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法的時代背景

社會法的時代背景

發布時間: 2022-06-21 09:06:20

『壹』 西方古典自然法學派,中國法哲學怎麼界定法律國家和法律

三大法學流派指的是新自然法學派,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和社會學法學派這三個在現代西方影響較大、占傳統地位的法學流派。他們的法學理論,是西方人在探索真理過程中留下的足跡,這對我們認識人類法的發展歷程、規律及本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於中國的法制現代化和法治建設,亦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一、新自然法學的啟示意義
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新自然法學是西方自然法思想傳統的繼承和發展。自然法思想的意識可以追朔到西方文明的起源並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被人們在不同的時期為不同的目的而使用,它的形式不斷翻新,內容不斷完善。產生於20世紀特殊社會環境的新自然法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馬里旦、富勒、羅爾斯和德沃金等等。他們的新自然法學說(或價值論學說)各有側重點,各不相同,然而卻共同的體現出自然法觀念的思維形式。他們不約而同地認為,法律應當關注某種應然性,法律的發展應當遵循一定的價值原則並體現一定的價值要求。無論是馬里旦的神學自然法、富勒的"程序自然法"、還羅爾斯的正義論或德沃金的權利論,無不"注重研究法產生和存在的根源或基礎,法的目的和意義以及法應追求的理想境界"③ 他們的手中都有一份"價值表",為應然的法律之制定和評價提供了所依據的標准。新自然法學派強調法本身是一個價值系統,必然反映一定的價值關系,極為重視法的合理性和道德性。他們通過總結、抽象和思考,為法律的建構鑄造了理想的框架和模型。
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啟示意義
分析法學在現代主要以凱爾森和哈特為代表,它基本上繼承了傳統的分析法學的理論,嚴格地區分"實際上是這樣的法律"和"應當是這樣的法律",著重對實在法進行邏輯分析而不作有關的價值判斷,否認價值和道德的必然聯系。 凱爾森指出,價值判斷在性質上是主觀的,因而只能是相對的;人們不能用理性認識來回答有關法的普遍和最高價值這一命題;對於自然法學中的絕對正義,他認為這"是一種自欺或者等於一種意識形態"。④ 既然對正義持道德懷疑論和不可知論的態度,⑤ 於是凱爾森認為,正義只能是一種"合法性",應當建立與價值無關的純粹研究法律結構的法律科學(即所謂"純粹法學"),"就其對象實際上是什麼來加以敘述,而不是以某些特定的價值判斷的觀點來規定它應該如何或不應該如何"。⑥ 哈特給法下的定義是"法律是
一種特殊的規則",這是他的"語義分析法學"的基本原理,他以奧斯丁的分析實證法學作為重要的理論淵源,主張法律與道德有聯系但"並無必然聯系",法律應當採用"廣義的概念",即將法律的效力和法律的非道德性區分開來,以體現除了道德之外法律的所有其它復雜的特徵。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把我們從自然法學家法律的"理想國"中拉回到實證的 現實世界,在對法律形式的邏輯分析上運用了更多的新的方法,繼承了傳統分析法學對實定法的重視和研究,也吸收採納了其它法學流派的合理成分,內容豐富,頗具影響。
三、社會學法學的啟示意義
社會學法學誕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在社會學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實證主義的法學思潮,"它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認識和研究法律問題"⑦ 社會法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狄驥、埃利希和龐德。狄驥提出了"社會連帶主義"學說,體現出社會本位的價值觀,關注社會的整體利益,強調社會義務。埃利希則以提出"活的法律"的觀點而聞名於世。他認為,這種"支配社會本身的法律",盡管並不曾被制定成法律條文,但"即可預防糾紛的出現,在糾紛出現後,也可以籍以解決而毋需求助於國家的法律機構"。⑧ 他讓人們注意到國家制定法之外的其他行為准則(如習慣、職業道德、行業規定等等)對於社會秩序的意義,擺脫了"純粹"法律規范分析僵化的法學研究視角和方法,將法律分析的重點引向了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和社會環境。龐德的社會學法學理論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功能主義和實用主義理論。他提出"法律是一種'社會功能'或'社會控制'",用法律的功能性概念來取代邏輯性概念,主張"有用即是真理"。他還提出了法律社會學的基本綱領,啟示人們關注法律制度和法律學說的實際效果,強調以社會學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法律,關注法律的作用而不是抽象內容;並且注重法律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總之,社會法學"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擔負起了打破'法律關門主義'禁錮的歷史重任",⑨ 它社會本位的立場,法律社會化的研究方法和視角,對於法律的發展和一定社會的變革,其重大的啟示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四、綜述三大法學流派的意義
如上所述,論及現代西方三大法學流派的意義,無庸置疑,其最大的意義正是他們本身--眾多的法學家們通過對前人的承繼和自身敏銳的思考,開創出一片浩瀚的法理學思想的海洋,它們雖然不是真理,但卻是人們永恆探索真理之路的台階。無論是宏觀的構築還是微觀的探索,都給後人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寶藏和無窮無盡的啟示。具體來看,三大法學流派的意義如下:
(一)讓我們從多個角度窺探到法律的本質、目的和研究方法。
正如博登海默所言,真理是人們在任何特定時間的經驗的總和。法律彷彿是一座有許多廳堂的大廈,用一盞燈很難同時照到每個角落。而一個法學流派,就如照亮法律大廈的一盞燈,"橫看成嶺側成峰",他們從不同的視角,勾勒出了法律的形象。三大法學流派被美國法學家霍爾(Jerome Hall)
總結為法律中三個不可分的因素,他們分別代表著法律的價值、概念和事實。不僅在實質性的內容上,更寶貴的,三大法學流派為後人認識、研究和發展法律,提供了豐富的途徑和方法。新自然法學 提示人們注重的法的價值支柱和道德性,在法制建構時必以某種准則為依據,從而避免了法律喪失實質的正義,也避免了法學墮落為純技術性的學科。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注重對"實定法"的研究,對於法律規范、法律結構、法律秩序及法律體系內部各要素的統一等等命題均有深入的探討和卓越的貢獻。他們所採用的邏輯分析和實證主義的方法,更是後人研習法律的必要工具。社會法學派則倡導"社會本位"的理念,注重法律的實際效果,重視法律與社會生活及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系,不僅如此,他們所採用的法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及實用主義的態度,更是深遠地影響了西方乃至全世界法學的發展趨勢。當然,無論三大法學流派的貢獻有多麼卓絕,他們都不可能是大寫的真理,都只是局部的、相對的。然而,站在歷史的尾頁,以"事後諸葛"的口吻批評他們的局限,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真正有意義的是謙恭的弄清他們給了些什麼?我們得到些什麼?應當怎樣利用?除此之外,再沒有更大的價值了。
(二)三大法學流派適應了特定時期特定社會狀況的要求,具有歷史現實意義
任何事物的產生總是由於某種需要;而它產生之後,也必然首先服務於這種需要。西方三大法學流派正是應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經濟政治的需求而產生的;而論及它們的意義,首當其沖也正是滿足了當時社會生活的需要。19世紀中葉,隨著資產階級政權的穩固,古典自然法學"自由、平等、權利"的抽象口號已不能滿足他們鞏固既得利益、加強社會控制的要求,因此,歷史法學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應運而生,他們帶來了具體明確的法律觀念、嚴謹的邏輯體系從而維持了現實的法律秩序。二次大戰中,法西斯勢力給世界人民造成了巨大災難,這喚醒了人們法律不能沒有正義的標准和相對普遍的價值准則,⑩ "無論善惡"的法律只會助紂為虐,戕害人民。在這背景之下,新自然法學得以出現,重新正視和評價法律的道德性、正義、權利這些"古老的話題",確保了法的價值依託。而社會法學派的歷史背景則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西方資本主義發展陷入了"瓶頸",經濟危機連續爆發,百業蕭條,人心浮動,傳統的自由主義、經濟放任主義和"法律關門主義"均受到社會現實的質疑和轟擊,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打破"法律系統獨立論"的束縛成為必然的趨勢。法社會學"對症下葯",倡導社會本位,注重法與社會生活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主張充分發揮司法的能動性,因而出現伊始便受到變革者們的熱切歡迎。在"需求"最為迫切的美國,更是成為長期主導法學界的學派。由此可見,思想領域的任何發展和運動均產生於一個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同時也為這個時期提供了一種"自持之勢"⑾
,也就是產生著歷史的現實意義。
(三)三大法學流派繼承並發展了西方法哲學的傳統學說,使這些思想以更合理的形式得以流傳
三大法學流派除了法社會學派產生較晚,無所謂"新"、"舊"之分外,其餘二者都可以冠以"新"的名號。新自然法學派自不必說,凱爾森、哈特的分析法學也是在奧斯丁"舊"分析法學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成的。當代西方的法學流派,既繼承了各自"祖傳"的學說,又互相吸收對方的某些合理因素,呈現出相互靠攏的趨勢。如新自然法學較古典自然法學,少了一些"形而上"而多了一些"操作性",迎合了社會實證主義潮流的要求;而新分析法學則批判奧斯丁的"法律命令說",並在一定程度上承認法的價值即"自然法最低限度的內容"之存在,顯現出對自然法學說的吸納。正是這種"修補"和相互的借鑒,使得西方的傳統法律學說沒有因為歷史的發展和自身的缺陷而遭受淘汰的厄運。而是以一種相對當代社會經濟生活來說更合理的新形式得以傳承。西方法學,正是在這種否定之否定的循環中發展至今,它們對傳統--也就是民族文化的內在秩序承繼與遵從,同時又緊扣發展中的社會狀況而自我更新,因而產生和完備出一套與西方社會相適配的法律體系。在市場經濟的現代社會,具有某種普適性而為其他民族所競相學習和借鑒。
(五)現代西方三大法學流派對中國法治建設的啟示意義
斗轉星移,時光飛逝。人類社會步入"現代"的殿堂已五百年有餘。上世紀初葉,隨著西風東漸,中國社會開始由"古代的、傳統的社會體制向近現代文明過渡"⑿ 盡管中西法律文化的底蘊和發展的路徑大相徑庭;盡管"外國的經驗不可能代替中國的經驗"⒀ 但誰也無法否認人類社會和法律科學發展規律的客觀性,無法否認市場經濟社會關系的共同性,也無法否認西方法律文化發展至現代的先進性和一定程度的普適性。建立健全的、符合現代精神的法律文明體系已成為當今社會的共識。而在借鑒的過程中,我們必需首先關注西方的法哲學思想,因為它是法律文化首要的組成部分,思想代表著"知",而制度代表著"行",不知者,無以為行。⒁ 現代西方三大法學流派的法律思想,正是對幾千年來西方法學理論的承繼和發展,蘊涵著諸多西方法哲學思想的精髓。在我們虛心"求道"於西方,幾從"虛無"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今天,研究現代西方法學流派絕不是奢侈的娛樂;它"實體性"的思想、它對法學的研究方法乃至學術的精神,都當為我們所重視和學習。對待西方法律,盲目的排外自大或者"只求其用,不問其體"的盲目移植,都是不可取的。盡心研究西方法律文化及法哲學的"本真",以及這些法哲學思想與社會歷史條件的相互關系,從而發掘出西方法律"活的靈魂"為我所用,才是我們應當做的事情。

『貳』 法國18世紀的時代背景

路易十五時代 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其曾孫路易十五(1715—1774年)即位,年僅 5歲,由奧爾良公爵攝政。路易十五時期法國專制主義的危機公開暴露出來。路易十四去世時留下24億鋰國債,其中1/3已經到期,1715年國家財政純收入只有6900萬鋰,財政支出達到1.447億鋰,國家財政處於極大困難之中。1716年國家的財政赤字接近1億鋰。政府企圖以打擊投機與高利貸為名收取罰款,但只得到1000餘萬鋰。

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奧爾良公爵起用約翰·勞進行財政改革。約翰·勞是位蘇格蘭銀行家。在1716年他創辦一所私人銀行,發行銀行券,這種銀行券在繳納國家賦稅時同現金一樣有效。1718年,約翰·勞的銀行,被宣布為國家銀行,信譽大為提高。政府和貴族們都用這種銀行券來清還自己的債務。約翰·勞還發行西印度公司股票,該公司享有對美洲進行貿易、殖民和種植銷售煙草的權利。這在法國引起投機的狂潮,由此成為暴發戶者大有人在。約翰·勞從此官運亨通,1720年升任為財政大臣。但是,這一改革由於沒有堅實的經濟基礎,結果使法國的財政陷入了更大的混亂。1720年底,約翰·勞銀行發行的銀行券達30億鋰,而銀行的儲備僅有7億鋰。消息傳出後,引起了兌換金銀的狂潮,約翰·勞出逃它國,銀行倒閉。許多持有銀行券的貴族、富商紛紛破產。盡管政府利用銀行券償還了大部債務,但在這種情況下,只好又恢復了舊的財政制度,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的不滿。

1723年,路易十五親政,但國家財政未見好轉。路易十五荒淫無度,每年的宮廷開支占國家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貴族集團效法宮廷生活奢侈。首相弗勒里曾一度改革財政,但終究無力挽救危機。下層群眾生活貧困,社會階級矛盾尖銳化。

路易十五繼承了路易十四的擴張政策,不斷發動對外戰爭。先後參加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都以失敗告終,並退出所佔領的比利時、荷蘭等地。在七年戰爭(1756—1763年)中,法國遭到慘敗,失去了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路易斯安娜、塞內加爾的商站。它在印度也丟掉了大片殖民地,僅留下了5個商站。七年戰爭使英國確立了殖民霸權,而法國的強國地位受到嚴重損害。長期的對外戰爭大量消耗了法國的國力,使法國陷入了專制主義的危機。

18世紀法國社會經濟狀況和階級關系 18世紀的法國,仍然是一個封建專制的農業國家。全國絕大部分的土地集中在以國王為首的貴族以及僧侶手中。佔全國人口 95%以上的農民基本上是佃農,耕種地主的土地。雖然從18世紀初開始,法國東北部地區開始出現了資本主義農場,但總的說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像英國那樣深入農村。

18世紀初,法國的資本主義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在一些工業較為發達的城市和地區,如里昂、奧爾良、阿爾薩斯—洛林等,出現了大量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其中僱傭千名以上工人的分散的手工工場和僱傭百人左右的集中手工工場也不為罕見。到18世紀中葉,一些工業部門如采礦、冶煉等行業,已經開始使用先進的機器。在貿易方面,盧昂、愛克斯、亞眠、波爾多等許多城市都是當時的對外貿易中心。法國對外主要出口酒類和各種奢侈品。進口貨物主要有棉花、香料、皮革、咖啡等。由於工商業發達,法國集中了歐洲一半以上的貨幣。

但是,法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受到封建生產關系的重重阻礙。在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金融資本始終處於領先地位。從16世紀開始實行的包稅制和國債制度是法國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手段,通過包收國家各種捐稅、向國家放債,法國的金融資本家獲得了巨額收入,成為法國社會最為富有的階層。但是,自路易十六即位後,為了緩和其財政危機,用各種手段從金融資本家手中獲取金錢,使路易十一以來王權與資產階級的合作關系遭到破壞,迫使金融資本家為代表的大資產階級也走上了反對封建專制的道路。在工業部門中,由於封建行會制度的存在,使大批手工業作坊無法過渡到手工工場。因為受到封建制度保護的行會制度,對於工匠和學徒的數目、生產規模以及技術等都有嚴格的限制。路易十四時代制訂的一系列工業法規,到18世紀不僅不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而成為生產發展的桎梏。使法國工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舉步維艱,加之封建割據殘余的存在,使各省之間的法律、度量衡、幣制等都有不同,從而導致各地商業聯系的困難。在封建專制制度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下,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處於赤貧狀態,購買力水平極為低下,使國內市場日益縮小。18世紀以來,法國在對外戰爭中迭遭敗績,不僅使國庫空虛,民不聊生,而且丟失了許多海外市場。僅七年戰爭中,法國在北美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大片殖民地以及在印度的殖民地均被英國佔領。以法國王室為首的各級貴族,視法國工商業為斂財的重要來源,徵收極重的工商業稅,使工場主和商人所獲利潤大部分流入他們的手中,從而大大地限制了資本的積累。這一切,使法國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舊的封建生產關系之間處於尖銳的矛盾之中。

革命前的法國,仍保持著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根據這一制度,所有的人被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天主教教士,第二等級是貴族,資產階級、農民、城市貧民以及手工工場的僱工等構成了第三等級。

天主教會是法國封建專制制度的主要精神支柱。為了維護封建專制制度,天主教會竭力向人民宣傳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制度存在的合理性,鼓吹人們守天知命,不做絲毫反抗。對於一切反天主教會和封建制度的「異端」,則實行殘酷的迫害。天主教會反對科學,扼殺知識,拚命地推行蒙昧主義。因此,要發展資本主義,解放人的思想,首先必須鏟除天主教會。天主教會也是法國最大的封建主。教會土地佔全國土地的1/10,僧侶也和其他的封建貴族一樣,剝削雇農,榨取封建地租。高級教士大多出身貴族,主要集中在城市裡,過著與貴族一樣奢華的生活。但第一等級中的低級僧侶則大都出身於貧苦之家,他們收入菲薄,生活拮據,對高級僧侶抱有敵視態度,同情第三等級。

作為第二等級的貴族,分為兩個階層,一為「佩劍貴族」,一為「穿袍貴族」。所謂佩劍貴族主要指的是世襲的封建貴族。他們中的大貴族大多遠離自己的領地,住在凡爾賽,靠領取年金過著極為奢侈的生活。由於特權,他們壟斷了軍隊、政府和教會中的要職。「佩劍貴族」中的中小貴族,則長年居住在鄉間,盡管不能享受大貴族那樣的奢侈生活,但由於直接剝削農民,成為農村中封建專制制度的主要代表。

「穿袍貴族」不是世襲貴族,他們的貴族頭銜主要是靠錢買來的。因此,大多出身於資產階級。「穿袍貴族」主要任各級法院中的法官,並可父子相傳。他們通過包攬訴訟榨取民財,同樣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但是「佩劍貴族」歧視他們,也不允許他們出入宮廷。因此,他們也對「佩劍貴族」心懷不滿。

第三等級的成分較為復雜。其中資產階級又有大中小之分。大資產階級主要是包稅商、軍火商人、專賣商、銀行家等。這些人與封建專制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有時他們還花錢購買爵位,成為「穿袍貴族」。因此,他們不願意推翻專制政府。但是,由於政治上他們沒有任何權力,財產也得不到封建政府的切實保證,經濟活動經常受到貴族或國王的干擾,因此他們反對革命而要求改良,只是希望通過在不觸及他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限制國王權力,提高他們的政治地位。中產階級主要是手工工場主和一般的商人等。他們深受封建專制政府的欺壓和勒索,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願望也受到極大的限制。因此,他們極力要求消滅封建制度,建立保護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資產階級共和國。這些人構成了資產階級中的共和派。

小資產階級主要是城市居民。這些人主要是小商販和小作坊主等。這些人既反對大資產階級對他們的壓迫,又痛恨封建專制制度對他們的無窮盤剝。但他們也反對無產者,害怕革命會使無產者擺脫舊日政治經濟地位,從而危害他們的利益。

第三等級中人數最多的是農民。他們遭受著殘酷的封建剝削,不僅要向地主繳納地租,而且還要向地主交納各種苛捐雜稅。此外,他們還必須向國王交納所得稅(收入 1/20的土地稅)、人頭稅、土地稅;向教會交納什一稅。經過層層盤剝之後,農民所剩無幾,很難維持溫飽。18世紀後期,法國進入了歷史上的「封建反動」時期。國王又恢復了農民修築道路和建造營房的徭役。地主則竭力提高封建地租,同時還強占農村公社的公有地,使廣大農民更加貧窮困苦。法國大革命爆發前夜,法國2300萬農民中,競有150萬人淪為乞丐。因此,在第三等級中,農民階級最痛恨封建專制制度,最富有革命精神。盡管第三等級內部各階層之間也存在著矛盾,但在反對封建制度這一問題上,則是一致的。因此,第三等級與國王為首的僧侶和貴族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只能通過暴力革命才能解決。

啟蒙運動 18世紀的法國啟蒙運動,是適應資產階級和廣大下層勞動人民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需要而開展起來的。這是一些資產階級的思想家,為使人們從封建專制的禁錮和宗教神學中解放出來而發動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他們激烈地抨擊封建專制制度以及教會的腐朽和反動性,指責國王為首的封建貴族佔有了社會的全部財富,而別人卻呻吟在極端的貧困之中。他們反對宗教迷信,指出上帝是不存在的,《聖經》是編造出來的,顯聖奇跡則是教士隨意編造出來的謊言。他們宣揚個性解放,要求人所應有的全部自由。同時,啟蒙思想家論證了摧毀封建制度的必要性,主張社會改革,並勾畫出未來社會的美好圖景。

啟蒙運動是在17世紀唯理主義思潮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唯理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是笛卡,盡管他的哲學思想是唯心主義的,但他所提出的用人的理性,代替神的啟示,用人的分析論證來代替對神的盲目崇拜的思想,對於打破天主教會的精神和文化壟斷,有著重大的進步意義。思想家提出以理性原則代替權威和傳統的原則,提出對過去的一切,包括舊的傳統宗教和國家政體都要用理智加以研究和批判。這種理智和批判的精神,就是啟蒙運動最突出的特點。此外,啟蒙運動的發生,還受到18世紀在歐洲發展起來的自然權力說、社會契約說以及分權理論的影響。啟蒙運動在推動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和吸引廣大人民群眾參加革命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也使法國革命不同於英國革命,完全拋掉了宗教的外衣,採取了公開的政治斗爭的形式。

啟蒙運動的先驅和創始者是伏爾泰(1694—1778年)和孟德斯鳩(1689—1775年)。他們的學說反映了大資產階級的要求,屬於資產階級的溫和派,成為大革命時期大資產階級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的指導思想。

伏爾泰原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他的著作浩豐,涉及政治、哲學、文學、歷史以及自然科學等多方面。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哲學辭典》、《路易十四時代》、《論各民族的風俗與精神》等。伏爾泰無情地批判了作為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的天主教會,提出了「消滅醜行」的口號,公開反對教會所造成的宗教迷信、宗教迫害和人們的愚昧無知,以及社會上的種種弊病,指出這一切弊病的根源就在於天主教會的欺騙。他痛斥天主教會是「九頭鳥」,羅馬教皇是「騙子」。天主教教士是「文明的惡棍」。他在政治上主張仿效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主張將天賦人權交與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取消特權,限制王權。但是,由於他站在大資產階級的立場上,思想上又經常處於矛盾之中。他一方面批判天主教會,但又認為社會不平等是不可改變的現象,一方面主張將「天賦人權」歸還人民,但又認為人民是「群氓」,沒有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需要「聰明人」的監護。伏爾泰的社會政治觀點的兩重性,反映出大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專制制度斗爭中的曖昧和妥協的態度。

孟德斯鳩出身貴族,曾擔任過地方高等法院的法官。他的主要著作有《論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羅馬盛衰原因論》等。孟德斯鳩與伏爾泰一樣,在反對天主教會的思想專制方面極為堅決。在其著作中,無情地批判和嘲諷了天主教會和教會的殘忍和無能。同時,他也強烈反對特權階層的專制和殘暴。但是,他並不主張廢除王權,認為法國應該效仿英國,建立起君主立憲政體。他的全部政治主張都體現在其著作《論法的精神》中。在這部著作中,孟德斯鳩認為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便可限制王權,因此,沒有必要進行一場革命來達到這一目的。這一思想,後來被大革命中的君主立憲派所利用,並體現在《人權宣言》和1791年的憲法中。

在啟蒙運動中,代表中產階級的思想家是網路全書派和重農學派中的經濟學家魁奈。網路全書派的主要代表有狄德羅(1713—1784年)、霍爾巴赫(1723—1789年)、愛爾維修(1715—1771年)等人。由狄德羅主編的《科學、藝術與工藝網路全書》反映了他們的全部政治思想觀點,因此他們被人稱為「網路全書派」。網路全書派是16世紀法國革命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唯物論和無神論的代表。但是,他們的唯物論是機械的、形而上學的。他們認為自然世界是物質的,沒有超自然的上帝存在。他們通過出版網路全書,向人們傳授自然科學文化知識,以揭露宗教封建迷信的荒謬,抨擊天主教會和教士的愚昧和殘暴,並指出宗教是用來抬高國王身價壓迫人民的。在論述社會現象時,他們運用機械唯物論的觀點,認為封建制度是不合人性的,而資本主義制度才是人類合理的政治制度。從這一觀點出發,他們提出應該將王許可權制到最小的限度,換言之,也就是實行君主立憲,但不必要採取革命的手段。魁奈(1694—1774年)是經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經濟表》等。他是第一個系統的理解和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剩餘價值問題的經濟學家。他極力推崇資產階級的經濟自由的思想,並創造性地論述了再生產的理論。

啟蒙運動中代表小資產階級利益的思想家是盧梭(1712—1778年)。盧梭出生於日內瓦的一個鍾表匠的家中,早年由於家境貧寒,過著到處流浪的生活,深刻體驗了下層人民的疾苦和心情。因此,他的思想較為激進和革命。其代表作主要有《愛彌爾》、《社會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根源和基礎》、《懺悔錄》等。盧梭認為,私有財產是人類不平等及一切罪惡和不幸的根源。因此,在其著作中,他激烈地抨擊了社會上存在的貧富不均的現象。但是盧梭又不主張鏟除私有制,而希望通過保留小私有制達到經濟上人人平等的目的。在政治思想上,他提出了「社會契約論」和「主權在民」的理論。他認為,為了維護人類社會的自由平等,應按社會契約的原則建立國家。他針對路易十六提出的「朕即國家」的謬論,提出國王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僕人,對不稱職的僕人,人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撤換他。「主權在民」的理論是盧梭政治思想中的基本原則。盧梭與伏爾泰和孟德斯鳩不同,他極力主張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一個民主共和國。盧梭的思想對於後來大革命中的雅各賓派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在啟蒙運動中,還出現了一批反映下層人民群眾革命要求的思想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梅里葉( 1664—1729年)、瑪布里(1700—1785年)和摩萊里(生卒年不詳)等人。這批思想家的思想中都帶有明顯的機械唯物主義和空想共產主義色彩。梅葉里在其代表作《遺書》中,痛斥了私有制,指出私有制和社會上的不平等現象是萬惡之源,並將教士、投機商人、官吏統統稱為「富足的懶蟲」,稱封建地主是「魔鬼」。他主張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應做有益社會的事,社會財富應由大眾共同享受。號召人民起來革命,推翻封建專制制度。摩萊里在其著作《自然法典》中,提出應該消滅私有制,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共產主義社會。但是他並不主張通過革命來達到這一目的,而是認為只要消滅社會上的偏見和謬誤,就可以實現他的主張。瑪布里的觀點與梅里葉的觀點大致相同。他認為只有消除社會不平等才能消除暴政和罪惡。在其著作《論法制或法的原則》和《論公民的權力和義務》中,瑪布里描繪了他的理想共和國的圖景:在這個共和國里「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一切人皆為兄弟,禁止佔有財產是這個共和國的第一法律」。但是,他又不切實際地提出,這一理想的國家,不能建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只能建立在荒無人煙的海島上。這種空想共產主義思想,正是當時社會上廣大勞動人民群眾對現實絕望心情的一個側面反映。

由於啟蒙運動,18世紀被稱為「啟蒙時代」。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運動以來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而且是在更高的理性主義的基礎上進行的。在理性主義的旗幟下,啟蒙思想家們將封建專制制度的神聖外衣—天主教和天主教會,以及在這一神聖外衣掩蓋之下,封建統治階級所進行的一切活動,統統放在理性主義的天平上讓人們自己去思考和評斷,從而暴露出它的虛偽和欺騙性。啟蒙運動的哲學前提是社會應建立在自然法則之上。啟蒙思想家們提出既然根本不存在神授的特權,那麼人就是生而平等和自由的,追求幸福、生存是每一個人的權利,是任何人不可剝奪的。這種以人的自然權利來對抗和否定封建特權的思想,是啟蒙主義運動對人類最重要的貢獻。啟蒙運動在提倡科學,反對蒙昧主義方面,也起了重大的作用。伏爾泰、狄德羅等人在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制度的同時,也是自然科學的狂熱的倡導者和宣傳者。啟蒙主義思想家對於第三等級的勝利滿懷信心,為未來的新的社會描繪了一幅美好的藍圖,從而為法國大革命的到來,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備。動員人民投身於革命,推動法國革命的發展,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盡管他們的思想反映了不同的政治和階級派別的要求,但就整個法國革命的過程來說,每一個階段都可以找到啟蒙思想家影響的痕跡。同時,法國的啟蒙運動,對歐美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也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叄』 西方社會法制傳統形成的社會背景

羅馬法奠定了西方社會的法制的基礎,造就了西方社會、經濟與政治的法制傳統和制度。而早期基督教給西方政治、社會和...它成為西方社會的紐帶,為西方各國維護社會穩定、調節社會矛盾、規范社會關系等發揮了積極作用

『肆』 什麼是社會法學

社會法抄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在19世紀以後為緩解日益激烈的社會矛盾而不斷進行社會立法的背景下,西方某些國家(諸如德國、日本等國)的一些法學學者從20世紀初開始綜合研究社會法;30年代中國大陸一些法學學者也積極參與討論,後來中國台灣法學學者也多有論述。其主要觀點有:社會法乃公私法之外第三法域;社會法是維護生存權的法;社會法是保護弱者的法;社會法是法制轉型後的社會公益之法。本世紀以來,我國社會法學研究也由於社會法地位的凸顯而日益活躍起來,特別是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社會法治建設的戰略後,社會法學術研究越加向更廣闊領域和深層次拓展,第九屆和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將社會法列為我國七大法律部門之一,也促進了社會法學科的深入研究。一批有價值的社會法學術論著問世。

『伍』 法家興起的歷史背景

法家的「以法治國」思想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就是由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背景決定的。春秋戰國時期正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社會劇烈動盪與重大變革的重要時期。西周以來的宗法社會已分崩離析,王室衰微,政局不穩,長年征戰嚴重破壞了經濟的發展,社會矛盾異常尖銳,呈現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局面。新興的地主階級勢力已經強大,有了強大後盾的法家,開始全面地推行自己的治國方針,實際上是向奴隸主貴族舊勢力發起全面的進攻。禮治思想面臨全面危機。此時,儒、墨、道、法四家針對現實社會都提出了自己的救世主張。不論是儒家的「以仁治國,克己復禮」,墨家的「兼愛非攻」,還是道家的「無為而治」,都沒有使社會擺脫諸侯爭霸,兵連禍接,社會四分五裂的情況。法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時代的需求,以務實和積極的精神和主張登上了歷史舞台。

『陸』 經濟法和社會法作為後起的法律,興起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1)市場經濟發展到社會化大生產階段,國家被動地或者自:覺地承擔起對經濟回加以組織協答調的職能。(2)社會經濟及國家對經濟的調整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上,並形成了相應的經濟法學說。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當這些基礎和條件尚未出現時,經濟法是不可能產生。

『柒』 法存在於什麼社會

法存在於整個階級社會。

不法事情發生:
1、受了不法事情的影響。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有人開了頭,那麼就一定會有人跟隨」,也可以說是一個模仿,是一個不法事情的開端,也許有些人都有著破壞的念頭,但卻沒有勇氣,而一旦他看見有人做出了他一直想做的事情,他的心底就會產生「別人都可以做,我也可以做的想法」,就是因為這種想法,就會做下了不法之事。
2、工作壓力大。現在的社會上競爭很大,在家庭、工作和生活上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壓力,而有些人就是因為壓力沒有辦法發泄,一直壓抑著會導致做出一些不法之事來。
3、思想不正常。每個人的思想都不同,但並不代表每個人的思想都是正確的,有些人的思想很黑暗,很偏激,正是這種錯誤的思想讓他做下了覺得對的不法之事。
4、心理不平衡。虛榮心,妒忌心,攀比心等,我們每個人都具有,正是因為這些心理有時得不到平衡,就會做下了一些危害他人的不法之事。
5、精神不穩定。有一種病叫精神病,有一種人叫做精神病人,這種人看起來像正常人一樣,但有時候刺激到發病了,就會在精神不穩定的情況下做出一些不法之事來。當然,喝酒了有時也會在沖動之下做出不法之事。

社會法理論的研究相對滯後。社會法的生成有其相應的人文和社會背景 ,有其生成的法制環境。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 ,關注民生 ,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逐漸成為法制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捌』 急切想了解十九世紀的法國社會的背景,文化,狀況

十九世紀的法國社會的背景:

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

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

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0年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

十九世紀的法國社會的文化:

19世紀的啟蒙運動是一種意識形態的解放運動,代表人物包括伏爾泰,盧梭,狄德羅等。啟蒙思想家強烈批評封建專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描繪了未來「理性王國」的藍圖,為資產階級獲得支配地位提供了思想和意識形態,理論准備。

(8)社會法的時代背景擴展閱讀:

十九世紀對於法國文學來說,是從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向「現代性」轉折的歷史關鍵時刻;而處於初生狀態的「現代性」,在法國十九世紀的文學中,從一開始便顯示出它那生氣勃勃、同時充滿矛盾的「不確定性」的品格特徵。

不同風格和氣韻的文學同時並存和交錯,使當時的法國文壇成為燦爛絢麗的自由創作園地;文學大師輩出,天才巨星雲集;而巴黎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的「咖啡沙龍」,由此更成為靈感交集、激情遞起的各種創作流派的聚匯處。

各種文學浪漫神話,在左岸的一個又一個咖啡館之間,此起彼伏,沉浮流轉,不脛而走,更使此處天空重疊著層層鮮艷奪目的氛圍光寰。

十九世紀法國文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相互連接、又相互穿插和彼此滲透的三大階段:第一階段是浪漫主義時期,囊括了十九世紀整個上半葉。

浪漫主義的先驅者們,德斯泰爾夫人、本雅明.康斯坦、施農古爾和夏多布里昂 等人,在十九世紀的最初二十年,面對著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稱帝執政之後所激起的社會變革,在新舊兩種社會制度交接時刻,作家和詩人們表現出矛盾、困惑、懷舊、憧憬等復雜情感相互交錯的特徵。

他們試圖在已被毀滅的舊秩序中,尋找記憶裂痕里仍然保留著的精神慰藉,又對新起而尚未穩定的社會,寄託某種連他們自己也無法確定的不清不楚的期望。

因此,他們把激情轉向現實社會的彼岸,作品中凝聚著對於超現實結構的各種夢幻,寧願歌頌客觀中立、而又內涵豐富的自然,幻想著一種漫無邊際的游盪生活,以為可以在那裡建構和實現他們所嚮往的理念和價值。

『玖』 簡述社會學產生的時代背景需要

馬克斯.韋伯可能是社會學這門學科的發展產生了最大影響的古典社會學家。《經濟與社會(第1卷)》原著1921~1922年出版。韋伯在書中全面而系統地表述了他的社會學觀點和對現代文明本質的見解。首先對社會學的定義、對象、方法以及一些基本范疇和概念作了詳細闡釋,統稱為社會學的基礎。然後分別又互有交叉地闡發了他的經濟社會學、法律社會學、政治社會學和宗教社會學思想。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 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是德國的政治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他被公認是現代社會學和公共行政學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韋伯最初在柏林大學開始教職生涯,並陸續於維也納大學、慕尼黑大學等大學任教。他對於當時德國的政界影響極大,曾前往凡爾賽會議代表德國進行談判,並且參與了魏瑪共和國憲法的起草設計。
韋伯主張社會科學必須運用「理解的方法」。社會學不應當僅僅局限於發觀支配社會行動的一般規則,它還應當試圖去理解行動者的主觀意向和動機。這些主觀動機在下一個階段可以被視為社會行動的原因,可以發展為一種因果性的社會說明。社會學(這個高度含混的詞在此意義上被使用)是這樣一種科學,它試圖對社會行動意義理解,以期由此達到一種關於它的過程和結果的因果說明」。
注意兩點:出發點就是通常所謂的方法論的個人主義,社會學關注的是有動機的行動,自然科學關注的無動機的事件(比如地球,星球的運動)人類行動的意義特徵在自然界沒有對應者。
時代背景是「凡爾賽會議,魏瑪共和國」
請採納。

『拾』 什麼是社會原因什麼事時代背景二者有什麼區別

社會原因是指某事物因外界各種客觀原因造成的變化 ,社會上各種事物,包括社會制度,社會群體,社會交往,道德規范,國家法律,社會輿論,風俗習慣等等所造成的影響。而時代背景則是指當時這個國家在國內國外的環境,比如在近代,我們中國的時代背景就是身處帝國主義和封建社會地主階級壓迫的國家,二者不同,在時代背景下,才會有各種社會原因。PS:我就只了解這些了 希望能幫到你

熱點內容
民法典8章 發布:2025-01-24 03:55:07 瀏覽:252
勞動合同法實習生 發布:2025-01-24 03:28:47 瀏覽:891
疫情期間法院問題 發布:2025-01-24 03:23:32 瀏覽:955
經濟法押題試卷 發布:2025-01-24 03:03:22 瀏覽:24
日照卜法官 發布:2025-01-24 02:09:36 瀏覽:225
貴陽貴陽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4 02:03:30 瀏覽:232
勞動法中假期是否包括節假日 發布:2025-01-24 01:28:53 瀏覽:786
初任法官改革 發布:2025-01-24 01:27:17 瀏覽:103
保密法律法規知識試題 發布:2025-01-24 01:05:13 瀏覽:197
1社會保障法的定義是 發布:2025-01-23 23:11:01 瀏覽: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