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法心怨
❶ 中國古代傳統的思想是什麼
1,古代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把事物諸因素聯系起來作為一個整體或系統來進行分析和綜合的思想。隨著系統思想的產生,逐漸形成了系統概念和處理問題的系統方法。許多古籍,如《孫子兵法》、《黃帝內經》、
《易經》、《老子》等,都有不少應用系統思想觀察和認識事物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生動事例。中國古代思想家的系統思想表現在治學和社會實踐的許多方面,而在樸素的宇宙觀、中醫學說、軍事理論、農業生產和大型工程實踐中尤為突出。
中國古代有著豐富的系統思想和指導人們從事實踐活動的系統方法。本文論述了天、地、人統一整體思維模式,並對系統方法在古代軍事、醫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論證。
2,古人在探索宇宙萬物及其變化規律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樸素的宇宙觀。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蘊含有系統思想的陰陽、五行、八卦等學說。《易經》從自然界找出 8種基本事物稱為八卦(天、地、雷、風、水、火、山、澤),
看作為萬物之源。《尚書·洪範》則把五行(金、木、水、火、土)作為構成萬物的基本要素。這些學說都把宇宙看作一個整體。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老子(約公元前580~前500)在《老子》第25章中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他用有和無的對立統一來說明自然界的統一性和事物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關系。
3,戰國晚期的中醫經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是古人運用系統思想研究人體生理和病理現象的典範。《黃帝內經》認為人體是由各個器官有機聯系在一起的整體,一個器官的病變可能影響其他器官或整體,而整體的變化又必然會引發局部病變。
因此,它主張從整體角度來研究病理和病因,並應用臟腑學說、經絡學說、陰陽五行學說來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黃帝內經》還把人體系統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認為人的養生規律與自然界的規律密切相關。
4,春秋時代的軍事家孫武在其傑出的兵書《孫子兵法》中主張從敵我雙方戰爭格局這個整體出發來研究戰爭規律 。他從道、天、地、將、法五個方面分析戰爭的全局,把環境(天時地利、人心向背等)、系統及其要素(敵我雙方力量對比、
軍心、指揮、戰略、戰術等)統一起來研究。他的名言「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揭示了戰爭的重要規律,強調要從整體上分析敵我眾寡、強弱、虛實、攻守、進退等矛盾,以便揚己之長,攻彼之短,克敵制勝。孫武的軍事系統思想直到現在仍在國內外為人們所重視。
5,中國古代系統思想還反映在農業生產實踐之中。人們通過實踐逐步認識到農業與周圍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夏小正》和《詩經·豳風·七月》中就把農作物與種子、地形、土壤、水分、肥料、季節、氣候等物候、
天文因素結合在一起,用相互聯系的整體觀點研究農事活動的規律。例如通過天象觀測掌握天體運行和季節變化的規律,編制出歷法和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事活動。
❷ 央視普法欄目劇(心怨),中的 雲英,是誰演的
我幫你截圖了,叫牛瑜瑜
❸ 怎麼評價心冤
《心怨》,是於2019年1月7日登陸騰訊視頻的一部迷你港劇,改編自真實的刑事案件,主演是惠英紅和謝君豪,對於惠英紅,他可是曾經香港的老前輩,並且惠英紅可是58歲的高齡,在這部劇中也是領銜出演一部驚心奇案劇,劇中也是把武打弄槍發揮的淋漓盡致,絲毫看不出她即將快60歲高齡了,這嫻熟的動作也是該劇的一大看點了。
畢竟兩位主演都是影帝影後級別,港劇不斷以來也很受關注和等待,但是這一次也不例外,畢竟也都是有質量有保證的港劇。
總的來說,《心怨》畫面刺激,演員陣容強大,由金像影帝黃秋生,金像影後惠英紅,金馬影帝謝君豪主演,「兩帝一後」同框飆戲,想想就覺得很過癮,確實是一部值得去追的電視劇。
❹ 准備寫關於現代歌詞和文學發展關系的論文,有人可以推薦一些相關的書籍嗎最好是學術性的,依據嚴謹的。
論歌詞與唐宋詞體的關系
關於歌詞的起源問題,詞壇上眾說紛紜,但無論是哪種說法都離不開詞與音樂的聯系問題。有人以唐代音樂的出奇繁榮為例,說明隋唐時形成的詞體乃是歌詞的最早起源。我以為這種看法並不科學。音樂發展是詞體產生的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
我們不否認音樂對一種文學樣式興起所起的推動作用,但一種新的文學形式的興起,除了受音樂的影響外,還受一定的政治,經濟及文學自身因素的制約,所以「歌詞」並不等同於唐宋詞體,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所謂應歌之詞,當指「合樂之詞」,即現今的「歌詞」,它屬於音樂文學范疇。音樂性是它的最突出的特徵。而唐宋詞體則是一種文學樣式,起源時與音樂密切相關,但不單純為入樂而入樂,它仍然有獨立的風格體制。做為一種文學形式,唐宋詞體的產生深受傳統的歌詩、歌謠的影響,其形式也仍未完全擺脫古詩、古歌辭的舊例,與「歌詞」的形式有相類似的地方。但歌詞畢竟是用來應和曲調的,其音樂性較文學性來得突出,而作為一種文學形式的詞體,對文學性的要求較音樂性來得高些,其題材內容也比歌詞來得廣泛,同時,唐詞的形成能夠進一步完備歌詞的形式,使現今的歌詞在形式有了更多的借鑒方式,使之更趨完善,並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
所以我以為唐宋詞體是一種必然出現的新的文學樣式。
一、 唐代音樂的繁榮為歌詞之法的完備創造了條件,並成為「詞」這一新的文學樣式產生的直接導火線。
在我國的封建社會中,唐代是一個國勢強盛,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的朝代。其音樂發展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地步,許多音樂家創制新曲調,譜寫新詞,竟放新聲,歌詞發展到一個全新的階段。
當時的音樂創作大體有三
(一)融各民族音樂之長,並加以利用和改造。據傳開元年間唐玄宗所作《霓裳衣曲》就是利用外來音樂素材創制出來的一個新曲,當時可以把胡樂改編成大型的歌舞曲或直接換新詞詠唱(例如《羌心怨》、《普贊子》、《歸國謠》等),少數民族的音樂風行宮庭阡陌,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文人學士也加入了填詞的行列,歌詞的創作數量大增。
(二)繼承傳統流傳的清商樂,填新詞。[諸如《采蓮子》(梁)、《伴侶》(北齊)、《安公子》(隋曲)等]。
(三)文人學士利用民歌改制新曲,例如新禹錫改制《竹枝詞》,劉禹錫、白易居翻新《楊柳枝》等。為應歌起見,許多新翻的曲調已初具長短句格式。
音樂的高度發展,經濟的繁榮為詞體的進一步完備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由於大量創制新曲,填制新詞。許多合樂歌詩的形式也在實踐中不斷得以完善,而且應歌填詞在當時已形成風氣,歌詞的創作也有了新突破,為了更好地適應唐代許多新制曲調的旋律需要,勢必要對唐以前的合樂歌詩的形式進行一番改造。
隋唐時期,從傳統的歌詞的格式來看,大致有二
(1)為古詩、古樂府體(即《詩經》、《漢樂府》、魏南北朝時期繼承下來的形式)。
(2)為絕句,律詩體(因唐詩與音樂密不可分,故樂師歌伎竟相傳唱當時的詩家名土作品,使得許多詩詞成為合作歌詞)。但這兩種應歌之詞的格式曲調的要求,因為燕樂的成份相當復雜,樂種眾多,(除了雅樂、清樂、宴樂三個樂種成份外,還包融著許多外來音樂的特殊成份)因此其合樂歌辭的種類也相應增多,其形式也相應得到完善,應歌之詞的創作除了保留傳統的古詩,古樂府的舊制外,初期是對唐絕句和律詩進行改造。長短句形式便在這種改造中得以形成和完善,從而完成了歌詩到歌詞的轉變,完成了詞壇上一個偉大的變革。
唐初對格律詩的改造之法大致有三,
(一)添虛字。(在規整的五絕或七絕、五律或七律中加入適當的襯詞,使之便於詠唱)
(二)重復關鍵字句,破其規整結構。例如王維的《陽光三疊》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第一種變法,結構4+7+7+3,即「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輕塵,浥輕塵,客舍青青,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
●第二種變法,結構2+4+7,即「渭城,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客舍青青,客舍青青柳色新。」
《蔡寬夫詩話》中有一句論述:「大抵唐人歌曲,本不隨聲為長短句,多是五言或七言詩,歌者取其辭與和聲相疊成音耳」,可見這種裁詩成長短句的做法在當時已成為填詞者常用的 一種方法。
(三)句末添字法(依和詩句末三 字聲調,新添三字於詩後,從虛聲轉為實字)例如:顧 的《添聲楊柳枝》
「秋夜春閨思寂寥」,漏迢迢→(新添三字)
(平韻)依承關系(平韻)
鴛幃羅幌麝煙消,燭光搖--(新添三字)
(平韻)____(平韻)
正憶玉郎游盪去,無尋處-——兩仄韻
(仄韻)————(仄韻)
更間簾外雨瀟瀟,滴芭蕉——兩平韻
(平韻)————(平韻)
從上例圖示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新添字與詩句末三字的關系,都是同樣的聲調,其結構為7+3,除了以上幾種方式外,還有許多種填字法。總之,唐代應歌之詞的格式較前代有了很大的完善,音樂的繁榮進一步完備了歌詩之法,使長短句大量出現,而長短句的出現又是詞體成立的極其重要的標志。胡震亨曰:「至唐人始則摘取詩句譜樂,繼則排比聲譜填詞。其入樂之辭,截然與詩兩途」(《唐音癸簽》卷15)。這里的「入樂之辭」應是指長短句歌詞,與詩的規整形式相比,詞已完全脫離了詩的某種束縛,從而形成其特殊的句式特徵,這大概就是胡震亨所言的「與詩兩途」的含義吧。
此後,造詞應聲、裁詩入樂,逐漸在實踐中豐富和完善詞的形式和內容,使長短句漸趨成熟,最終完成歌詩到歌詞的重大轉變,使「詞」這一新的文學樣式初步形成,應該說,在這一轉化進程中,音樂成了「詞」體產生的最直接的導火線。
二、唐代詞體的確立進一步完備了歌詞的形式。
原始的詩歌,聲調簡單,但已有明顯的節奏,魯訊說,「從單純的呼叫發展開去,直到發揮自己的心意和感情,並偕有自然的韻調」,例如《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全詩二字
一頓,有鮮明的節奏和韻調,人類最初的哼唱也具有明顯的韻律,但這種形式,對歌詞而言,卻顯得太規整。我們試將歷代的詩歌發展的重要作品及歌詩發展的整體特徵列表比較一下,就可以看出合樂歌詩發展的一些簡要脈絡:
作品或朝代
格式和特色
《詩經》
1、四言一句
2、四言中雜以二、三、五、六、七、八言,整齊中顯示出參差錯落之美。
3、使用虛字,反復詠唱
《楚辭》
1、破四言,以六字句和五字句為基本句式,其句式靈活多變
2、創造性地夾雜虛詞
3、靈活地變換虛詞的位置(可以在句中,亦可在句尾)使語言的色彩性加強,音韻更加諧合。
屈原之後的眾作家作品
1、句子較《離騷》加長(初具長短句模式)
2、語氣助詞「兮」的位置變換自如,更長於詠唱。
3、大量運用近義詞,以散文句式入詩,初具現代歌詞特點。
4、大量吸取民歌中多用連綿詞的特點,增強了語言的內在韻律。
漢樂府(西漢)
1、多用自由的雜言,句式隨內容而變化,長短不齊,自由靈活,例《出東門》
東漢樂府
1、多用整齊的五言,例如《陌上桑》、《孔雀東南飛》
2、樂府詩大量使用民間口語,例「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上出采蘼蕪》「心裡不能言,腸中車輪轉」等
3、漢樂府破《詩經》四言為主的句式,以雜言為主,逐漸趨於五言,雜言中句法自如,整散不拘,這種體式對後世的歌行體影響很大。
魏晉南北朝
1、五言詩
2、工於格律
3、北朝民歌除了五言外,尚有四言、七言、雜言等形式
4、這時期的應歌之詞在語言形式上都有相當的要求,例如對仗、聲律、用典和藻飾等,大大束縛了應歌之詞的 文學性和思想性,而著重突出了歌詩的音樂性。
我國最早的歌謠、歌詩大多兩字一頓,《詩經》多以四言為主,該結構一般一句兩拍,兩字一拍,節奏雖很鮮明,卻略顯單調、平板、缺少變化。《楚辭》雖有所突破,能夠適當地加進些虛詞,句式以五字、六字句見長,這種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平板的四言結構,但對歌詞來說,還是有所欠缺的,漢樂府中的五言民歌謠的產生,進一步完善了歌詩的形式,因為五言歌謠的句子由五言組成,就可形成二、三式節奏,在節拍上形成奇偶相對的格式,富於變化,形成一種抑揚頓挫的音樂節奏感。而且這種搭配形式,便於單音詞、雙音詞甚至三音詞的靈活配合使用,便於構成詩句內部的節奏感,但這種形式也為形式美的發展開了先例,
到魏晉南北朝時,這種形式上的束縛就表現得分外明顯,歌詞的創作流於形式,從而過分追求規整的句式結構。這樣的句式形式又對唐代豐富多樣的音樂形式產生阻礙,故破其規整形式到了唐代已到了勢在必行的地步,這種現狀為長短句歌詞的產生奠定一定的基礎。
唐代的合樂聲詩大多為近體詩,它的整齊的句式很難合樂,開始時是以加和聲、雜虛聲、添新字為主,破除律詩絕句的規整格式,詞體就在詩體嬗變的基礎上確立起來。
唐詞句式多樣,語言錯落參差,極盡變化之能事,幾乎攘括了唐以前所有歌謠的格式,並大大發展了歌詞的形式。例如張志和的《漁父詞》其一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結構7+7+3+3+7(五句)
白居易《憶江南》其 一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結構3+5+7+7+5
韋應物的《調笑令》
「胡馬、胡馬、遠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獨嘶,東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邊草無窮日暮。」
結構2+2+6+6+6,2+2+6
李白的《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娥月。秦娥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結構:上闕:3+7+3+4+4 下闕:7+7+3+4+4
可見,不同的詞牌有不同的句式結構,在唐代,詞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學樣式,已迅速完備起來,並逐漸趨向成熟,就詞的體制而言,它擇腔分調,在句式、字聲,以及用韻等方面,已有相 當的格局,其形式復雜多樣,姿態豐富多彩,是詩歌史上前所未有的(現傳千餘種詞調,二千多種體式)而詞體的成熟和完備也進一步促進歌詩形式的完備,使歌詞得以充分發展。
三、唐宋詞的產生與音樂有關,但不只是傳統的歌詞,還是一種必然出現的新的文學樣式。
應該說唐宋詞體是在音樂中發展起來的,與歌詞有著極密切的關系,但不能說唐詞即是歌詞,它不僅為合樂而誕生,更重要的是它還是一種必然出現的新的文學樣式,音樂的發展只不過加速了詞體的產生進程而已。
(一) 唐詞產生不排除政治、經濟以及文化自身發展等因素的影響,音樂的發展不是它產生的唯一條件,而只是重要條件。
唐建國後,統治者吸取前代人的滅亡教訓,在經濟上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生產發展、階級矛盾緩和的措施,並適當減輕農民的徭役負擔,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於是在短時期內、農業、手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便迅速發展起來,這些發展為唐代文學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唐代文學的繁榮,首先是政治經濟的繁榮。
唐代經濟的繁榮、國力的強盛,為詞體的確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它大大增強了作家們的自信心和創造力,使人們從求溫飽的狀態中解脫 出來,從而有了更高的文化需求。
●統治階級的重視。
1、唐統治者實行科舉取士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即是以「詩賦取士」,這種制度的規定促進了詩詞的進一步發展,並為詞體的興起奠定了一定的創作基礎。
2、唐太宗本身也喜愛文學。唐玄宗還寫過大型的歌舞——《霓裳羽衣曲》,其音樂素養很高,由於最高統治階級的愛好和重視,使外來音樂與中原音樂、外來音樂與民間俗樂相互融合產生新樂種——燕樂,並使之能得以在宴飲時演奏、詠唱、為合樂歌詩的廣泛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從而引起詩人、學士的注目,而最終嬗變成一種新的詩體。
●唐人思想比較開放。唐代儒、釋、道三家思想並存,其思想狀況相當自由,這種自由的思想導向直接影響了作家的思想和創作,為詞體的產生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
●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
唐代國內外交通發達,與亞洲各國都有密切的交往,諸如印度的佛教文化,高麗的高麗樂等大量傳入中國。在國內唐統治者又加強了各民族間的融合,促進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在這樣的背景下,新樂種的產生就有了極其有利的現實基礎。
●樂工,歌伎數量的增多。
由於生活水平 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繁榮,唐代官僚地主、豪門富商、宮庭顯貴日益講究享樂,於是處處弦管,戶戶笙歌,歌樓妓館,隨處可見,因而涌現出許多樂工、歌伎、促進了新生燕樂詞的迅速傳播。
●文學自身的發展。唐以前的文學創作方法,對唐影響巨大,文學發展到唐代已日漸成熟,許多傳統的創作手法為唐詩、唐詞的創作提供了極好的借鑒,也為唐詞的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作家素質的提高。
唐代詩人、作家,大都是中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和過去的士族文人相比,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視野開闊,對民生疾苦有較深的了解,因而他們的思想較深廣 ,創作形式也日趨完美,而且風格迥異。這些詩人學士加入詞作的創作行列後,便大大突破了歌詞作為「詩余」的狹小境界,使它從音樂的束縛中擺脫出來,從而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並逐漸獨立於音樂外,成為一種新興的文學樣式。
所以,就一種新的文學樣式而言,其產生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對詞體來說,我們不否認音樂的發展是促進詞體產生的極其活躍的因素,但音樂的發展並不是詞體產生的唯一的因素。
(二)唐宋詞中的不入樂的成份以及其恢宏的氣魄和容量早已擺脫了歌詞的狹小范疇,獨具形式,曲子已很難抒寫其廣度和深度。
就合樂歌詞而言,唐初詞作為寫「閨音」,多抒「艷情」,就連敦煌曲子詞中的某些作品也表現出庸俗、低級趣味和頹廢享樂的消極思想,而我國詞作的兩個最早的流派——花間派和南唐派中所收集的詞作亦沒有完全走出這種氛圍,正如歐陽炯在《花間集敘》中所稱的那樣:「則有綺筳公子,綉幌佳人,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指,拍案香檀。不無清絕之辭,用助嬌嬈之態。」可見,這些詞大都是豪門貴族、公子佳人及依附他們的文人們寄情聲色的產物,除了個別篇章外,內容幾乎都是寫女人,相思之類,脂粉氣濃厚,語言綺靡艷麗,格調也不高。
南唐派的詞也跟花間詞一樣,也是在「親朋宴集,多運藻思為樂府新詞,俾歌者綺絲竹歌之,所以娛 賓而遣興也」這樣景況下發展起來的。大概為應曲之需,對歌詞的文學價值便不大苛求,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傾向。這種傾向使歌詞在慢聲詠唱中失去其應有的地位,使詞在初興時無法與詩歌並駕齊驅,而完全被文人們視為「詩之餘」,這種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在於詞所描述的題材內容較詩來的狹窄,無法與詩歌的廣度、深度相媲美,況且入樂歌詞多為婉約詞(當然並不是一概而論)。
到了宋代,詞壇積陽春花木,爭榮斗妍,形成了新一代詞風——豪放詞,其恢宏的氣象,廣泛的題材內容,奔放曠達的風范,掃盪了詞壇上靡麗的歌唱,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北宋詞家或直抒胸臆,或鋪陳誇張,常常突破了格律的限制,從而形成其獨有的風格,它的恢宏氣魄和容量早已擺脫了歌詞的狹小范疇。
北宋的范仲淹寫過一首《漁家傲》,如:「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弧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該詞開辟了豪放派的先聲,此後的蘇東坡便以其廣闊的視野、奔放的熱情、曠達的個性和真摯的感情,揮灑巨筆,在詞壇上縱橫馳騁,突破詞做為「艷科」、「詩余」的藩籬,為詞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途徑,其 「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豪放不喜裁剪以就聲律。」(見《念奴嬌·赤壁懷古》)。
而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進一步突破了詞的音樂束縛,他的詞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劉克庄在《辛稼軒集序》中評日:「公所作大聲鞺韃,小聲鏗鏘 ,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以來所無。」辛棄疾把愛國主義思想帶入詞作中,進一步拓寬了詞的容量,使詞的創作走向更廣闊的社會現實中去,突破了合樂歌詩對音樂的依附作用,它的廣度和深度已非合樂歌詞所能抒寫,此時詞體已發育成熟,唐宋詞已作為一種新的文學形式納入我國詩歌發展的行列,並綻放出其特有的光彩。
應該說,兩宋時人們對於歌詩的入樂情況的重視是不相同的,北宋詞家寫詞,常以入樂定優劣,到南宋時這種狀況有改觀,實際上已逐漸朝著與音樂相脫離的方向發展,文人學土的創作改變了詞的性質,但真正意義上的歌詞還是流傳在廣大的民間,它們並沒有隨大流蛻變成一種新興的文學體式。而依舊保持詞與樂相結合的老路子,以其多樣的姿態出現於詞壇。
宋代的民間娛樂活動很多,在瓦子勾欄以及各種社會當中,唱詞有叫聲與嘌唱(單獨演唱)、小唱(單獨清唱)、歌舞、戲曲、說唱等藝術形式,前三種形式一般以令曲小詞入樂,到南宋時,說書、鼓子詞、諸宮調、唱賺等形式已相當興旺,它們將歌詞采入,結合敘述部分的散文、構成一個藝術整體。
同時,南宋詞加速蛻變,逐漸與音樂分離,漸變成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另一部分可歌之詞與民間的各種藝術形式相融合,蛻變為現今真正意義上的歌詞,這是歌詞發展的最終結果。
2007年刊於《科技信息》
參考書目
1、陳沆《詩比興箋》
2、劉勰《文心雕龍》
3、王昌齡《詩格》
4、唐·開元《風雅十二詩譜》
5、龍沐勛《詞體之演進》
6、王逸《楚辭章句序》
7、歐陽炯《花間集敘》
8、王灼《碧溪漫志》
9、蔡寬夫《蔡寬夫詩話》
10、王國維《人間詞話》
11、胡震亨《唐音癸簽》
12、《詩經》、《楚辭》、《唐詩三百首》、《宋詞》
❺ 作文:弘揚朴風文化
1.大家應該都知道,現在中國面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越來越冷落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
2.我國的傳統文化可說是豐富多彩,上到節日下到名勝古跡。這么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我們怎麼去繼承和弘揚呢?首先,我認為可以建立一個網站,然後寫上中國的傳統文化之類的一些文章,這樣可以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
3.其次,想要繼承我國的傳統文化,先要請全中國人注意,我們可以適當的去了解別的國家的傳統文化,但是不能丟掉了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打個比方吧,比如大家都對聖誕節比較感興趣,而卻越來越冷落了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等中國的傳統節日,以至於端午節的申遺產文化權給了韓國江陵,這難道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嗎?所以,要繼承我國的傳統文化,請所有的國人多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很好的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4.最後請大家一起行動起來,為了繼承和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多多宣傳,多多了解一下我國的傳統文化,千萬不要冷落了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
按這個提綱寫應該不錯
追問:
大仙啊,這算是什麼提綱啊!不過很用心哦O(∩_∩)O~還是謝謝你了
回答:
要資料么
追問:
如果有的話當然是最好了!你是誰啊?為什麼匿名回答啊,我認識你嗎?
回答:
我的名叫神秘人啊,當然要匿名啦!
要資料的等一等,偶找給你
追問:
呵呵,不如留個QQ號,交個朋友吧
回答:
我不是成天上Q的,不過是今天碰巧而已
追問:
還是說說QQ吧,交個朋友嘛
回答:
人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化作為文化主體保留至今。以傳統文化為立國之基的中國在世界上存在了長達五千年,對比在歷史上強盛一千多年的羅馬帝國,卻早已不復存在。
然而我們不能不承認,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遭到了史無前例的壓制和廢棄。在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的時代,人民身心安穩,過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生活;而當今的人們卻將自己鎖在一道道鐵欄內,社會活動中還會受到頻發惡性事件的威脅,這是多大的反差啊!北京大學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嘆到:「現在人們的行為連道德底線都沒有了」。
二戰後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繼續在家庭、學校、公司、政府部門保持固有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以兼收並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強國。
美國是現代西方文明的代表,近期統計表明,其青少年犯罪率為6900萬件/天。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在為其日益嚴重的社會亂象深感不安,有識之士已明顯地體會到他們崇尚個體,倡導競爭的理念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他們開始在東方文化中尋找救世的良方。許多著名大學紛紛開辦漢學系,美國政府還設立專門的基金,組織學者研究中國傳統文化。
「911」事件以後,世界局勢動盪不安,恐怖行動時有所聞,海灣地區戰火未熄,多少人生活在不安和恐怖之中。自由競爭發展的結果不可避免地要升級為斗爭,斗爭再進展就是戰爭。不論冷戰、熱戰,結果都是怨恨越積越深,報復一次比一次慘烈。消除沖突,促進世界和平成為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沖突雙方需要的不是報復,而是寬恕、忍讓和反省。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反之,且看巴以沖突逐步升級的惡果——越來越多的人民在爆炸中無辜喪生、自然環境嚴重破壞、經濟環境遭受重創…再發展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面對日益動盪不安的社會局勢,有識之士無不在努力尋求救世的良方。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令舉世深思的論點:「挽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國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廣和實踐;已被費黜達近百年之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在中國大地上急需拯救。作為中國人,我們不要手捧著金飯碗,在外流浪找飯吃啊。
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復興必會帶來人際關系和諧、社會長治久安,可持續地發展也就得以平穩實現。這難道不是我們共同的期盼嗎?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她能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和挽救社會的作用?
傳統文化是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當前文化缺失、物慾橫流的大環境下,有不少人誤認道德是限制人們行為的條條框框。其實,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憂國憂民、以德化人、和諧持中等思想,對當前的素質教育有借鑒意義。 、
1.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為了與天地斗爭,中國人民從來就不肯輕易認輸,總是不屈不饒地抗爭。《易傳》總結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支撐著中華民族的發展,激勵著中華兒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奮進,永不屈從於外來的壓迫。自強不息還體現為一種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徵,形成中國人講名分、重氣節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孟子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謂大丈夫"。這使得人們追求一種獨立完善的人格,這種美德流傳下來,成為人們為國家、為民族奮爭的精神力量,並推動著社會的發展。
2.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孔子的"詩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再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打上了這種憂患意識的烙印。從岳飛的"笑談渴飲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這種憂患意識就是一種愛國精神,體現了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懷。
3.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寬厚之德包容萬物,即厚德載物。如戰國時代,齊桓公開創的稷下學宮匯集了當時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等諸家學派,當時在稷下學宮講學和游學的大師有淳於髡、鄒衍、田駢、孟子、荀子等諸子,號稱諸子百家。這些大師在學宮里自由講學、自由辯論,開創了我國文化史上百家爭鳴的先河,為中華文化的繼往開來做出了巨大貢獻。一般認為,從漢武帝開始,我國便形成了儒家文化佔主導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實際上我國文化發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補為基本線索的,而這一線索本身就體現了文化的兼容性。
4.以德化人的高尚風范 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與國家的存亡聯系起來,把禮義廉恥提高到國家興亡的高度。大思想家孔子則更是以禮釋仁,認為"仁"與"禮"是相互制約、相互統一的,而"仁""禮"的統一就是德。孔子所強調的"德",一是指統治階級的統帥之德,要求以此德來統治百姓,擁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倫理之德,以此德來感化百姓,保持和諧。這種崇德思想不斷發展和泛化,並在家庭倫理中得到完全的體現。這使得我國古代在文化傳遞和教育過程中始終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如孔子進行教育的內容是禮、樂、射、御、術、數,他把禮放在首位,這是崇德思想在教育活動中的典型反映。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張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來尋求家庭倫理的和諧,尋求社會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個社會秩序的穩定。
5 和諧持中的思想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諧,即認為每一個事物都應按照其自身的規律自然地發展。這其中包括人與人的和諧、個人自我身心的和諧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就會促使社會穩定,家庭和睦;個人身、心間的和諧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寵辱不驚,進退有據;人與自然的和諧就能互得其利,持續發展。儒家所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最終目標主要是要達到第一種和諧,而佛教、道家則側重於後兩種和諧。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對我們今天學習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保護環境尤有借鑒意義。中國傳統文化還認為,要達到上述的3種合諧,就必須堅持"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適可而止、恰到好處,反對走極端。\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的祖先用勞動和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延續不絕,一直影響到今天的生活。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客觀要求,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現實需要。全面、系統地挖掘、整理和介紹中華傳童文化,則是中國學者義不容辭的光榮任務。有鑒於此,幾十位對於傳統文化素有研究的學者通力協作,編纂了這部《中華傳統文化大觀》,奉獻給各位讀者。
文化是人類精神活動和實際活動的方式及其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由於人們生活實踐的復雜多樣,文化也相應地具有不同的內容、形式和層次。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數千年以前,中國就以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而聞名。其後,經過炎黃子孫長期的創造和積淀,中華文化愈豐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響,舉世罕見。
❻ 半瘋半傻半瘋癲的下一句
可與題目配對的下半句如下:
1、半瘋半傻半瘋癲,半痴半迷半留戀;
2、半瘋半傻半瘋癲,半人半鬼半神仙;
3、半瘋半傻半瘋癲,半冬半夏半秋天;
4、半瘋半傻半瘋癲,半俗半雅半人間;
5、半瘋半傻半瘋癲, 半萌半媚半妖嬈。
就在半夢半醒之間我們越過時空相見每一分鍾換成一年哦究竟能有多少纏綿就在半夢半醒之間我們忘了還有明天忘了保留一點時間哦好讓這種感覺永遠迷迷糊糊睜開雙眼醒來你已了無蹤影再回到夢里夢已不相連哦、
愛你似夢似真轉眼改變夢已不相連(music)歌曲:半夢半醒之間歌手:鄭怡 專輯:流行歲月大師之旅-梁 LRC歌詞 HOT• 搜索 "半夢半醒之間"mp3 列印預覽 鄭怡-半夢半醒之間曲 詞
梁弘志----就在半夢半醒之間我們越過時空相見每一分鍾換成一年哦究竟能有多少纏綿就在半夢半醒之間我們忘了還有明天忘了保留一點時間哦好讓這種感覺永遠迷迷糊糊睜開雙眼醒來你已了無蹤影再回到夢里夢已不相連哦。愛你似夢似真轉眼改變夢已不相連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❼ 舞龍為什麼會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簡短地說,如下:
因為龍是中華的象徵,龍舞起來就象徵著中國繁榮、富強!!
因為從古至今,炎黃子孫一直以龍的傳人自稱,龍在中國文化里代表著吉祥。尊貴。勇猛。更有權力的象徵,所以舞龍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詳細版如下:
龍用稻草紮成得名。用一大把稻草紮成有嘴、有角、有眼睛、有胡須的龍頭,用一捆稻草索紮成與龍頭頸一般粗尺多長的七節龍身,再用一把稻草紮成魚尾形的龍尾,一共九節,用稻草間隔地串連起來,每節插一根竹木桿為把。舞草把龍,主要在土家農村山寨舉行,每年農歷五月至七月,為舞草把龍時間,舞龍的意義是娛樂中包含驅瘟、防火兩種。
驅瘟。農歷五六月間,是田間稻草苗猛長期,天氣炎熱,病蟲多發,其中毀滅性的病蟲害為"稻瘟病",在科技落後無法防治的時代,土家農民以舞草把龍來驅逐稻瘟病,久之成習,聚眾娛樂。舞草把龍驅瘟,從村寨出發到田野,在每片稻田區、每丘田坎上都要依次順路舞到,舞的動作與燈龍相同。舞龍隊伍,在吹牛角號、放三眼炮、敲鑼打鼓、燃放鞭炮聲中表演舞技,頗為壯觀。在各自村寨的所有田間舞完後,將草把龍抬到溪溝邊燒掉,謂之送龍歸海。
遷火焰。農歷的五月端午節前後或七月間稻穀即將成熟期在村寨舉行。舞龍這天,全寨各家的堂屋中間放一盆水和一篩子五穀雜糧,候舞龍隊伍來。舞龍隊伍中除了舞九節草把龍外,有一條將一丈長的竹子從中破成船形,在中間裝一盆炭火的火焰,由二人抬著。另有射水、射箭和土老司三人及隨後自由觀眾若干。舞龍隊在土老司領頭下,從村頭第一家開始由上而下順次進各家堂屋後,龍頭向堂屋神龕做三點頭行禮,接著繞堂屋一圈,再舞各種花樣。此時,射水人用射水筒(形狀與第三章"打水槍"一樣)吸盆中水向東南西北中五方射水(意為滅火),土老司抓篩中五穀向東南西北中五方各撇一把。撇到中方為堂屋大門外時,舞龍隊出門舞到另一家堂屋。全寨各家都舞到以後,把草把龍和火焰抬到溪溝邊燒掉,澆水回海。舞龍遷火焰的意思是:請龍把火焰神遷出村寨,以免火災保平安。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 <br>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齣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托夢,說是只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br> 不管這傳說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國是龍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節舞火龍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值得珍視的。如今大坑區的舞火龍活動規模頗大,除總教練、教練、總指揮及指揮外,安全組等等。輪番舞龍者達三萬多人。
❽ 聊齋志異之粉蝶的白話文
1、白話文
陽曰旦,是瓊州的文士。有一次,他偶然從外地回家,乘船在海上行駛,遭遇颶風。船眼看就要被浪打翻,忽然飄來一條空船,他急忙跳上去,回頭一看,同船的人都被淹沒了。風越來越狂,他閉著眼任風吹船行駛。
過了一會兒,風停了,陽曰旦睜開眼,忽見一個島嶼,房舍成片。他劃著船靠近岸邊,直到村口。村中寂靜無聲,陽曰旦走一會坐一會,很長時間,連雞狗的叫聲都聽不到。陽曰旦看見一個朝北的大門,松竹掩映。這時已是初冬,牆內不知是什麼花,滿樹蓓蕾。他心中很喜歡這種花,就慢慢地走進去。遠遠地聽見彈琴聲,就稍稍停下步子。這時一個婢女從里邊出來,大約十四五歲,長得十分艷麗,看見陽曰旦,反身又進了屋。接著,聽到琴聲歇止,一個少年走出來,驚訝的問陽曰旦從什麼地方來。陽曰旦詳細地告訴了他。又問陽曰旦的家事,陽曰旦又告訴了他,少年高興地說:「我們是姻親啊!」接著就客氣地請陽曰旦進院子里來。
院中房舍華麗,又傳來琴聲。走進房中,見一個少婦端坐著,正在調琴弦,年齡大約在十八九歲,光采照人。少婦看見客人進來,推開琴想避開,少年止住她說:「不用走,這個人是你家親戚。」就替陽曰旦說了根由。少婦說:「原來是我侄子。」問陽曰旦:「祖母還健在嗎?父母多大歲數了?」陽曰旦說:「父母四十多歲,都很安好。只是祖母年已六旬,得了重病,久治不愈,連走路都要人扶。侄兒實在不知道姑姑是哪一房的?請明白告訴我,以便回去告訴家人。」少婦說:「路途遙遠,和你家早就斷了音信了。你回去只要告訴你父親十姑問候他,他自然就知道了。」陽曰旦問:「姑丈是哪族?」少年說:「海嶼姓晏。這島叫神仙島,離瓊州三千里路,我流寓這里時間也不長。」十娘進去,讓婢女備辦了酒食招待客人。新鮮的菜餚香美可口,也不知道叫什麼名字。吃完飯,晏生帶著陽曰旦四處游覽。陽曰旦見園中桃花、杏花含苞待放,非常奇怪。晏生說:「這里夏天無酷暑,冬天無大寒,四季花開不斷。」陽曰旦高興地說:「真是仙鄉啊!回去告訴父母,搬家來和你們作鄰居。」晏生只是微笑。
回到書齋,點起蠟燭,見琴橫放在桌案上,陽曰旦請求聆聽一下晏生演奏的琴曲。晏生就撫琴調弦,這時十娘從裡面出來,晏生說:「來,來!你為你的侄子彈一曲吧。」十娘坐下,問侄子:「願意聽什麼曲子!」陽曰旦說:「侄兒從來沒讀過《琴操》,實在說不出願聽什麼曲子。」十娘說:「只要隨意出個題目,都可以彈出曲調。」陽曰旦笑著說:「海風引舟,也可以作一支曲子嗎?」十娘說:「可以。」於是撥弦彈奏起來。像早有曲譜,意調激昂,奔騰入耳。陽曰旦靜靜地領會,好像自身仍在船上,被颶風吹得隨波顛盪。陽曰旦驚嘆至極,說:「我可以學學嗎?」十娘把琴給他,讓他試著勾撥琴弦,說:「可以教你。想學什麼曲調?」陽曰旦說:「剛才彈奏的『颶風操』,不知道幾天能學會?請先把曲寫下來。我讀熟它。」十娘說:「這個曲子沒有文字,我是按自己的意想譜曲的。」就另拿了一張琴,作勾剔的動作,讓陽曰旦照著做。陽曰旦練習到起更後。音節大略能合得上,晏生夫妻二人才告辭離去。陽曰旦專心一意,對著蠟燭自己彈奏,時間一長,就領悟到了其中的奧妙,不禁高興得手舞足蹈。一抬頭,忽見一個婢女站在燈下,陽曰旦吃驚地說:「你還沒有走啊?」婢女笑著說:「十姑命我等你睡下後,關好門把燈移開。」陽曰旦仔細看婢女,見她眼睛明亮,姿態媚人,怦然心動。微微地挑逗她,婢女只是低頭笑。陽曰旦更加迷了,猛地站起來摟住她的脖子,婢女急說:「不要這樣!夜已經四更了,主人要起來了。如果我們有意,明天晚上也不晚。」正在戲弄擁抱時,聽到晏生呼喚:「粉蝶!」婢女變了臉色說:「壞了!」急忙跑出去了。陽曰旦偷偷地跟過去聽著,只聽晏生說:「我本來就說這個婢女塵緣未滅,你一定要把她收下來,現在怎麼樣?應該打她三百鞭子!」十娘說:「這丫頭有了這種心思,不能再使喚了,不如乾脆給我侄子算了。」陽曰旦聽了既慚愧又害怕,回到書齋滅了燈睡下了。天亮後,有個童子來侍候他盥洗,沒有再看見粉蝶。陽曰旦心中惴惴不安,恐怕受到譴責被趕走。不多會,晏生與十姑一塊出來,好像沒把那件事放在心上,就考他的琴技。陽曰旦彈了一曲,十娘說:「雖然還沒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但已經學到十之八九了。練熟了就可以達到神妙的地步。」陽曰旦又請求教別的曲子。晏生教了他「天女謫降」之曲。這支曲子指法很難,陽曰旦練習了三天,僅能成調。晏生說:「已經學了個大概,以後只須熟就行了。只要練熟這兩首曲子,就再沒難彈的曲調了。」
陽曰旦很想家,告訴十娘說:「我住在這里,承蒙姑姑撫養。十分快樂,只是擔心家中人懸念。這里離家三千里。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回到家裡!」十娘說:「這並不難,你原來坐的船還在,我助你一帆風。侄子沒有成家,我已讓粉蝶先去了。」又贈送他一張琴,並給他些葯說:「回去給祖母醫病。這葯不但能治好病,還可以延年益壽。」說完就把陽曰旦送到海岸,讓他上船。陽曰旦找船漿,十娘說:「不需要這東西。」說完,解下裙子當作船帆,繫到船上。陽曰旦擔心會迷路,十娘說:「不要擔憂,只管聽憑風帆飄盪。」系好了帆,陽曰旦上了船,心情凄然,正想拜謝告別,忽然颳起南風,離岸邊已經很遠了。陽曰旦見船上已經准備了干糧,但是只夠吃一天的。心中埋怨十娘吝嗇。肚子餓了,又不敢多吃,怕一下子吃光,只吃了一塊胡餅,覺得胡餅里外又甜又香。剩下的六七塊,陽曰旦珍重地保存起來,也不覺得肚餓了。夕陽要下山了。陽曰旦正後悔來時沒有要燈燭,轉瞬間,遠遠看見有人煙。仔細一看,原來是瓊州。陽曰旦高興極了,一會兒就到了岸邊。他解下裙子,裹好胡餅,就回家了。
進了門,全家人十分驚奇,原來陽曰旦離家已經十六年了。這時陽曰旦才知道他遇到了神仙。看到祖母病重,陽曰旦便拿出葯讓祖母吃了,多年的重病立刻好了。家裡人都奇怪地問他,陽曰旦就把見到的事情都講了。祖母傷心地說:「那是你姑姑啊。」當年,老夫人有個小女兒,名叫十娘,生來就有仙姿,許配給晏家。女婿十六歲時,進山沒有回來,十娘等到二十多歲,忽然沒病死了,埋葬了已經三十多年了。聽了陽曰旦的話,大家都懷疑十娘沒死。陽曰旦拿出裙子,正是十娘當年在家裡穿的那條。陽曰旦又把胡餅分給家人吃,只吃一塊,一天都不餓,而且精神倍增。老夫人命人打開十娘的棺墓驗視,原來只是一具空棺材。
陽曰旦起初聘了吳家女兒,因為他出去幾年沒有回來,吳家女兒就嫁了別人。大家都相信十娘的話,等著粉蝶到來。過了一年多也沒有音信,才商議另外娶親。臨邑的錢秀才,有個女兒叫荷生,遠近都知道她長得漂亮,年已十六歲。還沒嫁人,就死了三個未成親的女婿。陽家就托媒人和錢家訂了親,選好日子成親拜堂。娶到家後,果然非常艷麗漂亮。陽曰旦仔細一看,原來是粉蝶!驚奇地問她過去的事,錢女茫然不知。原來粉蝶被趕走的日子。正是錢女降生的時辰。陽曰旦每次為她彈奏《天女謫降》,錢女總是手支下巴凝思,好像有所心領神會。
2、原文
陽曰旦,瓊州士人也。偶自他郡歸,泛舟於海,遭颶風,舟將覆;忽 飄一虛舟來,急躍登之。回視,則同舟盡沒。風愈狂,瞑然任其所吹。亡 何,風定。開眸,忽見島嶼,舍字連亘。把棹近岸,直抵村門。村中寂然, 行坐良久,雞大無聲。見一門北向,松竹掩藹。時已初冬,牆內不知何花, 蓓蕾滿樹,心愛悅之,逡巡遂入。遙聞琴聲,步少停。有婢自內出,年約十四五,飄灑艷麗。睹陽,返身遽入。俄聞琴聲歇,一少年出,訝問客所自來。 陽具告之。轉詰邦族,陽又告之。少年喜日:「我姻親也。」遂揖請人院。 院中精舍華好,又聞琴聲。既入舍,則一少婦危坐,朱弦方調,年可十八九,風采煥映。見客人,推琴欲逝。少年止之曰:「勿遁,此正卿家 瓜葛。」因代溯所由,少婦日:「是吾侄也。」因問其「祖母尚健否?父 母年幾何矣?」陽曰。「父母四十餘,都各無恙;惟祖母六旬,得疾沉痼, 一步履須人耳。侄實不省姑系何房,望祈明告,以便歸述。」少婦曰,「道 途遼闊,音問梗塞久矣。歸時但告而父,『十姑問訊矣。,渠自知之。」 陽問:「姑丈何族?」少年曰:「海嶼姓晏。此名神仙島,離瓊三千里,仆流寓亦不久也。」十娘趨入,使婢以酒食鈉客,鮮蔬香美,亦不知其何名。 飯已,引與瞻眺,見園中桃杏含苞,頗以為怪。晏曰:「此處夏無大暑,冬 無大寒,花無斷時。」陽喜曰:「此乃仙鄉。歸告父母,可以移家作鄰。」 晏但微笑。
還齋炳燭,見琴橫案上,請一聆其雅操。晏乃撫弦捻柱。十娘自內 出,晏曰:「來,來!卿為若佳鼓之。」十娘即坐,問侄:「願何聞?」陽 曰:「侄素不讀《琴操》,實無所願。」十娘曰:「但隨意命題,皆可 成調。」陽笑曰:「海風引舟,亦可作一調否?」十娘曰:「可。」即按弦 挑動,若有舊譜,意調崩騰;靜會之,如身仍在舟中,為颶風之所擺簸。 陽驚嘆欲絕,問:「可學否?」十娘授琴,試使勾撥,曰:「可教也。 欲何學?」曰:「適所奏『颶風操』,不知可得幾日學?請先錄其曲,吟誦 之。」十娘曰:「此無文字,我以意譜之耳。」乃別取一琴,作勾剔之勢, 使陽效之,陽習至更余,音節粗合,夫妻始別去。陽目注心媛,對燭自 鼓;久之,頓得妙悟,不覺起舞。舉首,忽見婢立燈下,驚曰:「卿固 猶未去耶?」婢笑曰:「十姑命待安寢,掩戶移檠耳。」審顧之,秋水 澄澄,意志媚絕。陽心動,微挑之;婢俯首含笑。陽益惑之,遽起挽頸。 婢曰:「勿爾!夜已四漏,主人將起,彼此有心,來宵未晚。」方押抱間, 聞晏喚「粉蝶」。婢作色曰:「殆矣!」急奔而去。陽潛往聽之。但聞晏曰:「我固謂婢子塵緣未滅,汝必欲收錄之。今如何矣,宜鞭三百!」十娘曰:「此心一萌,不可給使,不如為吾侄遣之。」陽甚慚懼,返齋滅燭自寢, 天明,有童子來恃盥休,不復見粉蝶矣。心惴惴恐見譴逐。俄晏與十姑並出, 似無所介於懷,便考所業。陽為一鼓。十娘曰:「雖未入神,已得 什九,肄熟可以臻妙。」陽復求別傳。晏教以「天女滴降」之曲,指法 拗折,習之三日,始能成曲。晏曰:「梗概已盡,此後但須熟耳。嫻此兩曲, 琴中無硬調矣。」
陽頗憶家,告十娘曰:「薔居此,蒙姑撫養甚樂;顧家中懸念。離家三 千里,何日可能還也!」十娘曰:「此即不難。故舟尚在,當助一帆風。子 無家室,我已遣粉蝶矣。」乃贈以琴,又授以葯曰:「歸醫祖母,不惟卻病,亦可延年。」遂送至海岸,俾登舟。陽覓揖,十娘曰:「無須此物。」 因解裙作帆,為之縈系。陽慮迷途,十娘曰:「勿憂,但聽帆漾耳。」系已,下舟。陽凄然,方欲拜謝別,而南風竟起,離岸已遠矣。視舟中糧糧已具 然止足供一日之餐,心怨其吝。腹餒不敢多食,惟恐遽盡,但吠胡餅一枚, 覺表裡甘芳。餘六七枚,珍而存之,即亦不復飢矣。俄見夕陽欲下,方 悔來時未索膏燭。瞬息,遙見人煙;細審,則瓊州也。喜極。旋已近岸,解 裙裹餅而歸。
人門,舉家驚喜,蓋離家已十六年矣,始知其遇仙。視祖母老病益憊; 出葯投之,沉病立除。共怪問之,因述所見。祖母泫然曰:「是汝姑也。」 初,老夫人有少女,名十娘,生有仙姿。許字晏氏。婿十六歲,入山不返。 十娘待至二十餘,忽無疾自殂,葬已三十餘年,聞旦言,共疑其未死。出其 裙,則猶在家所素著也。餅分啖之,一枚終日不飢,而精神倍生,老夫人命 發冢驗視,則空棺存焉。
旦初聘吳氏女未娶,旦數年不還,遂他適。共信十娘言,以俟粉蝶之至; 既而年余無音,始議他圖。臨邑錢秀才,有女名荷生,艷名遠播。年十 六,未嫁而三喪其婿。遂媒定之,涓吉成禮。既入門,光艷絕代。旦視之, 則粉蝶也。驚問囊事,女茫乎不知。蓋被逐時,即降生之辰也。每為之鼓「天女謫降」之操,輒支頤凝想,若有所會。
3、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又名柳泉居士,聊齋先生,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深為施閏章、王士禛所重。屢應省試,皆落第,年七十一歲始成貢生。除中年一度作幕於寶應,居鄉以塾師終老。家境貧困,接觸底層人民生活。能詩文,善作俚曲。曾以數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並不斷修改增補。其書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及關於農業、醫葯等通俗讀物多種。還有文集13卷400多篇,詩集8卷900多篇,詞1卷100多闋,以及俚曲14種、戲3部、雜著5種。
❾ 離別十五年,再見解心怨,但願夢中常相守,燈火欄柵無遺憾。。 祝君情去情又歸
其實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想想比你過得更差的人比比皆是。一時的低潮只是為即將來的輝煌做的鋪墊。朋友之間分手了,不一定是壞事,戀愛的時候出軌別人,你們最後分手,雖然會很難受,但你想一下,如果結婚後你有了孩子再和你分手。你會不會更痛苦。生意一時失敗,欠了錢,是比較難熬的。可是你現在畢竟年輕,還有很多的時間和機會給你翻盤,生意失敗了,你至少得到了許多的經驗。如果要是你七八十歲了,欠一大筆的錢,哪才叫苦,沒法賺錢了,想賺都賺不動了。其實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想想比你過得更差的人比比皆是。一時的低潮只是為即將來的輝煌做的鋪墊。朋友之間分手了,不一定是壞事,戀愛的時候出軌別人,你們最後分手,雖然會很難受,但你想一下,如果結婚後你有了孩子再和你分手。你會不會更痛苦。生意一時失敗,欠了錢,是比較難熬的。可是你現在畢竟年輕,還有很多的時間和機會給你翻盤,生意失敗了,你至少得到了許多的經驗。如果要是你七八十歲了,欠一大筆的錢,哪才叫苦,沒法賺錢了,想賺都賺不動了。