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淺談合同法

淺談合同法

發布時間: 2020-12-24 01:31:01

❶ 淺談:「免費停車場里車輛被盜,消費者能否獲得賠償

」 在現實生活中前往酒店就餐、入住或在超市購物等活動中,消費者一般都會得到免費停車的待遇。但是,商家一般會告訴你:「我們這里是免費停車的,車輛被盜我們概不負責」。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發生車輛被盜,車主是否能夠獲得相應的賠償?商家的主張成立嗎? 首先,我們要分析一下,消費者和商家是否構成保管合同關系。根據《合同法》第三百六十五條規定:「保管合同是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並返還該物的合同。」第三百六十七條規定:「保管合同自保管物交付時成立,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從上面的規定可以看出,保管合同是實踐性合同,在消費者將車停靠在免費停車位,商家接受那一刻開始起,雙方即構成保管合同關系。 其次,既然構成保管合同關系,何種情況下商家需要承擔車輛被盜的賠償責任?根據《合同法》第三百七十四條規定:「保管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保管是無償的,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可見,保管期間,如果保管是有償的,保管人除證明自己對保管物的毀損、滅失沒有過失以外,都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如果保管是無償的,保管人只對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而造成的保管物毀損、滅失負責。 那麼,免費停車是否就等同於免費保管?非也。因消費者在商家處消費,商家提供免費停車,不管該停車場是否收取停車保管費用,其建設以及運營成本會隱性地通過商品或者服務的價格,長期分攤到消費者身上。可以這么認為,車輛保管費實際上隱含在消費者支付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費用中。事實上,只要認真分析一下所謂的「免費停車」,這不過是商家針對消費者來酒店、商場消費所作的一個促銷手段,可以說是一個「贈品」,作為精明的商家,他是不可能獨自承擔該「贈品」的成本的,肯定要攤入商品或者服務的價格當中,只要這樣才符合常理;否則,商家就是在做賠本生意。既然商家提供的「免費停車」實質上不是免費保管合同,那麼,《根據合同法》第三百七十四條,只要商家存在過失,導致所停泊的車輛被盜,那麼,商家就有可能因此承擔賠償責任。 消費者同樣能夠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得到保護,因為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四條得規定:「經營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或者減輕、免除其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而商家所規定的「停車被盜,概不負責」在很多情況下本身即是格式條款,因為它符合格式條款的性質「是當事人為了重復使用而預先擬定,並在訂立合同時未與對方協商的條款」。 關於格式條款的規定出現在合同法當中,合同法第三十九條規定:「採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並採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合同法第四十條規定:「格式條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條和第五十三條規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由此可以看出商家的主張因為違反法律的強行性規定而無效,消費者的權益仍能夠得到保護和支持;至於商家賠償後的損失,可在被盜案件偵破、確定偷車人後進行追償。 綜上所述,「免費停車」並不是實質意義上的免費,其本質還是應當屬於有償的商業服務,消費者將車輛停放在相關停車場內,即與商家形成了有償的保管合同關系,一旦車輛被盜,而商家又無法證明其不存在過失的情況下,消費者就有可能獲得賠償。同時,筆者也提醒廣大消費者,為防患於未然,在停車場存放車輛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停車後應當及時向保管人索要保管憑證,有收費的更要索取發票或收據,而且憑證上應當盡量註明您停放車輛的簡要情況,如車牌號、時間、地點、保管人簽名或蓋章; 二、一旦出現車輛被盜、毀損,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一方面可方便公安偵查,盡早破案,另一方面報案時的一些材料也是您今後向保管人索賠的有力證據。 三、盡可能的選擇一些保管實力強、管理制度完善、償付能力有保障的保管人,這樣不僅可以減少車輛損失的風險,也可最大限度的保障您車被盜、毀損損後的賠償額。

❷ 淺談如何做好工程合同管理

隨著建築工程的發展,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在建築工程建設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成本控制,合理地進行合同管理能夠有效地控製成本,同時也能夠進一步提高資金利用效率,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在實際應用中需要重點加強項目合同的管理,並採取有效的措施合理地控製成本,更好地促進企業發展。

1、合同管理與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工程的項目成本按其發生的性質可以分為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固定成本是指發生總額不受工程量增減變動的影響而相對固定的成本,如項目管理經費、臨時設施建設費用、機械設備折舊費等。固定成本的降低,關鍵在於優化施工方案和資源配置,加快施工進度和提高效率。可變成本是指發生總額隨著工程量的增減變動而成正比例變動的成本,如直接用於工程的材料費、從事施工的人工費等。材料費和人工費等可變成本的降低,可通過降低單價和減少投入來實現。通過對上述項目成本構成的簡要分析,項目的經濟活動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項目的成本。它們之間的關系都是通過合同來聯系,合同的履約過程實際上也是成本的發生過程。為此,有必要通過強化合同管理來促進成本管理、甚至提升項目管理。

2、合同管理對於項目成本管理的作用

首先,合同管理屬於項目管理的重要部分,合同中體現了建設項目相關的內容,雙方權利與責任在合同中明確規定。所以,它在項目中的制衡作用具有重要意義。而且,項目管理依賴於合同管理,合同給項目管理提供有效的依據。

1m築造EDM是建築施工行業標准化的企業數字化管理軟體,對於工程項目中涉及到的合同管理與成本管理問題我們都可以用1m築造EDM來解決。1m築造EDM擁有業務財務統一的流程,可以對項目合同進行規范化、標准化的管理。同時對項目成本進行拆解和動態監控,保證整個項目的運作效能和項目利潤。

❸ 淺談勞動法

《勞動法》是國家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而制定頒布的法律。從狹義上講,我國《勞動法》是指1994年7月5日八屆人大通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從廣義上講,《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的法律法規,以及調整與勞動關系密切相隧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訂立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願、協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原則。
依法訂立的勞動合同具有約束力,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履行勞動合同約定的義務。 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我國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形勢將深入到社會各個領域,勞動用工形式也必將往多元化和復雜化發展,市場競爭將更加尖銳和激烈。所以必須有著明確的勞動關系,而通過明確規范的法律法規將這些經濟、社會關系納入國家統籌調整范圍,既能保護國家利益,又保護企業和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進而促進我國經濟又好又快,和諧穩定發展。

勞動合同法的頒行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法律保障及和諧的社會環境。作為一個和社會關系越來越密切的大學生來說,在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時注意什麼?我們具有什麼樣的權益呢?應該享受怎麼待遇呢?這些在勞動合同法中都有一定的規定,對於即將踏入社會的我們至關重要,勞動合同法是切實關乎和維護我們利益的法律,大學生學習勞動合同法是必須的。因此了解勞動合同法是我們必不可少的一課。

❹ 淺談涉外合同法律適用的幾個問題

一、我國涉外合同法律適用存在的問題
《合同法》頒布後,我國涉外合同的首要問題是法律適用原則如何具體運用。換句話說,就是原《解答》能否繼續適用以及不能適用時如何重新作出解釋。並且,對於原《解答》沒有涉及而現實存在的問題也可在新的司法解釋中作出明確規定,這個問題將直接影響到我國涉外合同的法律適用。
我國關於合同的成立,在《合同法》出台以前,依據「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而《解答》對「合同爭議」解釋為「凡是雙方當事人對合同是否成立、合同成立的時間、合同內容的解釋、合同的履行、違約的責任,以及合同的變更、中止、轉讓、解除、終止等發生的爭議,均應包括在內」;就是說,合同的成立應當以當事人選擇的法律確定。同時,《涉外經濟合同法》第4條規定:「訂立合同,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第7條規定:「當事人就合同條款以書面形式達成協議並簽字,即為合同成立。」第16條規定:「合同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約束力」,依照這三條的規定,合同的成立應該以中國法律確定,涉外經濟合同法的規定在這里似乎發生了矛盾。
參看當年的實務是如何處理的:最高人民法院94年曾有一個案例,是日本與香港兩公司共同在中國設立企業的合資合同糾紛,雙方未選擇合同適用的法律,法院審理時,首先依據《涉外經濟合同法》第16條確認合同有效,是在未確定合同適用法律的情況下,直接依據中國法律確認合同的有效成立。因當時香港未收回,不能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企業法》直接適用中國法律,而應依據沖突規范確定合同的法律適用。但法院顯然沒有考慮《解答》對「合同爭議」的理解,而是把涉外合同首先看作一個國內合同,這樣就忽視了涉外合同可能適用外國法的特殊性。
新《合同法》頒布後,依據第25條規定:「承諾生效時合同成立。」第44條第1款的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第126條規定「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如果按照原《解答》對合同爭議的解釋,依據特殊法律優於一般法律的原則,涉外合同的成立應該依據該合同本應適用的法律確定。但是,鑒於《解答》關於「合同爭議」對合同成立的解釋在實務中的矛盾,應該進一步明確涉外合同的成立應適用的法律。
另一個問題是如何看待默示的意思自治,到底它是不是當事人的選擇,是否應該受到尊重,它直接關繫到適用意思自治原則與最密切聯系原則的結合點。與此類似,有一個經常發生的問題是當事人對仲裁選擇的有效性。依據我國《仲裁法》第16條的規定「仲裁協議應當具有下列內容:(一)請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二)仲裁事項;(三)選定的仲裁委員會。」實務中法院對這些內容的審查過於死板,限制了當事人對仲裁的選擇權,既有違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又不利於我國仲裁事業的發展。
還有一個問題是管轄權對選擇准據法的影響。另外,外國法的適用與查明也是很值得探討的。
二、原因分析
對於涉外合同立法與實務中存在的問題,要想很好的解決,首先應該對它作一個深入的分析。
1.如何確定合同的成立
第一種觀點認為,合同的成立應適用合同締結地法,這是古老的「場所支配行為」原則的體現。第二種觀點認為,合同的成立適用合同本應適用的法律,即合同准據法確定。第三種觀點認為,直接適用法院地法,有的還以合同准據法為輔。
筆者認為,合同是否成立應以合同成立的准據法來確定,並且不得違反法院地的強行法律規定。這里要說明的是它並不是以統一論的觀點適用一個法律體系解決合同的全部問題,因為統一論解決涉外合同的法律適用存在許多問題,現已被大多數國家所排斥。依分割論,合同應適用的法律未必就是一個,當合同成立與合同准據法相同時,合同成立便適用合同准據法解決,當合同應適用的法律不止一個時,合同在不同方面就會適用不同的法律,合同成立的准據法與合同准據法就可能不一致了。筆者的上述觀點主要基於如下原因。
第一,如果直接適用法院地法,因合同爭議可能在不同國家審判而適用不同的法律,這樣就會產生不同的審判結果,不符合審判一致性的原則。人們所擔心的問題是,合同成立適用合同成立的准據法可能不符合法院地國家的強行法律規定。對於這個問題,因為各國法律都規定本國強制性法律和公共秩序不得違反,其違反不具有法律意義,這樣即使法院依據合同成立的准據法確認合同是成立的,法院仍然可以其違反了法院地國家的強行規定而確認合同無效,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
這次《合同法》本身就將合同的成立與生效作了劃分,成立的合同違反法律規定是不生效的,因此,法院地的強行法律規定是不能違反的,但它並不限制合同成立所適用的法律,而是違反法院地法時合同全部(或部分)無效。
第二,依照《合同法》規定,涉外合同的爭議應適用涉外合同本應適用的法律解決,涉外合同成立也可能發生爭議,應以合同成立的准據法解決該爭議。這樣既符合《合同法》的規定(前面有分析),也避免了《解答》對「合同爭議」的廣義理解與原《涉外經濟合同法》第4條「訂立合同,必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之間的矛盾。法院強行法律規定不容違反,這一點無需再強調,符合中國法律也是指強行法律規定,而非任意性規范。
第三,合同是否成立的問題,由假使合同已經成立,以此確定合同的准據法來解決。這種觀點創立於國外,但已被我國許多學者所接受。這與國際上1980年羅馬公約和1985年海牙公約規定中關於當事人選擇條款的有效性應以當事人選擇的法律確定具有相同的意義。確定合同的成立依據是合同成立的准據法,不能將一個涉外合同首先看作一個國內合同法意義上的合同,那樣就忽視了涉外合同的特殊性。
第四,如果合同當事人可以選擇適用於合同的法律,那麼合同成立本來就應該滿足合同准據法的要件。雖然當事人選擇法律是狹義上的合同法律適用,僅限於確定合同准據法,即確定合同效力的法律適用,但是,當事人在選擇法律時,自然也應該考慮到自己簽訂的合同符合所選擇的法律的規定,否則當事人對選擇的法律就太不了解了。
如果當事人沒有選擇合同的適用法律,對於僅因合同成立發生的爭議,應該依據沖突規范確定合同成立的准據法,對於合同在履行過程中發生的爭議,應依據分割理論確定合同成立的法律,因為雙方當事人履行合同,本身就確認了合同的成立,只不過當事人並不是依據與合同履行適用相同的法律認定的。
第五,合同法律適用締結地法的觀點優點在於締結地法為當事人所熟悉,而且締結地法這一客觀標志容易確定。但是,適用它有一些弊端,合同的締結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並且當事人可以任意選擇,尤其對於隔地合同,其締結地難於確定,使合同的法律適用不具有確定性。
2.是否承認默示的法律選擇
默示的法律選擇是指當事人在合同中並未明文約定他們之間的合同適用哪國的法律,由法官根據合同的具體情況和案件事實推定當事人選擇法律的意向。毫無疑問,明示的法律選擇在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中總是得到肯定的,問題在於:默示的法律選擇在本質上是否確實是合同當事人法律選擇的合意?
有人認為,默示法律選擇並不由當事人作出,而是由受理案件的法官代替當事人作出。如果法官簡單、武斷,將會把缺乏根據,主要是他自己的主觀推斷強加給合同當事人;換句話說,即法官把他自己所作的「法律選擇」,硬說成是合同當事人的「默示的法律選擇」。

熱點內容
勞動法中假期是否包括節假日 發布:2025-01-24 01:28:53 瀏覽:786
初任法官改革 發布:2025-01-24 01:27:17 瀏覽:103
保密法律法規知識試題 發布:2025-01-24 01:05:13 瀏覽:197
1社會保障法的定義是 發布:2025-01-23 23:11:01 瀏覽:396
列舉國家的五個行政法規 發布:2025-01-23 23:10:17 瀏覽:375
投資框架協議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3 23:03:07 瀏覽:450
三大訴訟法管轄 發布:2025-01-23 22:43:06 瀏覽:841
重慶大巴墜江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22:04:45 瀏覽:348
刑事訴訟法懷孕的婦女 發布:2025-01-23 21:55:06 瀏覽:249
新刑事訴訟法對公安工作的影響 發布:2025-01-23 21:41:10 瀏覽: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