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法一念之禍
㈠ 佛教三毒是什麼
三毒的內容
一、貪
貪又作貪欲、貪愛、貪著,略稱欲、愛。是對於自己所喜愛的外境,生起染污的耽著心。
在經典中有許多形容貪愛的譬喻,可幫助我們瞭解貪愛的毒害:
1.貪愛如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水能長養身心,是維持生命不可缺乏的要素;水,也具有迅速的滲透力,能很快地浸染物體。貪愛就像水一樣,能產生強大的力量,滲透內心,滋養惡法的生長。
2.貪愛如瘴癘:住在濕熱的山林,容易受濕熱的瘴氣侵害而生病。如果常常生活在貪愛欲求中,不知覺醒,身心就會受到逼惱,甚至喪失生命。
3.貪愛如瀑流:在湍急的瀑流中行船,不但難以渡過,而且隨時有滅頂之虞。貪愛如同瀑
流一般,能溺惑人心,將我們的善根漂失,使我們流轉在生死苦海中,不得到達彼岸。
4.貪愛如軛:把軛架於牛馬的頸上,可以方便駕馭。如果我們不能知足常樂,就會被貪愛的軛所駕馭,身心在惡業的牽引下,不得自在。
貪愛通於三界,依斷惑的程度,可分為下列兩種:
1.欲貪:是欲界的貪愛煩惱,性屬不善。欲貪又分為淫慾貪與境界貪兩類。
2.有貪:是色界和無色界的禪定貪愛,性屬有覆無記;因為過患甚微,作用很弱,所以不會招感果報,但是能障聖道。
貪愛的習性不但使我們的心終日攀緣外境,產生許多痛苦,而且障覆修道,使我們不能渡生死流,所以,學佛修道應戒除貪愛。
二、瞋
瞋又作瞋恚、瞋怒、恚、怒。是對於違逆己意的有情生起憎恚,而使身心惱熱的精神作用。
瞋恚煩惱屬欲界所獨有,在色界、無色界沒有瞋恚的煩惱。
「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社會上多年的好友,由於一點芝麻小事而反目成仇;親密的夫妻,因為一言不合而各奔東西;一句不順心的言語,使人大動干戈,落得家破人亡;一個不經意的白眼,招來殺身之禍……,這些都是瞋心熾盛所帶來的不幸與災難。古德有雲:「瞋火滔滔,燒盡功德林。」即使我們積集了多少的功德,瞋心一起,就像烈火一樣,將過去努力修行的心血都焚燒殆盡。所以,在佛教的經典中,常常教誡佛弟子們應戒瞋。《增一阿含經》卷十四說:「諸佛般涅槃,汝竟不遭遇,皆由瞋恚火。」《大智度論》卷十四說:「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菩薩戒中也特立瞋戒以為警惕,《梵網經》卷下記載:「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緣、瞋法、瞋業,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極重罪)。」
三、痴
痴又稱為無智、無見、無明、非現觀、惛昧、愚痴、黑闇、不覺。是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精神作用。佛典中常以「無明」二字來代替以上諸辭,並有多種分類。例如《大乘起信論》將無明分為根本無明、枝末無明二種:
1.根本無明:又作無始無明、元始無明。是諸煩惱的根本,因不了達真如的道理,而忽然起動差別對立的最初一念。例如惑、業、苦三道,都是以此極其細微的最初動念之心為根本,而有惑、業、苦纏縛的因果關系。
2.枝末無明:是依於根本無明而生起的粗顯的種種煩惱。
唯識宗根據種子與現行的關系,將無明分為隨眠無明與纏無明:
1.隨眠無明:指無明煩惱常隨逐著眾生,隱眠在第八阿賴耶識中的無明種子,稱為隨眠無明。
2.纏無明:指無明煩惱纏縛著眾生的身心,而使眾生不能出離生死苦海,所以稱為纏無明。
佛典里常以無明喻父,貪愛喻母,二者和合而生我執,使眾生起惑造業,流轉生死,無有出期。
㈡ 身邊的一件事要有法律知識 作文
暑假,老師給我們留了一個特殊的作業——寫一篇與法律有關的作文。我天天冥思苦想,可是,暑假快過完了,我也沒有一點靈感,一個字也寫不出來。沒辦法,我只好請教媽媽:「什麼是法?」媽媽說:「我先問你幾個問題,同學發生矛盾動手動刀殺死了另一個同學,這算犯法嗎?」「當然算,這是殺人行為。」「有人在深夜,跑進了別人家偷取了財物,這算犯法嗎?」「這是盜竊行為。算!」我說。 「是的,法就在我們身邊,許多的事都和它相關。」
是呀,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它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比如說在十字路口,有的司機一看沒人,就闖紅燈,違反了交通規則;有的人在紅燈時旁若無人,大搖大擺地過馬路,令一些正常行駛的司機猛踩剎車,車輪下發出刺耳的聲音,令人心驚肉跳。每當看到這種情況,我總會想:「千萬要遵守交通規則,否則就要出人命了!」
記得有人曾經說過:「法律好比一艘在大海上的船,在船上行動是自由的,可一旦跨出了這艘船的底線,就會掉入海里----接受法律的懲罰。在生活中,也有些雖然沒被制裁,但其實已是違反法律的事件。比如說,吸毒,搶劫,偷竊,迷戀網吧等。有一次,我們班有位同學發現自己一千二百塊錢的生活費掉了,於是便給老師說,老師聽後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便馬上和另外一個老師急忙地趕往了教室,說明了情況,便開始調查了。老師們首先便叫我們同桌互相交換檢查書包和抽屜,結果下來還是沒有,老師便又教育我們說:「拿別人錢的那位現在如果站起來承認了可能還會減輕你的錯誤,如果待會兒還不承認,那被我們查出來了,那事情可就嚴重了!」正當老師說完時,老便發現有一個同學的臉色突變,老師們見了一下便把那位同學請上了講台。於是便開始審問她了,先那位同學還鎮靜自如,結果越到後面,她就越慌張,最後便不打自招了。……老師為此便語重心長地教育了他,這事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小時偷針,大時偷金」有時或許只是一時迷惑,卻會讓自己的命運出現另一個大轉折點,讓自己的「畫紙」沾上抹不去的黑點。我們生活在一個法制社會里,因為法律、法規的約束,才得以讓我們的生活如此安定。在21世紀,全社會都提倡和諧發展。我認為,社會的和諧發展需要不斷提高人們的素質,我們必須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立志做一個知法守法的小公民
有時,犯罪只是一念之差。我們需要法律來止住將要上前跨出的這一步,也需要朋友拉住我們將要邁下的這一步而不是縱恿。但我們更需要一顆正直善良且堅定的心,指出一條踏實的成長道路,才不會迷失方向……
世界的美麗在於人們對規則、法律的遵守。為了讓世界變得更美,讓我們人人學法、懂法、守法。我們要時時謹記:法律就在我們的身邊。
讓作為當代的學生,我們有幸生活在中國改革開發的年代。我們在法制的藍天下健康成長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少年,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國家十分關注我們的成長。這些年,黨一直在加強對我們的法制教育。在法制的藍天下我們從一群羽毛未豐滿的小鳥,逐漸轉換成一群正准備騰飛的雄鷹。
提起法律,就應該給人一種神秘、威嚴、崇高的感覺。其實,法律與道德、習慣、宗教、紀律一樣,都在規范著人們的行為舉止。正是因為由於這些規范的存在,我們這個社會才會變得有條有理:正是因為由於法律的存在,才使我們的權利得到了應有的保障,我們應該感謝法律帶給我們的一切。
法律和我們息息相關,「與法律同行」從表面意思看是:和法律一起行動。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走路了,人們走在馬路上可不是那麼簡單的,它也受法律的控制。「紅燈停,綠燈行」這是法律規定的,人人都知道,可是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這樣,法律就起到了它的作用。如果發生了交通事故,當糾紛的出現也意味著法律的到來。它可以合理解決事故,可以讓一切平息。沒錯,如果沒有人違反法律,就沒有事故的出現,也就不需要法律的制裁。這裡面有著很奇妙的關系,而一切都關於法律,所以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與法同行,那麼一切都不會發生了。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我們必須要知法守法,做任何事都要與法律同行。法律素質如何,就關繫到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人品道德,甚至直接關繫到我國依法制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進程。
法律,要靠我們大家自覺遵守。遵紀守法,我們要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小學生的社會經驗不夠豐富,卻自我感覺已經是大人了,喜歡獨來獨往,而有時卻有懷疑自己的能力,需要尋求他人的幫助,因此有些學生喜歡拉幫結派,重「感情」,講「義氣」,崇尚「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有人更是無法無天,強行索取他人的個人財產,發生與他人斗毆,一句話說他不對就拳腳相加,打得你求饒為止。連點學生的樣子也沒有,說難聽點,這就是地痞流氓。當他們在家庭、公共場所遇到社會難題時,只相信自己,過於信任自己的狐朋狗友,而不聽家長老者的勸阻,遇事不冷靜,行動不計後果,喜歡「先動手」,「後動腦」,事過之後也沒任何反應,知道冷靜下來發現出了大禍才驚慌失措,痛恨不已。也有些人沉迷於網路、電子游戲之中,因沒錢玩游戲,常常干出不可饒恕和難以想像的事情來。這時,一切的一切已經遲了,一個人的花季被黑雨所污染了。
要以為上面所說的都是哄哄人而已,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這樣的事例非常多,下面我講個給大家聽聽吧,是有關於迷戀電子游戲機的。王彬同學是某小學五年級學生,成績優秀,還好似班級里的班幹部。有一次他考試考得特別好,爸爸就獎勵了他10元零花錢給他,王彬和同學商量怎樣慶祝一下,就馬上有人提議去打電子游戲機,並說打電子游戲機特別新鮮、刺激。抱著試試的心理,王彬和同學一起去了一家電子游戲廳學打電子游戲。沒想到就這么一腳邁進,他就被游戲機迷住了,而且很快成為了游戲機的「俘虜」。學習時間越來越少,成績越來越糟糕,視力也在不斷下降。父母給的零花錢根本就不夠用。怎麼辦的?他決定鋌而走險,乾脆去偷。他從家裡偷到學校,從學校偷到附近的商店。有一次,他實在沒有錢去打電子游戲了,就想到一家超市偷些值錢的東西去換錢。當時,超市裡只有一位收銀的老太太,沒想到在出口處被當場發現。為了不被抓住,他居然隨手拿起啤酒瓶朝老太太的頭部連擊數下,致使老太太當場死亡。痴迷於電子游戲機會使他喪失了人性,由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淪落成了一個殺人兇手,這是多麼可怕啊。
在守法律的制度的同時,還要懂法的學生。其中離不開學校和家長的教導。學校要經常開展法制教育課。同學們能從中學會不少法律知識,知道什麼是法律,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學會了如何守法,如何面對周圍的突發事件……老師也經常提醒我們,要我們時刻遵守學校、社會制度。在家,只要我們一犯錯,父母就應該立刻指出來,教育我怎樣才是正確的,下次如何避免……我們用法律來約束自己,使自己避免犯錯誤。這樣,我們的確做到了與法同行。要不,將來成為一個法盲,那可就慘了。
在人的一生中,總會有相互對立的力量在起作用,正與邪、善與惡、真與假、美與丑,人性的光輝與丑惡交織在一起,影響著每一個人。願我們在法制的藍天下健康成長,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棟梁之材!
提起法律這個詞,或許大家會很自然的聯想到法庭、監獄和犯罪,大家會認為法律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其實則不然,法律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在你我身邊。法律有各種分類,比如:交通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但是我覺得,與我們聯系最密切的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作為一名消費者,我們必須要了解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只有這樣,在消費權益受到侵犯的時候,才能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
從六歲那年,我就開始看關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介紹的節目,但是我從沒想到,自己能學以致用。那是三年前的一天,由於媽媽要早一點去單位,沒有給我做早飯,她讓我去賣些吃的。我走到社區超市,直奔買奶製品的貨架。由於著急上學,我忘記了看生產日期,拿起一袋牛奶,又走到賣餅乾的貨架,隨手拿起了一包餅干,快步走到收銀台結賬。在路上,我一邊走,一邊吃早飯。喝完牛奶,吃了餅干後,我沒找到垃圾桶,就把包裝袋放在小塑料袋裡,塞進了褲兜。到了學校後,我得肚子有些疼,還想吐。剛開始,我還能忍受,但是過了一會兒,像有什麼東西在肚子里絞,疼得直不起了腰。老師發現後,連忙帶我去了醫院。醫生問:「你有沒有吃過期的食物?」我說:「早上我只喝了牛奶,吃了餅干,應該……」話還沒說完,我就急匆匆地把褲兜里的食品袋掏了出來,發現牛奶已經過期2天了,餅干過期了半年。醫生了解了情況,給我開了些葯。
之後,我又去了社區超市,和超市的主管理論:「你們怎麼能買過期食品呢?這樣會危害健康的!」「你一個小毛孩子懂什麼?趕快回家,別給我們搗亂!」我不依不饒:「前幾天,我在這里買了牛奶和餅干,導致我肚子疼,去了醫院。我不僅花了100多元醫葯費,還耽誤了課,你們得賠償!」「你胡說什麼呢,趕快走!」我惱羞成怒,大聲喊:「你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你若不在今天和我好好解決問題,我就要把你告上法庭!」「別拿法律嚇唬我,再說,你要告我,有什麼證據?」「我當然有證據了,銷售小票不是證據?況且食品的包裝袋我還留著呢!還有醫生的診斷證明!」我像機關槍掃射一樣,把幾年中積累的消法知識一股腦地倒了出來。這顯然出乎了主管的意料,他知道自己沒有道理,直說:「賠你不就完了嗎?」說著他就拿出了200元錢,甩在了桌子上,說:「快回家吧!別找我麻煩了。」我往貨架上掃了一眼,居然還有其他過期食品。我又生氣了,指著那些貨品說:「你們怎麼還不把這些過期的商品下架?還想讓更多的人生病嗎?」「行——」主管漫不經心地答著。我見他愛搭不理,就決心把所有過期的商品買下來,去消費者協會告他。他見我來真格的,害怕了,趕忙吩咐店員檢查商品,我幫他們一起把好幾件過期的商品挑了出來。主管對我刮目相看,連連稱贊:「沒想到這么小的孩子也懂得法律了。」
法律並不深奧,它無處不在。我們要多學習法律知識,這樣不僅能遵守法律,還能運用法律來武裝自己,保護自己!
㈢ 一念之仁是什麼意思
就是一剎那之間產生的仁慈之心。常因一念之仁,而鑄成大禍。
㈣ 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禍流於滔天是什麼意思
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禍流於滔天:(如果)不能制止一時的慾念,就會釀成天大的禍患。
PS:「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禍流於滔天」這句話是告誡人們,要有自製力,控制自己心底的邪欲,否則就可能造成極大的禍患,後悔莫及。
㈤ 寫一篇社會觀察論文,就社會熱點問題中有關道德與法律問題
寫作思路:言之有序,條理要清楚。根據所述時間選擇合理的順序來安排材料。一般敘事順敘、倒敘和插敘三種。詳略得當,突出重點。一般事件的材料有主次之分,能體現文章中心的材料是主要材料,這部分要詳寫,次要內容可略寫或不寫,主次分明,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
人與人之間會因為各種原因產生各種各樣的糾紛,相應道德和法律也會隨之產生。不管是道德還是法律,共同目的就是規范人的某種行為,從根本上解決一些沖突問題,來達到最終目標。道德問題的解決方法一般是提倡或者譴責;法律卻是強制的、無情的,只要你觸犯了法律,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因為道德的沒有法律的強制性,有很多人以為只要不觸法干什麼都可以,只要法律不要道德了,這是大錯特錯的,因為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它和道德沒有嚴格的劃清界限,是冰與水的關系。如果我們不在道德上嚴格要求自己,在日常中不注意提高學識修養,就有可能觸犯法律,滑向深淵。
錯與對只是一念之差,守法與犯罪也只是一步相隔。古人雲:「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一個意念可能導致你犯罪,一個想法可能會讓你一生流淚。有多少人平日不注重修養,事到臨頭常因一時沖動,一句話可能導致大打出手,一個動作導致車毀人亡。
網路上有段視頻,在高速路上的斗車,一輛越野車一直在前面別著一輛轎車,不讓它超越自己,後來轎車找了個空擋沖到了越野車前面,兩車相撞直接滾到右側的大卡車下面,人車具毀。看後深刻反思,其實開始時才多大點事,就是因為兩個司機賭氣,誰都沒有在道德修養上嚴格要求自己,結果沖動起來,結果釀成大禍。既然沖動是魔鬼,那就應當從日常的點滴小事做起,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當沖動來襲時,我們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我們中學生是當代青少年的一個重要群體,是未來的棟梁。我們的道德法律意識如何將對實施依法治國、全面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有著及其重要的影響。
我們要遵紀守法,就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從保證每一節課的紀律開始,做到嚴格自律,養成自我約束的好習慣。我們還要努力學法、知法、守法、用法,增強個人的道德法律意識。
注重道德的法制社會是和諧的。讓我們攜起手來,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加強道德法制觀念,描繪更加美好的明天!
㈥ 張子強綁架李嘉誠兒子,交贖金時李嘉誠給他兩個建議,後來怎樣了
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向善不一定能夠立刻得到福報,但是卻可避免災禍跟隨。勸諫世人向善的話語如此般甚多,有些人懂了,有些人卻還未懂。一念之禍釀成的悲劇每天都在重復上演。曾經發生的悲劇亦是數不勝數。
在影視劇的分類中,刑偵題材的劇本向來獨樹一幟,其驚險懸疑的特點往往引人注目。「刑偵一號案」這部作品曾經引得很多人關注,其原因不僅是由於故事性好,更主要的是因為這部作品是根據真實案件改編而成的。這部劇有一個別名,為「末路」,其實筆者認為這一名字更為貼切,「走向歹徒的身份便是走向了末路」。
很多人都知道白寶山是其中最大的「惡徒」,手中染上了許多人的鮮血。而在這個人的身邊總是跟隨著一個女人——謝玉敏。她全程未沾染鮮血,卻也是十足的「兇手」,可憐也可恨。不過,這始終是影視作品刻畫的形象。真實的「謝玉敏」名為謝宗芬,她的過往與現狀亦是一篇令人唏噓的故事。
06尾聲
22年前的一場大案,看似是幾個人犯下的惡行。然而,事實上這不僅僅是「罪惡」的真實寫照,在案件的背後,還有許多個無辜受難的家庭,他們遭受的苦難更加的痛徹心扉。幾個人和十幾個家庭,卻因為一個「惡」字將他們畫上等號,「作惡」帶來的傷害太大了。
為什麼我們的觀念中總要勸人向善,正是因為「惡」的後果我們無法輕易承受。生而為人,我們還是要多多反省,多明事理。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惡意滋生的時候,然而,每當站在陽光與陰影之間的時候,記得莫要急於行走,先看一看陽光下的溫度和風景。
㈦ 關於佛教的因果報應問題
因果報應遵循哪些定律?
佛典中所說的因果報應,遵循的是因果律,大略包含5個定律:
一、善惡業因必生同類果報
亦即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可能雜亂,也不可能有因無果或有果無因。
不管人們是否相信,因果報應的鐵律都是宇宙和生命現象的基本規律。眾生所造的業必定遵循這不變法則,同類因必生同類果報,善業必生善報,惡業必生惡報,善惡雜造業(黑白業)必生善惡夾雜果報,有漏業必生有漏果報,無漏業必生無漏果報……無有錯謬,絲毫不爽。
善惡因果,主要依眾生的相互關系而建立。對他人於自己之損益恩怨施以報償,是一種本性。這種本性相似於「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物理定律。「業」有不可思議的巨大力量,稱為「業力」,為佛經所說世間四種不可思議力(佛力、神通力、龍力、業力)之一。四種不思議中,神通力、龍力都沒有業力大,佛家說:「神通敵不過業力」。在業力面前,多大的神通也會失效。《南傳彌蘭陀王問經》載:彌蘭陀王問神通與業力之不可思議孰為大,龍軍羅漢答道:「於此不可思議中,業之成熟力非常猛烈及更強大。」就是佛力,尚不能隨意卒消定業。只要身在眾生生死界,造了善惡業,便無法擺脫所造業力的束縛,無處逃避善惡業果報的追逐。
有一個故事:有四個仙人,各各神通自在,以天眼看見將受惡報而死,力圖以乃盡其所能,上天入地,赴雪山,入海底,結果仍無法擺脫如影隨形般的業報(見《增一阿含經》卷二三等)。善惡業必生同類果報,還意味著:一個人若既行善又作惡,則其善惡各自生果報,不可能互相抵消,不可能用行善的方法消滅惡業之惡報,而惡業再大,也不能消滅起所作善業的善報。《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下佛言:
「夫人修福,不與罪合,不共和故,要須方便,令得滅罪。」
謂善惡各有其果報,不相混合,若要消滅惡業罪報,必須用能消滅惡報的方法(修學智慧等)。
二、自作自受,不由於他
眾生既然以自我為中心而造業,有一個造業的「俗我」,其所造業的果報,按因果決定不雜亂等緣起義,只能由造業主體的相續變化來承受果報。而眾生現在所承受的業報,必定是自己前生宿世的業力所感。就象飲食睡眠,不能由別人替代,就是至親如父母子女,也不能互相承受業報,只能是自作自受,不必怨天尤人。《泥犁經》載佛言:「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獲福,惡自受殃。」
《無量壽經》佛告誡世人:「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三、業因多類,果報五種
眾生所造能生必然果報的業,從作為生果之因的角度,佛典作了二因、三因、六因、十因等多種分類。
二因:貪淫等多作則淫慾愈益增長,如渴飲鹹水,愈飲愈渴,這樣的業因叫做「習因」或「同類因」。善惡業因能生後世的果報,這樣的業因叫做「報因」或「異熟因」(異時異地而成熟)。
三因:生因(異熟因)、習因、依因(識等之所依)。
六因:見《俱舍論》。能助成或不障礙果報出生的業因叫做「能作因」;互相依存而生果的業因叫做「俱有因」;能出生同類果報的業因叫做「同類因」;同時相應而生的業因叫做「相應因」;無明、身見、邪見、見取見、疑等能遍生一切煩惱惑業的業因叫做「遍行因」;有漏善惡無記業能生來世成熟於五道中的果報,這叫做「異熟因」。
十因:見《瑜伽師地論》卷五。隨說因、觀待因、牽引因、生起因、攝受因、引發因、定異因、同事因、相違因、不相違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引發、相違、不相違三因。引發因,謂三界有漏的善業不但能引發自界的有漏和無漏善業,還能引發其餘二界的有漏無漏善果,如多行好事容易坐禪入定,這當屬間接引發;所以很多的佛教修行者都把行善作為修行的助行來做,這是很有道理的。反過來看,有的人長期靜坐也不能入定,正是缺乏善因的引發。相違因與不相違因說明:果報將生時,若有障礙之緣現前阻擋,便暫不得生。
諸種業因出生的果報,有五種:
1、現法果(或士用果)。指當前現世就可得實際的果報,如世俗的學習及經濟活動等,現世便得到果報利益。《瑜伽師地論》卷九說兩種極重的善業和五種極重的惡業必得現法果報:極重善業指於佛法僧正信、正解,以佛法為指導作大善行,能於現世獲得福壽安樂等果報;五種極重的惡業指五無間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含劫奪僧寺財產和誹謗大乘佛法)等,得現世惡報。
2、等流果。就是同類因果相續,有如同一河水相續而流。如殺生者喜殺,修禪者喜清凈,布施者仁慈等。
3、異熟果。果報成熟於來生後世,使人流轉於六道。佛經說人一日一夜有八萬四千念,每一念都可能牽引出一生乃至多生的異熟果。人一生多造無數業,死後如何受異熟果呢?《阿毗達摩雜集論.決擇諦品》中回答說:
「重者先熟,或將死時現在前者,或先數習者,或最初所引者,彼異熟先熟。」
謂極重業、臨死時現前的業(近死業、臨終業)、一生常作成習的業(習慣業)和宿世積累但未生果報而於臨終、死後最先成熟的業(累計業、儲備業)四種業,決定死後最先受的異熟果,亦即決定死後的去向。四種業中數極重業與臨終業對決定死後去向來說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業道經》雲:「業道如秤,重者先牽。」佛書有雲:「臨終片刻,能勝多時。」
4、增上果。指主體的業行對其生存環境發生的作用。佛法認為眾生的生存環境——包括地域、時代、氣候、物產、人緣等條件都是眾生業力所感,為業報的一部分,與主體「正報」相應,稱「依報」。行善,會感得好的生存環境,生於富強文明之邦;作惡業,會招致不好的生存環境。《增一阿含經》卷四三佛說十惡而導致十種「外物衰耗」。《業報差別經》佛言:
「若有眾生於十惡業多修習故,感諸外物悉不具足。」
5、與他增上果。指一眾生所作的業對他的親屬、他周圍的人乃至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如常言「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人犯罪,則全家人臉上無光。眾生,尤其人類,是社會性的存在,生活於眾人、社會、自然界乃至動物界的緣起關系中,互相關聯,按五果中的增上果、與他增上果二義,則一人所造業的果報,可波及於他的生活環境(社會、自然界),而眾人共同造的業(共業),則感得眾人共同依止享用的或好或壞的生存環境。按此,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貧富強弱、先進落後、文明程度、社會秩序、社會心理氛圍、生存環境等,是這個社會群體所共造業的果報,由社會群體「自作自受」。
四、果依眾緣,報通三世
業因雖然必定生果,但「因」僅為緣起果報諸條件中最重要的一種,尚須待必要的一切條件齊備,才能生出果報。按《中論》等說,緣起一個現象的條件,有因緣(因)、所緣緣(外境)、增上緣(起關鍵作用的其它條件)、等無間緣(因果相續中間沒有停頓)四種緣。
具倫理、社會性的業因出生果報,須視造業主體和業所作用的對象之間的因緣際遇等而決定,有一種條件不具備,便不得生果,就象植物的種子,不一定即刻便能落地發芽,要等到一定的時候,具備適宜的溫度、濕度、土壤、光照等條件時,才會發芽、生長、開花、結果。
眾生所造業的果報,也未必都能現前或今生現世便能見到,也許要經歷長時或到來生乃至極久遠的後世才能成熟。業力果報,要從整個生死輪回的漫長過程去觀察,不能僅局限於眼前和今生。
按佛經說,業因之果報,按其成熟的時間,分成三種報應形式:
一是現報(現世報),果報在現前、今生便會成熟,這在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如學習工作,現前便見成效(士用果);信修佛法,不久便身心獲益;犯罪違法,先前便遭法律制裁、眾人唾棄等。《中阿含經》卷五三《痴慧地經》佛言:造惡業者,現前身心要受被人責罵、蔑視、拋棄,受國法處罰及臨死時畏懼墮入惡道等三種憂苦,而行善者則現前受被人尊重、無所畏懼、坦然善終三種喜樂。
二是生報,今生造業,來生受報,而今生所受果報的因,自然要追溯於前世了。佛經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主要指異熟因、異熟果而言。異熟果,當指生來既定、不容自己選擇的諸條件,如所生的時代、地域、家庭,天生的身體、容貌、智力、性格等稟賦。
《瑜伽師地論》卷七言:「或有諸業,唯用宿作(宿世所造業)為因,猶如有一自業增上力故,生諸惡趣及貧苦家。」
謂生諸惡趣及貧苦家庭等異熟果報,唯由前世的業決定。
三是後報,謂今生或宿世所造的某些業,由於諸緣未具,要在多生後世,乃至極為久遠的未來,才會諸緣齊備,果報成熟。但不管受後報的時間多長,即使長到多劫之後,只要已經種下業因種子,便會出生果報,沒有不受報的道理。《大寶積經.入胎藏會》有偈子說: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法句經》偈雲:「妖孽見福,其惡未熟,至其惡熟,自受罪酷;禎祥見禍,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
《大般涅盤經》卷九說,人間雖然不乏「作惡不即受」 的現象,然而「如乳即成酪」,總有果報成熟的一天,猶如灰覆火上,似乎無火,愚痴之人貿然踏過,只會招致燒足之禍。不能因為只看到社會上有好人受罪、惡人享福的現象,便輕易說善惡無報。好人受罪,受的是他前世所作惡業的果報;壞人享福,享的是他前世所作善業的果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不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佛學還分眾生所造業為定業、不定業兩種。定業,謂果報已經決定,難以轉變。《大般涅盤經》卷三一解釋說:
「若定心作善惡等業,作已深生信心歡喜,若發誓願供養三寶,是名定業。」
定業,指以決定心、深重心所造的重業,作後沒有後悔,其善者如發願供養佛法僧等,其惡者如五無間業、殺人等。定業的報應,又分三種:一種報定,肯定會有果報;二者時定,受報的時間已成定數;三者報定而時不定,要等到時機成熟才受定報。除定業外,其它非以決定心作,作後反悔改正者,屬不定業,不一定必受果報。《優婆塞戒經.業品》就定不定,分業為四種:
「一者時定果報不定,二者報定時不必定,三者時定果報亦定,四者時果二俱不定。」
當然,不定業之不定,只是所說業的力弱,或有可能因其它強大障緣而難得生果,如植物種子成熟得不太好,或有可能會被破壞,便不一定能發芽生長,並不意味業因無報。
五、業由心生,轉消有道
這是因果律的第五條定律,說的是若依佛法看破業之本質的智慧,則已造有漏業可以轉變,業力可以擺脫,這是佛教因果說的真諦所在。若僅見及前四條業必生果的屬於世俗諦的法則,而未見及於此,則失去了佛法的神髓。《華嚴經》所載佛言甚至說:
「以我所說世間正見、順生死理、業緣果報可戲論法為上智慧,是人則為毀謗如來及如來法!」
《大般涅盤經》卷三一佛言,謂認為諸業定得報者,「當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眷屬!」為什麼?因為若一切業皆須受報,「則不得有修習梵行、解脫涅盤」。
宗喀巴大師《顯密修行次第科頌》雲:「因果若決定,眾生不成佛。」如果業力因果決定不可轉、消,則一切眾生自無始以來造業無量,只能業果相續、生死不休,不可能擺脫業力之束縛,至多是行善生於人天,報盡還墮,豈有橫渡生死之流、到達涅盤彼岸的可能性?何況因果報應,並非佛家孤發獨明,是婆羅門教等也都宣揚的世間學說,非佛家獨有的、核心的出世間之說,以此為最上真理,當然是貶低了佛法,要被斥為謗佛謗法了。因此,佛典中多處宣說:業報可轉,並非決定。《大般涅盤經》卷三一佛言:
「非一切業悉定得果,雖不定得,亦非不得。」
「當知作業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或有重業可得作輕,或有輕業可得作重。」
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獄極重之業現世輕受,愚痴之人則令現世輕業地獄重受。而且:「一切眾生不定業多,決定業少,以是義故,有修習道,修習道故,決定重業可使輕受,不定之業非生受報。」
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中說:具有大智慧大福德者,雖然作惡,能「不令墮地獄,現身而輕受。」比如佛經中所講一位名鴦掘魔羅的外道,殺過許多人,有曾想謀害生母和佛,罪大惡極,墮地獄無疑了,然而竟聞佛說法,得大智慧,悔過修行,現身證阿羅漢果。
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三說:佛經和戒律中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是對缺乏佛法之智慧、不知消轉業報之道者而言,若有大智慧,得佛法轉消業報之道,「則雖定當受果,亦能清凈。」這是《小品般若經釋》中所說。
轉變乃至消滅已造業之惡報,唯靠如實徹了業報真實本性的智慧,由依佛法修道。經中把依佛法智慧修道可轉變、消滅惡業果報,比喻為能治百病的妙葯「阿伽陀葯」和一種據說一擂便能消除諸毒的「除毒鼓」。
業報為什麼可依智慧而消而轉?首先,若以智慧掌握因果法則,則可利用因果律「果需眾緣」方能出生的定律,創造條件阻礙業果的出生,便可轉移業報。現代高僧太虛大師《真現實論》說:
「雖佛亦不能超越及改變於因果律,然若了知於因果律,則能創造善業,和集善緣,生於善果。因不值緣終不生果,故因亦非必能生果。或遠其助緣,或別造強因,借可使此因之果暫不生起,或終不生起。」
如人因前世殺生業報,命中本應遭遇車禍夭折,若特別注意乘車安全(遠其助緣),依佛法發菩提心,努力護生、放生(別造強因),便能延壽乃至長壽。
其次,依佛法的智慧觀察,則業、因果緣起無自性,本性是空,空故可轉,就象一張白紙好隨意圖畫。如果業有其不改變的自性,那便沒有可消可轉的道理了。而且,業由心造,心之為物,在佛家看來是世間最為靈妙、最不可思議、力量最大者,業力雖大,雖不可思議,但不及心力之不可思議。心,無形無相,卻具有創造一切的奇妙能力,潛具諸多不可思議的功能、智慧。《禪經》中說,地火水風四大元素中,水的力量大於地,火的力量大於水,風的力量大於火,比風更為輕巧無形的心,其力量大於風。心力雖大,心性本空,與本性空相契合的智慧心,即是真實、絕對,超越時空,不生不滅,超越了因緣生滅的因果界,具有消融一切的巨大力量。《永嘉證道歌》說:
「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
還有,已證實相的佛菩薩,依實相成就了轉、消眾生業報的巨大能力,眾生依虔誠信心的凈因,通過禮拜、供養、誦經、持咒、念佛、懺悔等修行,仰仗佛菩薩的「加持」作強大增上緣,也能轉、消惡業果報。關於業隨心轉的道理,清代徹悟禪師語錄中的論述頗為精闢:
「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心不能轉業,則為業縛;業不隨心轉,則能縛心。前境來報,皆有一定,以業能縛心故。唯心所現故,前境來報,皆無一定,以心能轉業故。若人正當業能縛心、前境來報一定之時,而忽發廣大心,修真實行,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則心能轉業,前境來報,定而不定;又心能轉業,前境來報不定之時,而大心忽退,實行有虧,則業縛心,即前境來報,不定而定。」
佛典中不但說轉、消業報之理,而且設計有多種轉、消業果之道的具體操作方法,《菩提道次第略論》卷三總結大乘所說清凈業障罪報之法為依四種力:
1、依能破力,指懺悔。佛經中多處講,內心對所犯過錯深自懺悔,決心悔改,具有消滅罪障、轉變身心的強大力量。《增一阿含經.馬血天子品》載佛言:
「人作極惡行,悔過轉微薄,日悔無懈怠,罪根永已拔。」
《金光明經》卷二說:
「千秋所作極重惡業,若能至心一懺悔者,如是重罪,皆悉消滅。」
《四十二章經》懺悔滅罪如有病出汗,漸至痊癒。
《大集經》比喻懺悔滅罪如「百年垢衣,一日而浣,可得鮮凈」。
佛教諸乘諸宗,都以懺悔業障為佛弟子修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列為修行者的日課之一。懺悔又分事懺、理懺。
事懺,是在眾僧或佛像或自己傷害的人之前,誠懇坦白發露過錯,表示悔過,「所未作者,更不敢作,已作之業,不敢覆藏。」(《金光明經》卷二)。
大乘《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說觀想專表懺悔滅罪的普賢菩薩而懺悔之法。漢傳佛教界依經編有多種懺悔的儀軌,如《法華懺法》、《金光明懺法》、《葯師懺法》、《華嚴懺法》、《禮念彌陀道場懺法》、《梁皇寶懺》、《慈悲水懺》、《大悲懺》等,以供佛弟子依法修懺悔。密乘則主要觀想密法總管、普賢菩薩的秘密身金剛薩多,誦念其「百字名」(咒語)而懺悔,這被列為密乘修行者必修的「四加行」之一。事懺懺至罪障消除,有嚴格標志,稱「見罪凈相」。依《准提陀羅尼經》所說,見罪凈相有看見或夢見佛菩薩、光明,或夢見聽聞佛法,吐惡食,或吐或飲乳及酪,或夢見日月、空行母、猛火、水牛、黑色人、僧尼、乳樹、象、牛王、山、獅子座、微妙宮殿及飛行上升等。
理懺,又名「實相懺悔」、「無相懺悔」,即依佛法真理,觀業從心起,由自心妄想而生,妄想依緣而生,即生即滅,無實自性,本來是空,如空中風,無所依止。《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偈雲:
「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這種理懺,因與絕對真理——本來空性相契合,故消滅罪障惡業的力量比事懺更大。
2、對治現行力。即修佛教所說種種能對治業障的法門,如讀誦大乘經,觀空、無我,持誦有消業力用的真言密咒,及以虔敬心、懺悔心塑畫佛像、供養佛和佛塔,禮佛、持念佛菩薩名號等。
多種大乘、密乘經典中,都盛說此類修行能消業滅罪。如《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說若晝夜六時禮十方佛,誦大乘經、思第一義甚深空法,「一彈指頃,除卻百萬億阿僧祗劫生死之罪。」
《金剛經》說誦持該經能轉後世重罪為現世受人輕賤的輕報。《觀無量壽經》說臨終者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觀想佛的形相、凈土等也皆滅罪無量。《大悲心陀羅尼經》說供養觀世音菩薩並專稱其名號,「得無量福,滅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持誦此菩薩「大悲咒」,一宿滿七遍,「除滅身中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甚至接觸從虔誦此咒者身邊吹過的風,也「一切重障惡業,並皆滅盡,更不受三惡道報,常生佛前」,然「唯除一事:於咒生疑者」。
密乘經典中此類說法比比皆是,多數佛菩薩真言皆被說為有消罪滅障之效。這類滅罪法門的神力,來自佛菩薩與真實相應的誓願和歷劫修行所成就的功德,與眾生虔誠敬仰心、懺悔心的清凈心力之因緣和合。
3、遮止力。指嚴格遵守以「防非止惡」為旨的佛教戒律,謹言慎行,不作諸惡,奉行諸善,以實際行動證明已痛改前非,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
4、依止力。指皈依佛法僧三寶,發普度、普利一切眾生的「菩提心」,依靠三寶的巨大法力和菩提心的強大願力為殊勝增上緣,自能起到消罪滅障的作用。
雖說惡業罪障可以依以上種種法門,隨心轉、消,但是否轉、消,須具嚴格條件。如前所述,事懺須修到「見相」,方算見效;理懺則須修至明心見性,與空性真實相契,《永嘉證道歌》曰:
「了則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
了,指明了自心佛性,證見空的本面,其境界相當高深,非可輕易達到。若不能「了」,那就還得受因果律制約,償還宿世所欠的債。可消可轉之業,主要指非決定心作、作已有悔的「不定業」。《優婆塞戒經.業品》說:
「若時不定果報不定,是業可轉,或果報定應後受者,是業可轉現在受之。」
沒有說過重大定業可以不受。佛典中說,以佛力之大,亦難卒滅定業,但也非絕對不可滅,只不過消滅轉移的因緣難具罷了。智者大師《法華文句》卷十說:「若其機感厚,定業亦能轉。」肯定深厚的非常機緣和大感應,可以轉、消定業。
至於佛教所設各種懺悔滅罪法,雖可奏效,但經論中還是強調作了惡業之後懺悔而凈,與注意防護不作惡業之清凈,兩者大有區別。
《瑜伽師地論.菩薩地》說,若破犯殺、盜、淫、妄(語)的「根本戒」(性戒),雖然可以通過深重懺悔滅罪後,重新受戒,但障礙現生證入菩薩初地。
只有皈依佛教、受佛教戒以前所造的重大惡業能懺悔而凈,皈依受戒後所造的重業難以懺除。僧尼戒條規定,同性戀等重大惡業是不可懺悔(僧團不接受其悔,非驅逐不可)的。這就避免了業可轉消說可能產生的「今天先盡情作惡,明天再懺悔念經持咒以消滅惡報」等副作用。
附錄:野孤禪」公案
中國禪宗門下,流傳著一則著名的「野孤禪」公案(參禪故事),講的便是業報是否轉可消的教理。故事說:禪宗六祖慧能三傳弟子百丈懷海禪師,每日上堂,見常有一不認識的老人聽他說法,聽畢隨眾僧散去。有一天,眾僧散去後,老人獨自留下來,百丈乃問:「站在那裡還不走的是什麼人?」老人回答:「我於過去迦葉佛出世時,曾住此山為大禪師,有學禪者請教:『大修行的人還會落於因果(被因果律束縛)嗎?』我答:『不落因果。』因為答錯,遭受惡報,墮為野狐,已經五百生,今請大和尚代作一正確答案。」百丈說:「你只管問。」老人便問:「大修行的人還落因也未?」百丈答:「不昧因果。」老人於言下大悟,告辭說:「金也脫野狐身,住在山後,請求能按葬送亡僧的儀式燒送。」百丈乃命維那師(掌管僧眾秩序的僧職)敲鍾召集僧眾,齋飯後率大家去後山葬送亡僧,果然在後山發現一隻死狐狸(見《古尊宿語錄》卷一等)。
迦葉佛(釋伽牟尼以前出世的佛)時的一位大禪師,因為答徒眾所問,一字之差,修行一世,竟然落得個百生墮為野狐的下場,此事的確發人深省。這禪師答錯的,正是佛法中關於業報因果的重大理論問題:依佛法修行,究竟能否超越因果律,不受業力果報的束縛?禪師的答案,究竟錯在哪裡?如果說他答錯了,那麼慧能高徒永嘉玄覺禪師說「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豈非更錯?
依佛法義理,因果律,從世俗諦的角度來講,是鐵的自然規律,只能從遵遁中獲得自由,不得隨意超越。經傳載釋迦牟尼在成佛後,還曾因過去世的宿世,受「金槍馬麥」(被木片傷足、施主忘記供食而屈尊食用馬料)之報,佛神通第一的高足摩訶目犍連和禪宗西天第二十四祖獅子尊者等,盡管已證阿羅漢,仍因酬償宿世所欠人命,被人打死、殺死。說明業報不是那麼好超越。《優婆塞戒經》說,依佛法修行,只有修到阿那含果(第三果)和阿羅漢果,才能轉應後世重受的欲界重業果報,在現世提前受報或從輕受報,輕業不受,不是一修行便可轉、消業報。說大修行人不落因果,籠統肯定因果律可超越,忽略了可轉、消宿業的條件,未能將真、俗二諦統一(依業空故必有因果報應),墮於「惡取空」的邊見、斷見,會起使人縱心放任、不勤苦修行的負面教化作用,令學人智眼不明,造下了宣揚邪見的惡業,因此應墮於畜生道,受痴暗無智之報。然畢竟善根不淺,五百世後,得遇百丈禪師說法,當下解脫。百丈回答「不昧因果」,與「不落因果」雖然只一字之差,但這個「昧」字非常關鍵,肯定因果律不可超越,只能如實認識,「不昧」,與常人的「不明」有別,意謂對前因後果及因果本空的性質看得清清楚楚,如大珠慧海禪師所說,「現前心通,前後生事猶如對見」(《傳燈錄》卷二八)。據說摩訶目犍連、獅子尊者,不是不知宿業果報,而是以神通智慧看清楚了,才主動找上宿世怨家債主的門,去痛痛快快地接受被殺之報。
至於永嘉玄覺禪師《證道歌》所說的「剎那滅去阿鼻業」、「了則業障本來空」,是從真諦的角度,肯定證會實相(空性)有消滅阿鼻地獄重業的巨大力量,這完全符合佛教教義。按大小乘所說修道階位,修行者觀修實相,當達見道前「四加行位」的第二位「忍位」時,便已轉、消重業,不墮惡道,繼而入見道位以上,便永斷惡道之因,再也不會墮入地獄等惡道了。禪宗說的「證實相」與「了」,一般指見道,那當然已消滅了阿鼻地獄重業,若未達「了」,對不起,那還是得遵循因果律安排,去償還宿債。 (小乘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為見道,因十六心是初生無漏智照見真諦理之位。大乘的菩薩,則於初僧只之終,終四善根之加行,而頓斷分別起之煩惱所知二障,叫做見道)
「野狐禪」公案因而被禪門重視,用以憼懲未得真「了」而無視因果業報的假開悟者,以後又被人加以引申,變成了對未得真正了悟的「狂禪」之貶稱。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15411.htm)
㈧ 22年前白寶山女友謝宗芬獲罪入獄,2005年出獄後,她去哪兒了
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向善不一定能夠立刻得到福報,但是卻可避免災禍跟隨。勸諫世人向善的話語如此般甚多,有些人懂了,有些人卻還未懂。一念之禍釀成的悲劇每天都在重復上演。曾經發生的悲劇亦是數不勝數。
在影視劇的分類中,刑偵題材的劇本向來獨樹一幟,其驚險懸疑的特點往往引人注目。「刑偵一號案」這部作品曾經引得很多人關注,其原因不僅是由於故事性好,更主要的是因為這部作品是根據真實案件改編而成的。這部劇有一個別名,為「末路」,其實筆者認為這一名字更為貼切,「走向歹徒的身份便是走向了末路」。
很多人都知道白寶山是其中最大的「惡徒」,手中染上了許多人的鮮血。而在這個人的身邊總是跟隨著一個女人——謝玉敏。她全程未沾染鮮血,卻也是十足的「兇手」,可憐也可恨。不過,這始終是影視作品刻畫的形象。真實的「謝玉敏」名為謝宗芬,她的過往與現狀亦是一篇令人唏噓的故事。
06尾聲
22年前的一場大案,看似是幾個人犯下的惡行。然而,事實上這不僅僅是「罪惡」的真實寫照,在案件的背後,還有許多個無辜受難的家庭,他們遭受的苦難更加的痛徹心扉。幾個人和十幾個家庭,卻因為一個「惡」字將他們畫上等號,「作惡」帶來的傷害太大了。
為什麼我們的觀念中總要勸人向善,正是因為「惡」的後果我們無法輕易承受。生而為人,我們還是要多多反省,多明事理。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惡意滋生的時候,然而,每當站在陽光與陰影之間的時候,記得莫要急於行走,先看一看陽光下的溫度和風景。
㈨ 海天盛筵的最新資訊
海天盛筵女主被抓
10月8日,CCTV12社會與法頻道《一線:一念之禍》播出的警方破獲網路賣淫案件,涉及到「海天盛筵」外圍女孫靜雅。孫靜雅在南京被山東警方抓獲,涉嫌賣淫及組織賣淫,被曝2013年陪人睡三天賺了60萬。警方調查發現,該案件涉及的一些犯罪嫌疑人,其中不乏高學歷者,也不乏一些知名企業的高管。
三亞市政府2015年11月1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從11月19日至12月16日,三亞將接連舉辦第65屆世界小姐總決賽、第六屆海天盛筵中國遊艇、公務機及時尚生活方式展和第十屆三亞國際熱帶蘭花博會等三大國際性賽事和會展活動。三亞市常務副市長岳進表示,將突出三大活動的公益性,弘揚正能量。
2015年第六屆海天盛筵中國遊艇、公務機及時尚生活方式展將於11月27日—11月30日在三亞舉行。本屆展會主題為:「夢想·藝術·生活」,目前已正式簽約的參展品牌已有110個,其中包括世界知名遊艇集團在內的30多個遊艇品牌、10個公務機品牌及40個國際一線頂級時尚生活方式類品牌,參展品牌數量是歷年之最。
㈩ CCTV-12播過哪些心思縝密或離奇的真實犯罪故事
#你我身邊的詭異事件#知乎上有人問CCTV-12(央視社會與法頻道)播出過哪些心思縝密或離奇的真實犯罪故事?然後下面噼里啪啦一堆人回答,其中答主北風說的那五個案件,堪稱是經典代表:案中案、賣茭白老人之死、殘酷青春、仇人、法醫與怨靈??
1、案中案
警方接到報案,一青年女子墜落公園湖中。經現場打撈,發現女子系騎電動車沖出橋面後溺水死亡。警方本擬做意外死亡結案,但是該女子的家屬情緒激動,認為不可能是意外。於是警方開始調查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這名女子結婚大半年了,剛剛買了一輛電動車,出門前告知丈夫A要去練車。外出這段時間中和丈夫有過多次微信交流。丈夫A曾在微信中提醒妻子B注意安全早點回家。事情的詭異之處在於,妻子B溺水死亡的地點距離她所居住的小區有5公里遠,這明顯超出了「練車」應有的范圍,同時「練車」都會選擇空曠的地點,不可能去公園這種障礙物很多的地方。
警方首先懷疑丈夫,但經調查丈夫A並無犯罪時間,所以排除了丈夫殺人的可能性。同時警方做了現場模擬,測試了電動車行駛狀態下墜落後距離橋面的距離,發現電動車的確是在行駛狀態下墜橋的。同時經屍檢發現妻子腹中有水藻等物,可以證明是溺水身亡。
於是警方仍然傾向於這是一起意外事故。但家屬堅持認為疑點還在,這裡面大有蹊蹺,不同意結案。於是警方進一步偵查發現妻子與另外一個人C存在曖昧關系。C是丈夫的發小,一度沒有地方居住,於是這對夫妻接納C在他們家居住了半年。於是警方對C展開密集調查,發現C在案發時無法說清去向,很可能就是和B在一起,於是傳訊了C。
一進公安局,C倒是大大方方的承認說當時是和B在一起,當時兩個人在搞婚外情。B馱著他行駛在橋上時由於B技術不熟,掉到了湖裡。C一時慌張,自己游到湖邊逃命去了,沒想到B竟因此喪命。因為是婚外情所以C沒敢報警。
案件到此為止貌似偵查清楚了,妻子B的奇怪行為也可以得到解釋,C好像也沒犯大罪。依然是個意外事故的結論。但這時候又有一撥人前來報案了!
這回的報案人是保險公司。因為丈夫A持保單要求保險公司賠付300萬元的人身意外險。保險公司拒絕理賠,並希望警方再次嚴格調查。於是警方再次補充偵查,重新審視各項物證。發現妻子B的鞋底有淤泥,懷疑B曾經在湖中站起來過,返回湖中再次調查,發現湖中的水深並不深,如果稍加掙扎B完全可能不被溺死。A與C的犯罪嫌疑驟然上升。經過審訊C首先崩潰,交代了犯罪事實。
A是生意人,但是已經到了破產邊緣,一直在假裝有錢苦苦支撐。A曾經有一個打離婚的前妻,為了扭轉現狀A計劃給他的前妻買完保險後害死前妻,騙取保險金。但沒想到前妻察覺到不妙,及時和他離婚了。這樣騙取保險金的計劃就泡湯了。於是A物色了B,假裝有錢和B閃婚,然後計劃編個圈套害死B,詐取保險金。
於是他想到了發小C,先讓C住進來,然後自己假裝加班和出差,創造機會讓發小C勾引B,然後再想用什麼法子害死B比較好。經過日常接觸,丈夫A發現妻子B不會游泳,於是設計了這么一個圈套,讓C約妻子B出門,給自己留下無犯罪時間的證明,再由C開車沖入湖中,淹死妻子B。然後會游泳的C從容遊走。哪怕被警方發現C的存在,也可推脫為意外事故。沒想到:
1、家屬和保險公司不依不饒
2、計劃執行中出了問題,湖水比想像中的淺,於是C驚訝的發現B撲騰了一陣後站起來了??起來了??來了??了,C驚恐之餘,把B的腦袋按入湖中,活活憋死了B。在掙扎中妻子B的鞋底帶上了淤泥。
設計圈套的A和執行犯罪計劃的C都被逮捕了。――看起來是個文弱書生的丈夫A每天午夜時分盯著枕邊人B,並在腦海中一遍又一遍的計劃如何殺死她。丈夫A的心理活動真是細思極恐。
2、賣茭白老人之死
有一個老人A每天天不亮都要開著電動三輪車從村子出發去市場賣茭白,結果有一天他的三輪車被一根掛在馬路間的繩子絆住、掛翻、掉到路邊溝里摔死了。
警方據此展開調查:
首先路口本來應該有錄像,結果經檢查監控線路被人為破壞了。因為監控線路很隱蔽,一般人不仔細觀察不會發現,於是懷疑是本地人作案。警方非常高興,認為這明顯是針對這個A的蓄意謀殺,這種案子只要排查A的社會關系找到仇人就能解決。但經反復調查發現,A一向與人為善,鄰里之間也是有口皆碑,不可能與人結下死仇。找了半天只發現兩個犯罪嫌疑人分別是同村的老人B和中年人C。
因為老人A是本村茭白第一大戶,老人B是本村茭白第二大戶,兩者在菜市場是競爭關系,同時B人緣不怎麼樣和A有過爭吵。中年人C則是因為出門很早有犯罪時間,但是他和A沒有任何私人恩怨。相反A還幫助過C。
根據蓄意仇殺的判斷,警方加大了對B的排查力度,結果發現B的確有些可疑。B稱他當天沒走平時常走的大路(就是車禍現場),而是改走了另一條小路。警方當然不會覺得這是一個巧合,於是加大了調查力度進一步搜集證據,可是找了半天根本找不到B的犯罪證據。於是返回來繼續訊問B,到底是真么回事?
B說,他平時出於競爭需要,都會比A早起,第一個出村賣茭白。但前一天村口修路,導致路面顛簸,他的腰不好怕顛壞了,不敢走大路改走的小路。
警方恍然大悟,懷疑罪犯其實針對的是B!
經過調查,犯罪的是和B有仇的C!C作為本村人了解B的行動規律,於是一大早就在馬路上架起繩子,破壞監控錄像。打算幹掉B,結果陰錯陽差,B因為怕疼改了線路,結果A做了替死鬼。
――世上之事陰錯陽差,做善事的未必有福報,機緣巧合往往如此。
3、殘酷青春
這個故事沒什麼曲折,只是異常殘酷。警方接到報案,雲南某賓館內懷孕的老闆娘及幼女被殺。一下子出了三條人命!經調閱錄像懷疑是兩個年輕人所為,警方立即查找入住登記名單,尋找找出犯罪嫌疑人。在排查了幾十名客人的嫌疑後後,一個尚未找到的名字引起了警方注意。於是警方根據登記的名字和證件號,鎖定了疑兇。警方高度懷疑這個人就是犯罪嫌疑人。
於是大批軍警浩浩盪盪的殺到嫌疑人所在的村莊。村民反映的確很長時間沒看到這個人了,警方雙眼放光,還等什麼,破門而入尋找證據吧!結果破門後,所有人先聞到一股惡臭。原來這個證件的主人,也已經被殺了!兇手借用了死人的名字!
於是警方再度調查,經過種種曲折。警方在江西抓到了犯罪嫌疑人A年僅17歲。然後順藤摸瓜在深圳的飯館中抓到了犯罪嫌疑人B,年僅18歲。這是兩個斯斯文文戴著眼鏡的高中生。
在審訊室,警方問嫌疑人,知道為什麼抓你嗎?
嫌疑人回答的很乾脆:因為殺了7個人??
警方:你說什麼?!??
嫌疑人:因為我們殺了7個人。
原來在殺死後面3個人之前,這對少年已經做過兩回案子,殺了4個人。原因頗為荒唐,他們覺得自己學習不行,受警匪片影響,打算去沿海拜個老大販毒。他們覺得黑社會是要投名狀的,自己先殺幾個人鍛煉鍛煉膽量,老大一定喜歡他們這種殺過人的。就是因為這么荒誕的原因??
他們殺了7個人,害了8條命。
――這才真叫:一念成佛,一念成魔。4、仇人某當地首富A當街被人擊殺,警方介入調查。
根據視頻監控顯示,死者是在下車時被人突然擊殺的,一擊得手後犯罪分子騎摩托車揚長而去,並未實行搶劫等行為。警方據此判斷為情殺或者仇殺,開始調查遇害者A的社會關系,看誰有作案動機。
經調查,遇害者A之前做工程項目,屬於當地一霸,各種拖欠貨款,壞事做絕。經警方詳細核查,共有300多人有殺人動機??300多人??甚至就連這個人的妻子也被認為有犯罪動機。因為夫妻雙方關系緊張正在打離婚,丈夫死後妻子無疑是最大獲益人。
因為犯罪嫌疑人太多,所以警方排查很久也沒有結果。
於是只好放(fang)長(qi)線了。幾年之後公安部要求清網行動,於是繼續拿出卷宗審視案件,查訪眾多嫌疑人現狀。這一走訪就走訪出問題來了,某醫生兄弟的舉動不同尋常。
這對醫生兄弟在當地開了一個診所,他們家世代從醫,在當地祖祖輩輩與人為善、救死扶傷聲譽很高。但是正是這么一對頗為正派的兄弟,卻僱傭了一個流氓做醫院職工,而且此流氓非常囂張。兄弟兩人對他基本有求必應。
警察憑直覺認為有大蹊蹺。於是突然對這個流氓進行了抓捕,審訊的同時暗中監控兄弟二人有何舉動。沒想到警方剛一動作,這兄弟二人就來投案自首了!原來正是他們兄弟籌劃的殺人事件。
當初他們家有一個老診所,是他們的父親傳下來的,富商A看中了這片地,使出種種流氓手段攪擾診所不許營業。霸佔了這對兄弟的祖產(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兩兄弟才被納入300多犯罪嫌疑人)。兄弟兩人氣不過,於是花大價錢僱傭了流氓,殺死了富商。沒想到流氓以此要挾兄弟二人,要吃要喝,已經多年了。
警方聽完,也是長長的嘆了一口氣。
――金剛怒目,菩薩低眉,是邪?非邪?六道輪回。
5、法醫與怨靈
這一天,黃浦江東方之珠附近撈出了一個編織袋。因為浸泡時間太久,屍體已經高度腐敗,很多人體特徵已經模糊。因為時值世博會期間,警方高度緊張。為了搞清死者的個人信息,警方調集多位頂級法醫進行解剖,試圖獲得死者生前信息。負責偵辦此案的正是鼎鼎大名的上海市刑偵總隊――803。
經解剖發現這是一個20多歲的女子,讓警方大吃一驚的是,女子腹腔中還有一個9個月大的男嬰!因為編織袋中還有大量日用衣物,警方認定此人死於情殺或仇殺,而且多半與死者懷孕有關。於此同時法醫將死者的死亡時間也大致確定了。
為了找到受害人,警方根據法醫提供的死亡時間,對上海所有的孕婦進行了排查,逐一確認這些孕婦是否失蹤。一共走訪了了數千人,但卻一無所獲。
警方又對黃浦江邊所有的租住戶進行排查,走訪了無數小區。卻也找不到任何線索。
耗盡傳統偵查手段,卻沒有絲毫進展,警方只好將胎兒的DNA上傳到公安資料庫,把它作為最後一點微弱的希望。
幾年過去了,外地警察突然打來了電話。表示我們這里有一名犯罪嫌疑人,他的DNA和你們的死者數據高度吻合??
上海警方極為興奮,直撲外地拘留所,並料定此人必是兇手!警方沒想到的是案情還要比這復雜的多。
被抓獲的A是個鴨子,他很坦誠的表示自己到過上海,但的確沒有殺過人??他在上海通過媽咪嫖過妓僅此而已。警方當然不相信,但經過多方排查,此人的確沒有殺人時間,也無犯罪動機,因此排除了他的殺人嫌疑。但通過調查相關的媽咪,死者的身份明確了,這是一個外地來上海淘金的娛樂業女子。
通過媽咪及死者生前好友,警方確認了死者的身份。803的一身本事終於有了施展之地。
再次排查死者周邊所有社會關系!
通過排查最終發現死者生前與某公司領導交往頻繁,該領導作為重大嫌疑人被批捕。
審訊過程中該領導十分強硬,堅決否認曾經殺人。直到警方拿出DNA證據證明死亡女子肚子里的孩子並不是該領導的。該領導精神防線突然崩潰,承認了殺人犯罪的事實??
原來這個女子與該領導是姘居關系,後來她以懷孕為理由要挾該領導,領導考慮到影響不好。一時沖動殺死了這個女子,然後拋屍江中。直到審訊之前該領導都以為這個孩子是他的,所以才起意殺人。事情已經過了很久,想不到警方通過法醫解剖及DNA比對,找出了細微的線索,最終將他繩之以法。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誠哉斯言。
特別聲明:除標注「原創」之外,其他文章資料部分來源於網路,摘錄僅供閱讀探討,不代表懸疑志同意其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