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補虧
① 經濟法問題
從一個案例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
一、案例分析
2003年月,A公司與B公司簽署《合作協議》一份,約定A公司向B公司購買手機8萬部,價款總額為2.8億元。該協議的履行期限為四個月,履行方式為
分期付款,先款後貨。A公司先後支付預付款1.72億元,餘款1.08億元未付。自協議簽署近一年的時間,因為非典等市場因素,A公司沒有依約提貨。
2003年12月,A公司向B公司發出發貨通知,此時每部手機價格從3400元降至1700元,B公司將價值9129萬元的53700部手機,發給A公
司。截止2004年3月31日,A公司在B公司處尚有預付款49194392.5元。就《合作協議》履行產生的損失問題,雙方經過多次協商,達成了最終解
決方案《備忘錄》。約定:A公司承諾補償B公司3500萬元損失,B公司返還A公司預付款14194392.5元(該款已依約返還給A公司)。但在
2005年10月,A公司突然提起訴訟,要求B公司歸還其預付款3500萬元,支付資金佔用利息並賠償經濟損失,並主張B公司的母公司C公司承擔連帶責
任。B公司亦提起反訴,要求A公司依照《備忘錄》之約定返還損失3500萬元。本案一審法院判處B公司返還A公司預付款3500萬元,支付該款的資金佔用
利息。A公司向B公司公司賠償損失1167萬元。C公司對B公司的上述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一審判決沒有支持A公司的違約金和賠償損失等主張,基於雙方簽訂的《備忘錄》,一審法院動用自由裁量權,以締約過錯為由,裁量B公司和A公司分別承擔70%、30%的責任並駁回了B公司的反訴請求。基於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判處C公司承擔連帶責任。
二、爭議焦點
在上述案例中,爭議焦點有兩個:一是《備忘錄》的效力問題,二是本案是否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其中《備忘錄》的效力在本文不作討論,本文著重分析上述案例是否可以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
一審法院基於以下三點認定C公司作為B公司的控股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損害債權人A公司的利益:第一,C公司是B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了B公司的經營管理。 二是C公司實際操縱了《合作協議》的簽訂與履行;三是C公司與B公司通過大量關聯交易轉移利潤,導致B公司持續虧損,喪失償債能力,嚴重侵害了債權人A公司的合法權益。
三、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構成要件
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又稱「刺破公司的面紗」或「揭開公司面紗」,指為阻止公司獨立法人人格的濫用和保護公司債權人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就具體法律關系中的
特定事實,否認公司與其背後的股東各自獨立的人格及股東的有限責任,責令公司的股東(包括自然人股東和法人股東)對公司的債權或公共利益直接負責,以實現
公平、正義目標之要求而設置的一種法律措施。這一制度體現於新《公司法》第二十條第三款: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
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根據這一規定,在司法實踐中適用到公司人格否定製度時,應符合三個構成要件:
(一)主體要件:就被告而言,應只限於實施了濫用公司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的行為的積極的控股股東。在上述案例中,C公司是B公司的控股股東。
(二)行為要件:公司人格利用者實施了濫用公司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的行為,是適用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的行為要件。該濫用行為主要包括兩類:利用公司法人格規避合同或法律義務的行為和公司法人格形骸化的行為。
1.關於利用公司法人格規避合同或法律義務的行為
上述案例屬於買賣合同糾紛,所以不涉及C公司利用公司法人格規避法律義務的情形。
同樣,C公司也不存在利用公司法人格規避合同義務的情形,在上述案例中,A公司和B公司的交易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其一是訂立合同並按照合同履行的階段;其
二是在發生變故後雙方處理合同善後事宜的階段。後一階段即《備忘錄》,其性質可以視為是雙方就解除原來的《合作協議》而重新確定其權利義務,是雙方當事人
真實的意思表示,不違法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應為合法有效的。如前所述,B公司基於《備忘錄》佔有這筆預付款是取得A公司同意的,屬合法佔有,不
構成不當得利。B公司不僅不用支付利息,還可以主張債務抵消。在債務抵消後,B公司即對A公司不承擔債務。既然債權債務關系不存在,C公司就失去了利用公
司法人格逃避債務的前提。
2.關於公司法人格形骸化的行為
上述案例中A公司並未提供任何事實和證據可以證明C公司實際控制了B公司的日常經營管理,B公司與C公司亦不存在人格混同、財產混同、業務混同的情況,因此並不具備公司法第二十條第三款規定的B公司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要件。
(三)結果要件:結果要件是指公司法人格利用者濫用公司法人格的行為必須給他人或社會造成損害。上述案例中,C公司未嚴重損害A公司利益。
《合作協議》不能履行導致的並非是A公司單方損失,B公司亦遭受嚴重損失。正因為此,雙方經多次協商才達成了具有法律效力的並以部分履行的《諒解備忘
錄》。備忘錄是雙方真實的意思表示,是雙方在合同無法繼續履行,且業已給雙方造成損失,尤其是B公司損失嚴重的情況下,對預付款結算和損失進行的最後了
結。在雙方債務抵消後,B公司即對A公司不承擔債務,所以談不上B公司損害了A公司的利益。退之,即使否認了備忘錄,B公司為依法設立的能夠獨立承擔民事
責任的法人,並非B公司的分公司職能部門,其返還被B公司3500萬元預付款的義務只能由其單獨承擔,C公司不應對其民事行為的法律後果承擔連帶責任。
基於以上分析,我認為本案不應適用新公司法第二十條第三款之規定。
四、關於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思考
公司法人獨立人格、獨立責任和股東僅在出資范圍內承擔責任的規則是公司法律制度的基石,不可動搖。而通過適用揭開公司面紗,僅是修復公司法人獨立人格和股
東有限責任之缺損,絕不是要將其摧毀。因此,涉及到「公司人格否定」,當屬非常嚴肅,國外立法和司法尚且掌握不一,我國更缺少司法實踐,特別是判例,立法
只是超前籠統地予以規定,作為最高司法機關的貴院尚未出台相關司法解釋,對諸如何為「濫用」、何為「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等,均無嚴格標准。因此,在
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時一定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切不可濫用法律。
② 企業發生虧損彌補的途徑有哪些
企業發生虧損彌補的途徑一般有稅前利潤和稅後利潤彌補虧損.
在納稅人多次發生年度虧損的情況下,其虧損可以連續用從虧損年度的次年起5年內的所得彌補。例如,某企業2000年度的虧損額為100萬元,則該企業可以用2001~2005年度的所得彌補;如果2002年度又發生50萬元虧損,則可以用2003~2007年度的所得彌補。當然,是否能夠彌補,要看從虧損年度次年起的5年內該企業是否有所得可以彌補。如果該企業2001~2005年度一直虧損,則2000年度的100萬元就無法彌補了。
在納稅人既有盈利年度又有虧損年度的情況下,根據稅法規定,虧損彌補的最長年限為5年,在5年內,不論是盈利,還是虧損,都作為實際彌補年限計算。先虧先補,按順序計算彌補期。例如某企業2000年虧損80萬元.其彌補期限是2001~2005年,假定該企業這5年間每年分別盈利10萬元,可全部用於彌補2000年虧損額,合計補虧損金額50萬元;截至2005年底間,如不都是盈利,也就應該計算連續彌補時間;假定該企業2001~2004年連續4年虧損,2005年盈利50萬元,因2000年的虧損彌補期限截至2005年已滿5年,就只能以2005年的50萬元利潤彌補2000年的虧損.剩餘的30萬元虧損,從2006年起,不得用稅前利潤彌補。
特殊企業的虧損彌補形式
對一些特殊企業,主要是匯總、合並繳納企業所得稅的成員企業{單位)以及發生分立、合並行為的企業,他們的虧損彌補稅法有特別規定。
匯總(合並)納稅企業的虧損彌補
一般情況下,實行獨立核算的企業或者經濟組織,屬於獨立的企業所得稅納稅人,應向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就地繳納所得稅,非獨立核算的經濟組織則不是獨立的所得稅納稅人,應由其上級機構繳納所得稅。《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43條規定,鐵路運營、民航運輸、郵電通訊企業等,由其負責經營管理與控制的機構繳納。
當然,匯總(合並)納稅有嚴格的條件限制,即必須報經國家稅務總局批准。被批準的企業(集團)有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所屬部分企業,中國郵電電信總局所屬部分企業以及一些銀行、石油公司等。
國家稅務總局《企業所得稅稅前彌補審核管理辦法》(國稅發[1997]189號)規定,經國家稅務總局批准實行又行業和集團公司匯總、合並繳納企業所得稅的成員企業(單位)的虧損彌補,分為以下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當年發生的虧損,在匯總、合並納稅時已沖抵了其他成員企業(單位)的所得額或並入母公司的虧損額,因此,發生虧損的成員企業(單位)不得用本企業(單位)以後年度實現的所得彌補,例如,某匯總(合並)納稅的成員企業,其2004年的虧損額為100萬元,2005年所得額為100萬元,其100萬元虧損已於2004年用總公司或其他成員企業的所得額進行了彌補,不得用2005年的100萬元進行彌補。
另一種情況是成員企業(單位)在匯總,合並納稅年度以前發生的虧損,可仍按稅法法規的規定,用本企業(單位)以後年度所得予以彌補,不得並入母公司的虧損額,也不得沖抵其他成員企業(單位)的所得額。例如,某企業2005年才納入總機構實行匯總(合並)納稅,假設其2004年虧損200萬元,2005年所得額為100萬元,那麼其應該用2005年所得額100萬元進行彌補,剩餘的100萬元用2005年後的所得彌補,而不能用總機構的所得進行彌補。當彌補完虧損後,其所得或虧損才能並入總機構匯總(合並)納稅。
企業分立的虧損彌補
當企業發生分立,即被分立企業將部分或全部營業分離轉讓給兩個或兩個以上現存或新設的企業,《關於企業合並、分立業務有關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0]119號)規定,被分立企業的,圍超過法定彌補期限的虧損額,可按分離資產佔全部資產的比例進行分配,由接受分離資產大分立企業繼續彌補。此規定同原來規定有所不同,以前分立企業可以彌補的虧損額,按分立協議約定。例如,某公司2005年初分立為兩個獨立的公司A和B,該公司2004年虧損300萬元,按分離資產確定A公司承擔200萬元,B公司承擔100萬元,則A、B兩公司分別可用2005-2009年的所得進行彌補。
企業合並的虧損彌補
當企業發生合並時,即一家或多家不需要經過法律清算程序而解散的企業,將其全部資產和負債轉讓給另一家現存或新設的企業(簡稱合並企業),為其股東換取合並企業的股權或其他財產。被合並企業尚未彌補的經營虧損,應區別不同情況處理。
企業合並,通常情況下,被合並企業應視為按公允價值轉讓、處置全部資產(公允價值是指獨立企業之間按照公平交易原則和經營常規自願進行資產交換和債務清償的金額),計算資產轉讓所得,依法繳納所得稅。因此,被合並企業尚未彌補的經營虧損,不得轉到合並企業彌補。
另一種情況是,合並企業支付給被合並企業或其股東的收購價款中,除股權以外的現金,有價證券和其他資產,不高於所支付的股權票面價值(或支付的股本的賬面價值)20%的,合並雙方可以作如下處理:被合並企業不確認全部資產的轉讓所得,不計算繳納所得稅。其合並以前的全部企業所得稅納稅事項由合並企業承擔,以前年度的虧損,未超過彌補期限的,可由合並企業用以後年度實現的、與被合並企業資產相關的所得彌補。
例如,A企業凈資產為500萬元,尚未彌補的虧損為100萬元,因經營困難,按公允價值500萬元轉讓給B企業,B企業支付的股權票面價值為250萬元,現金為250萬元。在這種情況下,A企業應就500萬元所得計算繳納所得稅。如果B企業支付的股權票面價值為410萬元,現金為90萬元,則A企業不用計算繳納所得稅,其10O萬元的虧損可以用B企業以後年度實現的、與A企業資產相關的所得彌補。
虛報虧損的處罰
虛報虧損將受處罰。企業虛報虧損會造成以後年度少繳所得稅,與企業少申報應納稅所得額性質相同。因此,稅法明確規定了處罰辦法。《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虛報虧損適用稅法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5]190號)規定,企業虛報虧損是指企業在年度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中申報的虧損數額大於按稅收規定計算出的虧損數額。企業故意虛報虧損,在行為當年或相關年度造成不繳或少繳應納稅款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條第一款規定,即納稅人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記賬憑證,或者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的,是偷稅。對納稅人偷稅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如果企業依法享受免徵企業所得稅優惠年度或處於虧損年度發生虛報虧損行為,在行為當年或相關年度未造成不繳或少繳應納稅款的,適用《征管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規定.即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編造虛假計稅依據的,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並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
企業虛報虧損,除被調增應納稅所得額外,還很可能受到罰款的處理。因此,納稅人應按有關規定正確計算虧損額,履行申報手續,做到既降低稅負,又避免受到處罰。
③ 彌補以前年度虧損,到底是怎麼彌補法
一、彌補以前年度虧損,方法主要有三種:
1.企業發生虧損,可以用次年度的稅前利潤彌補,次年度利潤不足彌補的,可以在5年內延續彌補。
2.企業發生的虧損,5年內的稅前利潤不足彌補時,用稅後利潤彌補。
3.企業發生的虧損,可以用盈餘公積彌補。
以稅前利潤或稅後利潤彌補虧損,均不需要進行專門的賬務處理,只要將企業實現的利潤自「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到「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的貸方,其貸方發生額與「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的借方余額自然抵補;所不同的是以稅前利潤進行彌補虧損的情況下,其彌補的數額可以抵減企業當期的應納稅所得額,而用稅後利潤進行彌補虧損的數額,則不能在企業當期的應納稅所得額中抵減。但如果用盈餘公積彌補虧損,則需作賬務處理,借記「盈餘公積」科目,貸記「利潤分配——盈餘公積補虧」科目。
二、彌補虧損的會計處理
企業按照會計制度和會計准則的規定進行會計核算,如果當年賬面利潤為負數,即為會計上講的「虧損」。與實現利潤的情況相同,企業應將本年發生的虧損自「本年利潤」科目,轉入「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貸:本年利潤
結轉後「利潤分配」科目的借方余額,即為未彌補虧損的數額。然後通過「利潤分配」科目核算有關虧損的彌補情況。
企業發生的虧損可以用次年實現的稅前利潤彌補。在用次年實現的稅前利潤彌補以前年度虧損的情況下,企業當年實現的利潤自「本年利潤」科目,轉入「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即:
借:本年利潤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這樣將本年實現的利潤結轉到「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的貸方,其貸方發生額與「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的借方余額自然抵補。因此,以當年實現凈利潤彌補以前年度結轉的未彌補虧損時,不需要進行專門的賬務處理。
由於未彌補虧損形成的時間長短不同等原因,以前年度未彌補虧損,有的可以以當年實現的稅前利潤彌補,有的則須用稅後利潤彌補。無論是以稅前利潤還是稅後利潤彌補虧損,其會計處理方法相同,無需專門作會計分錄。但如果用盈餘公積彌補虧損,則需作賬務處理,借記「盈餘公積」科目,貸記「利潤分配——盈餘公積補虧」科目。
三、彌補虧損的稅務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63號)第十八條規定:「企業納稅年度發生的虧損,准予向以後年度結轉,用以後年度的所得彌補,但結轉年限最長不得超過五年。」根據國稅發[1997]189號文件規定,「稅法所指虧損的概念,不是企業財務報表中所反映的虧損額,而是企業財務報表中的虧損額經主管稅務機關按稅法規定調整後的金額。」這里的「五年」,是指稅收上計算彌補虧損的期限,只對計算應納稅所得額產生影響,而在彌補虧損的會計核算中,並不受「五年」期限的限制。會計上,無論是盈利還是虧損,期末一律將「本年利潤」科目的余額,結轉「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這里的「本年利潤」余額是指扣除所得稅費用後的凈利潤。
④ 中級經濟法怎樣記憶
、
申請變更登記的時間——比較記憶
事項
起點
時間
一般的變更(如名稱、法定代表人、經營范圍等)
作出之日
30日內
減資、合並、分立
公告之日
45後
增資
足額繳納之日
30日內
住所變更
遷入新址前申請
董事、監事、經理的變動
只需備案,無需變更登記
2、臨時股東(大)會的召開條件
臨時股東會
臨時股東大會
董事人數不足法定最低人數5人或者不足公司章程規定人數的2/3時
√
未彌補的虧損達實收股本總額的1/3時
√
持有公司有表決權股份總數10%以上的股東請求時
√
√
監事會提議召開時
√
√
≥1/3的董事提議
董事會認為必要時
3、人數要求
投資人
普通合夥企業 ≥2人
有限合夥企業 2-50人
有限責任公司 1-50人
股份有限公司 2-200人
董事會
有限責任公司 3-13人
股份有限公司 5-19人
合營企業、合作企業 ≥3人
監事會
有限責任公司 ≥3人
股份有限公司
國有獨資公司 ≥5人
債權人委員會
≤9人
4、注冊資本
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 無法定要求
有限責任公司 3萬元
一人有限責任公司 10萬元
股份有限公司 500萬元
合營企業 3萬元
證券公司 5000萬元/1億元/5億元
(取決於經營范圍)
乙級政府采購代理機構 50萬元
甲級政府采購代理機構 400萬元
5、不同類型公司的比較
(1) 一人公司與一般有限責任公司的比較
一般有限責任公司
一人有限責任公司
股東人數
≥2人
1人
能否再投資設立
一人公司
√
由自然人設立的:×
由法人設立的:√
注冊資本
3萬元
10萬元
出資期限
20%、2年
不允許分期繳付
公司章程
√
√
股東會
√
×
董事會
小公司可以不設立
可以不設立
監事會
小公司可以不設立
可以不設立
法人的人格否定
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股東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於股東自己財產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財務監督
應當在每一個會計年度結束時編制財務會計報告,並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
)一人公司與國有獨資公司的比較
一人有限責任公司
國有獨資公司
股東人數
1人
1人
出資人
法人/自然人
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
股東會
×
×
董事會
可以不設立
√
監事會
可以不設立
√
一人有限責任公司
個人獨資企業
投資人
法人/自然人
自然人
注冊資本
10萬元
×
章程
√
×
法人資格
√
×
投資人的責任
(1)一般情況下只承擔有限責任
(2)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於股東自己財產的,股東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無限責任
所得稅
公司繳納企業所得稅 投資人繳納個人所得稅
(3)有限責任公司與有限合夥企業的比較
有限責任公司
有限合夥企業
投資人的數量
2-50人
可以設立1人公司
2-50人
投資人的類型
至少1個普通合夥人
至少1個有限合夥人
投資人的限制
國有獨資公司、國有企業、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不得成為普通合夥人
注冊資本
3萬元/10萬元
×
能否分期出資
√/一人公司例外
√
股東能否
以勞務出資
×
普通合夥人:√
有限合夥人:×
出資的對外轉讓
經其他股東
「過半數」同意
普通合夥人:一致同意
有限合夥人:通知
出質
質權自工商部門辦理出質登記時設立 普通合夥人:一致同意
有限合夥人:√(未約定)
交易
×(除非公司章程另有約定或者經股東會同意) 普通合夥人:×(除非合夥協議另有約定或者經其他合夥人一致同意)
有限合夥人:√(未約定)
競爭
×(除非經股東會同意) 普通合夥人:×
有限合夥人:√(未約定)
修改公司章程/合夥協議的
決議通過方式
代表全部表決權2/3以上的股東通過 合夥協議未約定的,全體合夥人一致同意
法人資格
√
×
投資人的責任承擔
一般情況只承擔有限責任,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股東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普通合夥人:無限責任
有限合夥人:有限責任
解散清算時債權人申報債權的時間
30日/45日
30日/45日
破產清算後
不能清償的債務依法免除 不能清償的債務,普通合夥人仍應承擔清償責任
6、會議制度
會議的召開條件
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會 過半數的董事出席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董事會 2/3以上的董事出席
中外合作經營企業的董事會 2/3以上的董事出席
會議的召開頻率
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會 每年至少2次
股份有限公司的監事會 每六個月至少召開一次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董事會 每年至少1次
中外合作經營企業的董事會 每年至少1次
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會 每年至少1次
臨時會議的召開條件
臨時股東會 1、代表10%以上表決權的股東
2、1/3以上董事
3、監事會
股份有限公司臨時董事會 1、代表10%以上表決權的股東
2、1/3以上董事
3、監事會
臨時股東大會 1、董事人數不足5人或不足公司章程的2/3時
2、公司未彌補的虧損達實收股本總額的1/3時
3、持有公司股份10%以上的股東請求時
4、董事會認為必要時
5、監事會提議召開時
債權人會議 1、
管理人
2、債權人委員會
3、債權總額1/4以上的債權人
4、人民法院
特別決議及通過方式
會議
特別決議
通過方式
有限責任公司的
股東會 1、增加、減少注冊資本
2、合並、分立、解散
3、變更公司形式
4、修改公司章程 代表(全部)2/3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
股份有限公司的
股東大會 1、增加、減少注冊資本
2、合並、分立、解散
3、變更公司形式
4、修改公司章程
上市公司:1年+30% 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2/3以上通過
國有獨資公司 1、合並、分立、解散、破產
2、增加、減少注冊資本
3、發行公司債券 (1)由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審批或者決定
(2)重要的國有獨資公司的「合並、分立、解散、申請破產」,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
合營企業董事會 1、修改合營企業章程
2、終止、解散
3、注冊資本的增加、減少
4、合並、分立 出席董事會會議的董事一致通過
合作企業董事會 1、修改合作企業章程
2、注冊資本的增加、減少
3、合並、分立、解散
4、資產抵押
5、變更公司形式
6、委託第三人經營管理 出席董事會會議的董事一致通過
5、注冊資本記憶:
有限責任3萬元,個人獨資10萬元;
股份有限500萬元;
上市股份公司不少於3000萬
證券公司一笑編;(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的條件)
基金管理公司1億元;
證券登記結算機構自有2億元;
主要股東3億,守法3年
總結:(注冊1、2億,股東33)
《證券經營須知》一笑著(設立證券公司的條件)
經詢交顧五千萬
承薦營管他一億(管蓉兒)
後者兼顧翻五倍
實繳資本要到位
主要股東2個億,守法3年
反壟斷報告10家,15億,市場佔有20%,導致25%,
反壟斷審查15家,15億,20%,25%,30億資產
6、公司債券的發行條件(口決)
公司發債券,主體不限制,凈資36千,累計低40,三一付利息,利率和水平P80公司債券發行的條件
7、彌補虧損的口決
有虧即補、先虧先補、彌補連續、不超過5
8、關於會議的決議通過方式,相信大家記起來也很費力,
現在總結一下。
⑤ 經濟法資料
經濟法形成的一般原因和規律
社會化生產與生產關系的矛盾
「無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協同並用
經濟集中與經濟民主的對立統一
法和法學自身發展的邏輯;一定的經濟法學說的形成
經濟法的涵義
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在管理和協調國民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P7)
(1)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
(2)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
(3)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
二、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范圍)
1、企業組織管理關系:
企業設立、變更、終止
企業內部組織機構設置及其職權
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財務管理、人事管理等
2、市場運作管理關系
活躍的市場、統一開放的市場
3、宏觀經濟調控關系
4、社會保障關系
個人獨資企業的投資人及事務管理
1、個人獨資企業投資人的資格限制
應當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自然人。
法律、行政法規禁止從事營利性活動的人,不得作為投資人申請設立個人獨資企業。主要包括國家機關公務員、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等。
2、個人獨資企業投資人的權利與責任
(1)個人獨資企業投資人對本企業的財產依法享有所有權,其有關權利可以依法進行轉讓或繼承。企業財產即包括投資人對企業的投入,也包括企業經營所得。
(2) 個人獨資企業投資人在申請企業設立登記時明確以其家庭共有財產作為個人出資的,應當依法以家庭共有財產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責任。
3、個人獨資企業的事務管理
(1)個人獨資企業投資人可以自行管理企業事務,也可以委託或者聘用其他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負責企業的事務管理。
(2)投資人委託或者聘用他人管理個人獨資企業事務
應當與受託人或者被聘用的人簽訂書面合同,明確委託的具體內容和授予的權利范圍。
受託人或者被聘用的人員應當履行誠信、勤勉義務,按照與投資人簽訂的合同負責個人獨資企業的事務管理。
投資人對受託人或者被聘用的人員職權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委託代理)
企業事務管理的責任:
個人獨資企業應當依法設置會計帳簿,進行會計核算。
個人獨資企業招用職工的,應當依法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保障職工的勞動安全,按時、足額發放職工工資。
個人獨資企業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參加社會保險,為職工繳納社會保險費。
4、個人獨資企業的經營權利及其保護
個人企業並非民法主體,因此其若干權利需要由企業法授予並加以保護。
個人獨資企業可以依法申請貸款、取得土地使用權,並享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以任何方式強制個人獨資企業提供財力、物力、人力;對於違法強制提供財力、物力、人力的行為,個人獨資企業有權拒絕。
、合夥企業的設立程序
(1)申請設立登記。
設立合夥企業,應當由全體合夥人制定的代表或者共同委託的代理人向企業登記機關申請設立。
全體合夥人為申請人。
應提交的文件
(1)全體合夥人簽署的合夥申請書;
(2)全體合夥人的身份證明;
(3)全體合夥人指定的代表或者共同委託的代理人的委託書;
(4)合夥協議;
(5)出資權屬證明;
(6)經營場所證明;
(7)國務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規定提交的其他文件。
合夥企業的設立登記
(2)合夥企業設立登記
企業登記機關應當自收到申請登記文件之日起二十日內,作出是否登記的決定。對符合本法規定條件的,予以登記,發給營業執照;對不符合本法規定條件的,不予登記,並應當給予書面答復,說明理由。
合夥企業的營業執照簽發日期,為合夥企業成立日期。合夥企業領取營業執照前,合夥人不得以合夥企業名義從事經營活動。
(3)分支機構設立登記
合夥企業設立分支機構,應當向分支機構所在地的企業登記機關申請登記,領取營業執照。
分支機構經核准登記後,應將登記情況報該分支機構隸屬的合夥企業的登記機關備案。
分支機構的民事責任由設立該分支機構的個人獨資企業承擔。
合夥人的對外代表權:
每個合夥人都有對外代表企業的權利。
(1)合夥企業事務由全體合夥人共同執行時,每個合夥人均可以對外代表企業;
(2)由合夥協議約定或者全體合夥人決定,委託一名或者數名合夥人執行合夥企業事務時,被委託的合夥人對外代表企業。
(3)合夥企業對合夥人執行合夥企業事務以及對外代表合夥企業權利所作的限制,不得對抗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
2、合夥企業債務清償
(1) 合夥人對合夥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合夥企業對其債務,應先以其全部財產進行清償。合夥企業財產不足清償到期債務的,各合夥人應當承擔無限連帶清償責任。
(2)合夥人之間的企業債務分擔與追償:
以合夥企業財產清償合夥企業債務時,其不足的部分,由各合夥人按照本法第三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的比例,用其在合夥企業出資以外的財產承擔清償責任。
債權人有權要求合夥人中一人或者多人清償全部債務。合夥人由於承擔連帶責任,所清償數額超過其應當承擔的數額時,有權向其他合夥人追償。
3、合夥人債務的清償與合夥企業的關系
(1)合夥企業中某一合夥人的債權人,不得以該債權抵銷其對合夥企業的債務。
(2)合夥人個人負有債務,其債權人不得代位行使該合夥人在合夥企業中的權利。
(3)合夥人個人財產不足清償其個人所負債務的,該合夥人只能以其從合夥企業中分取的收益用於清償;債權人也可以依法請求人民法院強制執行該合夥人在合夥企業中的財產份額用於清償。
債務清算
(1)確定清算人:
合夥企業解散,清算人由全體合夥人擔任;未能由全體合夥人擔任清算人的,經全體合夥人過半數同意,可以自合夥企業解散後十五日內指定一名或者數名合夥人,或者委託第三人,擔任清算人。十五日內未確定清算人的,合夥人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指定清算人。
清算人在清算期間執行下列事務:
清理合夥企業財產,分別編制資產負債表和財產清單;
處理與清算有關的合夥企業未了結的事務;
清繳所欠稅款;
清理債權、債務;
處理合夥企業清償債務後的剩餘財產;
代表合夥企業參與民事訴訟活動。
(2)合夥企業解散後應當進行清算,並通知和公告債權人。清算人自被確定之日起十日內將合夥企業解散事項通知債權人,並於六十日內在報紙上公告。債權人應當自接到通知書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接到通知書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內,向清算人申報債權
(3)按法定順序清償:
合夥企業財產在支付清算費用後,按下列順序清償:
合夥企業所欠招用的職工工資和勞動保險費用;
合夥企業所欠稅款;
合夥企業的債務;
返還合夥人的出資。
合夥企業財產按上述順序清償後仍有剩餘的,按合夥協議約定的比例進行分配,沒有約定則平均分配。
合夥企業解散後,原合夥人對合夥企業存續期間的債務仍應承擔連帶責任,但債權人在五年內未向債務人提出償債請求的,該責任消滅。
(5)清算結束:
清算結束,應當編制清算報告,經全體合夥人簽名、蓋章後,在十五日內向企業登記機關報送清算報告,辦理合夥企業注銷登記。
公司設立的一般程序:
(1)確定股東或發起人;
(2)訂立公司章程;
(3)申請設立審批;
(4)股東或發起人認繳和履行出資;
(5)建立公司機關(機構);
(6)辦理設立登記。
公司營業執照簽發日期為公司成立日期。
有限責任公司的組織機構
(一)股東會:
1、股東會的法律地位:
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會由全體股東組成。股東會是公司的權力機構,依照《公司法》行使職權。
2、股東會的職權:
股東會行使下列職權:
(1)決定公司的經營方針和投資計劃;
(2)選舉和更換非由職工代表擔任的董事、監事,決定有關董事、監事的報酬事項;
(3)審議批准董事會的報告;
(4)審議批准監事會或者監事的報告;
(5)審議批准公司的年度財務預算方案、決算方案
(6)審議批准公司的利潤分配方案和彌補虧損方案
(二)董事會
1、董事會的法律地位:
有限責任公司的董事會,是指依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規定設立的,由董事組成的公司經營決策和業務執行機構。
2、董事會的職權
董事會對股東會負責,行使下列職權:
(1)召集股東會會議,並向股東會報告工作;
(2)執行股東會的決議;
(3)決定公司的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
(4)制訂公司的年度財務預算方案、決算方案;
(5)制訂公司的利潤分配方案和彌補虧損方案;
(6)制訂公司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以及發行公司債券的方案;
(7)制訂公司合並、分立、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的方案;
(8)決定公司內部管理機構的設置;
(9)決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經理及其報酬事項,並根據經理的提名決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經理、財務負責人及其報酬事項
(10)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11)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
三)經理
1、經理的法律地位:
經理是負責公司日常經營管理事務的高級管理人員。由董事會決定聘任或者解聘。經理對董事會負責。
2、經理的職權
①主持公司的生產經營管理工作,組織實施董事會決議;
②組織實施公司年度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
③擬訂公司內部管理機構設置方案;
④擬訂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⑤制定公司的具體規章;
⑥提請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經理、財務負責人;
⑦決定聘任或者解聘除應由董事會決定聘任或者解聘以外的負責管理人員;
⑧董事會授予的其他職權。
公司章程對經理職權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新增)
經理列席董事會會議。
四)監事會、監事
1、監事會的法律地位:
監事會或者監事是有限責任公司的監督機構。
2、監事會的職權
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公司的監事行使下列職權:
(1)檢查公司財務;
(2)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的行為進行監督,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公司章程或者股東會決議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出罷免的建議;(新增)
(3)當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行為損害公司的利益時,要求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予以糾正;
(4)提議召開臨時股東會會議,在董事會不履行本法規定的召集和主持股東會會議職責時召集和主持股東會會議;(新增)
(5)向股東會會議提出提案;(新增)
(6)依照《公司法》有關的規定,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起訴訟;(新增)
(7)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
監事可以列席董事會會議
監事可以列席董事會會議,並對董事會決議事項提出質詢或者建議。
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公司的監事發現公司經營情況異常,可以進行調查;必要時,可以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等協助其工作,費用由公司承擔。
三、股份有限公司的組織機構
(一)股東大會
1、股東大會的法律地位與職權:
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大會由全體股東組成。股東大會是公司的權力機構,依照《公司法》行使職權。《公司法》關於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會職權的規定,適用於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大會。
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會比原來的公司法刪除了「(十)對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出資作出決議;」而這一條正是以前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會比股份公司股東大會多的一條許可權。刪除以後,新公司規定「股東大會的職權與股東會相同。」
(二)董事會、經理
1、董事會的組成:
股份有限公司設董事會,其成員為5人~19人。董事會成員中可以有公司職工代表。
董事會設董事長1人,可以設副董事長。董事長和副董事長由董事會以全體董事的過半數選舉產生。董事長召集和主持董事會會議,檢查董事會決議的實施情況。
2、董事會任期與職權
《公司法》關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任期和職權的規定,適用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5、經理
股份有限公司設經理,由董事會決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法》關於有限責任公司經理職權的規定,適用於股份有限公司經理。
公司董事會可以決定由董事會成員兼任經理。
(三)監事會
監事會每6個月至少召開一次會議。(新增)監事可以提議召開臨時監事會會議。
有限責任公司關於監事會地位、組成、職權、任期、表決方式等的規定適用於股份有限公司。
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特別規定
第五十八條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和組織機構,適用本節規定;本節沒有規定的,適用本章第一節、第二節的規定。
1、 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含義:
本法所稱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是指只有一個自然人股東或者一個法人股東的有限責任公司。
2、一人公司逃避責任的風險的防範
(1)嚴格的資本充足原則: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人民幣10萬元。股東應當一次足額繳納公司章程規定的出資額。
(2)一個自然人只能投資設立1個一人有限責任公司。該一人有限責任公司不能投資設立新的一人有限責任公司。
(3)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應當在公司登記中註明自然人獨資或者法人獨資,並在公司營業執照中載明。
(4)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應當在每一會計年度終了時編制財務會計報告,並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
(5)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於股東自己的財產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3、其他
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章程由股東制定。
一人有限責任公司不設股東會。股東作出本法第三十八條第一款所列決定(決定公司的經營方針和投資計劃)時,應當採用書面形式,並由股東簽名後置備於公司。
⑥ 經濟法重點內容
經濟法重點內容:
1、經濟法概論
(1)法和經濟法的概念
(2)經濟糾紛的專解決途徑
(3)違反屬經濟法的法律責任
2、會計法律制度
(1)會計法律制度概述
(2)會計核算
(3)會計監督
(4)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
(5)違反會計法律制度的法律責任
3、稅收法律制度概述
(1)稅收與稅法概述
(2)稅收制度
4、流轉稅法律制度
(1)增值稅法律制度
(2)消費稅法律制度
(3)營業稅法律制度
(4)關稅法律制度
5、所得稅法律制度
(1)企業所得稅法律制度
(2)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
6、財產、行為和資源稅法律制度
(1)房產稅法律制度
(2)車船稅法律制度
(3)印花稅法律制度
(4)契稅法律制度
(5)城鎮土地使用稅法律制度
(7)車輛購置稅法律制度
(8)土地增值稅法律制度
(9)資源稅法律制度
7、稅收徵收管理法律制度
(1)稅收徵收管理概述
(2)稅務管理
(3)稅款徵收
(4)稅務檢查
(5)違反稅收法律制度的法律責任
8、支付結演算法律制度
(1)支付結算概述
(2)銀行結算賬戶
(3)票據結算
(4)銀行卡結算
(5)結算方式
(6)違反支付結演算法律制度的法律責任
⑦ 關於經濟法~
問題一:公司與合夥制度不同
1.公司可設一人公司,但合夥是2-50人;
2.對投資的的限制,國有獨資公司,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不得成為普通合夥人,公司無此限制;
3.公司有最低注冊資本要求(3萬,10萬),合夥沒有出資限制;
4.公司的股東不能以勞務出資,合夥中的普通合夥人可以以勞務出資;
5.出資轉讓:公司要"過半數"股東同意,合夥,普通人要全同一致同意,並通知有限合夥人;
6.法人資格:公司有法人資格,合夥無法人資格;
7.出質:公司自工商辦理出質登記時設立,合夥則是一致同意時
8.與公司/企業交易:公司,除公司章程另有約定或股東會同意,否則不能與本企業交易,合夥,普通合夥人,除合夥協議另有約定或其他合夥人一致同意外,不能與企業交易,有限合夥人,未約定的則可以與本企業交易;
9.從事與本企業業務有競爭的行業:公司與合夥企業的普通合夥人都不可以,但有限合夥人沒有約定不可以的,就可以;
10.責任承擔:公司與有限合夥人承擔有限責任,普通合夥人承擔無限責任;
問題二: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公司不同
1.投資人:有限2-50人,股份2-200人;
2.董事會:有限3-13人,股份5-19人;
3.注冊資本:有限3萬,一個有限10萬,股份500萬;
4.組織機構:有限如果是小公司可以不設董事會只設執行董事,不設監事會只設監事,而股份則不能;
5.負責人的產生:有限的董事長產生是由公司章程規定,監會主席是選舉產生,股份的董事長和監事會主席均有選舉產生;
6.召開監事會:有限每年至少一次,股份每六個朋至少一次;
7.召開臨時會議的條件不同
有限
A.代表10%以上表決權的股東
B.1/3董事
C.監事會
股份
A.董事人數不足5人或不足公司章程規定的2/3時
B.公司未彌補虧損達實收資本的1/3時
C.持有公司股份10%以上的股東要求時
D.董事會認為必要時
E.監事會提議召開時
⑧ 為什麼要用盈餘公積彌補歷年虧損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是多維度的,經濟法,稅法PRC准則的來源等。1:公司法 明確規定了利潤分配的順序的,彌補以前年度虧損(稅法年限內)-繳納所得稅-彌補稅前利潤未彌補完的部分-法定和任意盈餘公積-給股東分配利潤2:稅法給稅前利潤能彌補的虧損定量了,記憶中應該是5年。3:PRC GAAP是學習西方的准則模式,西方復式記賬和相關原理,在利潤分配這一塊借鑒了項目現金流量模型的思路。其實不用把問題的看得很死,所有的報表都只是一門語言,目的是和財報使用者做交流,你像你自己當老闆,你會不會想一眼就知道,現在我的個人獨資有限公司虧了多少錢呢,假設不去彌補虧損,一邊有虧損,一邊有以前的盈利剩餘,是不是很費勁。你心裡會想,這些小財務真費勁還要我來加加減減是不是鬧心。
⑨ 經濟法制度體系
【內容提要】本文依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與市場經濟法制建設的實踐,運用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指出中國經濟法是中國特色之經濟法律的典型,重點研究了中國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進程及其「強制性制度變遷」和「路徑依賴」的低效率特徵,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中國經濟法創新的思路和途徑。
【關鍵詞】經濟法/制度變遷/制度創新
制度變遷是指制度的替代、轉換與交易過程。在經濟落後國家的制度變遷中,國家承擔著制度設計、規劃與組織的重要職能。(註:參見(美)諾斯著《經濟史中的結構變遷》一書中有關國家的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關系的論述。)現階段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法制建設,是經濟落後國家制度變遷的典型。因此,以代表國家和政府協調經濟活動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為調整對象的中國經濟法,在現代中國的市場化改革中正式制度變遷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因為制度變遷重要的是實現制度事實的轉變,無論是法律制度還是經濟制度,都是以制度事實為根本的。制度事實是現實的社會存在,制度事實決定了制度規則,這和馬克思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一致的。是社會創造了法律,而不是法律創造了社會,通過大規模的引進外國法律並不能實現法治和經濟的現代化。由此決定了提出我國市場經濟制度和法律制度的變遷思路,必然包括我國現實和傳統相結合的制度分析思路。制度變遷的首要目標應當是促使社會實際經濟生活的轉變。
「強制性制度變遷」:中國經濟法建立的特點
依據制度變遷的理論,制度變遷包括自下而上的誘致性制度變遷(也稱需求主導型制度變遷)和自上而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也稱供給主導型制度變遷)兩個基本類型。(註:參見林毅夫著《關於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一文的觀點。轉引自《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一書,中譯本,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版。)其中誘致性制度變遷的主體以市民為主,且以自發性為基本特徵;強制性制度變遷的主體以國家且以強制性為基本特徵。據此推論,我們認為,在中國市場經濟法制建設的制度變遷中,民商法的主體以市民(自然人和法人)為主及其「約定大於法定」的規范特徵,使民商法制建設類似於誘致性制度變遷。經濟法的主體以政府為主及「法定大於約定」的規范特徵,使經濟法制建設類似於強制性制度變遷,從而中國經濟法的制度發展模式要借鑒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模式及其理論,注意發揮該模式在加速市場經濟法制建設的步伐的規模經濟優勢,克服該模式中政府的有限理性、官僚主義等消極因素對中國市場經濟法制度建設阻礙的問題。
我們注意到,受公有制和共產黨執政的經濟和政治基礎條件的制約,以及在長期形成的封建儒家文化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傳統制度慣性力量的作用下,中國市場經濟法制建設這一制度變遷,應該以體現強制性制度變遷模式特點的經濟法制度建設為近期模式,而以體現誘致性制度變遷模式特點的民商法為目標模式。從而中國經濟法較之中國民商法,前者對於當前中國市場經濟法制建設的作用更大;加之,中國民商法制度理論資源,主要來源於建立在私有制的經濟基礎和市民社會的政治基礎上的羅馬法和德國法理論體系;而中國經濟法制度理論資源,主要來源於建立在公有制的經濟基礎和共產黨執政的政治基礎上的社會主義法理論體系。因此,從中國國情出發,中國推進市場經濟法治的最大的本土資源,就是中國的本土政治資源。所謂本土政治資源,大意是指一國領土范圍的可資利用的政治組織、政權效能及其社會基礎和影響。比如,中國擁有一個龐大且強有力的政治權力組織,6100多萬共產黨員集中了中國優秀人才的相當一部分,下至鄉鎮街道上至中央部門的黨政組織仍然比較有效地治理著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級黨政部門具有仍然很強的社會組織能力、動員能力和推動能力。這是中外人士都普遍承認的事實。對於中國本土政治資源的優秀,我們自己往往習以為常,甚至對這種優秀的實際存在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也存疑慮。其實,放眼整個世界現代化進程,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具有現代化意識的、強大而穩定的政府的存在,對於第三世界國家現代化的順利進行,對於減少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代價與成本,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條件,可能也是最關鍵的因素。正如亨廷頓先生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指出的那樣,第三世界的現代化是一個充滿動盪和激烈矛盾沖突的過程,有現代化意識的強大政治組織,是推進現代化進程又保持其過程穩定的關鍵性力量。為了維護政府在制度變遷中的權威地位和政府對經濟生活的主動參與和調控,強制性制度變遷首要的前提就是保持政府對經濟生活的權威。因為只有保持穩定的制度環境,才能實現經濟制度的良性轉變,而任何一個社會要保持繁榮和經濟發展,都應當保持穩定的社會制度。其中,以調整政府調控和管理市場經濟關系為己任的中國經濟法,在維護中國政府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這一制度變遷中的權威地位的制度創新中的作用,舉足輕重。
正是在上述制度變遷的積極作用意義上,我們認為,中國經濟法是中國本土政治資源的典型法律例證,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度的核心內容,從而中國經濟法制度和理論的建立與完善,就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是否完備的一個決定性因素。這是因為:
首先,公有制和政府運用經濟和行政權力對經濟的強有力干預,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國特色」的核心內容,由此產生了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中國共產黨及其政府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中的核心作用,從而以政府為主導的自上而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是當前中國市場制度變遷的主導模式。與此相適應,中國也走上了政府推進法治的發展軌道,因為中國法治本土資源的貧乏,決定我們只能更多地藉助學習手段、藉助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手段,而無法更多地藉助於傳統。這也是一種近期內無法改變的現實。其中,以政府依法調控和管理市場經濟為核心內容的中國經濟法,是中國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獨立的法律部門。按照中國立法機關的最新觀點,「我國的法律體系劃分為7個法律部門比較合適,這7個部分是: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每類法律部門中又包括若乾子部門,有些子部門下面還可進一步劃分。這種劃分,能夠比較清楚地反映各類法律規范所調整的對象和方法,既易於把各個法律部門區分開,又使各個法律部門之間的關系合乎邏輯,並且符合我國現有法律和將要制定的法律的狀況」。(註:引自王維澄(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講座第八講講稿《關於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幾個問題》(參加本講稿討論定稿的作者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專題研究小組」成員,包括:顧昂然、甘子玉、於友民、王利明、王叔文、王家福、厲以寧、喬曉陽、劉政、劉海年、吳志攀、應松年、張晉藩、楊景宇、姜雲寶、胡康生、高銘暄、程湘清)。)其中,「經濟法是調整因國家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對經濟活動實行干預、管理或調控所產生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經濟法大體包含兩個部分,一是創造平等競爭環境、維護市場秩序方面的法律,主要是有關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反傾銷和反補貼等方面的法律;二是國家宏觀調控和經濟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是有關計劃、財政、稅務、金融、審計、統計、物價、技術監督、工商管理、對外貿易和經濟合作等方面的法律」。(註:引自王維澄(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講座第八講講稿《關於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幾個問題》(參加本講稿討論定稿的作者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專題研究小組」成員,包括:顧昂然、甘子玉、於友民、王利明、王叔文、王家福、厲以寧、喬曉陽、劉政、劉海年、吳志攀、應松年、張晉藩、楊景宇、姜雲寶、胡康生、高銘暄、程湘清)。)可見,經濟法是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一個與民法、刑法等法律部門並列的獨立法律部門,已成定論。
其次,公有制和政府幹預,是以政府協調經濟關系為基本宗旨的中國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強有力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基礎。一方面,這一基礎強大於以私有制(非公有制)和市民自治為其基本經濟和政治基礎的私法即民商法,從而中國經濟法強大於中國民商法的現實力量,決定了要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非公有制經濟和市民社會所需要的民商法(私法)制度,必須以中國經濟法為其發展的基本「制度環境」。那種限制和排斥經濟法的民商法發展策略,將走上中國民商法失去自己生存制度環境的艱難之路。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假定中國的市場經濟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經濟基礎和多黨執政的政治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而是建立在公有制經濟基礎和共產黨執政的政治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那麼與公有制和共產黨執政與更多親合力的經濟法,必然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的核心內容。從而那種用傳統民法和行政法取代經濟法的自由主義法學主張,將導致中國市場經濟失去社會主義的法律基礎,因而絕不會得到中國立法部門的採信。
最後,雖然中國經濟法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法律制度,但對其中國特色之意要一分為二。一方面,中國經濟法制度創新是一種從公有制和共產黨執政並決定經濟發展道路這一實際出發的現實法律選擇,所以中國經濟法要立足中國實際並切忌照搬建立在私有制和多黨執政背景條件下的外國經濟法模式(如中國企業法中的反攤派制度,中國反壟斷法中的反行政壟斷制度的設計,不能局限於外國立法模式),從而中國經濟法制度及其理論,較之中國民商法制度及其理論,前者具有更大的挑戰和創新壓力,並在此壓力基礎上形成更偉大的且對世界法學有特殊貢獻的市場法律制度創新成果。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法中濃厚的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特色,較之具有濃厚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特色的西方國家民商法以及模仿而成的中國民商法,雖然前者具有實事求是方面的巨大優勢,但是中國經濟法中具有的中國特色中的一些帶有有悖市場經濟規律的舊體制、舊文化、舊傳統,如果不倍加註意克服,則中國經濟法就可能成為落入實用主義俗套,進而成為承認並保護舊體制和傳統的落後之法。為此中國經濟法的制度及理論創新,較之中國民商法的制度及理論建設,前者的革命意義遠遠超過後者。
「路徑依賴」:中國經濟法發展的障礙
應該強調指出的是,上述中國經濟法的中國特色及其意義(尤其是消極意義),還根源於中國經濟法於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之初(1979年為時間標志)開始的制度創新中的「路徑依賴」。依諾斯教授的觀點,路徑依賴的核心內容是,當人們選擇的制度變遷路徑是正確的,那麼沿著既定的路徑,經濟和政治制度的變遷可能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並迅速優化之;反之,則可能順著最初選擇的錯誤路徑走下去,並造成制度被鎖定在某種無效率狀態之中,而制度一旦被鎖定在無效率狀態,除非藉助強有力的外力推進,否則人們要想選擇新的制度就會變得十分困難。(註:參見諾斯著《制度變遷的理論:概念和原因》一文,轉引自《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一書,中譯本,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版。)據此,應該正視,經濟法(這里特指中國經濟法)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因下述典型的路徑依賴導致的一些低效率的「鎖定狀態」:
其一,在中國經濟法產生之初,受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的制約,中國經濟法不可避免對民法產生了「路徑依賴」,如經濟法理論將屬於民法調整對象范疇的橫向經濟關系,也納入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范圍,並用民法范疇構造經濟法范疇,許多民法制度(如合同制度)成為經濟法制度,由此產生了「縱橫統一說」大經濟法理論支配下的經濟法體系混亂和經濟法調整民事關系的失敗現象。改革之初開始而至今在政府依法管理經濟活動中因過分強調市場主體自律管理(如合同管理)而屢屢出現的「一放就亂」,就是市場管理法的無效率的典型。
其二,在中國經濟法產生之初,受自上而下的經濟體制改革制度變遷模式的制約,經濟法也不可避免對行政法產生「路徑依賴」,如經濟法將行政法所反映的行政手段作為調整經濟關系的主要手段,由此產生了「經濟行政法說」或曰「學科經濟法說」經濟法理論支配下的經濟法體系混亂和經濟法調整經濟關系(如企業經濟關系)的失敗現象,改革之初開始至今的政府依法管理經濟活動中過分強調政府規制而屢屢出現的「一統就死」也是市場管理法無效率的典型。
其三,在中國經濟法產生之初,受黨政難分和政企難分的經濟管理體制的制約,經濟法也不可避免產生對經濟政策的「路徑依賴」,如把經濟法成為黨和政府經濟政策的同義語即典型的政策法,由此產生了在「經濟管理法說」或「政府幹預說」經濟法理論支配下的經濟法體系混亂和經濟法調整經濟關系的政策混同於法律的失敗現象,而政府依法調控經濟活動中屢屢出現的令行不禁止的失控現象,即為宏觀調控法無效率之典型。
上述中國經濟法的「路徑依賴」之所以謂之有悖經濟和法律規律的失敗現象,主要是從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范疇與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調整對象的混淆所產生的體系混亂,以及經濟法的調整方法與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的調整方法混淆所產生的方法混亂的角度觀察,從而使經濟法因在法律體系和規范構建上過分依賴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而失去其獨立法律部門的特色。任其發展,不僅政府在協調市場經濟關系過程中難以走出「一統就死,一放就亂」和「令行不禁止」的惡性循環,而且經濟法將鎖定在非部門法的法制低效率的學科經濟法狀態之中,而這一低效率的狀態至今是困擾中國經濟法發展的最大障礙。
就中國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法的變遷而言,如前所述,從一開始就是由政府推動,從經濟政策到經濟法律手段,逐步實現經濟行為的規則化和制度化,這一過程,典型地說明了經濟政策、經濟法和經濟制度之間的密切不可分的聯系,以致於經濟理論和實踐中將經濟法誤解為「經濟政策法」。雖然這一誤解有悖法學和法律規律,但它卻是經濟法之「中國特色」的一個真實寫照,進而使富有法治傳統的國外法學家也感慨「要從中國共產黨的經濟改革的政策中認識中國經濟法的法律實質」,並產生了中共中央與國務院就經濟體制改革中重大事項共同作出的規定,也曾被視為法律淵源的中國法理論和實踐獨有現象。
如前所述,中國的經濟改革是政府主導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而政府推動制度變遷的目標是雙元的,即同時實現政治目標和經濟目標的最大化。因此,政府主導型制度變遷模式下,政治目標往往支配著經濟目標,政府主導的制度變遷往往導致財政收入的降低、通貨膨脹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矛盾、政府權威的下降和擴散、原有經濟部分的增長困難等等,最終導致政府收縮權力或出現激進式改革,並由此在中國的市場化改革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如在經濟領域,出現了國有企業虧損、屢改不善等問題,又如在法律領域中,則出現了通過各種手段逃避法律調整,「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糾」以及貪污腐敗現象。此點,也是導致中國經濟法低效率的一個主要制度原因。
我們認為,導致上述中國經濟法低效率狀態的一個法律方面的近因,是中國經濟法創建之初錯誤地選擇了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的理論和實踐路徑,而且至今仍在不同程度上被鎖定在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的低效率狀態之中。從而中國經濟法擺脫傳統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模式的困擾並謀求自己獨立的新發展,變得十分困難。因此認真分析上述經濟法路徑依賴的產生根源,是擺脫中國經濟法發展道路上重大理論和實踐障礙的基本前提。
走出「鎖定」狀態:中國經濟法創新的途徑
初步分析的結論是,中國經濟法對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的路徑依賴,主要根源於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在制度規范和理論資源方面的先佔優勢,以及由此使中國經濟法採取了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合而為一的綜合法律調整模式(「縱橫統一說」是其理論基礎),在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為主導模式的初始改革模式選擇作用下,而陷入被動的「鎖定」狀態。應該強調的是,經濟體制改革以來,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體制目標模式確立後,中國經濟法以政府經濟管理法作為經濟法制度模式初始選擇,加之在此模式下的經濟法成為強化政府權威和維護部門利益的工具這一「官方優勢」,使中國經濟法在政府依法管理的自身報酬遞增和利益集團作用下,雖然它可以在計劃體制轉型為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變遷背景下,逐漸從民法中解放出來;但是經濟法至今仍被鎖定在行政法和經濟政策的雙重困擾狀態之中。據此,我們提出中國經濟法從傳統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的鎖定狀態之擺脫出來的以下基本制度創新思路和途徑:
首先,國家作為經濟法制度的制定和實施者,其在經濟法促進經濟增長的制度創新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加之經濟法作為一種以國家為主體的強制性制度變遷,決定了通過國家力量促使經濟法擺脫上述對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路徑依賴的法制低效率狀態,是經濟法創新和發展的基本思路。因此,促使國家機關尤其是國家權力機關承認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至關重要。
其次,上述經濟法產生之初形成對民法、行政法、經濟政策的路徑依賴的一個主觀原因,是政府在信息不完全(如經濟體制改革信息不完全,特別是有關市場經濟體制信息不完全)基礎上構造了經濟法制度,所以在加快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基礎上,加強對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中的經濟法的理論研究,特別是從部門法名義上明確經濟法這一獨立法律部門的調整對象、方法、體系的基本制度和規范,並運用新的研究方法(如法律經濟分析法)和傳統法學研究方法(特別是法理學研究方法)創立符合經濟學和法學規律的全新經濟法范疇,對於國家拋棄經濟法體系中低效率制度,保留和借鑒好的制度,並理性地進行經濟法的制度創新,至關重要。
再次,雖然上述加強中國經濟法理論研究和學習,是經濟法擺脫路徑依賴的一個有效途徑,但是由於中國經濟法因其強烈的政府性特徵,而在體制改革過程中,成為一些政府部門鞏固和擴張自身權力並謀取部門利益的工具。所以在政治體制特別是立法體制上,打破利益集團對經濟法制度創新的干擾,推動經濟法從傳統的經濟行政法模式下的「惡性循環」中徹底解放出來,又是擺脫經濟法對行政法和經濟政策路徑依賴的重要途徑。必須強調,如果我們假定現代市場經濟國家干預市場的基本途徑是宏觀調控和市場管理,而且干預市場的基本方法以體現經濟規律的法律手段為主,以體現行政規律的法律手段為輔;那麼將國家干預市場的法律等同於經濟行政法的主張,將導致中國經濟法「穿新鞋」、「走老路」。
最後,在中國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過程中,經濟法作為一種強制性制度變遷,它較之誘致性制度變遷為基本特徵的民商法,前者制度創新、設計和實施成本較之後者要高。為此將降低中國經濟法制度變遷成本,作為經濟法制度創新的一個關鍵環節。從經濟法的制度和實施方面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對現有的依政府經濟管理體制為依據構成的龐大中國經濟法體系進行消腫,以反映和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法律規律的新經濟法制度體系(市場管理法和宏觀調控法)的更高收益,來抵銷經濟法採取經濟行政法和經濟政策模式的舊經濟法制度體系被廢除而失去的利益,推進經濟法制度的創新。而且,要按照公法私法化的思路,改造傳統的以公法為基本特徵的經濟法,並用公法和私法兼容的法律技術將中國經濟法改造成具有公法和私法雙重性質的、兼顧市民社會利益和政治國家利益並集中體現社會利益的社會法。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如果我們假定經濟法視為一個傳統公法(如行政法)和私法(如民商法)兼容的新興法律部門,那麼公法與私法兼容這一現代法的發展趨勢,決定了中國經濟法在擺脫對傳統民商法和行政法的「路徑依賴」後,在建立和完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這一偉大的制度變遷進程中,深深紮根於豐富的中國本土政治、經濟、法律及文化理論和實踐資源「營養土壤」之中的中國經濟法,比主要依賴於西方政治、經濟、法律及文化理論和實踐資源建立的中國民商法和行政法,前者具有更強大、更有效的制度創新動力。而且,更為現實的意義在於,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公有制占據著重要地位,堅持公有制、保護國家對經濟生活的監督調控、管理、參與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必不可少的職能,而中國經濟法正是體現國家的經濟管理職能,實現公法與私法、國家調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有效工具,所以在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建設中,經濟法的建設應當成為重中之重的「基礎工程建設」,需要我們集中更多的法律理論和實踐資源進行「投資」,才能確保我國在2010年之前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一偉大的跨世紀法制建設工程。
⑩ 彌補虧損的資金順序是什麼
企業發生虧損時,應由企業自行彌補。彌補虧損的資金渠道主要有三條:
一是用以後年度的稅前利潤彌補。按照現行制度規定,企業發生虧損時,可以用以後五年內實現的稅前利潤彌補,即稅前利潤彌補虧損的期間為五年。
二是用以後年度的稅後利潤彌補。企業發生的虧損經過五年期間未彌補足額的,尚未彌補的虧損應用所得稅後的利潤彌補。
三是以盈餘公積彌補虧損。
此外,企業在發生重大虧損時還可以動用實收資本(或股本)彌補虧損,但企業以盈餘公積彌補虧損和以實收資本(或股本)彌補虧損時,應當由董事會提議,並經股東大會批准。
彌補虧損的資金順序應首先考慮用以後年度的稅前利潤彌補,然後考慮用以後年度的稅後利潤或以盈餘公積彌補,最後考慮以實收資本(或股本)彌補。在第二順序中至於是用以後年度的稅後利潤還是以盈餘公積彌補虧損,由企業自行決定。
(10)經濟法補虧擴展閱讀:
彌補虧損期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二十八條規定: 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十一條規定的彌補虧損期限,是指納稅人某一納稅年度發生虧損,准予用以後年度的應納稅所得彌補,1年彌補不足的, 可以逐年連續彌補。
彌補期最長不得超過5年,5年內不論是盈利或虧損,都作為實際彌補年限計算。當納稅年度內企業取得的收入可以彌補前五年的虧損總額,無論前五年是否全部發生虧損,本年度的收入只能彌補此前五年內發生的虧損額。
例如,某企業在2000年取得了收入200萬元,但1994年發生了虧損20萬元,1995年虧損10萬元,1996年盈利1萬元,1997、98、99年共虧損45萬元,則2000年的收入可彌補1995、96、97、98、99這五年發生的且沒有被其他年度彌補的虧損額,即使1996年盈利彌補年限不得順延。
無論在納稅年度虧損與否,納稅人都應填制《彌補虧損明細表》反映以前年度虧損在本年度彌補情況,並按照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將明細表與主表及相關資料一並報送主管稅務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