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合同法
1. 概括中俄簽訂《御敵互相援助條約》的背景,分析該條約所帶來的影響。。
《中俄密約》又稱《御敵互相援助條約》或《防禦同盟條約》。是俄羅斯帝國與清政府於1896年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俄文共19頁,條約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為維護文化資產,現典藏於台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保存。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因俄德法三國干遼,清朝贖回遼東半島,連俄抵禦日本勢力成為清朝外交政策之一,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5月初,清政府欽差頭等出使大臣李鴻章赴聖彼得堡,慶賀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沙俄以中俄共同防日為名,利誘賄賂李鴻章與其財政大臣謝爾蓋·維特、外交大臣羅拔諾甫(1824―1896)秘密談判,並於6月3日簽訂此約,條約共6款,主要內容是:
如果日本侵佔俄國遠東或中國、朝鮮領土,中俄兩國應以全部海、陸軍互相援助;
締約國一方未徵得另一方同意,不得與敵方簽訂和約;
戰爭期間,中國所有口岸均對俄國軍艦開放;
為使俄國便於運輸軍隊,中國允許俄國通過黑龍江、吉林修築一條鐵路[1]至海參崴。鐵路的修築和經營,交華俄道勝銀行承辦;
無論戰時或平時,俄國皆可在此路運送軍隊和軍需物資;
本約自鐵路合同批准之日起,有效期15年,期滿前雙方可商議是否續約。
從此,中國東北三省逐漸變為沙俄的勢力范圍,但由於馬關條約後,朝鮮半島已成為日本勢力范圍,日俄雙方勢力在滿州地方產生沖突,1904年在中國東北爆發日俄戰爭。
2. 跪求一篇關於中俄關系的3000字論文
申明一下。。。
摘抄的。。。。非原創。。。
按需要修改。
中俄合作只因國防需要 中俄關系並不牢靠
據俄新社2011年4月14日報道,自冷戰結束後,中俄改善的政治經濟關系影響了一系列國際安全問題的決策。中俄也擴大了經濟安全合作。除此之外,他們對許多全球和地區問題所奉行的特有政策也具有很大相似性。但中俄對於一系列重大問題的解決方式在很大程度卻仍不協調,時有沖突。並且中俄經貿合作與同其他友好國家相比所佔比重也很低,就更不用提和同盟國相比了。
盡管中俄加強合作會對其他國家產生較大威脅(例如中俄對中亞的掌控),但仍有幾個因素使得中俄不太可能形成這樣的同盟。
中俄政府關系或許已經達到歷史最好時期,雙方將彼此看作是發展中的戰略夥伴,進行了大量的高層交流,發布了許多相互支持的聲明,還做了許多可以證明中俄合作的事情。但中俄現在的良好局面不是由雙方的共同價值和利益決定的,事實上,中俄現在的友好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國家安全上的考量。中俄在過去二十年經歷了地緣政治的回潮,但中俄國防問題沒有指向對方,而是聚焦在某些特殊地區和問題上,例如最明顯的維持中亞的穩定、限制朝鮮核武發展等。
大部分的中國決策者都很擔憂國內外的分裂活動、西部的伊斯蘭恐怖分子和就台灣和東南海領海爭議同美國在亞太地區爆發沖突的可能性。而俄國分析師則忙著應對其背部高加索山地區的恐怖分子,維持其在歐洲影響力和管理同美國間的國防關系。美國也對俄羅斯國防安全帶來了挑戰。中俄的軍事專家都不認為兩國在短期會對彼此產生軍事威脅。俄羅斯政府甚至還為中國軍隊提供經驗豐富的海軍、空軍和防空平台。俄羅斯確信中國人民解放軍只會用這些系統來應對其他國家。除此之外,中俄也解決了長期存在的邊境領土糾紛,並在中亞、朝鮮半島和其他地區牽制了他們的對手。中俄領導承諾尊重對方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拒絕公開譴責對方的外交內政。他們還公布了聯合聲明呼籲建立沒有任何國家統治的多級世界。
但盡管中俄關系有所改善,兩國仍沒有形成互信的國防聯盟,並且在許多問題上奉行著相似但不同的政策。和同歐洲和北美的其他國家的貿易相比,中俄民間和經濟交流不多。
中俄國防關系最明顯的變化是近幾年俄羅斯出售給中國的武器在大幅減少。中國國防武器的增加和改良也使得俄羅斯官方面臨了一個很難的抉擇。直至現在,俄羅斯都拒絕將其最先進的武器,譬如遠程彈道導彈、戰略轟炸機、防空和導彈防禦系統出售給中國,他們害怕中國獲得這樣的武器後會打破東亞的軍力平衡。
俄國政府也不願將先進的陸戰武器或戰術空軍支援戰斗機出售給中國,因為這些在中俄陸戰中會使解放軍如虎添翼。相反,俄國已經將主要的先進海戰和防空武器出售給了中國。俄羅斯在武器出售上的剋制意味著僅靠從俄羅斯那采購的武器,中國很難對抗武器比其更先進的台灣、日本或美國。現在隨著中國本土兵工業的蓬勃發展,中國已經不願采購俄羅斯低質的蘇聯時期武器,解放軍只對先進的俄國武器感興趣。但俄羅斯政府卻不願將這些武器出售給中國。除了出於國防安全的考量外,他們還害怕中國會抄襲他們的技術來製造武器接著以低價來賣給俄國潛在的客戶上。
中俄軍貿的改變意味著雙邊的軍工合作已經背離了他們冷戰後的合作基礎成為了主要的刺激因素。
俄羅斯政府也不願將其最好的核能技術和其他知識產品傳授給中國,因為那將使低價的中國製造取代俄國成為第三方市場的出口方。雙方的能源合作仍存在問題。雙方不斷地對外宣稱兩國簽訂了巨額石油和天然氣合同,但直到最近都沒有實現。俄羅斯能源公司試圖引進歐洲和亞洲客戶來抬高競買。盡管這個方法提高了俄羅斯的議價權,但卻使中國更加懷疑俄羅斯是否是個可靠的長期能源合作夥伴。
兩國政府還對彼此在中亞的活動有所懷疑,在東亞中俄國企再為石油和天然氣進行著競爭。中國拒絕同意俄羅斯認定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是獨立國家的決定。這兩個地方是2008年8月,在戰爭中,俄羅斯從喬治亞搶來的。在社會層面,中國民間交流也很有限。
中國對俄羅斯無法確保在俄工作的中國人的安全,不尊重他們全力進行了譴責。俄羅斯則抱怨中國的污染湧入了俄國領土,擔心大量的中國移民湧入遠東地區會導致俄國東部的狹長地區實際上成為了中國的一部分。
多年來錯誤的期待和令人沮喪的貿易令中俄長久期待的能源合作發展緩慢。考慮到中俄地域的接近,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國,而中國則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進口國也是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中俄似乎很快就能形成統一戰線。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要比波斯灣和非洲更方便中國采購,並且也不必冒著海盜和外國海軍出現的危險。但中俄能源合作卻很有限。技術障礙、價格沖突、運輸設施的部長和相互的不信任導致中國只在相當低的程度上購買俄羅斯能源。在評估中俄兩國的能源合作關系時,區分實質合同和宣稱的目標是很重要的。
盡管中俄於2008年達成邊境協議。但中俄邊境的緊張局面也不時出現。而雙方貿易的不平衡也是中俄關系緊張的另一個因素。盡管中俄都對美國的戰略野心表示擔憂,但雙方並沒有在這個領域展開廣泛合作。而在東亞和中亞,中俄兩國奉行的政策雖然基本相同,但卻各懷心思。
3. 簡介一下「中俄密約」的簽訂
《中俄密約》,俄國與清政府訂立的秘密條約。
1896年6月3日(光緒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沙俄利用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的困境,藉口「共同防禦」日本,誘迫清政府派遣特使李鴻章與俄國外交大臣羅拔諾夫、財政大臣維特在莫斯科簽訂《御敵互相援助條約》。又稱《防禦同盟條約》。一般稱為《中俄密約》。全約共六條,內容是:日本如侵佔俄國遠東或中國以及朝鮮土地,中俄兩國應以全部海、陸軍互相援助;非兩國共商,締約國一方不得單獨與敵方議和;開戰時,中國所有口岸均准俄國兵船駛入;為使俄國便於運輸部隊,中國允於黑龍江、吉林地方接造鐵路,以達海參崴,該事交由華俄道勝銀行承辦經理;無論戰時或平時,俄國都可通過該路運\送軍隊軍需品;此約自鐵路合同批准日起,有效期十五年。根據《密約》第四條,同年9月8日由中國駐德、俄公使許景澄與華俄道勝銀行代表在柏林簽訂了《中俄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章程》。合同規定成立中國東省鐵路公司,其章程照俄國鐵路公司成規辦理。至此,俄國獲得了使西伯利亞大鐵路穿過中國領土直達海參崴的特權。《密約》的簽訂和築路權的攫取,為沙俄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和控制中國東北三省提供了各種方便,大大加強了沙俄在遠東爭奪霸權的地位。
條約簡介
90年代初,俄國開始修築橫貫歐亞兩大洲即西起莫斯科、東達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的西伯利亞五大鐵路。1894年,鐵路修到了外貝加爾地區。俄國竭力想取道我國東北築路,這對擴張俄國勢力將大有好處。
甲午戰爭後,日本侵佔了遼東半島,在《馬關條約》中最初有割讓遼東半島的條款,這對沙俄在遠東的擴張極為不利。於是,沙俄聯合德、法兩國對日本進行交涉,通過追加中國對日賠款,換取日本退還遼東半島。在交涉中,俄國扮演了一個為中國「打抱不平」的「救星」角色,乃乘機向清政府索取「報酬」。為擴張在中國的勢力范圍,財政大臣維特的關於西伯利亞鐵路穿過中國東北地區直達海參崴的建議很快得到了沙皇的批准。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4月,沙俄駐華公使喀西尼向總理衙門正式提出這一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斷然拒絕。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在莫斯科舉行。沙俄別有用心地邀請清朝權臣李鴻章參加典禮,並待以國家元首之禮。此間,尼古拉二世特命財政大臣維特、外交大臣洛巴諾夫與李鴻章進行秘密談判。
談判期間,俄方利用清政府部分官僚急於同俄國結盟的心理,把「借地接路」作為實現結盟的先決條件。為迫使李鴻章就範,俄方不斷施加壓力,威脅訛詐,以中斷談判相要挾。後來竟然將單方面擬定的《中俄密約》約稿交與李鴻章。同時,沙俄還使用重金賄賂的卑劣伎倆,向李鴻章許諾,如果「接路」順利進行,將付給李300萬盧布酬金。李鴻章沒有提出實質性的修改意見,就把約稿轉奏光緒帝請旨,並電催清政府准其畫押。
1896年6月3日,中俄雙方代表在莫斯科舉行《中俄密約》(正式名稱為《御敵互相援助條約》或《防禦同盟條約》)簽字儀式。該條約共6款,主要內容是:1.如日本入侵俄國遠東或中國、朝鮮土地,中俄兩國應以陸海軍及軍火、糧食互相援助,戰爭期間,中國所有口岸均向俄國兵船開放。2.中國允許華俄道勝銀行接造一條由黑龍江、吉林至海參崴的鐵路,無論戰時平時,俄國均有權使用該鐵路運送兵員、糧食和軍械。
《中俄密約》是沙俄以不正當手段誘迫清政府簽訂的徹頭徹尾的強盜條約。它的簽訂,使俄國不費一槍一彈,實際上把中國東北變成了俄國的勢力范圍。這對於俄國將侵略矛頭進一步伸向華北及長江流域,進一步對清政府施加影響,爭奪遠東霸權,具有重要意義。
條約原文
一八九六年六月三日,光緒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俄歷一八九六年五月二十二日,莫斯科。
大清國大皇帝陛下暨大俄國大皇帝陛下,因欲保守東方現在和局,不使日後別國再有侵佔亞洲大地之事,決計訂立御敵互相援助條約,是以大清國大皇帝特派大清國欽差頭等全權大臣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一等肅毅伯爵李鴻章;大俄國大皇帝特派大俄國欽差全權大臣外部尚書內閣大臣上議院大臣實任樞密院大臣王爵羅拔諾甫,大俄國欽差全權大臣戶部尚書內閣大臣樞密院大臣微德;
為全權大臣,即將全權文憑互換校閱,均屬如式,立定條款如左:
第一款 日本國如侵佔俄國亞洲東方土地,或中國土地,或朝鮮土地,即牽礙此約,應立即照約辦理。
如有此事,兩國約明,應將所有水、陸各軍,屆時所能調遣者,盡行派出,互相援助,至軍火、糧食,亦盡力互相接濟。
第二款 中、俄兩國既經協力御敵,非由兩國公商,一國不能獨自與敵議立和約。
第三款 當開戰時,如遇緊要之事,中國所有口岸,均准俄國兵船駛入,如有所需,地方官應盡力幫助。
第四款 今俄國為將來轉運俄兵御敵並接濟軍火、糧食,以期妥速起見,中國國家允於中國黑龍江、吉林地方接造鐵路,以達海參崴。惟此項接造鐵路之事,不得借端侵佔中國土地,亦不得有礙大清國大皇帝應有權利,其事可由中國國家交華俄銀行承辦經理。至合同條款,由中國駐俄使臣與銀行就近商訂。
第五款 俄國於第一款御敵時,可用第四款所開之鐵路運兵、運糧、運軍械。平常無事,俄國亦可在此鐵路運過境之兵、糧,除因轉運暫停外,不得借他故停留。
第六款 此約由第四款合同批准舉行之日算起照辦,以十五年為限,屆期六個月以前,由兩國再行商辦展限。
光緒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
俄歷一千八百九十六年五月二十二日
專條
兩國全權大臣議定,本日中、俄兩國所訂之約,應借漢文、法文約本兩分,畫押蓋印為憑。所有漢文、法文校對無訛,遇有講論,以法文為證。
大俄國欽差全權大臣外部尚書內閣大臣上議院大臣實任樞密院大臣王爵羅拔諾甫,
大清國欽差頭等全權大臣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一等肅毅伯爵李鴻章,
大俄國欽差全權大臣戶部尚書內閣大臣樞密院大臣微德。
光緒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
俄歷一千八百九十六年五月二十二日
訂於莫斯科
附註
本條約見《中國約章匯編:中俄部分》,頁356―359;法文本見同書,與漢文本載在同頁上。俄文本見《格林姆:遠東條約集》,頁105―106。
本條約漢文本原無名稱,按序文稱為《御敵互相援助條約》;法文本稱為《防禦同盟條約》;一般稱為《中俄密約》。
4. 從尼布楚條約以後中俄邊界簽了那些平等條約
這個包含敏感詞彙,答不上來
5. 沈飛為什麼撕毀200架蘇27合同
自從10多年前,因為俄羅斯激怒中國,導致中國沈飛撕毀200架蘇-27生產合同之後,中俄兩國之間的先進武器貿易也中斷了10年時間。直到2016年聖誕節,從俄羅斯引進的蘇-35戰機正式進入中國。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沈飛之所以撕毀合同,根本原因是俄羅斯在蘇-27出口上,顯得咄咄逼人。不過,也有那麼一部分原因,是過去的俄羅斯不願意向中國出口先進武器裝備。其中原因,確實也不算少。回顧歷史,至少可以找到3點。
俄羅斯武器出口中國沒有價格優勢
雖然自從建國以來,中國就擁有一套蘇系武器裝備體系存在。但是,從建國開始,一直到今天,中國對於武器裝備進口的依賴程度都不算高。這也就導致俄羅斯在出口武器裝備到中國的時候,並沒有價格優勢。
俄羅斯更加樂意將武器裝備出口給印度
雖然在武器裝備的出口市場中,俄羅斯武器裝備,在印度這個國家當中差評不斷。但是,由於印度對於進口武器裝備需求量巨大的原因。是以,俄羅斯在向印度出口武器裝備的時候,可以獲得更多的價格主動權。自然,也就讓俄羅斯在出口武器裝備的時候,更加樂意出口給印度,而不是中國。
中國軍隊擁有強大的模仿能力
如果說中國軍隊,哪一方面的能力,最讓俄羅斯震驚,答案無疑是強大的模仿能力。作為一個自身就擁有強大武器裝備模仿能力的國家,在出口武器裝備的時候,自然也不願意出口給模仿能力比自己更強的中國。
其實,到了後期,很多時候,中國也並不願意從俄羅斯進口武器裝備。畢竟,俄羅斯所出口的武器裝備中,幾乎都是當年蘇聯的產品。中國想要采購這些武器裝備,可以從和俄羅斯同根同源的烏克蘭這個沒有政治抱負的國家當中去購買。不僅價格上面更加優惠,獲得的技術服務也會更好。這次,俄羅斯之所以願意出口蘇-35給中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看到中國武器裝備發展迅速,俄羅斯再不出口裝備給中國,未來或許將沒有中國真正看得上眼的武器可以出口。
6. 有沒有人跟俄羅斯客戶簽過合同
簽過和美國的,客抄戶發的是英文的,最後我們協議簽中英文的,同時備注中英文條款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客戶要我翻譯中文版的,發給他們香港律師審核是否一致。建議你們也簽中俄版的,畢竟語言有時候習慣不同,可能導致一些不必要的爭議,因此中俄版的有利於避免誤解,同時我們是中國人,為什麼要用對方和第三方的語言?最後仲裁地也要說明,美國客戶選擇的是香港,我們接受,畢竟第三方大家都好接受。
7. 中俄會訂條約的條約原文
一八九八年三月二十七日,光緒二十四年三月初六日,俄歷一八九八年三月十五日,北京。
大清國大皇帝、大俄國大皇帝欲更敦兩國盟誼,互籌相助之法,為此,
大清國大皇帝派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一等肅毅伯李鴻章,尚書銜戶部左侍郎張蔭桓為全權大臣;
大俄國大皇帝派駐華署理全權大臣內廷郎巴布羅福為全權大臣;
該大臣等各以所奉全權之據視為妥協,商定條款如下:
第一款 為保全俄國水師在中國北方海岸得有足為可恃之地,大清國大皇帝允將旅順口、大連灣暨附近水面租與俄國。惟此項所租,斷不侵中國大皇帝主此地之權。
第二款 因以上緣由所租地段之界,經大連灣迤北,酌視旱地合宜保守該段所需應相離若干里,即准相離若干里,其確切界限以及此約各項詳細,俟此約畫押後,在聖彼得堡會同許大臣刻即商訂,另立專條。此界線商定後,所有劃入租界線內之地及附近水面專歸俄國租用。
第三款 租地限期,自畫此約之日始,定二十五年為限,然限滿後,由兩國相商展限亦可。
第四款 所定限內,在俄國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調度水、陸各軍並治理地方大吏全歸俄官,而責成一人辦理,但不得有總督、巡撫名目。中國無論何項陸軍,不得駐此界內。界內華民去留任便,不得驅迫。設有犯案,該犯送交就近中國按律治罪,按照咸豐十年中、俄約第八款辦理。
第五款 所租地界以北,定一隙地。此地之界,由許大臣在聖彼得堡與外部商定。此隙地之內,一切吏治全歸於中國官,惟中國兵非與俄官商明,不得來此。
第六款 兩國政府相允,旅順一口既專為武備之口,獨准華、俄船隻享用,而於各國兵、商般只,以為不開之口。至於大連灣,除口內一港亦照旅順口之例,專為華、俄兵艦之用,其餘地方作為通商口岸,各國商船任便可到。
第七款 俄國認在所租之地,而旅順大連灣兩口為尤要,備資自行蓋造水、陸各軍所需處所,建築炮台,安置防兵,總設所需各法,藉以著實禦侮;並認以已資修養燈塔,以及保航海無虞之所需各項標志。
第八款 中國政府允以光緒二十二年所准中國東方鐵路公司建造鐵路之理,而今自畫此約日起,推及由該幹路某一站起至大連灣,或酌量所需,亦以此理,推及由該幹路至遼東半島營口、鴨綠江中間沿海較便地方,築一枝路。所有光緒二十二年八月初二日中國政府與華俄銀行所立合同內各例,宜於以上所續枝路確切照行。其造路方向及經過處所,應由許大臣與東方鐵路公司議商一切。惟此項讓造枝路之事,永遠不得藉端侵佔中國土地,亦不得有礙大清國大皇帝應有權利。
第九款 此約自兩國全權大臣彼此互換之日起舉行。此約御筆批准之本,自畫押後,趕緊在聖彼得堡互換。茲兩國全權大臣將此約備中、俄二國文字各二份,畫押蓋印為憑。兩國文字校對無訛,惟辯解之時,以俄文為本。此約在北京繕就二本。
光緒二十四年三月初六日
一千八百九十八年三月十五日
附註
本條約見《光緒條約》,卷52,頁3-5。俄文本見《俄外部:遠東條約集》;頁331―337。
本條約原稱為《中俄會訂條約》,又稱為《中俄條約》。
本條約於一八九八年五月三十日在聖彼得堡交換批准。
8. 中俄《尼布楚條約》的正文為什麼用 拉丁文 來寫呢
我專門研究過尼布楚條約,使用拉丁語的原因非常簡單。當年俄國代表並無中文/滿文的翻譯,但他們其中有人能夠使用拉丁語。而清政府更加沒有任何人才可以流利和深刻使用外語的,所以就請了一個法國和一個葡萄牙的耶穌會教士來當翻譯,他們並不懂俄語但是精通拉丁文,又識滿文和漢文(很可能還有蒙古文)。當年的外交語言/教會語言就是拉丁文,所以以拉丁文為正本非常自然。
需要注意的幾點:
1,這是17世紀末,英語根本沒有發展成lingua franca(通用語),但是法語在當時的確是歐洲的外交通用語,為什麼沒有用法語,我看是因為 1)拉丁文在17世紀仍然佔主導地位,2)拉丁文在教會內部仍然是主要交流語言 3)俄國在當時也沒有完全歐洲化,教會仍然是主導力量(?)。
2,條約最初的四個版本並沒有包括中文(拉丁文,俄文,滿文和蒙古文,以拉丁文為准)
3,拉丁文的條約很清晰,不過因為雙方都不懂對方的語言,所以他們根據拉丁文所作的翻譯也算是各自解釋。尤其是中方的翻譯,很多地名清朝官員是沒有任何概念的,而俄國人就順水推舟。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關於界限,現在的中文翻譯是「以流入黑龍江之綽爾河,即韃靼語所稱烏倫穆河附近之格爾必齊河為兩國之界。格爾必齊河發源處為石大興安嶺,此嶺直達於海,亦為兩國之界」,從現在的地圖上看,外興安嶺延伸到鄂霍次克海,但是當年並沒有這個地圖,甚至俄國人對更北的方向也是一無所知,其實俄語里此山脈一直更延伸到白令海峽!從此之後,清朝也無意向北推進,只是把守著黑龍江兩岸,最後喪失了對以北廣闊土地的所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