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形成性考核冊
❶ 誰有電大開放性教育2010年秋行政管理本科 形成性考核及作業評價社會保障學 (2004年春)答案
看看這個是你需要的嗎?如果不是你可以加我QQ告訴我具體的題目!
一、單項選擇題
1 D 2 C 3 C 4 C 5 B 6 B 7.A 8 D 9 C 10 C
二、辨析題
1、×「社會福利」改為「社會救助」
2、√
3.×「政治因素」改為「經濟因素」。
×「福利國家型」改為「社會保險型」
5.×「中國」改為「前蘇聯」
三、簡答題
1.答:公平性特徵;社會化特徵;福利性特徵;
多樣性特徵;法制規范性特徵;剛性發展的特徵。
2.答:以政府介入的程度分三大階段:
(1)慈善事業時代或前社會保障階段
(2)濟貧制度的形成與發展階段
(3)現代社會保障階段
3.答:(1)立法先行
(2)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3)協調發展
(4)多樣化發展
4.答:三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主要表現在:
(1) 對象不同
(2)權利和義務關系不同
(3)保障水平不同
(4)管理與實時方式不同
(5)保障目標和手段不同
五、論述題
1、答案要點:
(1)穩定功能
(2)調節功能
(3)促進發展功能
(4)互助功能
(5)其他功能
結合實際論述酌情給分。
2、答案要點:
存在的主要問題:
(1)新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社會保障明顯不足。
(2)立法滯後
(3)責任模糊
(4)新制度有效性還有待提高
結合自身看法談見解。
電大天堂【社會保障學】形考作業二:
1 C 2 C 3 A 4 A 5 C 6 B 7 C 8 B 9 A 10 B
二、辨析題
1、√
2、×「間接的、被動的、保守的卻又是必要的投資選擇」改為「直接的、激進的、風險型投資」
3、×「提供經濟幫助」改為「經濟援助與服務相結合」
4、×「英國」改為「德國」
5、×「勞動者必須參加養老保險」改為「勞動者必須參加養老保險並承擔相應的繳費義務」
三、簡答題
1.答:內在價值:(1)法律的目的之一就是追求社會公平與正義,通過法律規定可以使社會保障的各項制度更加公平合理。
(2)法律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可以使社會保障主體的權利義務獲得一種確定性。
外在價值:(1)法律對權利義務能夠起到資源配置作用,只有通過法制化,才能使社會保障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職責明確化。
(2)只有通過法制化,才能使社會保障制度有效運作。
2.答:
(1)人權保障原則
(2)公平優先原則
(3)權利和義務相結合原則
(4)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原則
(5)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原則
3.答:(1)預算管理;(2)財務管理;(3)投資管理;
4.答:
(1)保障范圍:廣覆蓋原則;
(2)保障內容:經濟援助與服務相結合原則
(3)保障水平:適應經濟發展和剛性增長規律相協調原則
(4)保障責任:權利義務相結合原則
四、論述題
1、答案要點:
(1)法律規范與政策限制
(2)政府對社會保障基金運營的監管
2、答案要點:
(1)目標設定
(2)政策建議
電大天堂【社會保障學】形考作業三:
一、選擇題
1 B 2 B 3 C 4 A 5 C 6 C 7 A 8 D 9 C 10 A
二、辨析題
1、×「8%」改為「20%」
2、×「保障失業者的基本生活」改為「增強勞動者抵禦失業風險的能力」
3、×「生活水平越低」改為「生活水平越高」
4、×「無過失補償原則」改為「個人不繳費原則」
5、×將「周期平衡」與「即期平衡」調換位置
三、簡答題
1.簡述醫療保險的特徵。
答:(1)醫療保險具有普遍性;
(2)醫療保險涉及面廣而更具復雜性;
(3)醫療保險屬於短期的、經常性的保險;
(4)醫療保險是通過醫療服務和費用補償來實現的;
(5)醫療保險的發生頻率高,且費用難以控制。
2.簡述醫療保險費用支付的特點。
答:(1)醫療保險的支付環節將醫療保險的提供者與醫療服務的提供者連接起來,成為二者直接發生經濟關系的紐帶。
(2)醫療保險機構與定點醫療單位的費用支付關系是一種法律關系。
(3)醫療費用的補償是有限補償。
3.簡述失業保險的定義及其特徵。241
失業保險是旨在通過能為符合條件的勞動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相關服務來增強勞動者抵禦失業風險能力的一個社會保障系統。
(1)化解的風險不同
(2)造成風險的原因不同
(3)目標與功能的單一性和多元性
(4)具有周期性
(5)參保人數的動態變化性
(6)失業不單單提供經濟幫助
4.簡述我國《工傷保險條例》的特色。
答:(1)《工傷保險條例》是中央政府頒布的行政法規,他僅次於國家立法機關頒布的法律。(2)擴大了工傷保險的覆蓋范圍。
(3)工傷保險基金管理的走向范圍
(4)規范了工傷認定
四、論述題
1、醫療保險模式主要有哪些?各自有什麼特點?
答案要點:(1)國家管理模式
(2)社會醫療保險模式
(3)社區合作醫療保險模式
(4)儲蓄醫療保險模式
(5)多元化醫療保險模式
祥見217-225頁。
2、試述中國失業保險制度的演進過程及發展方向。258
答案要點:(1)中國失業保險制度的演進
(2)失業保險制度的發展
(3)失業保險制度逐漸走向完善
祥見258-260頁
電大天堂【社會保障學】形考作業四:
一、選擇題
1 D 2 A 3 C 4 A 5 D 6 B 7 C 8 A 9 C 10 B
二、辨析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1、×「平均工資」改為「上一年平均工資」
2、×「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改為「民政部」
3、√
4、×將「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的位置顛倒。
5、√
三、簡答題
1、簡述社會救助的概念及特徵。
答:社會救助概念見290頁。
特徵:最低保障原則、按需分配、權利義務單向性、救助對象全民性。
2、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應當遵循哪些原則?
答:(1)生存權保障原則
(2)普遍性原則
(3)「保底」原則
(4)法制化原則
3、簡述社會福利的特徵。
答:(1)政府的主導性
(2)對象的全民性
(3)目標的高層次性
(4)實現形式的多樣性
(5)權利和義務的不對等性
4、簡述企業年金的不同分類方法。
答:(1)單個企業創立的企業年金和油多的企業創立的企業年金
(2)個人繳費企業年金和個人不繳費企業年金
(3)強制性企業年金、自願性企業年金和集體談判決定的企業年金
(4)積累制的企業年金和現收現付制的企業年金
四、論述題
1、中國傳統社會福利制度的弊病是什麼?344
答案要點:(1)制度結構的斑塊狀,與社會福利社會化的基本原則相背離。
(2)工資分配與福利分配相混淆
(3)實施范圍的身份限制,表明了制度的非公平性。
(4)資金嚴重短缺,福利方面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5)職業福利嚴重異化。
2、中國的住房公積金是一種怎樣的員工福利計劃?
答案要點:住房公積金計劃是依據國家法令所建立起來的一項由國家建立的、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繳費責任的強制性住房儲蓄計劃。祥見381頁。
❷ 法學要讀幾年呢
看是什麼學歷
大專一般三年
本科一般是四年
如果自考沒有時間規定,學完為止,自己可以放棄,都是自己的事情
❸ 跪求2011年 電大 社會保障學平時作業答案
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作業:
1、在羅斯福總統的領導和主持下,1935年美國頒布了第一部(C)。
A、《社會保險法》 B、《保險法》
C、《社會保障法》 D、《社會救助法》
2、英國1601年頒發的(B)是西方最早的以法律形式確定的社會救助制度。
A、《國民救助法 》 B、《濟貧法》
C、《補充救助法》 D、《國民保險法》
3、現代意義上的養老保險制度,是以(A)1889年頒布的《老年、殘疾和遺屬保險法》為標志的。
A、德國 B、法國 C、奧地利 D、比利時
4、早期社會保障的根本目的是(D )。
A、真正解決社會成員的貧困現象 B、保障社會成員的生存權利 C、保障社會公平 D、防止被統治者反抗
5、社會保險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 )。
A、解除社會成員的後顧之憂 B、加強政治統治 C、防止被統治者反抗 D、實現社會的絕對公平
6、(A)是社會保障制度產生與發展的基礎性影響因素。
A、經濟因素 B、政治因素 C、道德因素 D、社會因素
難易程度:中
7、空想社會主義的創始人是(C)。
A、柏拉圖 B、歐文
C、莫爾 D、傅立葉
8、《烏托邦》一書的作者是(B)。
A、柏拉圖 B、莫爾
C、歐文 D、傅立葉
9、正是基於(C )的思想,中國歷代創設了不少平倉、義倉等。
A、大同社會論 B、社會互助論
C、倉儲後備論 D、社會救濟論
難易程度:容易
10、(A )是結構功能論的創立者。
A、帕森斯 B、庇古 C、亞當思密 D、卡爾多
難易程度:容易
1、鄭功成教授對社會保障的定義包括了以下必備要素(ABCD)。
A、依法建立 B、突出以人為本 C、具有經濟福利性
D、屬於社會化行為
2、社會保障法的特徵包括(ABCDE)。
A、安全性 B、強制性 C、普遍性 D、平等性 E、鼓勵性
3、在經濟領域,社會保障的調節功能表現為(ABCE)。
A、調節公平與效率
B、調節國民收入分配
C、調節國民經濟發展
D、調節社會成員的協調發展
E、調節市場體系
4、以不同時期的具體實踐內容為依據,可以把社會保障劃分為哪幾個階段(ABC)。
A、社會救助型 B、社會保險型
C、社會福利型 D、商業保險型
5、影響社會保障進程發展的因素有(ABCD)。
A、經濟因素 B、政治因素 C、道德因素 D、社會因素
6、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規律是(ABCD )。
A、立法先行 B、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C、協調發展 D、多樣化發展
7、宗教教義表達的(ABD)等思想,無疑為社會保障理論的形成與實踐發展奠定了道德基礎。
A、博愛 B、互助 C、效率 D、平等
8、中國社會保障思想的來源主要包括(ABC)。
A、大同社會論 B、社會互助論 C、倉儲後備論 D、社會救濟論
9、新福利經濟學的貢獻包括(BCD)。
A、提出社會公平理論
B、提出社會福利函數理論
C、提出社會選擇理論
D、對市場失效和政府作用進行了研究
10、社會保障重要的理論基石包括(ABC)。
A、經濟學
B、社會學
C、政治學
D、語言學
E、社會保障
1、政治因素是影響社會保障制度的首要因素。(×)
難易程度:中
2、政府介入社會保障的程度是衡量社會保障發達狀態與進步程度的重要標志。(×)
3、美國是產業革命較早的國家,也是最早由國家立法實行濟貧事業的國家。(×)
4、「社會保障」一詞的出現,最早是在英國1935年頒布的《社會保障法》中。(×)
5、一定時期內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決定該時期舉辦社會保障項目或內容的社會基礎。(×)
6、政府介入程度是社會保障制度化與非制度化的一個分水嶺。(√ )
7、濟貧制度是社會保障的起源。(×)
8、空想社會論與現代社會保障理論構成了正統的淵源關系,而宗教的影響則主要起著道德方面的影響作用。(√)
9、中國古代的社會保障思想因官方負責的傳統而較西方社會更早地論及了政府的責任。(√)
10、在對未來理想社會的構想方面,孔子的大同社會思想與柏拉圖的理想國是矛盾的。(×)
1請結合我國實際,分析未來中國農民應該靠誰養老?
在農村,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保障、家庭贍養和社會扶持相結合的農民養老保障體系。農民養老以家庭贍養為主,倡導贍養人之間簽訂「家庭贍養協議」;鼓勵低齡健康老人提高自養能力;對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人和扶養人,或者贍養人和扶養人確無贍養能力或者扶養能力的老人繼續完善以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為內容的「五保」供養制度,逐步提高供養水平;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對老年人的集體福利制度;根據情況逐步建立獨生子女戶和兩女戶的計劃生育養老保障制度;注意探索和解決城鎮化過程中老年人的養老保障問題,按照政府救濟和社會互助相結合的原則,構建多層次、多元化、多項目的貧困老人救助體系,對特殊困難的老人實行臨時性救助。
2、根據案例所提供的資料及平常的閱讀積累,你認為影響農村養老保障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解決?
❹ 跪求:電大行政管理專科《 社會學概論》形成性考核冊答案!謝謝了!
社會學概論作業1
名詞解釋
1,社會學:是從變動著的社會系統整體出發,通過人們的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研究社會結構,功能,發生,發展規律的一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
2.優勢需要:指人在同一狀態下可能會有多種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種需要佔據主導地位,對人的行為起主導作用,我們把這種需要稱之為優勢需要.
3.社會交往:指個人與個人,個人與團體,團體與團體之間為了滿足某種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活動與過程.社會交往也稱社會相互作用或社會互動.
4.心理上的斷乳:是心理學家對人的青年期的一種比喻說法,也叫"第二次誕生".生理上的斷乳是指改變嬰兒生活習慣,是一次生理危機,而青年走入社會也是重大的轉變,又一次形成危機,可以認為是心理上的斷乳.
二,填空題
1,孔德 2,群學肆言 3,哲學基礎 4,普遍的社會現象 5,社會性 6,1943
7,情景主義 8,情感性 9,相互發展 10,條件反射學
三,選擇題
1,A 2,C 3,B 4,D 5,B 6,A 7,B 8,B 9,B 10,D
四,簡答題
1,馬克思主義著作里對社會的解釋主要分三點:他認為一是社會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二是人類社會區別於動物社會的特徵是勞動.人類通過生產勞動,創造了人類的自身,創造了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文化,組成了不同於其他動物靠本能而結合的社會;三是人類社會是長期發展的產物,是與自然界有重大區別的特殊領域.
2,社會需要在社會生活中處於非常關鍵的位置,表現在:一是需要是人的行為動力.人的行為追求一定的目的,包括物質利益,成長條件,社會關系和精神食糧,這些目的構成人們行為的動力,構成人們向自然和社會進取的,積極的動力源泉.二是社會需要是人們社會關系構成的基礎.三是社會需要與人的勞動,實踐相結合,相輔相成,推動著社會的發展.
3,社會交往的意義表現在:一是人類離不開交往.二是社會交往是個人成長的重要條件,個人通過社會交往習得知識,形成自我概念並認識自己.三是社會交往是文化傳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擴大文化的享用范圍,不同世代間的交往可以傳遞社會文化.四是社會交往是社會構成與發展的基礎,人們通過交往而形成社會關系,進而形成社會.人們的共同活動或交往推動著社會的發展.
4,一是傳授生活技能.包括基本生活的各種動作技巧,社會交往技能,即學習語言和其他文化,謀求一定職業所需的專業知識技能.二是教導社會規范.社會規范是社會成員的行為准則,它約束人們的行為,調整人們的關系,維持整個社會的秩序,規范先於個人存在,一個人要參與社會生活必須學習這些規范,才能同他人交往共事.三是指點生活目標,生活目標即人生觀,一個人的人生觀對於他的一生有重大影響,如何通過社會化指點青年人生觀的健康發展, 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四是提供角色人選,通過人的社會化過程,其最終目的是向社會輸送合格的社會角色人選.
五,論述題
人的個性是個人社會化的產物,是隨著個人社會化進程而逐步發展和形成的.一個人的個性形成和發展,受以下條件的限制:一,個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礎.先天的遺傳,人的身體方面的因素對個性形成是有影響的.二,一個人的個性形成和發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條件的制約,更受社會關系的制約.在人的個性的形成過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會因素為中介發揮作用.因此,人的個性是個人社會化的產物,是隨著個人社會化的進程而逐步形成和發展的.
社會學概論作業2
名詞解釋
1,也叫首屬社會群體,是由面對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親密的成員關系的社會群體.它反映了人們最簡單,最初步的社會關系.
是韋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組織內部職位分層,權力分等,分科設層,各司其職的組織結構形式及管理方式.
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內,相互關聯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體,即地域性社會生活共同體.
按照一定的標准將人們區分為高低不同的等級序列.
二,填空題
1,初級社會群體 2,四 3,泰勒 4,社會人 5,人性的角度 6,滕尼斯
7,吳文藻 8,社區分析 9,等級論 10,剝削
三,選擇題
1,B 2,A 3,A 4,B 5,D 6,A 7,B 8,C 9,D 10,C
四,簡答題
1,形成條件:保持較小的規模,進行直接地面對面地互動,保持相互持久的互動關系.
功能:一人的社會化的基本場所.人的社會化的初始是在初級社會群體中進行的,為人進一步社會化奠定了基礎,而且對個人的成長影響深遠.二能夠滿足人們多方面的需要,人們為了需要結成群體,但不同的群體滿足成員需要的程度不同.三人們走向社會的橋梁.人們在初級群體中學習基本生活技能,掌握必要的謀生手段,學會待人處世的行為規范,以很快適應更大范圍的社會生活.人們經過初級群體這個橋梁溝通與社會的聯系,並跨越這道橋梁走向社會.四初級群體有助於實現社會控制,人們對初級社會群體的認同感和責任感,使他們願意自我約束,不做有損於本社會群體的事,這就在客觀上維持了社會秩序.
2,特徵:一是社會組織是有目的組織起來的群體;二是社會組織的目標簡單,明確;三是成員間的關系不那麼親密;四是成員的關系,行為常由事本主義,對事不對人的規則指導和調節;五是成員的可替代性強.
3,構成社區的要素:一是以一定的社會關系為基礎組織起來的,進行共同的社會生活的人群.相當數量的具有相互聯系的人群是社區的存在的首要條件.二是一定的有界線的地域.包括土地及地域中所能提供的資源,這是人們活動的志氣是人們進行共同生活的依據.三是共同的社會生活.這是社區的本質特徵.四有自己的社區文化.表現為社區風俗和基本相同的價值觀念.不同的社區其文化不同.五是社區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對自己所屬的社區有歸屬感和認同感.
4,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社會分工造成了社會的大分化.歷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業,手工業,商業從農業中分化出來,三次大分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又形成了不同的階級,因而一般說來社會分工引起社會分化,社會分工越精細,社會分化就越復雜;但我們也要看到社會分化並不一定都是由社會分工造成的,因為同一職業的內部也有分化.社會分化是指社會中的個人或群體之間產生的,被社會認可了的區別.
五,論述題
馬克思認為,階級的產生是由於社會剩餘產品的出現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的建立而出現的.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剩餘產品的出現就導致了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導致了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出現.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階級的本質是剝削,列寧指出,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於它們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它們對生產資料的關系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由於以上不同,其中一個集團佔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階級的本質是剝削,階級必然隨著私有制的消滅現時消滅.
社會學概論作業3
一,名詞解釋
是指當社會中有幾種社會規范發生沖突時,有一種比較定規的社會規范占優先地位.
是運用社會力量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制約和限制,使之與既定的社會規范保持一致的過程.狹義的社會控制是指對越軌行為的約束.
是由於人與環境的關系或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失調,影響了廣大社會成員的正常生活和社會進步,需要運用社會力量加以解決的問題.
從文化的角度解釋貧窮現象的理論,該理論認為人之所以長期和世代貧窮,是因為他們擁有特有的貧窮文化.
二,填空題
1,家庭制度 2,象徵性設備 3,制度改革 4,羅斯 5,社會行為規范6,環境壓力 7,社會結構 8,人與環境關系 9,物質資料再生產
10,勞動資源
三,選擇題
1,C 2,C 3,C 4,A 5,C 6,C 7,D 8,B 9,C 10,A
四,簡答題
1,社會制度是一個系統,它是由各種不同的要素組成的綜合體.社會制度的構成要素包括以下四個方面:概念系統,它是說明該社會制度存在的理由,及它所起的作用的一套理論.這些理論支持和維護該社會制度的存在.它包括社會學說,社會理論,社會價值觀等.規則系統是一整套用來指導人們行為的規則.作為人們以往活動經驗結晶,它指出在既定情況下人們該如何行動以保證更有效地達到自己的目標.
2,一是維持社會秩序,保持社會正常運行.秩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前提,為保持社會安定,統治階級或社會利益的代表力量就要對越軌行為進行控制.二是維持正常生活.為了維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就要用社會控制手段對破壞生活秩序者以約束制裁,缺乏這種控制會影響社會秩序的安定.三是促進社會發展.沒有社會穩定和社會秩序,社會就不能順利發展,社會的正常發展,生活質量的提高是在社會秩序的基礎上實現的,社會在運行過程中的有序是依靠社會控制來達到和保障的.四是社會控制的反功能:不合理的社會控制不能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另外,僵硬而有力的社會控制不利於人們對合理目標的追求.社會控制所維護的社會規范體系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建立的,而創新行為,改革則以原規范的破壞為前提,僵硬的社會控制所起的作用是維持原體系,阻止創新行為,僵硬的社會控制常常會積累矛盾,釀成更嚴重的社會沖突,沖擊社會的正常秩序.
3,道德與法律在產生的時間,形成的方式上都有不同.道德產生的時間早於法律,並且貫穿人類社會的始終,是自發形成的,而法律在人類社會中不是永恆的.具體說來區別在於:一,二者作用的范圍不同.道德比法律作用的范圍要廣泛得多,不道德行為不一定是違法行為,而法律只干涉破壞它所維護的社會秩序,觸犯法律的那些行為,違法行為一定是違反道德的行為.二,二者被支持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強制的力量來支持的而道德靠社會輿論的力量來支持的.三,二者的作用的性質和控制的強度不同.法律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對人們一定行為的限制和禁止,違法者就要被處罰,甚至剝奪生命,而道德則表現為對人們行為的示範和勸阻,違反道德的人僅受到社會輿論的攻擊.
4,一是人與環境關系失調表現在兩個方面:原生環境問題,即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對人類生存和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以至威脅.次生環境問題,即被人類改變了的自然環境反過來對人類造成威脅,另外,人類對環境壓力過大,環境資源難以承載這種壓力.二是社會關系失調,人們之間關系不協調狀態主要表現在:群體利益的沖突以致對立,群體間價值觀念的沖突,社會結構失調,社會解組.
五,論述題
勞動就業問題是指在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的人未能從事勞動或有效勞動,而產生的不利於個人生存和社會發展的狀況.其實質是勞動力資源同生產資料不能合理配置.我國面臨的就業問題主要來自新增勞動力的就業,解決隱性失業和體制改革造成的失業問題.解決就業問題的途徑:發展生產,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廣開就業渠道.繼續控制人口增長.建立待業,失業保險制度.
社會學概論作業4
一,名詞解釋
也叫社會安全,是國家和社會依照法律對因不能參加正常勞動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維持基本生活的社會成員提供最低限度的經濟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是指一個社會中,社會結構方面發生的社會制度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角色模式的變動過程.
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人們生活表現的類型化了的活動形式與特徵.
是把全球看成一個整體,提出了各種全球性問題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統觀點.全球發展理論的一個突出的研究機構是羅馬俱樂部.
二,填空題
1,國民收入 2,社區工作 3,農村社會保障 4,五行相勝 5,索羅金 6,柏雷托 7,家庭流動 8,第三次浪潮 9,羅馬俱樂部學派 10,人民的物質和文化
三,選擇題
1,B 2,A 3,A 4,C 5,A 6,A 7,C 8,B
9,A 10,D
四,簡答題
1,一是解決實際困難,保障個人生活.社會工作是針對遇有特殊困難的個人或群體的.通過向受助者提供物質的,精神的,社會的幫助,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保障他們的生活.二是挖掘潛能,促進其發展.注重調動受助者的潛能,促進其發展.三是發揚互助精神,促進社會整合.四是化解社會問題,維持社會穩定.
2,社會保障是國家和社會依照法律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社會保障的特點:一是經濟保障.社會保障主要是經濟上的保障.二是社會性.在現代社會里,社會保障是一種全民性保障,國家對其所有公民都負有進行基本生活保障的義務.三是合法性.近現代的社會保障都是依法進行的.四人道主義.人道主義是人們對其同類所抱有的同情,愛護的感情與理性,是社會保障的哲學,倫理學基礎.
社會工作是指幫助社會生活上處於不利地位的個人,群體和社區,解決困難,預防問題的發生,恢復,改善和發展自己的功能,以適應和進行正常的社會生活的服務活動.社會工作的助人性質及其涉及領域的廣泛,決定了社會工作類型的多樣化.
3,社會流動的類型分為一是按照流動的主體劃分,有個人流動,家庭流動,群體流動;二是按流動方向劃分,有水平流動和垂直流動;三按流動參照物來劃分,有代際流動和代內流動.意義:社會流動可以有廣義,狹義兩方面的涵義.從廣義上講是個人,家庭以及其他社會群體在不同的社會部門間的運動.狹義的社會流動一般是指個人社會地位的變化.社會流動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
4,依附理論是發展中國家的學者是用來解釋不發達國家發展不起來之原因理論.理論的思想基礎是阿根廷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普雷畢什提出的核心與邊陲國家不平等理論.這種上理論認為,世界經濟是一個體系,這個體系由核心和邊陲構成(即由西方發達國家和非西方不發達國家構成).核心和邊陲之間的經濟關系是不平等關系,西方發達國家通過不平等貿易剝削不發達國家,從而導致後者不發達.本理論基礎的另一代表人物弗蘭克引申了"核心——邊陲"的概念認為"核心"也可稱為"宗主"."邊陲"也可稱為"衛星",宗主與衛星的關系,不僅存在於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而且還存在於衛星國之內的不同地域,後者是前者的翻版.結論是不發達國家必須割斷同發達國家的聯系,自力更生,才能擺脫不發達的境地.這一理論看到了不發達國家落後的重要原因,對要擺脫傳統社會到達現代社會只有走西方現代化模式的理論給予了嚴厲的批評,對不發達國家如何走正確的發展道路,顯然是一個拳的分析觀點.另外其割斷同發達國家的聯系的設想很難做到.
五,論述題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變遷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中主要論題之一.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變遷的經典理論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是社會的變遷,歸根到底是由社會的經濟基礎發生變動而引起的.
二是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或快或慢地要發生變革.
三是隨著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也改變著生活方式,也就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
四是當社會的上層建築所維護的是先進的經濟基礎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經濟基礎時,它對社會起推動作用;相反,當它所維護的是腐朽的經濟基礎或破壞的是先進的經濟基礎時,它對社會發展就起著阻滯的作用.這就是社會的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作用概括的結論.
說明:以上簡答題,論述題的答案只作參考,另仍需作適當具體的闡述。
❺ 求 :浙江廣播電視大學 《社會保障學》行政專業本科形成性作業答案
一般網上搜索都有的啊 電大的作業
❻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形成性答案
<<農村經濟管理課程形成性考核>>(參考答案)
農村經濟管理作業1
一、 名詞解釋
生產時間和勞動時間:生產時間是指從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投入農也生產開始,至農產品收獲為止所需的時間。它是由農業生物的自然生長時間決定的。勞動時間則是指勞動者利用勞動資料作用與勞動對象的時間。
決策:決策就是擇優,是指根據預定的目標,做出行動的決定。決策是一個過程,即決策要經過提出問題,收集資料,確立目標,擬訂方案,分析評價,最後選定方案,以及跟蹤檢查決策方案的執行情況等一系列活動。
土地制度:也叫土地所有制,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中土地所有關系的總稱。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一個重要組織部分。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農村社區合作組織內部的一種責任制形式。在農業生產中農戶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承包經營集體的土地和其他大型生產資料,按照合同規定自主地進行生產和經營,其經營收入除按合同規定上繳一小部分給集體及繳納國家稅金外,全部歸於農戶。集體作為發包方除進行必要的協調管理和經營某些工副業外,只為農戶提供生產服務。
股份合作制:是指把合作製成員參加勞動、按勞分配和提取公共積累與股份制籌集資金、按股分配和經營管理方面的優勢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具有特定目標和功能的一種新型的經濟組織形式。
二、 填空題
1、 經濟學家在論述農業的基礎作用時,有四種貢獻能力,即:產品貢獻、要素貢獻、市場貢獻、外匯貢獻
2、農業剩餘的表現形式: 階段性、結構性、地區性
3、 處理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是國家、集體、個人
4、對一國的土地制度而言,主要影響因素有: 國情、社會政治制度、歷史和文化的影響
5、雙層經營體制包括多方面的統與分,其中主要有: 所有權、經營權、勞動方式、分配方式
6、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功能有: 組織功能、中介功能、載體功能、服務功能
三、 問答題
1.簡述農業的特點。
(1)自然再生產與經濟生產的交織是農業的基本特點
(2)農業生產必須遵循生物學規律進行(3)土地是農業生產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
(4)農業生產在空間是具有分散性 (5)農業生產受自然環境條件影響很大
(6)農業生產時間和勞動生產時間不相一致 (7)農業生產在時間上具有季節性
(8)農業生產的綜合性 (9)農產品是人們的基本生活資料
2.在發達國家經濟開始起步時,大都選擇了優先工業的發展道路,為什麼?
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初期,農業是國民經濟中的最主要的生產部分。其產值和勞動力在國民經濟中佔有很大的比重,國家工業化所需要的資料原始積累主要來自農民剩餘的轉移。農業對國家工業化的發展所作出的犧牲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符合整個社會福利最大化
的要求。
3.為什麼說社會心理方法是農村經濟管理方法的補充?
社會心理方法的依據社會心理的特點而來的,而每種具體的社會心理方法作用的效果都是比較有限的,不能過分地誇大它的作用。社會心理方法有以下的局限性:
(1) 所管的直接對象是人們的意識,不是人們的經濟行為,也不是人們的經濟利益。因為,它不所代替行政方法對人們的工作進行直接的控制和干預,保證經濟活動按一定要求進行直接的調節,左右人們的經濟活動。
(2) 它管的是人們的意識中的社會心理方面,它不能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對人們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保證經濟活動的社會主義方向。單純地依靠這種方法,容易產生過分強調暫時和局部的需要,使某些必要的方向、原則不能貫徹。
4 完善家庭承包經營應採取哪些措施?
(1) 根據各農戶經管狀況,合作社集體經濟的實力情況,為不同農戶提供不同的服務和幫助,克服家庭生產的困難。
(2) 完善承包合同。在合同上要明確規定土地的所有權與經營權,明確發包方和承包方各自的權利和義務,使承包合同規范化。
(3) 穩定土地使用權。土地承包以後要穩定土地使用權,不能輕易變動,以利農戶對土地的長期投資。
(4) 鼓勵土地使用權轉讓。土地對我國農民一方面是進行農業生產的生產資料,另一方面也是農民取得生產資料的依賴和來源,起著保險和福利的作用,所以農民不願意放棄土地使用權。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應鼓勵已不從事農業生產而從事其他產業並能取得穩定收入的農民放棄土地使用權,把土地轉讓給從事農業生產的家庭經營,以擴大農戶土地經營面積,提高規模效益。為了促進其轉讓,可以制定一些鼓勵性措施。
(5) 鼓勵和幫助承包農民發展家庭經濟,如發展家庭手工業、商業、運輸業,利用家庭發展果樹、蔬菜、養殖畜禽、各種林產等。家庭經濟發展了也會反過來支援承包部分的經營。
(6) 通過制定法律和政策,確認和保護家庭經營的獨立生產地位、法人地位,保護社員的承包權利。
5 我國農村社區合作經濟組織的特點。
農村社區合作經濟是指以農村為范圍,以集體所有的土地為基礎的合作經濟組織。它不是生產的直接組織者,而是更多地負責處理有關的經濟行政事務和提供服務。
(1) 土地的農民集體佔有關系是社區合作經濟組織賴以建立的基礎;
(2) 農戶作為土地的使用者,成為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
(3) 村委會、黨支部與社區合作組織這幾套組織在功能和人員上很難分開;
(4) 社區合作經濟組織在這個統一的名稱下差異很大。有的具有相當雄厚的經濟實力,需要有相應的載體來開展生產和交易活動;但有相當一部分社區只是名義上的,並無經濟實力開展活動。
農村經濟管理作業2
一、名稱解釋
勞動生產率:是表示勞動者的生產效果和能力的指標,它表示勞動力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通常用勞動者在單位時間內所生產的產品數量或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量來計算
土地產權:是指由土地制度界定的關於土地這一財產的一切權力的總和,包括土地所有權、佔有權、使用權、處罰權。
合同:是平等主要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邊際報酬遞減規律: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把一種可變的生產要素投入到其他不變的生產要素中去時,隨著這種可變生產要素投入量的增加,產品是邊際產量是先增加後減少的。
二、填空題
1、我國勞動年齡標准:男16~60歲、女16~55歲 2、勞動力資源包括勞動節的:數量和質量 3、合同鑒證是指合同主管機關,三性是指合同的:合法性、真實性、可行性
4、三農問題指:農業、農村、農民
三、問答題
1.制約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現階段,制約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因素有:1、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狀況不能適應轉移的需要;2、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的障礙;3、鄉鎮企業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不斷降低;4、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成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最大障礙;5、城市化進程的滯後使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受阻6、人口的阻滯效應明顯。
2.簡述完善我國土地承包的基本政策。
1、第一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家庭土地承包經營期再延長30年。農村集體土地實行家庭承包經營,是一項長期不變的政策。2、提倡在承包期內實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3、條件具備的地方,在農民完全自願的基礎上,可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4、不能隨意打破原生產隊土地所有權界限。5、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和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許承包土地自願有償流轉。6、清理整頓「兩田制」。7、處理好機動田的關系。8、家庭承包土地的承包費,要遵照中央有關政策和減輕農民負擔的規定嚴格管理。
3.農業承包合同的當事人具有哪些權利和義務?
1、發包方的權利
發包方的權利手法律保護,同時它是承包方的義務,受法律約束。包括:(1)對標的所有權;(2)按合同規定收取承包金;(3)對發包資產的監督管理權等
2、承包方的權利受法律保護,但它同時又是發包方的義務,受法律約束。(1)經營自主權;(2)收益權(3)產品處理權;(4)合同或法律規定的轉包和轉讓權;(5)優先承包權;(6)繼承權;(7)接受發包方服務等權利。
4.怎樣界定無效合同?無效合同怎樣處理?
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應確定為無效承包合同:(1)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2)損害國家、集體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的;(3)發包方無權發包的;(4)濫用職權或者採取欺詐、脅迫和其他不正當手段訂立的。無效合同從合同訂立時起,就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無效合同的處理應把握以下幾個方面:(1)合同被確認無效後尚未開始履行的,不得履行。(2)合同被確認無效後,正在履行的,按照有利於生產、減少損失的原則,由無效合同確認機關確認停止履行的時間。(3)確認合同部分無效的,如果不影響其餘部分的效力,其餘部分仍然有效。(4)無效合同給對方造成的經濟損失,應由有過錯的一方賠償;雙方都有過錯的,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5.什麼樣的合同可以解除?
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由於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的情況或客觀情況有變,符合下列情況之一的,可以變更或解除合同,但要依法辦理。(1)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且不損害國家、集體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的;(2)訂立承包合同依據的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發生重大變化,致使承包合同無法履行的;(3)承包的土地被依法徵用和佔用的;(4)由於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原因,致使承包合同部分或者全部無法履行的;(5)一方當事人嚴重違反承包合同,致使承包合同部分或者全部無法履行的;(6)承包放喪失勞動或經營能力,無法完成承包合同規定的義務的。
6.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一)農業自身原因引起差距拉大,1、農業結構不合理,農民增收困難;2、農村中非農產業不發達,農民收入增長緩慢;3、農村剩餘勞動力涌現,造成農民收入低且增長緩慢;4、農民負擔重;。
(二)城鄉收入差異的深層原因,1、國家政策及體制因素;2、落後的二元結構;3、農業財政投入的有限和農村金融制度安排的缺陷;4、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的收入已成為農民收入增加的重要來源;5、第三產業發展不充分和農民自身素質有限;6、城鎮化水平低;7、農民負擔重;8、加入WTO的沖擊
農村經濟管理作業3
一、選擇題
1、B 2、C 3、A 4、B 5、A 6、A
二、問答題
1.簡述農產品價格的影響因素。
1、供求關系決定商品價格;2、需求彈性影響商品價格;3、心理因素影響農產品價格;4、競爭影響商品價格;5、政府行為干預農產品價格
2.怎樣選擇農產品促銷策略?
1、使用價格策略,選定合適價格,參與市場競爭;2、選擇適宜的推銷技巧,擴大農產品銷售水平;3、迎合消費者的購買心理,選擇不同的營銷策略;4、分析消費者的購物習慣,採取適合的營銷策略;5、搞好售後服務,擴大經營者的影響;6、做好廣告宣傳,擴大產品知名度。
3.簡述我國伏季休漁制度的發展過程。
伏季休漁制度是現階段適合我國國情的一項保護漁業資源的有效措施。伏季休漁制度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70年代以來,由於盲目增船增網,濫漁濫捕,傳統經濟魚類資源明顯惡化。1979年浙江省水產局率先提出伏季休漁,實行8~10月拖網伏休3個月。1980年國家規定整個東海區群眾漁業實行7~10月伏休,國營漁船不休,實行幼魚比例檢查。其後,農業部分別在1987年、1992年、1995年、1998年和1999年對伏季休漁制度進行了多次修改。
4.哪些動物、動物產品是國家禁止經營的?
一是封鎖疫區內於所發生動物疫病有關的;二是疫區內易感染的;三是依法應當檢疫而未經檢疫或者檢疫不合格的;四是染疫的;五是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六是其他不符合國家有關動物防疫規定的。
5.試述農村集體經濟審計的原則和內容。
農村集體經濟審計是一項獨立的經濟監督活動。具體內容為:1、會計工作的合法性,可靠性和有效性;2、財產的驗證和集體資金的使用管理情況;3、財務收支和有關的經濟活動及其經濟效益;4、財務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執行情況;5、承包合同的簽訂和履行情況;6、收益(利潤)分配情況;7、村提留、鄉統籌費和其他集體資金的預算、提取和使用情況;8、義務工、勞動積累工使用情況;9、負責人任期目標和離任經濟責任;10、由有關部門代管的集體資金使用情況;11、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集體融資組織的資金收支、分配情況及其經濟效益;12、由本級政府、上級主管部門及有關部門委託的其他審計事項。
6.鄉鎮企業具備的條件有哪些?
1、從投資主體看,鄉鎮企業必須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農民投資為主;2、從設立地域看,鄉鎮企業是以鄉鎮(包括所轄村)為企業的設立地域;3、從服務、建農看,鄉鎮企業必須承擔支援農業的義務。
7.怎樣評價股份有限公司與有限責任公司?
(1)股份有限公司:有利之處:1、迅速聚集資本的最便利的形式;2、有利於分散股東的投資風險;3、有利於社會監督。不利之處:1、不易設立;2、容易暴露自己的商業秘密;3、小股東的利益不易得到保護;4、大多數股東缺乏責任感。(2)有限責任公司:有利之處:1、設立簡便;2、便於股東控制。不利之處:1、不便於募集大量資本;2、股東轉讓股份受限制,不易規避風險。
8.龍頭企業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1、生產、加工、銷售諸環節是否以某種穩定的經濟關系有機結合為一體化經營;2、生產、加工、銷售諸環節在一體化經營中是否真正形成相互促進的內部利益機制;3、農民是否從農業產業中得到好處。
9.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哪幾種形式,它有什麼特點?
農業產業經營的形式主要有:「龍頭」企業帶動型,市場帶動型,合作經濟組織帶動型,中介組織帶動型。(1)「龍頭」企業帶動型的特點:「龍頭」企業與農產品基地和農戶結成緊密的貿工農一體化生產體系,其最主要和最普遍的聯結方式是合同契約。(2)市場帶動型:是通過專業市場與生產基地或農戶直接溝通,以合同形式或聯合體形式,將農戶納入市場體系。(3)合作經濟組織帶動型:把農業產業化組織中企業與農戶通過股份的形式,使兩個獨立的利益主體變成一個利益主體,對外講求經濟效益,對內不以營利為目的,實行盈餘返還,開展多樣化的服務。(4)中介組織帶動型:是以中介組織為依託的農產業化經營,目前主要是行業協會。
農村經濟管理作業4
一、名詞解釋
買方市場與賣方市場:買方市場是指在買方力量的制導下運行的市場,買方在交易關系中居於主導地位。賣方市場是指在賣方力量的制導下運行的市場,賣方在交易中居於支配地位。
經濟效益:是指農業經濟活動中所取得的有效成果與勞動佔用和勞動消耗量的比較。
成本:勞動佔用或消耗。
現代農業:指的是它實現了全面機械化,各種現代科學技術在農業中廣泛應用,生產經營達到高度社會化集約化,專業化和企業化,農業生產發生了根本變化,農業勞動生產變得到大幅度提高。]
全面小康:1、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2、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低於35%;3、農村小城鎮人口比重35%;4、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90%;5、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60%;6、萬人中農業科技認數為4人;7、農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0.3~0.4;8、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年;9、平均預期壽命75歲;10、恩格爾系數0.4以下;11、居住質量指數75%;12、農民文化娛樂消費支出比重7%;13、農村生活信息化程度60%;14、農民對村政務公開的滿意度為85%;15、農民社會安全滿意度85%;16、常用耕地面積動態平衡;17、森林覆蓋率23%;18、萬元農業GDP用水量1500立方米。
二、問答題
1.農村經濟決策的基本方法。
確定型決策,非確定型決策,風險型決策
2.農業經濟效益形成的特點。
由於農業生產的特徵,決定了其效益形成也有它自己的特點。1、效益形成收自然因素影響,從而風險大;2、效益形成周期長,產品種類復雜;3、農業生產對市場反應慢,適應性差;4、效益項目繁雜、分散。
3.試述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徵。
(1) 生產條件現代化;(2)生產技術科學化;(3)生產組織社會化;(4)生態環境可持續化。
5.農村全面小康指標體系的構成與農村全面小康的具體目標。
農村全面小康指標體系由6個方面18個評價標志構成,涉及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人口素質,民主法制,自然資源等6大方面,包括:經濟發展指標,社會發展指標,人口素質指標,社會質量指標,民主法制指標,可持續發展指標,農村全面小康的具體目標:1、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2、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低於35%;3、農村小城鎮人口比重35%;4、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90%;5、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60%;6、萬人中農業科技認數為4人;7、農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0.3~0.4;8、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年;9、平均預期壽命75歲;10、恩格爾系數0.4以下;11、居住質量指數75%;12、農民文化娛樂消費支出比重7%;13、農村生活信息化程度60%;14、農民對村政務公開的滿意度為85%;15、農民社會安全滿意度85%;16、常用耕地面積動態平衡;17、森林覆蓋率23%;18、萬元農業GDP用水量1500立方米。
6.(1)盈虧平衡點的產量=500000/(25-15)=50000件
(2)1000000=25×-500000-15 盈利100萬元的產品產量=1500000/10=150000件
(3)經營安全率=(實際生產銷量-盈虧平衡點產量)/實際生產量*100%
=(10萬-5萬)/10萬=50%
該企業經營安全率較高,經營狀況較好。
❼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是什麼時間頒布的
中國現在只有勞動法,社會保障沒有立法,只有很多行政法規,不過國家也在做社會保障立法的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1994年7月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 第二十八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於1994年7月5日通過,現予以公布,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第四條 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
第五條 國家採取各種措施,促進勞動就業,發展職業教育,制定勞動標准,調節社會收入,完善社會保險,協調勞動關系,逐步提高勞動者的生活水平。
第六條 國家提倡勞動者參加社會義務勞動,開展勞動競賽和合理化建議活動,鼓勵和保護勞動者進行科學研究、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表彰和獎勵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
第七條 勞動者有權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
工會代表和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依法獨立自主地開展活動。
第八條 勞動者依照法律規定,通過職工大會、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民主管理或者就保護勞動者法合權益與用人單位進行平等協商。
第九條 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主管全國勞動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勞動工作。
第二章 促進就業
第十條 國家通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就業條件,擴大就業機會。
國家鼓勵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范圍內興辦產業或者拓展經營,增加就業。
國家支持勞動者自願組織起來就業和從事個體經營實現就業。
第十一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發展多種類型的職業介紹機構,提供就業服務。
第十二條 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
第十三條 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准。
第十四條 殘疾人、少數民族人員、退出現役的軍人的就業,法律、法規有特別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十五條 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
文藝、體育和特種工藝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必須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履行審批手續,並保障其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第三章 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
第十六條 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定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
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
第十七條 訂立和變更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勞動合同依法訂立即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必須履行勞動合同規定的義務。
第十八條 下列勞動合同無效:
(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勞動合同;
(二)採取欺詐、威脅等手段訂立的勞動合同。
無效的勞動合同,從訂立的時候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確認勞動合同部分無效的,如果不影響其餘部分的效力,其餘部分仍然有效。
勞動合同的無效,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確認。
第十九條 勞動合同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並具備以下條款:
(一)勞動合同期限;
(二)工作內容;
(三)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
(四)勞動報酬;
(五)勞動紀律;
(六)勞動合同終止的條件;
(七)違反勞動合同的責任。
勞動合同除前款規定的必備條款外,當事人可以協商約定其他內容。
第二十條 勞動合同的期限分為有固定期限、無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為期限。
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以上,當事人雙方同意續延勞動合同的,如果勞動者提出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
第二十一條 勞動合同可以約定試用期。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
第二十二條 勞動合同當事人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商業秘密的有關事項。
第二十三條 勞動合同期滿或者當事人約定的勞動合同終止條件出現,勞動合同即行終止。
第二十四條 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勞動合同可以解除。
第二十五條 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二)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或者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
(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對用人單位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第二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但是應當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
(一)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原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當事人協商不能就變更勞動合同達成協議的。
第二十七條 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確需裁減人員的,應當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後,可以裁減人員。
用人單位依據本條規定裁減人員,在六個月內錄用人員的,應當優先錄用被裁減的人員。
第二十八條 用人單位依據本法第二十四條、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經濟補償。
第二十九條 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不得依據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
(一)患職業病或者因工負傷並被確認喪失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
(二)患病或者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內的;
(三)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內的;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條 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工會認為不適當的,有權提出意見。如果用人單位違反法律、法規或者勞動合同,工會有權要求重新處理;勞動者申請仲裁或者提起訴訟的,工會應當依法給予支持和幫助。
第三十一條 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
第三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隨時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內的;
(二)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
(三)用人單位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提供勞動條件的。
第三十三條 企業職工一方與企業可以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簽訂集體合同。集體合同草案應當提交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通過。
集體合同由工會代表職工與企業簽訂;沒有建立工會的企業,由職工推舉的代表與企業簽訂。
第三十四條 集體合同簽訂後應當報送勞動行政部門;勞動行政部門自收到集體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未提出異議的,集體合同即行生效。
第三十五條 依法簽訂的集體合同對企業和企業全體職工具有約束力。職工個人與企業訂立的勞動合同中勞動條件和勞動報酬等標准不得低於集體合同的規定。
第四章 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
第三十六條 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
第三十七條 對實行計件工作的勞動者,用人單位應當根據本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的工時制度合理確定其勞動定額和計件報酬標准。
第三十八條 用人單位應當保證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第三十九條 企業因生產特點不能實行本法第三十六條、第三十八條規定的,經勞動行政部門批准,可以實行其他工作和休息辦法。
第四十條 用人單位在下列節日期間應當依法安排勞動者休假:
(一)元旦;
(二)春節;
(三)國際勞動節;
(四)國慶節;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休假節日。
第四十一條 用人單位由於生產經營需要,經與工會和勞動者協商後可以延長工作時間,一般每日不得超過一小時,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在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三小時,但是每月不得超過三十六小時。
第四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長工作時間不受本法第四十一條規定的限制:
(一)發生自然災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脅勞動者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需要緊急處理的;
(二)生產設備、交通運輸線路、公共設施發生故障,影響生產和公眾利益,必須及時搶修的;
(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三條 用人單位不得違反本法規定延長勞動者的工作時間。
第四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下列標准支付高於勞動者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工資報酬:
(一)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資報酬;
(二)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
第四十五條 國家實行帶薪年休假制度。
勞動者連續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帶薪年休假。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五章 工資
第四十六條 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
工資水平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國家對工資總量實行宏觀調控。
第四十七條 用人單位根據本單位的生產經營特點和經濟效益,依法自主確定本單位的工資分配方式和工資水平。
第四十八條 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最低工資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報國務院備案。
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第四十九條 確定和調整最低工資標准應當綜合參考下列因素:
(一)勞動者本人及平均贍養人口的最低生活費用;
(二)社會平均工資水平;
(三)勞動生產率;
(四)就業狀況;
(五)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第五十條 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
第五十一條 勞動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喪假期間以及依法參加社會活動期間,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支付工資。
第六章 勞動安全衛生
第五十二條 用人單位必須建立、健全勞動安全衛生制度,嚴格執行國家勞動安全衛生規程和標准,對勞動者進行勞動安全衛生教育,防止勞動過程中的事故,減少職業危害。
第五十三條 勞動安全衛生設施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
新建、改建、擴建工程的勞動安全衛生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
第五十四條 用人單位必須為勞動者提供符合國家規定的勞動安全衛生條件和必要的勞動防護用品,對從事有職業危害作業的勞動者應當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第五十五條 從事特種作業的勞動者必須經過專門培訓並取得特種作業資格。
第五十六條 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
勞動者對用人單位管理人員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有權拒絕執行;對危害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行為,有權提出批評、檢舉和控告。
第五十七條 國家建立傷亡事故和職業病統計報告和處理制度。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有關部門和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對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傷亡事故和勞動者的職業病狀況,進行統計、報告和處理。
第七章 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
第五十八條 國家對女職工和未成年工實行特殊勞動保護。
未成年工是指年滿十六周歲未滿十八周歲的勞動者。
第五十九條 禁止安排女職工從事礦山井下、國家規定的第四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和其他禁忌從事的勞動。
第六十條 不得安排女職工在經期從事高處、低溫、冷水作業和國家規定的第三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
第六十一條 不得安排女職工在懷孕期間從事國家規定的第三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和孕期禁忌從事的勞動。對懷孕七個月以上的女職工,不得安排其延長工作時間和夜班勞動。
第六十二條 女職工生育享受不少於九十天的產假。
第六十三條 不得安排女職工在哺乳未滿一周歲的嬰兒期間從事國家規定的第三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和哺乳期禁忌從事的其他勞動,不得安排其延長工作時間和夜班勞動。
第六十四條 不得安排未成年工從事礦山井下、有毒有害、國家規定的第四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和其他禁忌從事的勞動。
第六十五條 用人單位應當對未成年工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第八章 職業培訓
第六十六條 國家通過各種途徑,採取各種措施,發展職業培訓事業,開發勞動者的職業技能,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強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和工作能力。
第六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發展職業培訓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劃,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個人進行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
第六十八條 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業培訓制度,按照國家規定提取和使用職業培訓經費,根據本單位實際,有計劃地對勞動者進行職業培訓。
從事技術工程的勞動者,上崗前必須經過培訓。
第六十九條 國家確定職業分類,對規定的職業制定職業技能標准,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由經過政府批準的考核鑒定機構負責對勞動者實施職業技能考核鑒定。
第九章 社會保險和福利
第七十條 國家發展社會保險事業,建立社會保險制度,設立社會保險基金,使勞動者在年老、患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獲得幫助和補償。
第七十一條 社會保險水平應當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承受能力相適應。
第七十二條 社會保險基金按照保險類型確定資金來源,逐步實行社會統籌。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
第七十三條 勞動者在下列情形下,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
(一)退休;
(二)患病、負傷;
(三)因工傷殘或者患職業病;
(四)失業;
(五)生育。
勞動者死亡後,其遺屬依法享受遺屬津貼。
勞動者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條件和標准由法律、法規規定。
勞動者享受的社會保險金必須按時足額支付。
第七十四條 社會保險基金經辦機構依照法律規定收支、管理和運營社會保險基金,並負有使社會保險基金保值增值的責任。
社會保險基金監督機構依照法律規定,對社會保險基金的收支、管理和運營實施監督。
社會保險基金經辦機構和社會保險基金監督機構的設立和職能由法律規定。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挪用社會保險基金。
第七十五條 國家鼓勵用人單位根據本單位實際情況為勞動者建立補充保險。
國家提倡勞動者個人進行儲蓄性保險。
第七十六條 國家發展社會福利事業,興建公共福利設施,為勞動者休息、休養和療養提供條件。
用人單位應當創造條件,改善集體福利,提高勞動者的福利待遇。
第十章 勞動爭議
第七十七條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調解、仲裁、提起訴訟,也可以協商解決。
第七十八條 解決勞動爭議,應當根據合法、公正、及時處理的原則,依法維護勞動爭議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第七十九條 勞動爭議發生後,當事人可以向本單位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調解不成,當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當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論。
第八十條 在用人單位內,可以設立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由職工代表、用人單位代表和工會代表組成。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主任由工會代表擔任。
勞動爭議經調解達成協議的,當事人應當履行。
第八十一條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由勞動行政部門代表、同級工會代表、用人單位方面的代表組成。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主任由勞動行政部門代表擔任。
第八十二條 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應當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六十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仲裁裁決一般應在收到仲裁申請的六十日內作出。對仲裁裁決無異議的,當事人必須履行。
第八十三條 勞動爭議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一方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不起訴又不履行仲裁裁決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八十四條 因簽訂集體合同發生爭議,當事人協商解決不成的,當地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可以組織有關各方協調處理。
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爭議,當事人協商解決不成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十一章 監督檢查
第八十五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依法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的行為有權制止,並責令改正。
第八十六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監督檢查人員執行公務,有權進入用人單位了解執行勞動法律、法規的情況,查閱必要的資料,並對勞動場所進行檢查。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監督檢查人員執行公務,必須出示證件,秉公執法並遵守有關規定。
第八十七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
第八十八條 各級工會依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
任何組織和個人對於違反勞動法律、法規的行為有權檢舉和控告。
第十二章 法律責任
第八十九條 用人單位制定的勞動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九十條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的,由勞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並可以處以罰款。
第九十一條 用人單位有下列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報酬、經濟補償,並可以責令支付賠償金:
(一)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
(二)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的;
(三)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的;
(四)解除勞動合同後,未依照本法規定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的。
第九十二條 用人單位的勞動安全設施和勞動衛生條件不符合國家規定或者未向勞動者提供必要的勞動防護用品和勞動保護設施的,由勞動行政部門或者有關部門責令改正,可以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提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決定責令停產整頓;對事故隱患不採取措施,致使發生重大事故,造成勞動者生命和財產損失的,對責任人員比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七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九十三條 用人單位強令勞動者違章冒險作業,發生重大傷亡事故,造成嚴重後果的,對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九十四條 用人單位非法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
第九十五條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對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的保護規定,侵害其合法權益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處以罰款;對女職工或者未成年工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九十六條 用人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由公安機關對責任人員處以十五日以下拘留、罰款或者警告;構成犯罪的,對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
(二)侮辱、體罰、毆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勞動者的。
第九十七條 由於用人單位的原因訂立的無效合同,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九十八條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的條件解除勞動合同或者故意拖延不訂立勞動合同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九十九條 用人單位招用尚未解除勞動合同的勞動者,對原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該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第一百條 用人單位無故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其限期繳納;逾期不繳的,可以加收滯納金。
第一百零一條 用人單位無理阻撓勞動行政部門、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行使監督檢查權,打擊報復舉報人的,由勞動行政部門或者有關部門處以罰款;構成犯罪的,對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一百零二條 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的條件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事項,對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一百零三條 勞動行政部門或者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行政處分。
第一百零四條 國家工作人員和社會保險基金經辦機構的工作人員挪用社會保險基金,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一百零五條 違反本法規定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已規定處罰的,依照該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處罰。
第十三章 附則
第一百零六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本法和本地區的實際情況,規定勞動合同制度的實施步驟,報國務院備案。
第一百零七條 本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❽ 2010年春——社會保障學形成性考核作業(一,二,三)答案
後面還有????
社會保障學—形成性考核作業(二)
一、單項選擇題(每題1分,共25分)
1.社會保障制度首要的影響因素是( )。
A.經濟因素 B.社會因素 C.道德因素 D.政治因素
2.社會保障制度產生與發展的基礎性影響因素是( )。
A.經濟因素 B.社會因素 C.道德因素 D.政治因素
3.在人類之初,對社會保障實踐活動起決定性影響的因素是( )。
A.經濟因素 B.社會因素 C.道德因素 D.政治因素
4.在產生與形成階段,社會保險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解決社會成員現實困難 B.解決社會成員當前困難
C.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D.解除社會成員的後顧之憂
5.19世紀80年代,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現代社會保險制度的國家是( )。
A.英國 B.德國 C.美國 D.法國
6.「社會保障」一詞,最早出現在美國頒布的( )中。
A.《濟貧法》 B.《國民保險法》
C.新《濟貧法》 D.《社會保障法》
7.西方福利國家的代表是( )。
A.德國 B.美國 C.加拿大 D.英國
8.建立福利國家的理論與政策依據是( )。
A.空想社會主義 B.制度經濟學
C.產業經濟學 D.貝弗里奇《社會保險及相關服務報告》
9.首創完全積累型公積金制度的國家是( )。
A.美國 B.英國 C.新加坡 D.智利
10.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出發點是( )。
A.發展經濟 B.創造社會穩定
C.社會公平 D.促進效率
11.社會保險制度的保障水平是( )。
A.基本保障型 B.最低保障型
C.充分保障型 D.完全保障型
12.1883年,德國頒布的( )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標志。
A.《社會保障法典》 B.《職業介紹和失業保險法》
C.《疾病保險法》 D.《工傷保險法》
13.社會保障進入高級階段的標志是( )。
A.參保人數的擴大 B.法制的日趨完備
C.保險項目的增多 D.社會福利的普及化與高水平化
14.社會保障法立法的首要原則是( )。
A.人權保障原則 B.公平優先原則
C.權利與義務相結合原則 D.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原則
15.社會保險待遇給付方式是( )。
A.現金給付 B.勞務服務
C.現金給付為主,勞務服務為輔 D.現金給付與勞務服務並重
16.社會保障領域選擇基金制的根本目的是( )。
A.實現基金保值 B.實現基金增值
C.防止資金缺口 D.應付人口老齡化
17.與資本市場結合的社會保障基金主要是( )。
A.失業保險基金 B.醫療保險基金
C.養老保險基金 D.工傷保險基金
18.在各種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方式中,屬於平穩型投資的是( )。
A.將基金存入金融機構 B.基金管理機構直接從事投資
C.委託投資 D.上述三者的結合
19.現代意義上的養老保險制度誕生的標志是( )。
A.法國《年金法典》 B.英國新《濟貧法》
C.德國《老年、殘疾和遺屬保險法》 D.英國《國民保險法》
20.養老保險最直接、最根本的目標是使勞動者( )。
A.老有所養 B.老有所樂
C.老有所為 D.老有所學
21.在醫療保險制度上,推行儲蓄醫療保險模式的典型國家是( )。
A.英國 B.德國 C.新加坡 D.美國
22.在醫療保險制度上,推行國家保險模式的典型國家是( )。
A.英國 B.德國 C.新加坡 D.美國
23.從各國實踐看,失業保險制度最明顯的改革趨勢是( )。
A.限制享受失業保險的權利 B.加強失業保險管理和運營
C.突出就業導向 D.擴大失業保險的覆蓋范圍
24.慈善事業的發展基礎是( )。
A.慈愛之心 B.民營機構
C.社會捐獻 D.社會成員的普遍參與
25.惟一實行全國統籌,現收現付的強制性企業年金計劃的國家是( )。
A.英國 B.法國 C.德國 D.美國
二、多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40分)
1.社會保障的公平性特徵包括( )。
A.保障范圍的公平性 B.保障待遇的公平性
C.保障過程的公平性 D.保障手段的公平性
2.社會保障的社會化特徵主要體現在( )。
A.制度的開放性 B.籌資社會化
C.服務社會化 D.管理監督社會化
3.社會保障的多樣性特徵主要表現在( )。
A.模式的多樣化 B.項目結構的多樣化
C.水平結構的多樣化 D.法律規范的多樣化
4.以不同時期的具體實踐內容為依據,可以把社會保障劃分為哪幾個階段( )。
A.社會救助型 B.社會保險型
C.社會福利型 D.商業保險型
5.傳統社會的社會保障主要是( )。
A.政府保障 B.教會保障
C.互助保障 D.商業保險
6.20世紀70年代以前,美國的社會保障的大背景是( )。
A.大政府 B.小社會
C.高稅收 D.高福利
7.從制度結構的角度,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社會保障體制的基本框架由哪幾板塊組成( )。
A.國家保障 B.城鎮單位保障
C.農村集體保障 D.個人保障
8.從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所包括的業務內容看,構成社會保障體系的內容主要包括( )。
A.社會救助 B.社會保險
C.社會福利 D.慈善事業
9.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目標包括( )。
A.差異性 B.完整性
C.協調性 D.層次性
10.作為一種社會化保障體制,社區服務的特點包括( )。
A.自主性 B.補償性
C.社會性 D.多樣化
11.從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具體安排出發,可以將各國的社會保障模式分為( )。
A.福利國家模式 B.社會保險型模式
C.強制儲蓄型模式 D.國家保險型模式
12.社會保障法制化的價值包括( )。
A.實體價值 B.理念價值
C.內在價值 D.外在價值
13.英國《濟貧法》中的救濟經費的來源包括( )。
A.濟貧稅 B.志願捐款
C.罰金 D.個人繳費
14.從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的角度,社會保障所對應的特定稅收來源有( )。
A.個人所得稅 B.遺產稅
C.捐贈稅 D.利息稅
15.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的原則包括( )。
A.依法管理,規范運行 B.專款專用
C.收支分離 D.預算管理
16.社會保障基金預算管理的方式有( )。
A.基金預算 B.政府公共預算
C.一攬子社會保障預算 D.政府公共預算下的二級預算
17.根據現行制度,中國享受基本養老保險金需具備的條件有( )。
A.達到法定退休年齡
B.在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並參保繳費滿15年
B. 在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並參保繳費滿20年
D.在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並參保繳費滿10年
18.我國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包括( )
A.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 B.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
C.醫療救助 D.農村新型合作醫療
19.失業保險基金的來源包括( )
A.政府財政撥款 B.用人單位繳納的失業保險費
C.勞動者繳納的失業保險費 D.基金的運營和經營收入
20.在我國,社會救助的對象主要包括( )
A.「三無」人員
B.遭受天災人禍而生活一時陷入困境者
C.生活水平低於國家規定最低標準的公民
D.食物支出佔到家庭支出59%以上比例者
三、判斷題(每題1分,共20分)
1.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在各國實踐中表現出的規律,是先有社會保障項目的實踐,之後才有社會保障立法。( )
2.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規律,是社會保障在發展中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 )
3.日本就社會福利方面頒布過六部有名的法律,被稱為「福利六法」。( )
4.由於基金制無法應付人口老齡化挑戰,越來越多的國家選擇現收現付制社會保障。( )
5.就社會保障存在的危機而論,不是社會保障結構的危機,而是經濟基礎由於運營不良而受到侵蝕所造成的危機。( )
6.無論商業保險多麼發達,都不可能替代社會保障。( )
7.福利經濟學是福利國家型社會保障的理論依據。( )
8.智利和新加坡的養老保險都採取個人賬戶完全積累式。( )
9.國家保險型社會保障模式始於前蘇聯。( )
10.沒有成為國家法律之前的社會保障只能是國家的一種政策和措施,充其量是政府的一種公共福利計劃。( )
11.社會保險立法的出現,才真正意味著現代社會保障立法的產生。( )
12.目前,中國尚無一部真正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專門社會保障法律。( )
13.中國現階段社會保障管理體制,是1998年在中央政府機構改革中確立的。( )
14.經濟手段是社會保障制度解決社會問題的基本手段。( )
15.社會保險基金的結構與功能,取決於社會保險制度的結構和社會保險基金的籌資方式。( )
16.社會救助在各國都是由政府財政承擔全部供款之責的。( )
17.與征費制相比,征稅制更能增進社會保險籌資的強制性。( )
18.與基金制相比,現收現付制社會保障基金的儲存才真正完整地體現了社會保障基金儲存的目的與價值。( )
19.基金儲存的關鍵是如何維護基金的現實價值並盡可能地使之增值。( )
20.養老保險基金的個人賬戶模式是和現收現付式聯系在一起的。( )
四、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15分)
1. 現收現付式
2. 完全積累式
3.企業年金計劃DB制
社會保障學—形成性考核作業(三)
案例分析:煤礦行業工傷事件頻發意味著什麼?
【案例描述】
近幾年,頻發的礦難,開始困擾著我們這個社會。根據有關部門的數據,從2001年到2004年10月底,我國共發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煤礦事故188起,平均4到7天一起。2004年1月至11月間,我國共有5286名煤礦工人死於事故。2005年上半年,全國煤礦事故死亡人數就達到2672人,同比上升了3.3%,其中特大事故死亡704人,上升114.6%。2005年光上百人遇難的礦難就有:2005年2月14日,遼寧阜新孫家灣煤礦瓦斯爆炸,死亡214人;8月,廣東興寧礦難,123名礦工遇難;11月27日黑龍江七台河東風煤礦發生煤塵爆,截至12月6日,有171名礦工遇難。
有人說,目前的安全生產監管體制是不健全的,煤炭生產直接關繫到地方經濟利益,地方政府缺乏嚴格監管的意願,而且,政府體制內缺乏有效的權力制約機制,行業監管部門的腐敗現象嚴重,造成行業監管很大程度上的失靈。官煤勾結是事故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官商勾結、權錢交易,導致非法礦主無視法律法規,無視政府監管,無視礦工生命,在不具安全生產最基本的條件下大幹快上,最終付出的往往是礦工生命的代價。同時,煤炭行業存在多頭管理的積弊。分段、分攤、多頭管理致使煤炭行業出現管理真空和職權交叉,多頭管理既浪費國家行政資源,又降低了行政效率。管理煤礦生產的不管安全,管理煤礦安全的不管生產,相互脫節,誰都管,但是誰都管不好。日常監管馬虎草率,以發證代替監管,以罰款代替監管,一罰了事,留下大量真空地帶和事故隱患。
還有人說,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快速時期,人們的安全意識普遍下降,雖然大家都知道「人命重於泰山」,但在經濟效益面前,安全生產向超產讓位,安全預防措施極度不力。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鳳起研究員向中國經濟時報分析說:「隨著煤炭行業管理的弱化,以及前些年全行業虧損造成的嚴重安全欠賬,一些國有大礦的管理已經不像以前那麼嚴格,安全基礎弱化了。而國有大礦,規模大,一旦發生事故,往往傷亡慘重。不執行安全制度、不嚴格按照操作標准進行超生產能力開采。」
站在社會保障的角度,我們更關心,在眾多的傷亡事件中,這些遭遇事故的礦工及其家屬們,他們的工傷保險權益是否得到落實與保障?有資料證實,在這些事故發生以後,一些礦主們運用最多的辦法就是「瞞」、「壓」、「堵」。「瞞」是瞞天過海,能躲則躲、能騙則騙;「壓」是欺壓百姓,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威脅群眾,為了微薄的經濟來源,礦工們也只能忍;「堵」則是在事情敗露、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礦主們只好拿出一部分錢「堵」住礦工們的嘴,也正好做給上級政府和媒體看,說明自己還是很關心勞動者生命安危的。這樣做,在事故後礦主們不會得到媒體的譴責、沒有正規的工傷認定、評級,也沒有規范的津貼補助,不用消耗大量的經濟和時間成本,也更助長了礦主們的「黑心」。
思考題:
1、你認為工傷保險制度對於避免上述類似事件的發生有什麼作用?(10分)
2、有人提出應當明確企業的主要責任,發生事故後重罰責任人,你認為這種建議是否合理?為什麼?(25分)
案例分析:未來中國農民應該靠誰養老?
【案例描述】
根據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截止到2000年11月,我國總人口12.95億人。其中,農村人口為80739萬人,占總人口的63.91%,而農村60歲以上老人已近億人,超過農村總人口的10.92%。由於大量農村青年遷移到城鎮,人為造成農村人口老齡化的提前到來。因此選擇一個合適的農村養老模式,處理好農村養老問題不僅關繫到民生,更加影響到國運興衰。
眾所周知,目前我國農村養老的主要形式還是家庭養老形式,約占整個養老保障的92%。可是隨著人口老齡化時代和經濟的發展,大家普遍開始質疑農村原有的養老保障體系是否已經逐漸失去了其傳統功效,很多研究還列舉了一些影響因素,諸如家庭規模縮小增加子女負擔、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弱化家庭養老的功能、農村經濟收入偏低使得養老缺乏經濟支持、道德觀念轉變導致逃避養老責任等。這些因素是否弱化了農村家庭養老模式?家庭規模縮小以及農村勞動力流動真的會導致農村家庭養老模式無法為續嗎?請看下列觀點:
家庭規模縮小真的會增加養老負擔嗎?我國自七十年代末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第一代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的農村夫妻雖然生長於傳統的農村,但是經歷了改革開放,交通和信息的發展使他們目睹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造成的城鄉巨大差距,從而影響其收入支出習慣。他們不會像上一代人一樣花大筆的錢在建造房屋方面,而是將有限的財力用於子女的教育投資和自身儲蓄。很多農民的子女都通過出外上學的方式跳出了「農門」,有能力回報當初父母的教育投資,並且由於父母長期生活在農村,生活費用較低,還會有儲蓄的習慣,所以正常情況下子女對他們的養老支出不會增加子女的負擔。相反,農村若是家庭規模不變,子女的撫養教育支出就會占據家庭收入的絕大部分,有些家庭甚至會因此債台高築,他們的孩子就可能因缺乏人力資本投資而失去更多獲得良好收入的機會,時間一長,這些子女連自身生活都難以維繼,更談不上有餘力去養老供老。因此,子女個數的減少可能會提高子女的質量,在如今靠人口質量而不是人口數量取勝的年代,家庭規模縮小並不一定會增加子女負擔,父母反而可能因為初期的高投入在老年時獲得高回報。
農村勞動力流動會弱化農村家庭養老功能嗎?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需要大批勞動力,而農業的發展和農民追求更多利益機會的意願剛好迎合了這種需求,由此產生了農民工。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由於農民工需求的特殊性,男性體力上的優勢更適合這個角色,農村因此出現陰盛陽衰的局面。這部分農民工的土地收入轉為工資收入,收入的一部分轉移支付給留在農村的老人,和以前的供養沒有區別。傳統觀念下,子女對父母經濟上的供給便是最大的孝順,農民工會比留在農村陪伴父母的農民,更有經濟實力孝順父母。所以,農村男性勞動力的流出增加了家庭收入,農村青年婦女完全有能力通過農業生產承擔看護老人的責任。
思考題:
1、請結合我國實際,分析未來中國農民應該靠誰養老?(15分)
2、根據案例所提供的資料及平常的閱讀積累,你認為影響農村養老保障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解決?(30分)
案例分析:「孫志剛事件」引發的思考
【案例描述】
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報》揭露了一起廣州執法人員粗暴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致人死亡的案件,這個案件的主角就是「孫志剛」。
孫志剛,男,27歲,湖北武漢人,2001年在武漢科技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結業。2003年2月24日受聘於廣州達奇服裝有限公司,是一名平面設計師,月薪2000元。2003年3月17日晚10時許,喜歡上網的孫志剛離開與朋友合租的住房,准備到附近一家網吧去玩。走到天河區黃村大街上時,孫志剛突然被廣州市公安局天河區公安分局黃村街派出所的警察攔住了去路。由於身上沒有帶任何證件,孫志剛被帶到了黃村街派出所。當晚,將近110人先後被帶進這個派出所,其中30多人被收容。孫志剛的同學聞訊後趕到派出所,說明孫有身份證和工作單位,提出為其補辦暫住證,並予以保領,當事警官仍拒絕放孫。3月18日凌晨2時左右,孫志剛被作為「無?葑≈?」、「無正當職業」、「無正常居所」等三無人員送到天河公安分局收容遣送中轉站。9個小時後(即18日上午),孫志剛向中轉站護師報告自己有心臟病,因為緊張而心慌、失眠,要求放他出去或住院治療。當晚,孫因「身體不適」被轉往廣州市收容人員救護站。3月20日凌晨1時多,孫志剛遭受被護工脅迫的其他收容人員的輪番毆打,於當日上午10時20分死亡。救護站死亡證明書上稱其死因是「心臟病」。4月18日,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法醫鑒定中心出具屍檢檢驗鑒定書,結果表明,孫志剛死前72小時曾遭毒打。
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報》以《被收容者孫志剛之死》為題,首次披露了孫志剛慘死事件。次日,全國各大媒體紛紛轉載此文,並開始追蹤報道。後來的調查報告表明,正是由於待遣所民警極不負責任,才導致孫志剛「被錯誤地作為被收容遣送人員送至廣州市收容遣送中轉站」。即使依據廣東省人大通過的條例,一個人如果他沒有帶相關身份證件,但是他後來提供了證件,就不屬於應當收容的范圍,必須加以釋放。但是孫志剛提供了證件之後仍然被關押,甚至直接導致被毆打致死的情況,這種收容本身就是一種嚴重的違法行徑。
2003年6月5日上午,孫案開庭。6月9日孫案一審判決:主犯喬燕琴被判死刑,李海嬰被判死緩,鍾遼國被判無期。其他9名被告人也分別被判處3年至15年有期徒刑。同日,孫案涉及的民警、救治站負責人、醫生及護士一共6人,因玩忽職守罪,被分別判處2年至3年的有期徒刑。
時代發展到今天,像孫志剛之死這樣的慘劇,在中國恐怕已經不是一起兩起了,以中國的情況來看,這事雖然人命關天,但也是說大能大,說小也能小,尤其是在SARS病毒瘋狂肆虐於中華大地的同時,舉國上下都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全力抗擊非典的關鍵時刻。但孫志剛事件同「非典」一樣,同樣是用人的生命在實實在在的警示著我們:這個社會存在另一種「非典」——無法無天的權力——時時刻刻在威脅著我們。
思考題:
結合社會救助相關知識談如何看待「孫志剛」事件(20分)
註:本次作業不用列印,A4紙手寫,註明案例名稱及題號,直接回答即可。
❾ 求電大文獻檢索形成性考核冊答案
作業1
1、蛛網理論是一種動態均衡分析。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如果供給量和價格的均衡被打破,經過競爭,均衡狀態會自動恢復。蛛網理論卻證明,按照古典經濟學靜態下完全競爭的假設,均衡一旦被打破,經濟系統並不一定自動恢復均衡。這種根據的假設是: ①完全競爭,每個生產者都認為當前的市場價格會繼續下去,自己改變生產計劃不會影響市場; ②價格由供給量決定,供給量由上期的市場價格決定; ③生產的商品不是耐用商品。這些假設表明,蛛網理論主要用於分析農產品。
2、是唐朝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3、廣東以開拓進取的精神,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努力與國際經濟接軌,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外向型經濟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進出口貿易連續18年居全國首位,累計吸收外資佔全國1/4.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最快、對外經濟貿易最發達、最具市場活力和投資吸引力的地區之一。
1. 生產總值
1979至2004年,廣東連續25年生產總值年均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穩居全國首位。
2004年,廣東經濟運行速度進一步加快,國民經濟仍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全省生產總值16039.46億元,比上年增長14.2%,佔全國生產總值的11.7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45.42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8890.29億元,增長18.4%;第三產業增加值5903.75億元,增長10.4%。總體而言,廣東經濟的結構、效益和質量同步改善。工業發展步伐加快,九大支柱產業增長迅猛,對工業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以服務業為主要特徵的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穩步提高;固定資產投資合理增長,投資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市場銷售穩中趨活,商品流通規模不斷擴大,商品市場發展迅速。
2. 對外貿易
廣東進出口貿易保持持續快速增長的趨勢。2004年,廣東外貿進出口總額3571.3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6%,佔全國進出口總額逾30%。其中出口額1915.58億美元,增長25.3%;進口額1655.75億美元,增長26.7%。廣東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2004年,全省機電產品出口1297.35億美元,增長30.1%;高新技術產品出口664.64億美元,增長38.2%;服裝、紡織品出口178.27億美元,增長8.0%;鞋類、傢具、塑料製品等輕紡產品出口分別增長14.9%、23.8%和15.5%。出口市場結構進一步優化。廣東與主要貿易夥伴包括香港、美國、日本、歐盟、東盟的貿易保持較快增長;對非洲、拉丁美洲、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出口增勢強勁,2004年增速均超過30%。進口方面,大類商品和資源性產品進口增長較快。其中機電產品進口增長29.9%;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增長29.8%;鋼材增長18.7%;成品油增長38.7%;汽車和汽車底盤增長11.7%;農產品增長27.1%
3. 吸收外資
近年來,隨著廣東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投資軟硬環境不斷改善,為外商投資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外商來粵投資步伐持續加快。2004年,廣東實際吸收外資金額達100.12億美元,同比增長34.1%,位居全國第一。至此,廣東累計實際吸收外資達1505億美元,佔全國的1/4.外商投資產業結構繼續優化。2004年第一、二、三產業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分別為1.3億美元、77.29億美元和21.52億美元。製造業投資繼續大幅增長。服務業新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比上年增加503宗。外資投入較多的服務業主要有房地產、租賃和商務服務、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住宿和餐飲等五大行業。
來自發達國家的投資增長較快,法國、荷蘭、德國等國家的合同外資增長七成以上;外資大企業、大項目來粵投資的步伐明顯加快;外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電子信息、醫葯研究、汽車技術等產業的研發中心也發展迅速;以物流、會展、廣告、咨詢等為代表的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開發區、山區和東西兩翼的外商投資日益踴躍。
4. 人均可支配收入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廣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漸提高,居民儲蓄余額在全國各省市處於絕對領先地位;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積極推進;城鎮就業形勢保持穩定。
2004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27.65 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365 .9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3%和4.0%。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城市為37.0%,農村為48.8%。在崗職工工資總額1703.7 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1000元,增長8.5%,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5.3%。廣東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多年穩健增長,消費能力不斷增強,市場容量不斷擴大。同時,廣東相當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吸引了全國各地大量的人才進入廣東,能為投資者提供高素質的、充足的人力資源。
5. 世界500強在粵投資概況
至2004年底,世界500強企業已有166家在廣東省設立492家企業, 2004年新增62家。其中包括:豐田、本田、日產整車項目落戶廣東廣州市;美國沃爾瑪全球采購中心落戶廣東深圳市;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落戶廣東惠州;本田、日產、豐田、日立、德國巴斯夫等5家汽配企業落戶廣東佛山;美國艾默生電氣公司的全資子公司羅定雅達公司落戶廣東雲浮;世界兩大電光源製造商之一,隸屬西門子集團的歐司朗公司中國總部落戶廣東佛山等。
不少國際著名的跨國公司,如三星、索尼、希捷等,已從最初的試探性投資,發展到現在不僅大幅增資,而且在廣東建立自己的研發中心。廣東在跨國公司眼裡,已不再只是加工場的作用,而是其馳騁國際市場、拓展國內市場的重要基地。
6. 園區經濟
至2004年底,廣東省有保留和擬保留開發區共106個。經國務院批準的開發區共20個,其中經濟技術開發區4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個,保稅區6個,出口加工區2個;經省人民政府批準的開發區56個,其中經濟開發試驗區46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0個。
在當前全球產業結構調整轉移和國際資本流動加快的情況下,開發區已成為新一輪國際要素重組和產業轉移的承接和轉移載體。廣東開發區呈現出專業分工、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集約效用明顯,經濟帶動力強,在全省外向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較好的先行、示範、輻射和帶動的作用。
廣東省外經貿廳對全省69個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進行調查統計,200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58.36億元,佔全省11.59%;工業總產值6872.88億元,佔25.72%;外商直接投資項目1230個,佔13.19%;實際利用外資30.10億美元,佔30.07%;進出口貿易額683.21億美元,佔19.13%;財政收入182.23億元,佔1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