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211條
① 《民法》中和解協議的效力問題有哪些
一、中國民事程序法中關於調解協議、和解協議效力的規定
1、人民調解協議的效力
《民事訴訟法》第16條第2款:「人民調解委員會依照法律規定,根據自願原則進行調解。當事人對調解達成的協議應當履行;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反悔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法釋〔2002〕29號)第1條:「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的、有民事權利義務內容,並由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的調解協議,具有民事合同性質。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調解協議。」
第2條:「當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對方當事人履行調解協議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當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變更或者撤銷調解協議,或者請求確認調解協議無效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2、法院調解協議的效力
《民事訴訟法》第89條:「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第91條:「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法釋〔2003〕15號)第15條:「調解達成協議並經審判人員審核後,雙方當事人同意該調解協議經雙方簽名或者捺印生效的,該調解協議自雙方簽名或者捺印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調解協議符合前款規定的,人民法院應當另行製作民事調解書。調解協議生效後一方拒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持民事調解書申請強制執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04〕12號)第15條:「對調解書的內容既不享有權利又不承擔義務的當事人不簽收調解書的,不影響調解書的效力。」
3、訴訟和解協議的效力
《民事訴訟法》沒有關於訴訟和解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04〕12號)第4條:「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自行達成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依法確認和解協議製作調解書。」
4、執行和解協議的效力
《民事訴訟法》第211條:「在執行中,雙方當事人自行和解達成協議的,執行員應當將協議內容記入筆錄,由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恢復對原失效法律文書的執行。」
5、仲裁和解協議的效力
《仲裁法》第49條:「當事人申請仲裁後,可以自行和解。達成和解協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庭根據和解協議作出裁決書,也可以撤回仲裁申請。」第50條:「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撤回仲裁申請後反悔的,可以根據仲裁協議申請仲裁。」
6、仲裁調解協議的效力
《仲裁法》第51條:「五十一條 仲裁庭在作出裁決前,可以先行調解。當事人自願調解的,仲裁庭應當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作出裁決。調解達成協議的,仲裁庭應當製作調解書或者根據協議的結果製作裁決書。調解書與裁決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52條:「……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發生法律效力。在調解書簽收前當事人反悔的,仲裁庭應當及時作出裁決。」
由上可見,按照民事訴訟和仲裁法典本身的規定,不論是調解協議還是和解協議,都是沒有任何法律效力的:不僅不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也沒有合同法上的合同約束力。即使是在當事人完全自願和合法的基礎上達成的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當事人在沒有收到法院的調解書,或仲裁庭的裁決書、調解書之前,都可以反悔。但是,如果法院或仲裁機構根據當事人的調解協議、和解協議製作了調解書或裁決書,而當事人也收到了調解書或裁決書的,當事人就不得再反悔,即調解書或裁決書具有法律上的強制執行力。
但是,人民法院的一系列司法解釋對民事訴訟法典規定的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效力作了重大修改。按照民事訴訟法典,人民調解協議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當事人可以任意反悔,但是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法釋〔2002〕29號的規定,人民調解協議在當事人之間具有合同的效力。按照民事訴訟法典,當事人在收到法院的調解書之前,不受調解協議的約束,即可以任意反悔,但是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法釋〔2003〕15號的規定,在簡易程序中,調解達成協議並經審判人員審核後,雙方當事人同意該調解協議經雙方簽名或者捺印生效的,該調解協議自雙方簽名或者捺印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而在最高人民法院法釋〔2004〕12號解釋中,卻仍然維持民事訴訟法典的規定。這反應了最高人民法院在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效力問題上的認識前後也不盡一致。
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釋的形式,任意修改現行法律的規定,毫無疑問涉及違憲問題。但是,本文無意討論最高人民法院的這一違憲問題。本文只想從應然的角度釐清我國民事程序法中的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效力問題,以期在修改民事訴訟法和仲裁法時,對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效力作出正確的規定。
二、關於調解協議、和解協議效力的幾種重要觀點
近年來,伴隨著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對調解協議、和解協議效力的修改,學者們也開始注重對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效力的研究。不同的學者基於不同的價值取向和學術理解,對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效力,提出了不同的意見。這些意見為我們研究調解協議、和解協議效力問題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對這些意見的梳理,有助於我們形成關於調解協議、和解協議效力的正確認識。通過對現有材料的檢索和梳理,筆者認為,關於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效力,目前主要有兩種重要觀點,值得我們充分重視。
1、調解協議、和解協議具有合同的性質,對當事人具有合同上的約束力。
持該觀點的學者認為,調解協議、和解協議本質上都具有合同的屬性,所以,對糾紛當事人應該具有合同上的約束力,當事人不能任意反悔。理由是:
和解,是糾紛當事人雙方以平等協商、相互妥協的方式和平的解決糾紛,是糾紛主體自行解決糾紛。所以因和解和達成的解決糾紛的協議,其性質實質上是契約,所以對糾紛主體雙方具有契約上的約束力。 [1] 這種觀點在比較法上有充分的依據。在大陸法系國家的民法典中,一般把和解作為一種有名合同明確加以規定。 [2] 而在英美法中,和解協議也相當於當事人之間訂立了一份新合同,一方若不履行,另一方可根據新合同起訴。可見,和解協議作為一種合同對糾紛當事人具有合同上的約束力,理論上沒有任何問題。
調解,是指第三者(調解人)依據一定的社會規范(包括習慣、道德、法律規范等),在糾紛主體之間溝通信息,擺事實講道理,促成糾紛主體之間相互妥協和諒解而達成解決糾紛的合意。顯然,調解與和解有一定的區別,在調解中存在調解人。但是,調解人的存在並不能改變調解協議的合同屬性。因為在各種調解中,對於是否運用調解、調解協議的內容等,均取決於糾紛主體之間的合意。而調解人(不論是人民調解委員會還是法院)均是以中立的第三者身份,通過說服、溝通等方式,促成糾紛主體達成解決糾紛的合意,其無權使用任何強制性手段。因此,在各種調解程序中,盡管存在調解人,但是調解協議本身仍然是當事人之間的合同,對糾紛當事人具有約束力。
在明確了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合同屬性後,學者進一步指出,調解協議、和解協議本身並不具有確定力和強制執行力,當事人不能直接以調解協議 [3]、和解協議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但是一旦調解協議、和解協議和審判行為、或仲裁機構的仲裁行為相結合的話,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內容即具有法律上的強制執行力。例如,人民法院根據調解協議或當事人的和解協議製作了調解書,該調解書一經當事人簽收後,就具有法律上的強制執行力。若仲裁庭根據和解協議製作裁決書,該裁決書也就具有法律上的強制執行力。但是,必須注意的是,此時,具有法律上強制執行力的是調解書或仲裁裁決書,而不是形式上的調解協議、和解協議本身。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法釋〔2002〕29號)第1條和第2條的規定,集中體現了這一觀點。
2、訴訟中的調解協議,當事人在簽收調解書之前,有反悔權。
持該觀點的學者主張維持民事訴訟法89條和91條的規定,即使當事人達成了調解協議,但是,當事人在簽收調解書之前仍享有反悔權。其主要理由是:
反悔權實際上是對並非真正自願的調解協議的一項救濟權。調解協議中的合意只要真正是當事人自願達成的,當事人的反悔充其量只能是一種例外,在實踐中不可能成為普遍的現象。而調解如果是法官的威壓調解、袒護一方的調解,當事人的反悔就具有合理性。
而就目前中國的司法現狀來看,強制調解、誘導調解絕非個別現象,相反,可能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而在調解過程中,法官不嚴格依據法律法規的情況,則更是比比皆是。我國調解過程中,存在的以上種種不規范現象有著深刻的觀念上和制度上的根源。首先,由於受職權主義訴訟模式的長期浸淫,我國調解制度的運作也體現了較強的職權主義色彩。 [4] 調解的方式和時機基本上由法院或法官決定,基本上否定了當事人自己的選擇、參與和決定的權利。其次,法院內部的錯案追究機制和獎懲激勵機制,可能會促進法官調解的動機和行為,而這種動機會促使法官將調解的手段使用到極致,導致對當事人的強制和誘導。再次,我國法院調解實踐中普遍存在著不注重查清事實、分清責任的現象,經常使得調解成為和稀泥的手段。個別權威部門出具的報告,竟然還認為,「法律規定調解必須在查明事實、分清責任的基礎上進行弊多利少。」 [5] 這與德國訴訟和解中,強調法官的法律拘束性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德國,法官與不享有審判權的調停人不同,既使在訴訟和解中也要受實體法的拘束,法官所提示的和解方案必須基於實體法的見解而作出。
鑒於強制調解、誘導調解等現象,在我國短期內不可能完全消除,為維護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有必要繼續堅持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賦予當事人反悔權。
三、調解協議、和解協議效力的重構
(一)對上述兩種觀點的簡單評價
1、對上述第一種觀點的評價
上述第一種觀點,正確地揭示了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合同屬性,廓清了我國民事程序法學長期以來對調解協議、和解協議性質上的模糊認識。正是在這種觀點的指導之下,最高人民法院法釋〔2002〕29號對人民調解協議的效力作出了正確的規定。同時這種觀點也正確的指出了調解協議、和解協議本身不具有強制執行效力,調解協議、和解協議如果要取得強制執行力必須和審判權和仲裁權相結合,而以調解書或裁決書的形式表現出來。
同時,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也存在著嚴重的不足。這種觀點雖然正確地揭示了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合同屬性,但是這種觀點對不同法律程序中的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效力不加區別,一概地認為調解協議、和解協議對當事人具有合同上的約束力,筆者以為不妥。其理論上的缺陷在於混淆了合同的成立和生效。合同因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因此調解協議、和解協議是已經成立的合同。但是,合同的成立不同於生效,合同成立後未必就同時生效。法律可以基於某些立法政策,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只有在具備某些特別要件時才生效,比如,法律就規定有些合同必須經過有關部門批准後才能生效。所以,這種觀點一概地認為調解協議、和解協議對當事人具有合同的約束力,則是犯了簡單化的錯誤。其沒有考慮到在訴訟中調解和仲裁中調解的情況下,法律為了避免強制調解、誘導調解對當事人造成的損害,完全可以對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效力作出特別的規定。事實上,我國民事訴訟法和仲裁法中,訴訟調解和仲裁調解的當事人,在簽收調解書之前享有反悔權的規定,正是體現了法律對調解協議、和解協議效力的特別考量。
2、對上述第二種觀點的評價
上述第二種觀點,堅決維護訴訟當事人的反悔權,筆者認為在我國目前強制調解、誘導調解還普遍存在的情況下,可以較好地維護訴訟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但是這種觀點僅局限於討論訴訟中調解協議的效力,而沒有涉及到和解協議和其他法律程序中調解協議的效力。筆者認為,如果把當事人的反悔權無限擴張至和解協議、其他程序中的調解協議,則又有可能違背了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合同本質,與法律設置反悔權的目的不符。
本文認為,和解協議,不論是訴訟外和解還是訴訟和解,對當事人都具有合同的約束力,當事人沒有反悔權。 [6] 理由在於,和解完全是當事人自行解決糾紛,而與第三人無涉,理論上不存在第三人(調解人)的強制和解、誘惑和解問題。而且,即使實踐中發生第三人的欺詐和脅迫,當事人也完全可以通過合同法的手段妥當地解決。因此和解協議對當事人具有合同的約束力,和解協議一旦達成,當事人不享有反悔權。所以,《仲裁法》第50條賦予當事人對仲裁和解協議的反悔權,理論上是值得商榷的。同時,必須明確的是和解協議本身並不具有確定力和強制執行力,和解協議如果要取得強制執行力,就必須和審判權或仲裁權相結合。在英美法中,若法院以裁決把和解協議內容記錄下來(合意判決),則與法院判決的效力相同;德國民事訴訟中,將和解內容在法院案卷上作為合同內容登記,則具有確定力和強制執行力;日本則規定,法院書記官將和解記入筆錄就具有與確定判決同等的效力。 [7] 我國《仲裁法》第49條規定,「達成和解協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庭根據和解協議作出裁決書。」若仲裁庭根據和解協議作出裁決書,則和解協議的內容因被賦予仲裁裁決的性質和效力而具有確定力和強制執行力。我國《民事訴訟法》中沒有關於訴訟和解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法釋〔2004〕12號第4條規定「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自行達成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依法確認和解協議製作調解書。」訴訟和解協議一旦以調解書的形式體現出來,自然也就具有確定力和強制執行力。
另外,人民調解協議,對當事人具有合同上的約束力,當事人不享有反悔權。而對仲裁調解協議,當事人則享有反悔權。理由在於,人民調解制度中,當事人對調解程序的啟動、運作乃至最後結果的形成都享有主動權,實踐中一般不會發生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強制調解、誘惑調解問題,而且即使發生前述情況,當事人就人民調解協議的效力爭議也可以向法院起訴。而在仲裁製度中,雖然仲裁程序的啟動,完全取決於糾紛的當事人。但是,仲裁程序一旦啟動,仲裁程序的運作和仲裁結果的形成則取決於仲裁庭,當事人在仲裁中的地位,與當事人在訴訟中的地位類似。同時,雖然法院對仲裁也進行了一定的監督,但是,仲裁實行一裁終局,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可以提起訴訟。因此,如果仲裁庭對當事人進行強制調解和誘惑調解,當事人很難獲得有效的救濟。因此,在仲裁調解中,也應該與訴訟調解一樣,賦予當事人反悔權。
(二)調解協議、和解協議效力的重構
基於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對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效力問題,不能簡單地劃一處理,而應該就不同程序中的調解協議、和解協議規定不同的法律效力。現將我國民事程序法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效力整理如下:
1、和解協議,不論是訴訟和解還是仲裁和解,性質上是民法中的合同,因此對當事人具有合同上的約束力。但是,和解協議本身不具有確定力和強制執行力。和解協議如果要取得確定力和強制執行力則必須和審判權或仲裁權相結合,以法院調解書或仲裁裁決書的形式表現出來。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實際上只規定了訴訟外和解,而沒有訴訟和解的規定,《民事訴訟法》修訂時必須注意完善。我國現行《仲裁法》規定了仲裁和解協議中當事人的反悔權,違背了和解協議的合同性質,《仲裁法》修訂時應該改正這個錯誤。
2、執行和解協議的效力,不同於一般的訴訟和解效力。《民事訴訟法》第211條關於執行和解協議的效力,仍應維持。
3、人民調解協議,性質是民法中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合同上的約束力。當事人對人民調解協議的效力有異議的,可以按照合同法關於合同效力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調解協議不具有確定力和強制執行力。最高人民法院法釋〔2002〕29號對人民調解協議的效力作出了正確的解釋,《民事訴訟法》修訂時,應該採納這一解釋。
4、訴訟調解的調解協議,雖然在性質上也是民法中的合同,但是基於保護當事人免受強制調解、誘惑調解侵害的特殊考慮,調解協議只有與審判權相結合,以法院調解書的形式表現出來,才對當事人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同時也具有確定力和強制執行力。也即在調解書送達之前,調解協議的當事人有反悔的權利。《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法釋〔2003〕15號)第15條規定「雙方當事人同意該調解協議經雙方簽名或者捺印生效的,該調解協議自雙方簽名或者捺印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該條規定不足以保護當事人免受強制調解、誘惑調解的侵害,因為如果法官在調解過程中實施了強制或誘惑行為的,法官同樣可以輕而易舉地強制或誘惑當事人約定「調解協議自雙方簽名或者捺印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這樣,就會使得現行《民事訴訟法》關於當事人反悔權的規定形同虛設。因此,最高人民法院法釋〔2003〕15號第15條的規定不盡妥當,應該及早廢除。《民事訴訟法》修訂時,應該維持現行《民事訴訟法》第89條和91條的規定。
5、仲裁調解中調解協議的效力,與訴訟調解協議的效力相同。《仲裁法》修訂時,應該維持現行《仲裁法》第52條的規定。
② 《合同法》第211條規定在實踐中如何把握之我見
我國《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合同的約定是充分體現著當事人之間的意思自治原則(當然,當事人之間的約定不能違反法律的強制性禁止規定),因此,我們在實踐辦案中,對當事人之間的合同糾紛,應充分考量當事人之間對約定的真實意思。對該條規定中,自然人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的視為不支付利息,這無可厚非,但這里不好理解或難以把握的是對支付利息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這里,「約定不明確」就是自然人之間對約定產生歧義,那麼,實踐中應如何把握「對支付利息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這一規定? 民間自然人之間借貸中的利息應歸屬合同之債,之所以有《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條的規定,很大部分是由於民間借貸不同於金融機構作為貸方的金融借款合同,其利息的約定往往因各方面的原因而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存在有瑕疵,易產生歧義。因此,如何來確定民間借貸的利息約定是否明確成了審理民間借貸糾紛的關鍵。筆者認為,對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實踐中一般稱民間借貸)對支付利息的約定產生歧義,應充分運用合同法解釋原則,根據當事人之間約定所使用的詞句、借款目的、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原則,來確定當事人之間約定的真實意思。《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明確規定了:「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的,應當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合同的有關條款、合同的目的、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確定該條款的真實意思。」即對合同約定爭議的條款,可通過其他途徑來判定當事人之間訂立合同時所具有的真實意思而不拘泥於合同條款的字面含義。因此,對支付利息的約定只有在充分運用文義解釋、整體解釋、目的解釋、習慣解釋、誠信解釋等方法後還是無法確定當事人是如何約定計付利息的時候,才可認定為支付利息約定不明確,視為不支付利息。
③ 關於《合同法》的幾道問題
希望你能滿意!
多項選擇題:
1、上海某甲公司向廣州某乙公司合同訂購一套大型成套設備。雙方約定,乙公司分三批向甲公司支付,每批貨物在甲公司驗收後向乙公司支付相應貨款,在乙公司向甲公司交付第二批貨物時,甲公司發現這批貨物與第一批貨物不能配套。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甲公司可以就第一批、第三批貨物解除合同
B:甲公司不能解除第一批貨物合同,因為該批貨物甲已驗收,並支付貨款
C:甲公司可以解除第二批貨物的合同
D:如果乙公司要求甲公司支付第二批貨款,甲公司有權拒絕
【答案】:BCD
【依據】:《合同法》第166條,「出賣人分批交付標的物的,出賣人對其中一批標的物不交付或者交付不符合約定,致使該批標的物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買受人可以就該批標的物解除。[所以甲可以解除第二批]
出賣人不交付其中一批標的物或者交付不符合約定,致使今後其他各批標的物的交付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買受人可以就該批以及今後其他各批標的物解除。
買受人如果就其中一批標的物解除,該批標的物與其他各批標的物相互依存的,可以就已經交付和未交付的各批標的物解除。」
2、甲公司於7月2號向乙公司發出要約,要賣給乙公司10輛轎車,甲公司要求乙公司15天內答復。甲公司的要約於7月5日到達乙公司。7月3日,甲公司又給乙公司去信,這十輛汽車甲公司另有他用,不能出售,請乙公司原諒,第二封信於7月6日到達。乙公司7月7日回信表示接受甲公司的一切條件,該回信7月10日到達,甲公司拒絕交貨,請根據已知條件,選擇下列正確的選項()
A:甲、乙之間的合同不成立,因為要約已經被撤銷
B:甲、乙之間的合同成立,因為要約沒有被撤銷
C:甲、乙之間的合同於7月10日承諾到達時成立
D:甲、乙之間的合同不成立,因此乙只能追究甲的履約責任,不能追究其違約責任
【答案】:BC
【依據】:《合同法》第19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約不得撤銷:(一)要約人確定了承諾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約不可撤銷;(二)受要約人有理由認為要約是不可撤銷的,並已經為履行合同作了准備工作。」因附期限,甲所以不能撤銷要約,7月10日承諾到達甲方,合同成立。
3、關於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自當事人簽訂書面合同時生效
B: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
C:對利息沒有約定的,視為不支付利息
D:約定了支付利息的,借款利息不得高於同期銀行最高貸款利率
【答案】:BC
【依據】:《合同法》第210條,「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第211條,「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 司法解釋則具體規定為約定利率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
4、甲、乙為兄弟,甲借給乙人民幣1萬元,約定年息800元.問:甲、乙的借款合同是()
A:有償合同
B:無償合同
C:單務合同
D:雙務合同
【答案】:AC
【依據】:有償合同是指當事人因取得權利(包括利益)須償付一定代價的合同。所以是A
這個合同屬於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為民間借款合同,屬於實踐合同,即《合同法》第210條,「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也就是說,甲把錢借給乙之後,合同才成立並同時生效。此時,乙方有按時返回甲錢款和支付利息的義務,而甲無需向乙履行任何義務,所以是單務合同。單務合同:指一方當事人[本題為甲]只享有權利而不盡義務,另一方當事人[本題為乙]只負義務而不享有權利的合同。注這類合同的成立生效點。
5、甲想購買一批鐵礦石,委託乙提供媒介服務。在乙的撮合下,甲和丙順利的簽訂了鐵礦石買賣合同。甲、丙雙方對乙的工作非常滿意,但在乙的報酬和費用支出由誰承擔問題上產生了異議。根據《合同法》的有關規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報酬應由甲和丙負擔
B:報酬應由甲自己負擔
C:居間費用應由甲和丙均擔
D:居間費用應由乙負擔
【答案】:AD
【依據】:乙為甲丙提供的是居間服務。[注報酬與費用的區別]
《合同法》第426條,「居間人促成合同成立的,委託人應當按照約定支付報酬。對居間人的報酬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根據居間人的勞務合理確定。因居間人提供訂立合同的媒介服務而促成合同成立的,由該合同的當事人平均負擔居間人的報酬。[本題中為甲和丙]
居間人促成合同成立的,居間活動的費用,由居間人[本題中為乙]負擔。」
6、根據合同法的規定,承運人對運輸過程中發生的下列哪些旅客傷亡事件不承擔賠償責任?()
A:一旅客因制止扒竊行為被歹徒刺傷
B:一旅客在客車正常行駛過程種突發心臟病身亡
C:一失戀旅客在行車途中吞服安眠葯過量致死
D:乙免費乘車嬰兒在行車途中因急剎車受傷
【答案】:BC
【依據】:《合同法》第302條,「承運人應當對運輸過程中旅客的傷亡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傷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運人證明傷亡是旅客故意、重大過失造成的除外。前款規定適用於按照規定免票、持優待票或者經承運人許可搭乘的無票旅客。」所以,AD仍需要賠償。
單項選擇題:
1、商品價目表是下列何種性質的行為()
A:要約邀請
B:要約
C:反要約
D:承諾
【答案】:A
【依據】:要約邀請,又稱為引誘要約。《合同法》第15條,「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寄送的價目表、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商業廣告等為要約邀請。……」
2、甲乙是同班同學,甲給乙3000元錢,委託其代買一台電腦。在商場3000元被小偷偷走,則3000元的損失應由誰負擔?()
A:甲
B:乙
C:甲、乙平均分擔
D:乙承擔大部分
【答案】:A
3、下列有關借用合同的說法正確的是()
A:借用合同是有償合同
B:借用合同是諾成合同
C:借用合同是雙務合同
D:借用合同的標的物是特定的非消耗物
【答案】:D
【依據】:借用合同又稱「使用借貸合同」,是出借人定期或不定期地將出借物無償交給借用人使用,借用人在一定期限內或使用完畢後返還原物給出借人的合同。借用合同的顯著特點是無償性、互助性、返還性。借用關系主要發生在朋友及熟人之間。
特徵:
1、借用合同是出借人把出借物的佔有、使用權定期或不定期轉移給借用人的一種合同。 2、借用合同的標的物是不可消耗物、特定物。借用人借用標的物的目的在於使用,使用完畢後借用人要返還原物。
3、借用合同是無償合同。
4、借用合同是實踐合同、單務合同。出借人必須將出借物交給借用人,合同才能成立。
④ 合同法司法解釋合同保證金最高約定利息是多少
最高人抄民法院在《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中就明確規定:民間借貸利率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對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按照這些規定的要求,在合同法生效前,各級法院在審理有關民間借貸糾紛時,對當事人之間約定的過高利息就是不予保護的。民間借款利息的法律規定較為原則,至今為止已明確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利息的有:《合同法》第211條:「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
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民法通則》第90條:「合法的借貸關系受法律保護」,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6條:「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於銀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具體掌握,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款)。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
從以上法律和司法解釋可以看出,對自然人之間的借款,立法精神是以自願為原則,充分體現私權自治(合同法),一定范圍限制高利率。
⑤ 收條有沒有法律效力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大家手上
有了富餘的資金,一旁的親朋好友不免就
有人想要來借你的錢。但是很多人心中有
個疑問,那就是收據有法律效力嗎?這里為您總結了相關知識,為您
分析,供您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收據有法律效力嗎
答案是有法律效力的。但是借條、欠條、
收據也是有區別的。
注意的地方
借款時宜寫"借條",不宜寫"欠條」
借條和欠條均是一種債權債務的憑證,但
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借條是借款人向
出借人出具的借款書面憑證,它證明雙方
建立了一種借款合同關系;而欠收是雙方基
於以前的經濟往來而進行結算的一種結算
依據,它實際上是雙方對過往經濟往來的
結算,僅是代表一種純粹的債權債務關
系,並不代表借款合同關系。因此借款時
宜寫"借條",而不宜寫"欠條",以省去訴
訟中解釋"欠」款原因、用途的舉證責任。
借款時雙方約定的利率宜寫入借條中
實踐中有不少債主誤解民間借款不能收取
利息,所以利息只在口頭約定,而沒有寫
進借條中。事實上,借貨雙方約定的利率
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
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
支持。
借貨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
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
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
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合同法》第211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
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
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間的
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
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的規定。如果沒
有將利率寫入借條中,出借人一起訴,借
款人不承認雙方約定,出借人的利息請求
將得不到法院的支持。
三、借款時宜將還款期限寫入借條中
借款在訴訟時效內受法律保護,實踐中卻
有很多出借人往往不知道「訴訟時效」的概
理論界對借款沒有約定還款期限的訴
訟時效問題理解不ー。各地法院對此問題
的把握也不盡相同。
因此,從債權安全回收的角度考慮,借款
時宜將還款期限寫入借條中,如借款人逾
期不歸還借款的,出借人應當在借款到期
後3年內向其主張權利(包括向人民法院起
訴或由借款人在催款通知書上簽字確
四、借款時借條宜寫清出借人借款人全名
實踐上,出借人與借款人往往關系較密
切,也不泛親戚關系,借款時將日常習慣
稱謂寫入借條,如將出借人寫成「張叔"張
兄"將借款人寫成"阿三"四妹」之類等等
萬一借款人逾期還款,出借人想到法院起
訴借款人,往往會因債權、債務人不明確
而被法院拒之門外。
五、借款時借條應表述清楚明確,沒有歧義。
⑥ 利息約定不明如何處理
利息條款或約定是民間借貸合同的重要內容,但是,自然人之間的專借款具有互助性質屬,因合同當事人之間本身具有的特定關系,利息條款的約定具有一定的隨意性。
如有的約定了利息,而有的就未約定利息,有的約定還不明確等等情況經常出現。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11條第1款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正因為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具有互助性質,當事人對支利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無須經過合同法第61條規定的補缺程序,直接確定為不支付利息。《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11條第二款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
」當事人對支付利息的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61條予以確定,即「合同生效後,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
⑦ 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我要咨詢 別人借我錢10萬18年了,沒約定利息,按合同法211條,我
第二百一十一條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回不明確的,視為不答支付利息。
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
沒有約定為無息合同。除非當事人願意多給你,不然你也無權索要利息。
⑧ 當事人約定的過高利息受保護嗎
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中就明確規定:民間內借貸利率最高不容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對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按照這些規定的要求,在合同法生效前,各級法院在審理有關民間借貸糾紛時,對當事人之間約定的過高利息就是不予保護的。民間借款利息的法律規定較為原則,至今為止已明確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利息的有:《合同法》第211條:「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 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民法通則》第90條:「合法的借貸關系受法律保護」,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6條:「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於銀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具體掌握,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款)。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 從以上法律和司法解釋可以看出,對自然人之間的借款,立法精神是以自願為原則,充分體現私權自治(合同法),一定范圍限制高利率。
⑨ 合同法211條為什麼與民法通則124條相矛盾。做法的人和用法的人都上哪裡去了 一天人面人
《合同法》211是關於自然人借款利息的規定,《民法通則》124是關於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他們之間有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