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會學研究的主體主要有
1. 法律社會學的研究內容
學術界一般認為主要有:①從社會的整體出發研究法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效能;②研版究法律與社權會之間、法律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之間、法律與人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③對一切與法律現象有關的社會實際問題進行綜合性、系統性研究;④研究社會的立法制度、立法條件和立法基礎,以及法律實施的社會、經濟效果。學術界多數人認為,法律的實際作用比法律的抽象內容更重要,主張通過考察法律與社會事實之間的關系,尋求更有效的立法和司法手段,設計出一套對法律現象具有指導作用的科學法則,為修改、補充舊法,制訂、實施新法,進行司法改革,提供建設性意見和參考方案。在穩定社會秩序、解決社會治安等問題上,不應局限於法律手段,而應重視綜合治理。
2. 法律社會學的基本理論
法律社會學是以研究法律的實行和效果等作為主要對象的一門學科。它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已在西方國家興起。但對我國來說,它還是一個正在創建的新學科。我們在一個新學科的創建時期應該討論有關這一學科的一些基本理論或基本設想,例如這一學科的特徵、研究對象、與原有的相近學科的分工、學科的理論基礎、歷史發展和研究意義等等,以便在以後學科發展過程中不斷加深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並盡可能地避免因缺乏這些基本理論或設想而對學科發展所帶來的不利後果。本文旨在對法律社會學的一些基本理論或設想作一探討。
一、法律社會學是我國法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本章所指的法律社會學是法學中一個分支學科。按照國際社會科學中的傳統,不僅法學,而且社會 學,都有法律社會學這一分支學科。從這一意義上講,法律社會學也可以說是法學和社會學之間的一個邊緣學科。事實上,法律社會 學的研究往往要涉及到法學、社會學以外的其他許多學科,包括自然科學在內。因而法律社會學也具有「軟科學」的特徵。
二、法律社會學是我國法學中的一個橫斷學科或綜合學科
在創建一個新學科時,我們要注意這一學科與原有學科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它們之間的分工。一個新學科之所以需要創建,通常是由於客觀事物的發展或人們主觀認識的提高,使研究者感到新的研究對象難於容納在原有學科中。
法律社會學和法學中的一些原有學科之間在研究對象上有什麼區別呢?它們之間如何分工?
法律社會學並不是像民法、刑法那樣單一的部門法學科,也不像法學理論、法制史那樣的基礎學科。它是同這些學科既有交錯但又不同的橫斷學科或綜合學科。它彷彿是在一個市區中穿越許多直行道的橫行道。它所研究的范圍中既有理論問題又有很多部門法的實際問題。
法律社會學有它自己的理論,但總的來說,它不是理論法學而是應用法學,是通過現實社會問題來研究法律的實行、功能和效果。它不是我國法學理論中的一個學派,更不是用來代替原有的法學理論。它能豐富和發展法學理論,但它本身是以法學理論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之一的。它與原有的法學理論在研究對象方面的主要差別是:法學理論,作為法學的一個基礎學科,要研究法律的產生、本質、作用(功能)、形式、發展,法律和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法律的制定和實行等一系列基本理論問題。法律社會學,作為一門應用法學,它研究的主要對象是,通過現實社會問題,著重研究各部門法的實行、功能和效果問題。如果法律社會學主要是一般論述法律與其他社會現象,例如經濟、政治、文化、道德、宗教、科技等的相互作用,這就會使它與法學理論在研究對象上,在很大程度上發生重復,就會使人懷疑法律社會學是否有創建的必要。
與民法、刑法等部門法學不同,法律社會學要研究各部門法問題,但它通過現實社會問題來研究部門法;它不是一般地研究部門法,而是要著重研究這些法律的實行;在通常情況下,它所研究的課題不是一個部門法而是兼及幾個部門法的問題。例如以青少年犯罪問題而論,法律社會學要通過這一現實社會問題研究刑法、行政法、家庭婚姻法、勞動法等各部門法的實行,而且還要研究法律以外的經濟、政治、倫理、教育等一系列問題。
法律社會學也可以從法律的實行這一角度去研究法制史、外國法、比較法以及國際法等。總之,作為法學中的一個橫斷、綜合學科,法律社會學的研究范圍是極為寬廣的,其內容也是很生動的。
三、開展法律社會學研究的重要意義
1981年初,筆者曾與陳守一合寫的《論法學的范圍和分科》一文中提出,法律社會學應是我國法學學科之一。「法學還應著重研究法律制定後在社會中的實施,即如何實施,是否實施,怎樣得到保證實施,這種法律在社會上的作用和效果如何,等等,這些問題在法學中稱為法律社會學。」(4)
在當代中國,開展法律社會學研究對加強法律建設和改進法學教學和法學研究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法律社會學著重研究法律的實行,而法律的實行正是當前法制建設中的關鍵問題。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法制建設取得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未有過的成就。但與此同時,也存在很多阻力,其中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已制定的許多法律在實際生活中經常不能真正實行,缺乏應有的實效。由於過去長期不重視法制,因而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始幾年中人們注意力一般集中在加強立法,迅速改變「無法可依」的局面,但隨著立法的逐步增多,有法不依的問題就成為主要矛盾。如何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是當前和今後很長一個時期內法制建設的一個最迫切的任務。制定法律的直接目的是為了法律的實行,通過法律的實行才能實現法律的間接目的或主要目的,即維護公民權利,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等。如果很多法律不能真正實行、缺乏實效這種現象長期繼續下去,將會帶來嚴重後果。
第二,開展法律社會學研究的意義還體現在它將有助於法學研究中貫徹理論與實際聯系的原則。法律社會學的任務既然是通過各種社會現實問題來研究法律在社會中的實行、功能和效果,那麼它本身的研究必然要貫徹理論與實際相聯系的原則,必然要「以社會為工廠」。如果一個法學論著,不接觸社會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不研究人們的實際行為,就很難稱為法律社會學的成果。我們寄希望於法律社會學,由於它所研究的特定對象,有可能在法學領域中為貫徹這一原則而作出突出成績,從而推動整個法學學科向這一方面邁進。
在法學領域中,理論聯系實際原則過去長期以來之所以貫徹得並不理想,其原因相當復雜,既有研究工作者本身主觀上的原因,但也有很多客觀上的原因,包括原有政治體制上的缺陷;統計資料的嚴重缺乏,難於進行定量分析以及人們對法學研究的錯誤觀念,等等。過去法學研究工作者在貫徹理論與實際聯系這一原則上的各種困難因素,對今後志在從事法律社會 學研究工作者來說,同樣是存在的,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有充分的思想准備。
第三,開展法律社會學研究可能有助於改變目前法學領域中注釋法學佔有優勢的局面。歐洲中世紀中期就盛行以注釋羅馬法而聞名的法學。我國歷史上自東漢開始出現的律學實際上也是一種注釋法學。這里所講的注釋法學主要是指從文字上或邏輯上(就律學講主要指以儒家經義)對法律條文進行闡釋。對傳播或實行法律來說,這種注釋法學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在近幾年來的法學中,注釋法學或具有注釋法學傾向的作品佔有相當大的優勢。課堂講授、法學教材或論著的主要內容一般都圍繞制定法的條文進行文字上、邏輯上闡釋,而對這種法律實行的具體問題卻不加涉及或很少涉及。在闡釋法律條文時,也舉一些實際生活中的例子,甚至介紹某些案例,這樣做法當然勝於單純闡述條文,在一定意義上,也是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一種形式,但這種做法的出發點仍在於幫助正確地闡釋條文,而不在於研究法律的實行和效果。法學不能僅限於注釋法學。就法律的制定到實行而論,法學還應包括立法學和法律社會學等。開展法律社會學研究並不否定注釋法學的價值,但如果法學僅限於研究條文的注釋則顯然是不夠的,對促進法制建設以及法學本身發展來說,也是不利的。
3. 法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從工具主義法來律觀、反形源式主義法律觀和多元主義法律觀等法社會學的基本法觀念出發,提出法是由社會力量的對比狀況決定的權威性價值准則和程序性、可訴性行為規范。
思考與回答「法是什麼」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高難度的思想體操。古往今來,無論是什麼法學派別,或是持何種觀點的法學學者,都無法迴避這個問題。如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就是正義;古羅馬思想家西塞羅認為法是自然中固有的最高理性;中世紀神學思想家托馬斯?阿奎那認為「法是人們賴以導致某些行動和不作其他一些行動的行為准則或尺度」,是關於種種有關公共幸福的事項的合理安排。自然法學派突出法律是人類某種生存狀態的規則;分析法學派認為法律是一種特定形態的規則;社會學法學派強調法律是一種人類活動。
4. 當前我國法律社會學研究有何重要意義
一、促進了法學理論在價值觀、方法論等方面的變革
隨著社會的變革及法學研究的進步,我國的法學理論逐漸走出了蘇聯的模式,開始尋找自己的發展路徑。但是,仍然存在過多注重研究「應當是怎樣的法」,而忽視「實際上是怎樣的法」;過分強調「書本上的法律」,而忽視「行動中的法律」等缺陷和不足。
20世紀80年代,法社會學逐步走入中國法學研究的視野,它注重法的社會性,重視研究法的社會功能和社會效益,強調法與民族傳統模式及心理結構的關系,要求法學家走出書齋,改變繁瑣的注釋方式,從事社會實證的考察分析,致力於解剖社會的「活法」,這些對舊有的法理學的僵化模式和教條化理論不啻是一種強有利的沖擊和改造。受法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的影響,我國出現了一批傾向於社會學研究的法學家,他們從社會對法的實際需要出發,將「習慣法」、「民間法」等概念納入法學研究的范疇,並試圖從「本土資源」、「本土文化」中探索適合於中國的法治之路,提出了很多大膽而創新的觀點,逐漸推動著法學理論在價值觀和方法論等方面的變革。
二、促進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
法社會學在中國起步雖然較晚,但是發展的卻很迅速。隨著法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的廣泛傳播與運用,法學理論在價值觀和方法論上的變革及我國法制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很多學者看到了我國社會中實踐與理論嚴重脫節的現象,在對原因進行探討的同時也在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
在這種情況下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其基本內涵可以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這是對我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法律等現狀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的結論,體現了法及法治的最終目標和追求。在這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是善、功利、義,也不是將法治理念單單界定為正義,而是將其概括為五個方面。從內容上來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在法治的大背景下,結合我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在平衡了法與社會的關系的前提下而得出的。這種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一種法社會學的方法。
法社會學不但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同時本身也是一個重要的方法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法社會學理論及方法與中國法治實踐相結合而取得的成果,它看到了法與社會的互動和制約關系,並將這種關系進行處理和總結,從而得出一個適合於中國社會的法治理念。自從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被提出來以後,全國各地除了理論上認真學習和體會以外,還將其與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聯系起來,採取各種方法和途徑將該理念貫徹於立法、執法、司法的各個環節,並取得了很多切實的成果,使我國的法治進程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三、為解決價值沖突提供了廣泛的途徑
法的價值沖突是我國司法實踐的困境之一。法的價值沖突導致實踐中出現很多有爭議的案件,甚至冤假錯案的出現。沖突的解決必須從社會入手,必須將法與社會融合起來以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法社會學的研究在這個時候就更顯得必要和重要了。
首先,法社會學者為我們提供的解決價值沖突的基本原則---最佳利益原則。
在當代中國,解決價值沖突的原則包括法定價值優先原則、合階級性原則、綜合測評原則等等。但這些原則在適用的時候往往會遇到很多問題,需要其他原則作為補充,最佳利益原則可以作為其中一個。權利沖突是價值沖突的表現形式,而權利沖突實際上是一種利益沖突。最佳利益原則是利益原則和效益原則的統一,是解決價值沖突的有效途徑。利益原則源於龐德關於法律任務的理解。他認為,法律的任務在於以最小的浪費來調整各種利益的沖突,保障和實現社會利益。龐德的社會利益理論受到了耶林社會功利主義法學的影響,可以說這種社會利益理論,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另外,當利益發生沖突時,需要對利益進行一種權衡,同時還要考慮一種成本,這也是功利主義的應有之意,這里被稱為是效益原則。當然,現實中的沖突往往很復雜,而且很多時候不是一個原則就可以解決的,在必要的時候將利益與效益統一結合,從而實現一種最佳的利益。至於選擇的方法問題,龐德的理論是立足社會利益,通過經驗的方法、理性的方法、和權威性觀念的方法在最小的阻礙和最少浪費的情況下給予整個利益方案以最大的效果。
其次,關於價值沖突的解決途徑。就我國目前價值沖突的解決途徑來看,有學者將其概括為主體認同方式和外在統一方式、民主方式與專制方式、不違法方式與違法方式。在法治實踐中,這些價值沖突的解決方式確實存在,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這些方式還不夠具體。法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為我們提供了更廣泛更理性的途徑。
(一)謹慎立法。這不但是解決價值沖突的有效途徑,也是預防價值沖突的前提。謹慎立法的關鍵在於立法者。首先立法者要有正確的、統一的法價值觀。在價值多元的時代,要建立法的信仰,立法者就必須要明白法的價值是什麼,法追求的是什麼。在我們國家,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著立法者的價值觀,也指導著我國的法治實踐。謹慎立法還要求立法者在正確、統一的價值觀的指導下制定出良好的法律。良好的法律一定是適合於一國實際的可以被普遍實施的法律。這就要求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過程中,不能脫離一國國情而採取簡單的「拿來主義」。法的價值寓於「法的精神」之中,立法者一定要在正確的價值觀的指導下充分的理解法的精神,根據法的精神去挖掘法治的「本土資源」,變「送法下鄉」為「下鄉尋法」,然後制定出適合於本民族、本國家的法律,這樣的法律才是良好的法律。在正確的價值觀基礎上制定出的良好的法律,可以預防並解決法的價值沖突,也才能被普遍的實施並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發揮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這是解決法價值沖突的必要途徑。
在我國,關於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可以說是一個爭論已久的問題,到現在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在我國的司法審判中並沒有真正的發揮。長期以來,法官只能嚴格依法辦事,被動地適用法律,使法律適應已經變動的社會需要那是立法機關的事,法官只是一個沒有意志的生靈。事實上,法官的作用和地位不止於此,作為最重要的法律職業者之一,在一個國家的法制建設、法治實踐中,法官發揮著舉足輕重地作用。埃利希作為自由法學的創始人,主張「自由判決」,發揮法官個人對法的創製作用。他在《法律的自由發現和自由法學》一書中說:「法律是社會有機的基礎,法官只適用國家制定的法律是不夠的,法律適用的任何學說都不可能擺脫下面這些困難,即:第一次制定出來的規則,從本質上說,都是不完整的,一旦當它被制定出來時,它在實際上就變成了舊的東西了。這種規則,既難治理現在,更不用說治理將來了……負責適用法律的人,既然是本民族和本時代的人,它就會根據本民族的時代的精神,就不會根據立法者的意圖,用以往世紀的精神來適用法律」。霍姆斯,美國一位重要的法社會學家,也是法官,他認為「法律的發展不是來自歷史,也不像分析法學家認為的完全來自自身邏輯的演繹,而主要是來自執法者自身的經驗。也就是說,發展法律的任務主要落在法官身上」。以上兩位法社會學家的論述,充分說明了法官的作用。法律的具體生命需要法官來賦予,法律的血肉最終隱藏在法官的具體判決中,在沒有制定法和司法解釋予以規范的情況下,要充分發揮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來解決價值沖突。
(三)正視類法律規范的作用。
類法律規范包括黨的政策、組織紀律、習慣規范和道德規范等等。這些類法律規范就是「活的法律」、「行動中的法律」。龐德說社會控制的手段除了法律還有道德、宗教和教育等。在法律不能或者不及時,我們需要通過其他方式來解決問題。在我國由於歷史和地理的原因、政治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多元文化的共存和相互撞擊,以及社會生活復雜性和多樣性等原因, 在社會生活中,類法律規范在規范組織和個人行為、彌補制定法的不足、調解矛盾和沖突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正視類法律規范的作用,不但可以健全我們的法制,還可以在價值沖突時多一種選擇,從而使法制建設和法治實踐更順利地進行。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5. 求爾雅法社會學答案。
1.1
1.哪一流派不屬於社會法學在西方法理學的三大流派?(儒家)
2.哪一項不是法社會學的名稱?(社會學)
3.法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法律與社會)
4.法社會學是一門研究法律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學科。(對√)
5.法律現象只是法學的研究對象。(錯×)
1.2
1.下列哪一項不屬於法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例證」?《憲法》
2.埃爾文認為哪項不是法學家研究法律制度的特點?(從歷史的、哲學的等角度出發)
3.埃爾文認為社會學家研究法律制度不關心的是(書本上的法)
4.法學家意見的特點就是從法律觀點出發。(對√)
5.從多種角度來研究同樣的問題很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結論。(對√)
1.3
1.布萊克認為法學模式的目標是(判決)
2.(弗里德曼)提出「內在的觀點」和「法律觀點」這兩種觀點。
3.那種人不是「內部的人」?(普通人)
4.布萊克認為社會學模式關注的焦點是規則而不是社會結構。(錯×)
5.人類學家在處理家庭糾紛時感興趣的可能是不同文化在處理這類問題中的差異。(對√)
1.4
1.不屬於「法律多元」表述的是(國家的法和政府的法)
2.拿類學家使用了國家法和非國家法的二元結構?(法人類學家)
3.《野蠻社會的犯罪和習慣》這本書是(馬林諾夫斯基)寫的
4.《法社會學研究的主題是法律的有限性和法律的受制性.(對√)
5.民間法僅僅是指習慣法。(錯×)
1.5
1.法律是「暴力的授權行使」是(霍貝爾)
2.拿一項不是原始與現代法的共同之處?(現代成熟的法律制度)
3.「第一類規則」和「第二類規則」是(哈特)
4.trobrander人服從這些「原始法」是因為畏懼法律的制裁。(錯×)
5.原始與現代法有原則的區別。(對√)
1.6
1.(格里費斯)從社會控制分工的角度對人類學家法的概念進行了整合。
2.「國家的法與非國家的法」的框架著眼點是(未開化的社會)
3.「政府的法與非政府的法」的框架的著眼點是(現代社會)
4.習慣的再制度化就是法律產生的過程(對√)
5.「暴力的授權行使」就是非法律與法律的分界點(錯×)
1.7
1.「正義與非正義」和「善和惡」是從那種觀點思考問題?(倫理觀點)
2.「私人政府的法」是(馬考利)的觀點
3.(圖博納)提出將法律多遠主義觀點帶入到法律全球化的研究當中
4.對於社會的同一個問題應該從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看待(對√)
5.只有公共政府才能制定規則、解釋規則(錯×)
1.「正義與非正義」和「善和惡」是從那種觀點思考問題?(倫理觀點)
2.「私人政府的法」是(馬考利)的觀點
3.(圖博納)提出將法律多遠主義觀點帶入到法律全球化的研究當中
4.對於社會的同一個問題應該從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看待(對√)
5.只有公共政府才能制定規則、解釋規則(錯×)
1.8
1.(弗蘭克)認為法官是憑感情而不是憑推理判決。
2(布萊克)認為「法是可變數。可增加可減少」
3.(社會)不是影響行為的因素
4.「全球法」就是民族國家的法和國際法(對√)
5.馬考利認為書本上的法按其效果排練可以分為:從來沒有執行的法、有時執行而有時又不執行的法、從來都執行的法(對√)
1.9
1.下列哪項不屬於中國習慣法?(國家法)
2「行動中的法」指的是(法的實際運行)
3.下列哪位不是西方經典法社會學創始人?(卡爾·馬克思)
4.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中。習慣法與國家法同時共存,構成一種二元或多元的結構。(對√)
5.法律是神聖的,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法律不會發生任何變化(錯×)
1.10
1.杜爾克姆提出(社會一致性)
2.馬克斯韋伯的核心問題是(資本主義為什麼只產生於西方)
3.哪一項不是馬克斯韋伯提出的三種權威?(皇家權威)
4社會分工導致了古代和現代社會一致性的變化(對√)
5.結構功能法社會學是批判的左翼的理論(錯×)
1.11
1.沖突論法學社會主義的鼻祖是(馬克思)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佔主導地位的法學是(馬克思主義法學)
3.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側重點是(法律與社會)
4.沖突論法社會主義認為社會和法律不是建立在沖突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共識的基礎上。(錯×)
5.馬克思主義法學在很大程度上屬於法社會學的研究范圍。(對√)
2.1
1.下列哪一項不是經驗研究方法?(純理論研究)
2.觀察的方法分為哪兩種?(個人觀察和機器觀察)
3.只要出於研究的目的,實驗就可以在人的身上進行。(錯×)
4.一分材料一分話,十分材料十分話,沒有材料不說話(對√)
2.2
1.哪一項不是抽樣調查的特點?(抽樣的全面性)
2.「蓋洛普民意測驗」失敗的原因(調查的代表性不好)
3.哪一項不是實驗的方法?(抽樣調查)
4.個人觀察同個人體驗有著直接的關系。(對√)
5.人口普查雖然成本很大但准確率較高(對√)
2.4
1.哪一項不是按照現象之間的相關程度劃分的?(正相關)
2.相關系數值在0.5-0.8之間的是(顯著相關)
3.代表數量關系的點的分布大體上在一條直線的附近,代表這兩個變數是(線性相關)
4.相關是現象之間存在的反復出現的、非確定性的數量關系(對√)
5.現象之間數量依存關系的具體數值是固定的。(錯×)
2.5
1.下列哪一項不是相關系數的表現形式?(相關性)
2.下列哪項描述是錯誤的?(有相關關系一定存在因果關系)
3.採用什麼方法可以排除其他變數只研究兩個變數之間的關系?(控制的方法)
4.相關系數是反映兩變數間相關關系密切程度的綜合指標。(對√)
5.「北美冰淇淋銷量和強奸 案數量有很高的相關關系」說明二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錯×)
2.6
1.哪一項不是因果關系的確定過程?(直接判定二者是否為因果關系)
2.哪一項是法律指標的特點?(具體性)
3.法律指標通常由(指標樹)表示
4.在判定兩個變數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時,只要看兩者是否高度相關就可以了。(錯×)
5.法律指標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指標。(對√)
2.8
1.「嚴打」中投入的警力、物力指的是(投入指標)
2.下列哪項不是對法律指標恰當性的描述?(增加主觀性)
3.伊萬的《法律體系-跨國分析》中選擇的法律指標有(7項)
4.主觀指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依賴於調查對象本人的感覺如何(對√)
客觀指標和主觀指標意味著客觀指標是真實的、主觀指標是主觀的不真實。(錯×)
PS:錯1題
2.10
1.那一項不是立法機構設置?(地方政府(市一級))
2.中國法律發展報告:資料庫和指標體系(2007)中最不理想的是哪一模塊?(經費與收入)
3.下列哪項是社會指標?(教育)
4.全國人大是法律實施機構。(錯×)
5.法社會學一個主要的研究特點就是問題導向。(對√)
3.1
1.「在法律規定的幅度、范圍之內進行自由裁量」是自由裁量的那種形式?(規則之內的自由裁量)
2.「審判因人而異。放映了治安法官的脾氣、個性、教育、處境和個人特點」這句話出自(弗蘭克)
3.「法官審判並非是根據規則」是那種觀點?(現實主義法學派OR規則OR事實懷疑主義)
4.判刑期從多少年到多少年是由法官進行自由裁量的(我答×)不知答案
5.法官判決公式其一:法律規則(R)*事實(F)=判決(D)(對√)
3.2
1.那一項不是布萊認為的社會歧視?(法律空間平等)
2.下列哪項不是文化歧視?(熟人和陌生人)
3.「黑人與白人相比,有更高的比例被確認為有罪並獲更長的刑期」從這句花可以看出(種族歧視)
4.在社會空間沒地位的人更容易受到歧視(對√)
5.黑人更容易犯罪(錯×)
3.3
1.從刑事立法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中的自由裁量不包括(原則性規定下的自由裁量)
2.「對某一種犯罪的處罰,往往有多個主刑和附加刑,同時判決刑期可以在法定刑的幅度內進行選擇」,著屬於那種自由裁量權?(選擇性規定下的自由裁量權)
3.哪一項不是刑事司法實踐的過程?(監獄看押)
4.刑法頒布實施以後,法官仍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錯×)
3.4
1.下列哪種情況不會發生?(任何法庭對同一案件的判決都是相同的)
2.《人民法院第三個五年改革綱要》中,試點旨在規范自由裁量權,並將(量刑)納入法庭色溫審理程序,以增強量刑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實現量刑公正和均衡。
3.《2007年美國人權記錄》婦女受攻擊的概率是男人的(10)倍
4.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將不再「自由」,「同案不同判」的現象將得到有效防止。(對√)
5.警察逮捕決定隨加害者之間的關系距離而變化。(對√)
3.5
1.在家庭暴力案件中,決定著警察做出逮捕決定的可能性的是(當事人的性質(我)OR案件本身的直接性質)
2.下面哪種情況,警察做出逮捕的可能性最低?(女方拒絕簽字逮捕)
3.那一項不是警察的自由裁量的原因?(警察權利最大)
4.警察到來時,雙方在場,發現男方喝醉酒,逮捕的可能性減少(錯×)
5.女方報警,警方作出逮捕的可能性降低(對√)
3.6
1.「說清「、」托關系「屬於警察自由裁量的那種原因?(來自警察局外部,內部的壓力)
2.我國女性犯罪的主因是(家庭暴力)
3.那些現象不是模糊家庭暴力的體現?(對施暴方處以應有的懲罰)
4.家庭暴力案件與財產狀況。文化程度、民族有必然的關系(錯×)
5.在某種程度上,雖然反對家庭暴力,但社會對其容忍度還是比較高的(對√)
3.7
1.那一項沒有明確規定禁止家庭暴力?(勞動法)
2.對於兒童家庭暴力事件上處理偏輕屬於那種困境?(我(觀念上的困境 不知道)
3.追究父母責任後孩子無人監管屬於那種困境?(我:觀念上的困境)
4.對於撤銷監護人監護權利,司法機關的態度一向比較謹慎(錯×)
5.審判迴避制度是指審判人員具有法定情形,必須迴避,不參與案件審判的制度(對√)
3.8
1.「肯定性行動」是從哪個政府開始的?(肯尼迪政府)
2.哪些人群不是弱勢群體?(富人)
3.印第安大學的學生對中國最感興趣的是(民族自治政策)
4.在社會中實際存在的歧視是造成執法者自由裁量時偏袒強勢一方,而不利於弱勢一方的重要原因(對√)
5.「肯定先行動」對一些弱勢群體的照顧就會得到他們的感激(錯×)
3.9
1.控辯雙方存在的交易在英國被稱為(認罪請求)
2.控辯交易程序在刑事案件中所佔的比例是(90%以上)
3.控辯交易在美國法律界受到的職責不包括(控辯交易是秘密進行的違反公平的原則)
4.控辯交易是刑事案件中被控方與檢察官達成的並經法院同意的相互滿意的解決辦法的過程。(對√)
5.控辯交易的價值取向是一種純粹的法制(錯×)
3.10
1.該老師考過駕照後,由原來的扣9分變為後來的(3)分
2.控辯雙方存在的交易在英國被稱為(認罪請求)
3.在英國認罪請求大多用於什麼案件?(輕罪案件)
4.在美國法官員詢問是否有罪,如果回答沒罪則進入控辯交易程序(錯×)
5.在英國法官詢問是否有罪,如果不承認有罪,則進入正式審判程序(對√)
3.11
1.德國懲罰令內容不包括(所使用的刑法條款)我:估計錯了
2.坦白制度是(日本)的制度
3.控辯雙方存在的交易在中國被稱為(坦白從寬,抗拒從嚴)
4.懲罰令的懲罰可以適用於罰金和監禁的案件(錯×)
5.口供不再是證據之王(對√)
3.12
1.「犯人的二難推理中」如果兩人同時認罪會受到怎樣的處罰?(減輕處罰但不能得到報酬)
2.控辯交易或類似的制度在所有的國家都受到指責,最主要的指責是(審判不公)估計錯啦
3.控辯交易的前提是(證據不足)
4.控辯交易或類似的制度能夠很好的快速處理案件。不應該受到指責(錯×)
5.控辯交易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犧牲受害人的利益的基礎上(對√)
3.13
1.那一項不是刑事案件「私了」的目的?(將加害者繩之於法)
2.在強奸案件中,受害者除了經濟考慮外還主要考慮(對名譽的考慮)
3.「私了」具有什麼性質(不公平性)
4.「刑事案件的私了」是肇事者和受害者的一種交易、(對√)
5.醫療事故中,醫院選擇「私了」的原因往往是出於對醫院的名聲、時間,精力等角度的考慮(對√)
3.14
1.「不告不理」指的是刑法中的什麼性質?(謙抑性)
2.礦難後經協商煤老闆瞞報改怎樣處理?(國家必須干預)
3.不告不理原則是法院審理的原則。是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對√)
4.法院審理民事糾紛的范圍法院有權利變更、撤銷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錯×)
3.15
1.《家庭群體會議》是哪個國家的?(紐西蘭)
2.在家庭群體回憶中,(受害者家屬)不參與私下商談賠償和再犯預防的問題(不知道)
3.「和解普遍化」運動發生在(法國)
4.那一項不是決定實行調解的前提(受害者不同意和解)(不知道)
5.家庭群體回憶制度適用於罪行輕微、對公眾利益影響不大的案件(對√)
6.英國的刑事案件制度主要用於對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處理(錯×)
7.迄今為止最為全面規定和解制度的國家是英國(錯×)
3.16
1.德國罪行輕微的自訴案件調解無效時則(自訴人起訴訴訟)
2.《關於輕傷案件在訴訟階段委託人民調解的規定(試行)》是哪個城市頒布的?(上海)
3.哪項處理不屬於輕微案件的從寬處理(依法嚴肅處理)
4.德國刑法典規定刑事和調解對象可擴展至未成年人(對√)
5.我國不同地區刑事和解制度可能不同(對√)
3.17
1.2002年,在輕傷案件中刑事和解的比例是(0,221)
2.2005年,對未成年人和在校大學生犯罪案件進行刑事和解的比例是(0.076)
3.國家機關貪腐行為主要因為什麼問題(退賠能力)
4.刑事和解制度可能產生因為貧富不均導致刑罰適用不平等問題,違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對√)
5.有其罪必有其罰在任何時候都是正確的(對√)PS:錯了1題
4.1
1.合同的條款中哪項不是必須的(違約責任和解決爭議的方法)
2.訂單的戰斗是指(訂貨單和確認單上違約責任與解決爭議條款經常不一致)
3.商人之間的交易和合同是一回事(錯×)
4.合同有主要條款和次要條款(對√)
4.2
1.下列說法錯誤的是(商人之間的允諾是不可信 的是不受尊重的)
2.在商業交易過程中,對合同有替代作用的是(協議)
3.下列選項中商人最不注重的是(一次的合作)
4.大量的交易都是在沒有合同或者合同有缺陷的情況下進行的(對√)
5.大多數合同糾紛都會請律師來解決(×)估計我錯啦
4.3
1.那一項不是合同對交易的阻礙(可以明確交易時間、地點)
2.在中國白酒行業,交易的訂貨意向有多大的比例可以實現(0.1)
3.那種合同在交易中不必嚴格按照合同法履行和解決糾紛(銷售性合同(訂貨意向))
4.合同對交易有阻礙作用(對√)
5.企業不同部門對合同重要性的看法是一樣的(錯×)
4.4
1.「契約分為個別性契約和關系型契約」是(麥考尼爾)的觀點
2.「與習慣、內部規則、社會性變化、對於將來的期待等交織在一起的契約」是那種契約?(關系型契約)
3.英美的現代契約法理論將(關系契約)因素吸收了進去
4.由於誠實信任的介入導致契約責任和違約責任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對√)
5.「除了單純的物品交換外當事人之間不存在任何關系「的契約是指關系型契約(錯×)
5.1
1.我國《勞動合同法》是2007年頒布的
2.我國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犧牲勞動者的權益)
3.《勞動合同法》頒布後,被調查的用人單位人力資源有近三分之一的認為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員工辭退成本增加和選人壓力加大)
4.勞動報酬占國民收入的比例越來越高(錯×)
5.從宏觀的角度,我國勞動者出於劣勢地位(對√)
5.2
1.2007年瀘州老窖銷售公司北京片區要求80名老員工以個人名義辭職是以(勸辭模式)規避《勞動法》
2.屬於「玻璃小鞋」隱藏裁員模式的是(通過調整崗位降低薪水使員工被迫辭職)
3.深圳勞動行政部門對華為「勸辭」時間保持沉默最主要的原因是(遭遇法律難題,對退辭行為無應對條款規范)
4.一次或分批裁減人員是用人單位以裁員模式規避《勞動法》(對√)
5.將工資分為基本工資和職務津貼的模式屬於「金蟬脫殼」模式(錯×)
5.3
5.4
1.用人單位通過相應的甚至豐厚的補償而與勞動者達成協議」是屬於勞動者向用人單位妥協的哪種因素?(利益因素)
2.現在的勞動合同制度處於(社會法時代)
3.對於勞動合同法頒布以後引起的爭端,採取「防水養魚」態度的是(法院)
4.書本上的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對勞動者都是有利的。(錯×)
5.由於我國歷史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勞動者權利的閾值較高。(對√)
5.5得40分
5.6
1.哪一項不是政府積極推進勞動合同法的表現?(認為勞動合同法存在修改問題)
2.我國政府對勞動合同法的態度是(不動搖,認真執行)
3.哪一項不是勞動合同法頒布前後,在經濟危機條件下做出的一些變通?(地方政府嚴格執法,不為侵犯勞動者權益的企業開綠燈)
4.我國政府堅定地維護勞動合同法,認為不存在修改問題,只有認真執行的問題。(對√)
5.我國政府在經濟危機條件下對勞動合同法的執行做出了一些變通。(錯×)
5.7
1.促使行動中的勞動合同法向書本上的勞動合同法靠近的理由不包括(勞動者維權意識能力不高)
2.立法對行動中的自由裁量和交易起的作用,描述錯誤的是(沒有作用)
3.關於勞動合同與物權法的說法錯誤的是(勞動合同法和物權法都創造了某些關系)
4.在當事人之間進行交易和執法者自由裁量時法律是沒有約束力的。(錯×)
6.1
1.下列不屬於正式的解決爭端的方式的是(輿論)
2.下列屬於自己解決的方式解決爭端的是(辱罵責打)
3.「第三方獨自決定」指的是哪種解決爭端的方式?(獨裁)
4.「嘲笑、批評贊揚等」是一種正式的解決爭端的方式。(錯×)
5.是否有一致性要求指的是是否需要雙方都同意(對√)
6.2
1.關於美國解決爭端的現狀錯誤的是(訴訟爆炸)
2.面對訴訟爆炸,屬於「節流」的是(提高訴訟費用,限制審判數量)
3.美國解決爭端的最主要的方法是(簡易程序)估計錯啦
4.日本選擇的是一條擴大法院規模的一種「大司法制度設計」。(錯×)
5.美國面對訴訟爆炸的壓力所採取的措施:截流、開源。(對√)
6.3
1.法院不受理的許多案件實際是通過哪種方式解決的?(行政管理)
2.下列關於我國解決爭端狀況說法錯誤的是(信訪和法制社會是相背的)
3.信訪中佔主要比例的是(涉訴涉法信訪)
4.改革開放以來不論是民間調解,還是法院調解和仲裁調解都日趨弱化。(對√)
5.95年之後,經濟合同仲裁屬於行政仲裁。(錯×)
6.4
1.下列哪一項不屬於行政管理?(經濟糾紛仲裁)
2.哪一項不是簡單關系的特點?(目的復雜)
3.下列說法錯誤的是(簡單關系,關系距離近,不適用於法律)
4.勞動仲裁與經濟糾紛仲裁的性質是一樣的,都屬於民間仲裁。(錯×)
5.當人們處在一種復雜關系的時侯,更適用於法律的手段解決爭端。(錯×)
6.5
1.更願意採用調解的方式的是(邊緣關系)關系。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像孩子。珠寶等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東西更容易成為核心關系)。
3.以「日本四大污染案件為例」說明的是哪種解決爭端的理論模型?(利益的最大化)
4.東方人厭訴,西方人好訴。(對√)
5.如果爭端之間有親密關系,一般都不願選擇訴訟的方式。(錯×)錯啦一題
7.1
1.馬克斯·韋伯是(德國)人。
2.法律體系之外的標準是(實質的法律體系)
3.案件所遵循的標準是個案決定的,沒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法律體系是(不合理的法律體系)。
4.所謂形式的法律體系是指運用法律體系內在的標准,它用於衡量法律體系的自主性程度。(對√)
5.韋伯認為形式的法律體系是落後的,實質的法律體系是先進的。(錯×)
6.韋伯提出了法律思想的類型學四種范疇:形式的不合理性、實質的不合理性、形式的合理性、實質的合理性。(對√)
7.2
1.韋伯將合法性的權威分為三種,其中不包括(合理的統治)
2.人們遵守酋長的命令是哪一種權威?(傳統的)
3.韋伯說明「法律權威與形式合理的法律體系的聯系」的目的是(說明資本主義為什麼只產生於歐洲)
4.實質不合理的法律體系適用於可觀察的標准,但是它根據特殊案件的具體道德和實際的考慮。(對√)
5.只要是首領就會具有一種權威。(錯×)
8.1
1.傳統社會的社會結構和法律類型是(機械連帶性和壓制性法)
2.下列屬於壓制性法的是(刑法)
3.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過程中最早出現的是(調解人)
4.杜爾科姆認為社會分工是區分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的主要的標志。(對√)
5.從調解人到警察再到辯護人這樣產生的順序意味著人類社會最先出現的是刑法。(錯×)
9.1
1.基布茲出現在(以色列)
2.關於基布茲下列說法錯誤的是(這種生產方式完全適應資本主義私有化)
3.關於庫迪撒的基布茲生活描述錯誤的是(建立了處理糾紛的司法委員為)
4.基布茲的生活是目前最接近共產主義的生活。(對√)
5.摩沙塢是進行集體生產和居住的。(錯×)
10.1
1.憲法規定禁酒令的是(美國)
2.哪一項是中亞伊斯蘭婦女解放運動後出現的不好的狀況?(有些婦女淪為娼妓)
3.美國康納狄各州的限速法令規定高速開車不能超過(55邁)。
4.法律能夠概念人們的行為方式。(錯×)
5.「中亞伊斯蘭婦女解放運動」事件是法律不能改變習俗的一個例證。(對√)
10.2
1.哪位國家領導人提出集中地點放炮?(李鵬)
2.哪個不屬於我國曾頒布的禁令?(禁酒令)
3.禁止賣淫嫖娼、吸毒、賭博的法令在什麼時候死灰復燃?(改革開放以後)
4.北京的限放令在一開始執行就受到了阻擾。(錯×)
5.對於一些無法禁止的行為,只有把它合法化才能進而規范化。(對√)
10.3
1.哪一項禁令不是用來標明法律不能改變人們行為的例證?(票證制度)不確定
2.哪一項不是孟德斯鳩關於法律改變人們行為的消極的的觀點?(法律具有能動作用,法律是人類改變自身的工具)
3.(一切宗教制度等都是人類精細設計出來的)不是進化理論主義的觀點。
4.人們對採用法律的手段改變習俗都是消極的觀點。(對√)
5.薩維尼認為法隨著一個民族的壯大而壯大,隨著一個民族的消亡而消亡。(√)PS:60分
11.1
1.不守法就會被制裁是哪種理論?(威懾理論)
2.下列說法錯誤的是(存在兩種犯罪行為有兩種相同的法律曲線)
3.人們服從法律是由於自我利益的權衡,如果服從法律利益大,就會選擇服從法律」是哪種理論?(利益理論)
4.守法對我來講是一種習慣」是一種習慣理論。(對√)
5.只要威懾的力度一直加大,違法的次數會相應一直不斷減小。(錯×)
11.2
1.馬考利舉例中的女教授每天循規蹈矩遵守制度和法律的原因是(是一種習慣)
2.都屬於自願遵守法律的角度回答遵守法律的原因的是(道德和習慣理論)
3.芝加哥和人大做的違法行為調查中唯一相同的一項是(從商店偷小東西)
4.法律和道德是高度一致的,所以人們遵守法律都是為了遵守道德。(對√)
5.在作弊這件事上,道德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還是懲罰。(對√)
·
6. 法律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在法律事件中考慮社會的影響,在社會事件中考慮法律的影響。
7. 社會學主要是研究什麼的
同學,你一定聽說過文學、數學、生物學。就算你沒有深入了解,你也一定大概知道這幾門學科是研究什麼的,所以在給你解釋社會學研究什麼之前,我先問你,社會是什麼?
總的來說,社會學涵蓋面很廣,並且與政治學、經濟學甚至心理學(有一門專門的社會心理學)牽扯也很深,另一個方面,除了政治事件,很多更明顯的現象,比如微博田園女權(畸形女權)的興起,都可以作為社會學的研究課題,所以說,如果你對社會學感興趣,那這是一本並不枯燥又很了不起的學科。
8.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有哪些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其傳統研究對象包括了社會分層、社會階級、社會流動、社會宗教、社會法律、越軌行為等,而採取的模式則包括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
由於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都是由社會結構、個體機構的影響下塑造而成,所以隨著社會發展,社會學進一步擴大其研究重點至其他相關科目,例如醫療、軍事或刑事制度、互聯網等,甚至是例如科學知識發展在社會活動中的作用一類的課題。
另一方面,社會科學方法(social scientific methods)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在20世紀中葉以來多樣化的語言、文化轉變也同時產生了更多更具詮釋性、哲學性的社會研究模式。
(8)法社會學研究的主體主要有擴展閱讀
社會之大,是一個體系或者系統,由功能不同的個部分組成,社會構成部分之間的穩定聯系,就是社會結構,制約著群體和個體的行為。下面是對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理解:
1、社會結構說:
地位結構觀:從以下因素,看社會地位。階級、階層、性別、年齡、教育、職業、收入、組織、黨派。
網路結構觀:人們與其他人的聯系,形成不同關系,形成社會網路。社會網路關系是制約人們社會行為的重要因素。如家庭、親屬、同學、同鄉、同事、戰友、鄰里、朋友、相識。
2、社會行動說:
人類是具有理解力和創造性的主體,人的行為是由動機推動的,個體為了實現目標而行為,所以行為被賦予了某種意義。社會學旨在理解和洞察人類行為的社會意義。
3、社會文化說
人類之所以共同勞動、生活,是因為創造了文化。文化是物質和非物質的人類產品,承載於民族歷史,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形式中。文化的核心形態是信仰、價值觀、意識形態、是社會制度的基礎,規范著人們的行為。
4、社會變遷說
社會學是由於近現代的社會變遷而產生,又以社會變遷為研究己任。社會革命和社會改良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變遷方式,引發了沖突學派和功能學派在社會學領域長期的學術立場的對立和共存。
5、社會關系說
人與人、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發生著多方面的交往和互動,產生了穩定的紐帶關系,這些穩定的紐帶關系的總和,稱之為社會關系。他的結構被稱為社會網路結構。認識社會關系的總和,人類的群體行為和個體行為是社會關系作用的產物。
9. 簡述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可以分為哪兩類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有:
1、社會分層:是指社會成員、社會群體因社會資源佔有不同而產生的層化或差異現象,尤其指建立在法律、法規基礎上的制度化的社會差異體系。
2、社會階級:社會階層是指全體社會成員按照一定等級標准劃分為彼此地位相互區別的社會集團。同一社會集團成員之間態度以及行為和模式和價值觀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3、社會流動: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個人或群體社會地位的變化,即從某一社會階層到另一社會階層的變化。
4、越軌行為:越軌行為(deviance)是指違反一定社會的行為准則、價值觀念或道德規范的行為。通常表現為對權威人物的反抗,如出言不遜,大發脾氣,愛尋釁,執拗逞強,忿恨不滿。
5、社會法律:法律社會學的研究有助於人們從社會整體觀念出發,認識法律的社會基礎和社會作用,從而更好地利用法律的控製作用解決社會問題。
10. 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研究對象
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人類解放的科學。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既是其世界觀,又是其方法論。在此基礎上,它具體化為從實踐出發的方法、社會系統研究方法、社會矛盾分析方法、社會主體研究方法、社會過程研究方法、社會認識與評價方法、世界歷史的研究方法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邏輯和歷史一致的方法、歸納與演繹的方法、分析與綜合的方法、抽象與具體的方法、主客觀相統一的辯證方法、歷史合力的研究方法、「人本」和「物本」相統一的方法等。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方法論是一個創造性的開放體系,人類在社會認識和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馬克思主義都應該積極地予以借鑒和吸收。
(10)法社會學研究的主體主要有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Marxism)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覆蓋了馬克思本人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即為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是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產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繼承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而創立的嶄新的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含兩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即政權理論部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包含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結構設計;第二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運行原理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