的兩個方面相互依存、相互斗爭、相互融合、相互轉化,是事物發展的普遍過程。同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應該堅持這個理論。和諧與不和諧就是社會矛盾運動的兩個對立面,和諧因素與不和諧因素相互依存,相互斗爭,相互融合,相互轉化,雙方力量始終處於增長或削減的變化狀態。和諧因素增加,不和諧因素就相對減少;不和諧因素增加,和諧因素就相對減少。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對矛盾的斗爭性與統一性辯證關系原理的辯證把握和運用;就是對和諧因素與不和諧因素在量上變化的激勵與控制;就是把不和諧因素控制在一個社會矛盾可以接受的限度和范圍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化不和諧因素為和諧因素,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在矛盾運動中尋求積極的動態平衡,在相對平衡中始終保持前進的動力,使整個社會始終處於一種健康、良好的發展狀態。科學把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和諧因素與不和諧因素之間相互依存又相互斗爭的度,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 三是依據矛盾發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我們要想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既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要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在事物發展中佔有不同的地位和起著不同的作用。在復雜的矛盾體系裡,往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區別,在每一矛盾雙方中又有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分。因此,在研究復雜事物的矛盾時,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注意研究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堅持把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起來。構建和諧社會理論,通過對我國社會復雜矛盾的科學分析,進一步強調,既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要兼顧各方面利益。我們黨要帶領人民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要統籌兼顧各方面的利益,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更加註重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更加註重發展社會事業,推動社會協調發展。區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主次矛盾,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是矛盾發展不平衡原理的方法論要求,是構建和諧社會理論的重要內容,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方法。 和諧社會是我們追求的一種社會理想,只有積極發現矛盾,主動解決矛盾,才能使社會達到相對和諧。

2. 矛盾分析方法的基本內涵及其對我們工作生活的指導意義

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運動,進而解決矛盾的一種方法。

矛盾分析法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基核方法之一,對研究社會現象具有普遍適用性,不僅能說明現在,而且能預測未來,尤其對宏觀的、復雜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研究,有獨到的作用,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為二的看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抓住重點和主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2)矛盾分析法和諧社會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在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體系中,矛盾分析法居於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認識方法,辯證法的宇宙觀,主要地就是教導人們要善於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並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

矛盾分析法有廣泛而深刻的內容。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面,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抓關鍵、看主流的方法,在對立中把握同一與在同一中把握對立的方法,批判與繼承相統一的方法等。

3. 用矛盾分析法談談如何構建和諧社會

在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歷史及其發展規律的分析和理論描述中,內在地包含著關於社會和諧的深刻而豐富的思想。正確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和諧思想,有助於我們對正在進行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作出理性的和規律性的把握。 一、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和諧是以實踐為基礎和紐帶的和諧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是實實在在的實踐活動過程和實踐活動的結晶,實踐活動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和紐帶。 1、社會和諧是人類實踐生活的展開形式 社會和諧是以社會生活為基礎的,而「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和諧是人類在實踐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它是實踐活動的展開形式。人類實踐既是社會和諧的存在方式,又是社會和諧的動態活動過程。人類社會和諧就是在這一存在方式和活動過程中生存和發展的。 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活動方式,亦即社會和諧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它同社會存在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也就是說,社會和諧作為一種社會存在,本質上就是人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也就是實踐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實踐既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又是社會和諧本身,這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要的實踐本體論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然是以解決社會生產、生活中的矛盾和社會實踐為基礎,它既是一種社會理想,又是一種社會實踐機制,同時也是一種社會實踐結果;它不是靜態的、抽象的社會完美模式,而是社會完美的實踐目標與過程的統一。 2、社會和諧是人在實踐基礎上對人類社會的把握 社會和諧是人作為實踐主體對人類社會的把握。在馬克思那裡,從實踐活動來把握和認識人類社會與以人類主體為坐標系來認識和把握它們是一致的。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書中,馬克思把「感性的人的活動」、「實踐」、「主體」三者等同看待。在他看來,人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人不僅生活和活動於一定的社會關系中,而且又不斷地變革和創造自己的社會關系。社會存在是自己的實踐活動的結果和產物,它是人的實踐活動的靜態存在形式,而人的實踐活動是它的動態表現。實踐活動是人與外部世界之間主體與客體通過一定的中介系統能動而現實的雙向對象化過程。這種雙向對象化過程就是人與外部世界之間、實現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人本化的現實辯證否定運動。 由此可以看出,實踐活動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亦即社會和諧的存在方式,它是主體自身不斷重建的活動。它既把人同動物區別開來,建立人與自然之間更新的更高統一和聯系的基礎和紐帶;也是把人聯合起來,建立社會聯系和形成社會和諧的基礎和紐帶;同時還是實現物質的東西和觀念的東西相互轉化,亦即實現社會和諧理想向社會和諧現實轉化,聯結和溝通主觀和客觀關系的基礎和紐帶。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人的實踐活動為基礎和紐帶,通過激發人的活力和創造力,促進人的實踐的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過程,並引導這個過程向著協調、和諧的方向發展。 3、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創造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 馬克思主義認為,承認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展開形式,承認從主體地位來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就必須承認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是社會歷史的主人。因為,社會存在是人民的存在,是人們的實際生活過程,也就是人們的實踐活動過程。由此看來,社會和諧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它的基本內容不是已定的或預定的,主要是通過人類的實踐活動創造的自為的物質存在形式,人類實踐活動形成和表現人的現實的家園,活動創造了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財富,創造了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精神文化財富,人民群眾的實踐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 由於人類社會歷史是由一個現實的社會演化和發展而成的,而人類社會和諧又是存在於人的實踐活動之中,把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看作是社會歷史的決定力量,必然得出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創造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的結論。創造社會和諧的實踐活動,作為人類的基本存在方式、活動方式,是人對外部世界的一種否定性關系,它內在地包含著作為推動社會和諧的原則和創造社會和諧的原則的否定性辯證法。人不像動物那樣肯定外部世界的直接存在狀態,消極地適應外部世界,而是以自身的實踐活動否定外部世界的直接存在狀態,賦予它以合乎人類目的或需要的形式,使「自在之物」成為人的目的的「為我之物」。也就是說,通過主體客體化的運動,使人的活動和本質力量凝結和體現在作為活動結果的對象上,創造一個和諧的、動態的「人化世界」;與此同時,通過客體主體化的運動,使客體的本質規定和規律內化為主體的運動和本質力量,這是人的創造活動和本質力量在更高基礎上的回復,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這種內含於實踐活動之中的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既是創造社會和諧的實踐過程本身,又是創造社會和諧的方法論之源。 把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看作創造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必然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堅持實事求是,走群眾路線,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活動。按照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應把「實事」理解為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展開形式,「求是」就是要認識、掌握、運用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規律。由此看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也就是人民群眾從事實踐活動並主動把握人民群眾實踐活動規律的思想路線。堅持這一思想路線,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活動是基礎,就是要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出發,對其實踐活動總結出規律性的認識,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再去指導實踐,不斷開拓創造社會和諧新的歷史,這是一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唯物主義道路。 二、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和諧是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和諧社會和諧總是表現為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社會和諧既是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一般標志,又是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最終表現形態。這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1、社會和諧是社會進步的和諧 社會和諧作為一種社會生活狀態,往往表現為社會進步,是社會進步的和諧。所謂社會進步,是指社會的前進發展,包括社會形態的更替、社會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進化和變革。社會進步首先突出地表現在社會形態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具體歷史進程。當活躍的生產力打破了陳舊的生產關系的桎梏,並建立起新的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時,舊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被新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所代替,生產力就得到了解放,從而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發展,使社會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局面,人類社會的歷史便進入一個新的和諧階段。社會進步還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的發展過程中。一個新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的出現,只是標志著某一舊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的結束,而並不意味著社會發展的終止。任何一個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都會按照辯證法和它的歷史必然性有所前進,有所發展,都會在這個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的范圍內進行某些改革和調整,從而或多或少地推動著社會生活的不斷進步。對於歷史上依次出現的各種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都應當肯定它們在社會進步中應有的地位,因為它們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 2、社會和諧是人類文明的和諧 自從人類和人類社會產生之日起,就開始了人類文明的歷史。文明是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表現,是客觀世界被人化的程度,是標明文化發展亦即社會進步的程度的特殊形式。「文明」一詞的拉丁文原意為公民的、社會的、國家的,通常被用來說明存在於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區的社會文化共同體。在資本主義社會,一些進步的思想家如傅立葉等,曾提出用「文明」的概念來劃分人類歷史。近代美國民族學家、原始社會歷史學家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根據生活資料生產的進步,把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分為「三個主要時代———蒙昧時代、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恩格斯肯定了摩爾根以生活資料生產進步作為人化的根本標志和文明的基本尺度,作為劃分原始社會史的基本原則,「蒙昧時代是以獲取現成的天然產物為主的時期;人工產品主要是用作獲取天然產物的輔助工具。野蠻時代是學會畜牧和農耕的時期,是學會靠人的活動來增加天然產物生產的方法的時期。文明時代是學會對天然產物進一步加工的時期,是真正的工業和藝術的時期。」恩格斯在這里把文明相對於蒙昧和野蠻,文明標志著人類社會歷史的一種進步,象徵著人類的解放。蒙昧和野蠻則標志著人化的程度,象徵著人類從動物界分享的程度。所以,文明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的總和,人類離動物越遠,標明人化程度越高,人類文明就越發展,社會和諧的文明基點就越高,內容就越豐富。 3、社會和諧是歷史的、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 當我們具體地考察某種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現象時,會發現極其復雜的情況。例如,在今天看來,奴隸制是不人道的、蒙昧時代是落後的文明,應予以否定。但如果抽象地說奴隸制不人道,蒙昧時代不文明,它在任何條件下都是一種社會退步或社會落後,那麼就是錯誤的。正如恩格斯所說:「用一般性的詞句痛罵奴隸制和其他類似現象,對這些可恥的現象發泄高尚的義憤,這是最容易不過的做法。可惜,這樣做僅說出了一件人所周知的事情,這就是:這種古代的制度已經不再適合我們目前的情況和由這種情況所決定的我們的感情。但是,這種制度是怎樣產生的,它為什麼存在,它在歷史上起了什麼作用,關於這些問題,我們並沒有因此而得到任何說明。如果我們對這些問題深入研究一下,那我們就一定會說——盡管聽起來是那麼矛盾和離奇——在當時的條件下,採用奴隸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以犧牲族類大多數人的利益,換取了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發展,就這個意義上說,採用奴隸制也是一種巨大的社會進步。馬克思也指出,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構成了貫穿於人類及其社會發展的始終的「永恆的必然性」,「像野蠻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為了維持和再生產自己的生命,必然與自然進行斗爭一樣,文明人也必須這樣做;而且在一切社會形態中,在一切可能的生產方式中,他都必須這樣做。」可見,從對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關系的認識和運用來講,蒙昧時代同樣是建立在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能量、信息交換基礎之上的,因而它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進步階段。因此,對社會和諧的任何問題,無論是表現為社會進步還是表現為人類文明,都必須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加以考察,把社會和諧看成是具體的、歷史的和諧,把歷史長河中依次更替的幾種社會形態看作社會進步和社會和諧的階梯,把社會和諧觀建立在一系列社會形態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的基礎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把握社會和諧的歷史規律。 4、社會和諧是一種歷史趨勢 馬克思主義還認為,社會和諧作為一種動態的和諧、一種社會生活狀態,它總是表現為一種趨勢,並且其根源在於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首先,社會和諧的深刻根源是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矛盾。在這兩對矛盾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起著決定作用,生產力是社會發展和社會和諧的最終決定因素,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社會經濟、政治乃至思想文化領域的協調和諧發展。其次,社會和諧是一個辯證否定即「揚棄」的過程。新的社會和諧的確立是建立在拋棄舊有的那些陳舊的、過時的東西同時又保存、發揚了那些積極的、有價值的和諧因素基礎上的。它是一種社會運動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形式。再次,社會和諧也是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要求,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亦即社會和諧的創造者,是新生產力的代表,是創造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只有人民群眾才能推動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和社會和諧的真正動力。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還認為,社會和諧雖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不是自發的過程。歷史是人們自己創造的,在創造社會和諧的歷史中活動的是有意識、有目的的人,社會和諧是人們自覺活動的結果。人們在創造社會和諧的歷史活動中要實現預期目的,必須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動符合歷史發展規律。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充分自覺地認識社會和諧發展的規律,按照歷史規律來創造社會和諧的歷史,實現歷史必然性和人的意志活動的統一。

4.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在實踐中的運用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在實踐中有以下應用:

1、必須通過實踐搞清楚什麼是我們所要構建的和諧社會。首先,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是充滿創造力、各方面利益關系得到有效協調、體制不斷創新和健全、穩定有序。

2、要立足現實,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堅持實踐檢驗的決定性標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理論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指明了方向。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要正確理解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內涵。

3、必須搞好生產實踐,因為它是人類一切其他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所以人類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料時,要尊重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4)矛盾分析法和諧社會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科學研究方法:

1、系統分析方法

系統論是從系統的觀點出發,著重從整體與部分、整體與環境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關系中,綜合地、精確地考察對象,以求用最佳方式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

2、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分析法是人們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指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運動,進而解決矛盾的一種方法。這是人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普遍的方法,根本的方法。

3、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亦稱唯物史觀,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

5. 運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結合的原理談談如何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在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決定了和諧社會主要矛盾的斗爭形式是非暴風驟雨式的,解決這一矛盾的路徑必然是漸進式的改革。

在社會主義社會,由於社會各個群體各個階層利益上的分化以及人們思想觀念、道德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必然導致人與人、人與社會各種矛盾的存在。

這些矛盾絕大部分屬於人民內部矛盾,應當運用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方法來處理,通過溝通、交流、引導、教育、寬容、理解等方式來解決,以維護社會的和諧性。



(5)矛盾分析法和諧社會擴展閱讀:

但社會主義社會,特別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也不可能是沒有敵 矛盾存在的社會,由於國際上反華反共勢力的存在,由於國內仇視社會主義制度及破壞社會主義建設的敵對勢力的存在,決定了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在一定范圍內存在著敵矛盾,存在著階級斗爭。

因此,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全過程中仍需要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仍需要運用人民民主專政的工具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打擊敵人,保護人民,以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推進,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局面。

總之,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矛盾分析法並沒有過時,它仍然是我們正確認識和諧社會的根本方法。

6. 2017年考研政治大綱解析 怎麼看

《2017考研大綱解析》網路網盤資源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ovOIqMqnQ3Qmz9rxKyNwCg

?pwd=l3wk 提取碼:l3wk

2017考研大綱解析|專業課|政治|英語|數學|管理類聯考|法碩|2017年法律碩士(非法學)大綱變化及文章|2017年法律碩士(法學)大綱變化及文章|萬學海文2017年考研法碩(法學)聯考大綱變化詳解:刑法學(三).pdf|萬學海文2017年考研法律碩士命題趨勢(法學)(八).pdf|萬學海文2017年考研法律碩士備考指導(法學)(九).pdf|萬學海文2017年考研法律碩士(法學)大綱考點詳解:民法學(四).pdf|萬學海文2017年考研法律碩士(法學)大綱變化綜述(二).pdf|萬學海文2017年考研法律碩士(法學)大綱變化詳解:中國法制史(七).pdf

7. 利用矛盾的斗爭性和統一性辯訴為什麼要構建和諧社會

馬哲問題

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 。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雙方互相聯系的性質,包括2方面
(1) 矛盾雙方相互依存
(2) 矛盾雙方相互貫通
矛盾的斗爭性是指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性質。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它們的對立表現在: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互相依賴、互為存在前提、互相滲透,存在著由此及彼的橋梁。這種關系的建立使事物保持著穩定、聯合、團結、統一的狀態,它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矛盾的斗爭性是指對立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對立的性質。這種性質的存在使得事物呈現出動盪、不穩定、變革的狀態。矛盾的斗爭性貫穿於過程的始終,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二者的統一表現在:同一性包含斗爭性,斗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同一性制約斗爭性。但同一性並非是無差別的等同,而是包含差異和對立的同一,這種同一的許多條件要通過斗爭來建立,所以沒有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辯證統一的社會

社會祥和、穩定、協調、寬容、理解固然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但這些並不意味著社會矛盾的消失。認識社會矛盾,善於協調和妥善處理各種矛盾,使社會各種利益主體和各種思想意識處於和而不同的社會,就是我們所要建設的具體的和現實的和諧社會。和諧社會作為社會進步的理想狀態,在矛盾運動上的表現就是社會矛盾的同一性。但是,同一性不是脫離斗爭性而孤立存在的東西。由於我國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尚處在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後工業文明跨越的進程中,因此,思想上的先進與落後、觀念上的前衛與保守、地域間發展速度的快與慢、物質上的貧富差別、城鄉對立經濟結構的客觀存在、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突出矛盾、經濟體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體制的不夠完善等現狀,都必然存在並反映到我們所要建設的和諧社會之中,構成和諧社會矛盾的斗爭性。和諧社會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相互聯結、不可分割的。人類社會是在不斷認識矛盾,又在對矛盾認識的指導下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中發展的。盡管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性質與一切剝削階級社會有所不同,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如果認為和諧社會就是各種矛盾已經消失、已經進入了無矛盾的理想境界,這樣的和諧社會就是形而上學視野內的、無矛盾和無差別的絕對等同的社會,而這種社會恰恰是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的。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構想,是針對當代中國現階段的社會矛盾的特點而提出來的。在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決定了和諧社會主要矛盾的斗爭形式是非暴風驟雨式的,解決這一矛盾的路徑必然是漸進式的改革。在社會主義社會,由於社會各個群體各個階層利益上的分化以及人們思想觀念、道德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必然導致人與人、人與社會各種矛盾的存在。這些矛盾絕大部分屬於人民內部矛盾,應當運用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方法來處理,通過溝通、交流、引導、教育、寬容、理解等方式來解決,以維護社會的和諧性。但社會主義社會,特別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也不可能是沒有敵我矛盾存在的社會,由於國際上反華反共勢力的存在,由於國內仇視社會主義制度及破壞社會主義建設的敵對勢力的存在,決定了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在一定范圍內存在著敵我矛盾,存在著階級斗爭。因此,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全過程中仍需要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仍需要運用人民民主專政的工具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打擊敵人,保護人民,以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推進,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局面。

總之,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矛盾分析法並沒有過時,它仍然是我們正確認識和諧社會的根本方法。

8. 用矛盾論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千字左右,大一】

矛盾論是宇宙的辯證法。他不但適合解釋自然界的一切存在和變化的過程,而且可以詮釋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和演化進程。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由矛盾組成,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都貫穿著矛盾演化的始終。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最值得研究的是,事物具有千差萬別的特點,表明事物內部的矛盾和周圍環境的矛盾還是有本質區別的,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一個研究對象比如社會,它的內部包含許多矛盾,而這些矛盾對社會變化的所起的決定作用也不同,這就是矛盾有主要矛盾,還有次要矛盾,起作用最大的就一定是主要矛盾;一個矛盾中的兩個方面,還要看哪一方面占優勢、占統治地位,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問題。矛盾不僅以互相對立的方式存在於某一事物中,而且成對產生互相依存。這就是矛盾的對立統一性特點,矛盾總是向其對立的方向發展。矛盾的依賴性和統一性,是一種穩定狀態,也就是暫時的、相對的、有條件的,是量的積累階段。所以,矛盾的對抗性、斗爭性、運動性,才是絕對的、無條件的,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發生質變,就會從根本上解決舊的矛盾,產生新的矛盾。矛盾的斗爭性或對抗性是矛盾存在的一種內在的方式,在特定的條件下,激化到一定程度,才會表現出外在的對抗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都不是一成不變,在特定的條件下,它們會發生互相逆轉。用這種運動和變化的思維看問題,就是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否則就會犯唯心論或機械唯物論的錯誤。比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決定精神等等,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生產關系會反作用於生產力、上層建築會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精神會反作用於物質。而且在特定的條件下,這種反作用其決定作用更大、更直接!精神的作用,有時會轉化成強大的物質力量。當改革已經無法解放生產力時,革命就是解放生產力的最佳選擇,也是必由之路。這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哲學根基,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更是毛澤東思想哲學體系最偉大的巨著。

9. 運用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原理,分析我國現階段建設和和諧社會的可能性和發展趨勢

。和諧社會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相互聯結、不可分割的。人類社會是在不斷認識矛盾,又在對矛盾認識的指導下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中發展的。盡管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性質與一切剝削階級社會有所不同,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如果認為和諧社會就是各種矛盾已經消失、已經進入了無矛盾的理想境界,這樣的和諧社會就是形而上學視野內的、無矛盾和無差別的絕對等同的社會,而這種社會恰恰是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構想,是針對當代中國現階段的社會矛盾的特點而提出來的。在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決定了和諧社會主要矛盾的斗爭形式是非暴風驟雨式的,解決這一矛盾的路徑必然是漸進式的改革。在社會主義社會,由於社會各個群體各個階層利益上的分化以及人們思想觀念、道德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必然導致人與人、人與社會各種矛盾的存在。這些矛盾絕大部分屬於人民內部矛盾,應當運用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方法來處理,通過溝通、交流、引導、教育、寬容、理解等方式來解決,以維護社會的和諧性。但社會主義社會,特別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也不可能是沒有敵 矛盾存在的社會,由於國際上反華反共勢力的存在,由於國內仇視社會主義制度及破壞社會主義建設的敵對勢力的存在,決定了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在一定范圍內存在著敵 矛盾,存在著階級斗爭。因此,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全過程中仍需要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仍需要運用人民民主專政的工具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打擊敵人,保護人民,以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推進,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局面。總之,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矛盾分析法並沒有過時,它仍然是 們正確認識和諧社會的根本方法。

10. 試用矛盾分析法,談談在社會轉型期如何提高政府影響力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公信力是政府的影響力與號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觀結果,體現了政府工作的權威性、民主程度、服務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響力與號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觀結果,體現了政府工作的權威性、民主程度、服務程度和法治建設程度。同時,它也是人民群眾對政府的評價,反映著人民群眾對政府的滿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基礎。信用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石和靈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轉的基礎條件;不講信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無法存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依賴於全體社會成員對普遍性的行為規范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會秩序與市場秩序的維護者,政府不守信用,就會破壞整個社會信用的基礎。由此可見,加強政府信用建設是構建社會信用體系的關鍵。
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會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實質上是人民群眾對政府履行公共職責情況的評價,同時也是對政府合法性的檢驗。信用政府能夠增強人民群眾的社會信任感和歸屬感,政府失信則會導致人民群眾對政府信任的喪失,從而造成社會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
第三,政府公信力是社會穩定與發展的前提條件。政府公信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政府作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示範者、倡導者和組織者,只有具備較高的公信力,才能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統一起來,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熱點內容
我該如何舉報法官 發布:2025-01-24 12:54:43 瀏覽:962
法院執行人被凍結微信 發布:2025-01-24 12:45:21 瀏覽:301
誰在立法 發布:2025-01-24 12:17:14 瀏覽:1000
民法典手繪 發布:2025-01-24 11:42:27 瀏覽:620
烏蘇法院拍 發布:2025-01-24 11:22:13 瀏覽:185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1-24 11:02:50 瀏覽:170
房屋銷售補充協議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4 10:00:06 瀏覽:139
中級會計2013經濟法考試題 發布:2025-01-24 09:59:23 瀏覽:403
最高法律效力表現在 發布:2025-01-24 09:54:12 瀏覽:685
沈陽君道法律咨詢服務 發布:2025-01-24 08:49:18 瀏覽: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