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下列行為中違背了合同法誠實信用原則的是

下列行為中違背了合同法誠實信用原則的是

發布時間: 2022-06-20 17:58:14

合同法基本原則的誠實信用

公平、誠實信用原則
《合同法》第5條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這里講的公平,既表現在訂立合同時的公平,顯失公平的合同可以撤銷;也表現在發生合同糾紛時公平處理,既要切實保護守約方的合法利益,也不能使違約方因較小的過失承擔過重的責任;還表現在極個別的情況下,因客觀情勢發生異常變化,履行合同使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重大失衡,公平地調整當事人之間的利益。誠實信用,主要包括三層含義:一是誠實,要表裡如一,因欺詐訂立的合同無效或者可以撤銷。二是守信,要言行一致,不能反復無常,也不能口惠而實不至。三是從當事人協商合同條款時起,就處於特殊的合作關系中,當事人應當恪守商業道德,履行相互協助、通知、保密等義務。
在起草合同法過程中,有的同志提出規定等價有償原則。等價有償是商品交換的規則,作為規范市場交易行為的合同法,公平原則已經包含等價有償的內容。公平地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就有價值相等的意思。我認為在合同法中還是用公平原則代替等價有償原則為好。等價有償作為商品交換的規律,並不表現在每次商品交換中,每一次商品交換的不是商品價值,而是商品價格。只有在長時期的商品交換中,在價格圍繞著價值的上下波動之中,才表現出等價有償的規律。公平原則既表現在整個社會的交易秩序方面,更表現在個別的具體的合同之中,任何一個合同都應當遵循公平原則,體現公平原則的精神。由於合同種類廣泛性,有的合同屬於無償合同,用公平原則比等價有償涵蓋更寬一些,更能照顧千姿百態的各類合同的需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公平誠實信用原則在合同法的適用面愈來愈寬。有人認為,按照恪守商業道德的要求,誠實信用原則包含公平的意思。除合同履行時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以外,合同法規定誠實信用還適用於訂立合同階段,即前契約階段,也適用合同終止後的特定情況,即後契約階段。《合同法》第42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第43第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無論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商業秘密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該二條規定的是締約過失責任,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的基本依據是違背誠實信用原則。《合同法》第92條規定,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後,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該條講的是後契約義務,履行後契約義務的基本依據也是誠實信用原則。

② 論合同法的誠實信用原則

我國《民法通則》第四條明確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回、等價有償、誠實信答用的原則。」 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其具體要求就是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時,應當誠實、守信用、正當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
其內容具體體現為(1)任何當事人要對他人和廣大消費者誠實不欺,恪守諾言,講究信用;
(2)當事人應依善意的方式行使權利,在獲得利益的同時,充分尊重他人的利益和社會利益,不濫用權利加害他人。
1、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交易關系的法律,它主要規范合同的訂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變更、轉讓、終止、違反合同的責任及各類有名合同等問題。在我國,合同法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而只是我國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2、合同法在為經濟交易關系提供准則,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交易秩序方面具有重大意義,一部好的合同法能夠促進一國經濟的發展。

③ 合同履行時,違背誠信原則承擔什麼責任

「暫借劉某人民幣10萬元,工廠開工後第二個月即如數奉還」
這是附條件的合同(民事行為),很顯然,借款目的應該是進行生產經營,即使借款目的未見諸借條,相信有其他證據亦不難證明,張某將錢拿去倒賣原材料賺錢,是故意促使合同所附條件無法實現,根據民法一般原理,應視為條件已經成就,自劉某第一次催要欠款起,該借款到期。其實違背借款使用目的已經夠成違約,當然承擔違約責任。
至於樓主所說的違反誠信原則所應承擔的責任,在合同領域,一般是作為違約責任補充的,如違反合同簽訂、履行及事後的通知、保密等附隨義務所應承擔的責任。

④ 有關於誠信的法律法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四條:

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條:

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二條:

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三條:

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無論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泄露或者不 正當地使用該商業秘密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條:

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九十二條:

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後,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

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

(4)下列行為中違背了合同法誠實信用原則的是擴展閱讀:

守則釋義:

守則共12句,分為總述(第1,2句)、政治誠信(第3,4句)、學習科研誠信(第5,6句)、交往誠信(第7,8句)、經濟誠信(第9,10句)、就業誠信(第11,12句)五部分。

單句採用五言形式,為「2+1+2」句式,即「名詞(副詞)+動詞+名詞(副詞)」。在音韻上,偶句押韻,押ing(in)韻。

總述兩句,總領全文,論述誠信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傳統文化的精神追求,是為人處事之本、養德修業之源。

分述

在政治信仰方面,從忠誠報祖國、銘記社會主義榮辱觀、堅定政治立場等角度出發,倡導大學生在政治生活中以誠信為價值取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勇擔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自覺踐行政治信用。

在學習科研方面,從追求真知、創新學術科研、真實評優評獎、嚴守考試紀律等角度出發,號召大學生堅守誠信學習品德,杜絕學術欺詐、考試作弊等不良行為,共同營造良好的學習科研風氣。

在人際交往方面,從師生交往、同學交往、網路交往等角度出發,提倡大學生以誠實守信的人格素養作為人際交往的基礎和前提,構建和諧人際關系。

在經濟生活方面,從大學生日常花銷、校園兼職、助學貸款等角度出發,要求大學生科學理財、守信還款,自覺抵制惡意拖欠助學貸款等不正之風,將誠信作為經濟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則。

在就業創業方面,從求職自薦、簽訂協議、踏實工作、履行義務等角度出發,號召大學生遵守誠實守信的道德規范,將誠信理念貫穿職業生涯始終。

⑤ 員工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可否解除勞動合同

一、誠實信用原則在勞動法中的體現——從一個案例入手
司法實踐中,與誠信相關的解僱理由主要集中在勞動合同的簽訂與履行過程中。因此,司法機關在判斷解僱是否合法時通常需結合義務人在勞動合同簽訂及履行過程中的誠信義務來審查。本文著重探討勞動合同訂立過程中勞動者的誠信義務問題。關於勞動合同簽訂過程中的誠信義務,在《勞動合同法》中具體體現為第二十六條及第三十九條第五款。《勞動合同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主要規定了違背誠信原則導致合同無效的幾種情形;第三十九條第五款則進一步明確了符合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違背誠信原則行為的,用人單位可以行使即時解除權。那麼在勞動合同訂立時,勞動者到底負有怎樣的誠信義務,怎樣違反誠信的行為才會導致解僱呢?下面筆者想從一個簡單的案例1深入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
勞動者唐某於2008年1月應聘進入某機械公司蘇州辦事處從事專業設備銷售服務工作,並根據招聘要求提交了畢業於某大學材料工程系的學歷證明復印件。公司與其簽訂了至2010年12月31日的勞動合同。入職後,唐某簽署《任職承諾書》一份,內容為:「本人作為公司員工,特作如下承諾:……本人以往提供給公司的個人材料均是真實有效的,如有做假,願意無條件被解除合同……」 該公司《員工手冊》亦規定:「員工有下列任一嚴重違反公司規章制度情況的,公司將予以解僱,且不給予任何經濟補償:……(2)、以欺騙手段虛報專業資格或其他各項履歷……。」唐某在入職後數次填寫的員工登記表中履歷部分均填寫為某大學材料工程系的學歷。2009年2月唐某所在辦事處負責人調離。因有人舉報,公司人事部門在審查該負責人移交的材料時發現唐某學歷資料存疑,經與該院校核實,並無唐某學歷信息,其提供的學歷證書復印件系偽造。公司遂以唐某求職時學歷造假存在欺詐行為及虛報履歷違反公司規章為由,與唐某解除勞動關系。唐某不服,認為辦事處負責人早已知道其學歷不真實,其不存在欺詐,且學歷要求並非崗位必須,其能力是勝任該工作的。故認為公司與解除勞動關系違法,要求支付其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仲裁委員會裁決認為唐某欺詐行為成立,對其要求公司支付唐某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請求未予支持。唐某不服裁決,提起訴訟。一審法院認為對唐某入職時的學歷用人單位未盡審查義務,辦事處負責人在事先已知唐某學歷造假應視為公司已經知道,唐某欺詐之說不成立,故判決支持唐某訴請。公司不服提起上訴,認為員工聘用系公司人事部門負責,唐某原所在辦事處負責人從未向公司匯報過已知唐某學歷造假之事,且在事發前不久填寫的履歷表中唐某仍填寫了虛假學歷,其欺騙公司的行為存在主觀故意。而公司未盡審查義務不是免除唐某欺詐行為後果的理由,故要求判令不支付唐某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雙倍賠償金。二審法院審理後,撤銷了原審判決,改判公司無須支付唐某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雙倍賠償金。
這個案件,三次裁判得出了兩個不同結果。處理結果的一波三折說明對簽訂合同過程中不誠信引發的解僱糾紛在司法審查有在很大的分歧,涉及對如實說明義務范圍的界定、違反如實告知義務行為的性質認定及對僱主行使解僱權的影響。後文中,筆者就這些問題深入地進行剖析。
二、如實告知義務的立法比較
(一)國外立法對雇員如實告知義務之規定
勞動關系是需要勞動合同雙方在合同履行過程中互相協作,在遇到問題時相互理解、幫助解決才能在既定期限內存續和順利實現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的順利實現依賴於雙方一定程度的了解、信任。在建立勞動關系前盡必要的告知與注意義務,促使合同得以善意地成立,並得以全面履行,從而最終實現雙方當事人對合同預期的目的。因此,履行如實告知義務是確保雙方知情權,保障勞動合同切實履行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誠信原則在勞動合同領域的延伸和體現。我國勞動立法實踐短,經驗不足,比較分析國外相關立法經驗,對於我們正確理解《勞動合同法》相關條款的內涵和界定悖信行為的性質及其法律後果,使誠信原則在勞動法律關系的調整中發揮真正的作用,是非常有益的。
對於雇員的告知義務各國亦有相應規定。法國勞動法確立了職業自由原則。職業自由包括營業自由和勞動自由。招聘自由是營業自由的具體體現,而為了保障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法國勞動法對招聘自由設置最大的限制就是平等原則,即禁止招聘中的歧視行為。同時出於對個人私生活的保護,企業招聘中收集信息也要遵守兩項原則(法律卷第1221-6條),一是「目的性原則」,即收集的信息資料等不論形式如何,只能用來評價應聘人員此時應聘崗位的工作能力;二是「適當原則」,即這些信息必須和應聘工作崗位有著直接的、必然的聯系。2
同時,還它規定了禁止收集民族、社會出身、政治觀點、宗教信仰、工會入會情況、應聘人員的身體健康狀況、婦女是否懷孕等具體個人信息。德國勞動法認為,在僱傭初期,僱主與雇員之間的准備關系就像一個先合同信任關系,在雙方之間產生帶有勞動法特點的特定義務。雇員必須在沒有要求的情況下,在勞動合同中,對未來勞動關系中與勞動給付義務的履行相關聯的有實質意義的所有情況進行真實的陳述公開。對與勞動關系雖然沒有實質意義的一些事實,但獲知這些事實對僱主存在合法利益的,求職者也應當主動告知。至於宗教信仰、黨派屬性,僱主原則上不允許提問,除非其應聘的是教會的職位或是在政治黨派中擔任領導職位。如在招收出納員崗位時對財務犯罪前科的提問,由於客觀上存在著正當的實質性理由和必要性,這種提問便認為是合法的3 。而《日本勞動標准法》則規定,在簽訂勞動合同時,僱主必須把工資、工作時間、其他勞動條件當面向勞動者說明。對於工資事項必須根據命令所規定的方法予以說明。根據前項規定所當面說明的勞動條件如與事實不符,工人可立即解除勞動合同。而雇員對個人經歷的虛假陳述則屬於「歸因於雇員的原因」,亦屬於解僱合法的合理原因。
(二)我國勞動法對勞動者如實告知義務之規定
在實施勞動合同制度前,我國勞動力的流動遠沒有如今那麼頻繁,員工入職和調動有著繁復的手續和審查過程,企業對員工的學習背景、工作經歷、工作能力都比較熟悉,內部勞動用工關系相對穩定,員工相關信息是否需主動告知並不那麼重要。同時,由於固定用工制度的存在,員工往往是屬於被選擇的一方,對於將從事何種工作,有何種職業風險並無發言權,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服從組織分配」。因此,在勞動合同制度實施前,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的知情權是被完全排除的。但隨著勞動合同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企業方和勞動者都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同時,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農村人口流動也愈加頻繁,人與人、人與企業之間因地域而產生的自然的熟悉感不復存在。2008年頒布實施的《勞動合同法》首次將如實告知義務寫入了法律。該法第八條明確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應當如實告知勞動者工作內容、工作條件、工作地點、職業危害、安全生產狀況、勞動報酬,以及勞動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況;用人單位有權了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上述條款包括了用人單位及勞動者各自負有的如實告知義務。用人單位的如實告知義務重在平衡雙方信息掌握程度的不對等,而勞動者的如實告知義務則主要出於保障用人單位對勞動力的合理使用及合同目的順利實現的考慮。
三、勞動者如實告知義務之范圍界定
從國外立法不難看出,對於雇員在應聘時應盡如實告知義務,各國基本持肯定態度,但對於勞動者告知義務的范圍,即哪些情況應當如實告知,規定各有不同。我國《勞動合同法》對勞動者在簽訂勞動合同時的告知義務簡單表述為「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該表述非常原則。現實生活中對勞動者在簽訂勞動合同時應當誠實告知的事項范圍產生了不同理解,由此引發的悖誠行為是否必然導致勞動合同無效及被解僱的法律後果的不同判斷。比如學歷、婚育狀況是否屬於告知義務,未如實告知將產生怎樣的法律後果,在司法實務界就存在不同觀點,不同法院、不同法官對類似問題的處理結果亦迥然不同。對此,筆者以為,對於在勞動合同簽訂過程中勞動者告知義務的范圍界定,《勞動合同法》的表述雖然原則,但其理解和把握還是有跡可循的。勞動合同關系是一種特殊的合同關系,誠信原則作為這種調整特殊法律關系時的一項指導原則,應當考慮勞動法的特點。對於「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的把握,筆者以為採用德國勞動法的觀點更為科學。將勞動者如實告知的事項分為與勞動給付義務的履行相關聯的有實質意義的所有情況以及對僱主存在合法利益的其他情況。與勞動合同履行有實質意義的情況,通常可以包括勞動者個人身份信息資料、能一定程度反映勞動者工作能力、技術熟練程度的工作履歷、原單位的推薦信函、特殊崗位必須具備的資格證書或身體健康資料等,如工廠招用電工就需要其持有電工上崗資格證,飯店招用廚師需要應聘者持有個人衛生許可證、一些有毒有害的特殊崗位的招工,需要告知是否存在該崗位禁忌的疾病等。
前述案例中涉及的是應聘時提供虛假學歷證書的問題。這類情況在日常生活中也時常發生。學歷是否是與勞動給付義務的履行相關聯的有實質意義的而必須如實告知的事項呢?持否定態度的人認為「學歷不能代表能力,文憑不能代表水平」,對學歷虛假陳述對勞動合同的履行不產生影響。這也是本案當事人唐某主張的主要理由之一。而持肯定觀點的則認為學歷雖然不能完全代替能力,在沒有實際聘用的情況下,學歷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應聘者的教育背景,是對其是否能勝任崗位需要的判斷依據之一,其屬於勞動合同履行有實質意義的情況。筆者贊同後者的觀點。學歷與履歷通常是用人單位甄別和選擇勞動者,判斷合同目的能否達成的重要指標,是雙方合意的基礎條件之一,無疑屬於勞動者如實告知義務的重要告知事項。用人單位明示要求,勞動者應當主動告知。在勞動用工領域,對勞動者締約過程中違背誠信的行為多停留在道德批判的角度,而用法律手段對其進行懲戒的寥寥。而對用人單位行使解僱權合法性的嚴格審查,也使得一些企業不得不採取背景調查,簽署承諾書等手段來應對,不僅大大增加了用工成本,亦導致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合同履行過程中互信、合作的基礎盪然無存,對勞動用工秩序的穩定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以偽造學歷的方式獲得就業機會,對於篤守誠信的其他應聘者而言也是一種嚴重的不公。因此,筆者以為,從體現社會公平、促進社會誠信機制建設的角度出發,在司法裁判中對學歷、履歷是否與勞動合同履行有實質意義應做肯定的理解。
四、違反如實告知義務行為的性質認定及對解僱權之影響
司法實務中,用人單位以勞動者簽訂合同過程中存在違背誠信的行為而行使勞動合同解除權的,通常依據《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三十九條第五款提出解除勞動合同,即簽訂合同中存在欺詐行為導致合同無效的,用人單位可以行使合同解除權。而何種有悖誠信的行為將導致合同無效是此類解僱糾紛合法性審查的關鍵。對此,理論與司法實務界尚未形成統一的意見。筆者以為,此類解僱糾紛的合法性審查中對誠信原則的把握應當結合勞動合同的特殊性來綜合評判。
合同是當事人雙方合意的結果。合同只有在不與立法目的相抵觸時才受法律保護,即合同依法有效,對雙方當事人產生法律約束力。當合同存在違反法律規定的要素時,法律會視情做否定性的評判,即不讓合同有效。按照信賴責任的理論,法律行為(特別是合同行為)的效力根源在於行為人的意思表示使相對人或其他利害關系人產生某種信賴並據此作出准備或安排,進入所謂的「法律狀態」;行為人違反法律行為設定義務並給相對人造成損失或「信賴損失」時,應當按照誠信原則、公平原則或保護交易安全原則承擔責任,而法律行為的效力正是指違反自己意思表示造成他人損失時應承擔責任的必要性。4 勞動合同是一種特殊的合同,合同雙方地位的不平等性影響了他們的自由選擇。勞動者必須在僱主「招聘」的前提下才能有締約的機會,勞動力資源的豐富、層出不窮的勞動替代工具,勞動者自身素質的局限,這些都使得勞動者對於交換的需求遠比僱主急迫,所以僱主才真正享有話語權。 而正是由於在勞動力供求關系中的不平等性,使得雙方在勞動合同磋商過程中的談判地位也出現了差異。作為弱勢地位的勞動者而言,出賣勞動力獲得報酬是其維持生計的主要方式,勞動合同效力的評價對其會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在運用誠信原則對合同效力進行評判時必須考慮到勞動合同的特殊性,即從屬性。
(一)與勞動合同履行存在實質性意義事項的不誠信行為是法律規制的對象
在當前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良性競爭加以推動,而企業保持其競爭力的手段之一就是確保勞動力的合理使用並最大限度地創造價值。而《勞動合同法》在勞動合同簽訂過程中設定勞動者如實告知的義務,目的亦是為了確保勞動合同目的的實現。對勞動合同簽訂過程中不誠信行為進行規制也應出於此目的。用人單位在招聘員工時基於應聘者的陳述,對其工作能力、創造能力產生了一定的預期,並在此基礎上與對方就崗位、薪酬甚至合同期限進行協商達成合意。雙方勞動合同的建立是基於用人單位崗位的需要以及勞動者符合崗位條件的陳述具有一致性。而勞動者在簽訂勞動合同時就工作經歷、學歷、特殊崗位的職業資格等與勞動合同履行直接相關的事項所作的虛假陳述,會誤導用人單位做出錯誤判斷,影響合同目的的實現。基於此種虛假意思表示而產生的合意當然不發生法律效力。因此,此類與勞動合同履行有實質性意義的事項,勞動者必須如實陳述,一旦發現勞動者違反誠信做出了虛假陳述,用人單位就有權以違反真實意思表示為由主張合同無效。
司法實踐中爭議最大的莫過於對婚育狀況做不實陳述的性質認定及其對解僱合法性的影響。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企業在錄用女職工時均要求填寫婚育狀況,其中不乏借如實告知為名,行就業歧視之實。對此類問題的處理,司法實務界出現過迥然不同的裁判。筆者以為,權利的行使必須在合理的范圍內,否則就構成了濫用權利。在處理此類糾紛時應該考慮在勞動合同簽訂過程中設立誠信原則的目的,而不能僅僅強調用人單位的知情權。婦女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進入勞動力市場謀得職業,通過勞動獲取報酬,並參與社會工作是憲法賦予婦女的一項基本權利。在招用勞動者的過程中禁止性別歧視,這是各國勞動立法通行的慣例。我國的勞動法亦明確規定,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准。婚姻、生育狀況通常與勞動合同的履行沒有必然的關系,屬於個人隱私探究。對用人單位以勞動者在簽訂勞動合同時對婚育狀況做不實為由主張合同無效並據此解除勞動合同的,一旦認定解僱合法,則無疑助長了用人單位規避法律、借誠信為名,行就業歧視之實的行為。因此,在雙方當事人合同談判地位嚴重不對等的狀況下,將弱勢一方因就業壓力被迫對與勞動合同履行無直接關聯的事項所作的不實陳述作為認定合同無效的依據,與勞動立法目的相悖,顯然不可取。
在勞動合同簽訂過程中貫徹誠信原則,目的還在於實現勞資雙方談判能力的平衡,保障勞動者平等的就業權和集體談判權。從《勞動合同法》規定來看,勞動者告知義務的范圍,不僅僅涉及與勞動合同履行相關聯的實質意義事項,還包括與用人單位存在合法利益的個人信息。如:勞動者的聯系地址,系企業在履行相關通知義務時需要知曉的事項,信息錯誤,可能給企業帶來一定損失;勞動者主張的未及時退工損失、未提前通知解除的待通金等;家庭信息、連續工齡信息,這些信息涉及到企業應給予勞動者享受的法定待遇,包括探親假、年休假等的享受,信息錯誤可能導致用人單位帶來不必要損失,如應休未休年休假的二倍補償等。此類信息與勞動合同目的的達成並不具有必然聯系,不是與勞動合同履行相關聯的實質意義的事項。因上述事項的虛假陳述而認定合同無效,對勞動者亦過於苛刻,與《勞動合同法》立法目的相悖,亦不利於勞動用工秩序的穩定。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對此類不誠信行為的放任。其雖對合同目的達成無實質影響,但確實影響到企業合法利益的。由此導致企業利益受損的,勞動者應承擔相應的過錯責任。
(二)勞動合同簽訂中的虛假陳述構成欺詐是僱主行使解僱權的依據
《勞動合同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在勞動合同簽訂、變更過程中存在欺詐行為的,勞動合同無效。從上述規定不難看出,勞動者的如實說明義務與合同法上的欺詐制度緊密相連,是誠實信用原則在勞動合同領域的延伸和體現。英美法系國家在合同法的闡述中將虛假陳述分為四類,即非惡意虛假陳述、欺詐性虛假陳述、疏忽性虛假陳述以及隱瞞事實。其中,欺詐性的虛假陳述是必將導致合同被最終認定為無效的行為,而構成欺詐性虛假陳述需滿足以下條件:第一,造成根本性錯誤;第二,當事人因為相信了欺詐性的虛假陳述而訂立合同;第三,受了欺詐性虛假陳述的一方主體有能力恢復原狀並接受返還。5 對於欺詐行為的定義,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68條)中則做了明確。所謂欺詐,是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行為。據此可知,欺詐的重要認定標准之一是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即當事人存在主觀故意;二是相對人基於行為人的行為陷入認識錯誤,從而做出了錯誤的意思表示,即虛假陳述的故意與合同的訂立有內在的聯系。勞動者的如實告知義務系法律為增進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相互了解,以便雙方順利履行勞動合同,減少勞資糾紛而設立的法定義務。勞動者在簽訂勞動合同時應遵守和履行。但只有當其履行上述法定義務存在欺詐之時,才可能導致勞動合同無效的法律後果。
回到前面的案例,我們不難發現,唐某對自己的學歷情況是明知的,持有偽造的學歷證書前去應聘亦為故意,目的是為獲得具有相應職位要求的崗位。而正因其上述不誠信行為,使用人單位產生了錯誤的認識而與其建立了勞動關系。唐某的上述行為完全構成了法律意義上的欺詐。

⑥ 開發商炮製假信的行為,違背了合同法什麼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一項基本道德准則,是現代法治社會的一項基本法律規則,同時也是我們貫徹黨中央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一種具有道德內涵的法律規范。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含義是,當事人在市場活動中應講信用,恪守諾言,誠實不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維持雙方的利益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

⑦ 哪些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構成締約的過失

(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二)在訂立合同中隱瞞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法律依據】
《合同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恆略律師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⑧ 嚴格的說,以下違背誠信的本質的有

對誠實信用原則的本質有各種不同的認識。其中有人認為誠實信用原則的本質是社會理想,或是社會最高道德理想;有人認為誠實信用原則本質上為市場交易中,人人可得期待的交易的道德基礎;還有人認為誠實信用原則的本質在於對當事人利益的平衡。前兩者看起來似乎都過於抽象,適用困難。第三種認識則較為具體,便於適用。當然我們不應將誠實信用原則局限於合同當事人雙方利益的均衡上,社會一般公共利益也是市場交易中必須兼顧的,誠實信用原則在《合同法>中要求當事人不得通過自己的活動損害第三人或社會利益。
誠實信用原則與善良風俗均屬於一種道德准則,但二者存在和發生作用的領域不同,誠實信用原則一般是市場交易中的道德准則,而善良風俗則是家族關系中的道德准則。
誠實信用原則雖說是《合同法》中的道德准則,但被立法規定於<合同法>的一個法律條文後,已不再是單純的道德規則,而是一項法律規范。與<合同法》的其他法律規范不同在於,它是以道德為內容的法律規范,是將道德法律技術化,使《合同法>的適用獲得更大的彈性。誠實信用原則是概括的、抽象的,它所涵蓋的范圍遠遠超過其他一般條款;從規范意義上看誠實信用原則極為模糊,其適用范圍幾乎沒有限制。設立誠實信用原則的根源在於立法機關考慮到法律不可能包容諸多難以預料的情況,不得不把補充和發展法律的部分權力授予司法者,以模糊規定或不確定規定的方式把相當大的自由裁量權交給法官,恰當地限制當事人意思自治而直接調整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以及社會公共利益的保護。因此誠實信用原則意味著承認司法活動的創造性和能動性。

⑨ 合同法多項選擇題

甲房產開發公司在交給購房人張某的某小區平面圖和項目說明書中都標明有一個健身館。張某看中小區健身方便,決定購買一套商品房並與甲公司簽訂了購房合同。張某收房時發現小區沒有健身館。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確的?( )
A. 甲公司不守誠信,構成根本違約,張某有權退房
B. 甲公司構成欺詐,張某有權請求甲公司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C. 甲公司惡意誤導,張某有權請求甲公司雙倍返還購房款
D. 張某不能濫用權利,在退房和要求甲公司承擔違約責任之間只能選擇一種
【正確答案】 AB
【答案解析】 選項A正確。《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第(四)項規定,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定,商品房的銷售廣告和宣傳資料為要約邀請,但是出賣人就商品房開發規劃范圍內的房屋及相關設施所作的說明和允諾具體確定,並對商品房買賣合同的訂立以及房屋價格的確定有重大影響的,應當視為要約。該說明和允諾即使未載入商品房買賣合同,亦應當視為合同內容,當事人違反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據此可知,因一方當事人根本違約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並要求對方承擔責任。本題中,張某以健身方便為目的購買甲公司的商品房,但實際收房時發現根本沒有小區圖紙上及項目說明中標明的健身館,因甲公司虛假宣傳導致張某的合同目的不能實現,張某有權請求解除合同,並予退房。
選項B正確。《合同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本題中,甲公司違背誠實信用原則,在售房過程中進行虛假宣傳,即構成欺詐,張某因此受損,其有權請求甲公司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選項C錯誤。《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導致商品房買賣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的,無法取得房屋的買受人可以請求解除合同、返還已付購房款及利息、賠償損失,並可以請求出賣人承擔不超過已付購房款一倍的賠償責任:
(一)商品房買賣合同訂立後,出賣人未告知買受人又將該房屋抵押給第三人;
(二)商品房買賣合同訂立後,出賣人又將該房屋出賣給第三人。
該解釋第九條規定,出賣人訂立商品房買賣合同時,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解除的,買受人可以請求返還已付購房款及利息、賠償損失,並可以請求出賣人承擔不超過已付購房款一倍的賠償責任:
(一)故意隱瞞沒有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的事實或者提供虛假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
(二)故意隱瞞所售房屋已經抵押的事實;
(三)故意隱瞞所售房屋已經出賣給第三人或者為拆遷補償安置房屋的事實。
據此可知,本題情形不滿足雙倍返還購房款的法定條件。
選項D錯誤。《合同法》第九十七條規定,合同解除後,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採取其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據此可知,合同解除與承擔違約責任之間並不沖突,可以並用。因此,張某在要求退房的同時,可以一並要求甲公司承擔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⑩ 違反最大誠信原則的法律後果有哪些

給對方完成損失的給予賠償,包括了期待利益的損失

熱點內容
我該如何舉報法官 發布:2025-01-24 12:54:43 瀏覽:962
法院執行人被凍結微信 發布:2025-01-24 12:45:21 瀏覽:301
誰在立法 發布:2025-01-24 12:17:14 瀏覽:1000
民法典手繪 發布:2025-01-24 11:42:27 瀏覽:620
烏蘇法院拍 發布:2025-01-24 11:22:13 瀏覽:185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1-24 11:02:50 瀏覽:170
房屋銷售補充協議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4 10:00:06 瀏覽:139
中級會計2013經濟法考試題 發布:2025-01-24 09:59:23 瀏覽:403
最高法律效力表現在 發布:2025-01-24 09:54:12 瀏覽:685
沈陽君道法律咨詢服務 發布:2025-01-24 08:49:18 瀏覽: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