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紀法社會三種效果的關系
⑴ 司法辦案三個效果的內容
法律分析:辦案工作應當注重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相統一。
1、政治效果,是指紀檢監察和執法機關的執紀執法行為對黨和政府形象、社會政治穩定產生的影響和結果。良好的政治效果有利於維護黨和政府的形象,有利於促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有利於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有利於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
2、社會效果,是指紀檢監察和執法機關的執紀執法行為在社會生活、社會公眾中產生的影響和結果。良好的社會效果有利於體現法紀的本質,實現法紀的秩序、公平正義等基本價值,從而得到社會的認同。
3、法紀(法律)效果,是指紀檢監察和執法機關的執紀執法行為在法紀嚴肅性、公正性上所產生的影響和結果。良好的法紀效果有利於體現法紀的原則,堅持在黨的紀律和國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維護黨的紀律和國家法律的嚴肅性。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第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積極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開的內容。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政府信息資源的規范化、標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強互聯網政府信息公開平台建設,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平台與政務服務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開在線辦理水平。
第九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權對行政機關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進行監督,並提出批評和建議。
⑵ 請教,怎麼論述這個問題(法律效果、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
首先,這是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屬性三個至上相適應的。
政治效果就是黨的事業至上,對應的是黨的領導、顧全大局
社會效果就是人民利益至上,對應的是執法為民、公平正義
法律效果就是憲法法律之上,對應的是依法治國
法官在審理案件中,首先應當做到的就是「依法審判」,這是依法治國的基本國策在司法實踐領域的具體要求,要求法官嚴格按照憲法法律所規定的法定程序,以憲法法律為審判依據,切實維護憲法法律在司法審判中的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
在合法審判的同時,也應做到合理審判,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執法為民思想的具體要求。法官在審判活動中,不僅僅要嚴格執法,更要重視審判活動的社會效果,要時刻站在人民的角度看待具體案件,維護人民至高無上的利益。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要求我們在追尋公平正義,依法治國執法為民的同時也要顧全大局,堅持黨的領導,這一點是由黨的先進性決定的(三個代表),馬克思主義認為法律是國家制定和認可的為國家政治服務的工具,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全面法制化的新時期,法官依法審判,在黨的領導下,在審判工作中顧全大局,是保證社會主義法律實踐工作的政治正確性和社會主義國家政治安定團結的重要保障。
因此法律效果、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三者都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所要求的,是法官在司法審判工作中所必須保證的,是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於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偉大工程的。
⑶ 法律效果社會效果和政治
此前,我曾經看見過有關旁聽群眾(教師)在法庭集體鼓掌的報道,具體事例和情節我記不清楚了。我現在所要說的並非該事例本身,而是在此將該事例作個引申。法庭審理案件是要講究紀律的,當然不允許任何人鼓掌,但是對於鼓掌我卻另有番感受,體會如下:(1)法官當庭制止或予以懲戒,所要達到的僅僅是法院需要的法律效果;(2)法官當庭沒制止,所要達到的是群眾或上層等所要達到的社會效果;(3)如果旁聽群眾中有地方或高層領導在鼓掌(註:實際上大領導旁聽的可能性接近為零,法院遠遠還沒有如此高的地位,即使有,不外乎旁聽的是個別落網高官的刑事或行政案件,當然這不是絕對,我說的僅僅是概率而已),法官沒有及時制止;或事後某大領導批示鼓得好,哈哈,你這個法官可就一不小心講了一盤政治效果了,道理其實就這樣簡單。 如果,你還不明白,那我就再舉一個例子,以樓上掉下煙灰缸為例吧。如果這棟樓僅僅只有3層,那麼原告勝訴的可能性非常高;如果這棟樓有30層,那麼原告勝訴的可能性就非常低;為什麼呢?同樣都是原告被樓上所丟煙灰缸所傷,僅僅是被告的人數發生變化罷了,怎麼會導致判決的改變呢?這你就不明白了(註:這也不能怪你,因為以前我也不明白,但這些年來,我算是基本明白了),前例講究的是法律效果,後者講究的是社會效果,換句老話說叫「法不治眾」、「眾怒難犯」。 這些年來,就我自己所承辦的案件而言,目前還沒有被挨過打(因為我喜歡用毛主席的16字方針和孫子兵法來指導我的行動),但是參與他人指揮的行動中在省內、省外卻是先後挨過3次重打和無情羞辱(網上都作過報道),而且這些事件都不了了之,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當暴力抗法的對象是人數眾多的群眾者,或是背後有權力部門作支撐者,或執行的對象就是權力部門,往往會為了所謂的「穩定」而犧牲法院的權威、犧牲受傷幹警的合法權益、犧牲法制的尊嚴。如果沒有多次的親身經歷,你們不會有這樣的體會和感觸。法院的工作宛如如履薄冰!而且社會各界還不允許你有任何閃失。這就是殘酷無情的現實。當我的老庭長被打斷了4根肋骨時,當我的戰友被人用鞋墊打臉時、當我被打成腦震盪還被限制人身自由不準醫治時,我想的什麼,我想到的是原始的本能———那就是報復!但我在焦急中等待來的卻是穩定壓倒一切的「忍受」和「自我犧牲」。這樣的情況我想在全國絕對不是少數,如果有人去作統計的話。 前天,我去一小吃店吃飯,老闆給我開玩笑說:「法官大人,你來了啊,要吃什麼?」,我聽後,急忙勸告:「噓!不要叫我是法官」。想知道為什麼嗎?(註:原來---多年前,我聽見別人叫我法官,我會很高興,盡管那時我還僅僅是個書記員。而現在我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我怕我被其他就餐者踩了腳還要給別人主動說對不起。試舉兩例,你就明白了。 今年春節前,我開一警車行駛在在你施工路段,路窄,適逢對面來一民用車,雙方都遲疑了。我見此,遂主動下車,請對方先行,你知對方怎麼說,當時氣死我了,對方說:「你 法院咋了,難道我就不該先走嗎!」我後來很後悔,為什麼我要自作多情呢!活該!大家可以想一下,假如我當時駕駛的也是民用車,同樣我也下車招呼他先行,我估計他多半會鳴笛向我表示謝意。為什麼同樣的好事卻會得出不同的結果,難道我們大家不應該去深思嗎?有些話,我不願說得太明白了! 我再舉第二個例,4年前,有一百姓騎自行車從消防通道沖出,因速度太快,躲閃不及。將我直行警車後面颳了,他自己也倒地,所幸無任何傷害。警察到場認定法院無責。但是他非要我賠償他1000元。被我拒絕。後來我考慮到單位的影響,我私人賠償他了800元了事。在交警隊解決時警察曾經對我說:「如果你開的是民用車,就根本不用理他」。這就是道理,現在中國風行的道理。 現在開車,我更加小心,隨時都是讓別人,哪怕是綠燈,該我走,我還是要看看有沒有其他違章的車輛和行人,畢竟我那點工資是賠償不起的。我們可以給別人「看病」,但卻無法自己為自己討說法,這就是目前的世道。 除了公務,我現在再也不喜歡穿制服了,因為它帶來的是不平等。我們身上有很多約束和枷鎖,別人侵犯了,我們只能忍受,因為我們是人民的僕人(註:此時往往會忽略我們也是人民,同樣也是老百姓),所以,我只有在穿便服時才能找回真實的自我,才能享受公平的待遇,才敢勇於抗爭。如果你不相信,你穿著制服和別人發生糾紛,你看看圍觀的群眾會幫誰,會說誰,哪怕你有理萬分! 就說怎麼多了。我上面這些例子,應該說反應的社會的局部,或社會的個別現象,但是為什麼以前沒有(或者說以前很少)而現在會有(或現在增多)了呢?這就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地方,也確實到了需要該思考的時候了。 下期話題是《講究法律效果、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目的與在不同素質法官身上產生的不同實際效果》,即:本欲治之、限之、壓之,卻被之中之人所利用,意與果終難一統也。
⑷ 政治和法律的關系與區別
關系;
第一,政治和法律都是社會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但政治比法律涉及的范圍廣泛。在一國中,法律體系是單一的,而政治力量卻是多樣的。法律直接反映統治階級的政治要求,為統治階級政治服務,反對被統治階級的政治。
第二,法律是統治階級進行政治斗爭的有力手段之一,法律和統治階級的政治在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
第三,法律必然以政治為指導,沿著政治的方向來發揮自己的作用。
區別:
第一,法律責任必須有法律的明文規定,政治責任則比較籠統,不可能完全精確地由法律明文規定。
第二,政治責任的實現相對於法律責任特別是刑事法律責任的實現而言具有優先性。
第三,法律責任有其專門的評價機關,政治責任則不必也不能僅以專門機關來評價。
第四,政治責任與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不一樣。政治責任的基本承擔方式是政治上受信任的程度降低,具體方式隨失去信任程度的不同而不一樣,最嚴厲的形式就是失去行使政治權力的資格。第五,法律責任是不連帶的,政治責任是可以連帶的。政治責任的連帶性體現在,政治責任主體不僅要對自己的行為負政治責任,而且可能因為其下屬的機構和人員的行為而承擔政治責任。
(4)政治紀法社會三種效果的關系擴展閱讀
法的特徵
1、法律是一種概括、普遍、嚴謹的行為規范
法律首先是指一種行為規范,所以規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規范性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模式、標准、樣式和方向。法律同時還具有概括性,它是人們從大量實際、具體的行為中高度抽象出來的一種行為模式,它的對象是一般的人,是反復適用多次的。
法律還具有普遍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為標準是按照法律規定所有公民一概適用的,不允許有法律規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旦觸犯法律,便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對其教育,改良。
法律規范不同於其他規范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它的嚴謹性。它由特殊的邏輯構成。構成一個法律的要素有法律原則、法律概念和法律規范。每一個法律規范由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兩個部分構成。行為模式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所提供的標准和方向。其中行為模式一般有三種情況:
①、可以這樣行為,稱為授權性規范;
②、必須這樣行為,稱為命令性規范;
③、不許這樣行為,稱為禁止性規范。
2、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
這是法律來源上的一個重要特徵。所謂國家制定和認可是指法律產生的兩種方式。國家制定形成的是成文法,國家認可形成的通常是習慣法。
⑸ 三個統一的司法效果社會效果法律效果是什麼
是政治效果、社會效果、法律效果「三個效果」的有機統一
⑹ 在執法活動中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之間的關系
法律的適用就是要追求法律的施行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⑺ 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會效果的順序
國家全面法制化的新時期,法官依法審判,在黨的領導下,在審判工作中顧全大局,是保證社會主義法律實踐工作的政治正確性和社會主義國家政治安定團結的重要保障
⑻ 辦案工作取得三個效果是哪三個效果
辦案工作應當注重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相統一。
1、政治效果,是指紀檢監察和執法機關的執紀執法行為對黨和政府形象、社會政治穩定產生的影響和結果。良好的政治效果有利於維護黨和政府的形象,有利於促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有利於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有利於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
2、社會效果,是指紀檢監察和執法機關的執紀執法行為在社會生活、社會公眾中產生的影響和結果。良好的社會效果有利於體現法紀的本質,實現法紀的秩序、公平正義等基本價值,從而得到社會的認同。
3、法紀(法律)效果,是指紀檢監察和執法機關的執紀執法行為在法紀嚴肅性、公正性上所產生的影響和結果。良好的法紀效果有利於體現法紀的原則,堅持在黨的紀律和國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維護黨的紀律和國家法律的嚴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