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經濟法
A. ni法的操作要領
不銹鋼中的鉻與鎳含量都比較高,一般不適合用比色法測定,建議用滴定或光譜.
滴定法只要幾根滴定管,用不著其它儀器.比色法對於鎳與鉻很難做比較,顏色都很深.
B. GNP,GDP,NDP,NNP,NI,PI,DPI之間呈怎樣的關系
指標之間的關系是:
GDP+本國居民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本國支付給外國居民的要素收入=GNP-固定資本消耗=NNP-統計誤差=NI-包含存貨價值和資本消耗調整的公司利潤-凈稅收-凈利息-社會保險稅-政府所經營之企業的當前盈餘-政府當前轉移支付+個人資產收入+個人接收的轉移支付=PI-個人所得稅和非稅支付=DPI-個人各項支出=個人儲蓄。
各個指標具體含義如下:
1、GDP是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國的總收入及其用於產品和服務產出的總支出,GDP衡量在國內生產的總收入。
2、GNP是國民生產總值,是衡量國民(一國居民)所賺取的總收入。
3、NNP是國民生產凈值,它是指從GNP中減去資本折舊——在一年期間經濟中工廠、設備和住房存量磨損的數額得到的。
4、NI指國民收入,是從NNP中減去企業間接稅(如銷售稅等)得到的,是家庭和非公司企業所得到的收入額。
5、PI是個人收入。
6、DPI是個人可支配收入,是在個人收入中減去個人對政府的稅收支付和某些非稅收支付(比如停車罰款)。
(2)NI經濟法擴展閱讀
gdp(國內生產總值)一般指國內生產總值。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常被認為是衡量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的指標。
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總體經濟狀況重要指標,但不適合衡量一個地區或城市的經濟狀況,因為每個城市的生產總值上繳上級或國家的量都不同,所以在每個城市留下的財富就不一樣。
C. 西方經濟學中有關「儲蓄=投資」恆等式的問題
西方經濟學中有關「儲蓄=投資」恆等式的問題如下:
公司利潤是資本所有者或者企業家才能生產要素提供者所獲得的要素收入,是按收入法核算的GDP中的一部分.應該暗含於等式右邊「C+I+G+NX=C+S+T」即(C+S+T)中。
儲蓄是指國民收入扣除消費後餘下的部分(假設考慮兩部門經濟的情況),理應包括私人儲蓄與公司留利。社會消費函數並不是家戶消費函數的簡單加總,還要考慮一系列限制條件....公司未分配利潤無形中是一種儲蓄...公司未分配利潤在利潤中所佔比例大,消費就少,儲蓄就多。充分證明了從全社會的角度看,儲蓄S是包含了公司留利的。
所以,儲蓄=投資,應該說儲蓄S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個人儲蓄,一部分是公司留利,也就是公司利潤減去紅利等。
D. NI在宏觀經濟學中表示什麼
NI是指國民收入,是一國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動、資本、企業家才能等)所有者在一定時期內提供生產要素所得的報酬。在收入法計算GDP的公式中,GDP=工資+利息+租金+利潤+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工資、利息、租金和利潤等的總和就是國民收入。
E. 宏觀經濟學中、各個字母代表的意思齊全的。
名義GDP: (網路文庫找的)
實際GDP:
GDP:國內生產總值.
GNP:國民生產總值
NDP:國內生產凈值 (NDP=GDP-折舊)
NNP:國民生產凈值 (NNP=GNP-折舊)
NI:國民收入(亦可用Y表示)
PI:個人收入
DPI:個人可支配收入
C:(消費)居民消費支出
I:(投資)企業投資
G:(政府購買)政府購買支出
T:(稅收)政府稅收
TR:政府轉移支付
NX:凈出口(X-M;X:出口,M:進口)
GDP=C+I+G+(X-M)=C+I+G+NX(支出法)
N:就業量
U:失業量
L:勞動力總量 (L=N+U)
u:失業率 (u=U/L)
n:就業率 (n=N/L)
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PPI:生產者價格指數
GDP縮減指數
c:消費
i:投資
s:儲蓄
t:稅收
g:政府購買
x:出口
m:進口
y:可支配收入
APC:平均消費傾向
MPC:邊際消費傾向
APS:平均儲蓄傾向
MPS:邊際儲蓄傾向
Ki:投資乘數(+)
Kg:政府購買乘數(+)
Kt:稅收乘數(-)
KB:平衡預算乘數(KB=Kg+Kt=1)
Ktr:政府轉移支付乘數(+)
Kx:出口乘數(+)
Km:進口乘數(-)
(第65頁)
K:資本存量 (ΔK=i )
R0:現值或本金
Rn:第n年的未來收入或終值本利和
r:年利率
Rn=R0(1+r)n
(第66頁)
Pk:資本品的供給價格
MEC:資本邊際效率:是一種貼現率,這種貼現率正好使一項資本物品的使用期內各預期收益的現值之和等於這項資本品的供給價格或者重置資本。
R1,R2,R3,...,Rn:某項投資從第1期到第n期各期的收益
d: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的反應程度 ()
e: 自發性投資
α:邊際儲蓄傾向
β:邊際消費傾向
I:投資
S:儲蓄
L:貨幣需求
L1:貨幣的交易需求和預防需求
L2:貨幣的投機需求
L1(y):交易貨幣需求量
L2(y):投機貨幣需求量
M:貨幣供給(名義)
m:貨幣供給(實際)
k:交易貨幣需求量對收入變動的反應程度
h:投機貨幣需求量對利率變動的反應程度
A:技術水平
W:實際工資額
P:實際工時
F. 宏觀經濟學中AE-NI模型中的AE是什麼的縮寫
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的一種,宏觀經濟學中的基礎理論,國民收入(NI)=總支出(AE)。在使用價值上,國民收入是由體現新創造價值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所構成。
宏觀經濟學中簡單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僅包括產品市場,即國民收入(ni)=總支出(ae)。
要分兩部門,三部門,四部門來考慮,部門越多越復雜,兩部門是c+s=c+i:三部門就是c+s+t=c+i+g;四部門就是c+s+t+k=c+i+g+(x-m).c是消費,s是儲蓄,i是投資,t是政府凈收入,g是政府購買,k是本國居民對外國人的轉移支付,(x-m)是凈出口。
(6)NI經濟法擴展閱讀:
宏觀經濟學中描述國民收入和總需求相等關系的基礎模型。其中NI表示國民收入,AE表示總需求。這個模型論述的是國民收入和總需求的關系。在凈稅收NT和政府購買支出GP以及凈出口NX都等於零的兩部門(消費品部分和投資品部門)模型中。
其中C為消費,MPC為邊際消費傾向。,表示I投資是外生變數,由於NI=AE,這樣在邊際消費傾向給定的條件下,每一個數量的I都會導致一個均衡的國民收入NI。實質上這里表述的是《通論》中所說的乘數效應。
G. Gdp,ndp,ni,dpi是什麼,西方經濟學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
ndp:國內生產凈值,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運用生產要素凈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包括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ni:國民收入(national income),是指物質生產部門勞動者在一定時期所創造的價值,是一國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動、資本、企業家才能等)所有者在一定時期內提供生產要素所得的報酬,即工資、利息、租金和利潤等的總和。
dpi:個人可支配收入,是個人收入減去個人納稅支出後的余額。它是可以由消費者個人或家庭自由支配的貨幣額。
(7)NI經濟法擴展閱讀:
GDP的核算方法:
GDP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理論上三種方法的核算結果相同。
生產法是從生產的角度衡量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造價值的一種方法,即從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在核算期內生產的總產品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增加值。核算公式為: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
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收入的角度,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收入份額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核算方法。按照這種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部分相加得到。
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內產品和服務的最終去向,包括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和貨物與服務凈出口三個部分。
H. 國民收入NI實際上就是GDP或GNP,為什麼呢!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國民收入(NI)、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國民生產總值(GNP)這樣的經濟名詞,這些名詞在經濟學上是什麼意義呢?有什麼用途呢?真正能說清楚的人並不多,所以造成在理解和應用這些詞彙時產生偏差、造成誤會。本人為避免這樣的問題,查閱了有關經濟學書籍,得出了答案如下:
經濟學上想用一個參數來描述一國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總量,故選用了「國民收入」這名詞來達到這個目的。國民收入這個參數是用來描述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的經濟活動總量,它的增長率是用來描述經濟活動總量的變化。國民收入有兩種方法來核算方法,即支出法和收入法。用支出法核算國民收入時,由於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折舊無法得到數據,因此就用總固定資產投資代替凈固定資產投資,因此就得到了近似國民收入---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ct,GDP),從而使得描述國民收入有了可操性。
國民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ct,GNP),是指一個國家的國民在一定時期內(年貨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成果。是指在一定時間里,不管一個國家的生產要素流入哪個國家,只要它們仍然為該國的個人或法人所有,那麼用這些要素生產出來的最終產品或勞務價值就稱為該國的國民生產總值。
國內生產總值是以國家的地理區域為核算范圍,而國民生產總值則是以人的國籍為核算范圍。這是二者的根本不同。國內生產總值(GDP)核算的支出法,是用對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支出總量來估計最終產品的價值。該方法的實質在於,先對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總量一分為二,即分成被支出的部分和未被支出的部分;再合二為一:將兩個部分相加。因此,得到:
國民收入=個人消費支出+企業凈固定投資+原材料增量+在產品增量+產成品增量+政府購買支出+出口-進口
原材料、半成品和庫存,統稱為存貨。
存貨增量=原材料增量+半成品增量+產成品庫存增量
存貨增量屬於企業投資的一個方面,它與企業凈固定投資合在一起稱為企業凈投資(In)。
國民收入(國內生產凈值,NDP)=個人消費+企業凈投資+政府購買+凈出口=C+ In+G+(X-M)
上述國民收入公式中存在難以克服的困難,即無法精確地計算其中的企業凈投資In。因為,凈固定投資=總固定投資-折舊,而折舊卻不容易求出。折舊表示資本的真實消耗。真實消耗,不僅包括使用損耗,而且包括自然損耗,不僅包括有形損耗(即使用損耗和自然損耗),而且包括無形損耗。估計真實損耗大小的精確度依賴於對兩個方面的因素的了解程度:資本的壽命及其損耗的速度。不幸的是,無論對資本的壽命還是對其損耗速度,通常都知之甚少。由於不能精確地計算折舊,故不能准確地計算凈投資,從而不能准確地計算國內生產凈值。所以,盡管國內生產凈值在理論上十分准確,但在實際上卻很難計算。
一條明顯的出路是:乾脆不去考慮折舊問題,即不再考慮如何從總固定投資中求出凈固定投資或從總投資中求出凈投資的問題。因而就用總固定投資代替固定投資,或者說用總投資代替凈投資。這一代替使我們得到以總投資代替凈投資的國民收入,我們把它叫做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ct,GDP),以GDP表示,即GDP=C+I+G+(X-M);I= In+折舊。
(1)消費支出:指居民個人消費,包括購買耐用消費品(如小汽車、電視機、洗衣機等)、非耐用消費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勞務(如醫療、旅遊、理發等)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則不包括在內。消費支出在總支出中占的比重最大,一般能佔到一半左右,通常用字母C表示。
(2)投資支出:指增加或更換資本資產(包括廠房、住宅、機械設備及存貨)的支出。資本物品由於損耗造成的價值減少稱為折舊。折舊不僅包括生產中資本物品的物質磨損,還包括資本老化帶來的精神磨損。
投資,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投資兩大類。固定資產投資,指新廠房、新設備、新商業用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住宅建築屬於投資而不屬消耗,是因為住宅像別的固定資產一樣是長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存貨投資,是企業掌握的存貨價值的增加(或減少)。
投資是一定時期內增加到資本存量中的資本流量,而資本存量則是經濟社會在某一時點上的資本總量。用於重置資本設備的,故稱重置投資。凈投資加重置投資稱為總投資。用支出法計算GDP時的投資,指的是總投資(包括折舊)。投資支出一般用字母I表示。
(3)政府購買支出:是指各級政府購買物品和勞務的支出,如政府花錢設立法院,提供國防,建築道路,開辦學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購買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些部分如轉移支付,公債利息等不計入GDP。政府購買支出通常用字母G表示。
(4)凈出口:指進出口的差額。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進口,則(X-M)就是凈出口。進口應從本國總購買中減去,因為進口表示收入流到國外,不是用於購買本國產品的支出;出口則應加進本國總購買量之中,因為出口表示從外國流入,是用於購買本國產品的支出。因此,只有凈出口才能計入總支出,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負值。
用收入法計算國民收入時公式為:國民收入(NDP)=工薪+間接稅+利息+利潤。其中的4個參數都是很難精確統計清楚的,統計操作上也是存在困難,即使能夠得到,精確度也是存在問題的。因此,用支出法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來描述一國的經濟總活動量,是成本比較低的可操作的方法。 國內生產總值(GDP)於1953年初步形成,1968年和1993年在聯合國的主持下進行了兩次重大修改,成為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經濟核算體系。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在國民經濟統計中引入GDP,20世紀90年代正式使用。雖然在理論上用國民收入來衡量一國的經濟活動總量,但由於折舊問題難以計算,因此都用國內生產總值(GDP)來近似描述經濟總量,以此通過其絕對值及增長率來描述宏觀經濟活動規模及其變化。雖然世界的全球化進展到一定的程度,但世界對之也是毀譽參半,國家不論在政治上、軍事上和經濟上依然存在,因此在核算國民收入時,牽涉到國外的收入的計算問題,操作上存在困難,所以國民收入在核算上也存在問題。故在描述一國的經濟總量時,最常用的參數值只有國內生產總值(GDP)了。
I. 用支出法、收入法兩種方法計算GDP,並用兩種方法計算NI(單位:百萬美元),資料如下:
支出法:GDP=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出口-進口
收入法:GDP=工資+利息+租金+稅前利潤+非公司企業收入+間接稅+折舊
如要支出法=收入法,則必需還要加上誤差。
NI=工資+利息+租金+非公司企業收入+稅前利潤+政府對企業的補貼
NI=GDP-折舊-間接稅+政府對企業的補貼
(數字算著太麻煩了,公式已經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