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與法懸棺山

社會與法懸棺山

發布時間: 2022-07-07 13:00:57

A. 俠義道懸棺山二層在那

從峨眉過去就是了

B. 給我武夷山懸棺的一些資料。。

武夷懸棺為形似江南烏篷船的木棺,是武夷山古閩族先民的一種葬具,於1985年10月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武夷懸棺均處於懸崖絕壁的洞窟中,安葬擱置難度極大,各種假設均無法自圓其說,成為千古之謎,引起世界各地考古工作者的關注和討論,形成了獨特的「武夷懸棺擱置學」。 武夷懸棺的最早記載,是在距今1400多年前的南朝時期,《太平寰宇記》轉引蕭子開《建安記》載「有懸棺數千」。1978年9月,福建省考古隊從武夷山取下的「武夷2號船棺」,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武夷懸棺經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C14測定距今3750至3295年,約為中國歷史上的商代,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最早的懸棺。武夷懸棺在歷史上分3條線路向世界傳播,對世界懸棺葬俗產生深遠的影響。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考察後認為,武夷山懸棺是世界最早的懸棺,武夷山是世界懸棺葬俗的發祥地。 據了解,當地境內的武夷山遇林亭窯址、閩東北廊橋——武夷山余慶橋也同時成為第6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C. 武夷山懸棺是怎樣懸上的為何要選擇這樣的方式

關於武夷山的懸棺到底是怎麼放上去的一直都是個謎題。可能是從上方用繩索等工具或者是軟梯懸上去的,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可能是因為防止屍體被野獸糟蹋,還有傳言說懸棺里都是仙人。

懸棺也就是說是懸在懸崖峭壁上的棺材,它是古代時候的一種葬俗,是一種非常古老而又神秘的喪葬形式,懸棺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把棺材放在懸崖峭壁上的洞穴里,一種是在懸崖峭壁上釘上樁子,放置棺材。武夷山就有神秘的懸棺,人在崖底下就可以看到懸棺,關於這種特殊的喪葬方式一直都有很多謎團,比如這棺材是怎麼放上去的,這么做的目的是什麼。我們來探討一下。

第三,利用修棧道的方法進行安置。

根據研究,在懸棺附近有很多有規律排序的打樁的痕跡,也就是說有樁孔,古人可能是利用繩索上山,然後在吊下半山腰打樁,再把棺木從打好的樁上慢慢往下滑落至合適的地方,這樣可以避免碰撞,而且還省一些力氣。

而古人之所以會有選擇這么復雜的方法進行安葬,可能是因為把棺木放在山上擔心屍體被野獸糟蹋,放在水裡又不行,所以就想了這種方法。還有說這是神仙葬骨的地方,但是這種說法比較玄幻,不可信。

D. 武夷山懸棺葬的懸棺葬起因

武夷曾屬甌地。古時有過閩甌、越漚(甌)等稱,秦漢之際又俗分為東甌、西甌,武夷應屬甌人的活動中心。春秋末,西遷的西甌人統一了嶺西,沿續至今的就是壯族。壯族人自稱中有「但」的音節,即與先世源於古越的疍人有關。壯族有個原始故事:說是一位孤清的老太,收養了一個短尾人。她死時,這個短尾人颳起了一陣狂風,把老人的遺體送到了懸崖之上,因為短尾人是不凡的龍子、他每年三月三都要來掃墓,因此形成三月三的歌節。
這個甌人的故事,與甌地武夷山的懸棺葬俗似有很密切的聯系。「龍子」是疍人的自稱,這個短尾人就飽含了疍人的圖騰崇拜印跡。祝穆(宋)曾引古記雲:「混沌初開,有神星曰:聖姥母子二人來居此山。眾仙立為皇太姥聖母。」她也是「幔亭招宴」中的一個重要人物。母子兩人居於山中,與上述那個故事中的主人翁不正恰好對應么?同源於古越疍人──「但」的侗族,最崇奉的神就是「去世了的祖母」,都帶有明顯的母系社會的痕跡。這種葬俗難道發源於母系社會?或是與母系的某種風俗有關?故事中所表現的葬俗,似僅出於後人的崇敬,也就像人們所普遍猜測的那樣,極受族人尊敬的人物,才可能享受這種禮遇,因為這種祭奠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
這種葬俗必然與當時武夷民族意識有關。郭沫若先生考察時曾提出,這是一種屬於天葬的葬式。武夷山曾有「懸棺數千」,那時,懸棺可能布滿了山中大小、高低的各岩壑,免受風雨之侵大概是最基本的條件。為什麼要把它高擱在懸崖絕壁之上?
有的提出,這是為了表達後人對死者的虔敬,如五溪蠻:「彌高者以為至孝」。越高就越吉利、越吉祥。
有的提出,是部落酋長為了顯示身份、顯示勢力、顯示與眾不同的一種方式,其中也有子民們臣服的意識。
有人以為這是為了保護尊者的遺體不受野獸的侵擾,以保佑亡靈平安無羔。
有人以為這是古人山嶽崇拜意識的體現,是為了使亡者的幽靈更便捷地升入天國。
有人認為,這與古先民崇祀鬼神巫術有關,仙舟可以載浮死者,由敞開的洞直接渡過冥界。
有人認為,這與鳥的圖騰崇拜有關,只有在這高高的洞穴之中,他們才可能與鳥、與先祖融為一體,才得以與它們一同比翼,找到真正的歸宿。
有的認定這是穴居與水上生活融合的具體反映。亡者可以像生者一樣擁有住所、擁有最重要的生存用具,享受永久的冥福,同時還可以表達死者對生活、山川的依戀和渴望。
有的認定,由於許多民族自信自己是從山岩中迸裂出來的,這種葬俗就帶有濃郁的生殖崇拜和女陰崇拜意識;生者以此為死者超度,願亡靈早日轉世,或為子民,或為天神……

E. 武夷山懸棺葬的懸棺葬的影響

武夷山做為懸棺葬俗的發源地,為學術界所公認。隨著武夷人的遷徙、文化的交流,這種葬俗竟波及到南方的十四個省、區,成為我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化現象,它的影響甚至波及到東南亞。
武夷懸棺葬俗可追溯至夏禹時代,它延續到什麼時候?有人以為至四周,有人以為到秦漢,有人以為漢以後乃有蹤跡。 這種葬俗春秋、戰國之際在江西貴溪得了充分的發揮,留下了許多遺物,有的仿屋宇造型,還出土了大量先進的紡織器材及織品,與武夷先民高度發達的紡織技術可謂一脈相承。
先秦時同屬甌地的臨海(現屬浙江)在東漢時還有懸棺葬的習俗,是安家族人所(三國·沈瑩·《臨海水土志》),他們或許與武夷族也有密切的聯系。
台灣都蘭,也有屬於先秦時代的岩棺遺物。
湖南有「楠木洞,石縫中有船,俗稱仙人所居沉香船也」(清·許贊曾·《東還紀程》)。「五溪蠻,父母死,臨江高山半肋,鑿龕以葬之」(唐·張旌·《朝野僉載》)。
莫休符(唐)至廣西,稱「象山武仙縣,如建州武夷山,皆有仙人換骨函櫬之跡」(《桂林風土志》)。
貴州安順有牛角苗者,「人死,用棺以窯藏,掛於岩上」(《安順府續志》)。
貝青喬《苗俗記》:「親死,刳木以斂;置諸高崖峭壁間,不施蔽蓋。」《雲嶺南紀蠻》雲:「凌雲有岑氏祖墓,亦在半山石岩間」。
李京(元)《雲南志略》說:「土僚蠻,人死以棺木盛之,置於千仞之上。」
這種懸棺葬俗,在四川分布最廣。三峽有所謂「兵書寶劍匣」;會無縣有峭岩「多仙人葬,莫測其來」(《水經注·江水篇》);在龍河兩岸,隨處可見「鑿岩為穴,置棺以葬」的岩棺;在小三峽一帶則又可見以棧懸棺;而珙縣境內現存的懸棺之多可謂全國之最。
《太平御覽》載閩中汀西有「山都,藏棺每在高峰樹杪或藏石窠間」。《夷堅志》載泰寧有懸棺,《輿地紀勝》載甌寧「靈鷲山,半岩有亭,亭藏仙函」。近年來,文物部門又在武夷山東部的松溪縣,發現了一個「棺木洞」,內藏三四百具明清時代的棺木。
由於數千年的發展,這種葬俗文化的內容因而顯得格外豐富。棺形由船簡化為似屋、似函、似臼、以至普通棺具。葬法,由天然洞穴而至鑿穴、而至設棧搭架。葬式是一個民族最有代表性、最為傳統的風俗之一。但為何武夷懸棺葬俗又影響了那麼多民族,波及的地域又是如此之廣?

F. 懸棺的懸法

懸棺葬式是一種處置死者屍骨的特殊方式,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地區。這種富有深厚文化涵容的懸棺葬式,存在著許多令今人無法解釋的困惑之處。比如,遠古時代的人們到底是用什麼辦法把裝有屍體和隨葬物品、重達數百公斤的棺木送進高高的崖洞里去的,就是一個令人「難以捉摸」的問題。
最早對這個問題提出解釋的大概是南朝人顧野王,他把武夷山中擱置懸棺的崖洞稱為「地仙之宅」,意思是神仙的墓葬之處。神仙有騰雲駕霧的本領,懸空置棺當然就不會有什麼困難。後人據此猜測,「雲是仙人葬骨」之處(《太平寰宇記》),故武夷山的一些洞穴也就有了升真洞、仙機洞、換骨岩之類的美稱,《稽神記》中甚至有這樣的描寫:「建州武夷山,或風雨之夕,聞人馬簫管之聲,及明,則有棺槨在懸崖之上。」神仙已是幻想中的產物,而傳為長生不死的神仙居然也會像凡人一樣死去,尤屬匪夷所思。不過這些說法既然得以流傳,至少說明古人多認為若非神仙出手,僅靠常人是難以實施凌空懸案這種奇特的葬法的。
唐張鷟《朝野僉載》中,曾記有古人在臨江高山半山腰間開鑿石穴安葬死者的情形,辦法是從山頂上放繩索把棺木吊下來。1978年,福建省博物館曾使用這種方法,用轆轤自山頂上放下鋼繩,從武夷山白岩洞取下一具完整的船棺。但是,今人所實踐的吊置棺木之法,並不能解決古人置放懸棺過程中的所有細節問題,比如怎樣在崖壁上鑿孔並打入木樁擱置棺木,用什麼辦法才能把棺木勾拉到預定的位置上,其困難之大均難以想像。何況三千年前的古人怎麼可能擁有足以吊起數百公斤重量的鋼繩呢?
1989年,上海同濟大學及江西等地的專家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美國學者合作,採用絞車、滑輪等機械裝置,在江西貴溪仙岩把一具重約一百五十公斤的「棺材」吊進了一個離上清河水面約二十多米的懸崖洞中。新聞媒體和有關學術刊物曾競相報道並發表論文,聲稱此舉「重現了二千多年前古人吊裝懸棺的壯觀場面」,從而「解開了中國懸棺這一千古之謎」。其實它與福建省博物館對武夷懸棺的提舉技術並無本質上的差別,只是操作方案有所不同。有論者指出,由於脫離了距今千百年的時代和華南行懸棺葬民族的社會歷史背景,有關古人採用與絞車、滑輪類似的提舉技術的說法,其實是缺乏有力證據的,所以要說已經解開了這一千古之謎,實在難以令人信服。
清許瓚曾《東還紀程》記載,湖南常德沅江流域有一「倒水岩,石皆壁立水濱,逶迤高廣」,壁上鑿有十個洞穴,下臨絕壑,其中有個洞穴內藏有五具棺材,「舊傳為沉香棺」,如果理解為是沉香木製做的話,其分量之重自然又過於一般木棺。這樣重的東西,又是怎樣把它抬升進壁穴里去的呢?許瓚曾便向當地人請教,當地人也只能提供先人的傳說,據講是趁沅江漲水時由「健鬼引絙而上」。如果此說屬實,那麼就還存在一種與從山頂上吊下棺木正好相反的辦法:即利用水位抬高,以船載棺而將之運進預先看好的天然洞穴或人工鑿成的崖竇里,等水位降低後,便有了石壁懸棺下臨絕壑的奇特景觀。
上述辦法似乎還沒有現代學者實地嘗試過,但有人從地貌變化研究的角度暗示了它的可能性。中國的懸棺葬遺存,多以處山臨水為選址共性,距今至少有兩三千年的歷史(最晚的也在四百年以上)。在這千百年中,河道、地貌都可能發生很大變化,如福建武夷山的九曲溪、江西貴溪縣仙岩的信江支流上清河等的兩岸石壁,在兩三千年內都經歷了河水對河床的沖刷侵蝕,在長期自然力的作用下,河流水位降低是完全可能的事,因而放置棺木的高度也就不會像所看到的這樣高峻。總之,由於地質變遷而導致所見到的華南地區大多懸棺葬位置升高的觀點,在懸棺葬研究中是有其意義的。
也有人參照菲律賓巴拉望島的古代居民安葬瓮棺的辦法,提出另一種設想:依靠繩索、長梯之類的攀緣工具,將包裹屍骸的麻袋及板材、殉葬物品和必要的制棺工具等,一一借單個人力運送到事先選定的洞穴中,然後現場制棺成殮並予安葬。此外,還有人根據在四川珙縣、興文和貴州松桃等地懸棺葬遺存的考察,指出也存在古人架設棧道升置懸棺的可能性。
曾對華南各省懸棺葬遺存進行過長達十多年實地考察的人類學專家陳明芳認為,華南地區的懸棺葬大多採用「自山上懸索下柩」的方法,這種方法省時省力,簡便易行,不需搭十幾米或數十米的腳手架,更不需去製造絞車、滑輪等機械工具。古代的人們在某個專門領域內所具備的聰明才智,說不定現代人還不具備呢(《中國懸棺葬》,重慶出版社)。中國懸棺葬中採用的自山上懸索下柩的置棺技術,大概屬於這種情況。
逝者如斯,古人在這方面的「聰明才智」究竟為何種技術,自然還有待今人的進一步探索了。
懸棺葬是古代一種比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選擇一處壁立千仞的懸崖,用我們至今仍不知曉的方法,將仙逝者連同裝殮他的尺棺高高地懸掛(置)於懸崖半腰的適當位置。葬地的形勢各異,歸葬的個體方式也略有差別:或於崖壁鑿孔,椽木為樁,尺棺就置放在崖樁拓展出來的空間;或在約壁上開鑿石龕,屍棺置入龕內;或利用懸崖上的天然岩溝、岩墩、岩洞置放屍棺……人死了,要找個歸宿,要為失去靈魂的軀殼找一個妥當的安置辦法,從這個意義上講,懸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等葬式一樣平常。然而,凝神屏息想想:一口沉甸甸的屍棺,一具冷冰冰的屍骨,怎麼會「飛」到那高高的懸崖上?屍棺的主人是誰?我們有限的智慧還難以解讀這用千年的沉默寫下的寓言,夢魘中便無法逃避懸棺的陰影。有這樣一側以軼聞:1933年, 一位姓陳的地方官為了探究僰人懸棺的奧秘, 僱用兩名樵夫,從豆沙關的絕壁上掀下兩具懸棺,其中一具運到昭通省立第二中學供考察、展覽。未久,兩名樵夫均意外慘死。 翌年,一位大號熊廷權的賑災的官員, 公務之餘,到省立二中參觀,看了懸棺及棺木中遺骸,又詢悉慘死的樵夫的故事,便有些坐不住了,對校長再三進言:「文王澤及枯骨,古人遺骸何當玩弄?請以禮瘞之」。校長只得將懸棺遺骸歸葬。這位熊大人仍難以心安,又顫顫驚驚地寫了一篇誄文:「霜凄凄兮露瀼瀼,風雨剝蝕兮日月迎將。翳何人兮骨骸堅強,胡不速朽兮戀此高崗。惡有報兮善有慶,毀棺露骸兮吾意凄惶。山之廣大兮地厚無疆,以為宅兆兮永此潛藏。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萬歲兮無厲無殃」。敬鬼神而遠之。
在雲南,今昭通地區沿金沙江、白水江、關河流域的懸棺不說是絕無僅有,肯定是分布最多、最為集中的地區。就已知情況,鹽津縣的豆沙關、底坪、棺木岩、靈官岩,威信縣的瓦石、石洞、永善縣地黃華,不下10餘處;岩樁、岩墩、岩龕、岩溝、岩洞等各種懸棺葬的形式一應俱全。尤其是豆沙關懸棺,保存最多、最完好,地勢最險峻,被學者稱為「上古遺存,天下奇跡」,「懸棺博物館」。
豆沙關懸棺在鹽津縣豆沙鄉石門村關河南岸的絕壁上,緊傍213國道。秦開「五尺道」、漢修南夷道、隋造偏梁橋閣、唐開石門道,都無一例外地選擇豆沙關作為人滇的門戶。「關津樞紐」,「南滇鎖鑰」,名不虛傳。關河北岸,「五尺道」貴跡、石門關古城堡、唐貞元十年御史中丞袁滋冊南詔題名摩崖,昭示著這里曾有過人文蔚起的繁榮。關河南岸,削壁騰立,參天而起,高達四五百米,懸棺就存放於絕壁半腰一工方形岩坎內。20世紀30年代調查有棺40多具,此後或墮落入關河,或被好奇者、居心叵測者破壞,今仍存有10餘具。遠眺,在清淡得近乎透明的天穹下,在沉重得勢將傾倒的絕壁的陰影中,屍棺累累,凌空懸置,確實會讓人生出許多難以言喻的思緒, 臆想出許多神魔怪異的故事, 難怪熊大人要苦苦祈告「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萬歲兮無厲無殃」。

G. 飛天山懸棺是怎樣形成的

在懸崖峭壁上有三口大小不等的洞穴,形同牛口,洞穴中有木棺兩具,離水面近百米,根據文物部門的說法,懸崖洞內的棺槨距今至少有800年。



千年懸棺堪稱曠世之謎,為整個湘南地區所罕見。

飛天懸棺其來龍去脈傳說頗多。傳說中,兩具棺木,其神秘色彩尤濃,令人驚嘆稱奇。棺木用質地堅硬的整木雕鑿而成,裸露於外,離水面數十丈,懸崖頂上竹木鬱郁蔥蔥,隱約還可以聽見鳥兒的鳴叫,遠遠地望去,像一顆鑲嵌在丹崖上的璀璨明珠。

直到在五十多年前,本地一名叫李發聯的青年對千年懸棺倍感好奇決定探一究竟,他找來繩索以采野蜂蜜的名義攀爬進洞。發現洞內擺著兩副棺槨,他費盡全身的力氣掰開其中一副棺槨的棺蓋,他表示發現棺槨內確有屍骨,布帛雖已糜爛,還可看出是花色的。



而到了現在,懸棺的驚奇早就吸引了大量的遊客,有的遊客就乘船到懸崖峭壁下觀看千年懸棺,有的遊客翻山越嶺到懸棺對面數百米外觀看。



現在的洞內的棺材被泥沙掩蓋一半,露出整個棺蓋在外面,「到此一游」的人絡繹不絕。據了解,懸棺埋葬工程艱險,耗資大,這種名為「懸棺葬」的埋葬方式主要在古時貴族中比較流行。



懸棺葬,它中國古代葬式的一種。即人死後,親屬殮遺體入棺,將木棺懸置於插入懸崖絕壁的木樁上,或置於崖洞中、崖縫內,或半懸於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臨深溪,無從攀登。其俗流行於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懸置越高,表示對死者越是尊敬。在我國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廣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區,均有此種葬俗。江西貴溪仙岩、福建武夷山、重慶忠縣卧馬函、重慶奉節縣夔峽、風箱峽、四川珙縣麻塘壩螃蟹溪山崖等地都有出現。



而在湖南飛天山的這其中一具懸棺則十分精細,為古人為身材嬌小的女子而量身定製的棺材,或是未成年的裹腳少女病逝。因棺蓋很久就被李發聯揭開,裡面的金銀首飾等陪葬品早已不見。

而對於另一座懸棺內的主人,當地傳說,是名為李思正的唐朝高官大員,他辭官返鄉後廣施善緣,他在臨死前叮囑家人,去世後要用懸棺安葬到飛天山絕壁上的溶洞里。李思正去世後,其後人遵照他臨終遺言,組織鄉民搭木架、用轆轤將沉重的棺槨層層運上光滑的山壁洞穴。

當時的場面熱鬧極了,送葬的人擠滿了周圍的山頭,河面密密麻麻的全是船,爆竹聲、吹拉彈唱聲鋪天蓋地。經過幾天的忙碌,終於完成這浩大的工程。按照湘南風俗人死後都是入土為安,但李思正為何要將自己安葬到懸崖峭壁中?其棺槨歷經千年風雨為何會不腐不爛?棺內之人之物焉能如此完好?



這些謎團成了飛天山的一道風景線,為解開其中之謎,經常有旅客成群結隊來這里一探究竟。加上懸棺年代久遠,搭配地勢之奇特也吸引了不少遊客觀光和自拍發朋友圈留戀。

當遊客見到懸棺的時候,內心驚奇不得已感嘆萬分,古人們是如何將這懸棺放置在幾百米險峻的高空中?這也實在讓人深思。

不得不說,中國古人的智慧真是博大精深。古人們也不會想到當初的一個無意之舉將會在後世作為火爆的旅遊景點吧

H. 2018年都有哪些普法欄目劇,全部都要國內的。

最近室友給我安利了普法欄目劇,我驚奇的發現,現在的普法欄目劇還是很值得內一看的,細節容之處演得也很到位,勝過了多少小鮮肉和現在的水劇。下面是幾個我超級喜歡的2018的欄目劇。

《古鎮奇譚》也是同樣精彩。除了這三個,我也看過其他的,劇情演技都挺不錯的,都可以在網上找的見,並且直接觀看的。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