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社會導論

法社會導論

發布時間: 2022-07-08 21:36:10

① 法律與社會的目錄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概述/1
第二節 法律的定義/5
第三節 法律的類型/7
第四節 主要的法系/8
第五節 法律的功能/13
第六節 法律的反功能/14
第七節 社會的範式/15
第八節 社會學家的選擇/18
第二章
理論視角/31
第一節 法律制度的演變/32
第二節 關於法律與社會的理論/35
第三節 當代法律研究中的智識運動/47
第三章
法律的組織結構/67
第一節 法院/67
第二節 訴訟的流程/82
第三節 立法機關/87
第四節 行政機構/92
第五節 執法機構/96
第四章
立法/121
第一節 關於立法的觀點/121
第二節 議會立法/123
第三節 行政性立法/125
第四節 法官造法/126
第五節 立法程序受到的影響/129
第六節 推動法律的源泉/135
第五章
法律與社會控制/151
第一節 非正式的社會控制/151
第二節 正式的社會控制/153
第三節 無受害人犯罪/167
第四節 白領犯罪/177
第五節 對異議的社會控制/180
第六節 行政法與社會控制/183
第六章
法律與糾紛解決/203
第一節 相關術語介紹/203
第二節 糾紛解決的方法/204
第三節 訴諸法律的糾紛解決/210
第四節 訴諸法院解決糾紛的先決條件/218
第五節 關於訴訟當事人的類型學分析/219
第六節 個體之間的糾紛/220
第七節 個體與組織之間的糾紛/224
第八節 組織之間的糾紛/229
第七章
法律與社會變遷/245
第一節 法律與社會變遷之間的關系/245
第二節 社會變遷導致法律變遷/247
第三節 法律作為社會變遷的丁具/248
第四節 法律在引導社會變遷中的優勢/252
第五節 法律在引導社會變遷中的局限/255
第六節 對變遷的抵制/259
第八章
法律職業/273
第一節 背景/273
第二節 律師的職業化/274
第三節 美國法律職業的沿革/276
第四節 當今的法律職業/280
第五節 律師的丁作場所/284
第六節 律師與金錢/289
第七節 業務競爭/295
第八節 窮人與富人所享有的法律服務/298
第九節 法學院/301
第十節 律師資格的許可/309
第十一節 作為利益集團的律師協會/311
第十二節 職業懲戒/313
第九章
索引/353
譯後記/380

② 法學導論簡述社會主義法的本質成因

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是:
1、是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廣大人民意志的體現;
2、具有鮮明的科學性和先進性;
3、從法律的社會作用來看,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順利發展的法律保障。
法律體系是指一國的各種部門法組成的體系,如《法學辭典》對該詞的定義是「由各法律部門組成的一國法律有機聯系的整體。」為了尊重「約定俗成」的原則,本文所講的「法律體系」也是在最後一種意義上使用的。因而,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指由中國社會主義法律的各部門法組成的整體。

③ 法學導論的介紹

《法學導論》是德國法學家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的代表作之一。《法學導論》是拉德布魯赫《法哲學》之外最負盛名、最有成果的一部書,由於它具有「科學的法律思想和詩人般的語言」,多次被再版並有數種文字的譯本,享譽世界。1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的《法學導論》於1910年第一次問世。拉德布魯赫在該書的序言中提到,寫作此書的目的「恰恰是他30年以前就想要讀的書」,為「處於職業選擇階段的未來法律工作者們服務」,即人們有理由期待的一部導論:一部法律科學的理論。他的筆法謙遜,使他的讀者,尤其是年輕的讀者,感到親切。使得無數的法律工作者收益頗多。這本書奠定了拉德布魯赫在法學界和哲學界的大師地位。拉德布魯赫作為一名現代法哲學的先驅,採用不同於其他法律的抽象形式對於法律的基本問題進行討論,通過引征不同的社會現象和文化體系,對於法律的實質內容進行了論證。他以簡練優雅的文筆和深邃敏銳的思考,對於法律思想的基本問題作了獨特的深入探討。在這本著作中,拉德布魯赫有系統地闡述了對於法律的價值相對性的主張,嘗試以全新的角度解釋法律的內在價值,修正自然法思想。

④ 法律價值與法律功能的區別和聯系

法律價值:是指在作為客體的法律與作為主體的人的關系中,法律對一定主體需要的滿足狀況以及由此所產生的人對法律性狀、屬性和作用的評價。
一方面,法律的屬性和作用是法律價值得以形成的基礎和條件。法律價值作為主體與法律之間特定關系的范疇,標志著法律所追求的一定目標,它包含著人們的需要和理想成分。因而,法律價值內容具有比較濃厚得的道德色彩,即具有倫理性。
根據法理學家張文顯先生觀點:「法的價值具有雙重性質。它一方面體現了作為主體的人與作為客體的法之間需要和滿足的對應關系,即法律價值關系;另一方面它又體現出法所具有的,對主體有意義的、可以滿足主體需要的功能和屬性
法律功能:法律是一種社會行為准則,可以從法的視角上衡量人們行為的是非曲直、利害得失、合法非法,成為一種社會價值尺度。由於法律比較中立客觀,以法律作為評價人們行為的標尺,比之道德、倫理、宗教、習俗、鄉規民約、團體章程等等對人們行為的評價,要平等、公正、理性,理論上一般不會因人而異,而且對法定范圍內的任何人都適用,具有普遍有效性。因此,它指引人們明白什麼行為是允許的,什麼行為是禁止的,如何行為才是正當的、有效的,有教育、指引等功效。

⑤ 法學導論的作品影響

《法學導論》是拉德布魯赫除《法哲學》外最負有盛名、最有成果的一部著作。自1910年問世以來,被譯成日文、俄文、西班牙文和波蘭文等多國文字,一再被再版,至今,這該書已經發行了13版之多。該書正如考夫曼所言有兩大特點:「其一,拉德布魯赫獨到的理論。他是最先發展了法哲學實質內容的法哲學家之一。其二,拉德布魯赫頗令人稱道的語言,在他的內心深處,不僅不為概念和抽象的思維所羈絆,而且還使既有的概念重新面對實際。」(原書考夫曼中譯本序言第2頁)拉德布魯赫寫作此書的目的,正如他在《法學導論》初版前言中所提到的,因為過去他本人作為一個未來的法律工作者喜歡讀書但又沒有合適的書,所以他要給正處於職業選擇階段的未來的法律工作者提供一部導論,一部人們有理由期待的導論:一部法律科學的理論。
拉德布魯赫由哲學上的兩元論所闡發的實證相對主義法律觀念促成了相對主義法學的產生,成為人類法哲學思想的一種繼續和發展。運用這種實證的兩元主義方法、從新的角度對正義的本質進行探討,他認為正義理念是人類本身生來就具備的,但由於社會和歷史發展階段與條件的局限,又不必然時時處處都能存在。但人們可以渴望和要求它、宣揚和實踐它,並且鍥而不舍地創造一切條件最大限度或最終去實現它。這不僅給世人留下了一種思想理論和方法,而且還樹立了一個具有堅定信念和博愛胸懷的思想家榜樣。

⑥ 《社會工作導論》課程講什麼內容

《社會工作導論》是社會工作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也是本專業核心課之一。本課程側重於介紹有關社會工作的基本概念知識,具有較強的理論性,但同時也是入門性質的課,不涉及更深細的理論內容。
總體上看,社會工作導論圍繞著現代專業的「社會工作」這一核心概念,全面介紹其內涵外延及相關范疇,包括其功能意義和發展由來,特別是三大構成部分——價值倫理、理論知識、方法技巧,並結合現實介紹其主要的運作表現即實務領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對現代專業社會工作獲得較為完整的基本認知,並理解其構成與運行的基本原理,從而具備從事相關實際工作和學習研究的基礎素質與能力。社會工作導論的內容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六大塊:相關基本概念、簡要歷史、價值倫理、理論知識、方法技巧、實務領域。

⑦ 求幾個法理學導論 名詞解釋

法制是法的制定、執行、司法、司法、法律監督的總稱 ,它包括靜態的法律規則、制度系統和動態的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活動及過程。社會主義法制是以社會主義民主為基礎,基本要求是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法制具有穩定性、連續性、權威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中心環節是依法辦事。
法治是一種治國方略,是依法辦事的原則,是將國家權力的行使和社會成員的活動納入完備的法律規則系統。 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要素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其實質是依法辦事。

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
基本法律,即全國人大制定和修改的刑事、民事、國家機構和其他方面的規范性文件。基本法以外的法律,即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的規范性文件。

守法是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依照法的規定行使權利(權力)和履行義務(職責)的活動。
合法就是指人們的符合法律要求的行為,不為法律所禁止的一切行為。

成文法又稱制定法,是指有立法權或立法性職權的國家機關制定或認可的以規范化的成文形式出現的規范性法文件。
不成文法是指由國家有權機關認可的、不具有文字形式或雖有文字形式但卻不具有規范化成文形式的法,一般指習慣法

⑧ 法律社會學中的弗里德曼是誰

應當是Lawrence M. Friedman,他研究的領域是美國法歷史,法與社會的關系。

Lawrence M. Friedman美國著名回法學家、斯坦福大學法學院教答授,早年畢業於芝加哥大學法學院,他著述等身,學識淵博,在美國法學界享有很高的學術聲望。Friedman教授曾長期擔任美國法律史學會、美國法律與社會學學會等重要學術組織的主席,對美國司法實踐和法學研究的發展發揮了深遠的影響。

弗里德曼的主要著述有:《美國契約法》(1965年)、《美國法的歷史》(1973年美國年度最優秀法學著作獎Scribes Award)、《法律制度:從社會科學角度觀察》(1975年,獲美國三年一度的法科圖書大獎)、《法與社會導論》(1977年)、《總體的正義》(1985年)、《選擇的共和國》(1990年)。他與麥考利(Stewart Macauley)共同編著的《法與行為科學》是戰後美國法社會學研究的集大成者,至今仍是這一領域最好的入門指南。

另外一個是國際法學者弗雷德曼Wolfgang Friedmann,著有《變動的國際法結構》。

⑨ 法學導論的內容簡介

《法學導論》一書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法律的基本理論的論述;第二部分是對國家法和私法的論述;第三部分是對部門法及法學基本方法的論述,包括商法經濟法勞動法刑法、法院組織法、程序法、行政法、教會法、國際法等。
在第一部分中,拉德布魯赫對於法律的基本理論進行了論述。首先,他論述了法律、道德、習慣之間的關系。他說:「規定我們的意願和行為的倫理上的應然法則乃有3種:道德、習慣以及法律,它們相應提供了善良的、應有的、公正的行為標准。在歷史上,首先產生的是其中的習慣,然後才由習慣分離出法律,最後又出現道德。與此歷史的先後順序相對應,是一種對客觀實際愈來愈分明的背離和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不斷增大。」
隨著社會的發展,道德、習慣與法律逐漸分離,並且不應該混為一談,他指出:「即使道德和習慣也是我們意願和行為的文化法則,如今也應該和法律區分開來。」道德和法律的區別在於「道德法則適用於實際或意識上的具體化個人,而法律適用於共同生活的、人的共同體的人類」。其次,拉德布魯赫在法治國家、文化國家、權力國家三個層面上闡述了法律的目的,並指出了自然法學派的弊端。他認為:「事實表明,除了通過列舉各種各樣的派別觀點來回答法律的目的這個問題以外,似乎別無可能,即使在同一時代、同一民族,就已反映出對這種目的及由此決定的對法律秩序構造的截然不同的看法……於是自然法思想就曾是一個錯誤而且是能夠想像到的最富有成果的錯誤。這是一部古老的『世界史心計』。」再次,他認為合法性也是一種公正。他說:「法律命令的效力僅源於法律設置意志的力量,故法律效力和道德約束之間通過法律秩序的道德目的而迂迴取得了關系,似乎就又無可挽救地脫離。於是,法律規則的法律效力就不依據其內容的公正性;一項被接受者認為不公正的法律效力就不依據其內容的公正性;一項被接受者認為不公正的法律規則,對他於是就只像是一項不具道德上拘束力的絕對命令。」「並非只有公正才是一種道德價值,合法性亦然,即使是就一項不公正的法律而言……強調公正對法律安全的無條件有限,摒棄制定法和立法的力量,會導致無政府主義的立場。」由此,他進一步論證並重申了法律安全的優先性:「公正是法律的重要使命,但首先是法律安全,即安寧。」
在第二部分中,拉德布魯赫首先論述了國家法的起源和意義。他認為:「事實上,國家和國家法並不是兩類不同的事物,就像一種有機物與其有機體一樣,難以彼此分離……如同雅典娜帶上鎧甲逃避宙斯一樣,國家一開始就披著國家法這個甲胄從歷史生活的現實里探出頭來,以便給其他所有法律賦予生命。」憲法經歷了等級的、專制的、立憲的發展史。他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際,差不多整個非德意志世界,不管是表現為共和國形態,還是以議會君主制形式出現,均為民主的統治,而幾乎只有在德意志才能繼續存在著具有君主立憲形式的極權國家的君主立憲原則。」
以國家法為基礎,拉德布魯赫引入了私法的概念。並對公法和私法進行了區分。他認為:「如果一項義務產生於一個命令,而這一命令又以另一命令為基礎,那麼正常情況下,這項義務就屬於公法,而私法義務正常情況下乃產生於義務人的自我服從。」在對權利的論述中,拉德布魯赫認為,與羅馬法的個人主義——利己特點相一致,「權利」這個概念構成了這個概念世界的核心。通過對法人、物法與債法、財產法、家庭法的介紹,拉德布魯赫總結道:「法律不是針對善,而是針對惡制定的。一項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裡以惡行為前提,那麼它本身就越好。考慮到人,立法者必須是悲觀者,而且一個現代立法者將很難做到恰如其分。」
在第三部分中,拉德布魯赫非常重視商法的作用。在拉德布魯赫看來,商法「是基於個人主義的私法本質,為那些精於識別自己的利益並且毫無顧忌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極端自私和聰明的人而設計的。」商法的特徵即:「只要不與強制性法律相悖,商人就可以依據自身力量和需要,用約定的交易條款形式設定他的法律關系。如果這種交易條款已成為一般慣例,即使在個別法律條款中因缺乏對該條款明示合意而產生疑問,仍視其已得到默示承認。」商法相較於其他法律:「更能體現出法律與利益之間的較量以及利益對法律的影響,對此事實予以規范的有限力量和這一事實最終規范性——簡而言之,表現了經濟歷史觀對經濟與法律關系的解釋。」關於經濟法與勞動法的關系,拉德布魯赫認為:「如果說,經濟法是從國民經濟生產率的角度觀察經濟關系,勞動法則是針對經濟強者,以保護經濟弱者的角度考察經濟關系。前者多傾向於企業主的觀點,後者則側重於勞動者的利益。」
拉德布魯赫是以刑法的研究為基礎進行法哲學理論探討的,因此,關於刑法學的論述也較多。在他看來,刑法存在著不公:「自從社會劃分為階級以來,最好的刑法也不過是相對公正的刑法,刑法本身的公正與平等不可避免的正如阿納托里·弗蘭斯所描述的那樣:這種法律以庄嚴的平等性,既禁止富人也禁止窮人露宿橋下,行乞街頭及偷竊麵包,對這種平等性和刑法一針見血的批評莫過於:您使窮人有罪,您就給了他痛苦!」隨後,他對於當時的刑法改革涉及的四個方面:刑罰體系、量刑學說、保安措施以及根據刑法草案改變了的刑事法官地位進行了論述。最後,拉德布魯赫對罪犯的類型進行了劃分並主張分別採取不同的懲罰措施。他指出:「未來刑法就具體案件提供給法官的,不再只是一種或數種刑罰。而是可為之所支配的處治手段的大軍械庫。它將比今天的僵硬刑法富有彈性。」
在法院組織法一章中,拉德布魯赫根據孟德斯鳩的分權理論,認為司法與行政分離、司法不依賴行政、法官的獨立性保障、明確規定管轄權、合議庭的不可變動性是司法的重要原則。他特別強調公眾對於法律信任的重要性,指出:「今天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司法不再信任,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這種不信任起源於一個極小,同時也是司法中最重要的部分:對政治案件的刑公正、安全是法律的重要使命,因為司法依賴於民眾的信賴而生存。任何司法的公正性,在客觀上與可撤銷性方面的價值觀,絕不能與司法的信任相悖!」
在程序法一章中,拉德布魯赫提出了程序法的幾項原則:糾問(調查)原則、自由心證原則、控告原則、言辭審理和公開原則、處分原則,並提出進行程序法的改革。「賦予法官有利主持程序的更多可能性……與強化法官主動性相關的是,合議庭案件判決的准備,有時甚至判決本身,都歸由有裁判能力的獨任法官做出。已變得過於空洞,拘泥於形式的言辭性也要破除。最重要的是將會規定,在提起基層法院訴訟之前,有關案件必須首先經過在法院的勞工調解程序,或由司法行政所確認類似法律咨詢機構的調解機構予以處理。」同時,他又重申了法律安全的重要性:「法律安寧的建立比任何訴訟改革都更重要。」
拉德布魯赫還特別關注行政法的功能和方向。在闡述行政法的作用時,他分別從行政的概念、行政法的產生、行政司法管轄權、自治方面來說明。他指出:「行政實現的是公共利益。」「自治行政,行政訴訟的審判——也就是行政法,系19世紀的產物,與任何新生事物一樣,它是最具生命力的法律領域,可稱之為『擴大的國家活動的法律』。」「行政法是社會的法律,在將來社會主義的福利國家中,如我們所料,民法可能完全融合在行政法之中。」
在關於教會法的論述中,拉德布魯赫對教會法和國家法之間的關系、天主教會法、新教教會法、國家教會法進行了闡述和分析。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