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法特點有
A. 社會學的特點有
社會學的整體性決定了社會學的綜合性。所謂綜合性,有兩層含義。首先是研究視角的綜合性。就是在研究社會時必須縱觀全局,放開視野,對任何社會現象、社會問題都不孤立地看待,而注意從這些現象和問題與其他現象和問題的相互聯系中去把握、去認識。它要求運用不同的方法,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個問題進行深入地探討,既注意影響事物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也不放過那些影響事物發展的非決定性因素。它是社會學的整體性特點在研究方法上的具體體現。例如,社會學在研究社會現代化時,不僅注意研究經濟現代化,而且重視歷史文化背景、民族心理與民族精神、教育狀況與觀念意識、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等等。所以,社會學在研究社會問題時,常常需要運用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即不僅積極利用相關的社會科學成果,而且注意吸取有關的自然科學成果,進行綜合的廣泛的研究。
其次是研究方法的綜合性。社會學在研究社會的過程中不僅創造了一整套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方法,而且非常注意吸取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其中也包括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這就使社會學研究具有方法上的明顯的綜合性,真正做到了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相結合,結構分析與過程分析相結合,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相結合。
3.現實性(www.guayunfan.com)
社會學的第三個特點是直接面對社會現實。就理論上講,古今中外的人類社會都可以進行社會學研究。但是,社會學研究的重點首先是現實社會。對我國來說,社會學研究的重點當然是處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中國現實。當前中國正處於一個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變革的速度、規模、難度都是史無前例的。研究這個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幫助政府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是中國社會學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由於社會學研究現實社會,因而它的研究領域就具有開放性和不斷變化的特點。因為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所以社會學的研究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一些現象消失了,一些現象產生了,一些現象的地位發生了變化,所有這些都要求社會學及時地調整自己的研究課題,不斷增加對新問題、新現象的研究。
同樣,由於社會學研究的是具體的現實社會,所以社會學研究具有區域性和本土化傾向。因為每個社會由於文化傳統不同,國情不同,其社會結構及運行規律也不盡相同。因此,社會學研究必須以本國社會為具體對象進行研究。
B. 社會保障法的特徵是什麼
廣泛的社會性
社會保障法是典型的社會法,因而社會性是社會保障法最主要的特徵。其社會性表現在:第一,目的的社會性。社會保障之設立即為社會利益,保障社會全體成員的生活安全,所以社會保障法的目標即在於通過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來達到社會穩定。第二,享受權利主體的普遍性。社會保障的權利由全體社會成員享有,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可以享受保障的成員數目以及可以離開受的社會保障項目會截止來越多。第三,社會保障責任和義務的社會化。社會保障要獲得長久的生命力,需要整個社會的參與,社會保障通過立法,採取國家、用人單位和社會成員共同負擔的原則,將責任和義務分散到整個社會,以資金來源的多渠道來保證社會保障的正常運轉。
嚴格的法定性
社會保障法是社會法,有其自身的特點,它不同於私法的意思自治,也不同於公法的國家行使行政權利。它帶有明顯的國家干預法的特徵,是國家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強行規定的一系列准則,從社會保障項目的確立、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和繳納到社會保障的享受人群范圍,以及社會保障金的發放都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能任意更改。
實體法與程序法的統一性
實體法和程序法是對法律功能的劃分。規定社會關系參加者實體權利和義務的法是實體法;為保障實體法的實現,規定實體法的運用和實現手續的法是程序法。一般而言,實體法和程序法是一種互為依存的關系,有一定的實體法,就有與之對應的程序法,例如民法與民事訴訟法、刑法與刑事訴訟法。
但社會保障法則不然,其既有實體性法律規范,也有程序性法律規范,並非具單一特性的實體法或程序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社會保障法所在地調整關系的復雜性。社會保障法調整的是一個在社會保障領域中由各種社會關系、各個運行環節組成的系統,因而社會保障法就必須不僅有具體的權利義務的規定,還要有維持程序正常運轉的程序性規定。例如社會救助性,既有救助對象所享受的權利義務的實體規定,又有救助對象資格認定以及發放手續的程序性規定。
特定的立法技術性
社會保障的運營須以數理計算為基礎,這使得社會保障法在立法上有較高的技術性。「大數法則」和「平均數法則」在社會保障立法中會經常用到。另外,還有一些保障項目在費率、范圍等的確定上會常用到統計技術。以養老保險為例,我國養老保險立法中的關鍵技術,涉及到退休後平均存活年數的確定、養老保險基金的社會統籌范圍的確定、養老保險費率的確定等種種問題,都需要運用數理技術來確定。
C. 法律的三大基本特徵是什麼
一、法律三大基本特徵:
(一)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
(二)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
(三)法的社會性
二、法的特徵
(一)法律是一種概括、普遍、嚴謹的行為規范
法律首先是指一種行為規范,所以規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規范性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模式、標准、樣式和方向。法律同時還具有概括性,它是人們從大量實際、具體的行為中高度抽象出來的一種行為模式,它的對象是一般的人,是反復適用多次的。法律還具有普遍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為標準是按照法律規定所有公民一概適用的,不允許有法律規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旦觸犯法律,便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對其教育,改良。
(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
這是法律來源上的一個重要特徵。所謂國家制定和認可是指法律產生的兩種方式。國家制定形成的是成文法,國家認可形成的通常是習慣法。
(三)法律是國家確認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
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不同於其他社會規范的權利和義務,它是由國家確認或認可和保障的一種關系,這是法律的一個重要特徵。
(四)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
由於法律是一種國家意志,它的實施就由國家強制力來保障。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是由專門的國家機關以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國家的強力部門包括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有組織的國家暴力。
(五)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
因為社會是指以物質生產為基礎而結成的人們的總體,法律的調整是指向人們的行為,是對人們行為所設立的標准,即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
(六)法律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規范
1、普遍的有效性,在一國主權內法具有普遍效力。
2、普遍的一致性,法律不可以強人所難。
D. 法律有哪些特徵
法律行為來具源有以下三個特徵:第一,法律性。法律行為是法的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法律規定的、具有法律意義、可以用法律進行評價的人的行為,由此區別於一般的社會行為。第二,社會性。法律行為作為人的活動,具有社會性的特徵,法律行為並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而是其他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或一個方面。第三,法律行為是能夠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為是人所實施的行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應了人們對一定的社會價值的認同,一定利益和行為結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動方式的選擇。
E. 1、法律的本質和特點是什麼2、社會主義法律特點包括什麼3、我國社會法律運用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法律最本質的屬性是 階級性 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法律最重要的特徵是 國家意志性 法律的國家意志性是其區別於道德、宗教規約等之根本,也是國家強制力、普遍約束力的根源。
F. 簡述法的基本特徵
法的特徵:
1、法律是一種概括、普遍、嚴謹的行為規范。
2、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
3、法律是國家確認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
4、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
5、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
6、法律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規范。
(6)社會法特點有擴展閱讀:
法的作用:
1、法律的最終作用:就是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社會群眾的人身安全與利益。
2、法的指引功能(作用)是指法律作為一種行為規范,為人們提供某種行為模式,指引人們可以這樣行為、必須這樣行為或不得這樣行為,從而對行為者本人的行為產生的影響,也就是說,法的指引功能(作用)是通過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來實現的,它涉及的對象主要是指本人的行為。
3、法的評價功能(作用)是指法律對人們的行為是否合法或違法及其程度,具有判斷、衡量的作用,也就是說,法的評價作用涉及的是法的律他作用,即對他人的行為的評價,這是區別指引作用(涉本人的行為)和評價作用(涉他人的行為)的關鍵所在。
4、法的預測作用是指人們可以根據法律規范的規定事先估計到當事人雙方將如何行為及行為的法律後果,也就是說,預測作用的對象是人們相互之間的行為,這里的人們應作廣義的理解,即包括國家機關的行為
G. 法的特徵有哪些
法的基本特徵
1、法是調整人的行為的社會規范
(1)人的行為是法的調整對象。也可以說,法的調整對象是社會關系。法調整人的行為,同時也就調整了社會關系。作為法的調整對象的行為是指人的外在行為。馬克思說:「對於法律來說,除了我的行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對象。」
(2)法是一種社會規范。法的規范性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①法對人們如何行為提出了明確的指示。②法的內容具有一般性和概括性。③法是反復適用的。
2、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社會規范
制定和認可是法律創制的主要方式。制定是指國家機關通過立法活動產生新規范。認可是國家對既存的行為規則予以承認,賦予法律效力。「認可」通常有三種情況:(1)賦予社會上早已存在的某些社會規則,如習慣、經驗、道德、宗教、習俗、禮儀,使之具有法律效力;(2)通過加入國際組織、承認或簽訂國際條約等方式,認可國際規范。(3)特定國家機關對具體案件的裁決作出概括產生規則或原則,並賦予這種規則或原則以法律效力。
3、法是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的社會規范
法通過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以權利和義務為機制,影響人們的行為動機,指引人們的行為,調整社會關系。權利意味著人們可以作或不作一定行為以及可以要求他人作或不作一定行為。法律通過規定權利,使人們獲得某些利益或者自由。義務意味著人們必須作或不作一定行為。義務包括作為義務和不作為義務兩種,前者要求人們必須做出一定行為,如納稅的義務,後者要求人們不得做出一定行為,如不得盜用他人注冊商標的義務。正是由於法通過規定權利和義務的方式調整人們的行為,因此人們在法律上的地位體現為一系列法定的權利和義務。
4、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
任何一種社會規范都具有強制性,都有保證其實施的社會力量。然而,不同社會規范的強制性在性質、范圍、層度和方式等方面是不盡相同的。法的強制性不同於其他社會規范之處在於,法具有國家強制性。法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的國家強制性,既表現為國家對違法行為的否定和制裁,也表現為國家對合法行為的肯定和保護;既表現為國家機關依法行使權力,也表現為公民可以依法請求國家保護其合法權利。
H. 法治社會的的特點是什麼
法律在社會系統中居於最高的地位並具有最高的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凌駕於法律內之上。法容治作為一種治國的基本規則,要求法律成為社會主體的普遍原則,不僅要求公民依法辦事,更重要的在於制約和規范政治權力。所以,法治在政治上,是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和對政治權力的規制,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法律是否至上,特別是權力的運行有沒有納入法律設定的軌道,是區分法治與非法治的主要標志。要實現法治,立法機關就要依法立法,行政機關就要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就要依法審判,執政黨就要依法執政。 法治強調的是「法律至上」的思想。現在法治思想的根源是民主,人民主權,是人民通過立法創造了法,法律旨在保護公民的自由。依法治國要求:一是對國家法不允許即為禁止,強調國家必須依法履行職能;二是對公民法不禁止即為允許,強調是保護公民的自由。法治強調法在調整各種關系中的正當性。
I. 法制社會有哪些特徵
1、社會主義法治國來家的基本特徵有哪自些?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徵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維護以公有制為主體,以國有經濟為主導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法治。
第二,維護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國體的法治。因為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法治是民主的體現和保障。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使人民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用自己的法律和制度來保障人民民主專政國體的實現。
第三,維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法治。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思想的。這就決定了它必須維護馬克思主義在國家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從而保證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第四,是維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法治。共產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特徵和優勢。
J. 社會法的特點有
個人理解,社會法是一種基本性,道德性的法律,比如《勞動者權益保護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